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实施方案

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2-04-13 02:00:00

❶ 什么是"1+6"村级公共服务体系

"1+6"村级公共服务体系:指将村两委和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中心、读书阅览中心、远程教育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网络服务中心集中在一起的综合项目。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合社会事业项目,巩固和发展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成果,满足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政府主导,整合资源,规划先行;二是因地制宜,便民实用,分类指导;三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体现特色;四是群众参与,完善机制,可持续发展。

(1)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实施方案扩展阅读

"1+6"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制定的意义:

统筹兼顾,提高效益:

1、规划先行。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集镇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发展规划。

2、统筹兼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规划建设应注意与城乡风貌改造、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进行;在强调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在强调统一标准、保证质量的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便民实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长效管理制度建设和人才培训工作;要注意与农村长远发展相结合,既满足当前需要,又预留发展空间。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为确保按时按质完成,乡政府全面落实建设任务,负责本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承担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直接组织领导责任。

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人员,切实加强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统筹工作进度。

将项目建设作为对领导班子年度业绩考核和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组织村党支部等基层组织、干部参与到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中,制定有力可行的措施,切实提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❷ 对革命老区扶贫具体做哪些工作

一是密集政策出台为精准扶贫提供保障。2015年7月,《中共达州市委关于决战决胜扶贫攻坚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提出了全市每年减少农 村贫困人口15万人左右,到2018年,实现全市省定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19年,实现全市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 帽”;到2020年,实现全市23.2万户、63.6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 会保障全覆盖的扶贫攻坚目标任务。2015年,达州继续深化扶贫改革,创新攻坚机制,出台了精准扶贫等配套改革文件和支撑性的落实措施。市委制发了《关于 进一步做好对口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确定了新一轮市领导对口联系、市直部门(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大力推进“五大扶贫工程”和“六到农家”活动, 着力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困难和问题。市政府制发了《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实施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细化了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 障、产业增收、乡村旅游、危房改造、卫生计生、文化建设、信息化、教育扶贫、技能培训、生态环境等12项重点工作,明确了部门(单位)的目标、任务和责 任,强化了工作重点。
二是多管齐下的扶贫战略初见成效。近年来,达州市扶贫开发工作,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瞄准最贫困的地 区、最迫切的问题、最紧要的事项,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在厘清发展思路、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基础条件、抓好服务保障等下功夫,精准扶贫攻坚战取得了显 著效果。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121.61万人减少到63.6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85%下降到11.62%,达州扶贫开发已经由解决温饱问题、巩固 温饱成果,进入到加快脱贫致富、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阶段。
三是财政金融精准发力为扶贫开发注入动力。近年来,达州实施了以财政金融支持“扶贫惠农工程”为载体的精准扶贫战略,整合扶贫惠农政策和财政金 融资金等资源,建立各地风险补偿基金和精准扶贫发展基金,形成了新型金融与传统金融协调配合,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及经济实体差异 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切实解决贫困地区金融服务难题。2015年半年共投入各类扶贫移民资金6.82亿元,市级财政落实驻村帮扶项 目资金、工作经费1320万元,实施点对点帮扶,实现了驻村帮扶干部工作组
(队)对全市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市县领导和帮扶单位对全市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帮 扶责任人对全市所有贫困户全覆盖的“三个全覆盖”工作格局。
二、精准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达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任务繁重的市州,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信难、 增收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突出。加上经济发展速度和能力受限,财力薄弱,对扶贫开发投入少,对上依存度较高等多重因素,达州的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如达州万源市,按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扶贫标准,万源目前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0余万人,贫困发生率达 19.8%,居全省前列。万源市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2013年该市人均GDP仅16725元,差不多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除万源市外,达 州的渠县、宣汉县也有相同的情况。
从基础设施看,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达州地形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其中山区占70.7%,丘陵占28.15%,农村道路建设和 水利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全市尚有“十二五”规划内37.8万、规划外13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多数农田渠系配套不够,中低产田土 占总耕地的57%,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末段建设严重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全市行政村虽已通公路,但通路不一定通畅,不通畅村达742个;农村 还有无电户6061户、2.35万人;还有18万户、70万人没有进行农网改造;150万户群众无法正常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甚至无法收看市、县本地广电节 目。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食堂建设面积严重不足,缺口达44.64万平方米,配套设施严重缺乏。 自然灾害频发也是导致贫困增加的外部影响因素。达州境内分布有“秦巴山地灾害区”、“川东伏旱气候区”、“川东暴雨滑坡区”,属于我国自然环境 脆弱地带。自2004年以来,“9·3”、“7·8”、“6·25”多年连续遭受百年不遇的暴雨洪灾、旱灾和雨雪冰冻灾害袭击,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达300 多亿元。因自然灾害频发,因灾致贫返贫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10年来,达州市因自然灾害影响造成13.72万户、48.02万人返贫致贫。
三、精准扶贫攻坚战中的财政对策及建议
(一)实施多元投入战略,加大对精准扶贫的资金支持力度
资金支持是精准扶贫攻坚战的财力保障和重要抓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资金支持体系对精准扶贫来说至关重要。
1.做大财政“蛋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当前,达州经济发展处于中低速发展的新常态时期,财政收支压力巨大。面对刚性支出逐步增加,财政收入 中低速增长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常态发展时期,财政部门应以新思路新举措,积极应对,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步伐,积极调整 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做大做强财政“蛋糕”,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同时,
要建立新增财力投入机制,严格落实市、县区财政当年新增财力用于扶贫开发的财政资金 投入增长机制要求。
从2011-2014年财政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看,总体是达到了逐年增加,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注入扶贫 开发的领域,为扶贫开发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根据精准扶贫总体战略的要求,达州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财政还需要对精准扶贫加大投入力 度。因此,要按照《达州市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实施细则》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县(市、区)新增一般转移支付、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转移支付和资 源有偿出让收益的50%以上要用于综合扶贫开发。县级财政每年年初要足额预算精准扶贫资金,同时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财政专项 扶贫支出年平均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幅度。同时,要盘活精准扶贫的存量资金,用增量加存量的有效办法,做大精准扶贫的“蛋糕”。
这方面有些地方已作了一些探索,如开江县从提高贫困村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资金、农村C、D级危房补助标 准等着手,逐年增加县级扶贫专项资金规模,确保2020年县级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在2015年450万元基础上翻两番,达到1800万元,年均增幅30%以 上。
2.强化扶贫资金预算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扶贫资金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从预算环节入手,推进精准化的扶贫预算,带动扶贫工作的 精准化。市县财政在编制预算时要单列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用于扶贫开发的专项资金。同时细化项目内容,将扶贫开发项目细化具体到每一个贫困 县区、每一个贫困乡镇、每一个贫困户。
