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中国的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中国的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21-11-21 10:06:00

A. 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哪些

第一,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
第二,提供教育、内医疗、公共文容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对于发展公共事业性服务,政府责无旁贷。
第三,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政府应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切实推动节能减排。同时,还应加快电网、铁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中属于商业性的部分交由市场去做,属于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担起来。
第四,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对生产安全,企事业单位负有责任,政府也应强化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和监管职责。而消费、食品和药品安全等都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政府责无旁贷。

B. 如何改变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

的方法来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第16届党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十六届三,四,五,六中全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个清醒的认识全面加强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直是制约我们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有不到400万人,提前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压力,资源,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证明,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促进世界人口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人口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风险的现实的复杂局面。在二十一世纪的一半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高峰。在未来十年中,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总人口仍将800-1000人每年的净增长,人口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综合国力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出生性别比偏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流动性和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对公共资源的分配,并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差结构趋于多元化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总之,人口众多,人均少的国情,人口沉重的压力情况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关系紧张的情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主要问题,无一例外,面对中国快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会有对经济的影响,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协调的人的全面发展,以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的战略选择国家。全党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为公众利益服务,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未来的中国国家高度负责,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时代。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路与

30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我们必须继续长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并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把党和政府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国家指导与自愿,宣传和教育群众的利益为导向的管理工作,结合整体推进的分类指导,加强和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持续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根据法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开放,务实的态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人口与发展,树立形象的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人口。

“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合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这是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已经证明了自己多年来,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内涵和途径。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投资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保障安全的人口,促进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地区。农村生产力还不发达,公共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群众的生育观念还没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基层工作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缺乏有效的手段稳定低生育水平面临诸多困难,人口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农村地区,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总体部署,进一步开放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

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十一五” “期间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的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趋势,到“十一五”期间,总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控制在小于13.6万人,预计到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4.5万人左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更替水平之下。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定不移地稳定的机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工作团队,机制,手段和方法,以感动。全面的基层工作,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利益导向,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建立健全的法制化管理,自治村(居委会),优质的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一个长期的工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主要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利益,社会补体系统。在全国计划生育作出贡献的国家应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规划免费的基础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的一个孩子伤残死亡家庭奖励扶助的农村家庭和少生快富“工程,实施家庭奖励制度的全面实施,长期的回报节育措施,节育手术保险,城市计划生育夫妇,一次性奖励制度。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的条件下,通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医疗救助以及农村家庭的五保户支持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帮助他们就业培训,合作医疗,扶贫开发,宅基地划分,改水和卫生设施,沼气应用,新技术的推广,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农村规划,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双女户的优惠政策,按照资格的原则,财务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的职责划分,以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对象收到奖??励扶助,并能享受优惠的政策。

