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道家珠子多少颗
“流珠”的颗数一般有12、24、28、32、36、81、108、365等,而不同的颗数也有着不同的寓意。
12颗代表十二雷门,24颗代表二十四气,28颗代表二十八星宿,32颗代表三十二天帝,36颗代表天罡之数,81颗代表九九纯阳之气,也代表老君八十一化,108颗代表周天星斗运转之数,365颗代表星宿运转的度数。
道教的念珠,最早被称之为“流珠”。《太上三元流珠经》云:“受之用白真珠,圆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应星宿之度,日月所会之期。”又,《太玄金锁流珠引》云“:昼夜斗转,周天无穷,如水流之不绝,星圆如珠,故曰流珠也。”
再以常见的一百零八颗念珠为例:一百零八代表周天星斗运转之数,也是天罡地煞的总和。头珠则代表北极,《北斗经》云:“北辰垂象,而众星拱之。”所以在拨转念珠的时候,头珠是不可以越过去的,以北辰不动故也。所以在转到头珠的时候,应当掉转过来往回继续拨,此乃周天循环之意也。头珠之上有一个葫芦状珠,上有三阶,代表三台。
《玉枢经》中所谓:“北辰之上,上有三台……叠为三级,以覆斗魁”是也,三台下有一个中国结,结下缀六颗小珠,代表南斗六星,加上头珠,则为北斗七星。(有的珠子结下缀八颗珠,加头珠则为九星)所以一串念珠,涵盖了道教的宇宙观和诸多天文概念,足见道教义理之精微。
此外,道教念珠还有十二颗、二十四颗、二十八颗、三十二颗、三十六颗、八十一颗等等的区别。十二颗代表十二雷门,二十四颗代表二十四气,二十八颗代表二十八星宿,三十二颗代表三十二天度人上帝,三十六课代表天罡生煞之数,八十一颗代表老君八十一化,也代表九九纯阳之气。
㈡ 请问能否提供藏服的资料,比如藏服的种类,图案,做工,历史,发展史之类的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作为藏族前身的有关部族就已经形成现代藏人的服饰特征了。
服饰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居住环境、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西藏地域辽阔、地理环境迥异、气候条件复杂,具有鲜明的服饰区域性特色,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西藏服饰艺术。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几个省。其中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西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及其文化,这是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经济生活的具体表现。
一、西藏服饰历史考证
关于西藏服饰艺术资料最久远的历史考证,并现存实物资料是“1978年8月到1979年8月在西藏昌都,发掘的一个距今四千六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卡若遗址,卡若遗址出土的大量的骨锥、骨针,衣服原料,除兽皮外,还有利用野生纤维或兽毛纺线织成的布,出土的陶纺纶、线坠等器物证明毛纺织物的生产已经开始,还有少量简单的装饰品有垂饰、骨笋、镯、项饰、贝饰、石环、石珠等其质地有石、玉、骨、贝数种,而且这些装饰品多数都经过精心磨制光滑美观,说明早在几千年前藏民族祖先不但掌握了缝制衣服的技术,还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意识①。”卡若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西藏远古文化一个空白,为西藏服饰发展史指出了一个远古的界限。
到吐蕃时期,藏族服饰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藏史记载,公元三世纪的拉脱脱日年赞时,吐蕃赞普的服饰已与众不同。出现了服饰等级的差异,藏王与官吏武将从头饰、帽、胸前的挂饰衣袍的式样各有不同,并以此区别职价的高低②。”同时服饰也受到中亚,如伊朗风格的影响,从松赞干布的服装上能看出这个影响。史载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了各种衣料和纺织技术,大大促进了吐蕃服饰技艺的发展,遗留下来的服饰资料,主要有布达拉宫藏王洞中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雕像,《步荤图》中禄东赞服饰等。
元代西藏正式隶属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与元王朝发生密切的交往,服饰上所受的影响也较大,尤其是藏族上层人士的服饰,如官员的顶冠“江达”(即圆冠),管家戴的“索夏”(即平顶围穗蒙古帽)等等。
明清两代中央与西藏地方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纺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量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服饰的发展。
二、西藏服饰特点
藏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服饰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装即要有很强的防寒作用,又要有散热的方便,使臂膀伸缩自如,并适应露宿的生活,当成卧具,并随身可以携带生活用品。服饰主要以袍状为主。
