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工商局廖化

工商局廖化

发布时间:2021-11-22 10:26:58

1.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其实并不聪明,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一个聪明人,但以下两点足以说明诸葛亮并不聪明:

(1)诸葛亮不仅不会用人,而且在关键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后果。倘若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张或关、赵两人位置对换一下,这样既让关羽还曹操当年不杀之恩,又可以抓住曹操。可诸葛亮却错用关羽,结果放虎归山。欧阳修说:“用兵之道,先择于将臣。”而诸葛亮不会用人,却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轻描淡写地掩饰过去。

(2)阿斗平庸,无才无德,诸葛亮不取而代之。扶补齐的刘阿斗,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也。

当然,诸葛亮也是有许多优点的。刘备三顾茅庐后,说“如鱼得水”。这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诸葛亮能严守军事机密,攻其不备。而且他办事很具有深谋远虑。诸葛亮让刘琦守江夏,其实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战略思想。因为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终不能长驻。他让刘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刘琦,而且为后来躲避曹军奠定了退守的路。还有在安排刘备去东吴招亲时,孔明留下的三个锦囊,使刘备平安回到了荆州。还有一点,也是诸葛亮最妙的战斗策略:让关羽于华容道放走曹操。为什么说他妙呢?杀掉曹操不是很好吗?其实不然。假如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孙权就回趁机占领北方,孙权势力大了,刘备就没有了安身之地,更别谈什么三国鼎立,复兴汉室了。因此孔明一方面让关羽放走曹操,落个人情,另一个方面就是让曹操抑制孙权,这说明孔明真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再者,诸葛亮不打无准备之战,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对对方心理及天气季节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计策,如“骂死王司徒”、“破西羌兵”、“巧借东风”等。

有些人言孔明不具有将略之才,那么试问一下,孔明没有军事才能,如果助刘备入川,如何北伐中原?还有甚者居然批评《出师表》是垃圾。首先《出师表》中文字慷慨激昂,激励后辈子孙,其次它反映了当时蜀中人们的思想,假如说它是封建时期的垃圾,这只能说现在与当时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也不同,因此我们要评价事物时,主要考虑的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期望。诸葛亮当时提出北伐中原,与人们统一中国的思想相符合,因此孔明的行动深受人们表扬。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要从不同角度正确分析,不能就一些错误而全面否决他在当时的领导才能。曹操不是曾经大败于赤壁,大败于汉中吗?但人们还是认为他是乱世之英杰。那人们也不能为孔明的一点错误而说他不足以言智。

