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人才国际化公共服务

人才国际化公共服务

发布时间:2021-11-03 10:56:31

『壹』 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是干什么的

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从事国际教育合作、境外留学、学历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择业指导、教育咨询、人才交流、人才服务、人才评价、、人才培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服务、培训机构。

地址:闸北区梅园路77号上海人才大厦2307-09室
电话:021-32511311, 021-32511599


http://www.shrc.com.cn/indexWebAction.action

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是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事业单位,是上海市人才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人才发展服务平台的核心载体。

中心初创于1984年7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步发展壮大。1994年10月由原国家人事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了中国上海人才市场,由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负责运行。2005年以来,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为主体,区、县人才中心和行业大口企业为两翼的人才发展服务平台建设进入新时期。目前,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下,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建设上海人才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的职能逐步提升。中心以人事公共服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集聚、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了立足上海,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区域性人才服务特点;建立了以公共服务为核心,人才发展服务平台为依托,一体化服务为纽带,法制化、信息化、国际化运行的服务机制;培育了重大建设单位和重点发展领域人才团队配置、人才交流引进、中高级人才寻访推荐、人事代理、人才诚信信息评估、机关事业单位雇员派遣及军队文职人员服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新经济组织管理服务、领军人才和优秀人才综合配套服务等公共服务品牌。中心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建设,开展文明窗口服务,营造了良好的人才服务环境。

中心按照四个率先的要求和四个中心建设的目标,创建了国际金融人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物流人才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人才创业服务中心、服务外包人才促进中心、化工人才服务中心,为促进人才高地建设,提升上海人才服务专业化水平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中心注重培养高素质的队伍服务,坚持和谐、诚信、敬业、创新的理念,培育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为员工提升能力,创新发展提供平台。中心相继获得多个奖项,创立了青年文明岗,数百名员工获得局先进个人奖励,一批同志被选拔到机关、事业单位担任了处级干部,培养了一大批工作骨干。人事专员逐步成为人才服务精兵队伍。

中心着力促进人才资源集聚流动,为四个中心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推进公共服务,为人才创业创新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着力转变和创新服务方式,为各类单位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提供健全、周到的配套服务;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努力拓展服务新领域。

站在新的起点,中心将围绕着经济社会和人才发展需求,创新发展方式,拓展服务功能,团结奋进,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下,竭尽全力为上海新一轮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和服务。


各区办事网点

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 浦东张杨路1996号

徐汇区人才服务中心中山南二路777弄2号

长宁区人才服务中心安西路37号

普陀区人才服务中心 普陀区真北路2100号

闸北区人才服务中心共和新路912号六楼

虹口区人才服务中心四平路421弄20号

杨浦区人才服务中心淞沪路605号C--D

黄浦区人才服务中心 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东路6号

卢湾区人才服务中心淮海中路755号新华联

静安区人才服务中心西康路379号5楼

金山区人才服务中心 金山区石化龙山路555

闵行区人才服务中心水清路332号

嘉定区人才服务中心 嘉定区福宁弄88号

宝山区公共人事服务 中心友谊支路6号

松江区人才服务中心 松江区乐都路317号

青浦区人才服务中心 青浦区夏阳街道青舟路220号

崇明县人才服务中心 崇明县城桥镇人民路37号

奉贤区人才服务中心 奉贤区南桥镇菜场路11

南汇区人才服务中心 南汇区惠南镇西门大街58号

『贰』 关于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思考

姚华军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摘要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对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提出了更大、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地质资料服务具有一定的资料馆藏基础,数字化资料服务作用日益明显,但也存在资料共享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统筹规划,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树立“大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龙头和核心作用,推进实施“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

1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提出了更大、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1.1 地质资料需求日趋旺盛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对地质工作的旺盛需求;地质资料作为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和地质工作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需求的目标指向。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地勘工作逐步复苏,尤其是2003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矿产资源、工程建设等需求大幅度提高,相关的地质工作需求不断攀升。据统计,2003年以来,世界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年均增长速度为30%左右,2007年达105亿美元。在我国,自《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2]第349号)颁布以来,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出台后,地质工作投入大幅度上升,由2002年的222亿元快速上升至2007年的620亿元,6年间翻了3倍,年均增长速度同样为30%左右(表1;图1)。