1、服饰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衫、长靴、编发、饰品。
2、基本特征表现为品类繁多,可分为袍、短衣、坎肩、腰带、帽、靴、邦典、发饰
,首 饰、佩饰等。
3、式样上分为:长袖袍、无袖袍。
4、质地上分为:锦花袍、绸缎袍、光板羊皮袍、氆氆、毛呢夹袍、素布袍等。
5、色彩特点表现为对比强烈,如红与绿、白与黑、黄与紫,并运用复色,金银线搭配使服饰色调明快而又和谐。
6、纹样方面主要以递增和排比的规律。
7、装饰品的广泛运用,装饰材料主要以金银、珠宝、象牙、珊瑚、松石等为主。
8、面料:主要以棉布、碴毽、绸缎、光板 羊皮、毛料、呢子等。
9、围裙:藏语称为“帮典”,是藏族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表示婚否的作用,形状有短、有长、梯形(藏北),有的以较宽的强烈对比色条相配,有的以纤细同类色组成娴雅温和的色彩,并与金银线搭配,每个地区妇女对“邦典”色彩及条纹的选择都有不同的观点。也有地区间的差别。
10、腰带:腰带是藏族服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的以毛织物编织而成,有的则 以金属等贵重的饰件作为装饰。
11、藏靴:藏靴是藏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靴子上的花纹也有一定的习俗 和规范。
12、短衣:一般是穿在藏袍内的,其特点是长袖。
13、坎肩:一些地区有穿坎肩的习惯,其款式也有地区风格。
14、项链:藏语称为“噶乌”,式样有两正方形交叉重叠,材料主要以金银两种,上面镶有绿松石和宝石,链子由珍珠、珊瑚、天珠等串成。
三、西藏各地区服饰简要
“服饰,是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③”。服饰具有性别表象,年龄表象,季节表象节日表象。
西藏地区地域辽阔,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为适应自然环境,生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地区,必然穿着也不同,各地区都具有鲜明特色的服饰区域性,并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西藏服饰艺术。
西藏自治区的行政区域包括:首府拉萨市、日喀则地区、林芝地区、山南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昌都地区等,下辖七十多个县,各地区服饰虽具有共同的特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在服饰式样、色彩、材料、制作、穿戴、佩带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服饰都具有丰富的造型和绚丽多彩的色彩以及独具匠心的装饰成为西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并为世人感叹不已。
(一)、拉萨地区。
拉萨服饰,搭配非常讲究,色彩运用高雅的色调、装饰不求堆砌,妇女穿无袖长袍,藏语称为“曲巴普米”斜领衫,腰间系五彩细条纹“邦典”,佩带耳环、项链、手镯、戒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面料、色彩的选用要求较高,面料选用织锦缎、丝绸等垂感性较好的面料,并使衬衣、无袖袍邦典的色彩达到整体统一,协调美观大方,每逢藏历新年或各种庆典时,穿长袖藏袍,里子为羊皮毛,外罩纯毛面料,藏语称为“巴扎”,戴织锦缎皮帽,藏语称为“次仁金锅”帽。妇女盛装则是内穿丝绸衬衣,外套无袖绸缎藏袍,腰系彩色绸缎或虹纹“邦典”,背披一条彩色氆氇的小方单,头发梳成翅膀式样戴三角形珠冠,藏语叫“巴珠”或“姆弟巴珠”,耳朵两旁佩戴“埃果”,胸饰为“噶乌”,男子穿毛料或织锦缎料长袍,夏季内穿藏式高领衬衣,头戴礼帽,藏语称为,“甲噶夏莫”,脚穿牛皮靴子,喜戴戒指、手链。藏历新年、冬季穿“巴扎”,戴金花皮帽,藏语称为“甲色夏莫”。
(二)日喀则地区服饰。
日喀则地区史称“藏”,属后藏,服饰基本式样与拉萨地区相同,但在装饰上有着自己的特点,男子藏装以黑白氆氇为主,在领子、袖口、衣襟和长袍底边内沿镶有七、八厘米宽的花氆氇,主要以十字纹图为主,头戴金丝帽或礼帽,妇女着无神藏袍,系五彩宽条纹“邦典”,外套由“邦典”料制成的坎肩称为“当扎”,着盛装时头戴“巴廓”,形状似弓。江孜地区妇女戴“巴龙”绕着头型一圈,用珍珠、珊瑚、玛瑙、松石等组成胸前佩带“噶乌”。另外,腰钩是后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饰物之一,多为铜质和银质。 定结县妇女胸前戴有银币制成的项链,头戴小圆帽,帽上插有孔雀毛。吉隆县妇女则穿有袖藏袍、腰间从后向前围双层条纹围裙,图案以条纹为主。
在日喀则樟木口岸、定结县陈塘区、定日县绒辖居住着夏尔巴人,夏尔巴人衣着比较简单,男子的衣服多为白色,上身穿长袖衬衣,外罩一件用黑边幅宽八、九寸的白氆氇缝制的短袖,无领前开口上衣,当地称 “波杜巴”,上面是用布分块前心两块、后心两块略长于前心,且下端有碎头两袖子两块,下身穿白裤或白绒布做成的紧腿裤系腰带,头戴黑色无沿船形帽,腰部挎刀。妇女上身衣服基本与男子相同,衬衣多为花色,下身多穿褶彩花布长裙或藏袍,发式多梳单辫,戴耳环、项链、手镯。
(三)山南地区服饰。
山南地区的服饰,含有拉萨和日喀则两地的特点,妇女服饰最具有特色的是措美县渣杂乡的服饰,妇女头戴氆氆条纹无顶小帽,外套染色印花氆氆无袖长筒外套,内穿长袖氆氆藏袍,脚穿绣花“松巴,(氆氆靴),佩戴松石镶嵌的“噶乌”,脸上贴白胶布也是一种装饰,山南妇女常戴平顶小圆帽“加霞”有两个三角形翅扇象征鸟的翅膀,两翅向后,表示已婚,翅扇向一侧表示未婚,而老年人则是戴圆形帽,称为“加霞”是用黑色氆氆和金丝缎缝制。
