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旧城

马鞍山旧城

发布时间:2021-11-15 11:43:48

Ⅰ 安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纪元。30年来,敢为人先、富于创造精神的安徽人民把握改革开放的先机,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投资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呈现出投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对改变江淮大地落后面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壮大经济实力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促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 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基本确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投资体制已彻底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在项目报批上,由过去按限额进行分级审批转变为在国家限额以下谁投资谁审批;在投资主体上,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国家一元投资模式,明确了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市场引导投资的基本导向,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2002年以来,在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果”的新型投资体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一是健全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度,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重点加大对“三农”、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事业、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转变投资调控方式,规范项目建设秩序,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投资项目审批的传统方式,通过编制发展建设规划、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建立行业准入制度等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投资进行调控,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三是调整优化重点行业投资结构,加快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及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和调控。四是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行业和领域。五是进一步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允许各类企业以股权融资方式筹集投资资金,逐步建立起多种募集方式相互补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六是不断深化招投标体制改革,透明和公开招投标市场运作,加强对招投标重点环节的日常监管。

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对农林水利业、工业、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及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投资建设。1978年全省投资总量仅13.1亿元,1995年突破500亿元,2002年突破1000亿元,2005年突破2000亿元,2006年突破3000亿元,2007年达5093.7亿元,1979~2007年累计完成投资2.28万亿元,年均增长22.8%。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加大,现已超过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投资率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36%提高到2007年的46.4%,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8.1 %,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投资建设伴随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1979年至1989年,我省基本处于典型的“短缺经济”阶段,投资需求份额变化复杂,投资规模有扩有收,投资增幅剧烈波动,先后于1982年和1989年形成增长高峰和低谷,这一期间累计完成投资742.8亿元,年均增长21.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个百分点。

(二)1990年至2000年,我省经济逐渐摆脱了短缺经济的困扰,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过渡,投资需求扩张明显,投资增长起落分明,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我省与全国一样兴起了新一轮投资建设热潮,并与1992年、1993年达到高峰,后在国家宏观调控作用下逐步回落,1998年、1999年投资增速回落到6%左右,这一期间累计完成投资5399.4亿元,年均增长2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2个百分点。

(三)“十五”时期,为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在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于2003年12月作出了实施“861”行动计划的重大决策,建设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521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23.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1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2倍,超过了1979~2000年全社会投资的总和。

(四)2006年至2007年,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在发展中调控,在调控中发展”,着力调整投资结构,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投资规模明显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运行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初步摆脱了历次宏观调控中“下落快、降幅大、恢复晚、爬坡慢”的不良循环,实现了逆势而上的历史性突破。2006年完成投资3544.7亿元,比上年增长40.6%, 2007年增加到5093.7亿元,增长43.7%,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7个和18.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前列。2007年我省投资总量居全国第9位,比1982年上升6位,占全国比重由 2.8%提高到3.7%。

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

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先导。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努力使资金投向同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相吻合,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导向作用日益显著。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迅速

1978年以前,投资主体为国有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日益发展的经济形势,激发了多元投资主体的热情,逐步形成国有、集体、城乡个人、外商、港澳台等多种经济类型共同发展的格局,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基本形成。

1、民间资本投资活跃,增强了投资增长的内生性和自主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对传统的投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省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安徽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敞开了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采用各种投资方式参与经济建设,同时对民间投资项目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资金协调、法律保护等各个环节上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破冰除障,营造良好、自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环境。经过30年的发展,民间投资发生了质的飞跃,投资总量不断扩大,成为全社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2007年,全省民间投资达2676.3亿元,比1980年增长5946.2倍,年均增长38%,增幅比全社会投资高14.6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1.7%;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由2.6%提高到52.4%。

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凭借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集中的科教资源及低廉的生产成本等一系列优势,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利用外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点及面全方位展开。从1984年首家外商投资企业—安徽安利合成革股份公司的成立,到2007年,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8.3亿美元,年均增长40.7%,在皖投资的客商来自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德国、香港、台湾、维尔京群岛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涉及交通、电力、能源、机电、化工、医药、轻工、纺织、建筑、房地产、综合服务等30多个行业。一批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投资我省,如联合利华、日立、西门子、ABB、圣戈班、微软、德尔福、沃尔玛等等,目前落户我省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40家,外商投资企业在皖从业人员已超过32万人。

