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期限内懒政

期限内懒政

发布时间:2022-05-17 13:09:23

⑴ 怎么查围标的证据

围标也称作串通投标,串通投标罪的犯罪证明方法。

方法如下:

1、勘验、检查

对犯罪嫌疑人的住处、公司、企业勘验、检查,提取招标者私下开启的投标者标书或者投标者之间、投标者与招标者之间串通的有关书面协议等物证、书证,以证明串通内容、串通行为。

2、扣押物证、书证

(1)扣押招标者私下开启的投标者标书或者投标者之间、投标者与招标者之间串通的有关书面协议等物证、书证,以证明串通内容、串通行为。

(2)扣押投标者的标书,以证明投标者有参与投标的行为。

(3)扣押犯罪嫌疑人的手机,调取其通话清单、手机短信、QQ聊天记录、邮件,以证明犯罪嫌疑人如何预谋犯罪的。

(4)收集犯罪嫌疑人因串通投标受过行政处罚的有关处罚决定书等书证,以证明犯罪主观恶性。

3、鉴定

(1)对投标者之间、投标者与招标者之间串通的有关书面协议上的笔迹鉴定,以证明是否为犯罪嫌疑人书写。

(2)对有关公司印章鉴定,以证明招标书是否真实。

(3)对串通投标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进行会计司法鉴定,以证明犯罪结果。

(1)期限内懒政扩展阅读: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7号--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法律责任:

第七十七条 采购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依法给予处分,并予以通报;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编制采购需求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

(三)未在规定时间内确定中标人的;

(四)向中标人提出不合理要求作为签订合同条件的。

第七十八条 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给予处分,并予通报;采购代理机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可以处以不超过违法所得3倍、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

(二)设定最低限价的;

(三)未按照规定进行资格预审或者资格审查的;

(四)违反本办法规定确定招标文件售价的;

(五)未按规定对开标、评标活动进行全程录音录像的;

(六)擅自终止招标活动的;

(七)未按照规定进行开标和组织评标的;

(八)未按照规定退还投标保证金的;

(九)违反本办法规定进行重新评审或者重新组建评标委员会进行评标的;

(十)开标前泄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情况的;

(十一)未妥善保存采购文件的;

(十二)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情形。

第七十九条 有本办法第七十七条、第七十八条规定的违法行为之一,经改正后仍然影响或者可能影响中标结果的,依照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规定处理。

第八十条政府采购当事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八十一条 评标委员会成员有本办法第六十二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并对其不良行为予以记录。

第八十二条 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政府采购监督管理职责。财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中存在懒政怠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照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⑵ 非政府投资项目,已经办理了结算,业主还要审计,合理吗

