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温州市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温州市图书馆历经九十余个寒暑。其前身为旧温属公立图书馆,诞生于1919年5月9日。1913年旧温属六县知识界为纪念晚清经学宗师、温处学务分处总理孙诒让(籀庼)而集资于九山湖畔依绿园故址筹建藏书楼,命名籀园。开馆时藏书两千余册,首任馆长王毓英,工作人员一名。 旧温属公立图书馆,初期名为六县公立,主要由永嘉县公署管辖,1921年改由瓯海道尹管辖,此后馆名与管辖机关屡经更改。图书馆常年经费来自府学田租及戏捐,六县略有补助,显得十分拮据。但由于历任馆长倾心于地方文化事业,几代馆员惨淡经营,使馆藏逐步丰富,服务功能不断拓展,社会地位和影响得以较快提升。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梅冷生任内员工几度将善本、珍本图籍运至山区保藏,使珍贵文献安然无损,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许。战后又接收了敬乡楼、养心寄庐等多家藏书,使藏书总数增至八万册。抗战后期至解放前夕,经费极其困难,一度靠募捐与借贷度日,仍坚持开放,并举办学术讲座,为进步青年提供种种方便。
1949年5月温州解放,图书馆由人民政府接办,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1950年6月更名温州市立图书馆,1955年改为现名。由于梅冷生馆长及时提出建议,温州地区名家的藏书在土改中得到妥善保护,并悉归市图书馆接收。同时还接受玉海楼等公私藏家的赠书,馆藏古籍增至20万册,编目上架计15万册(复本未在内)。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于1966年12月闭馆,1970年10月恢复开放。1969年与市文管会合并为文物图书馆,1979年恢复单独建制。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图书馆面貌日新月异,1986年建成上村路古籍分馆,1998年10月园西巷馆舍落成开放,2005年12月迁入市府路新馆。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温州市图书馆各项工作齐头并肩,与时俱进。近几年来,书刊与电子文献藏量大幅度提高,图书馆专业服务队伍逐渐壮大,服务功能与水平不断提升。温州市图书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创立鞋、服装专业图书馆。为进一步拓展延伸服务,增设县前头、黎明路两个分馆及各县(市、区)业务分馆。同时在读者服务、信息共建共享、信息咨询与开发、读书活动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社会效益显著。
温州市图书馆恪守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职能,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贰』 温州市图书馆楼层分布介绍,比如自习室在几层,教辅资料在几层什么的
温州市图书馆系国家地市级一级图书馆,诞生于“五四”运动风潮激荡之时1919年5月9日,前身为旧温属公立图书馆。现温州市图书馆馆舍位于市府路,于2005年11月对外开放,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藏书规模300万册,内设阅览座位2000个,网络节点近2000个,与科技馆、博物馆、大剧院连成一片环绕在市行政中心大楼周围,是温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
温州市图书馆坚持每天8:30—20:20开放(周五上午闭馆),日均接待读者达8000人次,开展借阅服务和信息参考服务,举办读者活动,收集整理温州地方文献等,是一个集文化、教育、科研、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公共图书馆。
全馆布局
温州市图书馆实行开架式服务,全馆分为七层:一层为多功能厅和展览厅,二层为服务大厅和亲子借阅区,三层为社科文献借阅区,四层为科技文献、多媒体资料及现刊外借区、信息参考区,五层为报刊阅览区、电子阅览区,六层为自习区,七层为古籍阅览区、地方文献阅览区。
藏书建设
作为温州市图书文献收藏和利用及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中心,全馆现有纸质藏书242万余册(含普通中文图书203万余册,古籍18.8万余册,外文图书4万余册,中文报刊合订本17万余册),视听资料24万余片(件),各类电子图书134万余册。
队伍建设
现有正式职工编制76人,临时工编制58人。目前实有在编人员65人和合同工58人,大专以上学历者占总人数的95%,本科以上占近80%。拥有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近50人(正高7人,副高13人,中级30人)。
读者活动
温州市图书馆每年联合社会各界面向读者举办各类公益性讲座、文化展览等读者活动1600余场。较成熟的阅读服务品牌包括“籀园讲坛”“籀园品书会”“儿童知识银行”“读书话剧社”“阅秀汇朗诵社”等。每年举办系列主题品牌活动有“中外经典诗文朗诵会”、“新温州人演讲比赛”、“温州诗词大会”“元宵灯谜活动”等。这些活动面向社会,吸引了大量读者和非读者市民的参与,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市民接受终身教育的第二课堂。
文献开发
自2001年7月至2007年3月,温州市图书馆承担负责《温州文献丛书》的编辑整理工作,抢救和挖掘乡贤著作中的抄本、稿本及孤本。《丛书》分四辑完成了整理出版计划,共计40种48册2000万字。《丛书》不但在国内发行情况良好,还通过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发行到美、德、韩、日等国。继《温州文献丛书》(7部馆员承担)后又启动了《温州文献丛刊》,目前已出版10部(4部馆员承担)。近年来,相继启动《温州历史文献集刊》《温州方言文献集成》《馆藏日记丛刊》整理编辑工作。2011年3月温州市图书馆受市政府委托承担《温州通史》编纂工作,计划六到八年内完成。此外,为了促进阅读传播,温州市图书馆十四年来坚持编发《温州读书报》,受到学术界人士的肯定,也得到兄弟图书馆和广大读书人的欢迎。
自动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正深刻地影响着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本着读者至上,提升服务的理念,温州市图书馆不遗余力地吸收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朝着现代化多功能图书馆的目标不断前进。在原有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INTERLIB)的基础上,温州市图书馆自主设计研发了一卡通系统,采用RFID无线射频读者卡,集读者身份识别、借阅登记、电子钱包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既方便了读者的使用,也简化了图书馆的管理,在每个楼层都配备了OPAC检索机和自助复印机。
创新项目建设
组织开展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入选“全国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试点单位”;组织开展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城市书网”建设,探索以城市书房、城市书站、城市书巴、城市知网为主要架构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新模式,其中城市书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
人文关怀
温州市图书馆设有盲文借阅区、休闲书吧,提供免费寄存包、免费开水、文献自助复印、传真等服务。
