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公共就业服务与老百姓的关系

公共就业服务与老百姓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11-13 02:31:05

1.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什么

是由来原地方人事、劳动保障部自门的就业和人才服务管理机构合并成立。旨在方便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并基本建成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有问题咨询中公

2.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什么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主要是指:各区县就业促进中心,人才交流中心。

3. 黄山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和公务员局有什么区别

原则上说,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与公务员局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4. 什么是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曾经看过一本书,谈一个人的魅力是这样理解的,首先是要有一颗宽容善良仁慈的心,面对生活要有积极的心态,无论对待任何事情心中要永远有一颗上进心与进取心,而微笑是赢得人格魅力的最好途径。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达芬奇密码,我们要想读懂任何人都不是很简单的,倘若去了解别人,不如先修炼自己去寻找自身的魅力,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魅力所在,需要你自己去发掘,每一天你面对生活工作的态度就决定于你自身的魅力所在,比如我们很少想过自己是否常带笑容的工作,时常愁眉苦脸,只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微笑是最美丽生动的表情!简单的微笑是人际交往的一张通行证,可以胜过许多言语:可以表示“我很开心”,“我愿意帮助你解决就诊中的困惑”,可以表示赞许他人,也可以化解误会。面带微笑是自信的体现,是礼貌的表示,是坦诚的象征。真诚的微笑体现出一个人的坦然,宽容和信任,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极高的修养,非常容易被人接受,会为你赢得好口碑和潜在机遇。

工作中我以领导为榜样,每次看到领导对患者微笑解决困难,而患者也同样的微笑回报时,我体会到了微笑的力量,科里的每位同事当遇到患者不解的问题时,她们会一边向患者讲解问题一边引导患者就诊,使我感到护士的耐心换来了患者感到舒心。在工作中,以微笑对待每位来就诊的患者也能让患者感到心里温暖,在门诊这个大家庭里,大家都以“为你微笑服务”为目标,为解决患者困难为己任,而用心的工作。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杯热呼呼的白开水,有时它要比良药还要治病,还要暖人心,当你微笑的时候你会发现身心舒畅。现在就开始微笑吧!只要笑起来,你体内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你会发现你与他人的交往更容易。