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中,施工单位请求支付工程款是最为常见的纠纷类型,此类纠纷中工程价款的举证责任通常由施工单位负担。实践中,工程价款的确定,或由双方对账确认,或由双方委托第三方审价,如果上述方式遇阻,久拖不决,当事人可在诉讼(仲裁)程序中申请司法鉴定,通常仅需数月时间即可完成工程造价金额的基本确定,施工单位回收工程款的风险整体上可控。但是,若施工合同中约定类似“工程造价以政府审计结论为准”的条款(以下称“以审计为准”条款)时,审计程序的启动和审计进程的快慢,施工单位均无从置喙,对审计程序和审计结论的影响微乎其微,从而不能合理地维护自身权益,使工程结算徒增变数,为将来的利益损失埋下隐患。
在工程结算中,经常涉及“审计”一词,若工程结算委托给第三方进行的,有称之为“第三方审计”,由建设单位内部核算部门进行的,可称之为“内部审计”,这些类型的审计均属民事行为,其效力取决于双方当事人是否认可相应结论,此种审计不属于本文讨论对象。本文讨论的“审计”,指根据《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中规定的“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项目实施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是《审计法》意义上的政府审计行为。在工程建设领域,《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第六条的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重点审计的内容有: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情况、投资控制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项目建设管理情况、有关政策措施执行和规划实施情况、工程质量情况、设备物资和材料采购情况、土地利用和征地拆迁情况、环境保护情况、工程造价情况、投资绩效情况等等,本文中的“政府审计”主要指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项目(为方便行文,本文简称“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造价审计。
(一)
“政府审计”的性质及其与施工合同的关系
(1)政府审计的性质:行政监督行为
政府审计是指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对政府审计的性质,虽然有“经济监督论”“经济控制论”“免疫系统论”等不同学说,但“监督”无疑是政府审计的一项基本功能,审计监督也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能。
我国《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部分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审计法》第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从上述规定看,政府审计机关对工程结算的审计行为,是审计机关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责,是一种行政监督行为。司法实践中也是将政府审计定位于行政监督行为,即便是政府投资工程,政府审计与工程造价的最终确定也并无必然性联系,在当事人已经通过协议确认了工程结算价款的情况下,审计报告不应影响双方结算协议的效力。只有当承发包双方以合同约定的形式将政府审计引入工程结算程序之中,并明确约定“工程造价以审计结论为准”时,才发生本文讨论的“以审计为准”条款限制承包人主张工程款权利的问题。
(2)“以审计为准”条款为何会进入施工合同
在“GF—1999—0201”和“GF—2013—0201”两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均未出现“审计”一词,从而也说明正常的工程建设与工程结算与政府审计并无关联,并不因项目属于政府投资而有所不同。“以审计为准”条款进入施工合同,是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乃至强行要求的结果。
首先,《审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其后《审计法实施条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又进一步进行了详细规定。
其次,《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将工程投资超出概算作为追究单位及其责任人员行政责任的事由之一,而工程投资是否超概算,通常以政府审计的结果来判断。
再次,为避免工程建设超概算,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最好在工程结算前先行审计,让政府(及建设单位)对工程造价是否大幅度超概算做到心中有数,以较为可控的审计结果评价、干预承发包双方工程结算,以便防范可能产生的财政违法行为。这在各地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均有明确体现,比如《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就规定:“未经审核、审计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其他各省(市、自治区)普遍有类似的规定。但这种规定,一则其规制对象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使用政府投资资金的建设单位(即使用投资资金的主体),是否能够当然约束施工单位,不无疑问;二则即便此类政府规章适用于施工单位,但依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的规定,只有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时才可能无效,地方政府规章不能导致合同无效,也即在施工合同中没有约定“以审计为准”条款时,即便未经审计,施工单位仍然有权依据施工合同向建设单位主张工程款,建设单位不配合结算时,施工单位仍可通过司法鉴定的方式确定工程造价金额,所以仅有政府规章的上述规定,并不能达到以审计来影响、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最后,地方政府明令将“以审计为准”内容写入施工合同。如《浙江省审计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招标文件中载明并与承接项目的单位在合同中约定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结算的依据,并定期向审计机关报送项目建设情况。”政府投资项目通常属于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地方政府通过强制建设单位在招标文件要求施工合同中约定以审计结果作为工程结算依据,达到通过审计控制工程结算结果的目的。
上述虽以浙江省为例,但类似规定在各省(市、自治区)均普遍存在。其结果则是通过政府在相应项目上的主导权,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将本是政府行为的审计以民事合同条款的形式赋予其最终确定工程造价的地位。
(3)“以审计为准”条款进入施工合同的负作用
政府投资项目中“以审计为准”条款的普遍存在,有两点值得反思。
