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攻守马鞍山

攻守马鞍山

发布时间:2022-04-11 22:06:58

1. 谁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起义呢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浙东人裘甫举起反唐义旗,至中和四年(884年)黄巢义军被镇压,这场反抗唐王朝统治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先后长达25年之久。
唐宣宗李忱时期,朝政腐败、宦官专权的矛盾日渐突出;战争不断,社会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兼并集中,赋税逐年繁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农民大量逃亡,被迫奋起反抗,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唐末农民大起义。大中十三年十二月,浙东人裘甫聚众起义(参见裘甫起义),攻占象山(今属浙江)。随后,攻克剡县(今浙江嵊县),大败唐军于三溪(今嵊县西南),义军扩展至3万余人。裘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建元罗平,声震中原。十四年三月,这支义军分兵攻州夺县,先后夺取唐兴、上虞等6城,立足宁海(今浙江宁海)与朝廷抗衡。裘甫义军被前安南都护王式(后调任为浙东观察使)剿杀。但这场不足半年的反唐起义,虽被官军扼杀,但他却揭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咸通九年(868年)七月,驻守桂州(今广西桂林)防御南诏的徐、泗(今江苏徐州、盱眙西北)籍戍卒800人,因逾期不更换、而相聚兵变,杀都将,拥粮草判官庞勋为主,北还故里(参见庞勋起义)。庞勋自称兵马留后,率众攻占彭城(今徐州市),分兵进取外围州县,远近农民纷至归附。两战都梁城(今盱眙北淮河南岸),歼灭唐军数万人,义军发展至20万人。咸通十年,唐徐州行营都招讨使康承训率沙陀等军7万进攻,起义军屡战不利,各要地相继失守。是年九月,宿州义军守将张玄稔反叛,勾引官兵袭陷徐州。庞勋转战至蕲县(今安徽宿县南)西,失败牺牲。部将吴迥坚守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至十月,后在突围中战死。庞勋起义把农民反抗唐廷的斗争推向一个新高潮。
乾符元年(874年),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人王仙芝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聚众数千,再次打起反唐旗帜(参见王仙芝起义),传檄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二年六月,攻克濮、曹(治今山东曹县西北)二州,众至数万。冤句(曹州西)人黄巢率数千名农夫响应,义军势力迅速扩展至淮南各州县。唐廷急派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使,率禁兵、甲骑,并节度淮南、忠武等诸镇兵马前往镇压。三年七月,起义军在攻蕲州城时,王仙芝与黄巢意见不一,此后,分兵作战。黄巢移兵北上,与起义军将领尚让会师,击败宋威所领三道兵,义军主力转战中原。五年二月,王仙芝节节败退,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之役中惨败被迫杀,所率义军损失达5万余人。
此后,王仙芝余部和尚让率领的义军先后赶到亳州(今属安徽)归黄巢,众推黄巢为主(参见黄巢农民起义),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黄巢率众袭占沂、濮二州,从此后,便开始了更大范围的流动作战:先攻中原诸城,几度威胁洛阳(参见黄巢转战中原之战);随后西入湖南,东出宣润,进入两浙,乘虚折向淮南;继而又攻占福州(参见黄巢南下福州之战),进围并攻克广州(参见广州之战)。六年十月,黄巢以义军都统名义发布北伐文告,挥师北伐。于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夺取东都洛阳(参见黄巢攻东都之战)。
十二月十三日,黄巢称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起义军历时六年的流动作战,占领唐京都长安(参见黄巢攻唐长安之战),迎来反唐农民战争的全盛时期。黄巢领数十万大齐义军进驻长安,沿途要地如洛阳等均未派兵驻守,亦未追歼唐室残余,更没能歼灭关中溃散的禁军,而忙于分官封爵。军事上的停顿,使唐军得以喘息,进而组织反扑,使起义军由胜利走向失败。唐僖宗逃亡途中,诏诸道兵收复京师。凤翔节度使郑畋、河中镇守王重荣,及泾原唐弘夫、易定王处存、岯延拓跋思恭等五镇官兵进逼长安,与黄巢义军争战,直至中和二年(882年)二月,黄巢都没有摆脱战场被动局面,仅局限于与官军在长安城周围拉锯攻守战斗(参见黄巢攻唐长安之战、唐夺长安之战)。四月,唐宰相、充诸道行营都统王铎统率大小十多路官军,四面包围长安。由于久困、封锁,起义军缺粮,形势日趋不利。是年九月,署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朱温叛变义军,举州向王重荣投降,接着,华州守卒也逐走黄邺,降于王重荣。这样,长安城的东、北重镇直接暴露于唐军,起义军实力大为削弱。唐军久攻长安不下,遂求救于沙陀李克用,封其为雁门节度使。十二月,李克用率4万沙陀铁骑进屯同州,成为镇压起义军的突击力量(参见唐灭大齐之战)。三年二月,尚让等率众15万与李克用等在梁田陂(今陕西华县西)决战,大败,损兵数万。长安城粮尽,黄巢遂派3万兵扼守蓝田(今陕西蓝田)通往武关(今陕西丹风东南)要道,以备退路。李克用乘胜进抵渭桥(今咸阳东北),起义军力战不胜,四月初八退出长安,往蓝田向武关方向东走。起义军前锋将孟楷破蔡州(今河南汝南),却被袭杀于陈州(今河南淮阳)。黄巢为报义军孟楷被害之仇,誓拔陈州。胶着于坚城之下,近300天不克,实力受到极大消耗。四年二月,李克用应邀率沙陀兵5万,南渡黄河驰援陈州。在藩镇武装及沙陀兵联合攻击下,黄巢被迫解陈州之围北撤。在中牟(今属河南)北又遭沙陀军袭击,大败,尚让、葛从周等降唐。黄巢率义军北渡汴水(今河南汴渠),东奔兖州(今属山东)。六月中旬,黄巢为叛将尚让追及,再败,于山东莱芜西南的狼虎谷不屈自刎。