5.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

庞长胜(博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山东滨州256500) 一、公共就业服务的内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概念、任务 国际劳工组织在《就业服务公约》中规定:“各国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公共的、无偿的职业介绍体系”。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是促进就业、调节人力资源市场和维护就业公平的有效措施,也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公共就业服务就是“由政府出资,向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既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也成为政府实施政策和社会化管理的窗口和工作平台,主要承担五项任务:一是对城乡所有劳动者提供基本、均等的就业服务;二是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援助性就业服务;三是对不同时期重点群体提供专门的就业服务;四是对用人单位用人提供通用性服务;五是承担就业和人才政策的具体实施,对就业与失业进行社会化管理,受政府部门委托,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基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服务等。 (二)社会作用 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在缓解社会压力、落实就业和人才政策、帮助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推动各类人才流动开发和配置“践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公共就业服务的地位作用根源于公众的需求,其第一要务就是在市场化的就业格局中满足公众的需求,即提供广泛、及时、可靠的信息并通过多种形式使供求实现对接。当然,随着就业格局的变化、就业形态多样化的延伸,公众需的范围也开始扩展到创业服务、培训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代理服务等公共就业服务的新领域。 (三)存在问题 当前,公共就业服务面临的问题很多,既有原来管理体制分割、职能不明等问题,也有工作经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服务手段落后、人员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还有服务功能不强、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核心是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问题。人民群众希望得到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就业服务,政府希望实施高质量、高效率的就业管理和政策落实。 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一)落实再就业政策的现实需要 实践表明,无论是推动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还是实现就业工作的目标,都要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作用。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也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和服务对象的新需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主要抓手,面向就业困难群体,将新政策落实到基层,把再就业援助工作做好。 (二)适应劳动力供求变化的需要 当前,人力资源市场中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和技能素质不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给就业服务带来新的挑战。一是就业对象多元化,要求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现在服务对象扩展到了城乡所有劳动力,包括大学生就业、退役军人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一些特殊群体,如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员等。二是供求矛盾复杂化,要求服务功能完善拓展。三是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需求多样化,要求服务更加深入细致。这就需要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三)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能力建设的需要 解决就业问题的最高境界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从人口负担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而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和前提。在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同时,要从建立就业长效机制入手,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为人力资源开发奠定基础;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入手,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转换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就业竞争需要;从完善、延伸和扩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入手,全面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四)贯彻《就业促进法》的需要 新颁布的《就业促进法》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同时,还规定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总之,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与就业政策贯彻落实、就业服务水平提升、就业事业整体发展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实施紧密相连,是公共就业服务发展规律的要求,是人本服务的重要内容。 三、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措施 (一)完善平台建设,进一步夯实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基础 一是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 二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当地人力资源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县(区)人力资源市场和乡镇(街道)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要重点加强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城乡网络互联,向下延伸就业服务;要逐步推广网上职业介绍、网上求职登记、远程职业指导等服务项目,实现就业服务送到村,为劳动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就业服务。 三是认定一批就业培训基地。按照评估验收条件,在县(区)和乡镇(街道)授匾挂牌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品牌基地、返乡创业基地、农村劳动力培训品牌基地,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管理规定,以基地为依托,就地、就近开展就业培训,减少农村劳动者参与培训和转移就业成本。 (二)加强就业服务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功能 1.强化制度建设,实现就业服务制度化。一是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服务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劳动者实名制就业登记,对无工作岗位或无承包责任地的城乡劳动者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统一进行失业登记;改革现行城镇人员就业和失业登记办法,创新城乡就业登记模式,取消城镇、农村“二元化”的就业登记制度,对本辖区人员均按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办理就业登记手续,使用统一样式的就业手册,实行统一标准的就业服务。二是建立健全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以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等人员为重点,做好调查摸底,把帮扶任务分解到乡镇(街道)、社区(村),确定专人负责,一包到底。坚持日常援助和集中援助相结合,要根据辖区具体就业情况,继续开展个性化就业援助,依托社区,对重点援助对象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实行“一帮一”、“多帮一”服务,切实做到“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形成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和培训制度。认真总结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培训成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再就业专项资金资助制度,制订与服务绩效、实现再就业指标相挂钩的专项经费拨付办法,形成政府购买就业服务和培训成果的新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制度。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当前着重解决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经费不足和人员到位不在位的问题。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基础工作建设,实现基础台帐、工作职责、业务流程、服务规范、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六统一”,制定评估标准,实行验收制度。 2.以效率和质量为主旨,拓宽就业服务方式。一是坚持服务方式人性化。大力推行“诚心服务、真情相助”的人本服务理念,对包括被征地农民、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和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劳动者、随军家属等在内的重点扶持对象,开展承诺服务、配套服务、为就业困难人员排忧解难。二是坚持服务功能多元化。充分利用现有的就业服务机构和设施,最大限度地拓展服务功能,开展求职登记、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培训指导、咨询援助、招聘洽谈、就业援助、自主创业、档案托管、社会保险代理等“一条龙”服务。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规则,改进服务态度,实行“首问责任制”,为劳动者营造便捷、高效的求职环境。三是坚持服务手段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管理功能,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四是坚持服务队伍专业化。着重加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政策和业务培训,开展“业务大练兵”活动,不断提高队伍的政策水平和经办能力。基层社区劳动保障管理员要实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上岗,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要逐步取得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或信息分析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 3.围绕就业服务“全覆盖”,推进就业服务社会化。一是服务社会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面向社会为各类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要加强硬件建设和软环境建设,拓宽服务功能,把本市的农村劳动力、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各类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以及外来流动人员等纳入服务范围。二是参与社会化。加强统筹规划,一方面引导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举办公益性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形成覆盖广泛、面向全社会的就业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坚持打击和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违法行为,组织开展职业介绍机构信用等级、“放心职业介绍机构”等评比活动,强化对各类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对其服务项目、内容、标准,实行公示制度。 4.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搞好保障措施的落实。一是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把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摆在统筹城乡就业的突出位置,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建立各级考核评估小组,吸收辖区内劳动保障方面的专业人员参加,对辖区内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按国家劳动保障部“六到位”的要求进行考核评估,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站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大资金投入。 要把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通过整合资金、压缩一般性支出预算,从资金上保证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要解决好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办公经费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改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办公条件。 多年来的努力,全国已经形成了县区以上综合性服务机构、乡镇(街道)社区基层服务窗口以及涵盖就业培训、创业服务等实体,覆盖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实践中,正是由于公共就业服务不断地努力满足各类群体的需求,不断地努力改进服务,不断地为促进就业做出贡献,才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公共就业服务已成为政府履行促进就业职责的重要阵地,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直接手段,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6. 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公共就业服务指的是政府通过研究和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提供咨询、帮助等各种方回法和手段的综答合运用,充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或雇主联系的媒介,便利劳动者的就业过程,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和运行,促使全部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和使用。根据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理论与运作的实践,公共就业服务的方法和内容主要有职业介绍、就业咨询、研究和发布信息以及就业帮助等。
我国2000年11月颁布施行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中将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界定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包括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训练、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服务和其他服务内容。受实际条件限制,从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上来说没有西方发达国家充实和广泛,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主要针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以及就业困难群体。