C. 什么是公共服务

在中国,这是创造性的新事业,也是中国所面对的重大挑战,从而也就存在着许多未知的和不确定的东西。因此,很有必要明确弄清关于公共服务的含义。公共服务可以有三种含义公共服务的第一种含义:国家是公共服务型国家,所以其所作所为都是提供公共服务。关于国家,有很多定义。在每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社会整体的权力,它是垄断的和最有权威的,并以强制性力量为依托。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社会整体的权力,是由决策或立法、审判或司法、以及行政执行机构构成的权力体系。本文中所谓的国家,即是指这一社会整体的权力体系。当国家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的时候,国家具有公共性质,国家存在的目的和职能,就是为全体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务。在这个意义上,由国家的公共性质所决定,国家体系中的所有机构,如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在这些机构中任职的人们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务。在中国,这意味着在人大、法院、国务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国家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是在从事公共服务,上述机构也都是或者都应是公共服务机构。公共服务的第二种含义:政府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所以其所作所为都是提供公共服务。本文中所谓的政府,是指国家的执行机构。虽然有人将国家称作广义的政府,但从逻辑关系和实际运用的角度看,将国家的行政机构或者国家意志的执行机构视为政府将更明确和易于理解。国家是一种社会权力体系,而政府则是一种组织机构;国家确定权力运作的方向和重大决策,政府则负责实施贯彻。政府是国家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的性质决定着政府的性质。当国家权力体系具有公共性质的时候,作为国家主要执行机构的政府应该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通过贯彻国家意志、执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在这个意义上,各种形式的政府部门和机构都是公共服务机构,政府的各项职能都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政府的工作人员也都是在从事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第三种含义:即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有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可与政府的其他职能相区分。在这个意义上,即使在公共服务型国家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条件下,国家公职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并不都是公共服务,他们中只有部分人才从事公共服务活动。近年来,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中,通常提到“中国政府的职能应转变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这里,公共服务是同其他三项政府职能相并列以示区别的。公共服务:具体、直接、公共性具体的直接的公共服务,是能使公民(包括其被监护人如未成年的子女)及其组织的某种直接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使用了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的社会生产过程。公民作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称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于宏观经济稳定、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等虽也是公民活动所需的,但那都是间接的,不是满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能够满足公民直接需求的,除衣食住行外,有教育、医疗保健、社会关照以及环境等。公共服务是使用了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的社会生产过程。公民及其组织的各种直接需求,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生产过程予以满足。在这些社会生产过程中,通过资源的配置和组合而达到产出。这些社会生产过程就是提供服务的过程(这里所指的服务同产出是否实物形式无关)。在一个社会中,由公民及其组织产生对服务的总需求。这个社会的总服务供给是由民间服务和公共服务两部分构成的。公共服务只是社会总服务中与民间服务相对的一个部分。如果一个社会生产过程没有使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那么就是纯粹民间行为,属于民间服务而不是公共服务。政府体现和行使的是公共权力,公共资源则是由国家所有的各种资源和资金。如果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中有政府以某种方式的介入,如财政资金、产权或特许等,并在某种程度上贯彻着国家意志,那么就属于公共服务。譬如,不仅政府和公立机构提供的教育是公共服务,民间教育机构如果有政府特许或者使用了公共资源,那么也是在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一定是公民所需的,能够使公民的某种直接需求得到满足的,使公民受益的和得到享受的。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监护人,即他们的子女所需要的,他们可以从受教育中得到某种满足,并有助于他们的人生发展。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公民及其组织。公民的各种直接需求,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组织起来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公民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分别表达了公民的经济需求和社会需求。公民的经济组织即各种形式营利性的企业,公民的社会组织即各种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这两种组织形式构成了民间的组织。在中国,目前分别被称作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政府为满足公民及其组织的直接需求所开展和介入的活动,即为公共服务。如果某政府机构是在为政府本身的需要而工作,其服务对象是政府机关和政府工作人员,那么就不属于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满足的是公民及其组织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在一个社会中,公民及其组织对服务的需求可以是无限的,但却并不能要求由公共服务去满足所有那些需求。公共服务只须保障公民及其组织的基本的直接需求的满足,而其它部分的直接需求则由民间服务供给机制去决定。譬如,公共服务应该对每一个公民及其被监护人保证基础教育的供给和基本社会保障的供给,在此之外的教育和社会保障可以留由民间服务供给机制决定。也就是说,保障社会弱势群体或者穷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是公共服务的目标,富人则可以通过民间供给机制去满足其更多的或更高的需求。在一个社会中,公民及其组织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公共服务水平和优先事项安排是由该社会的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社会经济体制以及发展战略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公共服务的种类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基础性公共服务是指那些公民及其组织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或者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有某种政府行为介入的基础性服务,如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等。经济性公共服务是指通过某种政府行为的介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或生产活动所提供的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 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指通过某种政府行为的介入为公民的生活、发展与娱乐等社会性直接需求提供的服务,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福利以及环境保护等。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某种政府行为的介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务,如军队、警察和消防等的服务。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必须有政府介入,但却并不一定须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与手段是多样的,其所依托的组织机构也是多种形式的。譬如,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可以是公共行政机构,即正式的政府机构,可以是专门的公共服务机构,如公立学校和公立医院等,在中国称作事业单位;也可以是具有公共性的民间服务组织。 所谓公共性的民间组织,是指私人企业和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如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组织等。私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共同特性是非政府,它们都不属于公共组织。但是,如果有了政府行为的某种介入,如政府通过特许经营、合同承包、无偿资助或者优惠贷款、共同投资等方式介入了民间组织的活动,那么这些私人和社会组织在保持其民间性质的同时还具有了一定的公共性,成为贯彻国家意志、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工具。在实现公共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政府必须承担最终责任,保障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绩效,但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却可以根据情况灵活选择和组合。公共服务不同于公共行政公共服务不同于公共行政,但却属于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是有政府行为介入的一种服务机制,而公共行政则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一种权力机制。公共服务可以使公民的某种直接需求得到满足,如教育和医疗保健。公共行政则是规范公民开展社会活动的行为以及公民的其他间接需求。公共服务可以由公民根据个人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选择,公共行政则要求公民必须接受。公共服务涉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公共行政则是自上而下的等级式的。公立学校和公立医院等是专门的公共服务机构,政府则是专门的公共行政机构。公共管理则涵盖公共服务和公共行政,包括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概括:公共服务可分为一般公共服务与具体公共服务。如果国家的性质与职能是为全体公民及其共同利益服务,政府是公共服务型政府,那么所有的国家公职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不论其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如何,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务,所有使用了国家公共权力和国家公共资源的社会过程都属于公共服务。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具体的公共服务则是依其内容和形式而定的。具体公共服务分为直接公共服务和间接公共服务。间接公共服务是指为满足公民及其被监护人(如未成年子女)生存、发展、生活以及从事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某种间接需求而不是直接需求、使用了国家权力和国有资源的社会活动过程,如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直接公共服务则是为满足公民生存、发展、生活以及从事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某种直接需求的、有国家权力、政府行为和国有资源介入的社会生产过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