男子服饰较为典型的是头戴金花帽,上身穿黑色上衣,外罩用“加路”彩条氆氆镶边的白色氆氆藏袍。
山南地区妇女还着一种叫“背夏”的坎肩多用“邦典”呢或“加路”呢和黑氆氆制成,各县之间也不同,譬如:用“加路”呢与黑氆氆相同做成的坎肩是山南穷结县的,而黑氆氆上面饰以成排的白线结是山南隆子县的。
(四)林芝地区。
林芝地区界于藏南河谷区和横断山区,布满了原始森林,为了便于劳动和适应自然条件,除了穿藏袍外,男女还穿宽肩无袖的套头长坎肩称“古体”。“古体”一般由氆氆制成以黑色为主,镶以织锦缎花边,也有用猴皮、熊皮制成的“古体”。妇女不系 “邦典”,戴银制腰带和项链,头戴锦缎圆形小帽,帽角在侧表示未婚,帽角向后表示已婚,男子头戴圆形饰彩缎边尖顶毡帽。
在林芝地区的措那、墨脱等县,还居住着门巴族、路巴族。而门巴族还分为墨脱门巴和门隅门巴服饰也不相同。
墨脱门巴,男子穿红色氆氆藏袍,下着长裤,腰间挎刀,女子外罩长坎肩,两侧无扣攀,内着长条花色裙子、腰带,男女都戴小帽称为“拨尔甲’,深色帽项,配橙黄色帽檐,帽檐前留有缺口多自然畅开,妇女颈间挂几串大小不同的彩珠链。
门隅地区的门巴人,男女都穿氆氆长袍,男子外套“古体”,下穿裤子,足蹬用红黑两种氆氆镶配缝制的牛皮软底筒靴,妇女则在腰间束本白色氆氆围裙,并镶有细条滚边,喜欢戴多串彩珠项链和银饰,头戴 “拨尔甲”小帽。
路巴族:男子穿长袖袍,袖子有彩条,外罩皮制或毡制的坎肩,腰间有腰带,腰带上镶圆形凸状银饰、贝壳和成串的银链,带下分两侧坠几串银珠,项间、耳垂处都戴有银饰,脚登靴,头戴熊皮帽,其长度披于后背似黑色长发披在肩上,腰间佩挎长剑、腰刀,显出路巴男子的粗犷和豪放。妇女上穿麻织圆领窄袖短衫,下穿条纹过膝筒裙,发式多为披发,装饰较多,颈间围十余串珠饰,耳戴大耳环,腰间有铜饰、银饰及贝壳、玉石等物,大小不同,长短不一,色彩绚烂形成独特的风格。
在林芝地区察隅县还居住着僜人族,妇女上穿黑色长袖短衣,下着自织的彩条纹短裙,发式为盘发,头顶戴有孤形银片和银链,颈部佩带银链和银币串起的项链,肩部斜挂银币链子,耳环是银质较大的喇叭形状,手镯是银质较粗雕有花纹。男子头裹白布,上身穿黑碴毽,鸡心领无袖背心,下穿白麻织裤子,腰至膝盖裹一条红色氆氆,颈上佩戴银链及珍珠,肩部斜挂银币串成的链饰和挎刀,双手佩戴银质手镯。
(五)那曲地区服饰。
那曲地区地处藏北,气候寒冷,一年之中冰雪期较长,当地男女服装主要以光板羊皮毛藏袍为主,既保暖又防水。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讲究服饰的美观和价值的体现,袍边多镶宽幅水獭皮或虎皮男子上身穿立领长袖衫和织锦缎马甲,外罩藏袍,头发与红色、黑色丝红编在一起结成粗大的发辫盘在头顶,在发辫上套上银镂板指或珊瑚珠,显的特别气派,佩有藏刀、子弹、火石、火镰、钱包等饰物,脚穿靴。妇女的藏袍在衣襟和下摆也有用黑绒镶边的红、绿、蓝三道宽10厘米左右的平绒装饰,头饰多梳成小辫,发辫上装饰有松石、珊瑚、贝壳、银币等,喜欢围色彩艳丽的头巾将脸部遮掩,戴礼帽或羊羔皮帽,腰间挂奶钩、奶勺、针盒、火镰、小刀等。奶钩藏语称“学纪”是妇女挤奶时的一种用具,挤奶时用它挂住奶桶,钩上端用皮带系在腰间,由于在它上面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雕花以及玛瑙、松石之类高贵的镶嵌它也成了一种藏北妇女必不可缺少的装饰品,佩戴在身上非常漂亮独特。系“邦典,除了虹彩条纹“邦典”外,还有用手工刺经带有民族特色图案的“邦典”。
(六)昌都地区服饰。
昌都地区地处西藏东部,历史上称为“康区”,这里的藏族也被称为康巴人。服饰特点厚重、华贵,装饰喜欢繁多堆砌,男女服饰同那曲地区较相似,男子藏袍镶较宽的织锦缎和水獭皮、虎皮、豹皮,头戴狐狸皮帽,头发与黑、红丝线扎成辫盘在头顶,胸前佩有多串珊瑚珠、佛盒,腰布斜挎腰刀,脚穿皮靴、白布裤。妇女衬衣袖子较长,发式也是无数的细辫,缀满珊瑚松石头顶戴有大颗密蜡珊瑚项珠。
(七)阿里地区服饰。
阿里地区地处西藏西部,其最具特色的服饰,还保留着吐蕃时期的特点。服饰以普兰县代表性最强,妇女着藏袍、氆氆面料,身后披锦缎披风,内里为白色羊皮,边缘镶较窄的水獭皮,头戴珠冠,其形状为月牙形垂于脑后,额前垂挂一排银链,将面部遮住,并在右肩上垂挂与头饰珠冠相同的月牙形饰物上面缀有松石和珍珠,胸前挂满了珊瑚、松石、密蜡、琉拍等项链,有的长至膝部,颈处围一圈较宽的用珊瑚排列而成的项圈,服饰非常别具一格。尤其是头饰造型与其它地区皆然不同,更具富丽、华贵的特点。
四、西藏服饰的未来发展
藏族服饰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劳动中产生、发展、变化的,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文化交流的增多,藏族人民不仅仅以着传统服装为主,服饰也趋向于体闲装、西装、牛仔、裙子等,也非常注重品牌。与此同时,民族服装无论在款式上和色彩上有了很大的改革和提高。比如:女装从传统穿着较为繁锁改成了穿着方便,讲究曲线、腰身美的特点。面料不仅仅趋向于氆氆而是大量选用织锦缎、丝绸等国内外上好的料子。色彩跳出的华美和独特的造型,给来藏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展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许多国内外时装设计师将藏族服装的一些特点视为创作的灵感,并在自己的作品上予以发挥。西藏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是祖国民族服饰艺苑中一支瑰丽的花朵,随着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的弘扬,藏民族服饰定会更好的发展下去,将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它那独特的魅力会更放光彩!
