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李国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李国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2021-11-27 17:03:28

1. 最近关于文化生活的新闻

数字图书馆如何走入百姓家? 技术不是难题

数字图书馆:如何走入百姓家

近日,记者来到首都图书馆,因为是工作日,读者不多,偌大个图书馆显得有点空旷。但六层的电子阅览室里,却早已坐得满满当当,就连等位的座椅也成了稀缺资源,有三四个读者只好站着等候上机。

“图书馆里的数字资源非常系统、专业,检索起来很方便。如果机位再多点儿就更好了。”一位等候上机的读者说。

其实,在图书馆方面看来,为了让数字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不仅要在馆里增加机位,还要大力开发建设数字图书馆。就是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把图书馆的服务送到寻常百姓家,让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丰富、系统的知识和信息。

文化资源共享 打破地域限制

我国现有公共图书馆总量不足、服务资源偏少,与国际标准有明显差距。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公共图书馆标准》规定,每5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规定,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应达到1.5册—2.5册。而截至2009年,我国平均每46.8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44册,均远低于国际图书联合会的标准。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看来,我国现有的2800多座公共图书馆未能摆脱“一个区一个图书馆、一个县一个图书馆”的旧有模式,无法形成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服务体系。

在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传输途径和服务渠道。

记者在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互动体验区”看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终端,用户可以便捷地进入陕西省图书馆的中华连环画数字阅览室,浏览《哪吒闹海》、《逼上梁山》等经典连环画,可以身临其境收看首都图书馆《明清家具装饰纹样》讲座,还可以把国家图书馆的“艰难与辉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尽收囊中。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袁谊生这样描述数字图书馆的未来:“数字图书馆就像银行一样,通过一张服务卡,不仅能到所有的银行取款,还可以在家里、在车上用电脑、手机享受服务。”

现有资源不足 未能互联互通

然而,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简便的数字化设备随心所欲地提取信息,还只是一种美好的展望。重复建设、标准不一、资源不足成为阻碍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拦路虎”。

据了解,我国在建的数字图书馆项目,除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国家项目,一些商业性数字图书馆群雄并起,而由各图书馆自行建设的数字图书馆数量更多。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战,不可避免地产生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各个数字图书馆所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给资源共享带来很多阻碍。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认为:“已有的标准规范大多数可操作性不强,而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等关键领域缺乏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标准,又导致部分已建数字资源无法利用,甚至永久消失。”

此外,资源不足是数字图书馆面临的又一个窘境。国家图书馆中文藏书有690万册之多,而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目前只收入了其中的26万册藏书,不及纸质藏书总量的4%。记者随机打开了部分电子书,发现很多只能阅览全书的前24页,真正实现全文阅读的并不多。没有足够的资源,再快速、便捷的通道也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技术不是难题 需要顶层设计

是否能够用“云计算”技术解决数字图书馆发展遭遇的种种难题,成为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上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过云计算技术,各个独立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器将被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大规模的“云”,由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调度,实现资源和服务共享。专家学者认为,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领域的应用,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促进技术标准统一,而信息聚合度的提高,将使数字图书馆覆盖范围更广、成本更低。周和平表示,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当借助云计算技术,打造无所不在的数字图书馆之“云”。

在国外,云计算技术已经在图书馆服务中得到应用。2009年,总部位于美国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推出云计算服务——“Web级协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将世界上一万多个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全球图书馆知识库,用户只需通过一次检索,就可以得到所有图书馆的信息。此项服务的推出,被认为是图书馆“云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除了图书馆业内人士,众多信息技术企业纷纷加入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行列之中。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就吸引了浪潮、方正、英特尔、微软、IBM等国内外IT公司的目光。袁谊生告诉记者,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具备成熟的技术基础,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统一的资源加工、组织、保存、服务标准,这需要国家牵头,由图书馆、企业一起参与制定,统筹协调,而不能各自为战。

2. 公共文化示范区怎样发挥示范作用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已有120座城市建成或将建成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各地都探索出了诸多有益经验。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经验还有待进一步推广,多地经验需要充分地交流和对比。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如何充分体现,成为当下一个普遍关注的话题。

信息触网,资源更好共享

各地间的经验交流不可少,互联网时代,能否有一个经验聚合的平台,让各地在学习时,能够进行线上搜索,进行多方面对比和甄选,然后找到最合适的经验去复制学习呢?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金武刚说,建立一个能“保存过去、指导现在、创新未来”的示范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至关重要。