D. 中国社会的现状怎样

改革走到今天,全面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同政府改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鉴于此,我院于 2005年6月25-26日在海口举办了“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国际论坛”。中外专家就以人为本与公共政策的转型,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社会责任、公共利益与公共治理,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等议题展开了讨论。我院参照专家的观点,提出以下建议。

一、我国正步入公共需求快速增长和利益关系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实现以公共服务为目标的政府转型对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我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并已成为世界上收入差距比较大,城乡差距比较严重,就业、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务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的国家之一。这一现实,给改革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给政府扩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严峻而迫切的课题。

1、面对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必须扩大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也是该国公共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我国正处在从一般温饱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发展、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发展与转型的特定时期,已开始形成全社会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现实基础。

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看,我们面临着公共产品供给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承担改革成本,解决历史欠账问题;一方面又要着眼于发展,并为中长期发展创造条件。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以及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已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但是,现实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相当薄弱,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财力还没有用到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因此,必须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扩大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改革攻坚阶段,要有效地解决利益博弈与利益分享的矛盾,必须关注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经过26年多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不仅形成,利益博弈也日益明显化,如何实现利益分享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使多数人能够不断地分享改革的成果。一是政府本身要以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确保自身行为的公共性,把守护公平和正义作为政府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原则;二是要建立市场经济调节下的利益均衡机制,通过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体现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三是以人为本,要为广大弱势群体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影响。随着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社会矛盾更加复杂,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并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大社会风险程度。因此,政府转型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拉美一些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激化社会矛盾,并会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断或倒退。因此,适应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从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出发,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创新

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已对政府转型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政府积极回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最重要的是实现公共服务理念的创新,加快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转变。