民主改革以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西藏民族服饰的款式、颜色和质量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趋向于简便、舒适、美观,更能显示身体线条和审美情趣。种类丰富、选择性强的现代西藏服饰正装扮着自治区各族人民群众今天的幸福生活。
希望能帮助到你。。。
㈢ 赵丽颖太适合锦觅的装扮了,头戴珠冠的女演员谁最惊艳
很多古装剧或者仙侠剧中,都有女主头戴珠冠的造型。很多女明星在做了这样的装扮后回艳惊四座,给人叹为观止的感觉。可能在这样的古装剧或者仙侠剧中,头戴珠冠都是女主比较重要的时刻,所以这一刻的造型比较凸显人物气质吧。赵丽颖也做过锦觅的装扮,虽然和杨紫是两个风格,但是两人的美也各有千秋,还有其他头戴珠冠的女演员,没有最美,只有更美。
还有最近很火的迪丽热巴,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扮演小狐狸时,穿嫁衣的造型中也有带珠冠的样子。因为她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所以这样嫁衣造型就让人特别的印象深刻。没想到异域风格的面容配上珠冠也是这么惊艳,着实惊艳到我。
㈣ 道家流珠里头珠算在其它珠子里的总数吗
确实如此~~道教的珠子都是一样大小的,没有头珠,道家讲究的天地宇宙就是一个圆。一个均匀的圆!
㈤ 道教流珠有佛塔和弟子珠吗
没有佛塔之称谓,可以有弟子珠和其他装饰。
道教的念珠,最早被称之为“流珠”。《太上三元流珠经》云:“受之用白真珠,圆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应星宿之度,日月所会之期。”又,《太玄金锁流珠引》云“:昼夜斗转,周天无穷,如水流之不绝,星圆如珠,故曰流珠也。”
我国上古先民,结绳记事。而到了汉末魏晋初期,太极葛仙公首先以念珠作为念诵圣号的计数之用。白玉蟾真人《上清集》中记载,葛仙公“初炼丹时,常以念珠持於手中,每日坐丹炉边,常念玉帝全号一万遍。”开启了道教念诵圣号法门的先河。
宋元时期,道教雷法和内丹修法开始流行。许多修持雷法和丹法之士亦将念珠作为炼气习定的工具。如陈泥丸真人《翠虚吟》云:“八十放九咽其一,聚气归脐为胎息;手持念珠数呼吸。”《道法会元卷一七七·元素元辉府玉册》亦云:“凡出神,先当炼气习定,既气住为神。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脉,四动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渐渐加之,不要大段费力,恐不便。”此外,在《道法会元卷一百四十五·正一忠孝家书白捉五雷大法》中,亦有祭炼念珠作为驱邪伏魔的法器之用。
综上所论,世界上最早开始制作和使用念珠的宗教当属道教无疑。念珠作为道教的法器,有其特殊的宗教意义,不论是念诵圣号,还是炼气习定,念珠都是非常殊胜的法器,我等道门弟子皆当大力持使之,弘扬之,方不负 太上之深恩也。
道教的念珠在珠子的个数上亦有其独特的宗教意义,比如上面提到的《三元流珠经》中,以三百六十五颗珠子代表星宿运转的度数。再以常见的一百零八颗念珠为例:一百零八代表周天星斗运转之数,也是天罡地煞的总和。头珠则代表北极,《北斗经》云:“北辰垂象,而众星拱之。”所以在拨转念珠的时候,头珠是不可以越过去的,以北辰不动故也。所以在转到头珠的时候,应当掉转过来往回继续拨,此乃周天循环之意也。头珠之上有一个葫芦状珠,上有三阶,代表三台。《玉枢经》中所谓:“北辰之上,上有三台……叠为三级,以覆斗魁”是也,三台下有一个中国结,结下缀六颗小珠,代表南斗六星,加上头珠,则为北斗七星。(有的珠子结下缀八颗珠,加头珠则为九星)所以一串念珠,涵盖了道教的宇宙观和诸多天文概念,足见道教义理之精微。此外,道教念珠还有十二颗、二十四颗、二十八颗、三十二颗、三十六颗、八十一颗等等的区别。十二颗代表十二雷门,二十四颗代表二十四气,二十八颗代表二十八星宿,三十二颗代表三十二天度人上帝,三十六课代表天罡生煞之数,八十一颗代表老君八十一化,也代表九九纯阳之气。
㈥ 道家念珠12颗算头珠吗
佛家的手链念珠一般都有一颗比其他珠子大一号的头珠,且这个头珠上边有个锥体样的小盖,这个小盖叫佛头。如果以手链珠子比喻轮回,佛家以此表示跳出轮回不入五行,道家的手链念珠虽有头珠却没有佛头小盖,以喻道家因循自然尊重轮回思想。珠子数没有定规,11,12,13,14,15,16.不等总以珠子大小及手腕所需为准,道家以奇数为上11,13,15等
㈦ 手串的头珠有什么讲究
手串的头珠不同寓意也不同,看个人喜好,比如头珠是貔貅,有招财的本能,只进不出。貔貅分雌雄,雄的招财,雌的守财,夫妇两人佩戴更吉祥。
㈧ 手串头珠顶上的跟塔是的那个叫什么
是佛头。
佛珠的话一般都是要带佛头的,因为有了那个三通的佛头,才好连接佛塔,就是佛头上那个大致像个圆锥形的东西。在用手捻佛珠的时候也是捻到佛头时翻转过来再往回捻,不可以从佛头越过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收藏、佩戴,有些手串也是不带佛头的。
喜欢文玩的朋友,都知道手串有佛头一说法,而佛头其实就是佛教念珠中的“母珠”,很多人把它称之为佛头,但事实其实并非如此,珠子上面的“佛头”,跟真实的佛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后人的理解和坊间的流传,这种叫法也就被流传了出去,所以说一开始这颗“母珠”并不叫佛头,在当时它只是比别的珠子特别了一些,当然也正是因为了这份特别,赋予了它这样的名称。
(8)腿头珠年限扩展阅读
用途及功效
一、用来计数,可以比较方便得知道自己念了多少。
二、用来静心,不像一些“念佛计数器”,虽然也有优点,但容易让人变浮躁,更多地是为了那个数字而念佛,丢失了本来的目的——念的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字,不是佛。
三、用来摄心,是我们专心一境,因为念珠可以给心念妄想一个着力点,就能拴着它。因为不仅要念,还要念一声过一个珠,要一个个对应,那么就要非常专心才行,一旦分神、打妄想,口、耳、心、手不一致,就会错乱。
我们要是不用念珠,嘴里念佛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念着念着,心里就想别的事情了。嘴里还无意识的念,但念头早就不知道跑哪去了,过了半天回过神来了,呦,打妄想了。结果本来想念半小时,这一晃20分钟过去了。
㈨ 关于高山族