3.建立整合涉农资金投入机制。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扶贫开发是弥补财政专项资金不足的有效措施。要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 功”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资金整合原则,根据上年度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将用途相近、范围相似的资金纳入统筹整合范围。逐步扩大资金整合规模,集中 力量用于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涉农资金整合要立足“预算编制、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原则,健全涉农资金整合机制,打造涉农资 金整合平台,重点支持精准扶贫区域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如开江县紧紧围绕资金使用精准,以财政扶贫资金为“粘合剂”, 加大上级涉农资金争取力度,确保2015年到位上级扶贫专项资金4100万元;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力争年整合率达50%以上,整合 金额达6亿元以上。
4.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探索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扶贫攻坚,探索财政贴息支持农业产 业发展的补助方式,完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服务机制。探索发展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贷款,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 壮大村级优势产业。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小额贷款机制,由市县财政和银行共同出资设立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精准扶贫小额贷款等的损失予以补偿,并建立 风险补偿长效补充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攻坚,通过贴息撬动贫困村产业发展。
5.积极研究上级相关财税政策,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力度。近年来,中央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加大了 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从2001年起,中央财政单独设立了地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到2014年,中央对地方革命老区转 移支付规模已经达到57亿元,比2013年增长10.8%。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让老区人民切身感受到党中央的温暖,中央明确省级和市级财政要将 中央对革命老区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落实到对中国革命做出较大贡献且财政较为困难的连片革命老区,用于帮助老区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 在预算中安排一些资金,增加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规模。财政部门应认真研究涉及到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相关政策,加大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力度。
(二)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模式,全力攻坚精准扶贫
1.积极开展“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试点”工作。在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以资产股权为纽带,通过财政支农 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的方式,赋予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财产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以优先股的形式全部量化给贫困户,并确 保贫困户分红底线。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的的资产,可先设立贫困户股份,仅贫困户享受,剩余部分再按一人一股量化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 员,赋予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财产权,拓宽缺劳力、缺技术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户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
2.创新开展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免担保、免抵押”贷款,政府通过贴息、风险补偿、购买保证保险等措施降低贷款风险,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支持,促进其发展增收项目,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
3.建立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从2015~2020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600万元,其余各县市区各500万元。建立精准扶 贫风险补偿基金是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基金的重要保障措施。各县市区可按不低于贷款余额的5%安排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在以后年度按照不低于当年新增贷款的 5%安排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县级财政还可整合各级财政安排的精准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用于安排不超过5%的年利率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款贴息。如开江县在 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建立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基金、产业扶贫风险补偿基金和产业扶贫贷款贴息资金,为该县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保障。在1.8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中,凡购买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保险机构将按我国最低标准收取扶贫信贷保证保险资金,开江县财政给予全额补贴。开江还设立了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专 户,2015年开江县财政首次注入资金100万元,按照不高于1∶10的比例投放贷款,损失风险由合作保险公司承担70%,剩余30%由政府、银行各承担 50%。与此同时,开江县财政每年还安排一定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期限内用于发展生产、农业产业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易地搬迁建房、农村危房改造等银行贷 款按实际贷款利率给予全额贴息。
(三)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建立健全资金监管制度。按照《四川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的意见》等要求,制定完善《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坚持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和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封闭运行,确保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账核算。
2.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机制。根据四川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实施、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考评等办法规定,建立对 各县(市、区)年度扶贫开发计划、项目批复与执行情况、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项目实施及其效果等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切实提升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 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3.实施追踪问效。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把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贯穿于扶贫资金分配、拨付、使用以及扶贫项目的立项、审批、实施、检查、验收全过程,切实提高扶贫项目实施效果和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
4.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常态化。要定期将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项目安排以及项目到村情况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公示公告。同时,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 作用,加大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力度。扶贫项目实施中所需大宗物资、材料符合政府采购目录的,要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采购物资实行财政直接支 付的办法。同时,必须建立严格的物资领用和保管制度。
(四)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创新扶贫资金管理新模式
达州市为贯彻落实好中办发〔2013〕25、川委厅〔2014〕9号和达市委办发〔2014〕4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 管理,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精准扶贫成效,确保精准减贫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制定印发了《达州市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实施细 则》(以下简称《细则》),创新了扶贫资金投入、管理、监督机制。《细则》要求建立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对精准扶贫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整合财政支农资 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有效投入。同时,还建立了市对各县(市、区)的扶贫资金管理考核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在获得充裕资金支持的同时,更离不开项目来支撑。精准扶贫项目是改“输血”为“造血”的重要抓手,财政部门在精准扶贫项目上要给予高度 关注和大力支持。要会同农业、交通、水利、卫生、文化教育等部门,加快推进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要通 过科学规划和建设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构建骨干网络、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完善末端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通过积极培育贫困地区 特色支柱产业,建立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来源,拓宽脱贫致富渠道;通过以扶贫新村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同步提升扶贫新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综合配 套服务水平,建设幸福美丽家园;通过健全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力度,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❸ 谈谈如何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