表1 2001~2007年中外地勘投入情况

注:世界的数据为MEG(加拿大金属经济集团)统计的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投入;中国的数据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提供的非油气勘查投入。

图1 2001~2007年中外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变化

2007年,中外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双双突破百亿。

与此同时,地勘投入沉淀的资料量与地质资料的服务量也增长迅速。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例,成果地质资料年接收量从2001年的1003种,上升到2005年的6153种,增长了5倍多;总服务量从2001年的768人次,上升到2007年的59692人次,增长了76 倍多;借阅资料份数从2001年的2093份,上升到2007年的20190份,增长8.65倍多(图2)。

图2 地质资料服务变化

1.2 建立服务型政府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公共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主要职能在调控经济运行、进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总称。按照公共服务的主要性质和功能分类,可分为维护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三大领域。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工程基础和环境基础,其成果资料服务主体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在公共服务的三大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表2)。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地质资料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作用,将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3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制度逐步强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地质资料相关制度已经完成从过去的注重汇交保管到目前越来越注重开发利用的转变。2002年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确立了“统一汇交、公开利用和权益保护”三项基本制度,将地质资料公开利用与服务提高为制度层面的要求。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并将其作为新时期我国地质工作六大任务之一(表3)。

表2 公共服务与地质工作的对应关系

表3 地质资料管理制度演化阶段

2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具有一定基础,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2.1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具有一定的基础

2.1.1 地质资料价值巨大,馆藏量较丰富

地质资料形成成本高,应用范围广,可反复利用,其经济社会效益潜力巨大。新中国成立59年来,我国已累计投入地勘费5013亿元,形成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对丰富的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表明,即使按最小价值计算,地质图的价值是填图成本的25~36倍。大庆石油管理局近年来通过对100多口钻井资料的重新开发利用,扩大了石油储量2亿吨,为国家节省勘探费用30亿元。截至2007年底,我国国家级、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收藏的各类成果地质资料已达20余万种。其中,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近11万种,涉及我国最近的1个多世纪以来地质工作形成的相关成果(表4)。

表4 全国地质资料馆成果地质资料馆藏量情况

2.1.2 数字化地质资料服务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地质资料表现形式正从传统的以纸质为主,向纸质、声像电磁介质并举转变。目前,随着地质资料电子文档汇交力度的加大和已有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稳步推进,馆藏地质资料的数据量大幅度增加。仅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数据已达26TB(含备份数据),且每年以2个多TB的速度增长;已数字化的地质资料达2.2万种,建成国家重要基础地学数据库近20种(表5),成为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快捷的条件。

随着数字化资料的增加,地质资料的服务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07年,全国地质资料馆接待到馆阅者,以及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网站接待的阅者共近6万人次,比2006年增加近1倍。其中,网站访问量就达到5万人次,占80%以上,电子数据服务同比增长3~5倍(表6,表7)。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在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2006年数字化图文资料复制量和纸质资料复印量相接近;2007年,只占馆藏量的20%数字化资料,复制量却是纸质资料的近2倍。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也为在线服务提供了基础。目前,共有5000余种图文地质资料实现了全文公开上网浏览下载服务,2006~2007年2年浏览下载累计3.7万人次。在2007年召开的中国矿业大会上,全国1:20万、1:25万、1:5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和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也全面开放,提供全社会使用。

表5 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的主要数据库

地质资料服务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全国地质资料馆在开展传统窗口借阅服务和在线目录检索服务基础上,近年来又开展了网络浏览下载、产品邮寄服务,并与部分客户签订了长期服务协议,2008年又发放借阅证,提供凭证服务(表7)。