总其上述,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无以伦比,军事才能也有很高造诣,不过还是比其政治才能略逊一筹。因此陈寿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将略为短”是即正确又谨慎的评语。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2. 三国演义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背景
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曹操军包围。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才华英武(虎牢关战役,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关羽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希望招降关羽,遂派张辽,张文远游说关羽,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刘备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
曹操爱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关羽真心归降。在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关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被封为汉寿亭侯,上马金,下马银,赐予“赤兔马”。关羽也非毫无报答,斩颜良侏文丑,立下大功。
现代文;
就当事情这样顺理成章的进行时,突然,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隘,立斩曹操六员大将。
当时,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困在城外小山丘上,被曹操军包围。
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才华英武(虎牢关战役,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关羽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希望招降关羽,遂派张辽,张文远游说关羽,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刘备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
曹操爱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关羽真心归降。在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关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上马金,下马银,赐予“赤兔马”。关羽也非毫无报答,斩颜良诛文丑,立下大功。
就当事情这样顺理成章的进行时,突然,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城市),立斩曹操六员大将,“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来源:
却说曹操部下诸将中,自张辽而外,只有徐晃与云长交厚,其余亦皆敬服;独蔡阳不服关公,故今日闻其去,欲往追之。操曰:“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遂叱退蔡阳,不令去赶。程昱曰:“丞相待关某甚厚,今彼不辞而去,乱言片楮,冒渎钧威,其罪大矣。若纵之使归袁绍,是与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杀了,以绝后患。”操曰:“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记念。”张辽领命,单骑先往。曹操引数十骑随后而来。
却说云长所骑赤兔马,日行千里,本是赶不上;因欲护送车仗,不敢纵马,按辔徐行。忽听背后有人大叫:“云长且慢行!”回头视之,见张辽拍马而至。关公教车仗从人,只管望大路紧行;自己勒住赤兔马,按定青龙刀,问曰:“文远莫非欲追我回乎?”辽曰:“非也。丞相知兄远行,欲来相送,特先使我请住台驾,别无他意。”关公曰:“便是丞相铁骑来,吾愿决一死战!”遂立马于桥上望之。见曹操引数十骑,飞奔前来,背后乃是许褚、徐晃、于禁、李典之辈。操见关公横刀立马于桥上,令诸将勒住马匹,左右排开。关公见众人手中皆无军器,方始放心。操曰:“云长行何太速?”关公于马上欠身答曰:“关某前曾禀过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参见,故拜书告辞,封金挂印,纳还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操曰:“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负前言。恐将军途中乏用,特具路资相送。”一将便从马上托过黄金一盘。关公曰:“累蒙恩赐,尚有余资。留此黄金以赏将士。”操曰:“特以少酬大功于万一,何必推辞?”关公曰:“区区微劳,何足挂齿。”操笑曰:“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锦袍一领,略表寸心。”令一将下马,双手捧袍过来。云长恐有他变,不敢下马,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望北而去。许褚曰:“此人无礼太甚,何不擒之?”操曰: “彼一人一骑,吾数十余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曹操自引众将回城,于路叹想云长不已。
不说曹操自回。且说关公来赶车仗。约行三十里,却只不见。云长心慌,纵马四下寻之。忽见山头一人,高叫:“关将军且住!”云长举目视之,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恰才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两夫人劫掠上山。吾问从者,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且闻将军护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来。杜远出言不逊,被某杀之。今献头与将军请罪。”关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现在山中。”关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时,百余人簇拥车仗前来。关公下马停刀,叉手于车前问候曰:“二嫂受惊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将军保全,已被杜远所辱。”关公问左右曰: “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远劫上山去,就要与廖化各分一人为妻。廖化问起根由,好生拜敬,杜远不从,已被廖化杀了。”关公听言,乃拜谢廖化。廖化欲以部下人送关公。关公寻思此人终是黄巾余党,未可作伴,乃谢却之。廖化又拜送金帛,关公亦不受。廖化拜别,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云长将曹操赠袍事,告知二嫂,催促车仗前行。至天晚,投一村庄安歇。庄主出迎,须发皆白,问曰:“将军姓甚名谁?”关公施礼曰:“吾乃刘玄德之弟关某也。”老人曰:“莫非斩颜良、文丑的关公否?”公曰:“便是。”老人大喜,便请入庄。关公曰:“车上还有二位夫人。”老人便唤妻女出迎。二夫人至草堂上,关公叉手立于二夫人之侧。老人请公坐,公曰“尊嫂在上,安敢就坐!”老人乃令妻女请二夫人入内室款待,自于草堂款待关公。关公问老人姓名。老人曰:“吾姓胡,名华。桓帝时曾为议郎,致仕归乡。今有小儿胡班,在荥阳太守王植部下为从事。将军若从此处经过,某有一书寄与小儿。”关公允诺。次日早膳毕,请二嫂上车,取了胡华书信,相别而行,取路投洛阳来。前至一关,名东岭关。把关将姓孔,名秀,引五百军兵在岭上把守。当日关公押车仗上岭,军士报知孔秀,秀出关来迎。关公下马,与孔秀施礼。秀曰:“将军何往?”公曰:“某辞丞相,特往河北寻兄。”秀曰:“河北袁绍,正是丞相对头。将军此去,必有丞相文凭?”公曰:“因行期慌迫,不曾讨得。”秀曰:“既无文凭,待我差人禀过丞相,方可放行。”关公曰:“待去禀时,须误了我行程。”秀曰:“法度所拘,不得不如此。”关公曰:“汝不容我过关乎?”秀曰:“汝要过去,留下老小为质。”关公大怒,举刀就杀孔秀。秀退入关去,鸣鼓聚军,披挂上马,杀下关来,大喝曰:“汝敢过去么!”关公约退车仗,纵马提刀,竟不打话,直取孔秀。秀挺枪来迎。两马相交,只一合,钢刀起处,孔秀尸横马下。众军便走。关公曰:“军士休走。吾杀孔秀,不得已也,与汝等无干。借汝众军之口,传语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杀之。”众军俱拜于马前。
关公即请二夫人车仗出关,望洛阳进发。早有军士报知洛阳太守韩福。韩福急聚众将商议。牙将孟坦曰:“既无丞相文凭,即系私行;若不阻挡,必有罪责。”韩福曰:“关公勇猛,颜良、文丑俱为所杀。今不可力敌,只须设计擒之。”孟坦曰:“吾有一计:先将鹿角拦定关口,待他到时,小将引兵和他交锋,佯败诱他来追,公可用暗箭射之。若关某坠马,即擒解许都,必得重赏。”商议停当,人报关公车仗已到。韩福弯弓插箭,引一千人马,排列关口,问:“来者何人?”关公马上欠身言曰:“吾汉寿亭侯关某,敢借过路。”韩福曰:“有曹丞相文凭否?”关公曰:“事冗不曾讨得。”韩福曰:“吾奉承相钧命,镇守此地,专一盘诘往来奸细。若无文凭,即系逃窜。”关公怒曰:“东岭孔秀,已被吾杀。汝亦欲寻死耶?”韩福曰:“谁人与我擒之?”孟坦出马,轮双刀来取关公。关公约退车仗,拍马来迎。孟坦战不三合,拨回马便走。关公赶来。孟坦只指望引诱关公,不想关公马快,早已赶上,只一刀,砍为两段。关公勒马回来,韩福闪在门首,尽力放了一箭,正射中关公左臂。公用口拔出箭,血流不住,飞马径奔韩福,冲散众军,韩福急走不迭,关公手起刀落,带头连肩,斩于马下;杀散众军,保护车仗。
关公割帛束住箭伤,于路恐人暗算,不敢久住,连夜投汜水关来。把关将乃并州人氏,姓卞,名喜,善使流星锤;原是黄巾余党,后投曹操,拨来守关。当下闻知关公将到,寻思一计:就关前镇国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余人,诱关公至寺,约击盏为号,欲图相害。安排已定,出关迎接关公。公见卞喜来迎,便下马相见。喜曰:“将军名震天下,谁不敬仰!今归皇叔,足见忠义!”关公诉说斩孔秀、韩福之事。卞喜曰:“将军杀之是也。某见丞相,代禀衷曲。”关公甚喜,同上马过了汜水关,到镇国寺前下马。众僧鸣钟出迎。原来那镇国寺乃汉明帝御前香火院,本寺有僧三十余人。内有一僧,却是关公同乡人,法名普净。当下普净已知其意,向前与关公问讯,曰:“将军离蒲东几年矣?”关公曰:“将及二十年矣。”普净曰:“还认得贫僧否?”公曰:“离乡多年,不能相识。”普净曰:“贫僧家与将军家只隔一条河。”卞喜见普净叙出乡里之情,恐有走泄,乃叱之曰:“吾欲请将军赴宴,汝僧人何得多言!”关公曰:“不然。乡人相遇,安得不叙旧情耶?”普净请关公方丈待茶。关公曰:“二位夫人在车上,可先献茶。”普净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后请关公入方丈。普净以手举所佩戒刀,以目视关公。公会意,命左右持刀紧随。
卞喜请关公于法堂筵席。关公曰:“卞君请关某,是好意,还是歹意?”卞喜未及回言,关公早望见壁衣中有刀斧手,乃大喝卞喜曰:“吾以汝为好人,安敢如此!”卞喜知事泄,大叫:“左右下手!”左右方欲动手,皆被关公拔剑砍之。卞喜下堂绕廊而走,关公弃剑执大刀来赶。卞喜暗取飞锤掷打关公。关公用刀隔开锤,赶将入去,一刀劈卞喜为两段。随即回身来看二嫂,早有军人围住,见关公来,四下奔走。关公赶散,谢普净曰:“若非吾师,已被此贼害矣。”普净曰:“贫僧此处难容,收拾衣钵,亦往他处云游也。后会有期,将军保重。”关公称谢,护送车仗,往荥阳进发。荥阳太守王植,却与韩福是两亲家;闻得关公杀了韩福,商议欲暗害关公,乃使人守住关口。待关公到时,王植出关,喜笑相迎。关公诉说寻兄之事。植曰:“将军于路驱驰,夫人车上劳困,且请入城,馆驿中暂歇一宵,来日登途未迟。”关公见王植意甚殷勤,遂请二嫂入城。馆驿中皆铺陈了当。王植请公赴宴,公辞不往;植使人送筵席至馆驿。关公因于路辛苦,请二嫂晚膳毕,就正房歇定;令从者各自安歇,饱喂马匹。关公亦解甲憩息。却说王植密唤从事胡班听令曰:“关某背丞相而逃,又于路杀太守并守关将校,死罪不轻!此人武勇难敌。汝今晚点一千军围住馆驿,一人一个火把,待三更时分,一齐放火;不问是谁,尽皆烧死!吾亦自引军接应。”胡班领命,便点起军士,密将干柴引火之物,搬于馆驿门首,约时举事。
胡班寻思:“我久闻关云长之名,不识如何模样,试往窥之。”乃至驿中,问驿吏曰:“关将军在何处?”答曰:“正厅上观书者是也。”胡班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班见了,失声叹曰:“真天人也!”公问何人,胡班入拜曰:“荥阳太守部下从事胡班。”关公曰:“莫非许都城外胡华之子否?”班曰:“然也。”公唤从者于行李中取书付班。班看毕,叹曰:“险些误杀忠良!”遂密告曰:“王植心怀不仁,欲害将军,暗令人四面围住馆驿,约于三更放火。今某当先去开了城门,将军急收拾出城。”
关公大惊,忙披挂提刀上马,请二嫂上车,尽出馆驿,果见军士各执火把听候。关公急来到城边,只见城门已开。关公催车仗急急出城。胡班还去放火。关公行不到数里,背后火把照耀,人马赶来。当先王植大叫:“关某休走!”关公勒马,大骂:“匹夫!我与你无仇,如何令人放火烧我?”王植拍马挺枪,径奔关公,被关公拦腰一刀,砍为两段。人马都赶散。关公催车仗速行,于路感胡班不已。
行至滑州界首,有人报与刘延。延引数十骑,出郭而迎。关公马上欠身而言曰:“太守别来无恙!”延曰:“公今欲何往?”公曰:“辞了丞相,去寻家兄。”延曰:“玄德在袁绍处,绍乃丞相仇人,如何容公去?”公曰:“昔日曾言定来。”延曰:“今黄河渡口关隘,夏侯敦部将秦琪据守,恐不容将军过渡。”公曰:“太守应付船只,若何?”延曰:“船只虽有,不敢应付。”公曰:“我前者诛颜良、文丑,亦曾与足下解厄。今日求一渡船而不与,何也?”延曰:“只恐夏侯敦知之,必然罪我。”关公知刘延无用之人,遂自催车仗前进。到黄河渡口,秦琪引军出问:“来者何人?”关公曰:“汉寿亭侯关某也。”琪曰:“今欲何往?”关公曰:“欲投河北去寻兄长刘玄德,敬来借渡。”琪曰:“丞相公文何在?”公曰:“吾不受丞相节制,有甚公文!”琪曰:“吾奉夏侯将军将令,守把关隘,你便插翅,也飞不过去!”关公大怒曰:“你知我于路斩戮拦截者乎?”琪曰:“你只杀得无名下将,敢杀我么?”关公怒曰:“汝比颜良、文丑若何?”秦琪大怒,纵马提刀,直取关公。二马相交,只一合,关公刀起,秦琪头落。关公曰:“当吾者已死,余人不必惊走。速备船只,送我渡河。”军士急撑舟傍岸。关公请二嫂上船渡河。渡过黄河,便是袁绍地方。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后人有诗叹曰:“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过五关斩六将的原文
(1)斩孔秀——
前至一关,名东岭关。把关将姓孔,名秀,引五百军兵在岭上把守。当日关公押车仗上岭,军士报知孔秀,秀出关来迎。关公下马,与孔秀施礼。秀曰:“将军何往?”公曰:“某辞丞相,特往河北寻兄。”秀曰:“河北袁绍,正是丞相对头。将军此去,必有丞相文凭?”公曰:“因行期慌迫,不曾讨得。”秀曰:“既无文凭,待我差人禀过丞相,方可放行。”关公曰:“待去禀时,须误了我行程。”秀曰:“法度所拘,不得不如此。”关公曰:“汝不容我过关乎?”秀曰:“汝要过去,留下老小为质。”关公大怒,举刀就杀孔秀。秀退入关去,鸣鼓聚军,披挂上马,杀下关来,大喝曰:“汝敢过去么!”关公约退车仗,纵马提刀,竟不打话,直取孔秀。秀挺枪来迎。两马相交,只一合,钢刀起处,孔秀尸横马下。众军便走。关公曰:“军士休走。吾杀孔秀,不得已也,与汝等无干。借汝众军之口,传语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杀之。”众军俱拜于马前。
(2)(3)斩韩福和牙将孟坦——
关公即请二夫人车仗出关,望洛阳进发。早有军士报知洛阳太守韩福。韩福急聚众将商议。牙将孟坦曰:“既无丞相文凭,即系私行;若不阻挡,必有罪责。”韩福曰:“关公勇猛,颜良、文丑俱为所杀。今不可力敌,只须设计擒之。”孟坦曰:“吾有一计:先将鹿角拦定关口,待他到时,小将引兵和他交锋,佯败诱他来追,公可用暗箭射之。若关某坠马,即擒解许都,必得重赏。”商议停当,人报关公车仗已到。韩福弯弓插箭,引一千人马,排列关口,问:“来者何人?”关公马上欠身言曰:“吾汉寿亭侯关某,敢借过路。”韩福曰:“有曹丞相文凭否?”关公曰:“事冗不曾讨得。”韩福曰:“吾奉承相钧命,镇守此地,专一盘诘往来奸细。若无文凭,即系逃窜。”关公怒曰:“东岭孔秀,已被吾杀。汝亦欲寻死耶?”韩福曰:“谁人与我擒之?”孟坦出马,轮双刀来取关公。关公约退车仗,拍马来迎。孟坦战不三合,拨回马便走。关公赶来。孟坦只指望引诱关公,不想关公马快,早已赶上,只一刀,砍为两段。关公勒马回来,韩福闪在门首,尽力放了一箭,正射中关公左臂。公用口拔出箭,血流不住,飞马径奔韩福,冲散众军,韩福急走不迭,关公手起刀落,带头连肩,斩于马下;杀散众军,保护车仗。
(4)斩卞喜——
关公割帛束住箭伤,于路恐人暗算,不敢久住,连夜投汜水关来。把关将乃并州人氏,姓卞,名喜,善使流星锤;原是黄巾余党,后投曹操,拨来守关。当下闻知关公将到,寻思一计:就关前镇国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余人,诱关公至寺,约击盏为号,欲图相害。安排已定,出关迎接关公。公见卞喜来迎,便下马相见。喜曰:“将军名震天下,谁不敬仰!今归皇叔,足见忠义!”关公诉说斩孔秀、韩福之事。卞喜曰:“将军杀之是也。某见丞相,代禀衷曲。”关公甚喜,同上马过了汜水关,到镇国寺前下马。众僧鸣钟出迎。原来那镇国寺乃汉明帝御前香火院,本寺有僧三十余人。内有一僧,却是关公同乡人,法名普净。当下普净已知其意,向前与关公问讯,曰:“将军离蒲东几年矣?”关公曰:“将及二十年矣。”普净曰:“还认得贫僧否?”公曰:“离乡多年,不能相识。”普净曰:“贫僧家与将军家只隔一条河。”卞喜见普净叙出乡里之情,恐有走泄,乃叱之曰:“吾欲请将军赴宴,汝僧人何得多言!”关公曰:“不然。乡人相遇,安得不叙旧情耶?”普净请关公方丈待茶。关公曰:“二位夫人在车上,可先献茶。”普净教取茶先奉夫人,然后请关公入方丈。普净以手举所佩戒刀,以目视关公。公会意,命左右持刀紧随。
卞喜请关公于法堂筵席。关公曰:“卞君请关某,是好意,还是歹意?”卞喜未及回言,关公早望见壁衣中有刀斧手,乃大喝卞喜曰:“吾以汝为好人,安敢如此!”卞喜知事泄,大叫:“左右下手!”左右方欲动手,皆被关公拔剑砍之。卞喜下堂绕廊而走,关公弃剑执大刀来赶。卞喜暗取飞锤掷打关公。关公用刀隔开锤,赶将入去,一刀劈卞喜为两段。
(5)斩王植——
荥阳太守王植,却与韩福是两亲家;闻得关公杀了韩福,商议欲暗害关公,乃使人守住关口。待关公到时,王植出关,喜笑相迎。关公诉说寻兄之事。植曰:“将军于路驱驰,夫人车上劳困,且请入城,馆驿中暂歇一宵,来日登途未迟。”关公见王植意甚殷勤,遂请二嫂入城。馆驿中皆铺陈了当。王植请公赴宴,公辞不往;植使人送筵席至馆驿。关公因于路辛苦,请二嫂晚膳毕,就正房歇定;令从者各自安歇,饱喂马匹。关公亦解甲憩息。却说王植密唤从事胡班听令曰:“关某背丞相而逃,又于路杀太守并守关将校,死罪不轻!此人武勇难敌。汝今晚点一千军围住馆驿,一人一个火把,待三更时分,一齐放火;不问是谁,尽皆烧死!吾亦自引军接应。”胡班领命,便点起军士,密将干柴引火之物,搬于馆驿门首,约时举事。
胡班寻思:“我久闻关云长之名,不识如何模样,试往窥之。”乃至驿中,问驿吏曰:“关将军在何处?”答曰:“正厅上观书者是也。”胡班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班见了,失声叹曰:“真天人也!”公问何人,胡班入拜曰:“荥阳太守部下从事胡班。”关公曰:“莫非许都城外胡华之子否?”班曰:“然也。”公唤从者于行李中取书付班。班看毕,叹曰:“险些误杀忠良!”遂密告曰:“王植心怀不仁,欲害将军,暗令人四面围住馆驿,约于三更放火。今某当先去开了城门,将军急收拾出城。”
关公大惊,忙披挂提刀上马,请二嫂上车,尽出馆驿,果见军士各执火把听候。关公急来到城边,只见城门已开。关公催车仗急急出城。胡班还去放火。关公行不到数里,背后火把照耀,人马赶来。当先王植大叫:“关某休走!”关公勒马,大骂:“匹夫!我与你无仇,如何令人放火烧我?”王植拍马挺枪,径奔关公,被关公拦腰一刀,砍为两段。人马都赶散。关公催车仗速行,于路感胡班不已。
(6)斩秦琪——
行至滑州界首,有人报与刘延。延引数十骑,出郭而迎。关公马上欠身而言曰:“太守别来无恙!”延曰:“公今欲何往?”公曰:“辞了丞相,去寻家兄。”延曰:“玄德在袁绍处,绍乃丞相仇人,如何容公去?”公曰:“昔日曾言定来。”延曰:“今黄河渡口关隘,夏侯敦部将秦琪据守,恐不容将军过渡。”公曰:“太守应付船只,若何?”延曰:“船只虽有,不敢应付。”公曰:“我前者诛颜良、文丑,亦曾与足下解厄。今日求一渡船而不与,何也?”延曰:“只恐夏侯敦知之,必然罪我。”关公知刘延无用之人,遂自催车仗前进。到黄河渡口,秦琪引军出问:“来者何人?”关公曰:“汉寿亭侯关某也。”琪曰:“今欲何往?”关公曰:“欲投河北去寻兄长刘玄德,敬来借渡。”琪曰:“丞相公文何在?”公曰:“吾不受丞相节制,有甚公文!”琪曰:“吾奉夏侯将军将令,守把关隘,你便插翅,也飞不过去!”关公大怒曰:“你知我于路斩戮拦截者乎?”琪曰:“你只杀得无名下将,敢杀我么?”关公怒曰:“汝比颜良、文丑若何?”秦琪大怒,纵马提刀,直取关公。二马相交,只一合,关公刀起,秦琪头落。关公曰:“当吾者已死,余人不必惊走。速备船只,送我渡河。”军士急撑舟傍岸。关公请二嫂上船渡河。渡过黄河,便是袁绍地方。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后人有诗叹曰:“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3. 求强将手下无弱兵 辩词