温州市图书馆秉承“公平、公益、开放”的服务理念,凭借藏、借、阅、咨一体化的大开间布局,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优化阵地服务,每年接待读者、文献借阅册次均近300万,充分地发挥了公共图书馆应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能,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入选中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评定的“读者喜爱的图书馆”;被授予“国家一级图书馆”“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图书馆先进集体”“浙江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温州市文明单位”“温州文明服务示范点”“温州市对外宣传采访基地”等荣誉称号。
『叁』 温州当代文化建设情况
广大农村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如何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确立与建设和谐社会相一致的思想、文化理念,抓住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初步探讨。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趋向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来,我市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农村文化建设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村文化意识不断增强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事业发展的机遇和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渴望,把农村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入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了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塑造新风貌的重要内容,并切实做到了抓紧抓实,初见成效。无论是在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领导方面,还是在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方面,包括农民群众自觉参与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和进步。在领导上,各级政府建立健全机制,出台措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制定了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市、县两级专门派出了农村文化建设指导员,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新村办就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联合发文做出部署。随着新农村建设推进,结合实际,市政府又出台了《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意见》、积极申报特色文化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针对性很强的措施,认真组织贴近农村生活的农民艺术节等,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投入上,近两年,仅文化部门这条线向上争取资金近1700万元,全市先后投入近5000多万元架设了市至县(市)1100公里的光缆干线网,投入了800多万元为500多个配装健身路径,再加上市、县两级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这样的投入可以说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管理上,逐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净化农村文化发展环境。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要求,由文化部门严格资格审查,统一办证,在管理中引导、扶持剧团的发展;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实行持执照演出,做到合法经营;公安部门对演出内容,演出场所的治安加强监管,对违法经营场所坚决予以取缔,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化演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等。这都充分体现了农村文化意识在逐步增强。
(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还不够牢固
一是思想基础还不够牢固。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有的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政绩马上就可以体现出来,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的,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领导嘴上讲要重视文化建设,心里和行动上不重视。一些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没有必要再化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
二是组织基础还不够牢固。一方面表现在乡镇文化员队伍不够强。这支文化员队伍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有很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文化工作开展的需要了;另一方面表现在职责不够清,乡镇的文化员大都兼其他工作,而且以兼职工作为主,从事文化工作精力很少,存在着文化干部不姓“文”的现象;再加上村一级缺乏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立住。
三是群众基础还不够牢固。人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由于我市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且大多没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尽管现在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人口的素质培训,但由于受精力、经费等的限制,较具影响的文化、科技、卫生、体育下乡活动也非常有限,各种针对农民的培训也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农民的素质提高不快,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和宗教、迷信留有了空间。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还不够有力
