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农村公共运行服务绩效评价

农村公共运行服务绩效评价

发布时间:2021-11-15 19:18:35

A. 如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机制

我国民政部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区是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现代化的社区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最重要的基础部分,已经成为解决家庭因子间诸多现实问题的钮带,经常以小区、街道为单位成立,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必要补充手段,经常性的文化活动能够有力促进社区健康向上发展,那么如何完善社区文化供给呢?

一、政府部门要形成合理财政供给机制。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强了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社区文化活动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组成部分,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社区文化活动的财政支持,不断加大活动场所建设,健身器材设置,图书和活动道具购置等投入力度,形成合理有序财政供给制度,全方位多角度为群众提供文化活动需要的资源,让广大群众分享到改革发展的红利.

二、进一步规范参加活动者合理分摊费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必不可少产生费用,可以合理利用群众热情,以不盈利为目的收取一些费用,用于维持活动运行。社区负责人应经常召集健身操、广场舞、太极拳等活动组织者了解活动费用收支情况,建立帐目定期公布制度,坚决抵制一些不合理的收费,并采取有力手段进行约束,进一步增强彼此信任感,形成促进社区文化活动的合力。

三、建立文化活动多种供给方式的健康机制。社区负责牵头制定文化活动年度计划,对自发形成的活动要详细记录在案,多角度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激活商业赞助模式,鼓励个人慈善捐助,把社区主办、群众自发、商业赞助和个人捐助等供给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力充沛、运转良好的健康机制。

四、鼓励加强社区间相互交流,合理共享资源设施。以组织附近社区中老年篮球友谊赛为例,某一社区篮球场场地建设好,通过相互交流活动,大家可以集中使用这种优势资源,而且并不增加费用开支。通过这种方式,社区间可以开展类似多种多样的友好交流活动,共享资源,增加友谊,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大氛围的形成和发展。

B. 如何建立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步:领域界定,建构框架

在此期间,根据公共服务指标设计项目工作逻辑模型(图3)界定公共服务的领域,包括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文体休闲、科学技术十大领域,每一个领域下含若干个公共服务维度,通过工作逻辑模型清晰地表达出公共服务领域(维度)的产出,其远期成果为社会效益,结合结果导向原则,综合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这样就可以较为系统地确定与各个公共服务维度绩效考评最为相关的指标,建构起一套理论设计的指标体系框架。

第二步:公众访谈,提炼指标

通过对公众的访谈,了解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特别是公众所关注的公众服务中的相关事项,并基于这些关注事项概括、提炼出一组指标。这一访谈的面不必太大,但访谈对象却必须有充分的代表性,不同类型公众都要尽可能涉及到。另外,考虑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认知可能受到亲身经历的范围与程度的限定,访谈对象还应适当包括一部分相关服务领域的政府公务员,以便于把握公共服务在当地的提供程度或大致情况,从而对后期绩效指标的设计与筛选提供参考信息和背景材料。


第三步:整合指标,设计问卷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实际情况进行指标整合:理论设计的指标体系框架+访谈基础上提炼出的备选指标=一套初选实效指标组合。在此过程中辅以统计年鉴规范指标名称,便于实际应用中指标数据的统计和转化。进而设计指标筛选调查问卷,问卷采用五个程度值设置对各个指标进行评价,即“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和“很不重要”。以期对各初选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权衡,验证指标实际应用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步:问卷调查,初选指标

将初选实效指标组合进行指标筛选问卷调查,以民众为调查主体,进行问卷发放回收,进而通过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信度与效度的检测,从第三步整合的指标中综合权衡出一套终选实效指标,大致确定公共服务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五步:查漏补缺,调整指标

在被删的指标中,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对被调查群体的职业、身份分析,检验是否存在因问卷调查对象界定的局限表达(如职业背景),导致对某一方面的指标有较强的偏好性而误删指标。接着,根据指标数据的获取路径进行适当的指标调整,如可获得性、获取对象、获取方式、难易程度、成本大小等,使得调整后的指标具有便于评估、计算科学、实用经济的特点。


第六步:确定体系,赋予权重

立足城市公共服务实际,验证得到的指标体系,根据绩效评估设计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优化指标,以提高评估的准确度,并设立出指标相应的数据收集方法、以及评估责任单位,确定出最终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的权重赋予方面,采用常用权重分配方式,给不同领域平均赋权重。在将公共服务划分为十个领域的情况下,给予每一领域的权重值是一样的,只是在每一服务领域内部,各项具体指标的权重上体现出差异。对于具体指标的权重赋值,可采用德尔菲法。