3、东向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伊始,我省就敏锐地抓住机遇,提出过“开发皖江,呼应浦东”;此后,又推出“一线两点”战略,2003年提出“融入长三角”。 2005年,进一步提出加快融入长三角,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东向发展”战略,并于次年将其作为六大战略之一正式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 “东向战略”是我省在深化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牵动性的战略。随着近些年东向发展的扎实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2~2007年,全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累计已突破5000亿元,引进的省外资金中55%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目前在皖的浙商达40多万,投资额上千亿元。上海在皖投资的企业也不断增加。上海华谊、浙江浙能、江苏雨润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来皖投资兴业。如上海电力集团和浙江浙能集团分别与淮南矿业集团携手合作,共同投资建设田集电厂和凤台电厂各4×60万千瓦机组,所发电量被纳入上海市和浙江省电力电量平衡计划。上海华谊集团在安徽建设煤化工基地,投资总额将达300亿元。农业开发也颇受青睐,有100多家长三角农业企业在皖投资办农业。坚持东向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和示范区,为我省加速崛起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投资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第三产业投资加快,所占比重上升。改革开放前,我省投资建设重点是加强生产性建设,改革开放初期城镇以上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1.9∶66.1∶32,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安排大量资金用于第三产业项目建设,特别是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关系老百姓“衣食住行”基本生计的领域投资进一步加大。2007年,全省第三产业投资达2713.3亿元,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2.2∶44.6∶53.2。投资的结构演变直接影响经济结构变化,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978年的47.2∶35.5∶17.3,调整为2007年的16.3∶44.7∶39。

2、861”行动计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2004年开始,我省积极实施“861”行动计划,以工业化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涵盖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涉及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制造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电子信息、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文化、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启动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据统计,四年来“861”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5151.6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9.4%;开工建设重点项目746个,竣工投产项目461个。

3、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滞后的基础设施始终制约了我省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为贯彻保证重点建设和缓解“瓶颈”制约的方针,我省有计划地组织建设了一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电力、市政建设等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项目,相继建成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工程。 “十五”以来,又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快“防洪保安工程”、“通达工程”、“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7年,全省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485.8亿元,是1978年的440倍,年均增长23.4%;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25.8%提高到29.2%。这对改善投资环境,广纳海内外资金,加快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四、投资建设硕果累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30年,固定资产投资在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林水利业建设成就斐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我省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快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投资步伐,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粮食、禽畜、水产、水果、蔬菜、竹木、花卉等大宗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现代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强淮河干流整治和长江水患的防治,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006年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投资进一步得到加强。1979~2007年,全省累计农林水利业建设投资744.3亿元,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淮河干流整治、淮北灌溉农业项目、长江干堤除险加固、临淮岗洪水控制等一系列骨干工程陆续完成,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同时也改善了全省生态环境。

(二)工业建设成绩辉煌。改革开放前,受封闭式产品经济的禁锢,我省工业生产和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状态。改革开放给我省工业发展带来旺盛活力和勃勃生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开创了工业发展的新时代。 “十五”以来,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工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1979~2007年全省工业累计完成投资7995.6亿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35%。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改善了工业结构,培育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及原材料等优势行业,不仅建成了众多的小企业,而且建成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大中型骨干企业。2007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11家,按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占全省比重计算,工业集中度达到80.4%。机械、冶金、轻工3个行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元,汽车产量达到65.9万辆,位列全国第7。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从无到有,2007年达到10户,其中马钢、铜陵有色、海螺集团、省电力公司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2007年中国500强企业中,安徽拥有10家;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安徽拥有13家。江汽的汽车底盘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丰原的柠檬酸产量居世界第一,马钢的高速线材、车轮轮箍居国内先进水平;铜陵有色集团电解铜产量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一,在世界排名第5;海螺水泥产量已连续14年居全国水泥行业第一位,在世界水泥行业名列第三位。2007年,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均居全国前三位;彩色电视机产量居第8位。我省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初步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转变。

能源建设长足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省在加快能源发展,扩大能源生产总量,促进能源供求平衡,巩固华东能源供应基地地位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构筑稳定、经济和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实行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促进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制约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能源瓶颈问题基本得到缓解,两淮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初步建成。2007年,全省原煤产量9112万吨,居全国第9位;安徽电网作为中国最大的跨省联合电网——华东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以火电为主,水力发电为辅, 500kv输电线路为骨干, 220kv线路为网架、分层分区结构完整的全省统一电网,500千伏中、东通道输电工程已建成投入运行,西通道工程进展顺利,基本满足目前皖电东送的需要,有利地推动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2007年全省发电量847.6亿千瓦时,居全国第16位,电力装机容量已达到1919万千瓦。

