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建立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议

建立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11-09 06:38:36

⑴ 如何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三、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各地应结合实际,以街道(乡镇)为基本单元,应用功能集成、界面规范、部署集中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确有需要的可依管理幅度和服务半径向所辖社区延伸。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应兼具政务事项办理和基础信息采集功能,实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的运行模式。统一设立电子政务办理界面,通过与人口、法人单位等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库的信息共享,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组织机构代码等基础信息为索引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管理机制,实现居民身份证办事“一证通”。按照不同业务的具体需要优化电子政务流程,建立政府主动公开信息、政务办理痕迹信息和公共管理状态信息的实时共享机制,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跨部门业务协同。积极开发网上咨询办理、服务热线呼叫、现场自助查询等系统功能,为居民群众提供网络、电话和窗口服务关联组合的一体化社区公共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整合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各地应依托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加快统筹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和信息资源,原则上凡涉及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事项,均要逐步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集中办理。加快社区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推动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迁移或集成,最大限度精简基层业务应用系统、服务终端和管理台帐。在保证数据交换共享安全性的前提下,促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与现有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向基层转移职能,规范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范围、共享方式和共享标准,逐步丰富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服务信息,不断扩大社区政务事项的跨区域通办范围。

(三)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规划布局。各地要充分发挥市(地、州、盟)层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作用,集中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综合信息库,为街道(乡镇)及社区开展服务提供便捷渠道和技术支持。支持依托街道(乡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一站式”服务机构,统一提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咨询、办理和反馈服务。“一站式”服务机构的设施建设或改造应合理布局、科学分区、完善功能,方便居民群众办事。根据需要可以依托社区级综合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委托代办服务,增强社区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四)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运行管理。各地要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运行管理机制,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原则上实行平台独立运行、业务归口指导的管理模式。制定完善信息采集制度,加强社区信息资源规划,明确社区信息采集标准,将社区场所、人员、事件等信息纳入采集范围,按照一数一源、集中采集、共享校核、及时更新的原则,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整合街道、社区层面管理服务力量,加强社区公共服务队伍建设,实行统一考核、调配和管理,实现同工同酬。强化服务队伍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能够较好地胜任“综合服务”的要求,推动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立健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绩效考核和群众监督机制,积极引入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评估,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优先发展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体的系统应用,创新开发针对艾滋病人、精神病人、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特色服务。广泛吸纳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企业信息资源,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的有机融合和系统集成。完善社区服务信息推送机制,主动及时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信息和生活服务信息。加强多种网络接入手段间的结合和转换,大力发展各类信息服务载体和信息服务终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的综合服务。

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下,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协调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整体合力。各级民政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公安、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等部门做好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资源整合、设施布局和运行管理等工作,各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指导协调利用各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开展社区公共服务应用的顶层设计、平台构建、技术保障和评测评估等工作。

(二)完善筹资机制。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多元化筹资机制,加快实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整合政府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资金项目,逐步提高社区信息装备条件和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采取财政补助等方式解决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经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通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和软硬件供应商在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降低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和维护成本,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适合社区需求的信息系统及终端产品。

(三)健全制度标准。加快制定全国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标准,规范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设施建设、技术支撑、运行管理和监督考核,切实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质量。研究制定全国社区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规范社区公共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方式、服务质量和服务评价,切实提高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居民满意度评价体系,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及时清理不利于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规章制度,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电子化办理。

(四)强化信息安全。增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网络、综合信息库和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充分利用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实现面向电子政务内外网与各级各类业务应用的身份认证、访问授权和责任认定等安全管理,为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提供安全保障。制定实施与系统应用紧密结合、技术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决方案,加大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应用力度,配备相关技术力量,定期组织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确保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信息安全。加大对违章违法泄密行为的责任追究和惩罚力度,保护国家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五)坚持试点推进。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长效运行机制,以社区居民最关心和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为抓手,依托信息惠民国家示范省市建设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着力推进体制机制革新和制度标准创新。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力度,逐步扩大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地域覆盖和项目覆盖,将社区居民全员纳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服务范围。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要率先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⑵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政府将怎样完善公共服务,补齐民生短板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需求,构建以人为本、覆盖城乡、分布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任务。
一是推进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让人

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健全财政对九年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全面实施“两免一补”,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支持力度,在满足本级教育投入依法增长的基础上,保证新增教育经费70%投向农村,引导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组织优秀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坚持内涵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落实助学贷款政策和助学政策。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建设一批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和示范院校,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鼓励、扶持、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