高山族现有人口40多万。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人数月有二十九万一千多人,分布面积约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平埔人主要散布在西部平原上,人口约十万人左右。另有近3000人散居在大陆的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居住在台湾省的高山族因地区、语言、文化的差异,又分为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以阿美人的人口为最多。平埔人因为散居台湾各地,20世纪后已基本汉化。
清朝统一台湾以后,统称高山族为“番族”。又因分布地域的不同而分为“东番”、“西番”、“南番”、“北番”,或以居住地势的差异分为“高山番”、“平埔番”,或以发展水平及其与汉人关系亲疏分为“野番”、“生番”和“熟番”。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期间,称高山族为“高砂族”、“蕃族”。台湾光复以后,台湾当局曾使用过“高山族”这一名称,后来又称“山地同胞”、“山胞”、“先住民”、“原住民”等。1994年经过台湾高山族开展的“还名运动”之后,台湾官方正式承认了“原住民”的称谓。我们在这里所讲的“高山族“,则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祖国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称谓。解放后,在1953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务院有关单位也正式采用并公布高山族这一名称。
关于高山族的来源有很多种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种:1.土著居民说: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提到“高山之番,实为原始”,认为高山族是台湾最早的居民;2.南来说:主要根据高山族人(平埔人)的体质、语言、文化等方面具很多与马来人相似的特点,而认为高山族人来自菲律宾和婆罗州诸群岛的马来人,但是随着台湾考古学、民族学和民族学的新发现,这种学说已经发生了动摇;3.西来说,又称大陆说,主要依据考古发掘证明高山族原始文化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原始文化属于同一类型,因而主张台湾高山族来源于大陆古越人一支。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学发现以及文献资料记载及高山族民间传说,证明了高山族来源的多源论,即:高山族主要来自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古越人一支,也有少数来自东北琉球群岛和南方菲律宾和婆罗州诸群岛以及密克罗尼西亚诸群岛的居民,与早先迁来的古越人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今天的高山族。
二、高山族的语言文字
高山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由于高山族居住的各地区语音的差别较大,有时彼此通话有些困难。经调查确认,高山族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高山族的语言有20余种,现在主要使用的有13种,可以分成三大语团,即:泰雅语团、曹语团和排湾语团。他们总的特点是属于多音节没有声调的语言。由于高山族人长期和汉族人共同劳动生活,很多高山族人也会讲闽南话。
三、高山族的生产技术
由于高山族长期受到外国殖民者的残酷统治,生产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各地区高山族人的生产发展也很不平衡。在平埔地区生活的高山族人,经济发展水平与汉族大体相同,阿美人和泰雅人生活的大部分地区农业已经十分发达,但是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如排湾人、布嫩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狩猎、捕鱼和采集仍然保留,但是在经济生活中已经居于次要地位,仅作为农闲时分的一种法辅助性收入。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物物交换比较普遍。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高山族形成了独特的基层组织——“社”,社是自然村寨,小社由一个氏族组成,大社由数个氏族组成,一般大社可达千人,小社五六百人,实行民主政治,重大问题由社大会决定。社首领包括头目(领袖)、祭司(或巫师)和长老会。是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头目领导耕作、渔猎,裁决内部纠纷,帮助祭司组织祭祀活动。
多数高山族社以会所作为社的活动中心,也是男性年龄组织的教育训练场所。年龄组织是社内部以年龄为序的一种等级制度。各支系的年龄等级划分有多少之别,大致可分为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等级别。凡男性,都要归入相应的年龄等级,担负一定的社会分工。每隔数年,要举行一次晋级礼。从少年开始,严格按照性别施以基本训练。男性是狩猎、耕作方面的技能训练;女性是纺织、家务及采集方面的训练。男子一旦成年,要举行隆重的成丁礼升入青年等级,进入会所食宿,并参加集体劳动和作战。青年们在成丁礼之后,被承认是部落正式成员,才有权参与社政治生活。
高山族人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祭祀中都有很多禁忌。如在收获期内不准与外地人来往,也不准擅自踏入他人田地。狩猎时男人不准触摸麻类,怕迷路、或负伤。女人不能触碰男子的猎枪和武器,男子也不可随便摸弄妇女用的织布机,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
四、高山族的宗教信仰
