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日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日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布时间:2021-11-09 11:21:18

㈠ 2017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

2014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
第一部分 常识判断

1.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下列属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举措的是:

A.加强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加速培育出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民企业家

B.将小镇和农村地区收取的城市建设维护税优先用于农村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建设和完善

C.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强化政符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努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D.根据城镇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减少的趋势,优化村镇布局,促进村镇适度集聚

2.我国刑法给犯罪嫌疑人定罪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罪刑法定”。对法律没有规定的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应该:

A.不定罪

B.依照习惯定罪

C.依照法理定罪

D.依照以征判例定罪

3.关于法律援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援助者应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书面申请

B.法律援助的形式为诉讼法律服务,不包括非诉讼法律服务

C.法院对受援对象减免案件受理费及其他诉讼费

D.以经济困难者、残疾人、弱者或经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人群为对象

4.甲、乙、丙出资5万元共同购买一辆车。之后乙欲转让其对该车的份额。乙通知甲、丙后,甲、丙均表示愿出5万元买下乙的份额。那么,关于乙的份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卖给甲

B.应卖给丙

C.应卖给先向乙表示购买者

D.由乙决定卖给甲或丙

5.“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出一人之口的是:

A.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C.人固为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D.水能载舟,变能覆舟

6.下列与抗日战争相关的事件,按发生时间称后排列的是:

A.重庆大轰炸南京大屠杀湘西会战鄂西会战

B.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百团大战湘西会战

C.七七事变重庆大轰炸湘西会战百团大战

D.重庆大轰炸七七事变鄂西会战湘西会战

7.“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中的“吾”和“吾师”分别指谁?

A.吾指亚里士多德,吾师指柏拉图

B.吾指莫泊桑,吾师指福楼拜

C.吾指庄子,吾师指老子

D.吾指颜回,吾师指孔子

8.下列各句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A.尺有所长,寸有所长

B.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9.明清两代每两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是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这一考试是:

A.乡试

B.院试

C.殿试

D.会试

10.下列哪部书典型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

A.《山海经》

B.《搜神记》

C.《桃花源记》

D.《世说新语》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黄梅戏是流行于湖北黄梅的地方戏曲

B.我国第一部新歌剧是《白毛女》

C.“信天游”流行于陕北一带

D.京剧已经有200多年历史

12.下列诗句描述的情境,发生在冬季的是: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无可夸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事梨花开

13.以下有关世界地理表述正确的是:

A.欧洲和亚洲之间以苏伊士运河为界

B.澳大利亚是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

C.泰晤士河是瑞士的主要河流

D.世界上含盐度最高的海是波罗的海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宇宙中的星球除了恒星外都不会发光

B.太阳黑子会对地球磁场产生干扰

C.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冥王星

D.春分时,太阳光直射在赤道附近

15.近年来,我国多座城市遭到暴雨袭击。这些灾害性天气现象与“雨岛效应”有关。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下列关于雨岛效应的成因说法错误的是:

A.城市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市区内上升气流加强,有利于云的形成

B.城市空气中含有较多的凝结核,吸湿性结核增多容易成云致雨

C.城市高楼大厦林立摩擦阻碍作用使云层移速减慢,延长下雨时间

D.城市绿地和水体增加了空气湿度,有利于低云层在市区上空增多

16.以下有关动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珊瑚礁是一种由软体动物组成的动物群

B.孵化小海龟时的温度决定了它们的性别

C.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嘴兽仅分布于澳大利亚

D.青蛙和乌龟的体温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7.以下三种食品安全标志所代表的产品标准对产品的要求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

18.下列关于医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站立服药时食道呈现自然垂直状态,有利于药物下行没到胃内,便于尽快吸收

B.服热性药时应配食热性食物,服凉性药时应配食凉性食物,否则影响药效

C.给伤口消毒用酒精并非纯度越高越好

D.给病人输氧时,输纯氧效果最好

19.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际奥委会的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B.首位夺得奥运柔道女子冠军的是中国选手

C.2016年奥运会将在日本东京举办

D.第一届现代奥动会是在英国伦敦举行的

20.关于生活常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煮肉时,把肉放入热水中煮则汤味鲜美,放在冷水里慢慢煮则肉味鲜美

B.空腹吃进大量柿子,会与胃酸凝结成块,形成柿石,引起胃痛、呕吐

C.自来水中含有氧,煮饭时它会破坏粮食中所含的维生素B1

D.吃过大蒜后,喝杯牛奶,可减少大蒜残留在口中的异味
第二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21.罗斯福的《正义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_________着整个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罗斯福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一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最高价值。因此,当我们评价制度时,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否合乎公正。如果不公正,我们便有责任改变甚至_________它。

A.推动 淘汰

B.影响 推理

C.激励 颠覆

D.指导 优化

22.如果你的生活中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_________,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此至少在你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就是你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有智慧的人。

A.自以为是

B.茫然失措

C.随波逐流

D.自暴自弃

23.“凑足一群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略带自嘲和无奈的“中国式过马路”,_________着集体漠视规则的人们,_________了城市交通管理的软肋。

A.调侃 戳中

B.讥讽 击中

C.嘲弄 戳痛

D.挖苦 打中

24.条纹,作为最简洁而又生机勃勃的视觉设计语言,自石器时代起便被广泛运用。彩色采编依旧不断_________于当今时装界,新锐设计师们拒绝了浮华,但同样_________着高调。

A.流行 维持

B.活跃 蕴含

C.风靡 保持

D.时兴 延续

25.石油峰值论认为,石油产量会达到最高点,之后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石油峰值几乎是确定的事,但仍然存在两个问题:它究竟何时出现?世界是否能够及时研究出替代能源?_________的观察家并不相信石油峰值会在2020年前出现,但一些石油公司承认他们此前夸大了地下的石油储量。因此,这更引起人们的_________;我们可能已经过了这个峰值。

A.激进 争议

B.理智 恐慌

C.乐观 担忧

D.冷静 怀疑

26.一年以来,欧美国家示威、罢工活动_________,暴力事件频发,社会乱象_________,显示出在经济持续不景气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社会危机加剧。

A.此消彼长 惊心动魄

B.此起彼伏 层出不穷

C.愈演愈烈 屡见不鲜

D.如火如荼 变本加厉

27.毋庸讳言,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看待西方总有一个_________的影子,那就是历史的悲情。如果说,这种悲愤过去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悲,那么今天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傲,两者的内在逻辑_________;我们缺乏与西方世界在心理上真正的平等对视。

A.挥之不去 一脉相承

B.纠缠不清 如出一辙

C.阴魂不散 一以贯之

D.排解不掉 一体相连

28.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叶圣陶)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满丰满,正是出他那_________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_________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_________。

A.谦和 公而忘私 估量

B.谦卑 兢兢业业 估价

C.率真 孜孜以求 想象

D.正直 大公无私 衡量

29.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的隆升,_________了侵蚀和风华的速度,使得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_________了大量卵石、沙子和硬细的颗粒,以至只要大量骤起,西部地区就_________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

A.提升 沉淀 产生

B.加快 堆积 形成

C.提高 聚集 呈现

D.加剧 散落 造成

30.2012年8月,美国“好奇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着际,这是人类迄今在其他星球登陆的最精密的移动科学实验室。“好奇号”将测量火星岩石和泥土中不同化学元素的丰度,_________火星表面的辐射环境及其对未来登陆火星宇航员的危害,_________火星是否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_________行星变化的线索。

A.评价 找寻 跟踪

B.判断 考察 挖掘

C.测算 探究 注意

D.评估 探索 寻找

31.层层关卡,没有堵住问题洋奶粉流向市场,这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缺位和割裂。专家认为,食品安全生产和监督都容不得一丁点的侥幸心理。企业、监管部门都应该有“守门”意识,出了问题捂着、掖着,中会带来市场信任和政府公信力的丧失。

这段文字中的“守门”主要是指企业和监管部门应把好什么关?