2. 求文档: 《长平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经宫廷论辩,既决策接受韩上党降,遂遣名将廉颇前往上党御秦。廉颇统率大军到达偌大的上党地区后,没有选择别的任何地方,唯独全力进驻长平[长平应有广狭二义:狭义的长平指当今高平市西北10余千米的长平村,为长平之战中心地带;广义的长平指大体当今高平市城乡全境。秦赵长平之战主战场即包括以长平村为中心的丹河两岸南北30余千米、东西10余千米地区。长平古战场一般指广义的长平],这是耐人寻味的。
《史记·赵世家》说,冯亭献地后“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白起王翦列传》称,“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这都说明廉颇率赵军一到达上党即战前进驻长平的,不是经过与秦军遭遇后,出于缺乏兵力不得不退守长平的。从早期文献记载和现场野外踏勘,可以足见名将廉颇到达上党之始即进驻长平,完全是主动的自觉的,是一位绝顶睿智而久经沙场的军事家的最佳选择。单就这一点本身,就再次充分揭示了这位战国名将的战略智谋和谙熟的军事经验,今日只要深入高平各地用心走走看看想想,就会恍然大悟。从军事地理学的视角着眼,特别是古代战争条件下,长平具有双重的战略地位:其一,长平是上党郡乃至赵都邯郸的西、南两方交通襟喉,战略屏障。秦前此既先占领以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为中心的魏的河东,后攻下以野王[今河南沁阳]为中心的韩之南阳,就在与赵的整个角逐中,无论暂先进攻上党,抑或最终直指邯郸,不外有两条山间战略孔道可走,即取乌岭[今翼城、沁水界]、空仓岭[今沁水、高平界]一线的西路也罢,取羊肠坂[今晋城南碗子城一带]、天井关[今晋城南]一线的南路也罢,长平都是战略捷径,亦旁无选择的必经之路。这就是说,只要廉颇有一支劲旅锐卒固守长平不失,秦军则不能蹑足上党,更不得接近邯郸了。其二,就长平本身看,则是整个上党地区具有诸多军事地理优越条件的极理想的战略重地。长平广41千米,袤37千米,略呈矩形,面积946平方千米。地理坐标东经112°41′-113°09′,,北纬35°39′-35°59′。地势东、西、北三面山,状如箕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丹河与地势千行纵贯全境。境内一般高差300米左右,最高点为东北境的高泉山,海拔1391.1米,最低点是中南部丹河东岸杜村,海拔800米,全境相对高差591米。山峦绵亘,河流纵横,各类地形发育充分。丹河流域河谷平川区占总面积16.7%,海拔850-900米;黄土丘陵区占总面积48.4%,海拔860-1000米,坡度5°-15°;中低山区占总面积34.9%,海拔950-1346米,峰高坡陡,岩石裸露,坡度>15°。按面积比较,可以见到长平地区丘陵为主,山地次之,平川又次之。主河为丹河,又有五大支流许河、东仓河、小东仓河、东大河、永禄河,呈网状遍布全境,地下水丰富,浅水层埋深多在5—50米间。这样的地理环境之于战争,则山地有险可凭,特别是西、北方面有高于关、长平关、故关等群塞可固守,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丘陵于部队运动无大碍,可隐蔽行事;河谷平川则极宜大部队调度和辎重运筹转输,更无大军食饮之虞。凡此等等,皆属极利于主军而不利客军者。
赵军由邯郸进军长平的具体路线,史载未详。山西多山,交通运输特别是古代大规模交通运输线路的选择,受地形条件制约,以至往往带有必然性。据实地勘查,当由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西上,逾“太行八陉”之第四陉滏口陉(今河北磁县西北),再西行过壶口关[今山西黎城东阳关],始入上党腹地,从此折西南行,沿八谏水[今淘清河],经八义村[今长治县西南],过故关[今高平东北]进入长平战区,再循小东仓河河谷,经金门镇[今高平东北店上村]至泫氏[今高平市],然后分兵布防。赵军当年这条进军路线,不啻为后来历代所沿用的通衢官道,在文献上可以见到历史连带关系,即从今日现代交通亦可见到当年赵军上述行军路线的历史影子——长治以上大体沿今邯(郸)长(治)铁路及其相干行的邯长公路而行,长治以下则沿长(治)陵(川)公路接高(平)太(义)公路而行,所差不过局部参差、矫枉取直而已。滏口陉:既由邯郸西上,首当其冲,太行山绵亘南北,墙立陡绝,向为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间天然屏障,大部队于崇坂峻岭之中,唯是陉以度。陉口位于今磁县西北25千米,当太行山余脉石鼓山上,海拔700米,两厢山势嵯峨,群峰摩云,是以凭高设险,古人所谓“山岭高深,实为险厄”,为一方舍此莫属之战略孔道。石鼓山,古来称滏山,以滏水[今滏阳河]所源出故名,“滏口”亦盖出诸此。滏口古来亦称“郭口”,命名取义则侧重一方山势,所谓“廖郭,谷深” ,亦符合当地自然地形特征。滏源“泉奋涌,若滏水之扬汤”,迄今滏阳河上游流量犹为可观,当年数十万赵军取此路过太行山,亦可无水源之虞。赵军由滏口陉西来,下一个必经的交通和战略要冲,即壶口关-东阳关。“壶口”以地形地貌得名,“东阳”以地理位置得名。壶口何时设关,难考定,作为要塞,由来已久。前此《左传》哀公四年[前491年]载:“十二月……[齐]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鄙、逆峙、阴人、盂、壶口。说明至迟公元前5世纪初,壶口就已是晋国东方要隘;此后汉代壶口关就成为太行四大名关之一了,与上党关[今山西屯留西]、石研关[今山西平定东北]、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齐名。壶口关至五代、宋、元时代多称吴儿峪,明、清以来则称东阳关,不过此地有“东阳”之称似亦甚早。韩非子尝记载范睢对秦昭襄王说:“王得宛、叶、蓝田、阳夏,断河内,困梁、郑,所以未王者,赵未服也。弛上党在二而已,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王拱而朝天下,后者以兵中之,然上党之安乐,其处甚剧……”此处广东阳,酌之文意,若“其处甚剧”云云,更似指此塞,其命名则取义地当“上党”之东。壶口关当今黎城东北12.5千米,位于东阳关镇东畔太行山余脉皇后岭。此岭山体石质,海拔890米,地形由东向西倾斜,岭东陡峻,岭西平缓。关设于山巅,鸟瞰岭东,一巨大狭谷伸长10余千米,几乎直至漳水[今清漳河]岸边的涉邑[今河北涉县西]。两厢谷坡陡立,坡度20-30°,山谷海拔434米,一方独具通行条件。古有以险峻著称的“壶关道”,而称壶口关为其西口,称滏口陉为东口。此东陉西关,又共同构成太行山东西锁钥,壶口关正可谓上党东门。过了壶口关,始进入上党腹地。据旧志记载,皇后岭上亦多泉泓。长平之战前,公元前491年齐伐晋,西取壶口,别无他途,即只能由滏口到壶口这条“壶关道”,尽管当时尚无壶关道之名;长平之战后,公元370年,前燕慕容评统30万大军由邺西上,度壶关道,为前秦将军王猛大破于潞川[今浊漳河];后来后燕主慕容垂统大军十数万伐西燕慕容永,西出天井关,破之台壁,遂灭西燕于长子,亦由邺西上,出自滏口,入自壶关。唐建中二年[781],河东节度使马燧奉诏率大军八万,讨反叛的魏博节度使田悦,师自壶关东下,东出滏口,军次邯郸。凡此都走的这条旁无所择之壶关道,历史上此等大规模行军无一例外。通过壶口关进入上党腹地后,地形相对平衍,赵军径直西南行奔故关。此间经历了长治西南的上党山[今南五龙岭]余脉八谏山麓。淘清河发源于西南羊头山,由西南迤东北流,至此称八谏水,为一方主要饮水源。相传长平之战中,赵括行营至此,有将领八人就其误军战策提出诤谏,括拒谏,八将预见到将军破国亡,更不忍做败军之将,遂自刎山下。从此,山因称“八谏山”,山麓则有“八谏水”。今八谏山西麓、八谏水东岸有八义村,为八义乡政府驻地,村名亦由此所出,村内迄今有八义士就义遗址,清代所立“八义士谏赵处”碑犹存。这件历史轶事在义侠风气炽盛的战国时代,是完全可能的。八义村海拔990米,向为泽[今晋城]潞[今长治]间通衢官道,迄今有长(治)陵(川)公路接高(平)太(义)公路纵贯,北上长治,南下晋城。八义以下,西南行的孔道和关隘就是故关。《太平寰宇记》卷四四记载:“关城在[高平]县北三十五里,秦立关于此。”从此知故关作为正式关的建制,是长平之战后秦攻占后设立的,至宋初关城犹存。故关遗址位于八义西南7千米,高平东北17.5千米,地理坐标东经113°00′25〃,北纬35°55′20〃。羊头山绵亘东西,形成一大南北屏障,主峰座落于故关西北,海拔1297.2米,关当其余脉陉口中央,东西两峰相峙,石质地貌,海拔各为1240米,比肩相对,东西山坡坡度5-10°。关一带为黄土质,地形平缓,海拔1046米。关北坡度2-4°,关口东北左近有关头村,为故关北口;关南坡度6-10°,南下2千米为故关村,再南行2.5千米为口则村,“口则”属“口子”的方言之音,为故关南口,海拔919米,由北口至南口跨4.5千米。从此西南行,与丹河支流小东仓河流域呈平行走向,河谷阔平,顺势而下,经金门镇[今高平东北店上村]直至泫氏[今高平],大体即今高(平)太(义)公路一线。泫氏:即今高平。泫氏位于丹河河床中央,当丹河与小东仓河汇流处,海拔834米,地势相对低湿,地形开阔平衍。河两岸参差约有10千米开阔地,中虽多丘陵,却不阻滞运动,且有险可恃。当初,廉颇似充分利用了泫氏这个历史悠久而基础雄厚[《竹书纪年》记载“晋烈公元年[前419年],赵献子城泫氏”,这说明它最迟在公元前5世纪已成重要城邑],地理形势冲要又富水源的战略地带分兵布防。这里既可顺丹河河床向东南运动,又可溯丹河河床向西北发展,还可溯大体平行的原村、马村二河河床向西南深入。从文献记载、世代传说和出土文物所揭示的实际情形看,即高平西北丹河一线为主战场;高平东南丹河东岸大粮山是赵军前期大本营,廉颇设幕处和屯粮处;高平西南高平关一线为赵军设防前哨。廉颇设幕于斯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唯有设幕于斯。由大粮山沿丹河而下10千米许的晋城境上、下城公二村,当晋城东北33千米。地理坐标东经112°59′00",北纬35°40′05〃。村西靠虸台山,海拔831米;村东依东山,海拔616米;村声为蒲水入丹河下口。形势险冲,为赵丹河防线的南端。当地世代相传为长平之战廉颇坚壁拒秦军处。村畔有固山,山上有悠久古老的廉颇庙,所祀廉颇塑像“奇古非近今所及”。由泫氏[高平]溯丹河而上,首当其冲为店上村。店上古称金门镇,《太平寰宇记》卷四四说:“金门山,在[高平]县北五里,其山崖土赤如金,当赵垒之门,因号金门山。”按“金门山”即今店上西畔的黄土冲沟地带红土坡,而“金门”之谓则由赵垒之门所从出。村子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6′40",北纬35°49′01〃。