二是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增加政府投入,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市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完善有利于广大市民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加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建设城乡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使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全市居民,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机制,根据各区县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社区常用药品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社区卫生的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加快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双向转诊机制,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医疗环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实现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首都广大市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要求,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构筑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为主体的四级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为每个社区和村配置方便群众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切实维护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着力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市民文化生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繁荣首都文化事业,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
四是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问题。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增加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郊区农民转移就业、来京务工人员就业服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完善并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合伙创办小企业,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稳定性。完善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体系,发挥社会各界力量,重点加强对城镇失业人员、郊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和劳动者素质。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维权、劳动保护,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社区、村镇就业服务组织网络,创建比较充分的就业社区、村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并规范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参与就业服务,鼓励发展劳务派遣企业,稳步推进公益性就业组织的发展。逐步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完善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制度。围绕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加大投入,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低保与就业联动机制,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失业人员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认真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权益。
五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加快建设与首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加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确保基金安全。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把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覆盖范围,强化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征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解决学生、学龄前婴幼儿及无保障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加大财政对参保农民的补贴,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培育和发展慈善组织,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推动首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全面促进社会福利、优抚、残疾人事业发展。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六是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完善监控网络,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实现公共安全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和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安全。加强重大安全事故防治,确保安全生产,坚决防止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健全以“巡逻、社区、治安、内保”四张网为框架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预防、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和平安建设活动,推进警力下移,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到基层,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全面推进科技创安工程,在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在城市社区普遍安装技防设施,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完善管理措施,创新管理方法,建立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库,提高对社会的动态管理和控制能力。

⑶ 建立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满足哪几个方面的要求

1、规范化的管理体制。

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市场信息管理、财务管理、原材料供应与库存管理、成本核算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人事与劳资管理、生产与管理流程管理等功能,而且所有功能都应该与总体目标相一致。

2、具备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或条件。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和发展与组织的目标和战略规划是分不开的。组织的目标和战略规划决定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实现这些功能的途径。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计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挖掘和培训一批能够熟练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人才。

一个项目能否得到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才系统运行的状况和人才存量对项目目标、组织任务的适应状况。要在企业中成功实施信息化管理,就要求企业配备相应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挖掘其他企业的人才;培训企业内部现有人才。

4、明确系统的管理需求

需求分析的任务是借助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待开发系统的系统元素)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只描述系统要完成的功能和要处理的数据),解决目标系统“做什么”的问题,所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3)建立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议扩展阅读

管理信息系统作的用

1. 管理信息是重要的资源

对企业来说,人、物资、能源、资金、信息是5大重要资源。人、物资、能源、资金这些都是可见的有形资源,而信息是一种无形的资源。以前人们比较看重有形的资源,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信息资源就显得日益重要。因为信息资源决定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物资资源。

2. 管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决策是通过对客观情况、对客观外部情况、对企业外部情况、对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所以,决策和信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过去一些凭经验或者拍脑袋的那种决策经常会造成决策的失误,越来越明确信息是决策性基础。

3. 管理信息是实施管理控制的依据

在管理控制中,以信息来控制整个的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的运作,也靠信息的反馈来不断地修正已有的计划,依靠信息来实施管理控制。有很多事情不能很好地控制,其根源是没有很好地掌握全面的信息 。

4.管理信息是联系组织内外的纽带

企业跟外界的联系,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是通过信息互相沟通的。因此要沟通各部门的联系,使整个企业能够协调地工作就要依靠信息。所以,它是组织内外沟通的一个纽带,没有信息就不可能很好地沟通内外的联系和步调一致地协同工作。

⑷ 对提高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的几点建议

袁慧香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摘要 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 提出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可操作性,促进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进程。但是由于历史管理运行机制的制约和人为思想的束缚,地质资料实现社会化服务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关键词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问题;对策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种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它是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程建设、地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2]

1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新形势

进入21世纪,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三大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地质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地质资料作为地质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在新形势下社会各界的需求不断扩大。

1.1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出台,为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提供保障

2002年以后,为全面提高地质资料的管理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相继出台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地质成果资料电子文档汇交格式》等一系列法规、标准。这些为地质资料的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法律保证。《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出台后,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欠交资料的清理工作,大量欠交资料得到了补交,多年未按规定向地质资料主管部门汇交资料的石油部门也开始汇交资料[1]。这些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源,同时为长期的资料积累提供了保障,有效促进了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对地质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是指导新时期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纲领性文件,为新时期我国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给地质资料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春天。