(三)交通运输建设实现大飞跃。长期以来,我省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改革开放后,我省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安排,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建立起由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30年来,我省交通运输投资1816.2亿元。如今的安徽已成为东中西部经济社会交流的 “黄金走廊”。

公路建设方面,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30年。从1995年省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宁高速建成,到2007年底合淮阜高速北段通车,全省已经构成了“三纵六横” 市市通高速的公路主骨架,国省道四通八达,实现了南北六小时、东西三小时过境,每个县城上高速公路只要半个小时。到2007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48372公里,公路网密度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206公里,挺进全国前10位。农村公路越织越密,2005年“村村通”工程大规模实施以来,已有2.87万公里水泥路和油路修到了农民家门口,实现乡乡通油路,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班车,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铁路建设方面,以前历史“欠账”多,全省甚至没有没有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等级低,线路散,断头路多,不成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铁路建设投资不断加大,“六五”至 “七五”时期,相继建成了皖赣线、阜淮线、界阜线,“八五”至 “九五”时期铁路建设开始加速,建成了合九线、商阜复线、阜淮复线、阜九线、青芦线。 “十五”以来,铁路进入大规模建设高潮,陆续建成了合西铁路、宣杭复线、铜九线、合宁高铁,合武高速铁路也将于2008年底贯通,这标志着人们孜孜以求的安徽铁路“1234”出行格局,即将形成前“123”,即合肥至南京1小时,至武汉2小时,至上海3小时。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全线开工,构建现代化铁路网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全省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978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387公里。

航空运输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民用机场建设进入了大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建设,全省现有合肥、黄山、安庆、阜阳等民用机场,其中合肥、黄山两个机场为对外开放航空口岸。航空运输线实现了与全国多个大中城市直接连接。2007年全省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55万人,货运吞吐量3.3万吨, “十一五”期间,还将投资40亿元建设一个年旅客吞吐量上千万人次的现代化空港—新桥国际机场,对外空中联系由此将发生质的飞跃。

港口建设方面,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有“800里皖江”之称的黄金水道,水路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从解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入手,港口建设逐年提速,港口设施的现代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布局基本合理、门类齐全、现代化程度较高、配套设施比较完整的港口运输体系基本形成。197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仅为1000万吨, 2007年达2.5亿吨,位居中部六省第一位,芜湖港口吞吐量达到4680万吨,位居全国内河十大港口行列;2007年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已达5596公里,发达的水运,为工业强省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四)邮电通讯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全省邮电通讯业累计投资599.1亿元,按照“全面规划、超前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要求,紧紧抓住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引进消化先进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逐步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通信网络。1984年合肥长话枢纽工程建成投产,开展国际、省际、省内长话等通信业务,提高了通信水平。1986年合肥市引进万门程控长、市话交换设备竣工投产。1992年全省实现了地市电话程控化和县城电话自动化的目标,同年以合肥为中心的900兆赫移动通信正式建成。1995年全省所有地市本地电话网全部建成,基本完成由人工交换、模拟技术向自动交换、数字技术的快速过渡,乡镇均已开通电话,凤台县成为全省第一个村村通电话的县。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于2003年作出了建设“数字安徽”的重大决策,把“数字安徽”作为构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改善发展环境的六大基础性工程之一,邮电通信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省已形成程控电话网、长途传输数字网、移动通信网等相结合的现代化主体通讯网,“数字安徽”框架基本建立,光纤通信线路通达全部行政村,宽带数据网覆盖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2007年,全省有固定电话用户1494.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10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47.5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55.9万户。

(五)社会事业建设大步迈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事业投资快速增长,累计投资788.8亿元,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不断加大对科学、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完成了安徽省黄梅戏艺术馆建设工程、安徽省杂技团排练中心建设工程、合肥市图书馆建设工程、安徽大剧院改建工程和安徽省图书馆扩建工程、马鞍山图书馆工程、淮北市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医疗保障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教育事业成就辉煌,人民群众就学、就医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把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功能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措施来抓,全省城镇农村公用设施日臻完善,道路、供水、排水、供气、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地下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过多年的建设,城市外延快速扩展,城市功能大幅提高。1978年全省城市建设投资仅为0.3亿元,2007年已达292亿元,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2.6%上升到2007年的38.7%。2007年底,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3.6平方米,用水普及率94.4%,生活垃圾处理率91.4%,燃气普及率83.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1%,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8.67标台。