店上西距丹河未远,更当小东仓河下口,河谷宽300米;北靠韩王山,西依红土坡。红土坡系韩王山山前台地,土质属红粘土,海拔886米,高于小东仓河河床30米。台地呈矩形,东西3千米,南北2千米,多为黄土冲沟切割,地表破碎。台地有山可恃,有河谷可输转,具有控制小东仓河出口与丹河中段河川的地理形势;位居七佛山与韩王山两山之间,更具南北呼应作用,大有一方锁钥之概,因而廉颇以为赵军防卫链条上之核心阵地。红土坡迄今多有战国绳纹瓦残片,可以看出今村与战国时代的历史连带关系。店上以西北沿丹河一字排开依次有企甲院、围城、石门、箭头、三军等村。这些村子之得名,都与长平之战不无关系。企甲院原作“弃甲院”,以赵军在此放下武器得名,早在本世纪50年代亦有成批战国箭镞的出土。“围城”以赵军被围于此得名,以至有赵括战死于此的传说;“石门”以当年为赵军营垒军门得名;“箭头”以后世辄发现当年战争遗物箭头得名;“三军”相传为当年赵三军幕府驻地得名;掘山村和绝水,以当年秦掘山改河绝水不令赵食饮得名。箭头村以南的铺上村,以北的永禄村,其得名诚不见与长平之战的连带关系,但前者却有“宁寿令戟”的出土,后者则有被坑杀赵卒1号尸骨坑的发现,坑长11米,宽4米,深1.2米,尸骨100余具,另有刀币17枚、箭头2枚、青铜和铁质带钩各1件。其实,像永禄1号尸骨坑之类的尸骨坑,已于永禄周围发现犹待发掘的l0余处,以上都是在高平西北丹河东岸一带出土的那次战争的遗存。至此前历代旧志或文人诗文中所记载或提到的古戈、矛、箭镞、尸骸之属,就毋需赘述了。韩王山,位于高平北7.5千米,为丹河、小东仓河与永禄河分水岭,当东经112°55′5〃,北纬35°51′40〃,主峰海拔1186.3米,相对高程300余米。山体中部以上石质,坡度25-35°,形势陡峻;中部以下为黄土堆积,坡度10-20°,相对平缓。此山独立摩云,又当县(市)境中央,向被一方尊为“主山”。登临四眺,数十里丹河两岸川原、村落、景物,历历在目。韩王山西面有余脉将军岭,高耸几可与主山比肩,登高远眺,数十里丹河一线,亦可一望无遗。当地世代相传,廉颇当年常登高观战于此,因称“将军岭”。这与韩王山西麓的三军相传为赵三军指挥处,以至赵括战死于围城都非属偶然。这些传说与韩王山西麓诸村出土的大量文物一起,雄辩地说明,如三年相峙阶段大粮山为廉颇设幕处一样,韩王山当是决战阶段主将赵括的幕府,而韩王山西麓至丹河一线,则是决战的主战场,亦即最后赵军被围困的中心地带。传统地志多以“相传秦围韩王于此”故名,其实史籍固无秦尝围韩国历世国君于此的记载。然而,这个传说不是子虚乌有,恰恰相反,倒提供了此山亦属长平之战中赵方一处非同寻常的阵地的佐证。战争前夕,韩上党守冯亭率全郡军民归赵,得封华阳君,统率原郡军民与赵军协同作战直至战死。《战国策·赵策一》说到冯亭以上党献赵后,不言受封和协同赵军抗秦事,而云辞归韩,诚可存一说,惟不合冯氏反映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的初衷]。此“韩王”当是后人对冯亭的尊奉之称,所谓“秦围韩王于此”,则说明当年冯亭抗秦设幕于斯。这不论从冯亭的身份、地位看,还是从这山的地理形势看,都是理乎自然的。韩王山南距主帅廉颇大粮山大本营10余千米,为仅次于大粮山的另一指挥中心,至决战阶段,更成为赵的全军指挥中心。古来地志记载“冯亭冢在壶关城西五里”,或谓冯亭墓、庙在潞州,未所确指,或亦即壶关。此等出于后世尊奉纪念,自不必尽实。长平,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1′20",北纬35°54′02 〃,于今高平西北10.5千米,当丹河上游东岸,村西畔150米为丹河,村东畔50米为圣皇岭,岭海拔951米,为一南北向长条状山岭,东北与羊头山脉连麓。如此左水右山的地理形势,构成丹河线上韩王山与丹朱岭间一南北交通孔道和重隘,特别是拱卫北方天险长平关的前沿。长平为战国古城,以至成为长平之战命名地,汉代称长平亭,北魏尝为高平县治,明清为长平驿[驿站旧址,今为小学校址,门洞保留明代驿站门额石刻“长平驿”,其阴为用以凭吊赵罹难将士的砖刻“吊古场”。明代城池南北650米,东西400米,今村北门一带有明代城门、城墙和城壕遗存],向为南北通衢官道。长平关,位于高平北境与长子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6′50 〃,北纬35°58′l0〃,海拔1100米。关北面坡度2-4°,关南面坡度6-20°,山体石质。关北为浊漳河源头,属浊漳河一源,关南有丹河通关下逶迤东南。关东、西各为山头,东山头海拔1095米;西山头即丹朱岭,为一方最高峰,海拔达到1131米。长平关北坡相对平缓,关南坡陡峭,登临南眺,颇有居高临下之势。此关向为潞、泽二州往还必经孔道,迄今为平行的太(原)焦(作)铁路和207国道纵贯;亦千古不易的天险重隘。长平关为当年廉颇构筑的赵军第二道纵深防线的北部终端,为防御秦军东下或北上的巨防。丹朱岭,一作“武讫岭”,据晋人周处《风土记》记载:“秦赵战于长平赵军败退,秦将白起逐至此,因名武讫岭。”《上党记》记载:“长平城在[上党]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遗壁旧存焉。”通过以上逐一实地勘查和钩沉,始知先贤言之不虚不妄! (三) 百里石长城防线。这条防线大体亦呈西北一东南走向,与丹河防线不同的是,前者由西北一东南以南北向为主,后者虽亦由西北一东南,却以东西向为主。此防线西起丹朱岭[长平关],逶迤向东经南公山至羊头山,再经金泉山至陵川与壶关交界的马鞍壑[一作豁],因为沿山亘岭而构筑有简易的长达百里的石长城故名。从自然地理视角看,此线以北属漳河流域,以南属丹河流域,其地形则由北向南倾斜,所经诸山南面坡陡谷深,北面高而乎缓,由北向南有高屋建瓴之势。如果说空仓岭[赵西垒]是赵的防御前哨,丹河是主阵地,那么百里石长城就是赵的后路子。这条防线是廉颇构筑的最东北即最深入赵后方,亦即关系到上党乃至大本营邯郸安危的最后一道巨防。丹朱岭、羊头山的地理形势,前文已述其详;马鞍壑位于东经113°16′05 〃,北纬35°52′10〃,地势与丹朱岭、羊头山亦大体相若,海拔1409米。山体石质,南坡坡度25°,北坡坡度15°。山体为一南北向山脉,今称“分水岭山”,百里石长城即构筑于此岭上,为此道防线的最东端。就马鞍壑的形势看,亦山北高平而徐缓,山南陡峻,为一方要冲,可有力遏制南方陵川方面北来之敌。陵川县北有蒲水,源出马鞍山余脉圣宫山,西南流经陵川西北境、高平东南境,至晋城东北隅的河东村一带注入丹河。其河床谷道可用以北壶关马鞍山。迄今蒲水上游尚有径流,亦有以是水命名的蒲水村,中下游则时断时续,实际上成了季节河,但逶迤几十里的谷道仍甚明显。现在马鞍山山麓有西马安、东马安二村,命名即由古来要冲马鞍壑所从出。这条百里石长城,明代学者周一梧尝作勘查考辨:“潞、泽之交,横贯一山,起丹朱岭,至马鞍壑,有古长城一道,岁久倾颓,然遗迹尚在,登高望之,宛然联络,中有营垒。……今陵川呼此山为秦岭,以为秦筑。以事考之,则长平之役,秦人遮绝赵救兵及刍饷而筑也。……吾观武安君之行营布阵,而信其能成于顷刻也。”周氏以百里石长城为秦白起出于遮绝赵援而筑,系囿于故老相传以讹致讹,所谓“吾观武安君之行营布阵,而信其能成于顷刻”云云,则显然属历史唯心主义,即连其本人固知不能自圆,自更难取信于人了;然而,他在古代条件所限之下,跨县逾郡,攀岭循谷,于古人中率先完成百里石长城现场考察,已够难能可贵,其功不可没。时至今日,这“百里石长城”仍依稀可寻可见,羊头山以东保存较好,石城底宽约4米,最高者尚1米多,石块不整,石质不一,是以知当年就地取材,仓卒而成,走向系随山势起伏蜿蜒,与后来北方万里长城仿佛无异。然而,周氏以当地有“秦岭”之名,所谓“百里石长城”为“秦人遮绝赵救兵及刍饷而筑”云云,则显系言之未的。当地之所以有“秦岭”之称者,不过初由赵筑而最终秦占领了它,自亦用以“遮绝赵救兵及刍饷”,因以呼“秦岭”亦未尝不可。其实,百里石长城防线,固属廉颇进驻长平后,特别是与王龁三年相峙所谓“赵军筑垒壁而守之……廉颇坚壁以待秦”之时,假以岁月构筑而用以御秦的,绝非秦将白起所构筑而用于“遮绝赵救兵及刍饷”的。这样认识,主要根据有三:其一,廉颇与王龁三年相峙阶段,赵军虽屡经小却而未伤大体,百里石长城一线尚属赵的纵深后路,牢牢掌握在赵军手,秦军远不及于此;赵军既屡却,处于防守态势,而秦军一再得手,一直处于突击态势,全无以如此浩大人力物力构筑此等工事“防御”赵军的必要。其二,白起与赵括决战阶段,秦军除了当初一时于正面佯败诱敌深入之外,一直处于对被分割的赵军大规模围歼之中,自更无构筑如此巨大防御工程的必要;俟昭襄王亲自赶赴河内,“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诚然这来自河内的大批兵民出于“遮绝赵救及粮食”,确乎包抄赵的百里石长城一线,但秦人既已有这“人海”、“人城”足以可恃,何苦又构筑“石城”?而真要再构筑“石城”,那岂非等于挡自己了!何况白起到长平总共不过几个月,根本没有构筑这等百里石长城的时间,自不待言。其三,在百里石长城线上,不论最西的丹朱岭、长平关,还是中段的羊头山、故关,抑或最东端的马鞍山,皆北坡坡度小,地势高而平缓,南坡坡度大,地势陡峻,一言以蔽之曰地形由北向南倾斜。置身其上南眺,大有居高临下之概,以至百里一线几无例外。如此地理形势本身,即足以说明这条巨大的防卫工事是用以防杜南方的秦军北上的,不可能是由东西两厢包抄来的秦军为防杜赵援和辎重补给南下的,否则岂非秦军自设陷阱,自投绝路!
秦赵决战之主战场,自在今高平西北丹河两岸,惟白起出“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之时,无疑在百里石长城一线亦遇到惯以能战著称的赵军将士的顽强抵抗。长平关内赵庄乡有村名小回沟、河泊,前者原称“血昏河”,后者原称“血泊”,正是当年攻守双方惨烈厮杀的写真;长平关外丹朱岭下掘山村,尝出土战国秦半两近20000枚,亦从某一侧面揭示了秦军曾在此活动之一斑。
公元前262年春夏间,廉颇在空仓岭一线布防,王龁率军于沁河沿线准备突击。战事是由赵空仓岭守军同秦前哨部队遭遇开始的,守军招架不住,秦军步步进逼。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四月,……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从此太史公极其简明概括地记载,可以见出:初战,秦军攻势锐不可当,“二鄣城”前文已述其详,秦军很快就突破了赵军空仓岭一带呈犄角之势的防卫体系。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似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所谓“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结果没有成功,“秦又攻其垒,……夺西垒壁”,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西垒壁[一作西长垒]完全陷落了。