1.2 地质资料涉密清理工作的开展,解决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当务之急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开始实施以来,社会各界对地质资料公开利用的期望值有增无减,但地质资料的涉密问题始终是制约地质资料公开利用的瓶颈。绝大部分公益性地质资料由于存在涉密问题从而使它们的公开利用在实际操作中大打折扣。为全面推进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工作,国土资源部和国家保密局联合下发《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国土资发[2005]215号),要求涉密地质资料,如果系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单件组成,则其中不涉密的单件资料可以单独公开供社会利用。因此,全国各级馆藏机构根据国家保密的法律、法规对保管的地质资料按照文件级重新确定密级并标注。

随着涉密地质资料清理工作的稳步推进,国土资源部和国家保密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 〈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 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69号),明确规定了涉密地质资料的定密原则、标注和借阅复制程序。地质资料涉密清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清理结束后,已经数字化的公开的地质资料将有可能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服务,将极大丰富我们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提高地质资料服务水平和服务程度。

2 限制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原因分析

为了全面贯彻《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促进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工作,落实地质资料公开利用基本制度,国土资源部与国家保密局出台了《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这一规定推进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进程。但是由于历史管理运行机制的制约和人为思想的束缚,地质资料实现社会化服务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2.1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有待加强

全国地质资料馆藏近10万档地质资料,包括矿产、水文、物化探等不同类别。为了解决这些资料的长期保存问题,同时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全国地质资料馆从1995年起开展了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工作,形成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和新汇交电子文档一起构成了海量的数字化数据。由于数据存储受保存介质寿命、设备故障、保管环境、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等问题的威胁,充分保证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成为全国地质资料馆面临的首要问题。全国地质资料馆积极跟踪和研究国内外先进的存储技术,针对本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合理的电子文件存储方案,按照多手段、多介质、多备份的原则进行[3]

尽管这种安全备份方案基本保证了数据的安全,但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偶然遇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数据损坏问题。各类数据在不同介质之间传输备份,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本身无法实现断点续传,只能借助第三方软件,但这种软件对数据传输的原理不明朗也为数据的安全可靠备份埋下了隐患。地质资料的公共服务依赖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应用所有可能的新技术提高地质资料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2.2 模糊破损资料影响服务质量

全国地质资料馆资料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新中国成立前形成的地质资料数量约7400余种,占目前馆藏近10%。这些老资料中报告和附图都是手写、手绘,在长时间的库存过程中受温湿条件影响和频繁的使用,部分报告和附图已经没有办法再复制,或者是复制可能使报告和附图解体。这些严重影响了地质资料的服务质量。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数据服务队伍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正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和服务也正接受着这种冲击。近年,电子文档汇交数据量加大,海量数据的管理和批量数据的提取成为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数据服务队伍建设,重视工作人员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培养,通过长期努力,建设一支在数据存储、信息安全等各方面各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3.2 破损资料修复

对馆藏破损资料的跟踪清点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有必要对馆藏资料进行清点,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修复宝贵的地质资料,尤其是那些日本侵华掠夺我国矿产资源时形成的日文资料、李四光前辈地质工作成果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地质资料。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应当建立在完好平整地地质资料基础之上。

3.3 专题地学数据库是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精品

地质资料是地质勘查工作形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信息,人们对老矿山、旧矿点的认识受当时认识水平和采冶技术的限制,未能产生飞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以新理论、新方法重新评价以往的地矿工作,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突破创新,这是国内外发现许多大型矿床的成功经验[4]。可见,对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将提高地质资料的利用度,是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趋势。

以地质工作历史中形成的分析数据基础,借助各种新技术开发形成的各类专题地学数据库是资料馆藏资料的亮点,是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过程中的精品。在提供服务前的数据库安装通常由于资料中报告或者附件没有充分说明安装运行环境致使安装失败,严重影响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进程的推进。部分安装成功能够利用的数据库,可以在深入了解阅者的需求情况下,通过分析试验为阅者提供专题数据转换和处理服务。

管好和用好地质资料,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实现地质资料的社会共享和地质资料潜在的巨大价值是每个地质资料人的使命。作为地质资料人,要树立持续学习的意识,随时补充与资料管理有关的法规政策、计算机、档案管理和地质知识,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的加工处理、综合编研和专题服务能力,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以适应资料馆信息化数据的现代化管理,齐心协力为实现“地质资料数字化、地质资料管理和社会服务网络化”的建设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单昌昊.强化资料汇交管理 提高资料服务水平.见: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2]支兵发,罗剑.我国地质资料社会共享的制约因素.见: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3]尚武,高爱红.全国地质资料馆电子文件的存储与管理.见: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4]胡青,戴庆嘉,康晓钧.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与利用.见: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⑸ 如何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全球潮流内,电子政府容作为其中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备受世人关注,建设电子政府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对策。世界一些先进国家纷纷开始了政府的信息化进程,并把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系统放到了重要的位置。1993年,我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此后,又先后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金”字号系统信息工程,如“金税”工程、“金农”工程、“金企”工程、“金智”工程和“金信”工程。1999年1月,开始了“政府上网”工程,拉开了全面建设电子政府的帷幕。从此,各级政府争相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实现电子政务的功能,推进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拓展和深入。