C. 公共绩效评价业务需要什么样的人员

员工绩效考核方案参考 一、目的 1、为了更好的引导员工行为,加强员工的自我管理,提高工作绩效,发掘员工潜能,同时实现员工与上级更好的沟通,创建一个具有发展潜力和创造力的优秀团队,推动公司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D. 公共绩效评价报告怎么样的才算通过

绩效评价报告可以的撰写,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背景、资金总体情况、项目分部情况、得分情况;

(二)、项目绩效目标

1、项目绩效总目标:包括产出绩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公众满意度四个方面的目标;

2、项目绩效阶段性目标:对周期长、范围广的项目,按项目申报情况,对阶段性目标进行阐述。如(对申报目标)有绩效目标调整的情况,要有调整依据、审批程序,并分析总结。

绩效目标的总体要求: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具体应包括:预期产出,包括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服务的数量;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服务对象或项目收益人的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其他。

E. 农村公共服务是什么

1、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

2、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

3、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比如电网、公路网、水利网、铁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的部分政府需要直接承担起提供责任)。

4、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务。

(5)农村公共运行服务绩效评价扩展阅读

着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求,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人们的生活质量。

各级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心,树立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努力实现由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

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农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为农民创新创业创造条件,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有序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发展。

2、加大财政投入,突出公共服务供给重点。有力的财政支撑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基本保障。有效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问题,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要求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总量与比例。

3、创新供给方式,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

F. 公共项目绩效评估的特点

作为非盈利性项复目,相对制于一般盈利性项目,公共投资项目的绩效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效益与费用无形化
而公共投资项目更主要的是无形效果,由于无形效果不存在相应的市场和价格,一般很难赋予货币价值,必须寻找其他方法对项目的无形效果进行评价。
(2)财务评价指标非盈利性
而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益具有外部性,它自身的财务收益很少,不足以补偿投资,甚至不足以补偿运行管理费用。因此,公共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不采用盈利能力指标,而是采用单位功能(或单位使用效益)的投资及运营成本、运营和服务收费价格等指标。
(3)评价指标之间协调难度大
而公共投资项目目标多、评价指标多,公众对各个评价指标关注的侧重点往往不同,这可能导致指标之间的冲突,且协调的难度较大。

G. 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一般性指标包括哪些

1.行为导向型的考评方法,包括:
主观考评方法,主要有排列法、选择排专列法、成对比较法、强属制分配法和结构式叙述法;
客观考评方法,主要有关键事件法、强迫选择法、行为定位法、行为观察法和加权选择量表法。
2.结果导向型的绩效考评方法,主要有
目标管理法、绩效标准法、短文法、直接指标法、成绩记录法和劳动定额法。
3.综合型的绩效考评方法,主要有
图解式评价量表法、合成考评法、日清日结和评价中心法。