第一,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廉洁性,对政府投资项目加强审计是必要的,通过审计(尤其是跟踪审计)可以随时发现问题,保证财政资金的合规使用和控制工程造价,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但地方政府为了规避可能出现的违规,尤其是工程造价超出概(预)算的风险,直接以可控的审计结果来认定工程造价,使政府审计几乎成为减价的审计,同时,将疏于过程管理的失范风险,通过以行政手段强行控制工程造价的方式予以归避,是一种典型的懒政行为。
第二,限于政府审计机关的自身力量,即便引入了社会中介力量进行技术支援,也难于按时完成数量庞大的工程审计工作,现实中工程竣工后,等待数年而无审计结果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承包人迟迟无法收回工程款,这对大量民营企业来说几是不能承受之重,从而使旨在监督政府的审计行为,在工程领域中异化为损害承包人的杀手锏。
综上,强制将“以审计为准”条款纳入施工合同中,既是地方政府的一种懒政表现,也是一种但求自身避祸而罔顾承包人利益的恶政。“以审计为准”条款天生便有损害承包人利益的可能,所以即便其纳入了施工合同中,对该条款的理解与适用亦应从严认定。
(二)
“以审计为准”条款在司法实践中的理解
(1)具体明确:“以审计为准”条款的认定原则
“以审计为准”条款本身是对承发包双方结算权利的限制,尤其是对承包人主张工程款造成实质性障碍,即便承发包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该条款,基于实质正义的要求,须对该条款的成立作严格认定。
1)只有在明确约定时,才能认定成立“以审计为准”条款。
首先,政府审计系行政监督行为,与作为民事行为的施工活动本无必然关系,若在施工合同中没有约定“以审计为准”的内容,则政府审计对承发包双方工程结算不产生影响。其次,当事人愿受政府审计的约束,须明确表达该意思,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已确认的工程决算价款与审计部门审计的工程决算价款不一致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电话答复意见》[(2001)民一他字第2号]中关于审计的效力,明确答复:“只有在合同明确约定以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或者合同约定不明确、合同约定无效的情况下,才能将审计结论作为判决的依据。”即为该原则的体现。
2)对“以审计为准”的约定,须具体明确,不能通过解释推定来认定以审计为准。
a.仅约定“须经审计”“以业主审计为准”“承包人须配合审计”等,均系约定不明,不能认定存在“以审计为准”条款。
工程实践中,对“审计”一词的使用并不规范,既可能指发包人内部审计,还可能指发包人单方或者承发包人双方委托第三方的审价,所以必须要求合同中约定的“审计”能够确定为“政府审计”时,才可能是本文讨论的“以审计为准”的条款。如果仅仅约定“工程结算须经审计”“以业主审计为准”“承包方须配合审计”等内容,尚不足以认定此处的“审计”即为“政府审计”。
b.约定工程结算“须经政府审计”,但未明确审计结果即为工程结算造价的,不能认定存在“以审计为准”条款。
政府投资工程,本来就有政府审计的程序,如上文所述,政府审计与工程结算之间并无实质性关联,所以即便施工合同中提及了政府审计程序,但并未明确必须以审计结论作为工程结算依据时,应认为该约定不明确、不具体,属意向性约定,需当事人磋商细化内容后才能适用,故此种情况不能认为存在“以审计为准”的条款。
c.承包人配合政府审计机关进行审计,不表明承包人接受“以审计为准”条款。
施工合同中未约定“以审计为准”条款,但审计机关依法对工程进行审计时,承包人配合审计工作,为审计程序提供便利和支持的,承包人的配合行为不能被推断为其接受“以审计为准”条款。
(2)关于“审计机关”的约定问题
施工合同中约定有关政府审计的条款,对审计机关的约定应考虑相关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情况。通常施工合同中约定“工程结算以政府审计为准”,即可达到表义准确的标准,至于具体由哪一个审计机关,则根据相应行政法规即能确定。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施工合同约定由某地审计机关进行审计,但根据该地行政机关的设置,由当地执行审计功能的其他部门进行政府审计,亦属合同约定范围,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例如,在“中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钦州市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中,合同约定“最终结算价按钦州市公共投资审计中心审定的结果为准。”钦州市地方文件规定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含)的由审计局本级组织实施,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公共投资审计中心实施审计,市审计局与市公共投资审计中心为上下级关系,该两家单位在审计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上的区别在于审计工程投资额的大小不同,审计工作性质并无不同,故涉案工程应由市审计局审计,法院亦依市审计局的审计结论来确定工程造价。
第二,施工合同约定了工程结算以政府审计为准,政府审计机关出具审计报告后,其上级审计机关对该审计报告的补充、修改意见是否对承发包双方具有约束力?
《审计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上级审计机关认为下级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可以责成下级审计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必要时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审计法实施条例》中亦有类似规定,可见上级审计机关依法有权对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进行变更或者撤销,当上级审计机关依法行使变更或者撤销的权力时,其仍是在《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中进行的,依法产生相应的审计法律效果,仍属“政府审计”的法定范畴,故此种情况下,上级审计机关的变更内容,当然对承发包双方产生约束力。
第三,施工合同中约定的审计机关,明显无权对争议工程进行政府审计,该如何认定“以审计为准”条款的效力。由哪一个具体的机关有关对争议工程进行政府审计,往往取决于投资资金的管理关系以及审计机关系统内部的规定和决定,并且发包人作为使用政府资金的单位,对将来的审计机关应为明知,如果施工合同中约定了一个明显无权进行审计的机关,应视为无约定,即应认定“以审计为准”的条款不成立。
(三)
对“以审计为准”条款的突破
(1)民事法律中“以审计为准”条款性质的辨析
1)是否属于“附条件”“附期限”的条款?
“以审计为准”条款的存在意味着,未经政府审计,工程造价无法确定,从而承包人也无法向发包人主张工程款。那么“以审计为准”是否属于《合同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规定的“附条件”“附期限”的情况呢?本文认为不属于,因为《合同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关于“附条件”“附期限”的规定,处于《合同法》第三章“合同的效力”部分,均是关于合同生效、失效的规定,但“以审计为准”的存在以及实现与否,均不影响施工合同中其他条款的效力。