高山族的宗教信仰是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高山族一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永世长寸,并在默默中保佑其子孙后代。所以一般将灵魂尊为神,对神的信仰大部分就是对祖先的崇拜。从而将祖训看成是神的意志而不敢违犯 。
高山族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祀活动,居住在平原地带的有播种祭、驱虫祭、收获祭,居住在山地和沿海地区的高山族有狩猎祭、渔祭等。
高山族内巫术比较盛行,其占卜方法有水占、瓢占、鸟占等等,并有多种形式的巫书。
五、高山族的历史
230年 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人到台湾,带回高山族数千人
1127—1279年 南宋政府将澎湖隶属福建省泉州晋阳县
1271—1294年 元朝政府派人到达台湾,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
1661—1662年 郑成功进军台湾,1662年收复台湾
1683年 清政府统一台湾
1885年 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巡抚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在各地反割台的战斗中,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1943年 开罗会议发表宣言确定台湾等地归还中国
1945年 台湾光复
1947年 二.二八起义爆发,各地高山族人参加斗争
六、高山族的文学
高山族人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并流传着丰富民间文学,主要为民歌和神话故事两种形式。
高山族的民歌十分丰富,传统的高山族民歌以歌颂劳动、歌颂祖先和歌唱新婚、会饮等为主题,朴素而鲜明地表现了高山族人的劳动生活和爱憎情感。现代的高山族民歌则多表达生产劳动和斗争,恋爱和婚姻,舞曲和生活歌,怀念家乡歌和童谣等。
神话故事是高山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山族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象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神话故事也由此产生。高山族创造的神话故事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人类起源和风俗习惯的传说;关于对地斗争、社呢干产劳动和自然现象的传说;关于动物和植物的传说以及关于台湾和大陆、高山族和汉族之间历史渊源的传说等。这些神话故事通过高山族人口口相传,延续至今。
七、高山族的音乐
高山族人民非常爱好音乐和舞蹈,其音乐也大都与舞蹈相伴,用高山族独特的乐器加以演奏。
高山族的乐器主要有嘴琴、竹笛、鼻笛和弓琴等。嘴琴长约十厘米,宽约二、三厘米,用竹子削成薄片,中央开一细长的小孔,孔的一端镶上极薄的铜舌,竹片的右端结着线绳,左手将凸面放在口上,右手轻轻拉动线绳震动铜舌便发出声音,和呼吸相配合便可成音律。鼻笛是用长约三十七、八公分的两根竹笛绑在一起,用鼻孔吹的乐器。弓琴形状象胡弓,弓弦用月挑草的纤维制成,下端用左手握紧,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拨弄弓弦便发出声音。
每逢祭祀活动,高山族人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表达愉快的心情。
八、高山族的舞蹈
高山族的民间歌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已经成为高山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高山族的舞蹈以模拟、反映和再现捕渔、狩猎、农耕等生产、生活的动作、场景为主,具有鲜明的原始舞蹈色彩。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为集体群舞。人数从几十到数百,甚至上千。常常以熊熊篝火为中心,群集饮酒,酒酣则歌舞并作,众人携手成为圆圈,忽尔“挽手合围”,忽尔“连臂踏歌”,有节奏地跺脚、跳跃、摇身、摆手,场面壮观热烈。常见的高山族民间舞蹈有:
拉手舞:是高山族最为流行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人们通常将其成为高山族舞蹈,他是以大家共同携手且歌且舞为主要特点的。
杵歌:高山族有用杵和臼舂米的习惯,杵歌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劳动场景,舞蹈时妇女们身着节日盛装,头戴鲜花,持杵围臼,且歌且舞,节奏由慢及快编制成意趣独具特色的劳动乐章。
甩发舞:是雅美人妇女独具特色的舞蹈之一,一般参加人数不限,有长发者便可。舞蹈时妇女们排成一列,手臂相挽,双手抚胸,脚步前后踏动,慢慢地摇动身躯和长发。随着音乐旋律的加快,身体和头部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大,逐渐进入高潮:前进、曲膝弯腰、长发前甩,继而后退、直腰,顺势将头发急速甩起。如此前后交替,周而复始。甩发舞以飘拂甩动的长长黑发为表演中心,蕴含着强烈的原始生命力,一直深受高山族人民的喜爱。
九、高山族的美术
高山族富有艺术创造才能,其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排湾人的木雕艺术颇为精湛,刳削是著名传统工艺,他们仅用一把刀就能刳制成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器具。
雕刻工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有圆雕、浮雕,也有线雕、镂雕、空雕。在一些生活用具、装饰品、乐器上都刻着人物、动物、花卉等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刀法刚劲细腻,特富自然情趣,形象十分生动逼真。排湾人的雕壶、屏风和雕板(屋内的一种嵌板)、背椅、木枕、木桶、木匙、烟斗等,饰纹巧妙,刻工精致。祭祀祖先“灵屋”的雕柱,更是让人赞叹不已。以及家屋的横梁、屋檐、槛楣等都雕刻的五颜六色,十分美观,其中以蛇形雕刻为最多。雅美人鱼船上的雕刻也十分有名,在船舷两侧刻有人形和几何纹样,十分美观。