4、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本质是公共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是社会,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还是社会管理,其本质都是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把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主要限定在公共服务的范围。强化公共服务理念和公共服务职能,是市场化改革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政府作用的客观要求。

5、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人们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人们越来越期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没有腐败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政府应当把自己的基本职能定位为公共服务,把主要注意力转移到加快解决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积极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地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问题。

6、政府要鼓励和倡导先进文化,使经济增长伴随文化繁荣,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历史经验表明,财富的增长可以使人民富足和社会安定,也可能使人民不满,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不能认为经济增长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果缺乏文化和信仰,就会使功利主义盛行,对财富形成过高的预期,加剧人们心理的不平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紧张程度,降低人们的幸福程度。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在文化不健全的情况下,都不能摆脱物质利益的诱惑,从而形成政府和市场双失灵的状况。文化具有超越功利的独特品质,可以通过个人的自律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缺陷,从而有效地缓解社会冲突和人与人之间的紧张程度。

7、树立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理念,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谐的环境与条件。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社会发展缓慢,政治发展严重滞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有的地方演变为以GDP为中心,并为此付出了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代价。因此,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重新审视我国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和相关的指标体系,并且要为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

8、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多元与公正的统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并使这种民主能够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实现途径。民主要与法治相结合,要在立法过程中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进而使社会各种行为主体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使整个社会在法治轨道上正常运转。其次,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社会,不能把它理解为“一潭静水”的社会。一是要发展先进生产力,这是社会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二是要推进市场化改革,为社会充满活力提供制度支撑。要通过政府转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重建社会秩序,形成社会规范,从而达到“活而有序”。经过26年多的改革,我国社会已经由过去一个结构比较单一的社会转变为多元并存的社会,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也要看到,多元社会主体之间既有价值一致的一面,也有价值差别甚至是价值冲突的一面。这里的关键在于制定、采取以“社会公正”为灵魂的社会政策。为此,政府要摆脱、超越新老既得利益集团的束缚,站在社会公正的立场来处理问题。

三、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政府应当有明确的社会发展目标,确保社会管理的有效性

当前,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在多元利益主体初步形成和分化的前提下,运用现代制度、现代机制和现代文明来解决社会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建立现代公共治理最基本的框架和基础,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

9、政府要树立新的社会管理理念。建设和谐社会,首先需要完善与和谐社会目标相适应的社会管理,这是保证和谐社会的制度和组织基础。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下一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本身可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但是也伴随着收入差距拉大、失业等严峻的社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并不能随着GDP的增长而自动得到解决。因此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社会管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相比,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转变社会管理理念,用全新的观念来完善社会管理。传统体制下的社会管理依靠政府的权威实现社会控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拥有较多自由选择的权利,通过法律、规范、以及文化来形成和谐的秩序。

10、有效地推进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向公共治理转变,按照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我们提出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前提是承认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发展范畴,有其各自独立的内涵、特征、目标、规律和衡量标准。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们树立了清晰的经济增长指标,但是对社会指标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十一五”期间,要确保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就必须把社会目标逐步清晰起来,纳入整个发展规划当中。不能把社会管理简单地看成是政府单一的行政控制。事实上,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也不可能再掌握和分配一切社会资源,也不可能插手所有的社会领域。因此,在社会管理中,企业和民间组织都有责任,要在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形成有效的公共治理。

11、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公共治理的框架下,政府要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民间组织,逐步把一些传统意义的社会管理职能以多种形式下放给一些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承担。要在政府、企业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之间建立起一种取长补短的平衡关系,为社会整体的进步提供推动力。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社会开始从单一中心向多元中心过渡。在这个时期,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一个利益均衡机制,通过利益的表达和博弈来消除社会矛盾。从这个角度看,有组织的理性比非组织的理性更有效。在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因素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社会民间组织,形成在党领导下的协商对话制度,远比非理性的个体行为要好得多。