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出处:宋·苏轼《题连公壁》:“俗语去:‘强将手下无弱兵。’真可信。”
一、强将手下无弱兵 比武场上逞英豪
在抚顺石化公司首届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大赛总结表彰会的领奖台上,有一位年近半百的女同志,双手捧着获奖证书,脸上绽出欣慰的笑容,她就是石油三厂动力车间工程师兼车间培训员韩耀香同志。
提起动力车间的员工培训工作,了解情况的人都会肃然起敬,这个车间的员工在连续两届参加公司员工技术练兵大比武都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第二届公司员工技术练兵大比武中,车间组织员工参加了锅炉、水处理和汽轮机三个专业工种的比赛,并取得了两个工种第一名和一个工种第二名的好成绩。在第三届公司员工技术练兵大比武中,车间组织员工参加了两个工种的比赛,其中锅炉专业包揽了前三名,汽轮机专业也拿到了第一名和第三名。
员工们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比赛成绩,不仅与该车间领导长期重视员工的技术培训分不开,同时也倾注着车间培训员韩耀香的心血。韩耀香是1981年中专毕业后分配到石油三厂动力车间工作的,为了提高自己的技术素质,工作之余她又参加了抚顺石油学院的夜大学习并取得本科学历。她先后担任过锅炉专业、化学分析专业、水处理专业的技术员以及车间工程师兼职培训员等职务。从自身的成长经历中,韩耀香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千方百计地抓好员工的技术培训,使员工的技术素质不断提高。
这次公司举办首届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大赛,也是对技术人员基本业务素质的一次大检验,韩耀香则轻松地以99分的好成绩荣登本专业榜首。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有了韩耀香这样的带头人,员工的技术水平自然也要高人一筹了。
二、最近国外一权威研究机构调查表明:在一个现代化企业里,每增加一名合格的体力劳动者,可以取得1:1.5的经济效果,而每增加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则可以取得1:6的经济效果当代成功企业家们普遍证实:一个企业如果投资占1分,科技占3分,管理则占6分。

国内有关部门的测算表明:假设增加1%的工业固定资产,企业的生产仅仅增加2%;而每增加1%训练有素、懂管理、会经营的管理人员,企业的生产则可以增长18%。 中国加入WTO后,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在美国"9.11事件"的影响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大量裁员,进一步加剧了竞争。在马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周末,上海人才市场招聘会上,洋打工竟占1/5之多,凭着他们国外大企业的工作经验、懂国际市场运行规则而倍受民企、私企的青睐,这更加剧了我们的就业压力,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流的人才打造第一流的企业,新经济格局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把劳动力全面转化为人力资本,企业才能获得市场竞争的根本优势,个人才能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强将手下无弱兵,部下的素质低不是你的责任,但不能提高部下的素质却是你的责任,在企业里"员工的素质就是反映领导的素质"。终身学习、加强培训、组建学习型企业,已经成为典型的"二项限投资"。因此,必须得到企业高层决策者的认同和支持。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下旧有思想观念的惯性导致企业拿新"瓶"旧"酒"的现象较为普遍,仍然使得我们难以从根本上"走出去",同时学习与工作时间也难以安排。