在纺织方面,在久远的年代高山族人就懂得用绩麻织成“番布”。在泰雅、赛夏两族中,素有“男以武功,女以纺织”来决定其社会地位的习俗。他们的纺织方法基本相同,都有垂直纺轴,以手搓捻后缠于轴上。织机均属较原始的平地腰织机。织机的夹布板两端挂在织妇的腰际,经线的尾端绕结在经线筒或经线轴上,用两脚蹬着。而阿美、雅美和卑南人则用两根木柱插在地上,将经线板拌住,不用足蹬。但夹布板仍缚于腰际。织妇则坐在地上或凳子上从事纺织。按照传统习俗,女子在织布小屋中工作,男子不得进入。纺织品主要有白麻布和白褐相间的平行条纹麻布。在布上进行刺绣、挑花,用于各种装饰。
高山族妇女不但能够织出带有各种彩色纹样的麻布,在刺绣方面也有不少精美的作品出现。高山族在衣裤、委屈怒、胸襟、头巾等处多加上刺绣,以横纹花样最多,色彩鲜艳。
十、高山族的娱乐
刺藤球和荡秋千是高山族排湾人普遍喜爱的娱乐活动。刺藤球起源于“五年祭”,是五年祭祈祖禳福的一项重要祭典,祭司长老站在高台木架上将藤球高高抛出,一边牵引长索,一边高声唱出象征人寿年丰、武功战绩等吉祥物名称。青年手持刺竿竞相挺刺,每刺中一次,观众便狂呼呐喊、群情激昂,刺中者也会被视为英雄般对待,荣誉之至。
荡秋千是另一项青年男女踊跃参加的娱乐活动,荡秋千时,姑娘坐在秋千的藤垫上,系上长索,请小伙子牵引操纵,两厢配合。
十一、高山族的服饰
高山族的服饰有追求多样化的色彩和偏向明丽华美的风格。各个地区高山族人的服饰有所差别,除排湾人外,其他地区头领与人民的服饰没有很大的差别,泰雅人和塞夏人上身穿着披肩、背心和胸襟,下身着裤,裹有腿布。服装样式男女不同,多用麻布和棉布制成。布农人和曹人有头布、皮坎肩、胸巾、肚套、裹腿布等,妇女还有短上衣和长裤。排湾男子有和汉族马褂相似的短上衣,妇女有长衫和围裙。阿美人男子有长袖短襟小上衣、围裙、披肩、缠头布,青年女子的盛装与男子大体相同,但裙子较长,,有包头布。雅美人男子上身着对襟坎肩,下穿丁字裤,女子除无袖短上衣外,还有围裙和自肩向腋下斜批的偏衫。
此外,高山族男子服装,一般都配有羽冠、角冠、花冠。一般兄弟民族妇女喜以花为冠,高山族男子以花为冠可以说是一个特点。有些部族的男子还要佩戴耳环、头饰、脚饰和臂镯、手镯,显得绚丽多彩。高山族妇女服饰基本上是开襟式,在衣襟和衣袖上绣着精巧美丽的几何图案。这种开襟服饰是应亚热带气候,可以起散热快、凉爽的作用,也易显示出人体上身的丰满、健壮的体型,使人产生活泼、自由、妩媚的感受。妇女的下身穿过膝的短裤,头戴头珠,腕戴腕镯,腰扎艳丽的腰带,脖颈上配有鲜花编成的花环。其帽子也很有特点,男子上山戴藤帽。帽顶上有圆形的图案,是雅美人图腾的标志。
高山族的男女服饰是色彩绚丽、华丽精美的。最有代表性的服饰是贝珠衣,又称贝衣。这种衣服是用贝壳雕琢或小圆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线穿起来,按横线排列缝在衣服上,一件珠衣大约需要五六万颗贝珠。过去一般为酋长或族长做礼服用。以现在珍藏品为例,一件无领、无袖、无纽扣的对襟长衣,衣长100公分,宽44公分。以织有红色花纹的原白麻布为底,周身缀满用贝壳磨切成的贝珠串,共2700余排,约8万多颗贝珠;背面饰有三排带铜铃的珠串,每排四串。由于贝珠多,手工复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制成,因此十分宝贵。从贝衣的造型来看,泰雅人的贝衣多白色,耀眼,横向排列整齐,给人一种纯洁、整一中显华美的感受。而排湾人的贝衣则以橙、黄、绿色为常见的色彩,近年来有些缀贝向黑色、暗黄色居多,做工较细致,图案较多缀人像,珠多细圆透明,显示出追求华丽的风格。古老的贝珠衣则扁长,无光泽,具有晦涩感,但当地群众却以古珠衣为珍贵和自豪。这和崇拜祖先的朴素淳厚的民风有关。贝衣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筐织贝”。如果是指这种贝衣,则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贝衣有时可作货币用,但更多的是审美欣赏价值,这是高山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贡献。
十二、高山族的饮食
高山族通常一日三餐,有的地区一日两餐。主食有米、小米、芋头等。雅美人以水芋为主食。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高山族人喜欢吃粘小米饼,排湾人又喜欢在粘小米中掺花生和兽肉用树叶卷起来蒸食。
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
高山族除雅美人外均嗜好饮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他们凡遇婚礼、生育、喜庆、建屋以及农耕、渔猎和祭祀,一般都要先酿酒而相聚狂欢。传统酒器以瓢、竹筒、木勺、木杯、陶坛、陶杯最为普遍。排湾人的木制连杯极富特色。阿美人和排湾人的成年男女还嗜好嚼槟榔。
十三、高山族的居住
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房屋多为茅草屋顶的木版房,有些地区屋内要比地面凹下一、二尺窗户也有一、二尺见方。排湾人地区多以长板石做屋顶的石头房屋。屋内业多用长板石铺地。雅美人的房屋大多建筑在靠近海岸的山坡地带,为预防风暴袭击,用厚木版做墙壁,外墙用卵石砌成,屋顶铺茅草。
此外,高山族还有谷仓、牲畜的圈棚和堆放杂物的仓库。阿美人、排湾人和曹人地区还专门设有集会所。
十四、高山族的婚恋
高山族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近亲之间不通婚。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地区的青年男女有恋爱的自由,通常是在生产劳动中选择对象,在歌舞活动中也可以得到公开恋爱的机会,但是结婚必须取得的父母的同意。在布农人和曹人地区,青年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塞夏人地区有的实行交换婚姻,在个别地区也有指腹为婚的。
高山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年龄在各个地区没有明确规定,一般说来泰雅人、布农人和曹人地区,男子在十七、八岁时,熟悉农耕和狩猎之后才酸成年。高山族的女子在十五、六岁熟练编制的技术时才可成婚。阿美人与其他高山族不同,男人结婚后要入赘女家,待生一子女后才能回到自己家里。