如何加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
(一)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
(二)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三)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妇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农村老龄服务。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五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发展农村邮政服务。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综合利用效能。
(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❹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措施有哪些

(一)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
(二)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三)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妇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农村老龄服务。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五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发展农村邮政服务。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综合利用效能。
(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军队和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七)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地震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专业力量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加强防洪排涝抗旱设施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落实安全标准和责任。全力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农村恢复重建工作,加大投入,对口支援,发动群众,加快受灾农户住房重建,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
(八)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农村广大干部要进村入户做好下访工作,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政法工作,推进农村警务建设,实行群防群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严厉打击黑恶势力。

❺ 就如何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拟定一份领导讲话稿

这个是在网上搜的,可以参考一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改一下,应该就可以用了:

同志们:
在2012年的元旦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和姜异康书记、孙守刚部长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指示精神,总结今年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的成绩和经验,表彰先进,研究部署明年工作。在此,我谨代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向泰安市委、市政府,肥城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门对于会议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百千万”表彰活动中获得荣誉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借此机会,我讲以下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农村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一贯高度重视,对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决策,要求文化建设更加关注民生需求,更加眼睛向下、重点下移,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把基层文化建设提到一个更高位置,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体会议也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文化协调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还对构建“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逐步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等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前不久,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大学生围绕农村文化建设开展了调研,指出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农村文化设施利用、有针对性地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创新文化下乡的方式、加大农村文化队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姜异康书记、孙守刚部长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我们既看到成绩进步,更看到差距和问题,认真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工作指导。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注入了强大动力。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的光荣任务,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顺应人民群众对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热切期待,都要求我们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农村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齐心协力、发愤图强,继续抓住重点、发挥特点、破解难点、打造亮点,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切实把全省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
二、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文化强省总体战略的积极推进,全省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健康发展,进入快速、稳定的发展阶段。各级对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增多,向基层文化建设倾斜力度加大,已经建立起从省到市、县、乡镇、村级基层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点,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这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文化共享工程建立起互联网和卫星双重覆盖到村的传输网络,我省成为全国唯一的“示范省”,并荣获“文化部创新奖”和“国家十大文化创新工程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省每年举办各类社区文艺汇演4万多场,3400多个规模较大的文化广场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演出5万多场,国有文艺院团每年送戏下乡演出1.3万余场,有效丰富活跃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全省各地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造了许多农村文化建设的好经验、好路子。比如,泰安肥城市农村文化志愿者递进培养的经验,青岛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经验,烟台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乡公共文化普惠共享的经验,威海市加强农村文化大院规范化建设与服务的经验,潍坊诸城市构建“两公里文化服务圈”的经验,济南市济阳县送戏下乡、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经验,等等,这些都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大力推广。综合各地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我感到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公益性为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现阶段,我们界定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这些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等属性。在现阶段经济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应当由政府来保障、由政府提供免费,或是低于成本、收费很少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共识。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深入基层进行公益性演出,把文化服务直接送到百姓中间,这些公益性的演出惠及了更多城乡群众,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与此同时,很多基层文化单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在文化惠民的同时,给自身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向基层找对了市场,灵活的体制顺应了市场,连出好戏赢得了市场。
第二,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尤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优先安排涉及农村和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在政策支持、财政投入、组织领导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各地各部门注重完善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良性机制,形成城乡共建、企乡共建的良好局面,形成有利于基层文化建设长远发展的重要补充。
第三,坚持文化建设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基层文化建设只有同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根基才更加牢固。在多年基层文化建设中,有的地方把文化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结合起来,有的把学科学、学技术与学文化结合起来,有的把文化活动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在寓教于乐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道德素质、增强市场观念、掌握致富本领,并运用到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去,大大拓展了基层文化的内容,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四,坚持重点示范与建立机制相结合。多年来,各地各部门重视发挥重点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城市优秀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创造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惠民的覆盖面大大增强,受到了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扩大了高质量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导向示范作用。同时,让基层文化建设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除了靠重点带动、面上铺开之外,更要依靠制度来保障,通过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工作机制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长期化、规范化。
第五,坚持硬件建设和管理服务相结合。文化设施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载体和平台。搞基层文化建设,必须抓好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当然,光靠硬件建设这“一手”是远远不够的,随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管理服务的课题更加凸显出来。只有坚持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管理,才能提高基层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些年,很多地方、部门重视创新改进文化服务手段,创新载体、创新抓手,想出许多实招、巧招,发挥了很好作用。