为了更好地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帮助企业和个人解决优秀师资匮乏、学习者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等困难,积极推动我国企业工商管理自助培训健康发展,应广大顾客的强烈要求,我们公司隆重推出了经国家经贸委、中国企业联合会等权威机构推荐的VCD光盘为主的工商管理自主培训教程,向您提供一条产学一体化之路,以超低廉的价格,提供最权威的培训,解决企业在发展中"软件要素"升级的问题。您只要把工作8小时以内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就可以迅速掌握关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理财与资本运营、企业改制、员工持股、质量管理、MBA管理、创新经营、市场开发与销售、电子商务等专家顾问数十年的企业实战操作技巧和当今中国顶尖企业家的成功经验,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成效,全面将我们的经营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至专业化水准。把全国最权威的管理专家请到家,博采众多管理专家智慧,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将迅速提升企业和个人核心竞争力,让你成为:企业的强手,经营的高手,理财的能手,竞争的好手,真正成为企业的"中坚"和"脊梁"。使您轻轻松松当经理,胸有成竹当老总。

QQ:841949980

4. 假如邓艾和钟会没有攻下蜀汉,姜维可以反杀魏晋军团吗

自从蜀汉政权在公元221年建立后,其实魏国伐蜀的次数充其量才3次。第一次是公元229年,曹真率四路大军10万人伐蜀,被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个个击破。第二次是公元244年,曹真的儿子曹爽,外甥夏侯玄两路13万大军伐蜀,面对气势汹汹的魏军,蜀汉政权的姜维、廖化、王平、蒋琬和费祎将相合力,在兴势之战(今天汉中地区)中杀得魏军尸横遍野。而蜀军没损失多少,曹爽脸丢大发了,为司马家夺权埋下了伏笔。

在魏国第一次到第三次伐蜀期间,蜀汉政权有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11次北伐,很烦。终于在上次伐蜀失败之后20年,曹魏朝廷被司马家控制,为了一劳永逸解决蜀汉北伐的问题,再次伐蜀。魏军假意伐吴,以钟会为主帅,带着诸葛绪和邓艾三路大军,共计18万突然伐蜀。



那么,今天笔者就来说说,假使刘禅不投降呢?

邓艾的部队很可能就被就地消灭了,而蜀中各地援军在消灭邓艾后,会立刻增援姜维,防御钟会,本来钟会已经让魏国朝廷调走了诸葛绪,这会也心生退意了。然后蜀汉政权又摆脱了一场危机。而刘禅的太子刘璿也不会死于后来的钟会叛乱。

那么危机之后呢?

曹魏或者晋朝可能会全力进攻东吴。姜维会发动第12次北伐,但是姜维手上除了快80的老将廖化,已经无可用的大将了。阎宇和罗宪和东吴有血海深仇,是当年诸葛丞相留下防御东吴的。

人生如同白驹过隙,转眼已到暮年。当年诸葛丞相得到姜维的时候,姜维才28,而刘禅也才23。这个时候,姜维也已经63岁,刘禅也58岁了。真实的历史是刘禅投降7年后去世,假设姜维没有去世,那么他也70岁了。从钟会叛乱可以看出刘禅的儿子刘璿是不甘心父亲投降的,那么会全力支持姜维北伐。

但是大厦将倾,70岁的姜维还能撑多久。季汉政权有一个大隐患始终没有去除,如果有一天晋朝士兵再杀过来,到时候不是刘璿抵抗决心的问题,而是荆州派彻底没有了人才,舆论完全被益州派掌握了。到时候,姜维去世,魏军包围成都,那么就算刘璿不投降,益州派可能会偷偷打开城门进来。

而且彼时的蜀汉政权可能面临的情况更糟糕,一来,蜀汉人才凋敝,二来,晋朝人才兴旺,三来,由于孙皓嗜杀,人心尽丧,晋朝可能会先灭亡东吴,到时候,蜀汉政权连求援的对象都没有。顶天了就是刘璿在晋朝当个享乐的侯爷。

5. 别人公司转让给我有什么不好的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公司转让时应当注意以下事项:1、检查公司是否存在债务公司转让中最需要注专意的不是转让方而是承接方,属承接方在收购一个公司的时候一定要先考虑该公司的账目问题,找有资质的代理记账公司专员,仔细检查公司账目,看看转让的公司是否有潜在的债务。2、检查公司以前经营状况转让公司以前是否是合法经营,在经营过程中是否有违法犯罪的活动,在工商局档案中是否有不良记录。3、年检是否每年都按时参加年检是国家工商机关检查企业是否合法经营的重要手段,每年必须要检查的重要手段,每年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参加的,如果没有按时参加,那么企业会被记录在案,企业信誉下降,同时还会受到处罚规定。第四查看公司审计报告公司是否是垫资注册公司,公司的注册资金是否出资到位,是否有抽逃资金的现象,公司账目是否合法等等,这都是必须的,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零四条本法和公司章程规定公司转让、受让重大资产或者对外提供担保等事项必须经股东大会作出决议的,董事会应当及时召集股东大会会议,由股东大会就上述事项进行表决。