2)是否属于“合同权利义务的部分转让”?
工程结算是承发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以审计为准”条款客观上却让工程造价的认定由第三方即审计机关来决定,是否属于当事人共同转让了部分合同权利义务?
合同权利义务部分转让后,虽然受让方不是必须参与签约,但合同中被转让部分的内容应由受让方履行,受让方履行相应内容的行为属于民事法律行为,行为的内容是由原合同决定的。但在施工合同约定“以审计为准”的场合,政府审计的启动、程序及结论,均依行政法律法规进行,审计机关既无受让施工合同中权利义务的意思,审计标准和结论的确定也不受原施工合同的必然约束,且审计行为本身是行政行为,不是民事法律行为,由此观之,“以审计为准”亦不属于承发包双方转让部分合同权利义务的情况。
3)是否属于“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范畴?
“以审计为准”条款意在使民事合同中的价格金额,由政府审计行为来最终确定,是否指《合同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范畴?
“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均系法定用语,其内涵规定在《价格法》之中,根据该法第三条规定:“政府定价是指依照本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政府指导价,是指依照本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适用原则,由《价格法》第十八规定,该条规定:“下列商品和服务价格,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一)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二)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三)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四)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五)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
从《价格法》的上述规定及中央和地方的具体规定来看,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明显不属于“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范围。
(2)“以审计为准”条款与“合同的全面履行”
“以审计为准”条款的存在,直接的后果便是工程竣工验收后,正常的工程结算金额无法达成,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确定以及阻碍工程款请求权的行使,其实质是在合同签订之时便已导致合同价款不明确,进而导致工程款支付期限不明确。此种情景,应适用《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二项的规定,此两条内容如下:
第六十一条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第六十二条 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一)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二)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
从上述条文看,合同价款不明时,应考虑“补充协议”“合同有关条款”“交易习惯”“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在施工合同价款具有可调空间时,都可以说合同价款最终并不明晰,工程竣工验收后的结算程序,就是达成一个关于合同价款的“补充协议”;而“合同有关条款”“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则是双方无法自行达成结算时,由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委托司法鉴定应当遵守的组价原则。
施工合同中有关工程结算的条款,本身即是《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三条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以审计为准”本身亦是解决合同价款不明的一种途径,其本身亦是为了承发包双方(尤其是发包方)最终履行合同主义务而存在,是一个为主合同义务履行而服务的条款,当该条款导致工程造价迟迟不能确定,影响合同主义务的履行时,基于“合同全面履行”原则,承包人有权且人民法院亦应突破该条款的表面束缚,而采用其他合理的方式确定工程造价,维护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平衡,推进合同的正常、合同的履行。而这种突破“以审计为准”的前提,是如何认定“以审计为准”已实际影响了合同主义务的履行。
(3)对“以审计为准”条款的突破
当“以审计为准”条款阻碍了合同的正常、全面履行时,权利人应有权突破该条款的表面限制。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突破该条款,以司法鉴定或其他合理的方式确定工程造价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非因承包人的原因,导致政府审计程序迟迟无法启动。
政府审计系行政监督行为,涉及是的审计机关与发包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发包人可能存在故意拖延提交审计资料的情况,审计部门也可能因各种原因迟迟不将项目工程列入年度审计计划。无论何种情况,都属于施工合同中确定价款的条款不能有效实现,阻碍了合同主义务的履行,当事人可以通过其合理方式来确定价款,如果双方当事人不能达到有效协议,任何一方当事人在诉讼或者仲裁程序中,要求进行工程价款的司法鉴定,均应得到支持,以推到施工合同的有效履行。
2)审计机关明确表示无法出具审计结论
审计机关无法进行正常的审计,其原因很多,或因行政法规的变动,或因工程建造资料的缺失,或因工程建造过程的某些违规问题尚未依法解决等,无论具体原因为何,既然审计无法进行,不能通过审计来明确合同价款,就不应坚守形式上的审计程序,而导致施工合同无法正常履行。
3)从审计机关的审计资料中无法得出工程具体造价
此种情况,较多出现在总承包人与分包人之间的工程款纠纷中。审计机关对工程的审计通常以整体工程为对象,并不刻意区分分项分部工程,更不会从各个分包人的施工范围来考虑审计方式,所以会出现从审计报告中无法得出分包部分工程对应的审计价款的情况。由此,即便分包合同中“以审计为准”的条款,也无法以审计结论进行结算,故而当事人可以另行协商确定工程造价,也有权通过申请司法鉴定来确定工程造价。
(四)
结 语
工程结算中“以审计为准”款,本质上是解决“合同价款不明”的程序性约定,无论是政府投资项目中的结算“以审计为准”条款,还是非政府投资的一般项目中的工程对账结算行为,均是一种合同履行过程中确定合同价款的方法,性质上并无区别,司法上亦不应区别对待。
司法对“承发包双方就工程造价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与“审计程序无法正常启动或审计结果不能依法作出”应一视同仁,视为当事人无法按约定方式来解决合同价款不明的问题,应准许一方当事人对工程造价提出的鉴定申请,以解决合同价款不明问题,促进合同履行,创造合同履行效益。