以上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还是初步的,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在实践中继续摸索、继续积累、继续完善,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工作的思路和内容,不断提升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地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突出重点,切实把明年农村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一年。全省文化系统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文化建设的主线,深刻把握建设文化强省这一文化建设的主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工作的重点,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基本方向,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建设差距,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坚持统筹兼顾,努力在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上狠下功夫。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是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必须立足长远、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一要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把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作为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党政干部考核指标。特别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突出目标量化、分解责任,制订县级文化单位、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服务规范,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二要科学规划和建设。按照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思路,设定目标,科学布局,构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坚持城乡统筹,实行重点突破,优先安排涉及农村的文化建设项目,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设施总量,有效解决城乡、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平衡问题。三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城乡基层阅报栏(屏),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各类示范区、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确保明年取得更大突破。要围绕打造“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制定实施方案,明年就要推出首批500个规范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圈。要进一步做好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拓展免费开放的范围,提升免费开放的标准,完善免费开放的机制,优化免费开放的服务。要积极探索流动文化设施建设,在贫困地区和地广人稀需要进行流动服务的地方,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流动文化服务。四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发挥不同部门文化资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建立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扩展功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不断提高使用效能。
第二,坚持资源共享,努力在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上狠下功夫。促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合理流动,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多提供适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对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的文化产品,多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着力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扩大基本文化服务覆盖面。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立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深入开展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吸引农民群众参与,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深入组织开展读书日、读书月、读书节等全民阅读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开展捐赠助读行动,着力解决农村未成年人的基本阅读需求。要借助明年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契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同时依托这些优秀传统资源开展文化活动,推动发展文化产业。二要建立向基层群众“送”文化的长效机制。根据时代特点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送”文化的长效机制。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群众性文化培训、辅导、讲座和展演、展示等文化服务,引导和培育各种形式的自办文化,增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三要切实满足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强对农民工的文化关怀,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服务机制。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以城市社区为载体,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范围,融入社区文化生活。深入研究农民工的需求特点,引导、支持和鼓励社区、企业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
第三,实行以城带乡,努力在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水平上狠下功夫。目前,我们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以城带乡,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是破除城乡文化二元结构、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科学整合和综合利用,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要完善城乡文化帮扶机制。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建立城乡文化帮扶责任制。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广泛开展城乡文化共建活动,采取捐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开展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二要打造农村文化传播平台。突出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大力推进优秀文化艺术宣传推介工程。采取在国家、省级重点新闻媒体、新闻网站开辟专栏、专题、专门频道,在公共文化场所开辟专门阵地等方式,大力宣传推介我省农村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优秀文艺工作者、文化工作先进典型和重大文化活动。办好《大众日报》“大众文化”专刊、山东卫视“综艺.十艺节”栏目,与《中国文化报》联办“艺彩山东”专刊,与山东广电网络公司合作创办“山东文化”专题。组织开展重点剧目宣传推介活动,与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山东电视台合作,办好“迎十艺”山东省优秀创作剧目展播。三要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平台。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广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要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从试点走向普及,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数字资源。要积极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特别是要大力培养更多的庄户剧团,尽快完成一村一年一场戏的目标。要大力实施公共文化辅导工程,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拓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服务效果,提高服务品质。
第四,加强投入保障,努力在发挥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支撑作用上狠下功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健全政府投入机制,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中包含很多含金量很高的利好政策,希望各市文化部门一定要抓紧梳理研究,结合实际,列出清单,项目化、工程化,变成强有力的工作载体。一是在文化事业投入方面,建立健全同财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保证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预算,等等,都需要大家深入研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二是2012年起,全省财政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各级政府要安排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文艺创作生产和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等等,希望各级尽快列出单子,积极争取,搞好对接,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三是省委《意见》提出“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制定并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也需要我们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四是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性、扶持性政策更多更具体。对这些政策,要逐条加以梳理研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变成可操作的项目,积极争取,用足用活用好。希望各市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不等不靠,不要等人家上门,要主动上门,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汇聚更多的资源,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同志们,农村文化发展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殷切期望,人民群众热切期待。让我们以更加昂扬的风貌,更加积极的作为,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不辱使命,再接再厉,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为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❻ 如何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搞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继续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加快推进农村河塘综合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整治,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加快改善村庄卫生状况。
意见强调,加强农村周边工业“三废”排放和城市生活垃圾堆放监管治理。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范围,重点支持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与管护。完善传统村落名录和开展传统民居调查,落实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规划。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有序推进村庄整治,切实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大规模撤并村庄、大拆大建。