表6 全国地质资料馆近两年服务结构变化

表7 全国地质资料馆近年服务方式变化

目前,地质资料服务工作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相对于日益旺盛、多元化的地质资料服务需求而言(表8),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图3)。

表8 被调查者希望得到的服务方式的统计(2007年)

图3 地质资料服务存在的问题

2.2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2.1 服务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

部分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和馆藏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目前我国现行的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机构主要为中央(国家)级、省级两级体系,未能很好地融入国土资源四级管理体制之中;实物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管理薄弱,未能与成果地质资料在机构上实行一体化管理;地质资料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衔接不够。

2.2.2 服务标准政策体系不完善

服务制度与技术标准不完善、不配套,是影响服务水平和规模上台阶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相关保密、保护的政策法规,与强化服务要求极不配套,尤其是有关地理要素方面的保密政策,导致大量附有测绘地理要素的地质成果无法公开提供利用。按照现行保密制度,全国地质资料涉密清理工作完成后,许多地方的地质资料公开利用范围可能会进一步缩小;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办法;成果地质资料服务办法不完善,产品价格机制不健全,服务收费不统一;资料数据信息交换与服务、协作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加工处理与研发等相关技术标准匮乏、不配套;数据资源管理分散,壁垒严重,“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问题十分突出;数据库、软件类项目成果,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办法亟待制定或完善。

2.2.3 服务基础支撑体系薄弱

当前,地质资料系统,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馆藏机构,力量都相当薄弱,不适应加强服务工作的需要。以作为地质资料信息公共服务主体的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为例,美国地调局(USGS)仅“地球资源与科学数据中心”(EROS)就拥有600名雇员从事数据处理和信息发布工作;英国地调局共800名员工,500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有100人从事数据信息工作;分别占美国和英国地调局队伍总量的6.5%和12.5%。中国地质调查局(CGS)系统专门从事资料信息工作的人员约100人,仅占队伍总量的1.5%。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十分巨大。省级馆藏机构专门从事资料数据服务工作的人员也严重不足,人员结构也亟待优化。

资料公共服务日常业务经费短缺,基础设施保障体系落后,缺乏适应现代服务要求的保管和服务基地;存储、加工处理等必备的公共服务设备陈旧且数量不足。服务虽已成为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任务,但在经费、装备、基础设施等保障方面,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印度地调局第10个五年计划(2002~2007)中信息传播经费占其总经费支出的11.82%,而我国仅占3%左右。

2.2.4 服务数据源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

与旺盛的服务需求相比,当前存在着“新资料少、电子文档少、高质量资料少”的现象。重要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力度急需加大,馆藏机构服务不时出现“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截至2007年底,全国平均水平只有30%左右,全国地质资料馆仅完成2.2万份,约占全部馆藏资料的20%。1:5万、1:2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力度亟待加快。为矿业所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地面物化遥数据库,以及国家急需的油气资源系列数据库尚未开展工作。缺乏满足政府、社会公众需要的数据产品。资料数据的深加工与开发工作尚未起步。

2.2.5 服务观念、方式手段落后

“重收藏、轻利用,重保管、轻开发”的传统思想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成果服务宣传不够,客户需求调查、客户服务计划和服务反馈等机制不健全。未建立产品和用户的分级分类管理与服务制度。服务面狭窄,专业服务强;政府服务、社会公众服务弱。缺乏现代营销模式,产品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较落后。网络服务的信息量和质量低。从中美两国地质调查局的网站2001~2005年的访问量对比来看,同一时段内USGS大约是CGS的600倍。

图4 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思路

3 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

3.1 统筹规划,明确思路

进一步明确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思路:以提高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与服务程度为目标,以海量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清理、整合和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组织、政策、标准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为契机,以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平台,逐步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服务体系(图4,图5),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

广义的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包括地质资料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标准政策制度体系和基础支撑体系三大体系。目前,必须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标准政策制度体系和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图5 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图