一是经济支持不够有力。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的支撑,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由于经济欠发达,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导致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支持不够,这里面也有一个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难谈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另外,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仍然缺乏,各种企业和经济实体的参与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
二是载体设置不够贴近。包括载体设置在形式上与群众存在一定的距离。乡镇文化站作为繁荣和推进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大多数是设在乡镇机关内部,作用难以发挥。各类送文化下乡也大多局限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直接把活动开展到村子里去的很少,群众文化群众参与难以体现。载体的内容上难以与百姓产生共鸣。目前活跃在农村的文艺群体,由于缺乏长期的打算和素质较高的人才,在内容上创新不够,缺少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新意,难以与群众产生共鸣,导致了生存危机。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还不够优化
一是政策不够配套。文化建设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而目前除《文物法》和几个有限的条例之外,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很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性支持。如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政策,没有明确的规定,难以保证有效投入。
二是氛围不够浓厚。首先政府对城镇文化建设较农村文化建设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如城镇文化建设氛围浓厚。其次农村文化发展的人气不旺,由于我市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而且主要是青壮年,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人气。三是民间剧团不多且现状不容乐观,缺乏专业队伍,势必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氛围。
面对农村文化现状,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至少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转型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国家现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这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期间,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丰富,而且要求社会进步,包括文化发展。从深层次来讲,这一转型首要的还是在观念和精神上发轫,然后才表现在物质和行为方式上。农村本来的文化资源就很匮乏,特别是长期以来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比较贫乏,填补这方面的短缺显得尤为迫切;许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逐步走向消亡,而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不成熟,农村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是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价值观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这种新型农村社会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农民群众共同的道德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广大农村、农民的文明程度和文明进步。长期以来,由于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这种新型农村价值观形成也受到一定影响。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才能引导农村社会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因此,建构新时期既能体现农民价值观追求、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要求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体系,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是建设新农村迫切要求发展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不仅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层面。新农村要永具活力,必须以新型农村文化为支撑。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和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健康、科学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这是农村发展的治本之策。
三、今后农村文化发展思路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先进文化牢牢扎根农村阵地,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推进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任重道远。
(一)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各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搞好农村文化建设规划,使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携手同行。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更好地实施对公众特别是农民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文化设施。
2、继续深入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知识工程”、“蒲公英计划”;进行农村电影数字化改革;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建设实施力度,并做好资源共享工程的扶持指导工作。2007年要达到县县建有资源共享网点的目标。
3、继续巩固发展新农村建设创建“百、千、万”文化工程建设成果,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加大新建和改造县(市、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力度,瑞金、信丰新建建筑面积不低于2500平方米的图书馆,新建扩建兴国、瑞金博物馆(纪念馆)等项目。与此同时,持续深入开展全省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加大对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资金使用和开展活动情况监督力度,组织举办全市农民艺术节和“赣州市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成果图片展”。