⑹ 怎样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向每一个公民提供的公共就业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平的,即首先其享受公共就业服务的机会均等。通过均等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平等的就业权,这是公民平等享有一切权利的基础。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实质是指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差异和劳动力市场制度、规则不完善等带来就业竞争不平等,通过政府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来实现公平竞争就业均等化。
一、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原则
第一,公平与效率并举原则。公平是保障公共就业服务资源的公共享有,效率是为全社会劳动者经济活动创造的投入产出比。第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是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它覆盖面广、投入量大。在此过程中须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和机制完善,同时鼓励市场和社会组织等资源,共同参与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供给与实施。第三,依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现阶段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在不同区域、城乡间、不同群体间差异大,同时受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人文条件、历史实情等因素的约束,各级政府在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进程中,不可盲目冒进求等同,而应该结合地方实际,合理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推进。
二、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二元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造成了城乡差距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开始迅猛向城镇进军,形成规模庞大的进城务工群体(又称农民工)。农民工在为城镇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却难以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就业服务待遇,其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的限制和二元分割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还有城乡居民享用的公共就业服务资源不平等。在城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相对完善,城镇居民能够获得较为全面的就业服务,加之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培训机构较多,就业服务网络平台的投入使用,都为城镇劳动力和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供求信息;在农村,由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资金投入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就业服务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很多基础性工作难以开展,农村居民享受不到就业服务资源,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二)全员人力资源库建设落后,人力资源信息不能共享
公共就业服务属于公共产品服务。这就决定了它需要政府的财政扶持,需要政府能够均等地投入公共就业服务资源。然而,在现有的制度条件以及一些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就公共就业服务领域来说,吴江区政府对其投入财力有限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现象。在软件方面,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建设发展情况极不平衡,信息网络建设覆盖面窄,人力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尤其是区级以下机构基本硬件设施缺乏,处在传统手工操作状态,适应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劳动者就业的需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手段都亟待提高。
三、进一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的机制建设
首先,要在政策法规层面确立保障求职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人力资源上的优化配置作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第二,在保证政府监管与外部治理的同时,引入其他功能监管方式,如第三方监督与公众评估等,促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规范体系,并保证其高效的服务和信息的透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第三,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将持续失业达一定时间的劳动者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通过行政干预、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有效手段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并使之成为长期有效的政策措施。
(二)加大政府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财政投入
按照“控制总量,分项预算,统筹安排”的原则,根据机构规模和编制人数,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在同级财政中扩大预算范围,提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财政经费支出比例,统筹和优化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开展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所需的基本支出(指为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正常运转和日常工作而产生的公用和人员经费支出),同时为了完成事业发展目标和开展特色服务工作,尽可能提高项目支出预算比例(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基本支出之外所产生的经费支出,包括各类大型招聘会、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就业信息服务与统计监测、创业服务等)。
(三)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
首先,推行“一站式”就业服务模式。公共就业服务面向全社会,将服务对象扩展到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方式要实现“三个结合”,即:日常服务与定期招聘洽谈相结合,职业供求和职业培训相结合,普遍服务和专门服务相结合,建成功能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综合性服务场所。其次,积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扩大就业提升到战略高度,把创业作为带动就业的核心动力。再次,构建政府主导的公平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以实体性市场为主,网络市场为辅,奠定城乡统筹就业、省内跨区域无差别就业的坚实基础,为实现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搭建良好平台。

⑺ 如何完善公共服务

安全、有效、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是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提升内整个社会幸福感的容重要途径。医疗卫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因此,确保人们在适当优惠条件下公平合理地享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医疗卫生投入的加大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不仅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还减轻了人们的医疗负担,特别是对广大农民。此外,住房保障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以及城乡基础设施等其他公共服务也会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7)建立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议扩展阅读

公共服务的完善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直接决定公共服务支出规模,政府应结合我国地区性经济差异情况,对不同区域给予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平衡全国的资源分配。

同时,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从社会地位、生活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提高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加大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的“两免一补”力度,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提升社会的基本教育水平,从而提高人们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满足,提升居民幸福感。

阅读全文

与建立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