3.1.1 强化组织管理体系

加强国家级、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组织机构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理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管理体制,明确其公益性公共服务单位地位;加强传统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与现代信息机构的融合,推进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服务一体化;充实地学专业技术力量、信息技术力量,积极培养综合性服务型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服务素质。

修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构建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市)、县(市)四级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与服务职责任务,切实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纳入国土资源管理体系,强化基层对重要实物资料、原始资料、工程勘查资料管理与服务的责任。

3.1.2 完善技术标准政策制度体系

尽快研究出台重要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与服务办法;完善成果地质资料服务办法;建立产品价格机制、资料数据交换与协作利益共享机制;修改地质资料数据保密、保护的政策法规;统一研究制定数据加工、处理技术标准,规范资源建设、运行管理、维护更新、研究应用和服务体系;建立资料汇交与项目管理相互联动制约机制,出台数据库、软件类项目成果、阶段性成果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办法;建立实用、高效的地质资料采集、加工、处理、存储机制,完善国家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建设、存储管理政策。

3.1.3 夯实基础支撑体系

进一步加大地质资料日常性基础业务的经费投入,改善保管和服务环境,增加更新存储、加工处理与服务设备。按照“统一标准、重点突出、急用先行”的原则,加快加强地质数据资源建设;加大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力度;加大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力度;加快数字化进程;加快1:5万、1:25万地质图数据库建设;开展钻孔地质数据库、实物地质资料图像数据库、海洋基础地质调查与海洋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建设。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送出去”与“请进来”、定期与不定期、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努力提高地质资料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造就一支规模和结构能够适应现代服务需要的技术队伍;创新人才共享机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自的技术优势。

3.2 更新观念,树立“ 大服务”意识

地质资料成果服务的多领域、多功能,专业性、时效性强等特点,要求必须树立最终成果与阶段成果服务并重,馆藏机构的常规服务与专业机构的专题服务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大服务理念;建立馆藏机构的常规服务与专业机构专题服务相配合、优势互补的“大服务体系”。

为此,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变过去的“仓库保管员”为现在的“超市销售员”;加大成果服务宣传力度,开展用户和产品的分类分级,建立客户服务计划和服务反馈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面,加大为政府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力度;积极探索地质资料数据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方式和途径;建立现代营销模式,改变产品服务方式单一、服务的技术手段较落后的局面。以政府管理工作需求、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公众的需要作为项目立项出发点和依据,加大为政府服务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力度,在立项之初即明确“为谁服务、服务什么”的问题,要把需求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效果的标准和落脚点;尽快出台国家财政出资的长周期的大项目、大数据库的阶段成果及时提供服务的办法。

3.3 建立“ 服务型国家地调机构”,充分发挥龙头与核心作用

明确建设“服务型国家地调机构”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资料数据方面的采集、加工处理和服务的龙头与核心作用。

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创建“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的需要:“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首先要“服务一流”,只有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质量服务,才能逐步让国内认可、国际认同。二是地质调查工作性质的要求: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工作的基础,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基础性、区域性、服务多功能性和公益性等特征,主要属于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服务范畴,是公共服务领域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国家地调机构是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组织实施者,是地质调查、科学研究与信息服务机构。三是顺应世界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趋势的要求:“从调查到服务”是当今世界国家地质调查机构职责定位发展的主要态势,发达国家地调机构的发展演化经历了“矿产型—资源环境型”,到今日强调“服务型”理念的过程,较好地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的地质调查工作也必须顺应这一国际化的大趋势。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3.3.1 构建覆盖全局的服务体系

以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契机,研究编制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信息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原来“1+1+6”的服务体系进行扩充。当前,急需将环境监测院、航遥中心、海洋局(所)等专业服务单位纳入局服务体系,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三级骨干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以单位、专题、区域、服务类型等为主线“一站分布式服务”,构建覆盖全局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系统整体服务优势。