7. 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具体做什么工作

所谓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包括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专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属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

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7)公共就业服务与老百姓的关系扩展阅读

公共服务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

邮电与气象服务等。经济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

8. 问:如何解决老百姓就业问题

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是重大经济、社会、政治问题,影响就业的因素又是诸多的、错综复杂的,促进就业以至达到充分就业,是政府的一项工作目标。因此,应当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来把握就业问题,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协调如下内容: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定、产业政策与投资规模方向的制定、经济结构的调整、外贸体制、教育培训规划、最低工资的确定、失业保险等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险水平的确定、人口规模与外来劳动力规模的确定和控制等。
体制设计--建立劳动就业委员会政府直接管理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立足点,应当是将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形成一个有机的就业促进系统,避免各项行动的相互掣肘或相互抵消影响就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应当进一步强化就业工作的管理力度。鉴于就业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和我国就业问题的特殊性,笔者建议,要把“一把手工程”制度化,在政府中设立“劳动就业委员会”作为决策和协调机构,并且设立各有关委局参加的“劳动就业办公室”作为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各级政府“一把手”担任“一委一办”责任人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劳动就业工作的战略地位,也有利于提高就业问题的实效。
按照这种体系,劳动就业委员会的任务,一是贯彻政府的就业政策,协调就业工作与本部门工作的关系,解决具体的政策落实和管理问题;二是开展有关的就业服务、投资和建设项目、劳动力培训等,在本部门职责范围内解决问题;三是与政府各有关部门进行日常工作的协调,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四是对就业政策以及本部门的相关政策提出导向性的意见,供“一委一办”决策参考。在这种格局下,劳动和社会保障、计划、经贸、教育、人事、工商行政管理等各个部门成为系统化管理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使就业方面的工作范围与职权得到了明确和加强,部门间能够较好地合作与协调。
基本目标--培植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
1.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应当指出,经济发展具有速度、质量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当经济增长速度达到4%-5%时,才能有效地进行就业机会的创造;在此基础上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就业机会的创造能力也相应增长。因此,保持一个较大的经济建设规模,不仅对于刺激就业机会是有益的,而且对于容纳本地区的劳动力供给也是必须的。
进一步,还应当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对经济规模有着双重作用,既能够促进新的建设规模良性发展,又有利于阻止经济规模的过度膨胀。保证经济发展质量,在一定意义上是指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倾向,也表现为尽量去除经济“泡沫”,以实现较高的资本收益率和增长的有效性。只有经济规模符合发展质量要求的时候,才可能减小国民经济波动幅度,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使经济波动对劳动者的损害最小。
2.培植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
在经济稳定发展的格局下,还要注意培植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有利于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不仅可以推动旧经济结构向富有朝气的新经济转变,而且可以减少由市场调整带来的经济波动和失业问题。
(1)经济增长点选择的原则是:第一,带头行业和龙头产品,这对其它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有带动作用;第二,能够在产业群中发挥较大的关联效应、促进结构升级的行业;第三,适应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动趋势、产品的生命周期长、产业的生存期长的行业;第四,追加的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较少、且资金回收期较短的行业;第五,有利于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形成,从而促进经济繁荣的行业;第六,符合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不会在中短期被淘汰的行业。
(2)就业增长点选择的原则是:第一,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产品或服务的劳动力素质附加价值较多、吸收劳动力数量多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第二,市场需求较大、且在相当长时期不被淘汰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第三,就业乘数较大的行业;第四,符合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动趋势、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第五,社会声望较高、人们愿意从事、社会又有相当需求的职业。
我国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要依据各地的产业基础、市场开拓能力和其他优势,并参照国际经济与就业发展趋势来选择。总的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点与就业增长点方向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有着“一高一低”的特点。具体来看,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有:信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新材料产业、金融保险产业、房地产业、教育事业、旅游业、文化出版业、医疗保健业、社会服务业、家庭生活服务业,等等。