(七)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家庭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近几年,购置新房、进一步改善家庭居住条件又成为城镇居民家庭投资消费的新热点,住房的市场化改革加快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步伐,住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实施“安居工程”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以来,全省各地以旧城改造为重点,依托房地产综合开发,对大批棚户区进行了有计划、分步骤的改造。大规模普通住宅及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使广大中低收入居民圆了改善住房条件的梦。1999-2007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3014亿元,年均增长35.5%,占全社会投资的16.4%。住宅开发投资快速增长,1999-2007年,全省住宅投资2143.1亿元,年均增长37.8%,竣工商品房屋1287.88万平方米,大批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生活方便、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房地产开发进入一个全面提高品质的新的发展阶段。全省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住房分配体制改革前的1998年的13.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1.6平方米。

三十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为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了后劲,也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展望未来,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理念,进一步强化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带动,优化投资结构,着力谋划储备一批带动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扩大工业项目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项目来源,充实全省“861”行动计划项目库,确保重大项目梯次推进、有效接续,投资必将在加速安徽崛起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Ⅱ 安徽有啥好玩的

安徽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到安徽旅游得注意南北气候的差异,尤其是冬季。 安徽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境内多名胜古迹并且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 【 黄山 】 黄山风景区:黄山位于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联合国授予“世界自然和文化保护遗产”称号。黄山风景区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区内大峰、小峰各36座,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是黄山的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而莲花峰最高,海拔1860米。黄山是一个峰之海、云之海,全山共分五海,即北海、前海、西海、东海和天海。 太平湖:位于黄山于九华山之间,是一座人工大水库,总面积8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米,湖中点缀着大小不一的岛屿;太平湖上游和下游曲折,而中游视野开阔,集太湖山水、漓江风情于一身。 齐云山风景区:齐云山位于安徽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因“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而著称;主要景观有月华街、云岩湖、洞天福地、真仙洞府、太索宫、香炉峰、山壶天、方腊寨等。 黟县古民居:以西递、宏村两处保存最为完好,现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为群山环抱,双涧萦绕,现存明清民居300余栋,明清祠堂8栋,充分显示出古徽州砖、木、石雕精湛技艺,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布局别具匠心,整个村落呈牛形,以正街为中心轴线,背枕雷岗山,穿堂绕房的人工水圳为牛肠,碧波荡漾的人工湖月塘、南湖为牛胃,鳞次拮比的古宅楼舍为牛身,自北而下的西溪河则恰似一条牛鞭,人作天成甚为吻合。影片《藏龙卧虎》、《菊豆》等均在此拍摄许多主要场景。 【 池州 】 九华山:位于青阳县境内,古称九子山,后因李白有“灵山开九华”之赞而得名。九华山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香火甲天下”之誉。九华街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此,有“莲花佛国”之称。天台峰为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在此极目远眺,群山匍匐,天地浑然一体,真使人有身临蓬菜仙境之感。九华山景区分为山前、九华街、闵园、天台、花台五大景区。 【 合肥 】 逍遥津:位于合肥市旧城东北角,是一座城市公园,古为淝水上的一个津渡。逍遥津公园四季长青,环境优雅宁静,曲道幽长迂回,假山假石磷峋逼真,不对称式园林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公园既有北方园林的古朴典雅,又有南国园林的妩媚清秀。在这里,既可想象出古战场的弥漫硝烟,又可品览祖国壮丽河山的锦绣。 包公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 【 滁州 】 琅琊山:位于安微省滁县城西约5公里处的群山之中,古称摩陀岭,后因东晋琅琊王避难于此而改称琅琊山。风景区主要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区,面积115 平方公里,主要山峰有摩陀岭、凤凰山、大丰山、小丰山、琅琊山等。风景区内有著名的醉翁亭、醒园、琅琊寺等景点。醉翁亭初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它因镌有欧阳修文《醉翁亭记》、苏东坡手书字而著名。琅琊山层峦叠嶂,曲径幽泉,四季皆有好景,尤以夕阳晚照,雨后听泉,别有情趣。 【 马鞍山 】 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约5公里的翠螺山麓,古称牛渚矶,它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太白楼:太白楼面临长江,背连翠螺,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著名的“三楼一阁”。太白楼是为纪念唐代诗人李白而建造的,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原名谪仙楼,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太白楼高18米,长34米,宽17米,采用我国传统的古建筑式样,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由回廊相连,二、三楼阁檐下置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和张恺帆书写的“谪仙楼”匾额。 【 安庆 】 迎江寺:位于安庆市东门,濒临长江,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光宗曾亲书匾额“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禅寺”乾隆帝赐“善狮子吼”额,光绪八年(1882年)题匾“迎江寺”,慈禧太后赐额“妙明圆镜”。寺内建筑,以四进殿堂及一塔为主体。此外还有宜园(放生池)、大士阁、慈云阁、迎江楼等建筑,结构崇宏辉煌。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岳西两县境内,其主峰海拔1751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称为天柱峰,山也就称为天柱山。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可见其自然景色奇绝 。