3.3.2 将基础地学数据采集更新作为立局之基和服务之本

科学部署“基础—矿产—环境”三元结构的地质工作,将基础地学数据采集更新作为立局之基和服务之本,积极推进建立国家基础地质图件更新机制,形成国家财政对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经常性经费长效补给制度。加强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建设,统筹规划、明确局机关业务部室的分工协作,集成局属单位专业网站内容,加大数据系列产品、专业内容和英文网页建设与服务力度,构建统一的服务平台。

3.3.3 加大资料数据加工处理、研究开发力度

积极开发区域地质图系列产品、基础地质数据产品、矿产地质数据产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产品、灾害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等成系列的地质资料产品;紧密围绕重要成矿区带、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重大专项,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等专项再开发、再研究利用;针对矿业权管理工作需要,开展专题性地质资料深度综合开发利用;充分运用现代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综合分析研究,进一步整合、加工数据资源,提高对以往地质工作研究的程度。

3.4 加快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搭建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体建设,形成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积累存储、加工处理、研发服务一体化,构建以国家级、省级和专业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主体的网络服务与信息共享体系。

3.4.1 建立组织,落实责任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由国土资源部、地调局有关管理部门牵头,全国地质资料馆具体负责,尽快成立“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研究论证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吸收测绘、地震、海洋、气象等公共服务单位资料数据中心建设与服务经验,实质推进“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体建设。

3.4.2 精心设计,明确框架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体系应该包括“国家级中心”、“地区分中心(省级)”、“专业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四大体系。国家级中心为核心层,由全国地质资料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及地调局所属六大区地质资料分馆和专业资料数据中心(海洋、航遥、环境)构成,包括成果地质资料及数据、重要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数据,以及全国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全部目录数据库;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搭建网络平台,与地区分中心(省级)、专业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实现资料数据的统一、协调和规范化管理。通过网上在线服务与地质图书、档案和文献进行开放式数据交换,逐步建立与国际地学资料数据中心之间的开放式数据交换机制。

3.4.3 夯实基础,完善网络服务体系

建立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公共服务门户及公共服务系统,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基础上,通过网络链接各个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门户和服务平台,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依托公共网络的、虚实相结合的多级(三级)地质资料数据共享交换网络体系,为全国地质资料数据的网络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撑,为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和管理打好基础。推进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的涉密清理;更新全国成果地质资料目录库;开展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的调查清理;开展原始、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

『叁』 人才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1、人才定义国际化。长期以来.各国、各地对人才的标准不尽相同。进入人才国际化社会 首先要求对人才的定义国际化。国际化的人才定义应包含4个基本点:一是人才的内在素质好:二是人才的劳动离不开一定的条件 三是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劳动成果:四是人才的贡献要大干一般人 其作用和影响直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简言之:人才 应该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 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人。
2、人才观念国际化。一是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观念在世界范围普遍形成.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形成共识。二是人才的价值观念趋向一致,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们所接受,已经成为人才价值观念的基础。
3、人才使用国际化。人才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已经拓展到全球范围。人才的跨国流动,既有人员流动,又有智力流动。随着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日益广泛,国际人才与智力的交流合作也日益深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既有大量的人才去其他国家工作,也有大批的外国人才来本国提供服务。最近2O年来,人才占移民总量的比例不断攀升,许多优秀人才远离故土去国外长期工作。这种现象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普遍存在。
4、人才评价国际化。长期以来.对人才水平和业绩的评价,常常局限于一国一地。目前这种状况正在改变,在学术、科研 文化等领域,正越来越多地将国际标准和水平作为衡量人才成果的尺度。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各国市场,同时面临国内外同行的竞争:因此,人才在经济社会领域内取得的成果,最终的评价也应该是国际化的。
5、人才培养国际化。一是培养目标的全球化,能否适应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教育体制的多样化,特别是国内外联合办学表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三是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更加着眼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四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6、人才素质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国际化加剧了人才在素质方面的竞争。复合型、高层次、具备跨文化操作能力以及通晓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等素质,将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人才衡量标准。
7、人才待遇国际化。人才待遇国际化是人才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如果人才待遇不能国际化,那么人才流动空间的国际化就不能实现。哪个地方人才待遇与国际接轨工作做得好,哪个地方人才的聚集力就强。人才待遇国际化是人才流动和竞争中自然形成的趋势。
8、人才竞争国际化。随着经济竞争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已经突破国界,国与国之间出现了”零距离 竞争的态势。同时,由于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大量使用本土人才,这就使得”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 的现象非常普遍。国界一经打破,人才竞争的国际化就成为必然。挑战与机遇并存 。

