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人们共享现代化成果的重要举措,是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公共服务的高度重视以及持续投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的范围不断延伸,如公共服务不仅在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医疗保障等物质领域有了拓展,还关注精神文化领域,对公共博物馆、纪念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资源逐步实行免费开放,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公共服务的质量有所提高,如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使义务教育实现了从“有书读”的外延扩张到“读好书”的内涵建设跨越,义务教育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分配不均的矛盾依然突出。从供给上看,由于公共服务概念和范围的不确定性,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其他供给主体的弱参与性,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不足,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分配上看,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数量等优势资源都往发达地区聚集,导致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东部地区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地区、人群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最紧迫的是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合理、普惠标准不断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群众。
可见,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距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是健全制度安排。良好的制度安排能产生强激励,而较差的制度安排将对社会交易活动产生负外部性。公共服务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性,更需要健全的制度安排,确保制度、机制保障。一方面,健全的政策法规等正式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一个完善的法治社会中,公共服务供给者在考虑其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尽可能考虑社会法律的各种约束的风险。因此,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约束会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另一方面,完善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能够弥补正式制度安排中存在的缺陷,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例如,由村民自治组织执行监督或仲裁的非正式组织能有效提高村民监督和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从而保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所在。政府既是经济领域宏观调控的主体,也是社会领域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当前,关键是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挖掘公共资源潜能,集中力量组织和提供基本民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和公益基础服务,满足群众基本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方面共同构成了政府的主要职能,过去,我国政府主要注重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的职能,忽略了后两个职能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政府形态弊端日益显现,迫切需要加以改变,注重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保障人们充分享受公共服务。为此,应着力调整可支配财政资源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热衷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硬件投入,而忽视改善民生方面的软件投入,从而使得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更加严重,因此,应改变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努力使基本公共服务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完善投入机制。完善的投入机制是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基本保障。完善的供给体系是包含政府、非政府组织、个人、企业等多个供给主体的体系范畴,可以从供给数量上弥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完善的供给体系还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完善的供给主体可以解决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将释放部分财政资金进入其他领域的投资,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的改善。此外,还要形成多元化的政府供给模式。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政府供给模式单一,主要采取政府直接投资为主。政府应根据公共服务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供给模式,丰富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如,有些公共服务可以采取招标、经营许可证等形式,强化竞争机制,提供对这类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对基础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则采取政府供给的模式等。
四是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水平。要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供给改善渠道。通过建立统一科学的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准确判断出公共服务水平,并通过建立公共服务修正机制,不断修正公共服务供给方向和供给质量,使公共服务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能真正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还应搭建公共服务供求双方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从而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提高。(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⑵ 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案怎么写
目前我们应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应该号召社会力量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内在的潜力,促进公共服务水平提高。
⑶ 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看法和建议
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
将一个城市,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网格化的划分,每一个区域配备网格长,
基本的功能:
基础数据
主要是通过网格员对辖区范围内的人、地、事、物、组织五大要素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管理,收集地理位置、小区楼栋、房屋、单位门店、人口信息、民政救济、党建纪检、工会工作、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综治信访、乡镇特色、志愿者服务、市场商铺、安全生产、特殊人群、治安信息和消防安全等信息。
统计分析平台
主要是对于基础数据中的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化汇总和分析,制成数字和图形报表,用柱状图和饼状图来显示一目了然、突出重点、全盘分析。
考核评比平台
主要是上级对下一级事件办理时限或者绩效的一个考核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对各级组织机构进行排名。
考核内容主要针对办理事件的时限、民情日记的篇数和质量等指标进行考核,对于办事超时,拖拉的部门进行扣分管理。
考核是系统的重要内容,是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详细的制定。形成事事有考核,人人有考核,以及责任追究机制。
