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

发布时间:2021-11-05 06:09:09

A.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努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着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强调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确定为当前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针。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也是全面落实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政策保障措施。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社会建设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并确立了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方针和中心内容;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2008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包含三个层次:(1)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设步骤要把握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价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实现。应围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协调处理好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保障和供给水平、政府财政能力三者间关系。(3)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通过公共财政、社会组织、企业与家庭的合作,发挥和体现财政资金的公益性价值,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
2009年全国财政会议更加明确强调,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点加大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以稳定和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拉动消费需求。 1、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公共服务需求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需求不断拓展和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物质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呈现逐步加速的趋势,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如何使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将是我们在较长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都离不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2、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会财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并对初次分配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和抑制利益分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务逐步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权利平等提供强大的基础平台,有利于振奋社会成员的精神,提高社会总体效率。
3、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首要之举。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在社会公共领域的缺位问题,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甚至社区,改变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局面,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中心。市场化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家对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在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主体间,形成有效竞争机制,从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一,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始终坚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基本理念,始终坚持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的基本路径。通过改革,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连续大幅度提高,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了坚实的财力基础。
第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要求政府将维护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意味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公共服务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过均等化的制度设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勾画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的宏伟蓝图。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目标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职能转变的要求,突出各自的管理和服务重点;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门的职责,做到权力与责任对等,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立了体制基础。 一是确定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针。主要做法是通过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税收返还和财政补助政策,为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财政制度基础。
二是坚持基础教育的公益性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主要做法是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07年取消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8年秋季开学将取消全国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三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努力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做法是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努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主要做法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五是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主要做法是在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支持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同时,加强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和政策引导。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中国在公共服务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公共服务需求压力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服务再分配作用弱,公共服务标准不规范,公共服务主体回应性差等。中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历程刚刚起步,实现均等化的理论基础还相对薄弱,实现均等化的途径和策略还不够清晰,实现均等化的制度还不够健全,制度之间还缺乏系统化的安排。
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亚洲大多数国共同需要面对的。通过开展“亚洲主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探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理论问题,总结发达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和策略,破解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共同难题,对推动整个亚洲地区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具有战略意义 。

B.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具体怎么理解

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出发点。制定《农村振兴促进法》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农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重要举措;是基于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两百年”目标的重要支撑;充分总结农业、农村、农民法治实践,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农民法律体系,是一项重要成果。《农村振兴促进法》的制定和颁布,为全面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对于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有学者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成为现代强国的必由之路”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克服技术创新、收入分配、城市化和国家治理的“旧体制墙”和“四个中等收入陷阱”一些学者指出,高质量的发展包括增长的稳定性、发展的均衡性、环境的协调性和社会的公平性,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建立在公共价值观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转化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在空间维度上,发展的现代性是“与社会生活和历史形态的密切关系”因此高质量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空间边界和结构特征的现代性发展。作为一个“现代性”命题,农村公共服务优质发展的研究和实践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呈现出明显的不足。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从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变,从工农分割向工农相互促进转变,重构新型的城乡工农关系“农村公共服务优质发展”这一主题应进一步嵌入到“农村振兴战略”中进行深入研究。

C. 什么是农村生产服务业,农民生活服务业,农村公共服务业

农村生产服务业,顾名思义,就是为农村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行业。有植保服务队(合作社)农机服务队(合作社)、农资经营部、种子销售部等;
农民生活服务业,是为农民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有农村小买部、供水、供电、有线电视、电话(含移动)等;
农村公共服务业: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在农村兴办的服务业。有供水、供电、公共交通、银行、信用社、移动、电信。广播电视等生产生活服务业。
三者的关系是交叉的,公共服务包括生产生活服务,但又要非公共服务业的生产生活服务业作为补充,在有些地方甚至大部分地方是非公有服务业占主导地位。

D. 基本的公共服务都包括哪些

1、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

2、经济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

3、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务,如军队、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务。

4、社会公共服务则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

社会发展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社会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社会福利等。

(4)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扩展阅读: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目标

1、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强劳动保护,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这也是构筑社会安全网的需要。

4、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促进走共同富裕道路。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6、强化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包括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大力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建设。七要继续加强道路、电力、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

E.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包含哪些

根据文化产品的分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大致可以分成二类:
一是公版益性公共文化权服务,是指其内容意义的“公共性”特别高,即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主权、文化信息安全或社会稳定,或与国家和民族文化创新、传承直接相关的文化产品服务。这些文化服务,必须由政府直接控制管理或由政府直接投入经费加强建设和发展,如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的新闻频道、国家信息网络、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美术馆、纪念馆等。
二是准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其内容意义的“公共性”较低,并且与国家主权、文化信息安全关联不大、还可以通过培育市场,并通过市场采购获得的文化产品服务,如娱乐、电影、演出、展览、美容、健身等。

F. 公共事业的农村公共事业

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村有效供给,让更多公共服务惠及农民,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措施。针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薄弱环节,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对农村公共事业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最近几年,伴随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央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善,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得到不同程度地缓解。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大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城乡二元结构衍生出的城乡分割,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失衡,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具体表现为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差距不小。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偏低,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短板”,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羁绊。打破城乡二元藩篱,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迫在眉睫。
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进行了重点部署,勾勒了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和前进方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有效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农村公共事业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局,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成2020年农村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着眼长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按照全会作出的八个方面的具体部署,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根本措施,通盘规划城乡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必须进一步整合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农村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等民生八大工程加速实施。城市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可以预见的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审视差距,展望未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利益观,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在波澜壮阔的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使我省公共服务整体水平迈入西部前列,构建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

G. 农村公共服务是什么

1、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

2、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

3、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比如电网、公路网、水利网、铁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的部分政府需要直接承担起提供责任)。

4、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务。

(7)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扩展阅读

着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求,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人们的生活质量。

各级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心,树立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努力实现由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

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农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为农民创新创业创造条件,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有序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发展。

2、加大财政投入,突出公共服务供给重点。有力的财政支撑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基本保障。有效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问题,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要求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总量与比例。

3、创新供给方式,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

阅读全文

与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