6. 分析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引起“无限的兴味”的原因

一九二○年八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出现了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倾向的青年政治团体??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带动了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并为统一的中国青年运动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图就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的历史条件及其过程进行探讨,以揭示青年团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总结建团的历史经验。
一、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的历史背景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并非偶然,它与上海在旧中国的特殊地位和五四运动之后上海的阶级斗争形势直接关联;它的创建,是中国青年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青年中传播的一大成果
第一,上海是当时最大的口岸城市。在这里,帝国主义势力顽强,资产阶级集中,无产阶级强大,是阶级斗争最复杂、最激烈的漩涡,也是当时中国青年运动最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
二十世纪初,上海早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地处中国中部,是中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中枢之一,上海在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又是一座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城市,各个阶级的政治力量,在这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当时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北京,处于北洋军阀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下,而上海却存在着各种互相矛盾的政治力量,这就在客观上给中国的革命者从事政治活动造成了一定的空隙。五四前后,上海出现了政治团体林立,思想流派纷呈的局面。上海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基地。比如,孙中山先生设中华革命党总部于上海,他本人也长期驻足上海。一九一八年,当他在南北军阀威逼之下,被迫辞去护国军政府大元帅后,更是公开定居于上海的莫里哀路二十九号(今香山路七号)。“五四”之前,陈独秀也曾长期在上海活动。一九一五年,他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迁往北京,并取名《新青年》,一九二○年春,又迁回上海),是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之发轫。上海也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这里,拥有着中国最强大的工人阶级的队伍,这是五四运动爆发后,其中心很快移至上海的最重要的根据。五四前后,上海出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进步刊物,成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于中国的中心之一。全国各地许多有志于改造中国的热血青年,不远千里来到上海,寻求革命的真理,会聚了一批中华民族的精英,正如李达所说:“五四运动后,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有不少青年对旧社会不满,要求思想解放。……许多人脱离了家庭和学校,到上海找《新青年》、社、《民国日报》副刊《觉悟》(邵力子等人主办的)、《星期评论》(李汉俊等办的)”①。上海成了中国青年运动最发展的地区之一,正因为如此,五四运动爆发后,当学生运动不断高涨,一些学生运动的领导人感到必须及时地建立全国学联时,大家就把建立全国学联的地点选在了上海。他们认为,上海的“一举一动可以影响全国。”②中国早期的一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就以上海为活动基地,中国早期的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上海的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因此,上海终于成了中国共产党和第一个青年团组织的诞生地。
第二、由五四开始的青年运动的实践,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产生的前提。
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青年运动也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中国青年要求改造社会的呼声响彻祖国大地。从五四运动爆发到一九二○年五月,一年之中,各地出版的刊物骤增四百余种③,其中大多数皆由各种进步的学生社团所创办。
五四之后的青年运动,与五四之前的青年运动相比较,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中国青年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造社会的实验。
五四以后,在中国青年中出现了一个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社会主义”成为青年最向往的理想社会。不过,当时的“社会主义”还是一股包含着庞杂内容的新思潮,其中除科学社会主义的成份外,还包括当时被人称之为“社会主义”的各种小资产阶级思想流派:如施蒂纳的“无政府个人主义”,蒲鲁东的“社会无政府主义”,巴枯宁的“团体无政府主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或者小路笃实的“新村主义”,欧文等人的“合作主义”等等。对这种现象,毛泽东表示:“现在我于种种主义,种种学说,都还没有得到一个比较明了的概念……”④。瞿秋白也曾回忆说:“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同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影响,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然喷沫鸣溅,究不曾自定出流的方向。”⑤正是在这样的庞杂的“社会主义”新思潮的鼓荡下,中国青年们勇敢地进行了改造社会的试验。从一九一九年底到一九二○年春,全国不少城市出现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式的工读互助团及性质相近的团体,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工读互助运动,那些团体的具体章程和做法虽有所不同,但原则和指导思想却大体一致。它们的原则是半工半读,收入公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指导思想是首先由少数人本着互助的精神,组织半工半读的新生活,然后依靠这种新生活的扩张逐渐改造整个社会。这些无政府共产主义、合作主义和新村主义试验,得到了大批青年知识分子的热烈响应,也得到一些社会名人,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的支持或赞助。除了北京,上海也是中国青年进行工读互助试验的中心之一。北京工读互助团建立后,陈独秀、王光祈等人紧接着就筹备建立上海工读团。毛泽东也曾列名上海工读互助团。北京工读互助团失败之后,一部分学生又幻想在“经济会枢”的上海或许能够成功,结果又在上海组织了有名的“沪滨工读互助团”,后来也失败了。
工读互助运动是中国青年改造社会的一次重要实践,它的出现,是中国青年运动深化的一个标志,而它的失败,则促使大批青年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北京工读互助团团员施存统就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组织底下,靠少数人组织工读互助团和诡诈百出的万恶社会奋斗,没有不失败的道理。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一)要改造社会,须从根本上谋全体的改造,枝枝节节地一部分的改造是不中用的。(二)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之前,不能试验新生活;不论工读互助团和新村。”⑥从而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北京工读互助团建立之时,千里迢迢从杭州赶到北京参加工读团的俞秀松,在工读团失败后,也很快抛弃了无政府共产主义的空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不久来到上海,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工作。
总之,跟着青年运动的实践与发展,尤其是经过空想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促使先进的中国青年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形式的空想理论的界限,清除了无政府共产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逐步开始转向科学社会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随着大批决心走马克思主义道路的青年队伍的壮大,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青年政治团体,也就成为历史的要求了。
第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青年运动相结合,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产生的根本原因。
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影响,迅速扩大。当时出现了三家宣传社会主义并在青年中影响极大的社团及其刊物:一是陈独秀领导的‘新青年社’以及陈独秀、李大钊等编辑出版的《新青年》月刊(此刊于一九二○年初从北京迁回上海,李大钊在北京负责组稿)。李大钊、陈独秀成了当时青年的崇敬的思想领袖。二是戴季陶、沈玄庐等组织的“星期评论社”及其《星期评论》周刊。五四运动后,《星期评论》以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特别是介绍世界和中国的劳动运动而获盛名。三是邵力子主编、陈望道助编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在当时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而著称。这些社团和刊物对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起了极大作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运动的结合,其间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一九二○年五月一日,上海、北京和广州的许多青年学生积极参加了由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组织的纪念国际劳动节的活动。各地的学生们以“劳工神圣”为旗帜,去工厂宣传,或与工人们一起举行纪念大会。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次最初尝试,也预示了中国青年运动的一个新方向。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青年运动的初步结合,使中国青年运动突破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围,开始转向共产主义。各地优秀青年在上海的相对集中和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积极分子的涌现,为在上海成立一个共产主义青年运动的领导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创造了条件。
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及其初期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创造了可能性,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则使可能性转变成现实。
一九二○年三月,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偕夫人库兹涅佐娃、秘书马迈也夫、马迈也娃、翻译杨明斋(俄籍华人、俄共党员)一行,肩负着“同中国的革命组织建立联系,组织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及青年团”的使命⑦来到中国。维经斯基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维经斯基和李大钊讨论了中国的建党问题,后经李大钊介绍,维经斯基于同年四月到上海会见了陈独秀。在维经斯基和陈独秀等的积极活动下,六月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开始筹建,八月正式形成。在酝酿组建共产党组织的同时,维经斯基还向中国的共产主义者介绍了苏俄共青团组织情况⑧。为了更好地在青年中进行社会改造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更好地团结和教育集于上海的大批优秀青年,并从中“培养挑选预备党员”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成立的同时,决定组建青年团。一九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⑩。当时团组织成员有八人: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金家凤、袁振英、俞秀松、叶天底(另说是陈独秀、杨明斋、俞秀松、施存统、叶天底、袁振英、金家凤等八人)(11),二十一岁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俞秀松担任书记。团的机关设在法租界的霞飞路新渔阳里六号(今淮海中路铭德里北六号)。
为了掩护革命活动,培养干部和输送优秀青年到苏俄学习,一九二○年九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团的机关所在地,公开创办了外国语学社,杨明斋任校长,俞秀松任秘书,维经斯基夫人库兹涅佐娃任俄语教员。上海团组织在外国语学社发展了最早的一批团员,计有:李中、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任作民、王一飞、许之桢、傅大庆、周兆秋、柯庆施、粱百达、卜士奇、袁达时、彭述之、廖化平等。建团不到一个月,团员已达三十多名。
初创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下,,积极投入了革命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建团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团的基本工作是接近劳动群众和研究共产主义、社会科学等,……青年团为本团提出的任务是帮助工人争取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缩短工作日等。”(12)青年团员们在党的引导下,深入劳动群众,广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开拓了上海工人运动的新局面。一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团员李中(即李声?,后为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是工会的具体组织者,他先后担任工会筹备会的临时主席、成立大会的主席,同年秋,团员李启汉(后为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在沪西工人区举办工人半日学校(13)(后一度改名为工人游艺会)。这个团体在工人中很有影响。俞秀松也积极参加了开展工人运动的工作,他协助李汉俊等编辑的通俗工人刊物《劳动者》,在工人群众中影响很大。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许多团员,经常深入工厂作社会调查,写出了一批抨击社会黑暗,启发工人觉悟的调查报告和文章,如《我们底劳动力哪里去了?》(陈为人撰)、《黄包车夫拉车吐血》(卜士奇撰)、《失业问题与社会主义》(柯庆施撰)等等(14)。文章涉及上海各行各业,也反映了工人的劳动、生活的实际状况,语言通俗,很受工人们的欢迎。
初期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没有自己的独立的刊物,但团员们通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的《共产党》和《劳动界》等刊物,发表文章,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青年团的一些工作报告、决议、文件大都刊登于《共产党》月刊。
在团结和教育青年方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更是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相当成绩。仅外国语学社,就输送了大批优秀青年去苏俄学习。据不完全统计,一九二一年夏季先后到达俄国的团员青年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任岳、周兆秋、胡士廉、韩慕涛、蒋光慈、傅大庆、彭述之、卜士奇、韩平的、蒋热血、吴葆萼、曹靖华、韦漱园、任作民、王一飞、谢文锦、许之桢、粱柏台、华林等三、四十人。这些青年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领导人。
在党的领导下,初创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本身也得到迅速壮大。到一九二一年初,团员达到二百余人,少共国际东方部书记格林赞誉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青年团中最好的一个”,并邀请上海团派代表参加一九二一年七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二次代表大会(15)(三月二十九日,俞秀松应邀作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和留俄学生代表,离开上海,去莫斯科参加大会)。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带动了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上海团建立后,便向各地共产主义者寄发团章和信件,希望要求各地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团的影响下,北京、长沙、武汉、广州、天津、济南等地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纷纷建立。各地团组织建立后,上海团经常与之互通情况,交流经验。正是因为在各地建团的过程中,上海团客观上起了发起与指导的核心作用,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在由张太雷主持制定的新的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章程中,明确规定:在“正式团的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上海团的机关代理中央职权(16)。
总之,尽管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一个地方性的组织,但它对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的初创活动,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于一九二五年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第一页。
三、几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关于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名称问题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倾向的青年政治团体,但为什么不称“共产主义青年团”,而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呢?
原因有这样几条:一是因为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主义”一词在中国青年心目中实际上是“改造社会”的同义词。对大部分青年来说,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并不清晰。正如本文前面所提及的那样。由于“社会主义”一词对青年具有着极大的号召力,所以当时许多共产主义者都愿意袭用“社会主义”一词进行共产主义的宣传,比如,陈独秀的文章一度以“社会主义者”和“社会党”自称,即为一例。一九二一年,在俞秀松(也可能是张太雷)提交给少共国际“二大”的报告中,曾经提到,上海团的名称最初曾定为“青年社会革命党”,以后才确定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17)二是尽管在当时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中,马克思主义占了主导地位,但仍有不少的无政府思想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影响,而且当时的许多共产主义者本身,也还残存着不少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他们需要进一步的实践与学习,并对各种繁复的“社会主义”流派作理论上的分析、概括。三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中国是一个小生产的汪洋大海,“共产”两字,对小资产阶级意识浓重的群众来说,是一时难以理解的。正如后来恽代英撰文解释的,采用“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个名字,“是因为防着许多人对于共产主义有很多误会的原故”(18)。
2、党团关系问题
毋庸置疑,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上海党组织所缔造和领导的。党的领导人陈独秀不光是建团的倡导、支持者,也是积极的组织筹划人。团建之后的活动也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展开的。据包惠僧回忆:“当时青年团每星期举行一次会议,是学习性质,每次都有政治报告,报告的内容多半是由党规定下来的”(19)。许多当时留下的文件也明显地反映了党团关系:“团接受党给予的组织罢工和进行其他政治活动的任务。同时,团在自己的工作中保持独立性。”(20)
当时党是秘密的,而团是半公开的。党的许多活动都以团的名义进行,如曾以青年团的名义举行过“马克思诞生纪念会”、“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纪念会”、庆祝“三八妇女节”和“五一国际劳动节”等重要活动(21)。当时,许多党员保留着团籍,同时参加党、团组织的活动;许多会议与革命活动是党、团组织联合举行的。青年团紧跟共产党,成为党的忠实助手的原则与传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关于是否“暂时解散”的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称:由于初建时期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内部思想信仰不统一,“马克思主义者也有,无政府主义者也有,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也有,工团主义者也有,莫名其妙的也有。”内部思想冲突激烈,“到了一九二一年五月,看看实在办不下去了,就只得宣告暂时解散!”(22)但许多当时人均回忆没有“暂时解散”一事。李达回忆:“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年成立后,一九二一年五月并未取消过,记得一九二一年左右,我们经济很困难,环龙路渔阳里二号‘新青年社’的房子与环龙路新渔阳里六号S.Y的房子,每月要化不少的线,房子租不起了,而且有的青年走了,但是青年团组织并未取消。一九二一年秋冬,还曾派人到苏联去学习”(23)。施复亮回忆:“有人说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起来以后,在一九二一年又被解散,这种说法不对,我认为,最多只能说成‘无形停顿’和‘没有活动’,造成这种情况不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而是因为缺乏领导骨干。”(24)此外,罗章龙、柯庆施等人的回忆也都否定了“解散”的说法。
就目前笔者所见的材料分析,“宣告暂时解散”一说似有所误,但是,一九二一年五月之后,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一度陷于低潮,却是事实。这是什么原因呢?把现有材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如施存统所回忆的那样,团的领导骨干离开了上海,一九二一年春,上海团的主要负责人俞秀松去了莫斯科,同一时期,上海团的骨干分批去苏俄学习,这就影响了上海团的活动。
第二,新渔阳里六号团机关的丧失,暂时打乱了团的活动节奏。一九二一年四月,上海的党团组织为了举行五一劳动节庆祝活动,曾召集了一批学校、社团、报馆的进步人士在新渔阳里六号开过三次庆贺五一劳动节的筹备会。五一那天,举行了一次颇有影响的庆祝活动。因此,引起了法租界当局的注意。五月二日中午,法国巡捕搜查了新渔阳里六号。尽管事先有了准备,法国巡捕一无所获,但由于此地已受注意,团的机关不能再继续在此活动下去了。但当时经费困难,没有办法另找活动地点,对团的活动也造成影响。
第三、更深刻的原因是团的“一大”文件所指出的,即团内思想信仰的不统一。所以在讨论问题时,常常彼此互相冲突。在这种状态下面,“团体规律和团体训练,就不能实行。团体的精神,当然非常不振。”(25)这种状况,在一九二一年春天大批骨干离去之后,更显突出,开展活动更加困难。
总括上述种种,我们不难看到,初创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尚属幼年时期,尽管马克思主义者占了主导地位,但又间杂了不少非马克思主义的成份;组织形式亦不严密。
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后,决定加强对青年团的领导。十一月,从苏俄参加少共国际“二大”回来的张太雷,根据少共国际的指示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局的意见,主持恢复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制定了新的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章程,明确规定:社会主义青年团“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改造及拥护青年权利为宗旨,”使团的性质得到进一步明确。同时,也比较严格确定了团员的标准和义务(26)。这一临时团章的制定,正是对前一时期青年团活动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此,社会主义青年团内部思想信仰达到了初步的统一,上海团的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涨时期。