4、加快建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认真抓好圩镇文化示范点的规划和建设,2007年全市有35%的乡镇文化站达到省达标站标准,其中有一级站10个;每个乡镇有一个影剧院或室外演出场所;逐步实现3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特色文化村”,全市60%的行政村有二室一栏(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宣传栏),并能正常开展活动;每个自然村至少拥有1户符合标准的农村文化中心户。
5、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创新机制,以乡镇为重点,抓住村这个关键,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抓住农户这个细胞,鼓励群众自编、自写、自演、自唱、自拍、自画,培养百名群众作者和农村文艺明星,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培育和扶持各类群众文艺社团,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
(二)建设和谐农村文化
1、大力繁荣文艺创作,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为农民创作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特别是结合当前文化工作实际,加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价值取向的文艺创作,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充分运用文艺作品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等功能,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继续组织人员根据农村、农民的实际状况,汇编农村文化活动方案集、优秀剧目集和电影片目集,以供全市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交流共享并得以借鉴。
2、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新农村文化发展环境。积极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根据农村文化市场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流动性的特点,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和重点地区的管理。针对目前“文化垃圾”有向农村蔓延,腐朽落后文化毒害农民群众的迹象,要严格资格审查,统一办证,加强对演出内容,演出场所的监管,对违法经营场所坚决予以取缔,杜绝各种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文化演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
3、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把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送书籍下乡与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大团结等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三)保护和利用农村特色文化
1、进一步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和申报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及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中,进一步发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积极组织推荐申报文物保护名录和历史文化名村。赣南是客家摇篮和聚居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古村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并不多。要切实做好古村落的文物保护工作,鼓励各县(市、区)采取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对古村落中濒临倒塌的文物古建筑实行抢救维修。积极制订古村落文物保护管理措施,抓紧对农村濒危古建筑、古民居的抢救维修工作,每年重点安排2-3项较大文物维修工程。
2、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在研究保护的基础上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适应农民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时,积极挖掘现有的、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整理民间艺术,培育民间文艺队伍,创新活动方式,搭建展示平台。充分利用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过节庆日和农民文化艺术节,组织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客家民俗风情展演和民间绝技表演及美术、书画、摄影展览等活动,使农民朋友在“农民演戏”“演农民戏”过程中活跃生活,陶冶情操,传承保护当地民间民俗文化。
同时,深入挖掘、系统性地加工整理赣南采茶戏曲艺术创作、声腔、曲牌等;努力培养艺术新人,尖子人才,并深入开展采茶戏曲理论研究。积极抢救、整理赣南民歌。编辑出版一期赣南民歌集,把原有的民间音乐盒带资料全部录制成光碟。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推出弘扬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宋城文化等地方文化研究论著,完成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建档、项目申报工作。创2个“江西省民间艺术之乡”、1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6个特色文化村,再创一个先进文化县。
3、加强新农村建设文物保护工作,有计划地抢救保护一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建筑及红军标语漫画等文化遗存。高度重视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抓紧实施对苏区标语、漫画等珍贵革命历史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做好红军标语、漫画的保护与资料整理工作,完成《赣南苏区红军标语漫画选》。“十一五”期间,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30个点,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名录100处。