Ⅲ 燕子矶新城规划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计划通过对现有化工企业搬迁整治和旧城改造,将老化工基地建设

滨江新城是很笼统的一个说法,不是指某个特定的地方。
江宁有个滨江新城的计划,那个地方靠马鞍山很近,基本应该在现在江宁滨江开发区那个地方吧。离燕子矶新城有十万八千里。
其他还有下关的世贸滨江新城,是个组团的房地产项目,同样还有浦口的明发滨江新城,都是房地产项目。
只能说,燕子矶新城是南京滨江大开发的一个环节。如果你非要说燕子矶将来会是一个滨江新城,那也没错。

Ⅳ 马鞍山江心洲何时能拆迁7

有七个方面可以帮助楼主判断这个地区是否拆迁
一 首先要注意如果需要征收房屋,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

如果有其他利益性的目的和不利因素掺假是违法的,但这个方面的整体判断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 征收公告发布要求
要注意征收目的房屋征收决定做出的时候应当及时的向大家公告,公告应当附有房屋征收安置补偿方案,并且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是否有告知被征收人具有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等权利的内容。

三 安置补偿的制定要求

关于安置补偿方案来说,拟定的征收安置补偿方案需要进行论证并予以公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征求公众的意见(期限不得少于30日)。如果大家不认可的,政府就应当组织召开听证会,根据听证会情况修改方案。

四 征收标准规划的要求
在征收过程中,具体可以参考查看征收项目是否符合标准规划。例如说:

1.发展改革部门审查项目是否项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城乡规划部门审查项目是否符合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

3.国土资源部门审查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旧城改建、保障性安居工程需要征收的,因审查是否列入上一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这部分需要结合信息公开申请这一环节进行检验。

五 这房屋面积测量调查统计结果的要求
要注意征收方在对房屋的权属、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情况组织调查登记后,是应当向征收范围内的被征收人公布相关情况的。

六 无证房的区别对待
如果是没有经过登记的建筑不能以违法建筑一概而论。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应当对征收范围内未经登记的建筑进行调查、认定和处理。如果认定为合法建筑或者是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就应当给予补偿。

七 选择房屋评估机构条件
对于房屋评估机构的选择也要注意是被征收人协商选定的,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通过多数决定、随机选定等方式来确定。

Ⅳ 马鞍山梧桐雅苑在哪

楼主你好:你坐神山口乘坐21、42路公交车到电讯大楼下车下车后过马路转乘23路公交车到珠江路下车就到了【21、23路上车一元42路空调车上车两元、普通车

Ⅵ 马鞍山博望新区与宿州地区你觉得可以比吗

城市没有钱就不要去扩容,拿这个钱可以去搞旧城改造,两头能抓住一头,把宿城打造成一流皖北城市。可现在呢~旧城破烂不堪、新区人烟寥寥,也不知这些人咋想的

Ⅶ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境界

这一段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致地描摹了景物的姿态:“晒”摹写出济南老城闲适的姿态,似一位老者安静祥和、与世无争;一个“睡”进一步深化了老城的这种悠闲。连用两个动词 ,把老城的闲适姿态摹写得自然贴切。此句中,还使用了反问。

反问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运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力。这句用商量的口吻,让人倍感亲切,好像是与人面对面的交谈,又像是在征求意见,但答案是不言而明的,饱含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用反问句而非一般的陈述句,增强了语气,使感情得以完整抒发。这一句还有迭现辞格,用“一个老城”“有山”、“有水”组成的迭现,引人入胜,作者从上方俯瞰,勾画出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

主题思想

《济南的冬天》老舍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济南特有的冬景的喜爱和赞美。通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

作者多用温情的意象来描绘济南冬天温晴之景,营造出一种温婉的整体性语感。语言层面写的是济南的“温晴”,所要表达的是济南冬天的温情 :“温晴”是所见的外象 ,是借以表现心象的客体和媒介 ;“温情”是心象 (心灵感受),它蕴涵的是作家的主观情感、生命和人生感悟及审美感受。

文章不惜笔墨写景,实际是抒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才真正是文章的意蕴、文章的核心。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旧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科学院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浏览:67
注册资本金认缴期限 浏览:828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