经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同意并指导,浙江嘉兴挂牌正式发起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献信息中心并牵头成立示范区图书馆联盟。“示范区文献信息中心就是要搭建平台、建立机制,推动各示范区创建特色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共建共享、互鉴互学、互促共进,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基础文献资源,为各地提供经验借鉴,为示范区城市开展交流协作提供平台。”嘉兴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陈云飞说,“目前,示范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已建成试运行;文献信息中心共收到101个示范区的3510件文献、106个示范项目的910件文献。”

“各城市在探索和实践的每个过程,都产生了大量信息,无论是教训还是经验,都是十分有价值的。从程序到内容,全面详实的数据能让示范区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金武刚说,在示范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上,各地就能方便快捷地将全国的信息“一网打尽”,继而找到各类“最适合自己”的经验,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

3.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内做好政府向社会容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国新表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全新的改革性工作,做好这一工作,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有正确的认识、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措施,还需要有一批形态多样、结构合理、能力专业、治理规范的承接主体,其中就包括依法在登记管理部门登记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文化类社会组织在文化治理体系中可以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是政府以社会化机制和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依靠力量之一。

4. 未来中国在农村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主要举措有

从“三个适应”入手加强组织领导
全国政协常委刘福连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关键,应从“三个适应”入手,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适应农民的文化需求,切实增强抓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广大农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对文化的需求明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适应这些需求和变化,不断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选配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要注重衡量他们的政治文化素养,考核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抓思想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要把农村基层文化专干配备到位,并适时提高文化专干经费补助标准。
适应农村的发展现状,切实增强抓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挖掘弘扬乡土文化,释放乡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让群众自觉参与文化、欣赏文化,大力激发农村的生机和活力。
适应文化的特点规律,切实增强抓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端正政绩观,以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宣传宣讲要更接地气
全国政协委员田进
我们对农村宣传宣讲文化道德,需要更接地气。建议:
进一步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农村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基层阵地和凝聚共识的精神家园。省市两级宣传部门应进一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县级融媒体中心倾斜,在内容扶持、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应集中力量开办面向当地农村的文化道德建设专栏节目。
进一步把面向农村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知识和科学放在宣传宣讲的重要位置。各类宣传宣讲要更多从老百姓角度出发,更加注重结合当地群众的社会生活,减少硬性灌输,努力讲好故事。
继续发挥好农村大喇叭的作用。基层相关部门统一制定农村大喇叭定时播放新闻、乡土文化等节目的制度规定,报道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重视开发移动端的“三农”场景新应用,指导相关机构开发免费公益的APP,主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这些APP还可以对接商业平台,为农民特别是农村年轻人开辟创业新渠道。
发挥文化力量促进产业兴旺
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
在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实践中,对发挥文化力量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有两点深切的感受。
一是要学懂弄通党的好政策。党支部把强化党员干部思想武装、提升政策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村“两委”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机制并坚决落实,使党支部始终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的政策在乡村这“最后一公里”得以落地。
二是要转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党支部把宣介党的政策、开展文化教育当成长期任务。以乡亲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让党的政策入脑入心,推动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
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议:一是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宣传文化和农业农村部门在组织教育培训时,应重点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跟党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能力。二是对各地开发利用特色资源给予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注重宣介推广开发利用特色资源的成功范例。
农村文化产业需走融合路
全国政协委员谭跃
今年到安徽、湖南调研,收获良多。在农村文化产业方面,发现两省存在五种产业类型,包括:城市近郊型、古建村落型、文化创意型、生态景区型和特色观光型。五种类型体现了五个融合特点:政府、企业、个体融合,其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立足“三农”,又促进了工业化、商业化;文化、旅游、生态融合,文化激活了生态资源和旅游要素;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意融合,科技、网络、创意助推了农村面貌改变、农业升级和农民转型;城乡融合,城市的智力、资本盘活了农村的资源资产。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建议实施农村文化产业“五纳入”:纳入“十四五”各级城乡发展规划,纳入“新基建”投资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安排,纳入各类文化投资基金的投资,纳入税费减免和扶持的范围,纳入城市文化产业集团的发展战略。
发展古村落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李修松
古村落保存了较多的古民居类文物,承载着文化传统,值得深入研究、妥善保护。可以利用古村落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安徽省黄山市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密集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黟县为例,2018年该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8亿元,30%的居民不同程度从中获益。古村落的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村容村貌美化优化,公共服务水平大大提升,村民素质大为提高。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保护经费缺乏、文化内涵发掘利用不够、某些法规需要调整、乡村旅游缺乏特色等。为此建议:分析其保护利用的好经验好做法予以推广,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借鉴其他国家利用社会力量保护古民居的做法,就古民居产权转让中有关限制性法规予以修订。组织力量研究,帮助解决古村落旅游同质化问题。
