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在传播中华文明、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方面取版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产生权了一些新问题,应当引起重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韩凤芹表示,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所需的费用,是由中央财政与地方政府共同分担的。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补助资金约50亿元,但有些地方上应分担资金没有到位,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上打了折扣。
“中央财政将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结合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情况,更加突出绩效导向,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机制。”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努力将“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菜、政府买单”。来源:人民日报
Ⅱ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还不高有何表现
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矛盾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严重滞后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实际需求,而关键问题就是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进入高速增长期,这个阶段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大投入,但实际情况却是政府在文化方面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社会投入也严重不足,总体投入水平较低。
其次,公共文化服务缺乏刚性的政府保障标准,难以推动政府责任落实到位。从全国来看,2012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虽已对政府保障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只列入“公共文化场馆开放”和“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两项标准,对地方政府责任、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内容、财政保障等缺乏系统的规定。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在文化投入和文化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缺少“规定动作”和硬约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甚至出现缺位、越位、不作为等问题。
第三,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配置不均衡。从城乡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尚未根本改观。从群体看,针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严重不足,对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方面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保障还不到位。
Ⅲ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缺什么
由于文化服务人员数量短缺、质量较低,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没能得到真正的发挥版。基层文化人才紧缺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
现在一些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农村图书室等效果欠佳,主要是因为“农味”不足、供需脱节、不接地气,导致“一边是广场舞、麻将场热热闹闹,一边是图书屋、文化馆冷冷清清”的尴尬场景。许多乡镇文化站只有一名站长且身兼数职,成了徒有虚名的“打杂工”。
建议组建一支扎根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真正把文化服务落实到基层。各级政府要解决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许多传统文化项目因无人传承而消失,一些非遗项目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以戏曲为例,我国各地方、各民族戏曲剧种50多年来消失了101个,现存仅267个,其中有一半仅有业余演出,60多个剧种没有任何音像资料保存。2014年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的剧种179个,其中一半以上仅存资料,没有剧团演出。
Ⅳ 我国未来文化使命的核心是什么
核心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文化建设须臾难离的根本保障,亦是未来发展方向的灵魂指引。必须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和活的灵魂。
坚决抵制和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失效”“终结”等错误论调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
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与当代中国实践、时代发展潮流、人民大众生活相结合过程中,更深刻地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文化发展大潮中,以不断丰富完善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努力发展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升到新水平、进入到新境界、呈现出新面貌,创造更加丰硕的思想成果。
(4)公共文化服务缺乏统筹扩展阅读:
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虑:
从个人层面,文化建设应满足提升人民素质、融入群众生活的目标;
从国家层面,文化要能够体现民族精神、促进国家发展和治理;
从世界层面,中华文化应该是鼓励包容并茂、能够屹立国际舞台的文化。
为更好推进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文化使命观
一是从“工具理性”回归“价值理性”,避免因过分关注文化工作手段而忽略文化建设目标。要从提升国民素质、弘扬主流价值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支撑现代国家治理和参与全球治理。
二是要扭转文化建设的主观倾向,切实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和培育社会核心价值为出发点,建立群众文化意见的反馈机制,根据群众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产品、文化服务。
三是厘清文化领域的政府职能,重点引领积极健康的文化方向,创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鼓励和发展具有公共价值和公益责任的文化类社会组织
要激发文化建设的活力,必须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文化建设的良好格局。
但是,从当前我国文化领域的实践来看,缺乏真正追求社会价值的文化类社会组织,导致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面临着价值扭曲,也给政府带来了极大的监管压力。
文化服务是社会效益优先、凸显公共价值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虽然不排斥社会力量的营利诉求,但只有真正把公共价值和公益责任放在首位的文化类社会组织,才能真正保证文化建设的价值方向。
(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融入人民生活
要真正实现文化建设的价值和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要切实推进资源下移、重心下移,按照统筹整合和共建共享的思路,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补齐公共文化建设短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文化需求,促进文化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只有融入群众生活的文化,才能承载“以文化人”的功能,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四)加强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一,要保持文化清醒,树立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要努力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第二,要优化传播方式,注重潜移默化。文化的传播,美在潜移默化。要构建现代传播体系,重视非专业性的传播媒体、新兴媒体及其他人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渠道,尤其是要找到中外共通的文化表达方式。
使承载着我国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与外国民众的文化消费偏好相契合,实现文化传播的潜移默化。
第三,要加强统筹整合,强化民间交流。针对当前对外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主体多元、活动分散、缺乏统筹的问题,建议加强统筹政府各部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重点鼓励并调动社会民间团体广泛参与。
文化交流活动并非事事都由政府出面,除了代表国家形象的重大活动外,很多可以交由各种社会组织、研究机构、文化团体等来完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使命和任务
Ⅳ 如何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一是要以推进标准化实施为重点,以“利用率、参与率、满意率和导向性”为主内要内容容,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明确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重点服务指标和服务标准,探索制定文化志愿服务标准化。
二是要以打造服务品牌化为重点,精准制定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分类、分群文化志愿服务,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品牌专业化发展;充分挖掘基层特色文化服务资源,发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鼓励群众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形成村(社区)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要以提速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利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建立起高效的服务供需对接渠道,进一步丰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依托文化志愿者网站和管理平台,加强文化志愿者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对专业分类与人才结构进行数据分析,使服务、培训工作从“面”向“点”转变,疏通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瓶颈。
望采纳我的回答。
Ⅵ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群众参与度不高怎么办
一是要以复推进标准化实施为重点,以“制利用率、参与率、满意率和导向性”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明确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重点服务指标和服务标准,探索制定文化志愿服务标准化。
二是要以打造服务品牌化为重点,精准制定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分类、分群文化志愿服务,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品牌专业化发展;充分挖掘基层特色文化服务资源,发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鼓励群众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形成村(社区)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要以提速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利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和数字化资源,建立起高效的服务供需对接渠道,进一步丰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依托文化志愿者网站和管理平台,加强文化志愿者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对专业分类与人才结构进行数据分析,使服务、培训工作从“面”向“点”转变,疏通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瓶颈。
Ⅶ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了哪些政府责任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25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这部法律,将有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服务效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共六章65条,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分别作了详细规定。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本法所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有序开展,法律规定:国务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机制,指导、协调、推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承担综合协调具体职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统筹协调,推动实现共建共享。
法律构筑起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建立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制度、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使用监督和公告制度、公共文化设施资产统计报告制度、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服务情况年报制度等。
法律明确,国家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
法律规定,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重建、改建,并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公共文化设施的选址,应当征求公众意见,符合其功能和特点,有利于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