(四)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加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通过组织根雕、奇石、灯彩、笼灯、书画、剪纸、纸扎等具有我市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批量生产,打响根雕、奇石、纸扎、竹编、砚台等更多个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打造“客家民俗风情”、“红绿古”、“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给农村带旺人气,增加经济收入。积极推进特色文化产品业、农村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优化升级。积极拓展演艺市场,增加经济效益。逐步将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真正做到将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广大的农民带来精神和物质的实惠。
(五)加强人才培养
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将文化建设与农民经济增收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劳动力产业,还要加入更多的科技文化。当前,尽快改善农村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成为紧迫任务。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逐步配齐配强队伍,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确保农村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做、有人管。
『肆』 想知道: 温州市 温州公共自行车服务点 在哪些地方
18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一览表
序号 街道 站点名称 路段 规划车桩数
1 五马 区政府行政中心 广场路 40
2 五马 广信大厦 广场路 30
3 五马 安平大厦 信河街 40
4 五马 工人文化宫 信河街 40
5 五马 星河广场 望江东路 30
6 五马 安澜渡轮码头 望江东路 40
7 五马 海悦名邸酒店 望江东路 30
8 五马 国际公馆 瓯江路 20
9 五马 市中心医院 百里东路 40
10 五马 八仙小区 百里东路 30
11 五马 市九中 环城东路 30
12 五马 丽都大厦 江滨西路 40
13 五马 数码广场 黎明西路 30
14 五马 街心公园 人民东路 30
15 五马 开太百货 解放街 30
16 南汇 鹿城区审批中心 宽带路 20
17 五马 文华大厦 府前街 20
18 五马 松台广场 信河街 40
19 五马 国光大厦 信河街 40
20 五马 群艺大厦 人民西路 30
21 五马 电力局 小南路 30
22 五马 银涛大厦 吴桥路 30
23 五马 马鞍池公园南 30
24 五马 马鞍池公园北 马鞍池东路 40
25 五马 大南门农贸市场 莲花路 40
26 五马 银泰百货 大南路 30
27 五马 国际大酒店斜对面 大南路 20
28 南汇 吴桥路加油站对面 宽带路 30
29 五马 建设大厦 飞霞路 20
30 五马 阳光大厦 飞霞路 20
31 五马 巽山 飞霞路 30
32 五马 体育中心西对面 民航路 40
33 五马 文景花苑东 民航路 30
34 五马 去茶去门口 环城东路 30
35 五马 中山公园 公园路 20
36 五马 温州书城 五马街 30
37 五马 县前头 20
38 五马 五马美食林对面 府前街 20
39 五马 小南门立交桥旁 人民西路 20
40 五马 阿外楼大酒店 环城东路 20
41 五马 眼科医院 学院西路 30
42 五马 医学院 学院西路 30
43 五马 飞霞路沃尔玛 飞霞南路 30
44 滨江 市公安局 锦绣路 30
45 滨江 文化公园 锦绣路 30
46 滨江 体育馆 锦绣路 40
47 滨江 王朝大酒店 锦绣路 30
48 滨江 工商银行 汤家桥北路 30
49 滨江 人本超市 学院路 30
50 滨江 会展中心 滨江东路 40
51 滨江 上蒲州 汇源路 30
52 滨江 云中花园 汇源路 30
53 滨江 欧伦花园 丰源路 30
54 滨江 新城大道路口 新城大道 30
55 滨江 山下 府东路 30
56 滨江 杨府山公园 学院东路 40
57 滨江 杨府山 学院东路 30
58 滨江 上陡门居民区 学院中路 30
59 滨江 鹿城文化中心 惠民路 30
60 滨江 原温师院 学院中路 30
61 滨江 育英大礼堂 学院中路 30
62 滨江 府东花园东门 府东路 30
63 滨江 府东花园南门 黎明东路 25
64 滨江 惠民路邮政局 惠民路 30
65 滨江 教育新村东门 惠民路 30
66 滨江 上新桥公交站 惠民路 30
67 滨江 上陡门住宅区西门 惠民路 30
68 滨江 鹿城区启蒙幼儿园 惠民路 30
69 滨江 万盛锦园 江滨中路 20
70 滨江 滨江花园 江滨中路 30
71 滨江 滨江美景园 江滨中路 20
72 滨江 筲箕涂小区北门 江滨中路 25
73 滨江 海上天大酒店北门 江滨中路 25
74 滨江 海上天大酒店南站台 江滨中路 30
75 滨江 黎明侨村站台 车站大道 30
76 滨江 洪殿 黎明东路 30
77 滨江 航标路口北站台 黎明东路 30
78 滨江 航标路口南站台 黎明东路 30
79 滨江 黎明立交桥下公交中心 黎明西路 30
80 滨江 华跃大厦 车站大道 25
81 滨江 学院大厦 学院中路 30
82 滨江 横河南新村 横河南路 20
83 滨江 龟湖路口 民航路 40
84 滨江 东南剧院 车站大道 30
85 滨江 体育馆西门 民航路 20
86 滨江 绿城广场 瓯江路 30
87 滨江 瓯江广场 瓯江路 20
88 滨江 东门堂天主教堂对面 瓯江路 30
89 滨江 东泰大厦 江滨西路 30
90 滨江 博林大厦 环城东路 20
91 南汇 市科技馆 市府路 30
92 南汇 市图书馆 府西路 30
93 南汇 市政府北门口 绣山路 30
94 南汇 广电中心 新城大道 30
95 南汇 金色家园 划龙桥路 20
96 南汇 景秀湾对面 锦绣路 30
97 南汇 汤家桥南 汤家桥路 30
98 南汇 上田菜场 府东路 30
99 南汇 温州大剧院 市府路 20
100 南汇 万源路口 万源路 20
101 南汇 府东路口 府东路 20
102 南汇 绣山社区卫生院 绣山路 30
103 南汇 新城车站 新城大道 30
104 南汇 温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锦绣路 30
105 南汇 建国医院对面 温州大道 20
106 南汇 锦江家园 锦江路 30
107 南汇 火车站对面 惠民路 30
108 南汇 站前东小区 惠民路 20
109 南汇 交通银行 车站大道 20
110 南汇 时代广场 锦绣路 30
111 南汇 绣山公园北门 锦绣路 30
112 南汇 南郊医院 南浦路 30
113 南汇 桥儿头公交站 南浦路 30
114 南汇 南浦桥 南浦路 30
115 南汇 农贸市场 温迪路 40
116 南汇 世纪联华 划龙桥路 30
117 南汇 南汇街道门口 双龙路 30
118 南汇 地税局 划龙桥路 30
119 南汇 南浦小区 春晖路 30
120 南汇 春晖路口 春晖路 20
121 南汇 裕达大厦 温迪路 30
122 南汇 附二医南浦院区 划龙桥路 30
123 南汇 温州银行 牛山北路 30
124 南汇 建设银行 划龙桥路 30
125 南汇 丽景花园对面 温迪路 30
126 南汇 市审批中心 惠民路 30
127 南汇 鱼鳞浃 鱼鳞浃路 20
128 南汇 大自然家园 市府路东 30
129 南汇 白鹿洲公园 锦绣路 30
130 南汇 绣山中学 惠民路 30
131 南汇 新南站 南浦路 30
132 松台 东瓯大桥下 望江西路 30
133 松台 丽江花苑 望江东路 30
134 松台 迎潮大厦 望江东路 30
135 松台 工商银行 望江东路 20
136 松台 文化宫南门 百里西路 40
137 松台 皮坊巷北站台 百里西路 30
138 松台 徐衙巷小区南门 百里西路 40
139 松台 双桂小区南门 百里西路 40
140 松台 时代海景阿一靓汤门口 和平路 40
141 松台 金汇广场门前站台 和平路 30
142 松台 温州粮食供应站旁 和平路 25
143 松台 皮坊巷南站台 百里西路 30
144 松台 珠冠大厦 百里西路 40
145 松台 妙果寺 人民西路 40
146 松台 九山公园西门 九山路 40