四、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政府转型的实际进程

当前,加快推进政府转型有两个大的背景:一是经济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都同政府职能转变相联系;二是社会生活中突出的矛盾和潜在的风险,要求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我们要把政府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政府转型的实质性突破。

12、把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作为改革攻坚的重点。政府改革滞后,事实上越来越制约着其它领域改革的进程,并由此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和难度。未来几年,我国的改革有可能发生几个重要的转变,例如:第一,由微观体制改革向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转变;第二,由竞争性领域的改革向垄断性领域改革的推进和转变;第三,由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体制改革的推进和转变。这三方面改革的推进和转变,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转型。因此,“十一五”时期以政府转型为重点,各项改革才会有新的进展。

13、以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从关注公共需求变化和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出发,是新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这就要特别强调明确划分和严格规范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责任和权利,在此基础上深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当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减少我国政府的行政层级,逐步探索取消地(市)行政层级,撤消市管县体制,加强县级财政功能。要尽快试点从乡财县管入手,把乡镇政府变成县(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此外,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公共治理结构与公共服务体系,并按照这一目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14、建设和谐社会,要实现公共政策的转型和创新。随着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的变化,实现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转型和创新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提高建设和谐社会能力的当务之急。首先,实现公共政策由封闭和半封闭向公开透明的转变。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面临新的变化:一是随着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国际国内社会的共识;二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和信息的作用超过了以往历史上所有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政策的效果更加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认同和参与程度。这就需要政府从分化了的社会利益现状出发,赋予老百姓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以及改革过程中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等。

其次,以人为本,要实现由单一、严格的行政控制向人性化的公共治理转变。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府直接面对广大老百姓,其手段的选取决定着政府的形象,关系到政府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公共政策执行手段的转型,要使公共政策的执行以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前提。

15、建设责任政府,对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决策失误和不作为的政府官员追究责任。公共服务体系涉及大量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加强监管、审计和问责。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分工,适当引入竞争,提高公平与效率,同时也便于问责。

16、推进政府转型,需要建立改革统筹协调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化,某些政府部门本身成了改革的对象。从去年的宏观调控看,政府部门的某些行为,不仅具有部门局限性,还具有较强的自身利益的特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各种形式的假改革、不改革,使改革在实践中大打折扣,并容易使人们对改革产生某些误解。因此,要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高层次的改革协调机构,以统筹协调继续推进改革中各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并由此进一步形成对改革的共识和改革的合力,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E.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

茹湘兰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摘要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作为地质工作服务于社会的主要载体和服务窗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主要指的是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为社会提供的地质资料服务,具体包括地质资料、数据的提供,数据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定制服务等。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是地质工作服务于社会的主要载体和服务窗口,是地质工作价值的主要体现。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基础地质信息服务,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地质资料仍然是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合理利用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并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项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也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列为六项重大任务之一。同时,新一届政府也强调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国土资源部服务社会的窗口,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在我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现状

1.1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机构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制基本建立,形成了国家和省两级汇交管理体制和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绝大多数馆藏机构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健全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制度,对人员进行了培训,建立了地质资料服务网站,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于2004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出台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全面启动。经过努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1.2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制度不断完善

近年来,为全面提高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相继出台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关于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的通知》、《关于印发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通知》和《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等,为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提供了法律保证。

1.3 传统服务不断完善,网络服务逐渐加强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积极开展服务工作,2007年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为3.9万人提供了地质资料服务,利用资料约265.7万件。

目前,除提供传统的纸介质资料服务外,各类数据库成果,如系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及化探原始数据、全国矿产地数据库等都已向社会提供服务。馆藏机构在不断完善传统服务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现代服务方式。在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立了独立的地质资料服务网站。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方式更加多样。特别是全国地质资料馆于2006年11月开始在网上提供部分图文地质资料在线浏览和下载服务,首次实现了在线地质资料服务从目录服务向“内容服务”的转变,是地质资料网络化服务的重大突破。