⑶ 返乡政策为什么不能层层加码

因为层层加码浪费了防疫资源,属于懒政行为,既不利于有效率地防控疫情,还损坏了政府形象,因此返乡不能层层加码。

2021年1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层层加码”和“一刀切”,既是一种懒政,也是对宝贵防疫资源的浪费。

各地要规范落实2021年春运期间的疫情防控要求,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不得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擅自“加码”、“层层加码”,不得在工作中搞“一刀切”。

具体来说,对于北京市以外的省份,要做到“六个不”: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不对返乡人员实施集中和居家隔离措施;不对低风险地区跨省流动到城市的非重点人群进行核酸检测;不对省域内低风险地区返乡的非重点人群查验核酸检测证明;

不对省域内返乡人员进行居家健康监测;不得随意延长居家健康监测的期限。各地应该及时纠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密切关注各地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执行政策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将予以通报,要求立即整改。

(3)期限内懒政扩展阅读

地方防疫政策层层加码,归根究底在于部分领导干部缺少担当。相较于劳神费力地管控流动人员,把群众限制在家里或"一刀切"禁止返乡,显然要省心得多。但是,部分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仅会增加基层防疫成本,也会给返乡人员制造麻烦,增加社会矛盾。

地方防疫政策层层加码,还有损政府形象。2020年的抗疫经验表明,严格、准确、不打折扣地落实中央相关防疫政策,足以打好抗疫阻击战。与病毒较量一年之后,一些地方重新回到"层层加码"这种初级段位,充分暴露了当地领导干部治理能力不达标。

当然,地方防疫政策层层加码,也不排除有几分"自保"考量——有些地方问责泛化,出现疫情不问青红皂白就要问责人。因此,要真正防范地方层层加码,也必须防范"问责层层加码",问责要精准、稳慎,让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敢于落实精准防疫政策。

⑷ 国家卫健委六不准是什么

国家卫健委六不准是对返乡过年的一种政策,其内容为:

1、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

2、不对返乡人员实施集中隔离、居家隔离措施;

3、不对低风险地区跨省流动到城市的非重点人群进行核酸检测;

4、不对省域内低风险地区返乡的非重点人群查验核酸检测证明;

5、不对省域内返乡人员进行居家健康监测;

6、不得随意延长居家健康监测期限。

(4)期限内懒政扩展阅读: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2021年1月3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对近期部分地方在执行返乡防疫政策时出现的“层层加码”甚至“一刀切”现象明确表态;这既是一种“懒政”,也是对宝贵防疫资源的浪费。