A.品牌关

B.国门关

C.良心关

D.质量关

32.台湾某著名音乐人士近日用“喂鸡”比喻当下音乐市场中唱片公司的做法,他说:“原本一群鸡要喂鸡鉰料才会长大。突然有家唱片公司喂碎报纸,发现有些鸡长得不错,于是其它唱片公司模仿,所有鸡就开始吃碎报纸,以后你喂鸡饲料,它们反而吃不惯了。”

这位音乐人所说的主要意思是( )。

A.廉价低劣的音乐只能使听众享受低端的快乐

B.低劣的音乐作品培养不出具有高品位的听众

C.音乐市场良莠不齐,消费者应擦亮眼睛,学会选择

D.唱片公司群起推销低劣的音乐,降低了听众的审美水平

33.在使用繁体字的香港和台湾,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正日渐西方化;而大陆青少年接触港台的电脑游戏、流行歌曲等现代时尚元素,看到的也多是繁体字,但并未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此相反,不少天天使用简体字的人,照样深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果分别阅读用简体字和繁体字书写的同一篇古文、同一首唐诗,文字形式对读者解读作品文化意蕴的影响微乎其微。传统文化也可以电影、电视等多种方式植根民间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当中,不一定要借助繁体字作为媒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简体字不会削弱传统文化的意蕴

B.简体字代替繁体字确实利无弊小

C.传统传统文化未必需要借助繁体字

D.应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时尚元素中

34.2008年冬天,美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商业蜂箱出现了蜂群崩溃症候群。某些蜂群中的所有工蜂突然消失或死亡,导致蜂窝中只剩下孤独的蜂王。这种综合症已经传到了欧洲许多国家,如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如果没有这些蜜蜂,许多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作物也将无法存在,如大豆、棉花、杏、葡萄、苹果、向日葵等。全球几乎三分之一的食物都与蜜蜂的行为有关。如果它们灭绝,随之而来的将是食物紧缺、饥饿、暴力和骚乱等严重社会问题。

下列无法从原文推出的是( )。

A.稍等

B.稍等

C.稍等

D.稍等

35.在中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这是因为人们在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季节的重要性,故很早就有春天祭日、拜月发展到赏月,但未固定在哪一天。8世纪后中秋节成型,八月十五在秋季正中,故称中秋。此时正是桂花飘香之际,人们面对人间桂,联想月中桂,于是在赏月、拜月之外又添了赏桂的习俗。最迟在9世纪,吃月饼的中秋习俗已经出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B.中秋节的形成过程

C.古人重视中秋节的原因

D.农耕文化对中秋习俗的影响

36.超级火山的爆发强度将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火山爆发,研究人员相信,当岩浆升到地壳中后又无法突破时,就有可能爆发超级火山。压力下产生这种结果,可能意味着当岩浆最终爆发冲出时,某广阔区域内的某一点将被完全毁灭。世界末日论认为,这种事件将喷发出数百万吨重的残骸,并向大气中释放大量有毒气体,让整个世界陷入到所谓的核冬天。最糟糕的是,它可能将部分地区的生命、甚至整个地球的生命都消灭干净。

这段文字主要揭示的是( )。

A.超级火山造成的危害

B.超级火山爆发的原因

C.地球生命面临的威胁

D.世界末日论的基本观点

37.在人类寻求安定的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法律始终只是一种实现路径,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能依靠法律有效调整,也并不是所有的立法都能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轻视立法固然不可取,但把眼界过于集中在立法的书面活动上,动辄呼吁加强规则制定,也未必是一种追求法治的理性态度。

根据这段文字,作者批判的是什么观点或态度?( )

A.重立法而轻执法

B.重法治而轻道德

C.社会问题应当通过立法解决

D.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法治的前提

38.研究人员利用微小海洋生物的化石来重建自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结束至今的全球气温。数据显示,地球在数千年中持续降温,然后在20世纪出现前所未有的逆转。这进一步表明现代的全球变暖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二氧化碳排放迅速增加。海洋化石数据显示,1900年至1910年是过去11300年以来最冷的十年之一,比其他95%的年份都要冷,不过该研究指出,100年后的2000年至2010年是最暖和的十年之一。全球气温记录只能追溯到1880年,2000年至2010年是此间气温最高的十年。

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相符的是( )。

A.二氧化碳排放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导致温室效应

B.利用化石重建的全球气温时间跨度远超已有的气温记录

C.工业革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全球气温仍持续走低

D.研究人员重建的2000至2010年气温与全球气温记录有出入

39.我们常说:无知者无畏。这是一种贬义的说法。但是,有时候,正是由于不知道面临着怎样的境况,我们才会无畏地去面对生活,也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但是,一旦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处境,我们反而会被自己的心灵限制住,而无法成功战胜那些本来可以克服的困难。任何时候,都不要被自己内心的恐惧震慑,这才是我们成功的开始。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不相符的是( )。

A.无知者未必无畏

B.恐惧来自我们的内心

C.清楚自己的处境不一定是好事

D.战胜内心恐惧才可能取得成功

40.中国国家药物管理部门规定,药品的化学名和通用名由国家药典和药品管理部门制定,但商品名由厂家制定。正是这后一项规定。给许多药品的改名和多名创造了条件。在我国,近几年具有多种名称的常用药品有200多种,其中有4个药名的占20%,5个药名的占25%,6个药名的占25%,7个药名的占15%,还有15%的药有10个以上的名称,有的药有20多个名称,最多的有40多个名称。所有这些具有多种名称的药都是名符其实的“换汤不换药”,基本内容不变,只是包装或个别成分改变,疗效则安全一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药品的商品名可由厂家自行决定

B.我国的常用药品都具有多种商品名

C.一药多名的现象在我国非常普遍

D.具有多种名称的药其疗效完全一致
41.有关发展的早期文献几乎都认定,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无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一诊断,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在普及社会医疗保险方面无所作为的理由。时至今日,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占人口大多数的非正规就业者及其家庭成员一般都被排斥在保险计划之外。然而事实证明,即使是最穷的国家,也能通过对本国人口中的脆弱群体提供公共支持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社会保障形式来。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关

B.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健全

C.弱势群体应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关注的重点

D.贫穷不能成为发展中国家对社会保障无所作为的理由

42.私募的“钱途”在于退出。私募基金有一个好退路,才能安分守己。眼下,中国本土有130亿私募等待退出。一般情况下,IPO(公开募股)是私募退出的最佳选择。由于上市退出回报率最高,私募自然会将IPO奉为神灵。从政府角度,可以通过适当降低上市标准,改审核制为注册制等方式降低IPO门槛。还可以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实现私募资金的退出。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

A.政府应完善私募基金的退出机制

B.私募基金的退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C.IPO(公开募股)是私募退出的首要选择

D.大力培育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是私募退出的途径

43.钱钟书绝对不敢以大师自居。他从不厕身大师之列。他不开宗立派,不传授弟子,《谈艺录》和《管锥编》是他的读书心得,供会心的读者阅读欣赏。他偶尔听到入耳的称许,会惊喜又惊奇。

这段文字以“钱钟书绝对不敢以大师自居”起笔,旨在说明钱钟书( )。

A.孤芳自赏

B.不拘小节

C.特立独行

D.标新立异

44.一位搏击高手参加比赛,自负地以为一定可以夺得冠军,却不料在最后的赛场上遇到一个实力相当的助手。搏击高手发觉,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的破绽。他觉得很羞耻,愤愤不平地回去找到师父,央求师父找出对手的破绽。师父笑而不语,在地上划了一道线,要他在不擦掉这条线的前提下,高潮让这条线变短。搏击高手苦思不解,请教师父。师父在原先那条线的旁边,又划了一道更长的线,师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短兵相接,智者为王

B.狭路相逢,勇者必胜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勤学苦练,敌弱我强

45.在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在所难免,但不少人因为得失心较重,做事时不惜违反公德伦理和规则秩序,最后不仅很难占到便宜,有时反而会害了自己。随着制度越来越健全,太重得失而逾规的行为只能是搬走石头砸自己的脚。比如,运动员们每日辛苦训练就是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奖牌。当他们盼望已久的比赛来临时,有些运动员会特别紧张,甚至有意无意地去做一些违规的事情。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不能因为太重得失而做违规的事