『肆』 关于人才服务的论文

期望对您有帮助 哪怕只有一点点
浅论人才服务业发展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人才服务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服务业走过了产生、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发展历程,并取得辉煌成就。回顾过去,总结现在,展望未来,人才服务业前景美好。由此,笔者就人才服务业的未来之路作一点浅陋之谈,供交流。
一、 人才服务业面临的机遇
1.十七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机遇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党召开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全会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诚然,人才服务工作也应该在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和深刻认识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紧扣大局,服务大局,找准人才服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确保为经济建设、为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服好务。
2.农村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
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决定》强调,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决定》还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这些目标的实现,除了政策、资金、项目等的扶持外,更重要的是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智力支撑。人才服务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把工作的重心调整到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农业现代化道路,在自身领域为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大部制改革带来的机遇
大部制机构改革使人才服务业的发展面临了难得的体制性机遇,它为人才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组建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方面加大了传统人事、劳动部门的机构整合力度,另一方面实现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有机统一。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大部制改革为人才服务业的良性发展消除了体制性障碍、革除了机制性弊端、开拓了广阔思路、开辟了无限出路。
4.发展服务业政策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人才工作、人才服务工作、就业促进工作、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还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无论是《就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还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这些都为加强人才工作、加快人才服务业发展、大力促进就业、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法制保障。
二、 人才服务业面临的挑战
1.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带来了全球范围的企业裁员倒闭,一大批企业破产、裁员、减薪。据国际劳工组织预测,金融危机在2009年底之前将导致2000万人失业,并且数量还可能会进一步上升。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限于华尔街和金融业,还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冲击,从而导致房地产业、建筑业、汽车制造业、IT业以及服务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大量失业。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不例外,很多在国外的中资企业不得不减少产能、关闭工厂、裁减员工,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也面临寒冬,国内其他实体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不少公司近期都宣布大幅裁员。从前人才需求较大的房产、外贸和制造等行业的招聘职位大幅缩减。广东人才市场进场招聘的企业同比缩减近半。上海职场已明显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企业校园招聘计划锐减,不少企业还取消了今年的校园招聘。2009年全国应届毕业生约有600万,再创新高。就业压力急剧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人才需求大幅下降,将直接冲击人才服务业的发展。
2.保持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挑战
为应对日趋严峻的经济金融危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国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并提出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具体要求。中央“保增长”措施中,以“三农”问题、低收入问题、就业社保问题、地震灾区重建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技术进步问题等为重点。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给人才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
3.行业竞争带来的挑战
我国人才服务业从诞生开始,发展时间只有20来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才服务业在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人才竞争国际化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我国服务业的不断开放,以人才争夺为核心的新一轮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二是人才配置市场化的挑战。世界一体化使国家之间、地域之间的界限减弱,人才可以在不同地域、不同所有制间自由流动,并且呈现加剧趋势。三是外国人才服务机构竞争的挑战。入世之后,外资人才服务机构纷纷进入,使国内人才服务业由封闭转向开放、由垄断转向竞争,掀起了人才服务行业竞争的热潮。四是行业民营人才服务机竞争的挑战。行业人才服务机构的不断设立和民营人才服务机构的迅速崛起,也加剧了人才服务行业的竞争。
4.自身发展创新带来的挑战
一是行业管理法制化的挑战。入世后,人才服务业遇到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缺乏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缺乏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市场的经验,在行业准入、行业调控和行业监管等方面都有一个适应和完善的过程。二是行业服务标准化的挑战。外资人才服务机构除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较高的服务手段、较好的技术水平、较活的运行机制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国际通行规则和标准,能够迅速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三是行业发展产业化的挑战。我国人才服务业大致由两大块组成,一块是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一块是市场化人才服务机构,并且前者占绝对主导地位。就政府人才服务机构而言,因其固有的纵多障碍和缺陷,难以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做大做强。如何协调好公共服务与市场竞争,如何进行科学治理和现代化管理,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如何做大规模、做强品牌,都需要我们认真思索。
三、 人才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1.紧扣需求
人才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当前应着重研究应对经济危机、保持国内经济增长、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面促进就业、实施人才强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重点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才服务业的要求。把解决好人民群众在人事人才领域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切入点,将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在人才服务工作的具体领域,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2.完善体系