对明显违反返乡加码“六不准”的地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予以通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要求立即整改。

⑸ 吃拿卡要,是什么意思

其实是指的四种社会现象

1、吃:请人吃饭、吃回扣

2、拿:别人给的东西、钱财就拿、拿好处等

3、卡:推脱事情、怀着其他目的,不按规章制度痛快地地办事,故意刁难,不给好处不放行

4、要:索要好处,他人给就要,他人不给伸手要

三、召开座谈会议

严格按照要求对照单位实际情况及所洞察到的、有苗头的、不当的倾向性行为和征求到的不同意见,逐一梳理解决,结合自身自我剖析,结合本职岗位履职尽责情况,对外服务情况,制度遵守情况。在分析评议会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⑹ 厂里有人确诊了村里就可以给我家贴封条吗

可以。
特殊时期,建议配合。
居家隔离被贴封条的不在少数,类似“封条管控”的防疫加码事件不时发生,还有地方擅自把7日内核酸证明的规定缩短为3日等等。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北京市以外的省份明确提出“六不准”要求,包括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不对返乡人员实施集中隔离、居家隔离措施;不得随意延长居家健康监测期限等等;对明显违反的情况将予以通报并要求立即整改。简明扼要的“六不准”,是返乡防疫工作的指南,当地防控有没有加码,执行起来是不是懒政,完全可以一一对照。

⑺ 一问责八清理具体内容是指什么

一问责具体内容

对党的领导弱化、主体责任缺失,管党治党不力、发生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抓住典型,严肃问责,公开处理。

八清理具体内容

1、超职数配备干部、违规进人问题;

2、违规公费出国(境)、公款旅游问题;

3、乱收费、乱摊派问题;

4、领导干部经商办企业及其亲属利用其职务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问题;

5、滞留截留套取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特别是涉农资金问题;

6、省属企业违规配车、用车问题;

7、招标投标不规范、违规出让土地、违反规划调整容积率等问题;

8、懒政怠政、不作为、不在状态问题。

一问责具体解决三方面问题:

1、对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市、县决策部署不重视,安排不及时,底数不清楚,措施不得力,进展不迅速,成效不明显。特别是开展“一问责八清理”“微腐败”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清理不深入,整改不认真,解决问题不彻底,制度建设不到位,甚至敷衍塞责、弄虚作假,搞形式、走过场。

2、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不到位,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组织生活不严格,党内监督乏力,巡视巡察整改不落实,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或者在处置本乡镇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重大问题中领导不力,出现重大失误,给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失,产生恶劣影响。

3、维护党的六项纪律不力,导致违规违纪行为多发,管辖范围内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团团伙伙、拉帮结派问题严重,腐败蔓延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突出;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失之于宽松软,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不到位,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不整改不问责,造成严重后果。

八清理的主要任务

1、对“放管服”改革不到位问题进行清理

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放管服”改革的各项部署要求,结合深化机关作风整顿活动,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最大程度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重点解决5个方面问题:

(1)简政放权改革不到位,已取消的审批事项仍在审批或变相审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承接不及时、管理不规范,存在自行设立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未按国家和省、市、县要求取消调整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把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设置为就业准入、企业营业准入事项。

(2)商事制度改革不到位,未按国家和省、市、县部署推进落实“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

(3)清单管理制度改革不到位,未对照县级已公布的行政许可事项通用目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各项清单,编制公开本乡镇本部门本单位的清单。

(4)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未按“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建立“一单、两库、一细则”,未按2017年底前实现全覆盖的目标推动工作;未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5)优化政府服务不到位,未按照要求实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限时办结”;擅自增加审批事项、审批环节、申报材料和中介服务;要求群众提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各类证明。

2、对项目落地难问题进行清理

主要任务:对照中央和省、市、县有关政策要求,聚焦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审批效率不高,土地、资金及相关配套要素供应不及时,承诺条件不兑现,服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促进项目尽早落地投产。重点解决5个方面问题:

(l)项目审批违规增设前置条件,程序不优化,该并联不并联,未按时限完成审批。

(2)项目选址不科学,实施效率不高;项目单位未经批准违法用地。

(3)财政投资评审用时长,资金拨付环节多,影响资金拨付进度。银企对接不到位,项目融资难。

(4)水、电、气、暖、讯等要素保障不及时,违规收取费用。安监、消防等部门验收检查不规范,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5)借助行政权力指定中介机构代理各项评估,招商引资政策不兑现。

3、对政事政企政会职责不分、谋取不当利益问题进行清理

主要任务:全面清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存在的政事、政企(事企)、政会不分,职责不清、管理不严、违规兼职、权力寻租等问题,进一步转变职能、严格管理、优化环境。重点解决3个方面问题:

(1)政事不分,偏离机构编制“三定”规定和事业单位公益服务目标,将行政职责转移到事业单位,机关内设机构与事业单位职责交叉重叠;行政机关违规指定所属事业单位承担行政审批涉及的项目评估、业务咨询、检验检测等事项;行政机关对于职责范围内应承担的工作任务,违规抽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组建临时机构。

(2)政企(事企)不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规到企业兼职;事业单位投资办企业未按照规定履行审批程序;事业单位对所属企业投资收益未纳入单位预算管理。

(3)政会不分,行政机关及依照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对其主办、主管或挂靠的属于脱钩范围的行业协会商会,不按照期限进行脱钩改革,行业协会商会违规使用机关事业编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同其主办、主管或挂靠的行业协会商会合署办公,未经批准无偿(低价)将行政办公用房提供给行业协会商会使用;行政机关和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在职及离退休人员违规在协会商会兼职取酬。

4、对落实治霾措施不力问题进行清理

主要任务:围绕县委、县政府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工作,聚焦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健全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着力解决制度措施不健全、工作执行不到位、监管责任不落实,完成任务疲于应付、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问题。重点解决5个方面问题:

(1)压减产能方面,压减产能和淘汰违法违规产能“以停代关”、县内异地转移和死灰复燃,封停设备和处置“僵尸企业”未按规定断水断电、拆除动力装置、封存冶炼设备;对新建产能项目把关不严,履行减量置换、增减挂钩措施不力。

(2)散煤治理管控方面,推动气代煤、电代煤工程不力,对煤炭运输和销售环节监管不到位,散煤管控不严格。

(3)燃煤锅炉治理方面,底数不清、台账混乱,淘汰和治理燃煤锅炉工作推进不力,违规新建燃煤锅炉,以虚报瞒报燃煤锅炉数量方式套取财政资金。

(4)工业污染源管控方面,整治“散乱污”企业政策把握不准、摸排数据不实、工作开展不力,在关停取缔工作中“两断三清”执行不到位,工业污染源治理中把关不严、监管不力、徇私舞弊。

(5)扬尘综合整治方面,管控措施执行不严格,秸秆焚烧管控责任缺失、管理缺位,露天矿山污染深度整治工作不力。

5、对脱贫攻坚政策不落实问题进行清理

主要任务:对照中央和省、市、县出台的脱贫攻坚政策,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清理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脱贫攻坚政策不落实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和贫困群众获得感。重点解决4个方面问题:

(1)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精准帮扶政策不落实,识别标准把握不准,建档立卡不够精准,应纳未纳、不应纳而纳入;退出标准把握有偏差,简单以收入划线,搞“被脱贫”“数字脱贫”;乡镇党委、派出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落实不到位。

(2)社保兜底政策和“三保障”政策不落实,低保认定上优亲厚友、暗箱操作,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享受低保政策,低保标准提高后补差落实不到位,用社保兜底代替脱贫;医疗保障救助、教育扶贫“三免一助”落实不到位;贫困群众因病致贫返贫,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不落实,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应改未改。

(3)易地搬迁政策不落实,搬迁区域选择不准确,应迁未迁;后续扶持不力,没有做到“两区同建”,养老安置、创业就业培训未同步实施。

(4)县级扶贫贷款担保中心应建未建,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不到位,有贷款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申贷获得率低,小额信贷政策落实不到位。

6、对招标投标不规范问题进行清理

主要任务:对2016年7月以来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不规范问题进行回头看,对2015年10月以来政府采购项目招标投标、药品集中采购不规范问题进行专项清理,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重点解决4个方面问题:

(1)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人违规招标、定标、签订合同,专家违规评标,投标人弄虚作假,招标代理机构借用资质或超越资质范围从事代理活动。