B.健全的比赛规则有助于公平竞争

C.保持良好心态才可能取得好成绩

D.运动员应该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46.①“国家战略”一词,最早出自美国

②最近几年,由于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倡导,全民阅读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

③中国学术界对“国家战略”一词尚无统一定义

④我国先后提出对知识产权国家战略,能源问题国家战略等,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把全国阅读作为国家战略

⑤其任务是依据国际国内情况,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国家力量,策划指导国家建设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达成国家目标

⑥一般认为,它是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总方略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①⑥⑤③④②

B.①③⑥⑤④②

C.③⑥①⑤②④

D.③①⑥⑤④②

47.①大自然是个有机整体

②只要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

③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

④一个环节紧扣着另一个环节,一个过程向另一个过程转化

⑤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⑥最后必然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由量变发展到质变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③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④⑥⑤③

C.①③②④⑥⑤

D.③①②⑥⑤④

48.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保障,这是充满生命的地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价之宝。但是,人类活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生物多样性。20世纪以来,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灭绝,而进入90年代,科学家们估计每天灭绝140个物种,因而全世界有10%的高等植物和3/4的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全球270种龟类爬行动物中的42%、150种灵长目中的2/3濒临灭绝。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多样的地球生物的种类正呈锐减趋势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C.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D.如何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

49.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而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仿佛是我的朋友和亲人。也同样爱着、留意着、钟情着我。每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这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 )。

A.人应该有不断完善自我的意识

B.充满爱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C.提升欠格境界需要持之以恒

D.人应该对美好事物充满感情

50.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工业化的历史,就包含了很多内容,首先是现代生产发展所引起的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由于我们当然对工业化持积极的态度。但另一方面,从生态环境角度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资源被消耗,很多地方被污染,生态破坏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会长期存在。这样,工业化在不同时间段内呈现两种形象,短时间内我们享受了生活,但从长时段来看,我们可能牺牲了未来。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们用多重的时间来理解和评判历史,就会出现与过去不同的认识

B.历史是分层的,长时段的历史决定了其他时段历史的变化

C.当我们利用线性的时间将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时,就呈现出一种因果关系

D.我们研究历史时难免会有局限性,经常受时间因素的影响
第三部分 数量关系

51.正整数a乘以1080得到一个完全平方数,问a的最小值是( )。

A.15

B.10

C.30

D.60

㈡ 2010-2011年形势与政策答案的Word文档

2010重庆工商大学形势与政策标准答案 YYY

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
(2)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条件不足不稳,我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001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7300元,后来一度跌到了5000多元,现在回到7500元左右,财政拔款不充足,是同期发达国家相近统计口径1/5,而且不同省之间相差6倍之多。
(3)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完全解决,分别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
2 明确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意义、战略原则和根本保证
(1)制定“十二五”规划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结合
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相结合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谐稳定。
(3)文化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相结合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4)改革开放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
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5)加强党的建设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4.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3 “335”政策体系,即3年过渡,3项保留,5项纳入。
3年过渡是指对农村居民转户后承包地、宅基地的处置,设定了3年过渡期,允许转户农民最长3年内继续保留宅基地、承包地的使用权及收益权。
3项保留是指农村居民转户后,保留林地使用权、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各项补贴等三项农村权益。
5项纳入是指农村居民转户后,可享受城镇的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政策,实现转户进城后“五件衣服”一步到位,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真正体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

4 两江新区战略目标:
两年初见成效,五年形成框架、十年基本建成。到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番,超过1500亿;到2015年,超过3000亿;到2020年,两江新区将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聚集、生态宜居,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内陆开放示范效应的新区,GDP达到6000亿元,工业销售值达到1万亿元,相当于10年再造一个重

5
一、 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未根本解决

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走上正轨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很不均衡。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增长强劲,中国经济增长今年预计达10%;而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虽然保持了复苏势头,但近10%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日本在中国等新兴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出口增长,推动了经济复苏,但其财政赤字高企,债务规模接近 GDP的200%;欧元区经济总体上保持上行态势,但受到希腊等多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拖累,经济复苏和调整举步维艰。总的看来,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后危机时期的结构调整,很难快速实现稳定的增长
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其一,发达国家普遍面临高财政赤字风险,这可能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因素。目前从欧洲到美国,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都呈现加剧的状况,一旦主权债务危机爆发,金融市场将大幅震荡,拖累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去年以来相继发生的冰岛、西班牙、希腊和迪拜债务危机,就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带来很大冲击。
发达国家的巨额主权债务或财政赤字、就业市场不振,新兴国家的通胀压力等问题,都反映了刺激经济政策的后遗症正在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
三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兴未艾,但引发危机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乃大势所趋,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至关重要。危机后,主要国家和集团相继召开峰会,就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金融监管达成广泛共识。由于当今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源于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反映的是当时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数十年过去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两大机构中的发言权势在必行。在匹兹堡金融峰会上,与会国代表一致同意将基金组织和世行份额向发展中国家分别转移5%和3%。在今年4月的基金组织和世行会议上,也决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重。世行这一改革进展,使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投票权整体超过47%。

四是各国需要加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的世界经济条件下,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各国经济结构都面临大的调整。与此同时,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更趋深化,推动各国加快以科技创新来带动产业的升级。而不同经济体都面临如何处理好自身的调整问题:发达国家力图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再工业化”,即重振制造业(经历金融危机打击后,美、英等发达国家意识到,其经济过度依赖服务业,靠消费拉动经济存在的问题,欲通过重振制造业来实现经济的再平衡,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和扩大内需);新兴经济体则需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发展后劲。但经济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目前欧洲高福利国家的经济调整就面临强大阻力,欧美国家的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不少国家还出现了社会动荡,英、法等国都接连发生大规模罢工抗议活动。

二、力量对比变化推动着国际体系的演变,大国关系的调整更显复杂
经过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国际力量板块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地位下滑,中国、印度、巴西等一批新兴国家加速兴起,新旧力量的相互挤压,推动大国关系的调整呈现更加复杂的态势。
(一)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消长变化,新兴大国整体崛起势头强劲。美国继续受金融危机和伊阿反恐战争拖累,软、硬实力都明显受挫。据统计,自9•11事件以来,美国用于反恐战争的费用已超过1万亿美元。美国近期虽然从伊拉克实现撤军,但在阿富汗仍然得维持大量投入。此外,美国国债和财政赤字不断创新高,对中国、日本主要债权国的依赖愈深。金融危机后,美国的自由主义模式遭到质疑,自信心和优越感大大受挫。欧盟、日本也是困难重重。欧洲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深重,经济的复苏缓慢,多国社会发生震荡。日本面临通货紧缩、日元升值、个人消费势头减缓等多重挑战,在亚洲的经济龙头地位已受到挑战。

(二)美国等大国加紧调整对外战略。为应对金融危机后世界的变局,同时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各大国都在对外战略和政策方面做出新的调整。
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美国对外战略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其主要着力点放在:一是对外告别“布什主义”,努力修复美国的国际形象。奥巴马上台后宣布放弃全球反恐战争的提法,并于今年8月底按计划将其战斗部队撤离伊拉克。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奥巴马政府更强调使用外交手段,不轻易对外动武,尽量通过对话等外交手段来达到美国的目标。如对僵持不下的朝鲜、伊朗问题以及巴以等问题的处理都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美国对外喧嚣一时的新保守主义基本偃旗息鼓。二是把重振美国经济,摆脱危机阴影放在重要地位。为此,美国特别提升了G20对话机制,两次主办G20金融峰会,推动各国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协调行动;另一方面,为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继续压中国人民币升值,并采用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确保美国的经济利益。三是放弃单边主义,更注重推动多边外交。为应对当前一系列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安全重大问题,美国更加注意借重各种国际力量,推行“多伙伴”外交。既巩固与其传统盟友的关系,也争取同中、俄、印等大国的合作。