3. 象棋和围棋哪个起源的早

第一章
围棋起源
中国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路史后记》中说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丹朱。丹朱行为不好,尧至汾水之滨,见二仙对坐翠桧,划沙为道,以黑白行列如阵图。帝前问全丹朱之术,一仙曰:「丹朱善争而愚,当投其所好,以闲其情。」指沙道石子:「此谓弈枰,亦名围棋,局方而静,棋圆而动,以法天地,自立此戏,世无解者。」。丹朱由尧处学了围棋,据说果真有了长进。(仙话见《历代神仙通鉴》)也有人说是舜作围棋以教愚子商均。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能,纯洁性情的。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文中则以为围棋始于战国,是纵横家们的创造。他的根据是,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可谓穿凿附会了。
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土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状很像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线条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像现在是十九道。考古学家称之为棋盘纹图案。
古代夏威夷有一种十一道的类似围棋的游戏。
1971年湖南省湘阴县一座唐代古墓的随葬品里有围棋盘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纵横各十五道。
在内蒙敖汉旗丰收公社白塔子大队发掘的一座辽代古墓里,挖出围棋方桌,高十厘米,边长四十厘米,桌上画有长宽各三十厘米的围棋盘。棋盘纵横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古鞋群中,有一部份为初唐当地豪族张氏的墓葬,保存了不少初唐文物,其中有一幅仕女图,描绘了十一个妇女形象,其中有两个对弈的贵妇,用的是十七道的棋盘。
马鞍山位于柳江南岸的市中心,高达海拔270米,是柳州八景之一。相传古代八仙中铁拐李和吕洞宾两位仙人曾在马鞍山上下棋,至今山上留有一尺多长的仙人足迹和「棋盘石」、「仙人洞」等。柳宗元游览此山后。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文中说:「始登者得石坪于上,黑肌而赤脉,十有八道,可弈。」有人据此认为唐代流行十八道的围棋。然按文理,「可弈」的棋盘大概不等于常规的棋盘。
这些只是众多考古新发现中的几件古物,但足以说明几点:首先,围棋在原始社会时,已具雏形。纵横交错的棋盘图形已经基本形成。其次,从出土棋盘的十、十三、十五、十七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发展过程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

4. 我想了解三国时最著名的三大战役经过

三国战争表
http://post..com/f?kz=13777667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中国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后来的魏武帝)统军在官渡(今中国中部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镇压义军的豪强势力拥兵割据,逐鹿中原。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自恃实力雄厚,图谋相机消灭曹操集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整饬政务,屯田积粮,加紧准备抗击袁绍。东汉建安五年,曹操得以集结军队近2万人于官渡,待机与袁绍决战。
到了二月,袁绍率兵卒10万、骑兵万多人进军占领黎阳。曹操采纳谋士荀攸声东击西之计,假装要北渡。袁绍分兵西应,曹操挥师东袭,斩袁绍大将颜良,杀文丑,大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军进击为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曹军决战。曹操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决战,主动退守官渡。袁绍一再拒绝部属分兵袭击都城许(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许昌东)的建议,企图等曹军粮尽败退,乘势攻歼。后来曹军缺粮,士卒疲惫,后方时有反叛,曹操相持不懈,顽强坚守,不久获得补给后,出奇兵袭烧袁军粮车,迫使袁绍分兵护运粮草。
袁绍再次拒绝分兵袭击许攸的建议。曹操冒用袁军旗号,诈称援兵,乘夜从小道焚烧袁绍的屯粮。天明,曹操知袁军救兵将至,督军奋战,大败袁军,共消灭袁军主力7万余人,缴获全部军资。袁绍仅率800余骑北逃,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曹操利用袁绍恃强骄躁、不善用人、疏于筹策的弱点,后发制人,攻守相济,把握战机,出奇制胜,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国的孙权、蜀国的刘备统领军队在长江赤壁(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著名决战。
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中国中部河南省南阳)挥师南下,想要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从而统一天下。
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当时荆州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80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坂(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中国中南部江西省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共谋抗曹。吴国的大将周瑜、鲁肃与诸葛亮等精辟分析局势,指出曹军兵力虽实有20余万,但有后方不稳、远道劳师、不服水土、短于水战等弱点可乘,坚定了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的决心。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3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5万人沿长江西进,迎击曹军。曹军不善水战,又值疾疫流行,被孙刘联军阻击于赤壁。战斗力大减,初战受挫,被迫驻守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县境)一带,隔江与联军对峙。曹操下令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
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命令他致书曹操假装投降,以出奇制胜。曹操自信稳操胜券,戒备松懈。黄盖选择时机派船逼近曹军,下令同时点燃船上的薪草,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延及岸上营寨,曹军死伤惨重。周瑜等率军乘势冲杀,曹军溃败。曹操领残余部队从华容道(今湖北潜江南)逃向江陵,兵力折损大半,无力再战,退却而走。
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周瑜率军沿江进攻江陵,分别派遣部将甘宁绕道攻取夷陵(今湖北宜昌境)。孙权统领大军东征合肥(今属中国东南部安徽省)。刘备领兵追至江陵后回师夏口(今武汉境),沿汉水向北进发以迂回到曹操军队的后方,并分兵抢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尔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彝陵之战
三国时孙权与刘备因争夺荆州在彝陵(又作“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荆州是当时的战略要地,关系孙、刘双方的生存与发展。赤壁之战中,刘备轻易占领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孙吴一直耿耿于怀。建安二十一年(216),当刘备夺取益州后,孙、刘经过一番较量,暂时达成妥协:以江夏、长沙、桂阳归孙吴,而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然而,荆州之争并没有结束。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荆州守将关羽出兵攻取曹魏襄阳,进围樊城。时连日暴雨,汉水泛滥,曹军主将于禁所督七军尽被困没水中。关羽俘获于禁及曹军步骑兵3万,一时威震华夏。曹操为解樊城之围,许割江南地封孙权,令孙权攻击关羽后方。孙权原来就在图谋夺取荆州,遂派大将吕蒙智取南郡和荆州首府江陵,又击溃关羽军队,擒杀关羽父子。孙、刘关系至此完全破裂,终于酿成彝陵之战。蜀汉章武元年(221)七月,刘备为重新夺取荆州、替关羽报仇,不听大臣劝阻,也拒绝孙权的和议,发动对孙吴的大举进攻。蜀军先锋吴班、冯习率4万人攻破巫县(今湖北巴东),直进秭归(今湖北秭归)。次年初,前军推进到彝陵,而刘备亦亲自率军深入吴境,立行营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蜀军从巫峡至彝陵,立屯数十,“树栅连营七百余里”(《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气势颇壮。面对蜀军攻势,孙权派名将陆逊为大都督,率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等,士卒5万,迎击蜀军。吴军开始处于劣势,当刘备一再派兵挑战时,陆逊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不出。有些将领竟以为陆逊胆怯畏敌,他也不为所动,严令坚守阵地,不准擅自出兵。从年初至六月,蜀军毫无进展,却逐渐暴露出弱点来。由于天气燥热,将士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戒备松懈。这时,陆逊及时抓住战机,下令采用火攻。吴军士兵各持茅草一把,接近蜀营时,以茅草点火烧营。40多座军营,顷刻之间变成一片火海,蜀军仓皇逃窜,全线崩溃。将领张南、冯习战死。刘备仓促间逃上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北六十里),陆逊领追兵四面攻击,蜀军死者万余人。当晚刘备乘夜色掩护逃遁,幸得驿站士卒焚烧军械铠甲阻断追兵,才逃回了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彝陵之战使蜀汉遭到惨重的失败,史称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飘流,塞江而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刘备不听劝阻,凭感情用事,又不善用兵,彝陵之败,乃咎由自取。败归白帝城的第二年,刘备羞愧发病而死。

5. 三国时期所有战役

战役列表(名字/时间):

一、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潼关之战

又称渭南之战,是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击破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的作战。

当时曹操在南方战线失利,所以决定向凉州拓展。马超、韩遂等受消息影响,起兵抵抗,在关中潼关、渭南与曹军发生大战,最后曹操用计取胜,压制关中。

渭南之战是一场讲求深谋远略,灵活用兵以智取胜的精彩战役。

4、汉巴之战

汉巴之战,是东汉时期曹操与刘备为争夺汉中这一区域,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了汉巴,对刘备构成极大的威胁。

刘备主动向曹军发起进攻,采用法正的计谋,乘夜偷袭夏侯渊。第二天凌晨,刘备又派黄忠偷袭正在指挥修补鹿角的夏侯渊,夏侯渊遂被杀,张郃被逼收集残兵回守阳平关。

由于形势更加严峻,曹操于是亲自到汉中前线指挥。刘备命令部下坚守阵地,同时袭扰曹操的补给线,又命令赵云、黄忠偷袭北山,烧毁了曹军万余袋粮草。

曹操无奈,只好放弃汉中,同时迁移几万户百姓回关中。汉巴之战的结果,进一步巩固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5、荆州之战

又称襄樊之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

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前来救援樊城,却遭遇了“霖雨”、“汉水泛溢”,发生了水淹七军。

关羽趁机乘船进攻,俘获于禁等人,重创曹魏,威震华夏,接着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后关羽父子被东吴俘杀。

襄樊之战,使得曹魏、蜀汉的实力受损,尤其是蜀汉,不但损兵折将、还丢失荆州,成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此战还导致蜀汉与东吴十余年的同盟关系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后发生夷陵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国

6. 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是哪三个

应该是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夷陵之战(刘备和孙权)