以民族文化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马邦河
民族文化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之美,是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宝库,可以从中找到促进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应发挥民族文化力量。建议:
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上做文章。近些年,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了许多民族特色村寨和美丽乡村示范村。游客到这里旅游,可以体验生活,品尝美食,感受特色文化。村民增收了,民族文化也得到传承。利用特色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建议国家加强对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建设地方性文化公园、文化长廊或地质公园,探索以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提倡各民族群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建设共同的美好家园,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主流媒体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吕焕斌
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主流媒体责无旁贷。建议:
主流媒体应当以文化自觉主动承担起文化使命,创新推出“文化走基层”活动,不断增强宣传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好的传播方式、好的传播内容、好的文化创意,寓教于乐,将文化送进百姓的心里,做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者与建设者。
以主流媒体为载体,大力发展“互联网 ”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主流媒体应当大胆创新数字文化服务的传播渠道,利用智能手机等新兴传播渠道,推动乡村振兴和互联网发展的深度融合,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民俗节庆中
全国政协委员陈际瓦
民俗节庆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大力打造民俗节庆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乡村振兴的自豪感、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建议:
深入挖掘民俗节庆中的深层思想,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以民俗节庆为背景,创作一批深情讴歌民族英雄、时代楷模、优秀乡贤事迹的文艺影视作品。在乡村建设中,推动乡史、村史文化展馆(室)建设,保护和利用好乡村宗族祠堂、名人故居等,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有效整合民俗节庆中的人文资源,增进公民人文素养。及时抢救记录口口相传的山歌、无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等,利用节庆加以保护和传承。
打造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张妹芝
非遗扶贫,一头连着党中央的民生政策,一头连着中华民族的文脉赓续。建议:
强化政策扶持,完善顶层设计。将发展非遗工坊纳入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制定非遗工坊总体建设指导方案,建立非遗工坊效能评估、数据统计和工作考核机制,为非遗工坊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强化人才培养,提升发展能力。帮助乡村群众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学习电子商务、产品设计、市场销售等技艺技能;培育扶持学得好、留得住、干得强的非遗工坊带头人,加强宣传,培树典型,鼓励劳动致富,提高传承人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强化品牌价值,增强市场活力。扶持非遗工坊进行产品创意创新设计,提升整体品质,推出符合时代特征、融入当代生活和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扶持非遗工坊与各互联网电商平台、商贸平台建立合作对接机制,线上线下结合,延长产业链。
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阮诗玮
新乡贤可以说是赓续文化传统、完善乡村治理的有益力量。建议:
政府引领,搭建乡贤回归与干事的平台。建立相关部门、村两委、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明确新乡贤的基本标准,确保其公信力。
培根铸魂,挖掘新乡贤文化内涵。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有关培育、弘扬乡贤精神的教育活动。建立荣誉激励机制,营造“知乡贤、敬乡贤、学乡贤”的氛围。
创新机制,打造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乡村治理新模式。要立足乡村实际,创优体制机制,培育带着乡土味的新模式。搭建新乡贤议事平台,鼓励和支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公共事业建设,促进乡村公共服务提升与公序良俗形成。
发挥青年服务在繁荣乡村文化中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丁元竹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一代参与。在2020年6月的实地调研中看到,安徽省潜山市招募来的青年志愿者作为文化辅导员,活跃在全市16个乡镇文化广播站和164个行政村,在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普遍认同。
由此建议,把应届毕业生和其他青年一起组织起来,到乡村从事一段时间的青年服务活动。既可以服务乡村社会,繁荣乡村文化,也可以受到锻炼磨砺。发挥青年服务在繁荣乡村文化中的作用,要设计符合乡村振兴的文化服务项目。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强乡村文化机构建设,补足乡村文化机构人才短板,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建设一支“能创新、用得上、会干事”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农村文化建设应走好群众路线
全国政协机关驻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青墩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李章程
驻村工作一年多,我深深感受到: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今年青墩村举办了多场文化活动,其中7月1日晚举办的群众联欢活动,活动由村里主办,演员都是群众,掌声欢呼声不断。
通过举办活动,我对农村文化建设收获了三点体会:探索建立文化指导员制度,既加大政府投入,又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借鉴扶贫专干的做法在每个村设一名文化专干,负责文化建设;提高文化供给的质量,实现更加有效的思想文化引领。
加强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宣传文化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才能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创作出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也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总的要求是实现“四有”: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有标准”是第一位的要求,它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尺度。新一轮标准目录调整应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农村公共阅读。农家书屋纳入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或者是纳入县级新华书店基层流通体系,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路子。二是农村电影放映。应加大力度在乡镇文化站特别是中西部乡镇文化站配建数字影厅,提升农民看电影的环境品质。三是送地方戏。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把更多的高水平地方戏曲演出送到农村,也要加大对乡村本土创作和演出的扶持力度,增强农民文化生活的参与性。四是提升服务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推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以社会化、专业化、连锁式服务供给丰富内容、提升品质、增强效能。
提高科学素养和法律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王爱琴
长期以来,科学素养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成为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瓶颈。为此建议:
持续推进“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建立完善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健全科技、卫生、教育等专业领域从业人员开展农村基层科普的绩效考核机制。重点加强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科普工作。突出宣传预防接种、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卫生消毒、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等与农村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结合各地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把佩戴口罩、分餐制、垃圾分类等文明新风尚在农村地区推广开来。增强农村法制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地方戏曲等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法律服务的主要内容和获取途径,促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贵在精准
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
近年来,农村文化环境持续向好,不过也存在供需错位等问题,有待解决。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存在与农村实际文化需求脱节情况,文化设施使用效率普遍偏低,供不适需。
实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精准供给,要配置专兼职人员,更要着力破解过去单纯由政府提供的“自上而下”的刚性模式,建立“上下互动”的柔性供给机制,充分对接农民的实际需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布局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大投入,建立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同时,要把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纳入农村文化建设。只有让文化基础设施精准对接农村实际需求,才能缩小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化解“供需错位”矛盾。
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吴尚之
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乡土文明的地标。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是更好发挥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必然要求,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保留住乡村风貌的基础工作。为此,建议:
坚持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合理控制商业开发。保护村落特色,保留乡村风貌,做到“一村一品”。加强规划引领,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列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十四五”规划,纳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协调机制。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组织有关专家和乡贤,对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建设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村史馆、乡贤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农民保护利用的积极性。解决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一方面呼吁各级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
在乡村建筑的传承创新中弘扬乡村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郑大发
在农村搞大拆大建容易对农村现有生态和历史文脉造成破坏。应当从“大拆大建”向“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转变,使村居空间仍葆有时间的色彩、人情的温度。
重塑观念,扭转“新旧”对立的乡村建设观。应当努力将乡村现代化功能的提升与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结合,为社区邻里的记忆留下文化载体。村落的形成是农民经过世世代代选择与创造的结果,农村城镇化也应当是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进程。珍惜每个村庄的个性和特色、传统,聆听农民自己的需要,给予乡村社会以充分的话语权和自主权。
找准策略,在乡村建筑的传承创新中弘扬乡村文化。一是修旧如旧,实现保护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二是积极引导,将乡村建筑纳入规划管理范畴。三是强化保护,确保农村用地的规范化。
加强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文化建设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主席陈国芳
文化建设承担着促进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生活的使命,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关键一招。培养新市民,树立新文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文化引领、综合施策、合力共建。为此,建议:
强化规划引领。把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特别是安置点文化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实行差异化政策,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支持,衔接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好脱贫成果。强化资金支持。加大对民族地区安置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按照建制镇的规模配套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民族乡村文化精品工程。强化政策保障。研究出台支持安置点传承民族文化的保障措施,提高传承人补助标准。
文艺创作要着力扶志
全国政协委员刘家成
脱贫攻坚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问题和重要任务,“三农”题材文艺创作,必然绕不过脱贫话题。今年,我有幸参与了广电总局重点电视剧项目《脱贫十难》的拍摄,负责其中的一部分《茶香飘飘》,讲的是扶贫干部在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安康带领村民卖茶脱贫的故事。拍摄这部剧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扶贫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一些贫困群众缺乏通过辛勤劳动脱贫的意愿。
自助方能人助,扶贫先要扶志。文艺作品在激励人心、移风易俗、凝聚共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文艺创作在扶贫扶志工作中大有可为。以扶志实现扶贫目标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给我们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素材。文艺工作者要大力发掘利用这些素材,努力创作更多反映农民思想实际的优秀文艺作品,带动农民转变观念,激励农民奋发向上、努力脱贫。
挖掘利用乡村红色文化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王建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也需要精神文化的引领。我在陕西绥德郝家桥村调研时,看到他们修建了一个内容鲜活生动的革命史陈列馆,虽然只是一个村级小型陈列馆,却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很多村民看完展览,都非常激动,表示很受教育。由此建议:
加大对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不但要搜集整理文件、文献,保护革命旧址,还要征集更多散落在民间的红色家书、立功受奖喜报、奖状、烈士证书、光荣牌匾、革命历史照片、革命标语、革命歌曲民谣和口口相传的革命故事等,留住更多的红色记忆。
充分利用本乡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干部群众。本乡本土甚至本家族先辈的革命事迹易于激发当地干部群众的深度认同,从而激励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为共同推进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
激活历史文化基因筑牢振兴基石
全国政协委员张昌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秉承天人和谐理念,着力提升乡村规划水平。整合相关力量,充分听取文化、生态界人士意见,对村庄规划建设如何汲取历史文化的和谐生态观等作出指导。
弘扬传统德治文化,着力优化乡村治理格局。充分挖掘传统德治文化的现代价值,发挥新乡贤群体的道德示范、先进带动作用,就传统德治文化在乡村的传承与创新拿出办法,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更好融合,促进乡村治理格局更加完善。
依托地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乡村文旅产业。历史文化也是富民宝藏,是村民同步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的重要抓手。建议出台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培养文创人才,更好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9日 07 版)

