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2-03-31 14:18:32

❶ 服务体系建设是什么意思

服务体系建设是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本精神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现状问题

1、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均等化和精准度不足

由于地区发展差异,全国各省(区、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差距依然较大。

一方面,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文化活动贫乏现象突出。调查留言反映“偏远农村文化生活落后,空巢老弱病残,留守儿童妇女基本没有文化生活质量可言”,“村里的人除了看电视、打牌、打麻将就无所事事了”,“部分村里的文化室大都是过时的盗版书,很多村民也不知道有文化室的存在”。

另一方面,各区域、各类型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不一,呈多元化趋势,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较为单一,内容形式相对陈旧,差异化供给不足,在高端化、品牌化、多样化方面亟待提升。

2、公共服务建设缺失“智慧+”的翅膀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短板亟待解决。现代化技术应用欠缺,科技支撑不够有力。基层公共服务需要插上“智慧”的翅膀,打造智慧终端、远程互动平台等。让百姓像逛淘宝、美团那样,轻松“一触即达”,“送文化上门”。

❷ 金融机构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中的作用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尽快缩小地区间人民生活水平和享有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使西部地区各族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在加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实施了一批有针对性的重点工程和项目,东部地区在对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中也把帮扶公共服务事业作为重要内容,西部地区教育文化卫生等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城乡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了一定提高。2000—2005年,中央向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和各项补助7620亿元,其中支付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扶贫等专项补助2060亿元。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二期工程,共安排西部地区投资30多亿元,“两基”攻坚计划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新建、改造寄宿制学校3475所,1000多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建成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3000多个,为西部地区县级医疗机构配备农村巡回医疗车1200多辆,使西部地区每个县拥有1辆巡回医疗车,支持农村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疗机构建设,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实施“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流动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工程,丰富了西部边远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

但是,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薄弱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以及历史原因,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与自身的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缺口。据统计,2005年,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均教育仪器设备值只有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左右,不到东部地区的60%。西部地区县级综合医院拥有的专业设备原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西部地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不到全国的20%,农业人口覆盖率不到5%,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东部地区的十分之一。西部地区社会救助覆盖面远低于东、中部地区,享受社会保障的对象仍然是“五保户”、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灾民、特困群体及优抚安置人员,西部地区绝对贫困人数超过全国的一半,而享受低保救助的人数仅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只有东部地区的四分之一。

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难点在西部地区,重点也在西部地区。没有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就不可能实现均等化,没有西部地区的社会和谐,也就没有全国的社会和谐。因此,要充分调动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在西部开发中,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更加注重稳定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以及强化社会安全,突出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力争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使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二)

“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更加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扩大免费提供课本的覆盖面,对其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降低初中阶段辍学率,加大扫盲工作力度,确保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并巩固成果。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完成“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加大“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等工程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等学校计划”。支持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办好一批重点专业和学科。鼓励和支持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和联合办学、联合研究等交流与合作,加大培养、交流和支持力度,加快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重点支持乡镇卫生院以及贫困县、民族自治县、边境县的县医院、县中医(民族)医院和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专业队伍建设。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突出抓好碘缺乏病、地方性氟(砷)中毒、大骨节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设施建设,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三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抢救性文物保护和重大文化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保护发展民族民间体育。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产业。

四是提高人民生活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维权体系,加强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管,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改善社会救助和福利机构条件,为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等提供服务。巩固和扩大“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的成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

(三)

为完成以上任务,“十一五”期间,要把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放到西部大开发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西部地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集中力量,扎实工作,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一是加大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和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成为最薄弱的环节,无力承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根据属地化原则,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提供应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因此,要在提高转移支付总量的基础上,加大中央财政,尤其是新增财政收入对西部地区公共服务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因素选择和权重设定上,充分考虑西部地区及其县级财政的困难问题,给予体制性倾斜支持。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稳定的公共服务投入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二是创新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在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要更新观念、拓宽思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在西部地区从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企业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西部地区率先进行医药分离试点,鼓励医药企业与西部地区农村乡村卫生院(所)合作,建立独立的医药配送渠道,降低农民医疗费用。发挥银行和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和农民在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相互补充作用。

三是要增强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提高西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是加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的关键。要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引导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周边城镇转移,重点抓好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规模效应。西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特色农牧业和旅游资源丰富,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国家将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扶持西部地区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通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增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自我供给能力。