7. 廖容标的戎马生涯

红军队伍里的少年英雄
廖容标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随父种田。12岁读私塾,不及四年,丧父辍学,弟妹年幼,他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1927年,工农革命运动不断向赣南农村发展,年仅16岁的他参加了水口村的农民暴动。斗争地主豪绅,减租抗债,济困扶贫。1929年8月参加工农红军。在赣县、信丰等五县边界政府政治保卫队、河西特委政治保卫队当战士、班长,1931年1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调上犹县第三游击队任分队长,1932年4月到1934年8月,任三军团一师一团、四师十团连长,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斗争,打洋口、占洵口。1934年5月广昌会战中头部受伤,右手无名指断残。10月,随中央机关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2月任一军团一师二营营长,同年7月毛儿盖战斗中头负重伤,廖容标拖着病体顽强拼搏,坚持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一直到长征胜利。1936年5月担任陕甘宁支队独立团团长。
撒向敌后的革命种子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决定在敌后发展独立自主的游击队,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廖容标等被分配到山东敌后去发动游击战争。9月底他告别延安,到了太原八路军前线指挥部,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接见他们说:“党中央把你们当做种子撒向敌后,希望你们很快地带起成长上万的革命队伍,在敌后闯出一个新局面,党和人民期待着你们的胜利。”10月廖容标由地下交通员带领来到山东济南。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分配他到长山中学,以体育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与中共产党员姚仲明、赵明新团结进步人士马耀南校长,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12月24日,日军飞机轰炸鲁中长山,国民党军与长山县政府仓皇逃逸。廖容标瞅准时机,振臂高呼而起。26日,将军与姚仲明、赵明新等于长山县九区黑铁山下之太平庄(今淄博市张店区卫固镇太平庄)举行抗日武装起义誓师大会,号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将军任司令员,姚仲明任政委,赵明新任政治部主任。这是一支只有60多人、3支步枪和8把马刀的队伍。人数虽少,武器也十分缺乏,但它是正义之师,斗志旺盛。义旗一举,从者如云。大批热血男儿奔向黑铁山,连长山县国民党县政府的县大队也全体携械投奔而来。从此这支队伍在廖容标的领导下对敌、伪、顽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战斗中越打越强,越打越壮。廖容标没有辜负周副主席的希望,到1938年6月,他带领的这支部队发展到五六千人,正式改番号为山东八路军第二支队。史载,廖容标将军1937年10月至山东,初始由一人发展至百余人;经八年抗战又由百余人发展到上万人的部队;先后创建了清河、渤海抗日根据地。将军指挥所部,仅1941年至1845年8月,即作战两千余次,歼日伪军一万余名。
“菩萨司令”扬威名
廖容标用兵好机动,多奇计,他将红军游击战移植于敌后抗日,如鱼游水,神出鬼没,往往能出奇制胜(据说廖将军“菩萨司令”之称有两个含义,一曰慈爱百姓,菩萨心肠;一曰神出鬼没,令敌丧胆。菩萨,神也)。抗日救国第五军成立之初,部队兵少枪乏。廖容标却能屡出奇计,连战连捷。1938年1月8日凌晨,廖容标亲率一支30多人的精干武装,奔袭长山县城内文庙汉奸维持会,一枪未放就俘获全部伪军。十天后,他和军政委姚仲明又率领部队伏击日军汽艇一艘,全歼艇上的日军旅团长、联队长、高级参谋等12名高中级官佐和士兵。这两次胜仗,使第五军声威大振。伪军视之为眼中钉,派出400余兵力向第五军进攻。廖容标沉着应战,指挥部队在长山北麓三官庙与敌军决战,毙伤敌百余人,而部队仅伤亡十余人。五军三战三捷,声威远扬,威振鲁中,廖司令的军事才能也令四方军民钦佩。
在廖容标他们创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同时,在淄博罗村一带也出现了一些打着抗日旗号的土匪队伍,人们称之为“八大土顽司令”。这些家伙不打日寇,却专门骚扰百姓,经常向罗村要钱、要粮、要女人。一次,土匪们嫌村里送去的煎饼不好吃,故意等煎饼发了霉后退回给村里,要村里百姓油炸好鱼、肉,蒸好白面馒头,再给他们送去。恰好这时廖容标率领第五军来到村里,他从群众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马上命令炊事员从群众手中买回发了霉的煎饼,并要炊事员将煎饼洗干净,放上盐,再放到缸里用开水泡。开饭时,他率先一声不响地蹲在缸边,捞起泡软的煎饼吃了起来。他对大家说:“土匪侵害老百姓,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决不做那种坏事,不能让老百姓的利益受损失。”战士们看到军长带头吃霉煎饼,都跟着吃了起来。看着这情景,想想土匪们的祸害,村中的老百姓个个热泪盈眶,说:“这真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军’啊!”
廖容标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处处以百姓的利益为重。他的部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不侵民扰民。一次,部队来到南博山村时天还没亮,为了不惊动村民,他下令就地休息。天亮后,战士们马上忙着帮村民挑水、打扫卫生,整个南博山村立时欢腾起来。这时,村民尹玉珉急匆匆地跑来对廖司令说:“俺小三儿昨晚一宿高烧不退,真急死人啦!”廖司令一面安慰他,一面叫军医张景闵前去诊治。经过针灸和服药,孩子高烧渐退,病情好转。尹玉珉含着眼泪说:“俺本以为小三儿没指望了。没想到‘菩萨司令’救了俺小三儿一命,俺一辈子也忘不了八路军的恩情!”
“菩萨军”、“菩萨司令”的称呼,很快就在四乡八邻传颂开来。一次部队宿营后,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摸到司令部,颤抖着双手要摸摸“廖菩萨”的脸颊。老人摸呀,摸呀,摸了许久,却怀疑地问道:“你们不是哄俺吧,廖菩萨怎么没有胡子呢?”当她从旁人口中证实自己摸的确实是“廖菩萨”时,才满意地松开手。看到老百姓如此热爱自己的子弟兵,廖容标十分感动,暗下决心带领部队多杀鬼子,为民立功。
泰山脚下惩凶顽
1938年6月,廖容标离开“菩萨军”调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员,在泰安、莱芜、淄博、章丘一带发展革命武装,开辟泰山革命根据地。他对敌情判断准确,作战部署周密,临战指挥机动灵活,果断沉着,胜利粉碎了敌人历次疯狂的“扫荡”,有力地反击了顽军秦启荣部的频频进犯,成为泰山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1941年8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旅旅长兼泰山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8月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廖容标任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兼泰山专署专员。从1941年冬季开始到1944年春的两年时间里,泰山区抗战进入一个极为困难的时期,日军对我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实行“强化治安”、“三光政策”,平均三至五里便有一个敌伪据点或炮楼。我根据地被分割、封锁、蚕食成“一枪能被打通”的数小块游击区,军民生活异常艰难。面对当时险恶的形势,廖容标和泰山区党政军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山东军区的指示,广泛开展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打了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漂亮仗。1942年4月廖容标亲自部署营长王法山带领小分队偷袭智取了难攻易守的敌据点马鞍山,为重新打开淄河地区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1942年8月廖容标与泰安独立营政委张正德率一个小分队,在敌人的心脏岱(泰山)顶创造了一次捉鬼子的奇迹,毙敌10余人、伤2人、活捉了日军驻山东省电报局长间本和伪大队长等四人,敌人异常震惊,出动千余人对我进行报复,在灵岩寺东山展开激战,歼敌百余。1944年3月,廖容标命令一个主力连和泰历独立营在泰莱公路之杨家林、佟家庄埋伏,击毙日军高级指挥官藤田大佐和士兵四十余人,缴获步枪四十余支和绝密文件——日军太平洋沿岸部署图,受到鲁中军区的嘉奖表扬。同年1—5月,泰山区部队打了大小战斗325次,收复日伪在博莱、章莱、泰历、莱新四条公路上的据点和炮楼46处,打破敌人分割堵塞我泰山根据地的局面,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解放济南立功勋
1945年8月16日,山东军区组建野战兵团,廖容标任第四师师长,他率领部队向脐济铁路西段未投降之敌伪开展大反攻。8月27日率领十一、十二团灭章丘西部张家林守敌两千余人,切断了敌在脐济线的联系。1946年6月8日,廖容标指挥解放了脐济铁路军事要地张店,歼敌伪军三千余人,缴获机枪数百挺,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向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廖容标调任山东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在解放战争的三年中,他一直驰骋转战在渤海平原上,亲自组织了济阳、齐东、小站、唐官屯等战役战斗。
1948年8月廖容标率领渤海军区部队参加解放济南的战役,负责外围的北路指挥,完成了扫清外围据点的任务。1949年2月任济南警备区司令员。1950年12月,廖容标调任华东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淞沪警备区副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0月任安徽军区司令员。1965年9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在此期间为部队和民兵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廖容标非常关心党史军史的资料征集工作,先后撰写了《铁山烽火》、《泰山顶擒日寇》、《攻守奇峰记》、《齐东战斗》等回忆录。
“为党和人民利益不怕丢官”
“文革”期间,“四人帮”和他们在上海的党羽,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大搞第二武装,用“文攻武卫指挥部”、“民兵指挥部”来取代人武部对民兵组织的领导,廖容标与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1970年9月军委召开的全国民兵工作会议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撤销上海“文攻武卫指挥部”,恢复人武系统对民兵工作领导的建议,遭到“四人帮”在上海党羽的恶毒围攻和批斗,廖容标不为邪恶所屈,说:“战争年代不怕掉头,和平年代不怕丢官,对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事,就是要顶,不然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1975年,廖容标改任南京军区顾问,1978年2月任政协全国第五届委员会委员。1979年5月2日,因身患癌症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

8. 中国古代最牛防守战争前三十名

孙子兵法云,攻城是最后无奈的选择——的确,在冷兵器时代, 顿兵于坚城之下,不但牺牲惨重,而且容易师老心疲。孟子也有“三 里之城、五里之郭,环而攻之”的话。但同时,敌人兵临城下,对守 成的何尝不意味着巨大的压力和困苦。 历史上攻城与守城的战例不计 其数,攻守也是为将者必须掌握的战术。对于守城,将能、兵勇、粮 足、地险、城固自然是很重要的条件,但最关键的还是人心,所谓众 志成城,这个成语说的太精辟了。下面选出中国历史上到民国之前最擅长防守的一些名将,尽量涵盖每一个朝代,排名只是嘘头,仅代表 自己看法。他们有的在守住了城池之后,绝地反击,比如田单;有的在守城过程中,活活把敌军主帅逼死,比如王坚;有的寡不敌众,城破人亡,比如张巡…他们都是英雄,体现了中华名族的英勇善战,百 折不屈的精神。另外,明末的袁崇焕,其主要战役宁远大捷争议太多, 所以未上榜。
排名14、田单
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破齐,连克70余城,随即集中兵力围攻仅存的莒和即墨,齐国危在旦夕。