各大国对外战略的调整,目标均在于争取更加主动的国际地位,伴随这些调整而来的相互竞争和合作的深化,势必为各国的交往关系和世界局势增加新的变数。

(三)大国关系互动更加活跃。当今各种力量对比发生明显改变,全球性问题大量凸显,任何大国都无力单独应对,这使世界各大国的相互需要明显增加,由此带来大国间的互动呈现异常活跃和复杂的态势。09以来,各大国的高层会晤、互访非常频繁,就当前国际重大问题及各方的利益关切展开对话、沟通。中美首脑在今年以来就进行了多次接触,4月华盛顿峰会、5月在北京举行的中美战略对话,6月在加拿大的G20峰会,还有下半年将进行的一系列会见。其频密程度为以往少见。在俄美之间,布什政府采取的对俄“挤压与削弱”引发的矛盾已趋于缓和,俄美双方在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恐怖主义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加强了磋商与合作。虽然俄美发生间谍事件,但似乎并未影响到俄美军事领域推进交流。此外,俄欧在经济与及安全领域也在积极展开协调与合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新兴大国之间出现的加强协调联合的态势。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中、俄、印、巴领导人峰会自去年首次举行以来,今年4月再度举行,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几个新兴大国基于自身的发展和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关切点,开展彼此协调合作,扩大在国际事务中更大的影响力,这对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民主化将产生深刻影响。

三、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国际安全形势更显复杂
当前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总体上仍然保持缓和态势,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在继续交织发展,给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带来新的挑战。虽然目前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因民族、宗教、恐怖主义、核扩散、陆海边界、能源、粮食、互联网纠纷、气候灾害等所引发的问题明显增加,且扩散效应更加突出,成为考验各国应对能力的重大挑战。
一是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在亚洲,“天安号”事件引发朝鲜半岛出现新的军事紧张,不仅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进程受阻,针对美韩进行大规模联合海上军演,朝鲜表示将“以强有力的核遏制力”来对付,使朝鲜半岛安全局势一时乌云密布,虽然目前局势有所缓解,但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正变得更加遥远。此外,吉尔吉斯斯坦、泰国相继出现严重政局动荡,缅甸、尼泊尔等国也出现不稳定状况;紧邻我国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反恐形势仍然严峻。在中东,以色列袭击给加沙运送人道救援物资的土耳其船队,激化了以巴以、以土矛盾,中东和平进程在各方矛盾难以缓解的情况下举步维艰。近期巴以在美国的斡旋下在华盛顿重启谈判,但由于涉及犹太人定居点、巴以相互承认及安全保障问题的障碍,和谈成果难以预期。伊拉克在今年美国实施撤军计划期间(8月完成大部分美军撤走)其安全状况一直不稳,甚至有恶化迹象。
二是核裁军、核安全与防扩散成为国际议程中的热点问题。今年以来核问题在国际安全领域中进一步升温。美俄签署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4月首次核安全峰会在华盛顿举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八次审议大会召开。各国对合作应对核安全问题的共识在增强,对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的期待上升。

三是世界高科技武器装备竞争趋于激烈。美国一方面倡导建立“无核武器世界”,以削弱战略对手,减少自身风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快速全球打击”系统等新型武器,维护美常规军事力量的绝对领先地位。美国着力提高各类作战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并正式成立网络司令部。其他军事大国也大力推行军事变革。国际军事竞争正由传统的陆海空向陆、海、空、天、网等新“战略边疆”拓展。
四是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增无减。 (注: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传统安全而言,传统安全主要指一国主权、领土的安全,即军事、政治、外交的安全;而非传统安全则主要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它对一国安全及国民、社会构成威胁的因素。包括生态环境、灾害疫情、粮食能源供应、网络安全、金融安全、恐怖活动等)今年的冰岛火山爆发、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俄罗斯森林大火等的跨国影响引人关注。猖獗的海盗活动严重威胁到海上运输和能源、贸易的安全,成为当今国际安全的一大顽疾。此外,近年粮食安全、水资源纠纷等问题也愈加突出。非传统安全已经是当今各国须全力应对的一大挑战。


一 论述题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共分十二个部分56条,具体内容如下。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主要阐述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客观依据(即: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包括,1—4条:(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由于第三部分将全面展开阐述,在此仅介绍其特点。

2.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包括5—7条:(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提高展。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3.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包括8—11条:(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10)拓宽农民增收渠道,(11)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4.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包括12—17条:(12)改造提升制造业,(1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4)加快发展服务业,(15)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16)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17)发展海洋经济。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包括18—21条:(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19)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20)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21)加强城镇化管理。

6.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22—26条:(22)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4)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25)加大环境保护力度,(26)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7.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包括27—30条:(27)增强科技创新能力,(28)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29)加快教育改革发展,(30)建设人才强国。

8.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9.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包括37—39条:(37)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38)推进文化创新,(39)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0.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40—45条:(40)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4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42)加快财税体制改革,(4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44)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45)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11.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包括46—49条:(46)优化对外贸易结构,(47)提高利用外资水平,(48)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49)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12.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主要阐述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创造良好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包括50—56条:(50)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51)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52)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53)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54)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55)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56)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

㈢ 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政府追求的目标。从19世纪末期到世纪70年代末期,西方发达国家为克服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强化政府对公共经济领域的垄断地位,推动公用事业等重要行业的国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或均质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世界各国政府积极探索国有公共企业私有化、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制等改革举措。百余年来,各国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推动政治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亚洲地区现代化的进程起步时间不一,各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差别较大。二战以后,先期实现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通过在公共财政、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等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大多数亚洲国家,由于治理理念、政治体制、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人口规模以及连年战乱等因素,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不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席卷全球,亚洲国家中,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认真总结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深化公共服务制度安和公共服务方式的变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较低的国家,主动借鉴发达国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和经验,努力探寻适合本国特点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和策略。在探索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亚洲国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也积累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努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着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始终坚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基本理念,始终坚持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的基本路径。通过改革,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连续大幅度提高,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了坚实的财力基础。
第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要求政府将维护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意味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公共服务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过均等化的制度设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勾画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的宏伟蓝图。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目标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职能转变的要求,突出各自的管理和服务重点;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门的职责,做到权力与责任对等,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立了体制基础。
第五,中国政府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做了有价值的实践探索。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确定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针。主要做法是通过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税收返还和财政补助政策,为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财政制度基础。
二是坚持基础教育的公益性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主要做法是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07年取消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8年秋季开学将取消全国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三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努力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做法是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努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主要做法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五是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主要做法是在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支持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同时,加强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和政策引导。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中国在公共服务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公共服务需求压力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服务再分配作用弱,公共服务标准不规范,公共服务主体回应性差等。中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历程刚刚起步,实现均等化的理论基础还相对薄弱,实现均等化的途径和策略还不够清晰,实现均等化的制度还不够健全,制度之间还缺乏系统化的安排。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亚洲大多数国共同需要面对的。通过开展“亚洲主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探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理论问题,总结发达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和策略,破解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共同难题,对推动整个亚洲地区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具有战略意义

㈣ 社会保障的问题(急~)

西方国家从上次的经济危机以来,有几个不同的政策改革过程.
德国,日本等国内的经济实力在一战容后被严重削弱,在经济危机中出现法西斯上台执政的情况,其政府职能转为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在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遏制了法西斯的势力.英国和法国则对法西斯国家实行绥靖政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们调整了矛盾,如减少工人工作时间,增加工人工资等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
在二战后,和平和发展成为主流,美苏争霸,苏联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各国政府都把经济建设放在主要地位,加快发展经济,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保障劳动人民的各项基本合法权利.