7. 魏蜀吴哪个最强

这个你且听我给你一一分析:
首先说吴国,这个江东三世政权可不是盖的,而且加上有长江天险,土壤肥沃,所以东吴的实力其实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内部并不团结,官员多依仗家族势力,氏族在其中占了很大的地位,加上东吴后期孙权的政治偏向,以及人才匮乏,难免走上灭亡的道路。
其次是蜀国,三国演义里对蜀国有很大的倾向性,但真正的正史里可以看出,蜀国其实并不是我们从演义里所看到的那么好。首先就是内部政权问题,刘备带着自己的荆州集团入西川与当地的益州集团必不可少的产生了矛盾。而且总所周知,刘璋管理西川时胸无大志,对外毫无扩张之心,加上当时西川门阀,诸葛亮数次出祁山都失败的真正原因正是在这里。内部政权的不巩固,以及对外扩张的索求无度,导致西蜀政权早就岌岌可危。当然,领导的昏庸和奸臣当道也是原因之一。
最后就是魏国,魏国无疑是势力最大的国家,但面对当时的孙刘两家联合抗曹一直有所压力,但却并不影响大局。虽然内部也有纷争,但整个魏国说小了来其实都是曹氏家族势力,外部势力哦度很难渗人,当然司马懿这头潜伏了30年的狼除外,当然魏国最后胜利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才!魏国从来不缺人才,这个无论是在正史还是演义中都可以看出来。后期的魏国,已经稳稳的占据了三大势力之首。