即墨,地处富庶的胶东,是齐国较大城邑,物资充裕、人口较多,具有一定防御条件。即墨被围不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将。田单利用两军相持的时机,集结7000余士卒,加以整顿、扩充,并增修城垒,加强防务。他和军民同甘共苦,“坐则织蒉(编织草器),立则仗锸(执锹劳作)”(《资治通鉴》卷四,周赧王三十六年),亲自巡视城防;编妻妾、族人入行伍,尽散饮食给士卒,深得军民信任。田单在稳定内部的同时,为除掉最难对付的敌手乐毅,又派人入燕行离间计,诈称:乐毅名为攻齐,实欲称王齐国,故意缓攻即墨,若燕国另派主将,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怨乐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计,派骑劫取代乐毅。乐毅投奔赵国。
骑劫一反乐毅战法,改用强攻,仍不能下,企图用恐怖手段慑服齐军。田单将计就计,诱使燕军行暴,派人散布谣言,说害怕燕军把齐军俘虏的鼻子割掉,又担心燕军刨了齐人在城外的祖坟。 而骑劫听到谣言后果然照着做了。即墨城里的人听说燕国的军队这样虐待俘虏,全都气愤极了,又瞧见燕国的兵士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请求,誓与燕军决一死战。田单进而麻痹燕军,命精壮甲士隐伏城内,用老弱、妇女登城守望。又派使者诈降,让即墨富豪持重金贿赂燕将,假称即墨将降,惟望保全妻小。围城已逾三年的燕军,急欲停战回乡,见大功将成,只等受降,更加懈怠。
三十六年,田单见反攻时机成熟,便集中千余头牛,角缚利刃,尾扎浸油芦苇,披五彩龙纹外衣,于一个夜间,下令点燃牛尾芦苇,牛负痛从城脚预挖的数十个信道狂奔燕营,5000精壮勇士紧随于后,城内军民擂鼓击器,呐喊助威。燕军见火光中无数角上有刀、身后冒火的怪物直冲而来,惊惶失措。齐军勇士乘势冲杀,城内军民紧跟助战,燕军夺路逃命,互相践踏,骑劫在混乱中被杀。田单率军乘胜追击,齐国民众也持械助战,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70余城。随后,迎法章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正式即位为齐襄王,田单受封安平君。
特 点:擅长智慧谋略,爱民如子。
结 局:死后葬在安平故城。
点 评:何为历史上的奇迹,请看惊世骇俗的田单复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排名13、臧质
南北朝时期宋朝大将。公元450年9月,魏太武帝拓跋珪自领大军 南征。415年春,魏军回军途中攻到盱眙城,宋国大臣臧质守城。拓 跋珪在城外要尝尝南国美酒。 臧质从城上吊下来两大坛屎尿送给魏军。 臧质给拓跋珪写信,辱骂他是自己来“送死”;又给魏军写信,说谁能 斩了拓跋珪,“封万户侯, 赐布帛各万匹”。 气得拓跋珪做了一个铁床, 装上铁铲, 发誓一旦攻下盱眙, 捉到臧质, 定要将他铲死, 碎尸万段。 拓跋珪派钓车、 冲车攻城, 均不能破城。 术穷之后, 拓跋珪不惜人命,派兵士轮番肉搏攻城,后面立有鲜卑督战队,士兵前后都是死。最后,杀伤万计,死尸堆得与盱眙城墙一样高,仍然被勇敢顽强的南朝军民打退,坚城三旬不拨。春天疫病频发,魏军水土不服,拓跋珪便烧掉攻具退走。
地点:盱眙
攻方:拓跋珪 兵力:10万
守方:臧质 兵力:不详
坚守时间:9个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8407490_1.html/ ]

排名12、于谦
地点:北京
坚守时间:半个月
攻方:瓦剌也先 兵力:5万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守方:于谦 兵力:1万左右(刚开始)
评价: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力挽狂澜,这样的人,我们称为英雄。于谦,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一般人守城,都是将守兵缩在城内,据险而守,而于谦毅然将大军不在城外,关闭城门,背水一战,最终杀退也先大军,于谦虽然不是行伍出身,但是,他不愧于名将的称号。只是,于谦的结局太过悲惨。京师保卫战之后,也先议和,送回了英宗。景泰七年,景卧病,英宗在宫中宦官策应下行“夺门之变”,重登皇帝宝座。英宗复辟后,派人勒死生病的景帝,又将于谦谋反罪治死。于谦留给我们的,还有那句“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排名11、张辽
坚守时间:十多天
攻方:孙权 兵力:10万
守方:张辽 兵力:七千
评价:玩《三国志八》的时候,除了赵云之外,就最喜欢选张辽了,全能的虎将啊。赤壁战后,孙权亲临前线十一次,以此次的形势最好,但也败得最惨。这一战,张辽威震江东,名扬天下。最搞笑的是,曹操死后,张辽抱病随曹丕南征时,“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可见张辽成了孙权心中的梦魇。

排名10、朱文正

地点:洪都(现在的南昌)
攻方:陈友谅 兵力:60万
守方:朱正文 兵力:四五万左右
坚守时间:三个月

排名9、华元
地点:宋国国都(商丘)
攻方:楚庄王亲征 兵力:不详,很多
守方:华元 兵力:不详,很少
坚守时间:9个月

排名8、司马懿
三国时期魏国人,西晋的奠基人。众所周知,诸葛亮六出祁山,最终失利除了内因之外,绝大部分是因为司马懿的防守。公元231年,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司马懿知道蜀军远来缺粮,求战心切,加之诸葛亮足智多谋,难以对付,于是据险扼守。诸葛亮求战不能,果然引兵退回。魏将张郃请求截击蜀军后路,司马懿不允,只是尾随观察。到达祁山后,诸将纷纷请战,司马懿登山修寨,依然不允。众将当面指责他畏蜀如虎,他不加理会。5月,众将向司马懿施压,伺机进攻蜀军,结果战败,只得退保营寨。6月,诸葛亮退军,张郃追击,结果中伏身亡。司马懿从此更加坚信防守策略的正确性,面对诸葛亮咄咄逼人的进攻,从来不与争锋,甚至在诸葛亮赠送妇人首饰羞辱他时,他也欣然接受,忍辱负重,仍旧按兵不动。无奈的诸葛亮终于在壮志未酬的忧伤中死去。失去诸葛亮的蜀国,再也无法对魏国构成严重威胁。司马懿的防守政策取得了重大胜利。
地点:卤城(以诸葛亮第四次兵出祁山为准,司马懿从此次开始成为魏军前线最高指挥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坚守时间:不到一年
攻方:诸葛亮 兵力:10万
守方:司马懿 兵力:不到10万
评价:《新三国》里面,诸葛亮评价司马懿是“魏国第一防守大将”。其实不光是在军事战争中,在政治战争中,司马懿同样善于防守、能保防线不失,这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不丢,至于朝内的政治斗争则多次采用以退为进的战术,并在关键时刻发起致命一击,实现重大成功。毕竟,连诸葛亮的进攻都能防守的住,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排名7、耿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东汉名将,名族英雄,开国名将耿弇的侄子。公元74年,耿恭耿恭为戊校尉,驻屯于车师后王部金蒲城(今新疆境内),屯田兵数百人,守护着车师这个汉匈战争的前沿阵地。汉明帝18年,北匈奴单于果然派左鹿蠡王率两万骑兵前来攻打耿恭。耿恭以逸待劳,先发制人,以所募数千人直冲敌阵,敌兵顿时七零八落,无力攻城。但匈奴人狡猾地切断了水源,城边的山涧干涸了。在这种绝境,耿恭不仅身先士卒,“榨马粪汁而饮之”,同时率众于城中掘深井取水,在他的鼓舞和激励下,当井深达到十五丈以上时,终于井水涌出。匈奴人万没料到城中竟有水源,以为神助耿恭,无奈再次撤围而去。然而此时整个西域的情势都异常严峻,朝廷因汉明帝驾崩而无暇发兵救援,本已遭受匈奴重压的车师国终于再次背叛朝廷,与匈奴连兵进攻耿恭。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严重局面,耿恭与将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数月后,耿恭数千士兵只剩下几十人,粮食也吃光用尽了,匈奴开始了劝降攻势,以“封王,嫁公主”诱之。但耿恭越是绝境志弥坚。他手刃匈奴劝降使者以示誓死不降,“煮铠弩食其筋革”以示誓与疏勒共存亡。在公元75年那个大雪封山的冬季,耿恭和几十个饱受冻馁之苦的弟兄们,就是凭着为国尽忠的一腔热血,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还使疏勒城成了匈奴人不可逾越的屏障!!!之后,耿恭退回玉门关,仅剩13人!
地点:北京
坚守时间:4个月
攻方:北匈奴 兵力:2万
守方:耿恭 兵力:数百
评价:在《汉书》中,耿恭被放到《苏武传》中,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坚强的信念下与敌人做抗争。与他的伯父不同,耿恭的对手是汉高祖刘邦都无可奈何的北匈奴。卫青,霍去病依靠西汉强大的国力,在汉武帝穷兵黩武的支持下,追击匈奴。而耿恭,在内无强兵,外无支援的情况下,依靠着对祖国的忠诚,守住了疏勒城,令匈奴人闻风丧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8407490_1.html/ ]