人才服务体系大致包括市场化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规范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就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而言,应当成为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力量,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应当树起完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旗帜,牵头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不断加强业务建设和规范服务,建立起的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体系。通过健全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职能,提升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能力。作为人才服务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着力建立配套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目前,我国人事人才立法层次较低,除《公务员法》外,大都属于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而且不成体系、效力低下。关于人才服务业,更是缺乏专门的、配套的政策法规,亟待加强。
3.服务升级
今后人才服务业的发展应当重点解决好服务升级问题,努力在进一步做大服务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进一步优化服务产品,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上下功夫。这里,仅就加强主要的市场化、竞争性业态建设和发展作一探讨。一是强化网络招聘。网络已经成为招聘求职的主渠道之一。据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网络招聘将保持40%的年增长率。目前,以中华英才网、51Job、智联招聘等为代表的网络招聘企业占据了近四成的市场份额,而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在这方面发展很不平衡,还有较大差距,叫得响的人才网站比较少。二是加强人才派遣。人才派遣在发达国家十分普遍。美国有90%的大型企业接受不同程度的人才派遣服务,有约400万人属于派遣用人。我国人才派遣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三是拓展人才猎头。国内猎头仍处于不成熟阶段,由猎头机构实现的高级人才流动只占到人才流动的百分之十几。与国外成熟的猎头机构相比,我们在业务水平、专业素质、职业道德、规范运作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随着高级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猎头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积极探索咨询测评。职业咨询、人才测评是一个新兴产业。美国咨询、测评和培训业年收入可达100亿美元。国内咨询测评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应当重视和加强这一新兴业态。
四、 人才服务业发展的措施
1.法规与政策并行
目前,关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和人才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及规定仅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宏观地有所提及,还缺乏专门的、完善的、配套的法规、政策和文件。人才服务业无论是作为一个行业也好,一个产业也好,还是一项工作也好,是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的对象,若缺乏国家层面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因此,结合大部制改革等有利契机,从人才强国和促进就业的高度,加快推进人才服务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出台尤其重要。一是尽快制定出台《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条例》等规范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的全国性统一法规。法规统一后,无论是劳动力市场,还是人才市场;无论是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是其他专门人力资源市场;无论是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还是其他行业所属人才市场,无论是官办人才市场,还是民营人才市场,都应该在统一的法规和政策框架下运行。二是加快研究制定促进人才服务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尽早印发《关于促进人才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通过专项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促进人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人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进一步科学规划人才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人才服务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人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使人才服务业的发展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改革与创新并举
对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而言,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改革与创新。以改革为先导,改革与创新并举,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第一,要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明确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整合人事、劳动部门所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相互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第二,要进一步明晰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职能职责,使市场监管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市场中介机构相互分离,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第三,要进一步规划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层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并不就是一个市场,应该按机构性质的不同、职能职责的不同、服务主体的不同分层次发展。第四,要进一步加强不同层次和类型人才服务机构的贯通,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体现为对象贯通、信息贯通、资源共享。
3.发展与监管并重
我国人才服务业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差、发展缓。作为主渠道的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总体来说,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机制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方式较粗放,运行管理欠科学,在市场化理念、产业化水平、信息化程度、规模化经营、现代化手段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人才服务业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推进和发展人才服务业的进程中,要坚决摒弃一切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陈旧思想和落后理念,打破一切束缚发展的思想枷锁,树立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强烈意识;要进一步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凭借创新思维,运用创新技术,进行创新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打破封闭、保守的思想桎梏,树立起大发展必须大开放、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乐于竞争的思想意识,形成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壮大、在竞争中繁荣的共识。只有观念变了,思想新了,机制活了,环境好了,人才服务工作才会有新点子、新路子和新位子。
市场经济既是开放经济,又是法制经济。在推进人才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人才服务业的规范监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市场是第一位要素市场,人才服务堪称“第一服务”,其运行和发展必须加以规范与监管。加强规范与监管,首先要加强法制监管,包括准入监管、运行监管和执法监管等;其次要抓好指导,包括政策指导、思路指导和业务指导等;最后要加强引导,包括方向引导、经验引导和舆论引导等。通过规范与监管,保护各参与方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服务业健康有序良性发展。