5. 公共图书馆法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在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看来,此次 《公共图书馆法》反映了依法治国在图书馆领域的新成效,“它使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国家图书馆的发展有了坚强的保障。我作为一名国家图书馆人,感到特别欢欣鼓舞,这是多年期盼,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无比光荣”。

北京大学教授、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基地主任李国新认为,《公共图书馆法》明确了今后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强化了政府保障和政府责任,在设施建设、服务运行、社会化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

6. 政府介入公共卫生和教育事业的理由

理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公共资金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参与,目标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五大体系,即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服务供给体系、

设施网络覆盖体系,人才、资金、技术保障体系,组织支撑体系和效益评估体系。只有形成这样的社会共识,才有可能推动公共文化的发展。

公共卫生、公共教育,是人们十分了解并迫切需求的公共事业,但公共文化观念在多数人的头脑里却非常薄弱。不能看病,不能上学,人们会有意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没有接受公共文化的服务,

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权利,无法查阅图书资料,无法欣赏国有的文化宝藏,很少有人不满。这种现状带来的是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缺少反馈,对公共文化产品普遍表现冷漠。

(6)李国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展阅读

公共文化的资金来源,也属于政府主导作用的内容。李国新介绍说,以公共资金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二战之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有许多付费才能利用的私营图书馆,二战以后,普遍为政府所接管,纳入了公共资金支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

日本全国目前有3100多所公共图书馆,私立的不足20所;有公民馆(类似于我国的文化馆)15000多所,没有一所是私立的。在日本《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中,把设置公民馆、图书馆规定为政府的法律义务,规定政府通过制定条例、规章实施对这些机构的管理,

国家设立国库补助金援助地方政府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国家建立图书馆、公民馆、博物馆的职业资格制度保证公共文化机构有合格的、高质量的人才。

7. 民办图书馆将拥有合法地位了吗

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颁布,这是我国公共图书馆领域诞生的第一部法律。根据新法规显示,未来民间图书馆将拥有合法地位。

《公共图书馆法》颁布之后,将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未来走向带来何种影响,这部法律法规中最能惠及百姓的政策有哪些?1月4至5日,由省文化厅主办、省图书馆承办的“学习宣传贯彻《公共图书馆法》培训班”在西安开班,来自北京及省内的专家,分别为全省文化系统的业内人士解读《公共图书馆法》。