重点方向--发掘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
从总体上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尚具有比较大的空间和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这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相当宽广的前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随着我国城市化、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劳动力流动的加大,大大拓展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
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是:
1.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从目前的角度看,在第三产业中有一定需求的主要是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卫生保健业、商业餐饮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其中社区服务业需求量巨大,是我国目前寻求就业出路、特别是下岗职工再就业出路的重点,在这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应当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消费成熟化的到来,对于社会服务事业将产生巨大的需求,这为就业岗位的开拓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2.与科技进步相关和知识含量高的行业。第三产业是一个层次众多、门类庞大的领域,要特别考虑和重视其中有前途的、与科技进步相关的、知识含量高的行业。这主要有信息产业及相关的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咨询业等。
3.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等。
4.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文化产业、旅游业、娱乐业、休闲业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产业一般都会有长足的发展,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尤其应当注意的是,旅游业有较高的就业乘数,有着相当大的吸纳就业的潜力;我国又是世界上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有着庞大的就业市场前景;近期我国实行新的公共休假日,已经对旅游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强化监控--完善政府的各项就业管理工作
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的角度,总结就业工作的经验,研究和制定有关的立法、政策规定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完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是要抓好强化再就业工程的工作力度、完善外来劳动力就业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的监控。
要注意解决就业管理中的政策冲突和漏洞,进一步塑造劳动市场机制,解决好社会就业方面的各种新问题。为了促进就业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各地政府制定了大量优惠政策,应当强调的是,要注意各部门政策的协调,形成政策措施体系,从而产生促进社会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强大合力。
在完善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方面,我们应当解决以下问题:变公立职业介绍所“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为政府财政拨款制,实行公立职业介绍机构免费就业服务制度;解决好劳动、人事部门分割带来的管理资源浪费和政策冲突问题,形成公立职业介绍中心、公立人才交流中心合作的局面;实现职业介绍机构网络化,形成分层次的高效就业服务体系;提高职业介绍工作人员的专业工作水平,提高服务效率,促进职业介绍工作的现代化;加强立法与监督,打击非法职业介绍活动,保障下岗职工和各类求职者的合法权益。
拓宽渠道--进一步促进外商投资与扩大外贸出口
吸引外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外国资本的流入,不仅能够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而且能够促使经济活力的增强、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也可能扩散到其它企业,这些都会带来我国就业的扩大。政府为此需作出以下努力:
1.加大公共设施投资,改善基础设施状况。特别是要搞好道路交通、电信、治理污染等方面,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
2.努力提高政府办事效能。要注意加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加强执法与依法行政的力度,加强对公务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培训,从多方面保证政府办事效能的提高。
3.进一步健全外商在华投资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在健全外资管理法规方面,既要保证外商投资有较高收益而提高投资积极性,又要保障中国雇员的合法权益与尊严,这就需要对外资管理法规、制度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
4.进一步加强与外国政府、金融界、工商界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加强沟通与合作,促进引进外资,扩大产品的对外出口,从而达到增加就业岗位需求的目的。
5.尤其要研究加入WTO之后,给我国的各个产业、行业、职业带来的新变化,抓住机遇增加就业岗位。

9.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的关系是什么

基本公共服务是来指建立在一定社自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务,其规定的是一定阶段上公共服务应覆盖的最小范围和边界。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个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会逐步扩展,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阅读全文

与公共就业服务与老百姓的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科学院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浏览:67
注册资本金认缴期限 浏览:828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