147 松台 湖滨饭店门口 游泳桥 30
148 松台 维和花园 勤奋路 30
149 松台 嘉汇锦苑 勤奋路 20
150 松台 粗糠桥公交站 勤奋路 30
151 松台 雪山路中信银行 勤奋路 30
152 松台 财政局对面 勤奋路 30
153 松台 奥林匹克广场南站台 鹿城路 30
154 松台 温州旅游集散中心 鹿城路 40
155 松台 雪景公寓 雪山路 30
156 松台 鑫城佳园 雪山路 30
157 松台 雪松服装城 雪山路 30
158 松台 杏花路交行 杏花路 20
159 松台 百花苑西小区东大门 杏花路 30
160 松台 延生堂 杏花路 20
161 松台 肯德基门口 马鞍池西路 30
162 松台 松柏社区南门 马鞍池西路 20
163 松台 水心住宅区樱组团 马鞍池西路 30
164 松台 邮政局 马鞍池西路 30
165 松台 浦发银行 马鞍池西路 20
166 松台 附一医八院区 锦绣路 30
167 松台 中国石化 鹿城路 30
168 松台 大世界超市 西城路 30
169 松台 西城路农贸市场 西城路 25
170 松台 公交集团 鹿城路 20
171 松台 太平寺 鹿城路 30
172 松台 纺织品交易市场 鹿城路 30
173 松台 小商品市场 鹿城路 30
174 松台 金泰辅料市场 广化桥路 30
175 松台 区交通运输局 广化桥路 20
176 松台 广化桥站台 广化桥路 20
177 松台 涌金花园北门 鹿城路 20
178 松台 国美电器 人民西路 20
179 松台 河滨公园 隔岸路 20
180 松台 九山绿道 九山路 20
『伍』 温州市图书馆有因寒潮关闭吗
没有,温州市图书馆没有因寒潮关闭。
温州市图书馆历经九十余个寒暑。其前身为旧温属公立图书馆,诞生于1919年5月9日。1913年旧温属六县知识界为纪念晚清经学宗师、温处学务分处总理孙诒让(籀庼)而集资于九山湖畔依绿园故址筹建藏书楼,命名籀园。开馆时藏书两千余册,首任馆长王毓英,工作人员一名。
旧温属公立图书馆,初期名为六县公立,主要由永嘉县公署管辖,1921年改由瓯海道尹管辖,此后馆名与管辖机关屡经更改。图书馆常年经费来自府学田租及戏捐,六县略有补助,显得十分拮据。但由于历任馆长倾心于地方文化事业,几代馆员惨淡经营,使馆藏逐步丰富,服务功能不断拓展,社会地位和影响得以较快提升。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梅冷生任内员工几度将善本、珍本图籍运至山区保藏,使珍贵文献安然无损,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许。战后又接收了敬乡楼、养心寄庐等多家藏书,使藏书总数增至八万册。抗战后期至解放前夕,经费极其困难,一度靠募捐与借贷度日,仍坚持开放,并举办学术讲座,为进步青年提供种种方便。
1949年5月温州解放,图书馆由人民政府接办,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1950年6月更名温州市立图书馆,1955年改为现名。由于梅冷生馆长及时提出建议,温州地区名家的藏书在土改中得到妥善保护,并悉归市图书馆接收。同时还接受玉海楼等公私藏家的赠书,馆藏古籍增至20万册,编目上架计15万册(复本未在内)。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于1966年12月闭馆,1970年10月恢复开放。1969年与市文管会合并为文物图书馆,1979年恢复单独建制。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图书馆面貌日新月异,1986年建成上村路古籍分馆,1998年10月园西巷馆舍落成开放,2005年12月迁入市府路新馆。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温州市图书馆各项工作齐头并肩,与时俱进。近几年来,书刊与电子文献藏量大幅度提高,图书馆专业服务队伍逐渐壮大,服务功能与水平不断提升。温州市图书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创立鞋、服装专业图书馆。为进一步拓展延伸服务,增设县前头、黎明路两个分馆及各县(市、区)业务分馆。同时在读者服务、信息共建共享、信息咨询与开发、读书活动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社会效益显著。
温州市图书馆恪守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职能,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场馆布局
温州市图书馆实行开架式服务,全馆分为七层:一层为多功能厅和展览厅,二层为服务大厅和亲子借阅区,三层为社科文献借阅区,四层为科技文献、多媒体资料及现刊外借区、信息参考区,五层为报刊阅览区、电子阅览区,六层为鞋服特色服务区、自习区,七层为古籍阅览区、地方文献阅览区。
馆藏资源
作为温州市图书文献收藏和利用及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中心,全馆现有纸质藏书150万余册(古籍16万余册),各类电子图书70余万册
场馆管理
现有正式职工编制80人,目前在编人员72人,临时工编制64人,目前在岗人员60人,大专以上学历者占总人数的95%,本科以上占近80%。拥有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近50人(正高3人,副高15人,中级29人)。
服务指南
读者活动:
温州市图书馆每年联合社会各界面向读者举办各类公益性讲座、展览等读者活动近200场。较成熟的讲座品牌包括“籀园讲坛”“大榕树市民学堂”“文明大学堂”“女性课堂”等。每年举办系列主题品牌活动有“中外经典诗文朗诵会”、“新温州人演讲比赛”、“温州市英语之星大奖赛”“元宵灯谜活动”等。这些活动面向社会,吸引了大量读者和非读者市民的参与,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市民接受终身教育的第二课堂。
文献开发:
自2001年7月至2007年3月,温州市图书馆承担负责《温州文献丛书》的编辑整理工作,抢救和挖掘乡贤著作中的抄本、稿本及孤本。《丛书》分四辑完成了整理出版计划,共计40种48册2000万字。《丛书》不但在国内发行情况良好,还通过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发行到美、德、韩、日等国。继《温州文献丛书》(7部馆员承担)后又启动了《温州文献丛刊》,目前已出版10部(4部馆员承担)。近年来,相继启动《温州历史文献集刊》《温州方言文献集成》《馆藏日记丛刊》整理编辑工作。2011年3月温州市图书馆受市政府委托承担《温州通史》编纂工作,计划六到八年内完成。此外,为了促进阅读传播,温州市图书馆十四年来坚持编发《温州读书报》,受到学术界人士的肯定,也得到兄弟图书馆和广大读书人的欢迎。
特色服务:
温州市图书馆结合地方的经济优势,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办馆。先后创办了“鞋都图书馆”和“服装图书馆”,走出了一条特色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之路。2005年底新馆落成之际,温州市图书馆将“鞋都图书馆”与“服装图书馆”的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合并成立了“特色图书馆”。特色馆藏有国内外顶级鞋类专业期刊及精品服装书籍等专业信息资源。先后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大学联手创建了鞋业和服装业的“教学科研基地”,由该院、校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在馆内进行现场授课,使图书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企业未来设计中坚的孵化场。