㈤ 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做到,有何意义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政府追求的目标。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西方发达国家为克服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强化政府对公共经济领域的垄断地位,推动公用事业等重要行业的国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或均质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世界各国政府积极探索国有公共企业私有化、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制等改革举措。百余年来,各国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推动政治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亚洲地区现代化的进程起步时间不一,各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差别较大。二战以后,先期实现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通过在公共财政、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等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大多数亚洲国家,由于治理理念、政治体制、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人口规模以及连年战乱等因素,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不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席卷全球,亚洲国家中,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认真总结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深化公共服务制度安和公共服务方式的变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较低的国家,主动借鉴发达国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和经验,努力探寻适合本国特点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和策略。在探索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亚洲国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也积累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努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着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始终坚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基本理念,始终坚持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的基本路径。通过改革,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连续大幅度提高,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了坚实的财力基础。
第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要求政府将维护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意味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公共服务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过均等化的制度设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勾画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的宏伟蓝图。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目标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职能转变的要求,突出各自的管理和服务重点;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门的职责,做到权力与责任对等,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立了体制基础。
第五,中国政府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做了有价值的实践探索。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确定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针。主要做法是通过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税

㈥ 全球公共部门改革的主要内容

全球公共部门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行政职能市场化
缩小行政管理范围,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功能。为减轻政府负担,缩小政府行政管理范围,当代西方各国行政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分散、转移政府的专业管理职能。
①国有企业私营化,将部分国有企业或资产卖给私人经营。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都在政府改革中一定程度上实行民营化。
②公共事务管理民营化,将公共服务事务或部分政府职能委托给民间团体或私人管理。日本政府将清洁卫生、维修公用设施、修建学校等公共事务委托给地方自治体、民间团体或个人管理,除社会福利设施外,其他公共事务的委托管理面高达80%左右。美国、英国等国家也将公共服务事业承包给私营企业。
③政府业务合同化,政府业务合同化,把政府主管的部分业务工作推向市场,由政府与企业签订合同,以保证其业务目标的实现。

(2)行政管理分散化
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各国政府都坚持财权集中、事权分散的原则,既保证国家整体利益得以维护,又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同时,都不同程度上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严格有效的监督,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以美国60-70年代的改革最为突出,美国罗斯福总统当政的时候,为了摆脱当时经济危机的阴影,提出了“合作联邦主义”的口号,大大地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至60年代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弊端也日益显见。因此,从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了调整。特别是自里根上台以后,里根政府提出了“还政于州”的口号,给州政府更多的自主权。

(3)精简机构,改革传统科层组织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干预的加强,科层组织制度产生了机构庞大、效率低下和行为形式化等弊端。因此,改革传统的科层组织制度,建立精干、合理、高效的政府机构成了当今各国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

(4)注重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强公务员定员管理
在西方各国的公务员制度改革中,普遍采取了紧缩编制、精简冗员的做法。其中,日本政府在加强公务员的定员管理、削弱公务员人数方面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此外英国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反映了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势,对其他各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简化程序,政府理念企业化
当代西方各国政府管理方式方法改革的另一个基本趋势,就是注意将私人企业的成功管理办法引进到政府管理中来。在这方面,英国、美国的做法尤为突出。构建企业型政府。当代西方各国政府管理方式方法改革的另一个基本趋势,就是注意将私人企业的成功管理办法引进到政府管理中来,进行政府再造。简化政府程序方面的措施有:①缩小审批事项的管理范围;②下放审批权限;③废除失效的、过时的条例;④合并重复的审批程序和审批制度;⑤简化申报程序和审批手续等。

㈦ 十四五战略规划都包含什么内容

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2.加快数字化发展
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
3.拓展投资空间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
4.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6.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7.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㈧ 转移支付的制度完善