十五、高山族的丧葬
高山族人去世以后要给死者穿上生前最喜爱的衣服,无棺椁,但是有固定的墓地。横死者不准入祖茔,大都就地埋葬。高山族人死后家属要粗食素服居丧哀悼,服丧期时间长短不等,视与死者的亲疏和尊卑关系而异。配偶中如一方去世,另一方必须等到服丧期满之后才可另行嫁娶。
十六、高山族的节日
高山族性格豪放,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高山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习惯,这些祭祀活动大多与生产有密切关系,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凡是大规模举行祭仪庆典,高山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舞集会,这些祭仪也成为高山族人的节日活动。
在高山族的各种节日中,以“丰收祭”最为隆重。“丰收祭”也成丰年祭、粟祭或丰收节,每年举办一次,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节日里,人们穿起节日盛装,妇女们戴上手铃、手镯,颈上挂起珠串,头晌插上鲜花,男子在腰间佩带一串铜玲,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甚至通宵达旦。
科学成就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高山族也穿早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但是由于长期遭受外国侵略者的压迫,使得高山族社会发展较为迟缓且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文化的特点。
远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高山族的祖先就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纺织技术。高山族人搓麻成线,再用简单的织机织成布。在纺织中,各地纺线织布的方法大体相同,工具略有差异,在北部的泰雅人和塞夏人存在妇女以纺织决定器社会地位的风俗。
杰出人物
阿碌(?—1874),台湾南部琅峤牡丹社高山族领袖。1874年抗击美、日军在琅峤登陆,阿碌父子与部众30余人壮烈牺牲。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署后,美国急于在中国大陆附近找到进一步侵略的据点,为此曾武装侵略台湾,但在台湾人民的抗击下未果。1874年日本在美国暗中支持下,制造借口入侵台湾,阿碌父子及其部众世代居住的家乡也由此成为战场。1874年4月,日军侵入琅峤,焚毁村庄,牡丹社高山族人民团结一致,在阿碌父子指挥下,利用地形优势,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利用原始的武器,先后击毙和击伤五百余敌人,在石门要隘的战斗中,阿碌父子及其部众三十余人壮烈牺牲,为抗击侵略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阿碌父子领导高山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业绩和精神,始终为不为强暴的人民所铭记。
摩那?罗达奥(?—1930),台湾高山族人民的领袖,在1930年台湾雾社起义中,与他的两个儿子一起领导高山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朝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1895年6月日本派出第一任台湾“总督”就职,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五十年的残酷统治。摩那?罗达奥是高山族马汉博社的首领,同时也是雾社各部落中颇有威望与影响力的部落首领。日本侵略者在台湾的的血腥统治,使台湾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在这种大背景下,爆发了震惊东方世界的雾社起义。起义持续了两个月,先后击毙、击伤日寇四千余人,日军先后出动飞机和使用毒气弹对起义军进行镇压,最后起义战士八百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摩那?罗达奥父子也为抗击外侮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摩那?罗达奥父子率领的高山族人民起义得到了祖国各民族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也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和赞扬。摩那?罗达奥父子的名字同雾社起义一道名垂青史。
㈩ 头顶一颗珠的价格是多少元1公斤
头顶一颗珠
【别名】 延龄草、 芋儿七、狮儿七、三角七、头顶珠、天珠[果实]、 地珠[ 根状茎]
【用法用量】 0.5~3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备注】(1)同属植物藏延龄草Trillium govanianum Wall.与前两种相似。分布西藏地区,当地亦以其根状茎入。相同。用量0.5~1钱。
【来源】为百合科 延龄草属植物 白花延龄草Trillium kamtschaticum Pall.、头顶一颗珠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以根状茎及根入。夏、秋采挖,除去 茎叶,洗净,晒干备用。
【性味归经】甘,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镇静止痛,止血,解毒。用于眩晕头痛, 高血压病, 神经衰弱, 跌打损伤, 腰腿疼痛,月经不调, 崩漏;外用治 疔疮。
【摘录】《 全国中草汇编》
【用禁忌】
《吉林中草》:“本品有毒,用时注意。”
2.《陕西中草》:“反 枇杷芋、金背枇杷叶及猪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