长安大学文化产业中心副主任金栋昌副教授介绍,《公共图书馆法》的突破性体现在将图书馆有关经费纳入区县财政中,该法对各方面的经费问题作了明确的标注与详细的规定;此外,除了政府机构可以建立图书馆以外,民间组织机构也可利用民间资源建立图书馆,或建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并可得到政府的财政扶持。他认为,《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意味着民间图书馆得以纳入合法地位,是国家以法治力量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8. 李国新的科研项目

1.国务院古籍小组批准项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常务编委,1994~1997
2.北京大学光彩出版资助项目:日本图书馆法律体系研究,独立完成,2000
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图书馆法治环境研究,主持人,2001~2005
4.韩静远哲学教育研究资助项目:“服务于中国图书馆立法的图书馆事业经费投入指标体系研究”,独立完成,2002
5.北京大学教材建设项目:《中国社科文献信息资源与检索利用》编写,独立完成,2003~2004
6.日本住友财团2003年度日本相关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图书馆事业立法的国际经验借鉴——图书馆法律体系及若干重要问题的中日比较研究,独立完成,2004~2005
7.北京大学2004年度桐山教育基金研究资助:中国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以日本的“纳本制度”为中心,独立完成,2005
8.中国图书馆学会项目:《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制定,主持人,2001~2002
9.国家发改委、建设部、文化部项目:《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编制,负责人,2005~2007
10.中国图书馆学会专项资金项目:图书馆法立法建议研究,主持人,2007
11.中国科协项目:《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编制、推广与工作经验研究,主持人,2007~2008