自动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正深刻地影响着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本着读者至上,提升服务的理念,温州市图书馆不遗余力地吸收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朝着现代化多功能图书馆的目标不断前进。在原有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INTERLIB)的基础上,温州市图书馆自主设计研发了一卡通系统,采用RFID无线射频读者卡,集读者身份识别、借阅登记、电子钱包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既方便了读者的使用,也简化了图书馆的管理,在每个楼层都配备了OPAC检索机和自助复印机。
社团组织:
为了进一步推广阅读,近两年来,温州市图书馆先后成立读书话剧社、音乐沙龙、温图服饰文化沙龙、籀园品书会,并以此为平台开展各类活动,提高读者素养、充实文化生活。
人文关怀:
温州市图书馆设有盲文借阅区、休闲书吧,提供免费寄存包、免费开水、文献自助复印、传真等服务。
温州市图书馆秉承“公平、公益、开放”的服务理念,凭借藏、借、阅、咨一体化的大开间布局,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手段,优化阵地服务,每年接待读者、文献借阅册次逾200余万,充分地发挥了公共图书馆应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能,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入选中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评定的“读者喜爱的图书馆”;被授予“国家一级图书馆”“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图书馆先进集体”“浙江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温州市文明单位”“温州文明服务示范点”“温州市对外宣传采访基地”等荣誉称号。
社会荣誉:
温州市图书馆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温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读者喜爱的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先进集体,连续数年荣获市级文明单位、百花杯金杯奖等荣誉。
『陆』 城市书房是私人还是政府
城市书房是政府的。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合办,依托各级中心图书馆,采用自动化设备和无线射频技术,实现一体化服务,具备24小时开放条件的场馆型自助公共图书馆。
城市书房是温州市政府与社会力量合办依托各级中心图书馆.采用自 动化设备和RFID技术,实现一体化服务,具备24小时开放条件的场馆型 自助公共图书馆。
2014年开始,温州市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采用政府与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合作方式建设城市书房,并通过“连锁” 运行模式,统一标准,规范管理,有效促成都市“15分钟文化圈”建设,为市民提供崭新的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动阅读的人文空间。
城市书房建设工作自2015开始,连续五年被温州市委、市政府列入“为 民办实事”项目,截止2019年5月,温州已建成城市书房76家,总建筑面积11800 平方米,总藏书69.81万册,日均开放22小时。
累计接待读者704万人次,流通图书480万册次,办理借书证6万张,图书流通率高达380%,读者满意率达98%以上。2017年, 作为城市书房的延伸版,温州市在农村基层新建“百姓书屋” 22个,拓展 了基层群众的阅读空间。
城市书房点亮了城市温暖的阅读之灯,提升了城市的品味和文化氛围, 已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城市文化风景,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领导专家的广泛认可。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多次聚焦报道。2015年名列“温州精神文明建设十大亮点”之首, 2016年获“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十大创新”项目。
2017年入镜中央电视台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全国各地先后有300余批次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近百个城市在落地推进。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城市书房
『柒』 温州市网吧证要多少万 120台电脑
网吧证件分为单体证和连锁证两类,单体证的性质在三年前已经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按现行公司法管理,不过,单体证早在两年前省文化厅已经要求全省各地不准再立项申批了。还有一种是连锁证,现在只能办 连锁证了.... 什么20万啊,都是骗人的
采纳哦
『捌』 城市书房一般可以举办啥活动
城市书房一般可以举办读书会。
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合办,依托各级中心图书馆,采用自动化设备和无线射频技术,实现一体化服务,具备24小时开放条件的场馆型自助公共图书馆。
项目介绍:
城市书房是温州市政府与社会力量合办依托各级中心图书馆.采用自动化设备和RFID技术,实现一体化服务,具备24小时开放条件的场馆型自助公共图书馆。
2014年开始,温州市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采用政府与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合作方式建设城市书房,并通过“连锁”运行模式,统一标准,规范管理,有效促成都市“15分钟文化圈”建设,为市民提供崭新的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动阅读的人文空间。
城市书房建设工作自2015开始,连续五年被温州市委、市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截止2019年5月,温州已建成城市书房76家,总建筑面积11800平方米,总藏书69.81万册,日均开放22小时,累计接待读者704万人次,流通图书480万册次,办理借书证6万张。
图书流通率高达380%,读者满意率达98%以上。2017年,作为城市书房的延伸版,温州市在农村基层新建“百姓书屋”22个,拓展了基层群众的阅读空间。
『玖』 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内设机构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设10个职能处室:
(一)办公室。组织拟订全市文化、文物、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局重要文件、报告、规章制度;负责监督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综合协调局机关日常工作;负责局机关和指导直属单位的文秘、档案、信息、信访、保密、议案提案、后勤服务、办公自动化及接待等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全局重大活动、重要综合性会议。