H. 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公共服务的绩效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需求,构建以人为本、覆盖城乡、分布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任务。一是推进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健全财政对九年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全面实施“两免一补”,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支持力度,在满足本级教育投入依法增长的基础上,保证新增教育经费70%投向农村,引导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组织优秀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内涵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落实助学贷款政策和助学政策。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建设一批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和示范院校,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鼓励、扶持、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二是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增加政府投入,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市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完善有利于广大市民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加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建设城乡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使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全市居民,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机制,根据各区县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社区常用药品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社区卫生的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加快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双向转诊机制,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医疗环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实现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首都广大市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要求,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构筑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为主体的四级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为每个社区和村配置方便群众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切实维护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着力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市民文化生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繁荣首都文化事业,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四是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问题。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增加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郊区农民转移就业、来京务工人员就业服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完善并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合伙创办小企业,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稳定性。完善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体系,发挥社会各界力量,重点加强对城镇失业人员、郊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和劳动者素质。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维权、劳动保护,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社区、村镇就业服务组织网络,创建比较充分的就业社区、村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并规范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参与就业服务,鼓励发展劳务派遣企业,稳步推进公益性就业组织的发展。逐步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完善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制度。围绕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加大投入,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低保与就业联动机制,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失业人员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认真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权益。五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加快建设与首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加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确保基金安全。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把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覆盖范围,强化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征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解决学生、学龄前婴幼儿及无保障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加大财政对参保农民的补贴,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培育和发展慈善组织,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推动首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全面促进社会福利、优抚、残疾人事业发展。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六是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完善监控网络,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实现公共安全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和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安全。加强重大安全事故防治,确保安全生产,坚决防止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健全以“巡逻、社区、治安、内保”四张网为框架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预防、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和平安建设活动,推进警力下移,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到基层,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全面推进科技创安工程,在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在城市社区普遍安装技防设施,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完善管理措施,创新管理方法,建立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库,提高对社会的动态管理和控制能力。政府是公民社会中公民意愿的执行者,同时,政府团队也是区域政府辖地的精英分子,所以除履行管理职责以外,往往在发展、建设上更具开拓性,并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区域社会和政府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就是以更少的投入,获取更大的发展和管理效率,并不断提高公共福利水平。政府管理水平的主要评价标准是其工作绩效。政府的绩效管理,从宏观看,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主要体现在发展效率、环境水平和公共服务效率上。本文仅从地方政府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探讨政府管理绩效和公共支出效益的提高。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围绕提高绩效这一目标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机制和技术。绩效管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手段。政府绩效的考核标准主要指:经济、效率和效益。政府绩效的经济性,表现为在投入水平一定时,成本最低;或者利用现有资金,获得最大量和最佳比例的投入;政府绩效的效率性,表现为行政管理活动的产出同所消耗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要素之间的比率较高;政府绩效的效益性,表现为产出质量好、产出导致了所期望的社会效果、公民或顾客满意程度的出现。近年来,北川羌族自治县围绕管理创新,积极构建“政府绩效管理网络”。按照“激励约束并重,双向调控有力”的总体思路深化财政改革,构建标准的公共财政“差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2006年全县财政公共社会事业支出占当年财政决算总支出的13.3%,比“十一五”末有了大幅下降。