排名6、韦孝宽
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人。韦孝宽,广读经史,足智多谋,攻守兼备,善于用间。在战胜东魏、攻灭北齐的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人生最著名一战,便是守城的教科书一般的存在--玉璧之战。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十月,东魏丞相高欢率大军攻玉壁,连营数十里。他奉命领兵坚守。高欢军于城外堆土山围攻,他加高城垣,使其不能入;高欢军掘地道欲入城,他截断地道,潜伏士卒,擒杀进入地道的东魏军。高欢攻城50天,士卒死亡7万人,精疲力竭,用尽心计,仍未攻克,高欢急得旧病复发,遂于十一月初一解除对玉壁的包围,撤军。高欢回到晋阳后,一病不起,于次年正月死去。
地点:玉璧
攻方:东魏高欢 兵力:13万到20万之间
守方:韦孝宽 兵力:不过万余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坚守时间:50天
评价:玉壁之战中,从高欢攻城使用的战术到韦孝宽守城使用的战术看,可谓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都达到古来战争中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这或许是古代战争史上一次战役所涉及战术内涵最丰富最齐全的了。再借用一下在网上看到的评价。韦孝宽驻守边城多载,屡抗强敌。他头脑不拘一格,所有的计谋筹划,布置之初,大家都莫名其妙;到成事时,方才惊服。足智多谋,攻守兼备,善于用间(个人认为他用间的能力堪称中国军事史上前三名,其事迹可以作为孙子兵法的教学案例)。虽在军中,仍广读经史,老年得眼病时,仍叫学者读给他听。他早丧父母,对兄嫂很孝敬,所得俸禄的不入私房。对亲族的孤遗必加振赡。是一个对同志像春天一样温暖,对敌人则像寒冬一样冷酷无情的阴谋家型角色。

排名5、谢玄
东晋名将。公元383年八月,前秦苻坚亲率90万大军,在东西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水陆并进,南下攻晋。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决意奋起抵抗。任命谢玄为前锋都督,统率 “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遏制秦军主力的进攻。十一月,前秦军沿着淝水西岸布阵,企图从容与晋军交战。谢玄知己方兵力较弱,利于速决而不利于持久,于是便派遣使者激将苻融说:“将军率领军队深入晋地,却沿着淝水布阵,这是想打持久战,不是速战速决的方法。如果您能让前秦兵稍稍后撤,空出一块地方,使晋军能够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这不是很好吗?”前秦军诸将都认为这是晋军的诡计,劝苻坚不可上当。但是苻坚却说:“只引兵略微后退,待他们一半渡河,一半未渡之际,再用精锐骑兵冲杀,便可以取得胜利。”于是苻融便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前秦军本来就士气低落,内部不稳,阵势混乱,指挥不灵,这一撤更造成阵脚大乱。朱序乘机在前秦军阵后大喊: “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听了信以为真,遂纷纷狂跑,争相逃命。东晋军队在谢玄等人指挥下,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的攻击。前秦军全线崩溃,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晋军乘胜追击。前秦军人马相踏而死者,满山遍野,堵塞大河。活着的人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晋兵追来,更没命地拔脚向北逃窜。是役,秦军被歼灭的十有八九,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仓皇逃至淮北
地点:淝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坚守时间:十一月
攻方:前秦苻坚 兵力:90万

排名4、李牧
战国时期赵国人。李牧的防守分两个阶段,第一,抵御匈奴。 李牧常居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根据实战需要,他设 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他厚待战士,每天 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他注意提高战斗能力,每天教练士卒骑射;他 有严格的防守措施,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他 和军民约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击号令,一律速将人马物质全部 退入堡垒固守, 不得轻易出击。 这样坚持数年, 军队无任何伤亡损失, 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但匈奴却以为李牧胆怯, 军卒中亦有人觉得自己的将领胆怯,为此常有议论。赵王闻听传言, 便责备李牧。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赵王,召他回朝,另派别将代之。 新将领守边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带兵出战。出战多数失利,损失 伤亡很重, 边民不能进行正常的耕种和畜牧。 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守,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数年一无所得。但匈奴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 怯,边地军卒得到丰厚的供养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请求一战。匈奴小 股人马侵入时,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匈奴单于贪 得民众财物,便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设奇阵,用两翼包抄战法出 其不意包抄匈奴军, 一举歼灭匈奴骑兵10余万人。 接连又灭掉蟾褴, 攻破东胡,降服林胡,单于落荒而逃,以后10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 城。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 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8407490_1.html/ ]

抵御秦国。公元前 234年,秦大将樊於期攻取赵的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公元前 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秦军大败。樊于期仅率少数亲兵冲出重围,畏罪潜逃燕国。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樊于期之首。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之后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李牧出击,秦军败逃。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公元前 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人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评价:之所以花这么大的篇幅介绍李牧,是因为李牧的军事才能在战国末期无人能及,在长平之战过后赵国衰弱的情况下,面对强悍如匈奴,如强秦,丝毫不弱下风。他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在这四人之中,因为秦国强大,白起和王翦主要在进攻端发挥才能,而李牧和廉颇大部分时间只能被迫选择防守。廉颇在长平之战前期选择的防守也是正确而出色的,只是,赵国总是个昏君辈出的国家。
排名3、王坚
南宋抗蒙名将。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在钓鱼城之战中,面对由蒙哥大汗亲率的蒙古大军,坚守五个月,致使蒙哥受伤而玩,彻底改变整个欧亚非大陆的历史!
宋宝佑六年二月,蒙古军分兵四路攻宋。蒙哥汗亲率主力4万,号称10万,于四月向重庆进发。十二月,蒙古军进至合州境内。合州治所在钓鱼山上,称钓鱼城。时任兴元都统兼知合州的王坚凭险设防,依山势筑有周长十二三里、高两三丈的石城, 10万多军民在主将王坚率领下,团结一心,坚决抗蒙。次年二月,蒙哥汗率军强攻钓鱼城。守城军民依坚据守,木石兼投,大炮遥击,使蒙古军进攻均遭失败。四月大雨20天,蒙古军利用一无雨深夜,偷袭宋军,杀伤多人。王坚率兵反击,打退蒙古军。五月酷热,蒙古军疫病流行,王坚乘隙多次率兵夜袭其营地。
七月,蒙哥汗以马军寨之马鞍山为桥头堡,向钓鱼城内城发起进攻。在此场激烈的战斗中,在王坚的指挥下,蒙哥汗被飞丸击中,崩于钓鱼山。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蒙哥汗战死之后,进军鄂州的蒙哥之弟忽必烈和进攻漳州的塔察儿,以及占领了大马士革,正在与古埃及马木路克王朝军队作战的旭烈兀,为争夺汗位而匆忙回师,蒙古贵族集团即开始了长期的内部争战。钓鱼城由此在世界中古史上,赫然竖立了“延续宋祚、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的不朽丰碑!当时,钓鱼城就以“东方的麦迦城”、“上帝折鞭处”的威名震惊了中外。
地点:钓鱼城
攻方:蒙哥大汗 兵力:4万(蒙古精锐)
守方:王坚 兵力:10多万(南宋军民)
坚守时间:五个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评价:王坚指挥的钓鱼城守卫战,改变了整个欧亚非大陆的历史,挽救了伊斯兰教,基督教等N个宗教。蒙哥死后,其弟忽必烈虽然取得了争夺蒙古大汗的胜利,但是,威信远远不如蒙哥的他无法服众,四大汗国纷纷独立,蒙古帝国分崩离析。(其实,蒙古帝国的疆土没那么强大,蒙哥死后,四大汗国跟托雷一系控制的东亚部分,即后来的元朝就不能算一起了。)与以往的守卫战不同,无论是历史,还是小说,笔墨的重点都不在于此次守卫战的守军最高指挥官王坚,可见,战果最大的功臣是那10万多团结一心,坚决抗蒙的四川军民。
排名2、张巡
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勋卓著的防守悍将。公元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十三万精锐军南下攻打江淮屏障——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他和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杀伤敌军十二万,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但终究寡不敌众,最后英勇就义。你或许会问,这张巡虽说英武,但是,最终不也城破人亡了吗?怎么还能上榜。但是,当你知道他守城是怎么个丧心病狂,无所不用其极之后,你对他排第二就一点也不用质疑了。面对十几万人对睢阳的围困,张巡明知道已无支援, 依旧激励将上固守,从早至午,接战20余次,土气不衰。士兵每日 才能分到一勺米,饥了只好吃树皮和纸。守军也只剩千余人,瘦弱得 拉不开弓,而且外无救兵。叛军围城挖壕,壕外再加筑栅栏,以作长 期围困。 这时城中守军很多因饥饿而死去, 留存又大多伤残疲惫不堪。 这时,张巡杀其爱妾,煮熟犒赏将士。许远也杀其奴僮给士兵吃。城 中的麻雀老鼠及铠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来吃了。 叛军得知张巡请
援无望,又加紧攻城, 至此城已很难坚守了。守城将士商议突围而去, 但张巡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 如果失守,叛军会大举南下, 蹂躏江淮, 最后仍决定坚守。睢阳城终于被叛军攻破,张巡、许远及以下将上都 成了叛军的俘虏。张巡毫无惧色,非常镇定。叛军主帅、劝他投降,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张巡被杀,张巡终年49岁。
地点:睢阳
坚守时间:3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8407490_1.html/ ]

攻方:安史叛军,主将令狐潮,尹子琦 兵力:十几万
守方:张巡 兵力:数千
评介:每当听到勿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想到张巡,这是 何等的惨烈。但是,唐政府的经济命脉在江淮,而睢阳是江淮屏障, 如果失守,叛军会大举南下,蹂躏江、淮,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张巡 的抵抗其意义决不是一城的得失,而是全局成败的关键,他们和南阳 的守将一起保卫了政府的命脉。所以,张巡并没有失败。