纯手打,望采纳。

8. 三国时期蜀国详细个人介绍

三国时期的刘备,既无天时,又无地利,最终保证他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手下有一大批精明能干的谋臣武将。得人心者得天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名誉天下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他们各自特点突出,以下分别介绍他们的生平和评论:
[编辑本段]■关羽
关羽位列五虎之首,文韬武略兼而有之。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足见其胆量过人,但其人待人过于孤高,傲慢有时让他失去理智,最终败走麦城,死于小人之手。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关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县)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自称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手,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
曹操攻击刘备,备败逃依附袁绍,关羽及刘备妻室被围于下邳,羽降曹,诏为偏将军,待以厚礼。七月,羽探知刘备在袁绍部下,遂挂印封金,拜书告辞,离开曹操回到刘备身边,随之与刘备奔往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联络刘辟击曹。建安十二年(207),刘、关、张兄弟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草庐,始请得孔明(诸葛亮字)出山相助。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击败曹操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列“五虎上将”之首。八月,羽乘孙权与曹操交兵之机,率其主力北上攻打樊城、襄阳,放水淹杀曹军,斩杀曹将庞德,收降于禁,威镇华夏。就在关羽志得意满之时,同年十月,孙权遣吕蒙抄其后路,袭取荆州。羽腹背受敌,军心涣散,处境危艰。十一月,羽从樊城撤军,企图夺回荆州,途中连遭吴军截击,部卒走失,战斗力大减。羽见夺回荆州无望,且战且退,先抵麦城(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南),欲逃往西川与刘备会合。十二月,羽从麦城败退临沮章乡(今湖北省安远县北),被孙权伏兵所擒,与子平同时遇害,时年59岁。
关羽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封赐的爵位先为荡寇将军,后为前将军,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在其殁后的41年,即三国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诞辰100周年),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然而,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但关羽身上也有一个瑕疵,那就是大意失荆州.
关羽没有杀华雄,那是罗贯中编的。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所以,华雄是孙坚杀的。
[编辑本段]■张飞
五虎次席,勇力过人,但智谋不足,是一个可任用,但不可重用的人物!但是他还是粗中有细的。当阳疑兵,义释严颜显示其攻于心计的一面。 张飞
黄巾起义,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刘备坐下时,二人常不辞辛劳随身守护,有时一站就是大半天。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刘备被封为平原相,时关羽、张飞任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曹操击败吕布,被任命为中郎将。后来刘备再依袁绍、刘表 ,最后屯兵于新野。几年后,刘表死,曹操南下,刘备弃新野行陆路南逃,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当阳桥上,刘备弃妻先逃,张飞带领二十骑拒后,张飞断桥、立于河边,大叫:“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赤壁之战后,刘备夺下荆南,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到南郡。
刘备称帝,张飞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同年,刘备称为关羽报仇,东征东吴,张飞在阆中准备出兵会师江州。临近出发时,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演义中写作范疆)谋杀,更带同其首级奔赴孙权,刘备闻得张飞都督有表,大叫:“噫!飞死矣。”后主刘禅时追谥为桓侯。其尸体躯干被埋葬在阆中,头颅埋葬在云阳,并分别建有张桓侯祠和张桓侯庙。
张飞为人勇猛,曾率二十骑兵于长坂坡吓退曹军。而且书法不错,擅画美人,现今仍有其墨宝、画像留下。张飞对有学问的人很礼遇,如刘巴初降,张飞立即到其家拜访,但刘巴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张飞虽然气愤,但没有抱怨说一句。张飞也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严颜时,严颜宁死不屈,张飞敬重其为人,将严颜收为将领。
可是张飞脾气暴躁,对士兵非常严厉。刘备时常劝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但张飞不听。果然张飞就是死在其部下之手。
张飞比较可爱,属于,有仇报仇,有怨报怨那类型的人!对待文官时比较虚心,但可能因为自己武力比较高,就瞧不起士兵和一些武将,(就是因为这点才导致了他的死亡)他生凭除了武力以外,喝酒也是非比寻常。让他最听话的人,除了刘备就是诸葛亮了,然后是关羽,听刘备的话,因为他是老大,当小弟的不都要听大哥的话吧,这说明了他的忠!对诸葛亮呢,因为他深刻了解到此人的智慧,说啥对啥,所以打心眼里佩服。论个人缺点,张飞对小人"暴而无恩",且又令其左右,性格过于率真,缺乏世故。张飞治理川中,受人爱戴,死后百姓立即为其立庙,口碑很好。 不论如何,比起被神化的关羽,张飞这种粗豪直爽的形象显得更加平易近人、也更贴近人心。就好像「张飞是屠户出身」的说法虽然在史传中找不到根据,但正所谓「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这样的张飞毋宁是可爱的。
其实在野史中张飞还有另一种显为人知的面貌。据说张飞文武全才,尤其工书法、擅绘仕女图,倍受后世书画界推崇。明人笔记中更有当时流行张飞的绘画、人们争相抢购的记载。
清代还有张飞的字帖传世,其中包括著名的「八蒙山铭」的拓文:「汉将军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据说这篇「八蒙山铭」乃是张飞大破张郃之后,意气风发而书,并招工匠刻石立碑于山巅。武侠小说巨擘查良镛先生就有在他的作品「笑傲江湖」中引用这段典故,让这篇石刻化作书中人物秃笔翁的一门厉害武功呢!
[编辑本段]■赵云
赵云五虎之三,是三国中少有的几位文武双全的武将之一,是自吕布之后的三国第一猛将,单骑救主即是其能力真实写照!但其谋略也相当了得,是刘备最为器重的大将。从事小心谨慎,人称常胜将军! 三国演义中,刘备亲赐五虎大将军的称号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赵云仅次于关张位居第三。但史传中赵云不但终其一生位阶始终较关张低上许多,甚至尚不及马超、黄忠。实际上,演义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赵云了。
细数演义里赵云武勇的事迹,其武艺高超,遭遇强敌无数而未尝一败,甚至数度击败曹魏名将张郃;在汉水河畔勇救老黄忠时,「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吓得徐晃、张郃不敢抵挡,任其在万军之中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当阳长坂坡(注1),赵云于百万曹军中怀抱阿斗,还能连杀曹营名将五十四人,砍倒象征军威的大旗两面,夺去镇军长槊三条后从容离去,其神威盖世,简直无人能及!演义中击杀敌军将领之多,实无人出赵云之右。
但演义中赵云所杀敌将,几乎全部都是演义虚构出来的;其中当阳救主、汉水退敌(注2)虽然见载于史册,却也绝无演义渲染的那么夸张。赵云的武勇在刘备阵营是被肯定的。蜀书杨戏传中记载了杨戏对赵云的评价,其中就有「猛将之烈」四个字。然而出了蜀汉,知道赵云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演义描述敌方对刘备阵营的忌惮,动辄排出「诸葛孔明之智,关张赵云之勇」,然而我们看到赤壁战后周瑜写给孙权的信,其中却只有提到「枭雄」刘备和关张两头「熊虎」。
不妨比较一下成书较早的三国志平话中的描写。按平话中的赵云已经是五虎大将之一,但仍然依照史实列于五人之末;而赵云在平话中用的枪虽有涯角枪的美誉——谓其天涯海角无对也,却败于张飞的丈八神枪在先、又被铁臂将军张益击败于后。由张飞听到赵云被张益击败的消息之后「大怒出战」张益的情节,更隐隐透露出了早期三国故事中赵云所扮演的角色。赵云虽然不像演义中所描写的那么光芒万丈,仍不失为一员良将。
他的优点有:
其一,深明大义。在那个动乱扰攘的年代里,一个人的文韬武略为谁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试金石。当其时也,为一己之富贵而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趋使者更比比皆是。赵云的选择如何呢?据《云别传》记载:当赵云初从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悬)之噩,鄙州论议,从仁政之所在,不为忽袁公而私明将军也。”这一段话,可以看作是赵云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则--“从仁政之所在”;他的目标--解民于倒悬。在封建社会中,这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是为此,后归刘备也是为此,而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于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谏。《云别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返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以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自此军民安堵。
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云的头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无怪乎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以报袭荆州,杀关羽之仇时,赵云又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先与吴战”。由于刘备拒绝了赵云,秦宓等人的诤言,一意孤行,终于遭到夷陵之败,使蜀汉元气大伤。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意见的正确。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不曾象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又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
其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敦。在战斗中,赵云俘获了其部下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少小相知”。在这种情况下--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此。不是私自买放,而是报告刘备;不是为自己增添帮手,而是为刘备推荐人才;公事公办,实堪赞赏!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相比之下,好恶由己,褒贬任情的杨仪之流就差得太远了。
其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对后来居上者也能友好相处。这一点,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部伍不乱,“军资实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的话语,其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均可洞然而见。那些浅薄自负,自吹自擂之徒,岂能望其项背!
[编辑本段]■马超
五虎之四,名门之后,相貌堂堂且武艺高强,但心计稍欠,以至被人利用,是刘备入主西川的功臣。 马超
马超是东汉末征西将军马腾之子。建安十三年(208年),朝廷将马腾调还京师,任命他为卫尉,任命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让他统领马腾的部队。马超统军后,即与韩遂联合。马超转战关西一带,甚得当地羌族人民的拥护。
曹操在与韩遂、马超单马对话,马超恃勇欲捉曹操,但见许褚瞋目而盼,未敢妄动。曹操遂密遣徐晃、朱灵率四千精兵从蒲阪津(今山西永济、陕西大荔朝邑之间黄河渡口)乘虚渡过黄河,据河西为营,截断马超退路。接着,曹操安排船筏,欲率大军渡河北。马超对韩遂说:“我们应该预先到北岸驻军,阻挡曹兵,使他们不得渡河。不过二十天,河东粮尽,曹操的部下一定会大乱溃逃。”韩遂却说:“可以让他们渡河。兵法云:‘兵半渡可击。’待他们渡到一半,我们从南岸击之,岂不痛快!”马超的计策没有被施行。曹操后来知道此事,叹息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
建安十八年(213年),马超尽得陇西所有部队,又得到张鲁派大将杨昂所率援军的帮助,集中1万余人进攻冀城。马超军将冀城重重围困,从正月一直猛攻到八月,朝廷救兵也没到来。韦康便派别驾阎温出城向驻军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的夏侯渊告急。阎温乘夜从水中潜出,第二天,马超的士兵发现了水迹,捉获了阎温。并斩杀阎温。
原冀城属吏杨阜不满马超残暴,借为妻子办葬事之机逃出,投奔驻军历城(今甘肃西和北)的表兄抚夷将军姜叙,劝说他以所属兵力铲除马超,为韦康等报仇雪耻。姜叙又联络赵昂、尹奉、李俊等人,秘密磋商讨伐马超的谋略。他们先派人进入冀城暗中结交梁宽、赵衢,使他们在城中作内应。九月,杨阜与姜叙率兵袭击卤城(今甘肃礼县境),赵昂、尹奉进兵占据祁山城(今甘肃西和东北)。马超闻讯大怒,赵衢趁机故意怂恿马超亲自出城进击。等马超一出城,赵衢和梁宽立刻紧闭城门,把马超的妻儿老小全部屠杀。马超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遂突击历城,掳杀姜叙的老母和赵昂之子赵月。杨阜率军与马超决战,身负五处重伤,终于将马超击败,马超向南投奔汉中张鲁。经此战,马超拥兵割据的势力被翦除。
马超见张鲁难成大事,又遭到张鲁部将杨昂的嫉妒,心中抑郁不平。时刘备正围攻成都(参见益州之战),日久不下,知马超情况后,派江宁督邮李恢前去劝说。马超便从武都逃入氐中,给刘备写密书请降。刘备得信大喜,派人迎接马超,让他先停下来,暗地拨给他不少士兵,增加他的兵威。然后,命他率兵直逼成都城下,屯驻城北,城中震怖。不到十天,慑于马超的威名,便打开北门投降了刘备。刘备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并让他沿袭了曹操封的都亭侯。
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马超为左将军,授予符节。 章武元年(221年),马超升任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漦乡侯。昭曰 :“朕以不德,获继至尊,奉承宗庙。曹操父子,世载其罪,朕用惨怛,疢如疾首。海内怨愤,归正反本,暨于氐、羌率服,獯鬻慕义。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飏虓虎,鉴董万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怀保远迩,肃慎赏罚,以笃汉祜,以对于天下”(《三国志·蜀书·马超传》)。
章武二年(222年),马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临终,马超上书刘备:“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三国志·蜀书·马超传》)。刘备追谥马超为威侯,其子马承嗣。马岱后官至平北将军,进爵陈仓侯。
“神威天将军”这是羌人给与马超的评价,马超一个15岁跟随父亲征战沙场的少年英才,一个响当当的西北汉子,一生的武勇事迹早已是众人皆知,只不过又是寿命影响了马超在历史上的存在,虽然40多岁就去世了,但是其征战的30年里少遇敌手,威名更是传遍中原。
[编辑本段]■黄忠
黄忠位列五虎之末。如果问起黄忠是谁,对三国故事稍有认识的人心中大概马上会浮现一位老当益壮、百步穿杨的神射手吧。孰不知这样的形象其实是小说家所赋予的。虽然黄忠无疑称的上是三国勇将,但年岁不饶人,因此也只能排在最后,但他是五虎将中唯一战死沙场的,死的惨烈,让人平添敬佩之情!
演义中的黄忠能「开二石之弓,百发百中」,连关公都差点死在他箭下,可以说是演义中跟吕布、太史慈并列的三大神箭手。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在史书中是有根据的:「....(吕)布令门候于门营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魏书吕布传)太史慈的善射也可以在史传中找到记载:「....尝从(孙)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援楼上行,以手持楼棼(楼阁的栋梁),慈引弓射之,矢贯手着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吴书太史慈传)然而遍览三国志一书,却连黄忠弯弓射箭的字句都找不到。可见黄忠的神箭只不过是小说家的妙笔,为的是让同样万夫莫敌的五虎大将军各有其性状、各有其特色。事实上也的确很成功,今天黄忠神射的名声只怕更在吕布、太史慈之上。
关羽引五百校刀手攻打长沙、跟黄忠大战百回合不分胜负的故事,也是小说家虚构的。史传中关于刘备取得荆南四郡的记载就只有:「....(刘备)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蜀书先主传)蜀书黄忠传:「荆州牧刘表以(黄忠)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盘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刘备)南定诸郡,忠遂委质....」当时纳降敌军,有留下人质的惯例,后来投降敌方的将领也美其名称为「委质」。史传中既然找不到黄忠跟关羽交过手的证据,「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当然也就只是小说情节罢了。
黄忠的神射也许是虚构的,但他的勇猛却是货真价实的。黄忠投入刘备阵营之后,刘备甚是器重黄忠,跟刘璋开战时便让黄忠担任先锋大将。黄忠也没有让刘备失望,每次作战,「忠常先锋陷陈(通「阵」),勇毅冠三军」,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于是在益州平定之后,刘备封他为讨虏将军,位阶虽然还不及关张马超,却也已经是众将中前几位的了。
待汉中攻防战展开,黄忠立下了一生中最显赫的功绩:斩杀了曹军名将夏侯渊。蜀书黄忠传:「....(黄忠)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这一战当中,黄忠非但展现出无比的勇猛、主导战役的胜败、为自己挣得了征西将军的位子,而且几乎决定了汉中的所有权。主帅夏侯渊一死,副将张郃等人被迫后撤,刘备军掌握了汉中天险。后来曹操虽然亲自来到汉中,也已经无力挽回,汉中终于落入刘备手中。刘备即汉中王位,又任命黄忠为后将军、封关内侯,和关羽、张飞、马超并列刘备阵营四大将。
黄忠升任后将军一年之后便去世了,史传中没有记载黄忠曾经参加刘备伐吴之战。也许是觉得黄忠死的不够壮烈,演义将黄忠的死改写成壮烈捐躯于东征途中。这样一来,壮烈是壮烈了,却不免有些悲凉。能够死于事业的颠巅峰,不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吗?蜀书后主传:「(景耀)三年(公元二六零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关羽谥壮缪侯、张飞谥桓侯、马超谥威侯、庞统谥靖侯、黄忠谥刚侯,时人莫不认为这是极大的荣耀。
一般人称呼黄忠,常常不忘加上「老将」两个字,其实这是满值得玩味的。演义里黄忠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关羽请缨率兵攻打长沙时,孔明警告他:「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员大将,乃南阳人,姓黄名忠,字汉升,是刘表帐下中郎将,与刘表之侄刘盘共守长沙,后事韩玄,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一出场就已经年近六旬,果然是一员老将。第七十回里黄忠、严颜领兵去取张郃把守的天荡山时,赵云也说:「何故以二老将当此大敌乎?」演义还真是有心经营黄忠老骥伏枥的形象。