四是提高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素质。在西部地区建设一批有针对性的重点职业教育学校,同时积极利用东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把为西部地区培养各类公共服务职业技术人才作为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和东西合作的重要内容。健全继续教育制度,抓好岗前和在岗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益性事业人员的工资,建立一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良性用人机制。

总之,加强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事关西部地区人民的切身利益,事关西部大开发事业的成败,事关全国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全局,意义重大。让我们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逐步缩小西部地区城乡居民人均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尽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快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❸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专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属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❹ 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具体涵义是什么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是什么

公共服务体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重要内容。

公共服务体系的含义: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 内容包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也包括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发布公共信息等。涵盖市场难以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自然垄断和外部经济等。

2008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包含三个层次:(1)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设步骤要把握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价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实现。应围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协调处理好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保障和供给水平、政府财政能力三者间关系。(3)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通过公共财政、社会组织、企业与家庭的合作,发挥和体现财政资金的公益性价值,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

1、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公共服务需求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需求不断拓展和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物质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呈现逐步加速的趋势,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如何使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将是我们在较长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都离不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2、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会财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并对初次分配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和抑制利益分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务逐步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权利平等提供强大的基础平台,有利于振奋社会成员的精神,提高社会总体效率。

3、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首要之举。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在社会公共领域的缺位问题,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甚至社区,改变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局面,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中心。市场化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家对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在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主体间,形成有效竞争机制,从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❺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印发有哪些意义

构建现代公复共文化服务体系制,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缺一不可。政府的作用是保基本、促公平;市场的作用是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供给,提高效能;社会的作用是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意见》提出,要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要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加强对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规范有序发展。要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构建参与广泛、内容多样、形式丰富、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❻ 为什么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版要内容,是实现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安排。

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双轮驱动”的“双轮”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双轮驱动”、协调发展,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确道路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保障,也是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和发展文化民生的内在要求。

四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性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第一位的工作。

❼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什么意思

内容摘要: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体教育服务内、公共卫生服容务、养老幼托服务、环境治理以及信息服务等子体系。本文对完善这些子体系分别提出建议,以拓展农村公共服务功能,使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❽ 如何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代性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现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在基本文化理念层面,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文...

❾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示范区意义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责任得到明确和加强。通过创建,各示范区普遍建立了党委政府牵头、各部门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并把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评估之中。
二是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基层设施网络建设得到加强。
三是通过示范区创建,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具有推广价值的制度设计成果,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保障。
四是各地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通过实施了大量文化惠民项目,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创建带来的文化惠民成果。
一是对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显著提升了文化惠民效果。
二是对正确处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动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工作格局。
三是对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提升了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四是对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不少示范区城市把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整合资源、转变职能、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文化的社会化参与方式,使群众在公共文化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❿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原则与内容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基础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公正性原则。第一,基础性原则。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在于它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等宪法规定的基本政治权利。第二,系统性原则。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元素应是一个整体,各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虽然可能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充,但并不能改变其系统性。第三,公正性原则。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要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是它的核心价值。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框架。根据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可以确定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框架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并构成轮辐式模型(见下图)。
一、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即A)居于整个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务(即B)、公共环境性基本公共服务(即C)、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务(即D)和自身发展性基本公共服务(即E)的集合,B、C、D、E与A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系统。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务(即B)处于模型的最下方,是整个模型的基础性模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首先要满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后才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看,B独立生成A的子系统。
三、公共环境性基本公共服务(即C)位于模块的左方,是A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二者构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从公共服务角度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尽管在某些领域如基础设施等方面有所加强,但在与民众健康相关的公共环境领域取得的成效不大,是今后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努力方向。C也是A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从我国国情看,该系统要素应包括道路、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建设,饮水工程、电网建设、水利建设等公共环境与基础设施。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务(即D),居于模块的右边。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整个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因而维护公共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大事。从本质上来讲,公共安全问题属于公共产品范畴,是运用公共权力的政府必须向公民提供的、也必须提供好的一项服务。近几年公共安全事故频发,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给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从当前来看,D应成为A的极其重要的子系统,其子要素应包括食品、药品、餐饮安全、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务。
五、自身发展性基本公共服务(即E),居于整个模型的上部,是民众需求的最高层次。个体自身发展是指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个体发展总是表现为一种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事实上,个体发展总是涉及个体自身、周围环境以及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差异,不同个体的具体发展总是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根据个体发展的特性,我们将E列为A的一个重要子系统。E子要素应包括师资保障、教育资源提供、公共信息发布等义务教育服务;免疫接种、儿童妇女老人保健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公立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

阅读全文

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