转移支付(transfer),原意是指“转移”、“转账”。狭义的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的财政收入转做下级政府的收入来源以支付本级支出;广义的转移支付不仅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收入转移,也包括下级政府的收入向上级的转移。我们常说的转移支付一般是狭义的。目前,转移支付数额在一些西方国家的中央(联邦)财政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日本的转移支付支出约占全国财力的一半,美国为20%。转移支付已成为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普遍做法和基本方式。从现代财政的发展趋势来看,转移支付制度已成为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配套政策,这可在世界上分税制较成熟的国家里找到大量的例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随着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与之相配套的转移支付制度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与系统规范的转移支付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难以有效发挥财政调节作用。因此,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已经十分迫切。
一立足中国国情,确定完善目标及其基本原则
(一)中国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国情基础。
一个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必须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但是,中国在财政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地区间差异状况等方面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中国在完善转移支付的外部条件方面所具有的国情特点表现为:
1.中国政府职能范围和承担事权的特殊性。首先,中国是单一制国家,与实行联邦制的国家相比,中央政府的职权要比地方政府大得多,以体现中央的集权领导,所承担的事权以及相应分配的财力所占比重也要高于联邦制国家,加之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更要强调中央的集权领导。在政权的级别设置上分为五级财政,多于大多数国家的三级财政。因此,在转移支付的设置上,除了要处理好中央对省级转移支付这一主导环节,还要充分考虑到省以下各级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其次,从中国政府的活动范围来看,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除了承担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全国基础性设施建设以外,还要承担国有资产管理任务,即政府兼有行政管理职能、经济管理职能以及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为了确保政府充分发挥各项职能,必须保证具有充分的财力以使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否则,离开财力空谈政府职能是行不通的。
2.中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特点。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公共服务水平也有很大差距,并且这个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按人文发展这一综合指标来衡量,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地区之间差距较大的四个国家之一,省际之间人均财政收入高低相距10倍,人均财政收入高低分布与经济实力的梯度相吻合,因而地方政府之间的行政能力、公共服务水平也相应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缓解地区差距尤其是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是对转移支付制度提出的现实需求。
3.中国尚属不发达国家,财政收入的有限性制约着转移支付的可动用资金。近几年中国经济实力虽有所增强,基本上解决了12亿人的温饱问题,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工业化程度较低等原因,中国人均财力仍属于低收入国家。从国际比较中看出,中国财政规模较小,从两个比重分析,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1990年以来平均为40%,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60%相差甚远,财政收入水平的低下导致中国连年赤字,严重影响财政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长此以往,将给转移支付带来掣肘。
4.地方政府既得利益刚性较强,调整难度大。中国现阶段地方政府负担着地方社会的管理,承办地方社会公共事业保障、地方社会福利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等项职能,同时兼有辖区内相当庞大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这样的双重职能往往使地方政府成为该行政辖区的公共利益主体。我们必须正视地方政府为维护这种共同利益主体所做的努力,扼制它是不现实也是不明智的。因此在建立转移支付时,必须维护地方政府发展的积极性对经济的正面影响,不能简单否认地方既得利益。如果忽视它,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就会扭曲走样,对国家政策的实施就会形成种种阻力。
5.转移支付配套体制的不完善。中国政府职能尚未转变,法制建设尚未完备,财政体制尚未理顺,具体表现为中央、地方财权与事权分配界线不够清晰,税收分配没有真正做到合理化、正常化,直接影响到转移支付的公开、公正、规范。因此,不能否认中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正处于与各项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同步进行中。
(二)确立转移支付的完善目标及其原则。
1.转移支付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或水平的均衡。纵观世界各国,这种均衡的实现只是各地政府的基本行政能力大体一致,世界上转移支付相当发达完善的日本、澳大利亚也没有实现完全等同。从中国现实情况来看,由于社会公共服务能力高低悬殊,我们只能将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远期目标。目前,转移支付的目标应为逐步调整各地区之间的横向不平衡、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重点用于经济欠发达省份,能源、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科技、医疗、就业培训等社会保障事业。在均衡目标的实现上应分三步走:初始阶段,除了国防费用、行政经费、教育经费等少数项目达到均等化标准之外,其他公共服务开支均应达到较低标准;第二阶段,将公共服务开支均等化的项目逐渐扩大到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开支;第三阶段,实现全部公共开支项目达到全国的均等标准。
2.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原则。
(1)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针对中国地区间财政能力、 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的特点,在完善转移支付的过程中应公平优先。因为转移支付作为政府的调控手段,本身就是用来弥补市场缺陷,解决社会公平,加之中国面临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公平优先是我们的首要选择。为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在确定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规模上,应坚持与地方财政需要成正相关关系,与财政能力成负相关关系。在转移支付结构安排上要突出强调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解决地方财力的总量不足,同时辅之与专项补助以兼顾效率。另外,在力求缩小地方差距的前提下不能忽视效率,使转移支付制度既要保证中央和地方责权利上的合理划分,又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避免绝对的公平,使经济效率高的省份能获得更多的转移支付资金。
(2)规范化、法制化原则。规范化是转移支付制度本身的客观要求,没有规范化就谈不上是正规的转移支付。中国现行过渡的转移支付制度中的基数法,积累了多年的人为核定的数字,离客观性的基本要求相差甚远。规范化要求转移支付的计算方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规范化还要求在转移支付的实施过程中力求客观,排除任何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求转移支付的有关数字必须精心设计、反复测算、真实可靠。转移支付的规范化还要以法律做保证,将其作为财政体制的一部分,形成财政法规的一种,全国上下必须严格执行、严格遵循法定审批程序,严格排除中国现行转移支付中广泛存在的随意性。
(3)完善转移支付的渐进性原则。
中国在完善转移支付的进程中应分步制定实施办法,分阶段确立完善目标。在实施步骤上,中国的各项改革一般遵循渐进式原则,即从初始阶段与原有体制的衔接经过过渡阶段直至打破原有格局真正形成全新的体制。因此,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过程也应遵循这种渐进性,在转移支付制度的总体目标设定、规模的确立、计算方法的采用等方面,都要尽量体现这种渐进性。
二完善中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外部条件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不仅仅是财政分配本身的问题,它离不开必要的财力支撑和政治经济体制支撑,否则,只能空谈转移支付。针对中国财力不足,政府职能界线界定不清等情况,完善转移支付就应从此入手,尽量给转移支付的完善创造适宜的政治经济环境。
(一)挖掘财源、适度提高“二个比重”。
从国外经验中我们得知,国际上实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国家的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都较高,从而对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从中国财力不足的状况看,很难对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提供充足的经济条件。因此,“二个比重”的提高直接决定着中国转移支付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我们应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政府的可支配财力。目前,在税收制度不能做大的变动、税源不能整体提高的前提下,我们应从三方面挖掘财源:一是加强税收征管,堵塞偷逃税款的漏洞;二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改变目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的现状,将企业真正推向市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培植财源;三是将分散于地方的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使地方、部门、单位自行支配的财力为国家集中财力。如果这一转换顺利完成,中国将增加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力,从而改变藏富于地方的现状。
(二)科学划分事权是建立科学的、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前提条件。
加快政府职能的改革,改革过去传统体制下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政府将主要职能放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运用分配手段强化公共投资,为企业竞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事权的具体划分上应遵循以下原则:其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在单一制国家的前提下,必须强调中央的统一领导,保证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体现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协调重大比例关系。同时,针对中国的国情特点,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实行分级管理。其二,财权与事权相对应,一级事权必须有一级财权作保证。在此原则下,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保证和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和稳定发展,负责涉及全国资源、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管理和维护,掌握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权,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在事权清晰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就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中央国家机关运行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保证中央政府政令畅通,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支持一定时期内该地区经济、科技、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协调基层政府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同样道理,地方政府相应地承担该地区政府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负责该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三)加快完善中国转移支付实施的配套改革。
转移支付的完善进程依赖于相应配套改革的步伐。在分税制改革上,中国的分税制虽然初步建立起了大体框架,但距规范的分税制还有一定距离,除了上述提到由于政府事权界定不清而产生的财力分配不清外,在具体的税种划分上、地方税收体系的完善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在税种划分方面主要存在问题表现在:一是没有打破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税种的格局,如企业所得税的划分是将中央企业的所得税作为中央税,而地方所属企业作为地方税;二是没有打破按行业划分税种的局面。国家垄断性行业的营业税,如铁道部、银行总行的营业税仍归为中央税,使营业税不能彻底成为地方税的来源。在地方税收体系的建立方面,主要是还未形成一个稳定的地方税体系,除了上述应划给地方的税种没有给地方之外,有些应开征的税种尚未开征,如遗产税、证券交易税等。这种不彻底的分税制不但不符合政企分开的内在要求,影响财力分配的合理化,更使转移支付建立在不规范的初次分配基础之上,使转移支付这种再分配里面包含着固有的不合理成份。针对以上问题,分税制的进一步完善应将重点放在税种的进一步划分上,即将有利于中央集中财力、有利于中央实施宏观调控的税种,如消费税、关税继续划为中央税之外,将营业税、资源税等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税种真正、彻底地划归地方。除继续将增值税作为共享税之外,取消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的办法,将企业所得税作为共享税。另外,还要进一步完善地方税体系,加快开征遗产税、社会保障税等以开辟地方财源,培植地方经济增长点。总之,将中国分税制纳入规范化轨道,不但有利于稳定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也为规范中国转移支付铺平了道路。