地理信息平台
电子地理信息平台支持在二维地图和卫星地图上进行区、街道、社区、小区等信息的标注。支持在三维地图上进行区、街道、社区、小区、楼栋、房屋等信息的标注以及可以自动和数据库的人口等基础数据进行挂接,能够显示所有楼栋,每个楼栋里的每一户房屋,以及户主和家庭成员的信息。
三维地图显示方面:
我们结合目前流程的数字城市模型技术,展现城市风貌,区域划分。
地图信息平台能够显示某个小区下的所有楼栋,每个楼栋里的每一户房屋,每一户房屋里户主和家庭成员的信息。
GPS定位平台
网格员定位的功能可以实现对手持手机终端的网格员的实时位置的监控,指挥中心登录到系统以后选择相应的组织机构,可以在相应机构级别下将相应人员的位置给显示出来。金鹏信息
⑷ 如何完善公共服务
安全、有效、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是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提升内整个社会幸福感的容重要途径。医疗卫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因此,确保人们在适当优惠条件下公平合理地享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医疗卫生投入的加大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不仅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还减轻了人们的医疗负担,特别是对广大农民。此外,住房保障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以及城乡基础设施等其他公共服务也会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4)基本公共服务建议扩展阅读
公共服务的完善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直接决定公共服务支出规模,政府应结合我国地区性经济差异情况,对不同区域给予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平衡全国的资源分配。
同时,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从社会地位、生活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提高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加大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的“两免一补”力度,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提升社会的基本教育水平,从而提高人们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满足,提升居民幸福感。
⑸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
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
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
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个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会逐步扩展,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强劳动保护,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这也是构筑社会安全网的需要。
4、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促进走共同富裕道路。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6、强化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包括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大力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建设。
七要继续加强道路、电力、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
⑹ 如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回视和答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笔者通过深入揭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与面临的矛盾,重点围绕城乡义务教育、城乡社会保障、城乡医疗卫生、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四个领域进行了全面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国家财力分配要实行“三个倾斜”;二是在推进相关重大制度与体制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三是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四是注重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当前和未来的财政状况已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在这一大背景下,必须考虑未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均衡。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将是一个长期目标,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这从根本上讲是取决于国情和财力的制约。
⑺ 基本公共服务都包括哪些内容
公共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而专定,但基本上属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
(7)基本公共服务建议扩展阅读: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
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
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
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个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会逐步扩展,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⑻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哪些方面
【法律分析】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
【法律依据】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第二条 按照服务对象、保障标准、支出责任、覆盖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每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基本标准,旨在体现公民权利、政府责任和基本公共服务工作目标,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在国家层面的管理和技术规范。所有标准的内容均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提出。
⑼ 基本公共服务有哪些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个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会逐步扩展,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
2、经济公共服务是指通过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
3、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务。
4、社会公共服务则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
社会发展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社会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社会福利等。
⑽ 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有哪些建议