9. 三十六计具体有哪些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现今流行本《三十六计》一书,是在民国32年(1943年)叔和(身份不详)在成都祠堂街一个旧书摊上无意中发现的,他见到后当即购下,这个土纸印本是1941年由成都瑞琴楼发行、兴华印刷厂翻印的,为小32开,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小字:“秘本兵法”,但未见作者或编者姓名。篇首有一简短说明,说原书是手抄本,于民国30年(1941年)在陕西州(今彬县)发现,抄本“前部都系养生之谈,而末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然后知其果为兵法也。”

1961年9月16日,叔和在《光明日报》“东风”副刊上撰文对上述发现加以介绍。这个孤本后经无谷(姚炜)先生作了译注,流传较广,现今市面上流行的众多《三十六计》出版物皆源于此。

据莫文骅将军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他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时,在《光明日报》上看到叔和的这篇文章,引起极大兴趣,通过与报社联系,获悉收藏者叔和将原书赠送给解放军政治学院,他初读之后,感到很有兴趣,便令人印成册,在院内供教职工学习参考,同时也送呈毛主席及中央领导同志和元帅、将军们,他们阅后均认为此书确有参考价值。

上世纪60年代初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邓拓,应《北京晚报》约请,开辟《燕山夜话》专栏,撰写系列文章,关于“三十六计”的文章,发表于1962年9月2日,是《燕山夜话》的最后一篇。文革初期,《燕山夜话》被列为大毒草,声讨文章说:《燕山夜话》暂时“下马”了,形势不妙,暂时退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以便保存实力,日后东山再起。”在这场浩劫中,邓拓终于遭迫害而惨死。

无谷译注的《三十六计》自1979年公开出版以来,迄今已发行50余万册。由李炳彦改编的《三十六计新编》已印行161万册,十分畅销。同时它不但被绘制成连环画,还被拍成电视系列片,像1992年6月由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推出的“三十六计古今谈”,播放后收视率极高。如今《三十六计》一书,成为中国兵书中不可多得的后起之秀,与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并列为兵学经典。

这本小册子不但中国人研究,外国人也在研究。像瑞士的汉学家胜雅津博士经过潜心研究后,于1988年编著了《智谋———平常和非常时刻的巧计》,曾经引起轰动。他认为,西方人无论计谋怎样花样翻新,大抵都跳不出中国人高度概括了的计谋范围。中国人开辟的智谋学,是一个既深邃又广袤的天地。他这个西方人虽然只是品尝了其中的点滴,便深感其味无穷,欲罢不能。日本人称三十六计是“运筹帷幄的诀窍”,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工商企业经营和相互之间的竞争上。法国海军上将科拉斯特认为《三十六计》是中国战略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小网络全书,其中关于战略的描述要比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要精细得多。

【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胜计战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亢龙有悔。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阳,太阴③。

【注释】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③太阳,太阴:太,极,极大。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注释】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 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解析】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 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所以当齐救赵时,孙子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注释】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 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注释】

①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②刚决柔也:语出《易经.央》卦。 央,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央央》的《彖》辞说:“央,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①,不虞②,坤下兑上 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释】

①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②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③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人。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第二套 敌战计
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之计谋。或跃于渊。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①。少阴、太阴、太阳②。

【注释】

①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诳,欺诈、诳骗。实,实在,真实,此处作意动词。句意为: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 真象。

②少阴,太阴,太阳:此“阴”指假象,“阳”指真象。 句意为: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象。

【按语】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嵩为人千余,披黑夜,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①,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②”。

【注释】

①示之以动:示,给人看。动,此指军事上的正面佯攻、佯动等迷惑敌方的军事行动。

②益动而巽:语出《易经.益》卦。益,卦名。此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巽上)。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震,震为雷。意即风雷激荡,其势愈增,故卦名为益。与损卦之义,互相对立,构成一个统一的组纷。《益卦》的《彖》辞说:“益动而巽,日进无疆。”这是说益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巽为风为顺,那么,动而合理,是天生地长,好处无穷。

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

【按语】

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遥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日:“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即夜潜军,径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知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①,明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

【注释】

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

③暴戾恣睢: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

④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按语】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第十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①,阴以图之②,备而后动, 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③。

【注释】

①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 疑心。

②阴以图之:阴,暗地里。

③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

【按语】

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一日玮方对客奕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堠骑(骑马的侦宿员)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日.“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①。
【注释】

①损阴以益阳:阴:此指某些细微的、局部的事物。阳,此指事物带整体意义的、全局性的事物。这是说在军事谋略上,如果暂时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能最终取胜,指挥者应当机立断,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这是运用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道理而制定的军事谋略。

【按语】

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诀,即在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测也。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①;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②。

【注释】

①微隙在所必乘:微隙,微小的空隙,指敌方的某些漏洞、疏忽。

②少阴,少阳:少阴,此指敌方小的疏漏,少阳,指我方小的得利。此句意为我方要善于捕捉时机,伺隙捣虚,变敌方小的疏漏而为我方小的得利。

【按语】

大军动处,其隙甚多,乘间取利,不必以胜。胜固可用,败亦可用。

第三套 攻战计
处于进攻态势之计谋。飞龙在天。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②。

【注释】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 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媒,媒介。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按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①;不能用者,求借②。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③。

【注释】

①有用者,不可借;意为世间许多看上去很有用处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去驾驭而为已用。

②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与①句相对言之。即有些看上去无什用途的东西,往往有时我还可以借助它而为己发挥作用。犹如我欲“还魂”还必得借助看似无用的“尸体”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说兵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看去无什用处的东西,努力争取主动,壮大自己,即时利用而转不利为有利,乃至转败为胜。

③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出《易经.蒙》卦。蒙,卦名。本纷是异卦相叠(下坎上艮)。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为险。山下有险,草木丛生,故说“蒙”。这是蒙卦卦象。这里“童蒙”是指幼稚无知、求师教诲的儿童。此句意为不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于我了。
【按语】

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境之意也。凡—切寄兵权于人,而代其攻宁者,皆此用也。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③。

【注释】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队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

【注释】

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 沾血。

②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等待。《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孚,诚心。光,通广。句意为: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大利。

【按语】

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随之,故蹑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①,击蒙也②。

【注释】

①类以诱之:出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并去诱惑他。

②击蒙也:语出《易经.蒙》如。参前“借尸还魂”计注释④。击,撞击,打击。句意为:诱惑敌人,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

【按语】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门,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利。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守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

【注释】

①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

【按语】

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攻之亏也。舍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第四套 混战计
处于不分敌友、军阀混战态势之计谋。见龙在田。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注释】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 “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 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按语】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①,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②。

【注释】

①乘其阴乱:阴,内部。意为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

②随,以向晦入宴息:语出《易经.随》卦。随,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兑上)。本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震为雷。言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故如象名“随”。随,顺从之意。《随卦》的《象》辞说:“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意为人要随应天时去作息,向晚就当入室休息。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打仗时要得于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而我借机行事,使乱顺我之意,我便乱中取利。

【按语】

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散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六韬》日:“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是鱼,混战之际,择此而取之。如:刘备之得荆州,取西川,皆此计也。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①;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②。

【注释】

①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

②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计引本卦《彖》辞:“巽而止,蛊。”其意是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躲过战乱之危。“蛊”,意为

阅读全文

与工商局廖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注册资本金认缴期限 浏览:828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