2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主要问题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地质工作发生深刻转变的新形势下,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网络化的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与社会对地质资料服务的需求相比,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

2.1 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政策不配套

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已成为21世纪各国地质工作战略重点的今天,我国的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完善,多层次和多单位各自提供服务,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没有统一的服务窗口、没有统一的服务政策、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严重影响服务质量。

相对发达国家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内容、版权与收费、信息发布、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政策等方面,我国目前只有框架性的规定,缺乏有效、具体的规章制度来指导和管理服务工作。

2.2 在线服务的信息数量和质量落后于发达国家

从1993年美国地调局(USGS)的WWW服务器开始运行算起,多数发达国家先后启动了基于互联网的地学信息服务。1997年,USGS分布在全国的服务器数目已达14类300多个,信息量不断增加,服务范围覆盖全世界。2005年,USGS平均每月成功的服务请求达2400万次,经网上传输的数据量达180 GB,访问的页面数200多万。

我国拥有丰富的纸质和数字化的专业地学信息资源,而且在地学数据库的建设方面特别是1:20万、1:5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设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受地质资料保密问题的影响,能够提供在线服务的信息量相对较少,目前,只有一些小比例尺的图件和图集提供网络化服务。

2.3 馆藏服务资源积累不足

全国地质资料馆分别于2004年、2007年,开展了用户需求与服务满意度调查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馆藏服务资源问题是用户反映最多、最突出的问题。

馆藏新资料少,很多地质资料汇交不及时或不汇交,导致馆藏机构在服务过程中出现“无米之炊”。阅者到全国地质资料馆来查资料,发现很多地质工作早已完成,就是看不到资料。我们曾经做过一项统计,2004年度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8项,2005年度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0项,以上18个获奖项目向全国地质资料馆汇交资料的只有1项。由此可见地质资料汇交情况不佳。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学数据信息资源积累严重不足,如社会急需的1:5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目前只完成1200幅,1:25万地质图数据库建设刚刚启动;为矿业所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地面物化遥数据库尚未开展工作等。

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展多年的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截至2007年底仅完成2.4万种,约占全部馆藏资料的20%。而恰恰就是这20%数字化的图文地质资料,2007年的复制服务量是全部纸质资料复制服务量的2倍。

2.4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宣传力度不够,开发利用欠缺

地质资料应用范围广,潜在应用价值大,但目前服务宣传力度不够,宣传范围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国土资源、有色、冶金、煤炭等与地质调查工作密切相关的行业或部门,影响了服务范围的扩大。另外,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宣传内容过于专业化,使一些潜在用户不能够理解我们发布的服务信息,如旅游部门等。另外,馆藏机构受人员编制和人员素质的限制,较少进行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无法满足很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 提高我国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因此,新时期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以建立健全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以海量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清理、整合和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组织、政策、标准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提高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程度为宗旨,有效改善地质资料服务环境,提高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3.1 加强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政策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搭建统一的服务平台,在统一政策体系框架内,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规范服务行为,为社会各界提供地质资料服务。

进一步完善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政策,其中,定价原则与标准是推动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与共享的核心问题,涉及无偿、有偿、有偿的程度、信息的成本费及信息服务费等诸多方面。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有效地平衡地质资料的生产者、用户与管理部门的利益关系。

同时,要建立健全客户服务机制,明确服务范围、服务目标、服务方法手段以及客户的权利和义务等,建立服务评估机制,切实提高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

3.2 加强地质资料服务资源积累,推进“一站式”服务

地质资料服务资源的不断积累与更新是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工作基础和关键环节。馆藏机构需要源源不断地接收新成果、新资料,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因此,第一要加强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把应该汇交的资料及时收上来,为社会提供服务。第二要加强实物和原始地质资料的管理,开展清理工作,把重要的实物和原始地质资料汇交上来,丰富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内容。第三要通过开展馆藏资料数字化建设、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重要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重要钻孔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和境外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实现地质资料公共服务资源的积累。同时要整合多种地质信息资源,构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搭建“一站式”地质资料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树立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新形象,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