(2)政府采购项目采购人采购货物和服务不依法履行手续,应委托集中采购机构而委托其他代理机构采购,应当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而擅自采用其他方式采购,擅自提高采购标准,供应商弄虚作假,专家违规评标。

(3)公立医疗机构不按规定通过县级集中采购平台采购药品,不按药品集中采购价格管理规定与企业直接议价,不按规定签订医药产品廉洁购销合同。

(4)应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交易的项目在场外交易,交易市场擅自增加交易环节,强制指定中介服务,违规收取交易服务费,设置限制性条件阻碍或排斥其他地区市场主体进场交易。

7、对设立“小金库”等违反财经纪律问题进行清理

主要任务:在全县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会团体,依法依规、全面清理未按规定审批开设银行账户或公款私存设立“小金库”问题,以及超标准超范围支出等问题,切实严肃财经纪律。重点解决2个方面问题:

(1)设立“小金库”问题。利用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经营收入等各项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以虚假事项或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等问题。

(2)其他违反财经纪律问题。“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超标准超范围支出等问题。

8、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进行清理

主要任务:聚焦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全面清理和纠正“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促进全县各级干部讲政治守纪律、强担当转作风、优服务提效能。重点解决4个方面问题:

(1)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重大决策部署大而化之,支持企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改善营商环境和惠民便民等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打折扣、宣传不及时、信息不公开。

(2)在政务服务过程中,不透明、环节多、时间长,未履行首办责任制或一次告知义务,违规开展涉企执法检查,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3)纪律涣散,不守规章,漠视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遇到问题推诿扯皮、吃拿卡要、态度简单粗暴。

(4)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对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没有及时进行处置,不严格执行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事故预防、风险处置、应急管控制度和措施,事件、事故发生后,处置不力、造成不良影响。

⑻ 放假了,过年了,出行返乡都需要做好哪些措施

近期,一些地方加强了对返乡人员的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国家依法制定了...春节旅游高峰期的疫情防控政策,尽可能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这绝不是为了给春节团聚的防控需求设置障碍。

春节旅游高峰期间乘车的群众应配合防疫检查,在高速公路等站点停车时遵守扫码、登记、测温等规定,减少停留时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市...民要时刻关注出发地和目的地的疫情防控要求,必要时完成核酸检测,确保健康码和乘车码符合出行要求。


戴口罩仍然是预防COVID-19感染的最重要措施,在车上尽量不要摘下口罩。如果你需要喝水或吃饭,尽量选择人少的地方。佩戴口罩的正确方法.....是将口罩套在鼻子和嘴上,压紧,使其贴在鼻子和脸上。减少火车上的移动是一项必要的预防措施。通过减少运动,你可以减少与更多人接触的机会。一旦进入车内,除了必要的活动外,都要呆在座位上。


⑼ 什么是消极行政

消极行政,就是行政不作为行。违法的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有积极实施法定行政作为的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未履行的状态。政不作为不仅严重影响行政机关的威信和法律权威,也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行政处罚法》第六十二条规定,执法人员玩忽职守,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遭受损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明确规定,对于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未依法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的等行政不作为,当事人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9)期限内懒政扩展阅读: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

一是申请要件,行政相对人向行政主体提出了实施一定行为的合法申请。

二是职权要件,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事项具有法定职责和管理权限。

三是期限要件,行政主体未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法定程式实施一定的行为。

⑽ 学校防疫加码怎么举报

通过中国政府网或者国家卫健委网站即可举报。
打开手机微信,进入“我”后,选择支付,进入后选择城市服务,点击疫情监督,就会自动进入国务院征集疫情防控线索小程序,打开小程序,就可以投诉疫情加码的行为。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认为部分地方在执行防疫政策时出现的“层层加码”甚至“一刀切”现象明确表态,这既是一种“懒政”,也是对宝贵防疫资源的浪费。对待防疫坚持“六个不原则”:
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
不对返乡人员实施集中和居家隔离措施
不对低风险地区跨省流动到城市的非重点人群进行核酸检测
不对省域内低风险地区返乡的非重点人群查验核酸检测证明
不对省域内返乡人员进行居家健康监测
不得随意延长居家健康监测的期限

阅读全文

与期限内懒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