❼ 什么是村级公共运行维护机制建设

公共服来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对于巩固源农村综合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部署工作中,要求全镇各村一是要统一思想,提升境界,深刻认识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工作的意义;二是要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的保障内容、范围和标准,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各村和责任人,做到靠实、务实、求实;三是要强化责任落实,各村责任人必须规范资金管理,严格把握政策,按照“保基本、广覆盖”的要求和标准严格执行。

❽ “小农水”怎么建 群众说了算

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怎么用 群众说了算

宜宾县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将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到群众最关心、最亟盼、最需要解决的民生项目上。逗民生带动民主,民主保障民生地,该县通过村民提议、投票决定、自主实施、群众评议、监督公示、报账拨款等程序,充分发挥群众意愿,打破村内事务长期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替民做主的方式,让群众当家作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真正做到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资金怎么用,群众说了算。财政助力,因地制宜,群众自主,该县采取报账制,划拨不低于3万元的资金给每个村,用于维修沟渠、道路、环境卫生等关系民生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得到群众拥护。
据了解,自2012年11月该县535个行政村全部被纳入2012年全国、全省首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以来,在群众踊跃参与下,该县共实施村级公益性维护项目1415个,其中:基础设施和环境类项目801个、农业生产服务类项目185个、农村生活服务类项目151个、农村社会管理类项目278个。
政府花小钱,村民办大事,小小公共服务资金用在刀刃上,不仅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还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这是宜宾县村民幸福的生动写照,也是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惠民工程结出的甜蜜果实。
正如蕨溪镇光华村20岁的村民刘兴红所言,逗农村公共服务资金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解决了我们农村很多已建公益设施运行维护‘无米下锅’的难题。希望政府加大资金投放力度,能够解决更多的维护难题。地

阅读全文

与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实施方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