3.3 增加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投入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国家在地质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积累了海量的地质资料成果,与国家对地质工作的巨额投入相比,作为保管这些成果资料的地质资料部门长期投入不足,因此,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的投入,认真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切实解决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4 加强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队伍建设

人员紧张已是资料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急需加强人员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这是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多样化、专题性的服务。

3.5 加强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宣传

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各种媒体,通过专题报道、成果发布、科普文章、宣传橱窗和发放宣传品等形式开展服务宣传工作,扩大用户群体和服务领域。

F. 国外公共服务的发展

自上个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的发展及政府职能转变,一些国家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实践中,越来越重视将教育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并将其纳入国家战略发展的范畴。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根据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相继制定了本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1997年2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了题为《为美国21世纪的教育而行动起来》的演说,指明了现行教育公共服务的不足以及尚需进一步努力的方面。教育部推出了7项必须优先做好的事项,以集中力量完成国家教育公共服务目标。根据1993年《政府工作与结果法案》的要求,美国教育部准备了一份《1998—2000年战略方案》的报告,该方案反映了教育部的7大优先事项,阐述了教育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的;随后,又制定了《2001 - 2005年战略规划》和《2002 - 2007年战略规划》。布什政府执政以来,对美国公共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的年度教育财政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政策,同时也表现出了当前美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走向。
英国政府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在工党2000 年年会上,布莱尔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英国最重要的政策都是教育,教育,还是教育。”英国政府于2005年2月23 日颁发的《14 - 19 岁教育与技能白皮书》确定了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年轻人具备雇主所需要的技能,并能使年轻人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二是改革必须有助于社会公平,形成新的社会背景、教育成就和生活际遇间的关系。要让青少年有机会展示能力、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以挖掘潜能,从而改变英国各阶层间壁垒森严的传统。随后,英国教育标准局、英国继续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及教师培训局等半官方机构逐步成立,上述机构每年根据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原则性立场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落实。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引进竞争机制,推进教育公共服务社会化。
巴西政府注重从制度设计上完善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能。根据宪法,巴西的教育行政由三级政府分别实行。联邦一级设有教育部和联邦教育委员会(教育部负责执行教育法,制定有关条例,以及执行联邦教育委员会的决定) ,各州设教育秘书处和州教育委员会(州教育秘书处以州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原则为基础,统一和协调本州的教育政策,监管从事基础教育的私立学校) ,各市也设立相应的类似机构。此外,近年新成立的大学校长委员会和学校委员会对巴西联邦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有重要影响。根据巴西现行宪法,州一级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首要任务是负责基本教育和中等教育,市一级政府主要任务是负责幼儿教育和基本教育。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确立了两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也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两大支柱。“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较大发展。正在研究制订《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将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投入不单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问题。从一些国家的实践来看,只要把教育摆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头等重要的位置,教育投入不难迎刃而解。
不断加大对公共教育的财政投入,为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逐年提高,全球平均水平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4%增长到414%。目前,不少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达到了411% ,根据世界银行2001 年的统计,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516%。古巴教育普及程度在整个拉美国家名列前茅,教育支出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 3%。中国台湾在经济起飞之际,其GDP的12%到22%被用来办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比例则更高,早在1980年,美国、英国、日本的公共教育投入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便已分别达到了811%、715%、712%。一些国家在教育投资方面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教育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统计, 1960至1990年,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13倍,而同期教育经费支出增加了1516倍。
英国对基础教育的拨款分两个阶段进行:中央政府针对近150个地方教育局进行经费划拨;地方教育局对管辖区域内的各个中小学校做出经费预算。2003 至2004 年度,英国政府实施教育经费划拨办法改革,规定拨给地方教育经费的88%用于学校教育支出, 12%用于地方教育局的办公及非学校教育支出。但有些地方政府的非教育支出增长速度还是高于学校教育费用的增长速度,因此,2006至2007年度开始,国家向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办法再度改革,划拨给学校的教育经费以专用资金的形式由英国教育部直接发放到地方,不再通过地方财政管理系统,且必须全部用于学校预算支出。同时,英国政府规定教育经费的预算和结算要公平、公开和透明,划拨经费的公式要尽可能简单易懂,并以立法形式保证经费的划拨和合理使用,而英国政府自身也在努力实现其增加教育经费的承诺。用于基础教育的费用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逐年稳步上升,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从1997到2006年度增长了近1000英镑。2002年,新加坡教育支出占其全年财政支出的19% ,为当年GDP的415% (同期中国教育投入占GDP的314%左右) 。新加坡政府2006年财政预算案中,教育支出6917亿元,占其全年财政支出30612亿元的22176% (仅次于排在第二位的国防开支) ,在世界发达国家中始终排在前列。
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明确提出了政府教育类公共产品供给指标,包括: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总入学率、预期受教育年数。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GNP的比重是最常使用的衡量公共教育支出总量的一个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很多国际组织一般采用“公共教育支出”一词定义各级政府机构用于教育的支出。我国通常用来衡量政府教育公共服务的指标主要有4个: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成人文盲率、中学入学率、大学生入学率。其中,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成为衡量政府对公共教育事业支持力度的一项重要指标。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10余年来,这却成了政府面对的一个难题。在2006年3月1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提出,要在未来5年逐步把这一数据提高到4%的水平,这意味着该目标将在2010年实现。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接受教育的要求,在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是,办教育必须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政府承担的教育责任一定要到位,成本核算和分担比例要合理。民办教育可以有合理回报,但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更不能获取暴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加强必要的监管,确保教育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公平。