(二)政策法规处。组织开展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政策和重大课题研究,牵头负责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负责审核本系统规范性文件;协助做好文化市场执法人员的资格认证、证件发放工作;审核重大行政处罚,监督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检查工作;牵头承办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应诉工作;负责本系统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受理有关政策法规的咨询;牵头负责本系统安全保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三)人事处。研究制订并组织实施文化行政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指导本系统人事制度改革;负责本系统机构编制、组织人事、工资福利、职称评定、奖惩任免、教育培训、计划生育和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等工作;负责全市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外事工作。
(四)计划财务处(文化产业处)。拟订并指导实施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负责全市文化产业的培育、扶持和发展;负责局机关和指导监督直属单位财务、统计等工作;统筹本系统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核拨及监督使用;监管机关和直属单位国有资产;指导、管理全市国有经营类文化事业单位;指导、管理和实施系统内基本建设工作。
(五)行政审批处。负责市级文物、文化市场、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等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办理;负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和保护区的保护、维修、改变功能用途、拍摄等审批,负责审批博物馆设立和变更;负责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备案工作;负责审核和审批广播、电影、电视单位的设立和变更,负责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设置的审批,负责广播影视节目传送业务、视频点播业务、电视剧制作、公共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和保护的行政审核;负责审核和审批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出版物印刷企业、出版物发行单位、报刊记者站设立、变更和年检,负责审批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发行和年检工作;负责审核上报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负责指导全市文化市场、文物、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行政审批工作。
(六)文化遗产管理处。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负责、指导全市文物的管理、保护、发掘、鉴定、维修、研究、出境等工作;组织推荐、申报各级文保单位;编制文物维修经费预算,组织维修项目竣工工程验收;审核、报批文博单位重大展览项目及藏品交换、调拨;指导协调全市博物馆建设;指导协调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发展;协助有关处室做好文博系列职称的评审。
(七)文化艺术处。拟订和组织实施全市专业文化、社会文化和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管理和发展全市专业文化、社会文化事业;管理、指导和协调全市文艺创作、艺术生产、重大文艺活动和图书馆业务建设;配合有关处室指导专业艺术团体和社会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改革;协助有关处室做好艺术系列、图书资料系列、群众文化系列职称的评审。
(八)广播影视管理处。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发展规划;管理监督全市广播电视行业;指导、监督广播电视技术政策、规定、标准的执行,监督、指导和协调全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技术防范工作;监督、指导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指导监测广播电视节目、信息网络视听节目和公共视听载体播放的视听节目,协助查处违反宣传纪律事件和重大宣传事故;协同新闻出版管理处管理广播电视记者证;指导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协助有关处室做好电影放映系列职称的评审。
(九)文化市场管理处。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市文化市场发展规划;监管全市娱乐业、网吧、演出、艺术品、动漫、网络游戏、艺术培训市场和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指导、开展全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和执法队伍建设;承担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联系相关行业协会开展工作。
(十)新闻出版管理处。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印刷业、报刊业、出版物发行业和版权业发展规划;依法监管印刷业、音像业、出版物发行业经营活动;负责全市报刊行业管理和监督工作;监管全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连续性出版内部资料;管理全市著作权(包括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工作;管理全市新闻单位记者证和外地报刊(社)驻温记者站;联系和指导相关行业协会开展工作。
机关党委。负责局机关及其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拾』 温州市锐思特逸致温州鹿城店(原鹿城饭店)怎么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锐思特逸致酒店作为逸柏酒店集团旗下中端商旅连锁酒店品牌,崇尚个性与美学的交融,商务与休憩的结合。时尚现代的设计风格,简约而不失活力,创意性的细节处处融入酒店产品,为高品质的商旅人士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灵感,满足他们的社交情感需求。除了一如既往的温馨环境,我们还提供更为专业化的商务洽谈空间和公共休息区域,为您在繁忙的差旅中带来一段度假式的住宿体验。锐思特逸致温州鹿城店原鹿城饭店坐落于市商业中心位置,位于交通便利的南站天桥与黎明西路的交接处;酒店以“快捷经济超卫生”为主导,尽显色彩简约旅游文化三重之美的装修风格,将您带入非凡独特的居住环境。旅店内客房设施一应俱全,拥有不同类型的标准客房111间,餐位300个.温州火车站温州动车站新城站客运中心西站客运中心双屿客运中心汽车南站及温州永强国际机场门口皆有公交车直达。酒店紧邻五马街国际会展中心欧洲城丹璐广场人民中路手机市场黎明西路电脑城等时尚购物中心;北接江滨路酒吧一条街;南靠温州大学温州外国语大学;东邻火车站;西邻温州附属二医温州一医中山公园等地。锐思特温州黎明西路店鹿城饭店全新产品上市,房间采用地板等材料装修打造。双层真空隔音玻璃杜绝一切噪音干扰。液晶电视,部分房间设置了投影仪,让您享受电影院的效果,全楼免费WIFI覆盖,妙速热水,独立卫浴和空调。酒店楼高4层,并设有电梯会议厅餐厅公共免费停车场。客房内设有宽敞舒适温馨高雅清新安静的经济标准大床房和双床房以及豪华大床和豪华双床房还设立了行政高级大床房和行政高级双床房,还不定时推出特惠大床房。为广大宾客提供物超所值的细致服务,酒店的硬件设施以及充满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使您享受如家般的温馨。
飞猪上还可以查看更多有关于锐思特逸致温州鹿城店(原鹿城饭店)的介绍和玩法还有周边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