一、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带来新的问题和建议。基层医生、群众用药习惯与基药品种和规格之间不适应。在我县基层医疗机构现在按要求使用505种基本药物,由于省里招标是一规一品,且有的药物配送不到位,难以充分保障药品供应,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时会出现短期药品缺乏现象,反映比较大。工作建议:一是加大基层临床医生的基药使用培训力度,逐步建立适应基本药物制度的用药习惯。开展基本药物规范化使用监督检查,促进基本药物合理使用,改变临床用药习惯。同时加大对群众基药宣传,使群众充分认识基本药品,接受基本药物。二是加强对基药实施的监管,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定期进行基药盘点、公示,查处医疗处方。对各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的情况进行严格督查,发现违规行为的,除退还多收、乱收费用,没收所采购的药品外,并处以多收部分或采购金额的3—5倍罚款,第二次再违纪的,可以取消其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门诊报账资格,以便形成严管重罚的工作机制。三是企业加强配送环节的管理,建立配送企业诚信档案,一旦出现基本药物供应不全或不及时等问题,应视情节的严重程度,按基本药物购销合同的违约责任予以相应的制裁。四是适当增加基本药物的品种规格和中标的药品厂家。二、乡镇卫生院的绩效工资制度存在问题及建议。一是绩效管理考核机制不完善。对乡镇卫生院“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这一机制说明,政府部门能够对乡镇卫生院的任务量和完成情况进行准确合理评价与核定。该考核机制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特点契合度高,与基本医疗服务契合度低,激励明显低效。二是缺乏乡镇卫生院的激励机制。按《绩效工资》规定,服务量完成多少,乡镇卫生院都能拿到绩效工资总量的60%-70%,但又不能获得高于绩效工资总额之外的其他任何奖励收入,这种托低限高的政策表明对乡镇卫生院的低度激励,也将医务人员高专业技术含量、高风险度等同于其它事业单位行业的水平。三是缺乏对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激励机制。尽管文件要求“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内部绩效工资的分配,应当向公共卫生服务和临床一线倾斜。”但30-40%积效工资不足以拉开奖励差距和调动业务骨干的积极性。医生没有明确的经济效益和工作任务,他们的工作压力小了,工作热情减了,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不愿收治病人,导致某些疾病原来可以在当地卫生院就能医治的,老百姓却花的钱到上一级医院求治,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这与原来促进病人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政策发生了冲突,而基层卫生院服务水平和能力也有所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工作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考核制度。要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同时要合理确定医疗任务,推行绩效工资下保基本工资,上不封顶的机制。对临床业务方面,要在保运转的情况下,核定基本工资发放,对超额完成任务的,要超额发放绩效工资。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面,要实行公卫发放资金与考核结果挂钩,根据考核得分将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考核结果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经费补助分别按核定标准补助+奖励经费、核定标准补助、核定标准补助×90%和核定标准补助×80%进行发放。三、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一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服务设施、医疗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限制,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未完全到位,影响服务的有效开展。二是部分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重临床、轻公卫的意识存在,造成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将公卫专款用于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的现象,造成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工作的开展。工作建议:一是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实施和设备,改善医疗条件,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公卫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公众公共卫生服务评价体系,要把公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绩效的标准,满意度要让服务对象来评价,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和品质,严防弄虚作假。三是加强督查与监管。每季度对各单位的公共卫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加强工作指导。同时,增加公卫资金使用政策的透明度,对公卫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挪作它用。四、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是乡村医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乡村医生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虽取得资格,仍属师从入伍,缺乏正规化的学习或培训。虽然县卫生局每年安排组织乡村医生进行业务培训,但部分乡村医生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能主动到上级医院进修的乡村医生就更少。同时,因为乡村医生布点已满,进出机制不畅,加之乡村医生执业环境固定等因素的影响,这支队伍基本上难以调整,新的进不来,老的退不出,更不愿退出,导致乡村医生整体素质难以提高。二是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就我县来说,目前仍有70%以上的村卫生室未达到标准要求,绝大多数均是乡村医生在自家或租用房屋开设村卫生室,有的房屋简陋、三室分开落实不到位,医疗器械缺乏,难以达到基本医疗保健的要求。尽管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农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目前我县新建为标准村卫生室只有29家,仅为村卫生室的8%,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三是乡村医生管理难度较大。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虽然实行多措并举,强化管理,但因线长面广,管理实施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公共卫生基本服务项目在村级的落实也有一定差距,有些乡村医生工作有流于形式的现象,实际效果较差,对老百姓健康保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四是补偿机制难以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目前乡村医生的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法单一,难以体现多劳多得,临床业务量大的,相反隐亏就大。工作建议:一是推进村卫生室项目建设。加大村卫生室项目的力度,对未给予项目建设的村卫生室给予支持,帮助改善村卫生室的条件,也避免村卫生室村私有的现象。同时,建议加大村卫生室中医药能力建设的扶持力度,推进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二是探索建立村卫生室医疗责任保险、医疗风险基金,降低乡村医生的执业风险,减轻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医疗风险负担。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乡村医生参保标准。三是加大投入,提高补偿标准。进一步落实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考虑县财政困难,逐步提高国家、省、市等各级补助水平。同时,建议参照“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的激励政策,鼓励大专学历以上、有执业助理医师证的人员到村卫生室执业,提高乡村医生整体素质。四是将村卫生室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布置,统一安排考核,要求规范统一力度加大,增强乡镇卫生院对乡医的管理,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施财务统一管理。五、新农合住院病人流向不合理及建议。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缺乏激励、住院用药减少、避免手术风险和限制执业范围等多方面原因,新农合病人无序流向省、市级医院,使得本应“保基本”的新农合资金被“劫贫济富”,一些“小病大治”的现象造成卫生资源浪费,也给新农合资金使用造成压力。据统计,2007年,我县新农合住院病人在省、市、县、乡的比例分别为2.37%、17.08%、49.54%、31.01%;次均费用分别为17200.00元、6343.00元、2281.00元、995.00元;总住院费用分别为577.95万元、1534.60万元、1600.00万元、436.70万元。2012年,我县新农合住院病人在省、市、县、乡的比例分别为3.61%、18.13%、48.74%、29.53%;次均费用分别为11429.00元、6524.00元、2437.00元、935.00元;总住院费用分别为3060.85万元、8786.00万元、8824.1万元、2051.5万元。此外,分级医疗制度未形成,也造成病人流向不合理,影响新农合资金使用效率。工作建议:一是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政策对比宣传力度,将各定点医疗机构的报销政策、例均费用、补偿比例公示到村一级,引导参合群众合理选择定点医疗机构。二是调整补偿方案,实行双向技术转诊,引导患者合理流向,以减少基金风险。三是加强对县以上医疗机构的监管,控制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