G. 公共服务是如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的公民无论居住在哪个地区,都有平等享受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

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明显的政治意义。任何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平等,但是,如果不公平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带来
社会政治风险。由市场决定的个人分配不公平是如此,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分配不均等也是如此。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过大,对于财力薄弱的地区来说,可能将这种
差异归结为中央政府的政策歧视,至少是政策调节不力或存有偏差。在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的财政管理体制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就
同于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而中国地区经济发展除了历史遗留的不平衡,自改革开革开放以来,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区域发展战略,加上独特的地理区位
优势,沿海地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实施一套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水平关联的制度,忽视对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进行必要的调节,必然会招致欠发
达地区的抱怨。国际经验表明,一旦落后地区长期得不到中央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援助,难以改善经济与公共服务状况,会使得这些地区产生离心倾向。因此,中央政
俯通过财政援助推进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的凝聚力与控制力。

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具有突出的经济意义。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向财政资源不足地区转移财力,增加公共物品供给,所产生的效用要大于投向财力充裕地区。这是
因为,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财政资源过多,往往可能投向非政府职能范围的竞争性领域,或者导致辞资源浪费等管理松弛的现象;而对于财力
薄弱地区,转入财政资源会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从长期来看,按照公共物品投资增加一促进经济增长一改善公共服务能力的逻辑推演,通过提高即期财力薄弱地区
的公共物品供应能力也会减轻发达地区的远期负担。此外,均等化也有助于促进统一市场形成,使生产要素能够在利益的引导下按照市场规则在地区间合理流动,达
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促进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人均GKP已经突破1000美元大关,发展步人一个人关键的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定时期既是“黄金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限”,是走向富强
文明或贫困动荡的分水岭。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重视各种容易诱发社会矛盾冲突的不和谐因素,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公共服务均等化本身就是缓解因发展不平衡所引发的地区间矛盾、实现地区间和谐均衡发展的重要途经;更为重要的是,均等化体现的是
一种公平正义的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及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完全一致。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公共服务发展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注册资本金认缴期限 浏览:828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