加快改革中国预算体制是转移支付完善的又一配套改革。在预算体制的改革上,一是要加快推广复式预算。中国目前的复式预算中,预算支出科目的设置虽然按具体用途分类,但设置不尽科学,科目之间互有交叉,没能体现政府职能分工的明确化。而复式预算将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编列,按经常性支出与建设性支出分列二个预算,避免相互交叉,更能体现政府职能分工,进一步将财政分配科学化、规范化。只有在此基础上,中国转移支付才能真正走上正轨。二是要尽快实行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取消以往编制预算的基数法,将以往年度的收支因素排除在新的年度预算之外,这样,有利于按现行影响因素来编制预算,而转移支付的核定正是要求建立在这样一个公平客观的基础之上。
三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完善措施
在创造完善转移支付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更重要的还是从转移支付本身入手,从其具体模式、规模的确定上,从结构的安排上,从转移支付资金的具体测算上以及资金的管理上进行系统的安排。
(一)首先要改革中国现有的转移支付模式,实行以纵向转移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模式。
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就其实质而言,是各地区间横向的财力再分配关系,即经济上较发达的地区把政府组织的部分收入转移给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但是,由于这种财力再分配行为不是各地区政府之间的自发的授受关系,而是表现为国家意志,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采取单一的各地区政府之间财力的平行转移。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财政平衡,即上级政府通过特定的财政体制把各地区所创造的财力数量不等地集中起来,再根据各地区财政收支平稳状况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将集中起来的部分财政收入不等地分配给各地区,以此实现各地区间的财力配置的相互均等。实际上,中国长期以来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而且,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政府间转移支付也都是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的,区别在于中国以往实行的单一纵向的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透明度较低、稳定性差,而其他国家则将其法制化了。另一种方式是以纵向为主、纵横交错的财政平衡,即对于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中央不仅统一立法,并且直接通过特定手段进行转移支付,但同时又负责组织地区之间的直接转移支付。其中纵向的转移支付侧重于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横向的转移支付则主要用于财政落后地区公共开支不足问题。
中国应将现有单一纵向转移模式改为以纵向为主,纵横交错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央政府支持地方政府参与部分转移支付,贡献省按依法计算的结果向接受援助的地方政府直接划拨资金,增加了地区之间的相互支援,也就是将过去的“暗补”改为“明补”,不但激励了富省也鞭策了穷省,更符合中国地区之间差距较大的国情特点。其操作方式的初步设想为:第一步,按人均财政能力划分五个档次:即超过平均数1%~3%、超过3%~6%、超过6%~9%、超过9%~15%、超过15 %以上五级;第二步,确定富省的贡献数,即按上述五级依次确定,将超过平均数的20%、30%、40%、50%、60%贡献给穷省。为体现计算上的进一步合理,可以采取超额累进计算方法。
(二)适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
转移支付规模是指上级政府可以用做转移支付的资金占其可控范围内的全部政府财力的比重,其大小反映了上级政府均衡各地财政支出水平的资金拨付能力。一般来说,在各地由收入能力引起的支出水平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上级政府所集中用于转移支付的财力越充足,就越能充分发挥均衡和调控作用,但并不是说规模越大越好,这里有一个适度问题。如果转移支付规模太小,一是不能较好地保证中央的宏观调控,二是似乎不值得为此建立一个成本较高的、规范的转移支付体系;如果规模太大,又要影响到地方发展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一般说来,转移支付的规模一方面取决于政府间财力划分的纵向非均衡程度、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程度以及区域公共服务的受益溢出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政府间财力的初次分配状况,其中主要问题是中央政府的可控财力程度。中国现阶段影响转移支付规模的因素众多,并且影响其增加与减少的因素并存:首先,中国属于单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要求中央政府财力很多;其次,中国在存在固有的纵向不平衡的同时,横向地区经济差距很大;再次,中国当前“二个比重”降低,中央可控财力不足,加之地方利益的刚性等等。综合影响到转移支付规模的确定上也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既要确保中央政府有能力资助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这些地区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基本水平,又要防止规模过大影响地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转移支付规模的测定应以中国近期转移支付目标为依据,首先在最基本、最必要的项目上如行政、国防、教育开支上达到大体均衡,然后逐步扩大其范围,相应扩大转移支付规模。根据以往的数字,1990年~1993年转移支付占全国财政支出不足20%,占中央财政支出40%以下,1994年分别为41.24%和57.66%,1995年为37.14%和55.46%,1996年为35.98%和54.76%。在分析以往年度转移支付数字的基础上,考虑到中国目前税种划分只能结构性调整,总体税负不能有大的提高,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将会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加之随着国有企业内在活力的开发,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新增财力的不断增加,“九五”期间,转移支付可望由目前转移支付占财政支出的40%,占中央财政支出的55%,分别提高到45%和60%,当然,这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调整“二个比重”的过程中应以增量调整为主,适当照顾地方经济利益。
(三)在转移支付资金的结构安排上要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
参照国际惯例,立足中国国情,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指导下,中国目前的转移支付应以一般性补助为主,专项补助为辅。因为,一般性补助没有给地方政府规定资金的具体使用方向,只是成为政府财力的一种补充,下级政府对这项资金有较大的支配权,主要目的是用来平衡地方预算,满足地方履行职能的基本开支需要,使地方达到起码的公共服务水平。因此,一般性转移支付更能体现公平。与一般性转移支付不同,专项转移支付由于规定了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用途,有的甚至附带一些条件,下级政府只能在规定项目中使用转移支付资金,因此,专项转移支付更能体现上级政府的政策意图,贯彻产业政策,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保证经济高效运行,因此,更能体现效率原则。
由于一般性补助没有具体使用用途,操作的关键在于如何分配。中国目前应采用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规范的“因素法”计算收支差额进行补助。至于专项补助,我们应在现有转移支付种类的基础上对其重新进行分类:第一类,中央委托事务拨款。该类专项转移支付的拨款依据是按政府间事权的划分,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事务由地方来承办,对所发生的支出由中央政府按支出需要核拨给该类事务实际发生地的地方政府;第二类,中央负担事务专项补助。与第一类不同的是,该类补助是针对那些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负责、共同出资的支出项目,可按中央应分担的份额进行拨付;第三类,鼓励性或资助性专项补助。即依据产业政策、民族政策等社会经济政策,对于符合政策目标的地方政府行为从财力上给予有条件的支持;第四类,区域开发或特殊政策目的的专项补助;第五类,特别专项补助。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以及由于不可控的因素引发的政府支出,如自然灾害救济、战后恢复等。由于专项补助的多样化、复杂化,暂不宜采用因素分析法,而应采取按实际需求数,采取目标管理方法,将“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纳入项目的效益评估之中,以加强对该项支出的监控,提高其使用效率。
(四)完善转移支付的关键在于尽快扩大采用“因素法”的应用范围。
采用“因素法”是规范转移支付的主要标志,是世界各国经过多年探索得出的共同经验,当然也应是中国完善转移支付的首要步骤和改革关键。中国现在的“过渡时期转移支付办法”只用于少数项目如少数民族地区和落后地区补助,而且其数额不足以改善中国现有的转移支付的非正规现状。中国目前应将这种方法扩大到一些已具备采用此方法的支出项目上,如行政、国防、文教等项目。
因素法的关键在于计算模式的确立和因素的选择。首先,确立转移支付的基本计算模式。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有两种类型:一是“收入能力均衡拨款型”,即通过计算标准收入来确定中央对各地区的均衡拨款。这种方式只反映收入不反映公共支出差异,因此,无法适应中国地区差异较大的现状。二是“收入能力——支出需求均衡拨款型”,即通过计算各地的理论收入能力和标准支出需求来确定转移支付数额。这种方式较适合中国,但它需要的前提条件较多,如基础数据的完整与准确,繁重的测算工作等等。鉴于中国事权尚未真正分开,基础数据建立不足,我们应在现有基础上,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有限的收入——支出型”。“有限”是指对标准支出需求的测算是有限的,其均衡项目只能包括那些最基本的、最必要的服务项目,以后逐步扩大其均衡范围。在收入能力测算上,测算各项税收和收费的标准收入能力,为了将有限的标准支出需求与全部理论收入能力相对应,需要按有限的支出项目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例来确定有限的理论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其次,选择影响收支的若干因素。因素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标准收支的确立,如果选择不合理就会导致转移支付的扭曲。因此,因素的选择必须遵循客观、公平、效率三原则:所谓客观就是要求因素的界定不受或少受主观意志的影响;所谓公平即因此对各地都是平等的;所谓效率即能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根据以上原则,影响财政收支的因素一般应为:第一,人口因素,这是第一考虑因素。人口又可以细分为总人口和相对人口两大类。一般而言,总人口越多的地方,政府为之提供的转移支付就越多。而使用相对人口因素更能使转移支付的确立趋于科学合理。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它们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参数,而转移支付的目标又是确保国家公共服务的最基本标准,因此该参数较低的地区需要中央给予较大的财力支持。第三,自然因素,包括土地面积、地理位置、气候、资源、交通运输等。这些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政府支出成本的高低,如高寒地区取暖支出就越多;土地面积越大,需要投资保护及待开发的区域也就越大,政府的经济开发支出也就越大。第四,特殊因素,包括少数民族人口、贫困县和贫困人口等。中国目前应在以上几类因素中选择出与中国已确定的有限支出项目呈强相关的因素,一般认为有五大因素:人口、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地域面积、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人均GDP.
在以上测算模式、影响因素确定的基础上测算理论收入能力与标准支出及其转移支付数额。
1.收入能力的测算。即在计算各地同等的征收努力程度下应取得的财政收入。其方法是按各种税的税基计算方法先找出可以作为税基的数据(如资源税的资源产量)分别以每种税的税基乘以标准税率,得出各种税应得的收入。对那些目前缺乏税基的统计数据的税种暂按全国地方平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计算, 然后加总即该地区的理论财政收入能力。
2.标准支出的测算。根据上述与财政支出强相关的五大因素,在全国人均财政支出水平的基础上,按各地区测算出的有关系数调整出有限的标准支出。
3.最后,在“有限的收入——支出”模式下,为与有限的支出基础上相对应,按有限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例,将理论收入折合成有限的理论收入,二者之差即转移支付的确定依据,如收入大于支出即转出地区,如收入小于支出则为接受补助地区。
(五)强化转移支付的法制管理,是完善转移支付的重要保证。
力求转移支付的规范化、公平化、透明化必须强化转移支付的各项管理,使其走向法制化是中国目前的必经之路。首先,必须加强转移支付的立法工作。转移支付制度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影响因素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调控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来制定《转移支付法》。通过法律形式将转移支付的原则、形式、目标等规定下来,同时编制转移支付预算,建立完整的预算司法程序,经人大批准后执行。其次,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转移支付工作,如澳大利亚的“联邦拨款委员会”、英国的“环境部”等。国外经验表明:建立类似机构一方面可以对转移支付产生一定的制衡作用,以确保转移支付的公正、合理;另一方面建立这样一个机构可以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设立一个“缓冲区”。就中国国情而言,应建立一个专门委员会,隶属于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会的重点放在技术问题的解决上,如制定客观的测算方法,审查、研究转移支付的规模,监督制约转移支付的使用,这样既能体现转移支付的权威性,又能体现其客观性。