9. 李国新的学术论文

1.近20年日本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状况述评、图书馆学刊,1983(6)
2.打开古代诗文集资料宝库的钥匙.文史知识,1884(10)
3.二十五史的续补与考订──《二十五史补编》.文史知识,1985(9)
4.论乾嘉目录学.北京大学学报,1986(4)
5.谈谈有关中文工具书课程的几个问题.四川电大,1987(6)
6.秘书监的士族官僚化与官修目录的衰落.大学图书馆学报,1990(4)
7.品评人物之风大盛与传录体目录的勃兴.山东图书馆季刊,1990(4)
8.关于中国传统目录结构体系的论纲.贵图学刊,1991(3)
9.论中国传统目录结构体系的哲学基础.北京大学学报,1991(4)
10.关于《四库全书纂修研究》.图书馆杂志,1991(2)
11.年鉴与其他类型工具书编纂方法的比较研究.年鉴工作与研究,1992(2)
12.中国目录学史研究的方向和任务.图书馆,1992(1)
13.编译网络全书的条目编排问题.辞书研究,1993(5)
14.文化品性:古典目录深层内涵的展现.图书馆,1993(1)
15.论年鉴体.年鉴工作与研究,1993(3)
16.社会需求与传统类书的现代化.辞书研究,1994(1)
17.论年鉴的栏目与栏目化.载:年鉴编纂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4
18.保存古代典籍,研究传统文化.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1)
19.日本图书情报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5)
20.日本的年鉴及其发展.北京大学学报,信息管理系专刊,1997
21.日本的综合数据库型年鉴.年鉴信息与研究,1998(1)
22.疾贪讲评.中华活页文选,1998(10)
23.刘国钧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纪念衡如师百年诞辰.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
(6).与孟昭晋、王锦贵合作/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等编《一代宗师——纪念刘国钧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一书收载,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4.文史研究与计算机文字处理(上)
25.文史研究与计算机文字处理(下)
26.计算机的硬件、软件与信息表示
27.计算机的文件组织、操作及病毒防治
28.计算机中资料信息的管理和查找
29.文史研究与利用计算机编制索引
30.文史研究与利用计算机制作图表
31.文史研究中常用的特殊编辑处理方法
32.计算机化文史工具书的利用
33.文史研究与Internet利用(上)
34.文史研究与Internet利用(下)/24~34为“文史研究与计算机应用”系列,共11篇(与陈文广合作),发表于《文史知识》,1999年(1)-(9),(11)-(12)
35.论图书馆的法治环境.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3)/中国图书馆学会编《21世纪图书馆:发展与变革》一书收载,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36.一个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国际性观念:为利用者保守秘密.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4)
37.日本的“图书馆自由”述论.图书馆,2000(4)
38.日本“图书馆自由”案例研究.图书馆,2001(4)/《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1(12)全文收载
39.中国图书馆立法:思路、基础与对策.山东图书馆季刊,2001(4)
40.图书馆相关法的边际与内容分析.情报资料工作,2001(6)/《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3)全文收载
41.关于中国图书馆立法的若干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3)全文收载
42.对“图书馆自由”的理论思考.图书馆,2002(1)/《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5)全文收载/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百年文萃:空谷余音》(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收载
43.中国年鉴的创新之路——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年鉴信息与研究,2002(1)
44.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中国图书馆年鉴2001年卷全文收载/《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4)全文收载
45.图书馆服务与利用者权益保护.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4)/《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3(2)全文收载
46.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规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6)/《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3(2)全文收载
47.现代图书馆观念的确立与本土化.河南图书馆季刊,2003(4)
48.法治精神、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的内容与特色.中国文化报,2003年5月28日第4版
49.《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的制定、突破和问题.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5)
50.日本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员伦理纲领(译文).载: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年卷全文收载
51.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的成就与问题(上).图书馆建设,2004(1)/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年卷全文收载
52.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的成就与问题(下).图书馆建设,2004(2)/《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年卷全文收载
53.核心期刊、社会影响力与《文史知识》.文史知识,2004(10)
54.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的成就与问题.载:丁有骏、刘勇主编.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55.立法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载: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百年大势——历久弥新.科学出版社,2004
56.图书馆权利的定位、实现与维护.图书馆建设,2005(1)/《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5(4)全文收载
57.图书馆在著作权问题上的理念、权利与行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
58.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时代任务.图书馆,2005(2)
59.知识被利用才显示出力量.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5年5月5日B3版
60.日本图书馆员专业职务制度.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5(11)全文收载
61.信息传播与服务中的著作权问题.新华网北京频道,2005年8月25日
62.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共赢的著作权保护局面.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5年10月5日B4版
63.《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将会给图书馆带来积极影响.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10月21日
64.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县级图书馆的振兴与乡镇图书馆的模式.图书馆,2005(6)
65.国际图书馆界有关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原则立场.图书馆论坛,2005(6)
66.基本保障的实现 馆长水平的提升 服务效益的改善 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5年12月5日B13版
67.推动图书馆事业走向社会——就第七届学术研究委员会成立接受新华书目报记者采访.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5年12月5日B4版
68.基层图书馆现状勘忧(《光明日报》专家视点).光明日报,2005年12月24日
69.图书馆制度 支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人民日报2006年1月13日第16版
70.凝聚力量 重点突破 以扎实的研究成果为图书馆立法提供支撑.图书与情报,2006(1)
71.和谐的著作权有利于每一个人.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3)
72.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七届学术研究委员会的组建与工作思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
73.无传播就无权利——图书馆界围绕信息网络传播权立法的呼声与行动.图书情报工作,2006(7)
74.博弈和制衡未有穷期——留在我国第一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实施之际的历史记录.图书情报工作,2006(7)
75.图书馆活动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6年7月18日B42版
76.图书馆的职业责任与社会使命:为全体人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的图书馆服务.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2006年7月18日B45版
77.中国图书馆法治环境构建:法律保障与行业自律.图书馆建设,2006(5)
78.1980年~2004年中国图书馆法治研究述评.江西图书馆学刊,2006(4)
79.图书馆:从数字出版到数字利用的重要桥梁.图书馆论坛,2006(6)
80.图书馆自由宣言(译文).日本図书馆协会図书馆の自由委员会编.図书馆の自由に関する宣言1979年改订-日韩中英.日本図书馆协会, 2006
81.50年耕耘开拓 50年桃李芬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继续教育50年.载:王锦贵主编.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继续教育5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8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图书馆.当代图书馆,2006(3)
83.入门之向导 创新之思考——《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读后.年鉴信息与研究,2006(5)
84.论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改革——围绕图书馆立法的制度设计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2)/《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7(8)全文收载
85.关于《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若干问题.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7(7)全文收载
86.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天津),2007(4),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台湾师范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主办)33卷1期(两刊物协议,互选文章同时刊发)
87.立法保障是最根本的保障(纪念《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表一周年笔谈).图书与情报,2007(5)

阅读全文

与李国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