排名1、毛德祖
南朝宋大将。公元422年12月,魏军兵逼虎牢关。虎牢关守 将毛德祖布置防守,北魏军几次攻关,全给揍回去了。奚斤等人一看 不行,便杀过黄河,绕过虎牢关,直扑洛阳,洛阳失守了!虎牢关被 南朝宋抛弃,成为了孤岛,之后就再也不可能有援军到来。 奚斤、 公孙表二将猛攻虎牢关不止,却连日不下,北魏主拓跋嗣着急,又派 邺城人马入河南相助,打得越加火爆。毛德祖急了,他开始挖地道。 他先令人将地面掘开,一口气,挖了有七丈之深,然后往城外掘,共 掘了六条地道,令壮士四百人钻入敌后,突然发难,连杀魏军数百, 烧毁工程用具,而后潜回城内。 后毛德祖用计离间奚斤和公孙表, 奚斤以为公孙表通敌,杀了公孙表。宰了公孙表,魏主拓跋嗣不再闲 着,亲自率军到了虎牢关附近,将虎牢关的水源大部分掐断。毛德祖 本以为杀了公孙表,敌军的压力会减轻,谁知反倒更重,此时他渐渐 明白,这早已不是局域性战争,他正在以一己之力对抗半个北魏的兵 力。他毅然下定决心:血战到底。虎牢关水少了,战士大窘,拓跋嗣 令人猛攻了三天,结果除了又死一大批之外,虎牢关巍然不动。城中 的毛德祖, 日子越来越难过。 水, 越来越少, 兵员, 没有补充, 伤员, 只能看着死去,敌人,越来越多,事到如今,毛德祖只能凭一个信念 支撑下去:多杀几个。他令人在虎牢关内,又筑了三层围墙,以作内 城,魏军攻破外城,德祖领兵入内城,三层内城被攻破两层,德祖督 守最后一层,宁死不降。 毛德祖强忍饥渴,领兵恶战,战斗过后,南朝军口渴如烧,无一滴水入喉,干到什么程度?受伤的士卒,居然不流血! 几日后,又是一轮猛攻,关隘终于陷落,毛德祖被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地点:洛阳虎牢关
坚守时间:二百余日
攻方:北魏皇帝亲征 兵力:半个北魏
守方:毛祖德 兵力:不到5000
评价:毛德祖被俘后,宁死不屈,被杀。此公之善战,之壮烈不下于历代任何一个忠贞之士。可叹史书中竟未给其专门列传,导致现在几乎没人知道这个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防守悍将。有人曾遍查史料,才在宋书中的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现了对他的一系列简要介绍。实在不知何故对此公如此轻视。毛德祖死时年已六十五,戎马一生,也算对得起自己的职业了。

9. 陈桷的品读乡土人物

站在前人的墓前,容易激发玄想和幽思。墓里面躺着的,是一个曾经像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人,那么,这个人走过怎样的一生?显赫抑或平凡,幸福顺遂抑或困厄缠身?他(她)生前有哪些值得我们记住的故事?有哪些值得我们追思的品质?而最容易触动一个人的灵魂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生,一个人最终走向这墓地,走向死亡的空灵虚无,那么生的意义何在?是的,站在墓前,相信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直逼内心的拷问。历史和现实,死去的和活着的,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话和交流。
今天,我就站在陈桷的墓前。这是一个深秋的傍晚,太阳挂在我左手边的山峰上,暖暖的余晖穿透云层,洒在墓周围草木的枝叶上。
墓在福鼎市管阳镇广化村马鞍山的半山腰,坐北朝南,像一位慈祥的老者,注视着对面一组笔架形山峰和脚下的一块园地。园地里,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番薯的叶子却还青翠,不过土里的果实也已经成熟,等待收成。墓旁有石将军、石虎、石马与他做伴。
墓以块石为环,组成一个大大的“风”字,简朴庄严。墓碑是极平常的石头,经时光的风化,越发地朴陋,而碑上的字却还能辨认,有“宋礼部侍郎纬陈桷公之墓”、“宋绍熙三年八月初六甲子日申时安葬”、“清道光廿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卯时重修”等。
当年,陈桷选择广化马鞍山这个地方作为他的最终栖息地,肯定无法预料,800多年后的一天,有一位小老乡会到这里来看他。两省生死地,千年老乡情。我面对着墓碑,心里洋溢着崇敬和温情。
宋元佑五年(1090年),陈桷生于浙江省平阳县的蒲门(现划归苍南县)。
蒲门为蒲城的古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抗倭建城,此后,蒲门逐渐改称蒲城。蒲城城门外西南方向有一个村庄就叫做厦材村,陈桷就出生于此地。
厦材村现属苍南县沿浦镇,我出生的村庄白蓬岭原属云亭乡,后亦并入沿浦镇。我的姑妈从白蓬岭嫁到厦材,我初中三年在厦材附近的沿浦中学就读,时常出入姑妈家里。厦材靠山面海,村前是一块小平原,土壤肥沃,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流向沿浦湾。山上水果飘香,河中鱼虾肥美,田里庄稼茂盛,在我少年的记忆里,厦材温馨祥和充满诗情画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陈桷在父亲陈懿(以通直郎致仕)的教导下努力读书,政和二年(1112年),22岁的陈桷中了进士,而且是廷对第三名,即俗称的探花。
从此,陈桷走上了仕途,历任冀州兵曹参军、太学正博士、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礼部郎中……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他已是“赐三品服”的礼部侍郎……绍兴十三年又开始起起落落,二十四年(1154年)改知广州,充广南东路安抚使,未到任而卒,享年64岁。
现管阳镇溪头、元潭、乾头等地都有陈桷的后裔,我在溪头村陈氏宗祠中翻家谱,读到《雁溪鼻祖护国礼部侍郎陈桷公志略》一文。文章讲到,陈桷去世后,“御笔扎仰各州衙衔哀迎送,起倩车夫运送灵柩,沿途开路,遇水造桥,逢州州接,逢县县迎,安葬于福建省长溪县二十四都广化寺后马鞍山。敕差福州二衙军一千人,车夫数百人,敕命送葬官员三十二位:礼部尚书左侍郎吕成、礼部尚书右侍郎刘谦、兵部尚书左侍郎云福存、刑部尚书左侍郎陈铎……”
如果家谱中的这篇文章所记属实,可以想象,灵柩到达的那一天,广化沸腾了。这个偏于东南沿海山区一隅的小村庄,何曾同时来过如此多而高级的官员,何曾有过如此隆重而盛大的葬仪!
陈桷于绍兴二十四年三月十九日辞世,绍兴是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赵构的年号,那是一个中原板荡,内忧外患频仍的动乱年代,赵构面对北方金人的侵略,奉行苟且偷安,忍辱求和不思恢复的政策,但对主战派成员陈桷却颇为青睐,由此,陈桷去世时才可能有如此庞大的送葬队伍。
《宋史》载:“桷宽宏蕴藉,以诚接物,而恬于荣利。当秦桧用事,以永嘉为寓里(注:秦桧一度充任温州知府),士子夤缘攀附者无不躐等显要。桷以立螭之旧,为人主所知,出入顿挫,晚由奉常少卿,擢权少宗伯,复以议礼不阿忤意遽罢,其气节有足称。”
政和八年(1118年),在提点福建路刑狱任上,值福州防秋兵变,谋杀安抚知州事,陈桷亲入乱兵之中,晓以法理,权以利害,导以去从。乱兵要求谎奏“帅臣自毙”以免罪,陈桷佯诺,却派员飞章上奏,自责前奏不实以请罪。朝廷使自行处置。陈桷趁乱兵调走时,追杀其中首犯二十余人。兵变由福州知州克扣军粮激发矛盾引起,多少有点“官逼民反”的正义色彩,陈桷平息这样的兵变,功过是非,留待历史评判;我所敬佩的是,陈桷平息兵变所表现出的超人胆略和果敢性格。
绍兴三年(1133年),被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陈桷不顾自己官卑职小,上奏:“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刺史、县令满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选监司,重其权,久其任。”四年,除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又陈述“攻守二策,在于得人心,修军政。”五年至九年,历任泉州知州、两浙西路提刑、福建路转运副使。每到任,便立即检查利弊,提出改革意见,如“乞置乡县三老,以厚风俗”、“重侈靡之禁”等等。
绍兴十年到十四年召为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在讨论普安郡王出阁礼例问题上,秦桧怀疑他附和故相赵鼎旧奏意见,遂向高宗进谗,诬以“不详典故,任意怀奸”,把陈桷与同政见6人一起罢官。不久,改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
绍兴十五年起,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当时襄汉地区在连年兵火之后,户数已减至承平时二十分之一,而赋税却有增无减。陈桷请重行减免,深得民心。未几,又值汉水泛溢,田园淹没,庐舍飘荡。陈桷年已五十,仍率领兵民修筑堤岸,平息了水患。
陈桷自号“无相居士”,著有《无相居士文集》16卷。文集已经散佚,时下流传的作品只有两首诗。其一《广化寺》:“山高不受暑,秋到十分凉。望外去程远,闲中度日长。寺林投宿鸟,山路自归羊。物物各有适,羁愁逐异乡。”其二《合掌岩》:“合掌仙峰插汉高,下临沧海压波涛。看来疑是金仙子,无相光辉礼玉毫。”
广化寺在陈桷墓前的空地上,现已无存。《陈氏宗谱》的《陈桷公志略》说广化寺为陈桷“晚年将魏化田产基地舍建”,看来,陈桷真是偏爱这个地方,我猜想,这块墓地应该也是他生前受秦桧排挤隐居此处时所定。合掌岩在他老家,也就是我老家的后门山上,两块如双手合十的巨石傲立山巅,面对茫茫东海,俯视闽浙两省,卓然一景。

10. 在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里,刘备集团为何失败呢


其二,面对兵力数倍于已的蜀军,吴国采取敌众时避战不出,敌人少时坚定不移地集中优势兵力进击,各个歼灭敌人。其三,吴军主帅陆逊善于抓住时机,运用火攻破敌,这是三国历史上火烧赤壁后的又一经典案例。最后,吴军乘胜追击,直至四面合围白帝城,压迫蜀汉议和才搬师回国。

阅读全文

与攻守马鞍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