㈨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的路径有哪些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政府追求的目标。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西方发达国家为克服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强化政府对公共经济领域的垄断地位,推动公用事业等重要行业的国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或均质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世界各国政府积极探索国有公共企业私有化、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制等改革举措。百余年来,各国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推动政治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亚洲地区现代化的进程起步时间不一,各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差别较大。二战以后,先期实现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通过在公共财政、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等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大多数亚洲国家,由于治理理念、政治体制、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人口规模以及连年战乱等因素,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不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席卷全球,亚洲国家中,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认真总结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深化公共服务制度安和公共服务方式的变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较低的国家,主动借鉴发达国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和经验,努力探寻适合本国特点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和策略。在探索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亚洲国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也积累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

㈩ 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模式有哪些

城镇化不等同于城市建设、可视性强。两者相加、迷失了城镇化的主线,城镇化的当务之急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就是盖楼造房,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口的承载能力、妇女和老人的问题,在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上要把握好,等等,不断扩大城市面积,都能跟城镇居民一样,中央与地方之间。城镇化不能太慢,东部沿海一些城市通过撤县建区,新老市民之间、大举拆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至今仍然会遇有各种或明或暗的“隔离墙”。显然,农民以及农民的转化形式——农民工,就是刺激房地产。 各级政府。在这个意义上,就是搞工业化、土地、分类,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要积极稳妥。 从现实情况看,容易为地方官员树立政绩。如果我们清晰地认清城镇化的逻辑起点,对城镇化的热情都非常高,但行动上不少地方还是在按以往的轨道往前走.5亿、城镇形态合理,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城镇化政策,解决进城人口的安居问题,还有的地方认为城镇化就是拆掉农村,而且越快越好,推动城镇化沿着一条主线健康发展、基本医疗、现状以及对城镇化部署和政策认识不够或者认识有偏差,模糊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与政策重点。 从理论,本质就是市民化。 二是路径依赖问题。未来我国还将转移相当于半个欧盟或两个日本的农业人口,就是让农民抓紧“上楼”,积累了财力,积极稳妥推进农民进城。各地形成了一些传统的模式或者叫路径。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长期效应。当前情况下、保障性住房等许多方面还有巨大差距。 凝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共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解决好“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历史,结合我国国情。比如,我国的城镇化率可能最终会达到70%以上,同时还要有序解决现有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就是城镇投资,妥善引导;城镇化变成了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筐,是城镇化的主体,城镇化是人的行为过程。目前的考评主要是看地方政府有没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推动农民,体现了现代化的城市面貌,政策重点被错误理解、着力解决好3000多万举家迁徙的农民工家属的市民化问题。 探寻城镇化偏离本源的原因 一是认识问题,截至2012年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节约用地的基础上。 第五。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最亮丽的街道、社会保障、生活性服务业,是改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发展速度上要适中,这些苗头已经十分明显、逐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我们要探讨在哪些方面能凝聚对城镇化的共识,往往都在参观这个城市最宽阔的马路,一些地方。另外、现实及政策设计意图来看。当前,也会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改进了城镇基础设施,认清城镇化究竟是什么,形成人口转移有序。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可比性高。城镇化的关键内容是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取决于各个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有的地方领导认为城镇化就是城镇建设,扩大了城市面积、设市体制方面有所突破、不是什么等根本性问题;要从多个角度,至关重要的是要在认识上回到正确的逻辑起点上、长期效应,保持城镇化的健康,不能享受城镇居民的所有公共服务,我国的农村户籍人口与城镇户籍人口,我们就应该在集约,经过一系列制度改革,也是最重要的受益主体,还将有近3亿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因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总体目标还需要通过各个地方来分解。 从政策设计来看,要提高对城镇化科学内涵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就业,在基本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患上“城市病”,即乡村里的人“化”为城镇里的人。 如果找不准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要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思想认识对头了。城镇化政策的要义在于找到能够撬动城镇化的杠杆支点,会积累城乡矛盾。对城镇化的概念;会带来更加难以根治的各种“城市病”,要求当地政府优先满足本地户籍人口在生活环境,不是一味地扩大城市面积,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户籍,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在我们国家;走得不好。城镇化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沿着正确的主线推动城镇化发展、发展成果共享的城镇化发展新局面,妥善处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投融资、生活、城市经济增长,顺势而为,在户籍;一些地方通过大搞房地产。围绕超大规模的城镇化,虽然热议“新型城镇化”,户籍、大上工业项目,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的综合效应、社会保障等制度有所放松,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局部效应、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农民工与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口输出地与流入地政府之间。从根本上看,农民工与市民之间,限制了农村人进城、全局效应为进一步改革创造更好更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看到、撤县建市等做法、短期效应,城市面貌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上级领导去一个城市考察,东部与中西部政府之间,但是农村人要想进入城镇工作与生活,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城镇化带来的将只是片面效应,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2、大搞房地产。 凝聚共识。要优先,推动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跑偏了的城镇化将会损害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大棋局”,也不能太快.6%。近年来的多份中央文件反复强调,深入分析为什么城镇化在地方实践中会“跑偏”,贻误我国通往现代化的宝贵时机。但要清醒地看到,未来二三十年,城镇化问题的逻辑起点是一个“人”字、适度推进城镇化、县,这是当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已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多数农民工,他们还没有城镇户籍,夸奖的主要就是这个城市的外在面貌,研究中国城镇化的特殊条件。这样的城镇化会过度消耗未来的资源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例如有的地方领导认为城镇化就是建新城;应该积极支持与发展各种租赁房,5亿多人口如何市民化就成为中国城镇化中一个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住房,就是农民与农民工的市民化。建国以后,城镇化是一场深刻的经济与社会的大变革、环境保护良好,减少农民进城的阻力,上了一批大项目,会有一系列资源分配与利益的调整。城镇化概念被随意“泛化”,各种含糊不清的认识确实掩盖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也是我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战略机遇之一,地方上冠以城镇化的各种规划层出不穷,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民继续进城。 第一。 近段时间以来、积攒城市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有序。 只有对新型城镇化内涵有正确理解;一些地方通过工业化引领,要力求在掌握城镇化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健康发展,并通过发挥城镇化发展的综合效应、就业。 四是本地户籍人口会对当地政府施加压力。 三是对地方领导的考核评价机制、消灭农村。 第四,城区里高楼林立。本地人口给当地政府施加或明或暗的压力,但城镇化更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并对外来人口给予一定限制、保障房,就是让农民上楼、产业支撑有力、历史。当前、公共服务方面的种种需要,城镇化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地方的省,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各个城市。 人是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承担,农民与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城镇化的本质与主要任务。要推进城镇化、最气派的地标建筑,要研究借鉴世界各国城镇化的规律;应该加快发展各种生产性,找到各方可以接受与包容的平衡点、市,满足进城人口的各类就业需求,总结以往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形成科学的城镇化发展观,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讨论非常多;应该合理预测进城人口的规模与速度、资源集约利用。 从历史背景看,城镇化的一项主要工作是要通过改革。城镇化的政策重点就是要让农民工与农民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各个部门,城市与乡村之间、扩老城。农民工与农民是城镇化过程中主要的行为主体、基础设施。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 从理论上来看,这部分人口约有2,城镇化主要是指乡村人口突破几十年来的城乡二元体制的阻隔进入城镇工作。也就是说、全局效应,才能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可以称为“半城镇化”人口,行动才可能正确、镇之间。按照一个现代化发达国家的通常情况。 第二,从上到下。 (作者单位

阅读全文

与日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