一是注重完善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政府绩效评估包括经济测定、效率测定和效益测定三项主要内容,每项测定都要借助于一系列的绩效指标。所谓绩效指标,是指公共管理活动中某一特定方面效果的规范化的量的显示。北川羌族自治县科学设置并逐步完善目标管理体系,尽可能量化行政事务管理目标,实行领导联系乡(镇)村制度,并指导乡(镇)制定和完善了对村(居)社干部的目标考核办法。从2005年开始,北川羌族自治县积极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服务型政府,精简机构、减少审批,系统推进行政事业机关的目标绩效考核,从组织设计、制度重塑、考评导向上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其中,党政机构目标责任的内容涉及两大类:一类是县委、县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具体包括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另一类是有关职能部门的目标和责任,具体包括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经济责任、重点建设项目、公务员管理与队伍建设等,还包括部门在履职过程中的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工作效率、公务员效能投诉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将上述目标内容设计分解为详尽程度不等的具体指标体系,并赋以不同的权重。为了对目标完成情况的监测和考核评估,北川羌族自治县构筑起了多层次的督查和日常监控体系,对完成目标进展情况实行月报告、季调度、半年督查和随机抽查。不断完善以实绩考核为核心、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考核评定中注意综合运用职能部门考核、专业部门考核、日常数据分析和群众评议等结果,并将日常监督情况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化考核评估。1、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转变绩效管理观念1、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转变绩效管理观念加强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和宣传,让全社会尤其是公共管理部门充分认识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应通过对绩效管理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和了解,使人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改变对绩效管理的消极、抵触态度,正确对待绩效管理工作,在各方面对绩效管理工作予以配合和支持,推动绩效管理事业的发展。立法保障是开展政府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制度化也是当前国际上绩效管理活动的趋势之一。对于我国,当务之急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使我国政府绩效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首先,要从立法上确立绩效聘雇的地位,保证绩效管理成为公共部门的基础环节,促使公共管理部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其次,从法律上树立绩效评管理的权威,使绩效管理机构在公共部门中应具有相应的地位,使绩效管理结论能够得到有效传递和反馈,管理活动有充分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体制是推进绩效管理事业发展的关键。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需要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的评估经验,在各级公共部门内部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机构,对公共部门实施的各种公共项目进行评估,充分发挥公共部门内部评估的功能,提高公共部门的管理水平。同时,应该借鉴国外思想库发展的经验,鼓励和发展民间中介评估组织。由于中介评估组织独立于公共项目的利益关系之外,有助于保证评估的公正和客观。而且,政府部门。立法机关的评估工作可委托民间中介组织来完成,以节省大量的公共资源。我国的绩效管理事业起步较晚,相应的管理人才培养也比较薄弱,至今还没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制度,全国性的绩效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只是根据本行业的具体特点和需要开展一些临时的、分散的培训工作亟需改变,要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趋势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加强绩效管理人才的培养,形成比较完善的绩效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造就大批合格人才,为我国公共管理部门绩效管理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当前而言,政府应给公共管理中的绩效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开展绩效管理人员培训,建立比较灵活的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公共管理人员的素质。此外,还应重视对政府部门领导的培训,通过介绍国内外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经验,研究绩效管理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他们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水平。政府绩效管理的成功还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估信息系统,进行及时的信息收集、分析。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构建电子化信息系统,通过标准化的协调和优化功能,保证电子政务提高效率,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加强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间的有效沟通,利用网络、媒体等各种途径搜集社会各方面的内容信息;对数据进行正确性检测和整合,通过科学有效的统计方法和测算方法,提高对数据采集以及整合利用的能力,使数据真实可靠,决断合理有效;提高评估者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公共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自身业务修养,不断提高其业务理论水平,使其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共职能部门公共管理的有效性问题,即公共管理和行政执行的绩效如何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考核、评估,并形成系统的公共职能部门绩效管理体系,是近年来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界讨论得较多的问题之一。政府绩效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关键业绩指标体系(KPI)的方法,其中GDP增长构成了考核体系的核心指标,而社会效益、环境及资源保护、文化效益等等,则构成了与GDP增长相匹配的次级指标。这种政府考核关键业绩指标的单一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失衡。而政府公共职能部门绩效管理考核体系的不完善,则是导致失衡的管理原因。持续的制度和管理创新,是中国发展模式的核心。而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需要一种科学、平衡地评价政府绩效的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在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评价方法,“3E”评价法,标杆管理法,平衡记分卡法等,以此引导政府公共职能部门及其公务员科学、平衡、规范地执行行政管理职能。实现以传统的"政绩观"转换成为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第一步:领域界定,建构框架在此期间,根据公共服务指标设计项目工作逻辑模型(图3)界定公共服务的领域,包括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文体休闲、科学技术十大领域,每一个领域下含若干个公共服务维度,通过工作逻辑模型清晰地表达出公共服务领域(维度)的产出,其远期成果为社会效益,结合结果导向原则,综合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这样就可以较为系统地确定与各个公共服务维度绩效考评最为相关的指标,建构起一套理论设计的指标体系框架。第二步:公众访谈,提炼指标通过对公众的访谈,了解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特别是公众所关注的公众服务中的相关事项,并基于这些关注事项概括、提炼出一组指标。这一访谈的面不必太大,但访谈对象却必须有充分的代表性,不同类型公众都要尽可能涉及到。另外,考虑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认知可能受到亲身经历的范围与程度的限定,访谈对象还应适当包括一部分相关服务领域的政府公务员,以便于把握公共服务在当地的提供程度或大致情况,从而对后期绩效指标的设计与筛选提供参考信息和背景材料。第三步:整合指标,设计问卷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实际情况进行指标整合:理论设计的指标体系框架+访谈基础上提炼出的备选指标=一套初选实效指标组合。在此过程中辅以统计年鉴规范指标名称,便于实际应用中指标数据的统计和转化。进而设计指标筛选调查问卷,问卷采用五个程度值设置对各个指标进行评价,即“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和“很不重要”。以期对各初选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权衡,验证指标实际应用的信度和效度。第四步:问卷调查,初选指标将初选实效指标组合进行指标筛选问卷调查,以民众为调查主体,进行问卷发放回收,进而通过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信度与效度的检测,从第三步整合的指标中综合权衡出一套终选实效指标,大致确定公共服务的评估指标体系。第五步:查漏补缺,调整指标在被删的指标中,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对被调查群体的职业、身份分析,检验是否存在因问卷调查对象界定的局限表达(如职业背景),导致对某一方面的指标有较强的偏好性而误删指标。接着,根据指标数据的获取路径进行适当的指标调整,如可获得性、获取对象、获取方式、难易程度、成本大小等,使得调整后的指标具有便于评估、计算科学、实用经济的特点。第六步:确定体系,赋予权重立足城市公共服务实际,验证得到的指标体系,根据绩效评估设计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优化指标,以提高评估的准确度,并设立出指标相应的数据收集方法、以及评估责任单位,确定出最终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的权重赋予方面,采用常用权重分配方式,给不同领域平均赋权重。在将公共服务划分为十个领域的情况下,给予每一领域的权重值是一样的,只是在每一服务领域内部,各项具体指标的权重上体现出差异。对于具体指标的权重赋值,可采用德尔菲法。

I. 怎样理解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4e"指标的选择

众所周知,效率是公共行政追求的目标之一。早在一百多年前,行政学的创始人威尔逊就指出,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①政府能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可以说,效率原则对落实责任政治、克服官僚主义、推动经济与政治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政府行政的特殊性使效率原则作为政府行政工作评估的尺度有很大的局限性。鉴于此,著名的行政管理学者西蒙指出:“对公共管理而言,我们必须寻找另一种衡量价值的方法。”这另一种方法就是绩效评估.1
在绩效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绩效评估,而绩效评估中最困难的莫过于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从理论上讲,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使用“四要素”的模式:①各种必要资源或成本的“输入”(Input);②资源或成本的转换“过程”(Processes);③组织活动或提供服务的“输出”(Output);④产出或服务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Outcome)。上述模式虽然可以在一个侧面反映一个组织的绩效,但是更常见的,是用反映公共部门绩效的价值取向的“4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Equity)概念来构建指标体系。2
1 黎民.公共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2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管理硕士系列教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正文】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会计总署率先建立了以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为主的3E评价法。这也是学者芬维克于1995年概括指出绩效测量指标所应该包括的三个层面。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公共行政学派提出社会公平价值观,偏向经济性等硬指标而忽视了公平、民主等软指标的3E评价法因此受到了质疑。在随后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便纳入了公平(Equality)指标,逐渐发展为福林于1997年所概括的4E评价法。“4E”指标的具体内容如下:
1.经济(Economy)。经济指标一般指组织投入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量。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
2.效率(Efficiency)。效率指标通常包括:服务的提供,活动的执行,服务与产品的数目,服务的单位成本等。效率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手段问题,而这种手段经常以货币形式体现。
3.效能(Effectiveness)。效能通常是指公共服务实现标的的程度、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
4.公平(Equity)。公平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它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能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得到了更多的社会照顾”。
“4E”指标是一个整体,缺少任何一项都会使得绩效评估工作的不完美。我国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工作虽然严格按照“4E”指标行使,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政府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4E”指标中的任何一项都离不开产出,公共部门也十分关注产出,但是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在私营部门不构成问题,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远比私营部门复杂。著名公共行政学家詹姆斯.威尔逊认为:“要度量一个机关的输出量常常是很困难的,实际上即使是只对什么是国家部门的输出做一番设想都足以令人头晕目眩。”由于行政组织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是一些“非商品性产出”。它们进入市场的交易体系不可能形成一个反映其生产机会成本的货币价格,这就带来对其数量进行正确测量的技术上得难度。3
其次,公共部门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抵制评估。“4E”指标中的公平(Equity)指标意味着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要进行绩效评估,但是由于绩效评估会鉴别出决策者和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这种鉴别使他们感到威胁,担心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因而抵制评估,这就大大降低的绩效评估的公信力。
再次,绩效评估作为新兴领域,还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评估体系,这就给开展具体评估工作带来很多操作上的困难。 3赵国军.绩效管理方案设计与实施[M].化学工业出版社
最后,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缺乏人本思想。公共部门本位理念淡化了人文关怀,偏离公共性,专注于评估中单纯的经济指标,护士了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公众满意程度等社会、人文发展指标。4
【结论】
“4E”指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更应该将其灵活运用。当今社会经济、效率、效能、公平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也是为人服务,只按指标办事,而不考虑人的实际情况必然会引起争议。所以,“4E”指标也应该具有生命力,与其他定性指标结伴前行。为了完善“4E”指标,给出关于绩效管理的建议如下:
1.公共部门的绩效主要内容应凸现人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和实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基本前提。政府绩效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应包括经济、社会、政治三个具体维度,重视人在发展中的主题地位,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在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公共部门绩效评价必须重视公众的满意度。公共部门的目标与计划是否实现,实现地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公众。好的绩效指标体系不仅包括投入、产出、结果和效率等定量指标,还包括公平、民主、服务质量以及公众满意度等一些定性的指标。

J. 如何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进行评价

论述你对我国...准确运用其对公共权力的垄断地位,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进行扬弃,制定明确... ...

阅读全文

与农村公共运行服务绩效评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