『伍』 怎样看待酒店人才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国际化与本土化
一直以来,无论是本土品牌酒店还是国际品牌酒店,都面临着“本土化”和“国际化”的问题,本土品牌酒店希望能引入国际化的管理、国际化的人才、打造国际化品牌……而国际品牌酒店希望能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产品本土化、服务本土化、吸引更多的本土客人……
如何最大限度地各取所长,实现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做到“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这是无论本土品牌酒店还是国际品牌酒店都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而尽管前路坎坷、充满风险,尽管要经历复杂的整合过程,但所有的酒店都在向这个目标迈进,这个过程也给不断成长的中国酒店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而雅高酒店集团大中华区市场销售管理总监朱小刚先生,作为成长在国际品牌酒店的中国酒店人,对“本土化”和“国际化”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近日朱小刚先生做客迈点网《西湖论坛》栏目,与我们一起分享他对此话题的种种体会。
本土酒店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迈点网:您是在国际酒店集团内担任高管的本土酒店人,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本土酒店人才在国际酒店品牌工作,而且职位也越来越高,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本土酒店从业者的素质和水平都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未来本土酒店人才是否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朱小刚:可以这么说,也应该这么说。现在跟我入行那时相比,在这方面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现在很多酒店人,说是本土酒店人,但实际上已经是混合体,有很多都是从海外学习归来的。他们已经具备了国际酒店管理的一些实践操作经验。
时代在变化,所以中国人当然已经发展起来了,很多本土酒店人已经在国际酒店集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只是有的集团本土化速度快点,有的集团进入中国时间较短,可能相对慢一点,雅高在这方面也是在积极的赶路。我就索菲特这个品牌举个例子,杭州萧山索菲特的总经理、南京钟山高尔夫索菲特的总经理现在都是中国人,至于说像铂尔曼、诺富特、美居这些品牌的高管人员中中国人就更多了。所以的确,现在中国人在国际酒店集团里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迈点网:那从集团角度,他们是不是希望中国本土的酒店人能成长起来?
朱小刚:我想应该是的。第一是更能让酒店集团和本土的客人之间达成共鸣和共识,本土酒店人更了解国内客人的需求,这样就能更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另外对于集团的运营和扩张而言,无论是人力资源成本还是其它方面的成本,这也是一个有效的控制,也有好处。
迈点网:这也是能加快这个酒店的本土化?
朱小刚:对,但是本土化并不是越快越好,拔苗不能助长。因为本土化的前提是人虽然从之前老外变成中国人了,但不能说换个中国人就把以前一切做法都转化了。国际品牌酒店的运营和发展有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而人员的变更,对于管理和服务的品质要求和标准设定是不会改变的。[FS:PAGE]本土酒店和国际化人才都需调整转变

迈点网:虽然大部分在国际酒店集团工作的高级职业经理人跳槽还会选择国际酒店集团,但还是有很多选择了国内酒店,随着国内酒店集团的发展、完善,这种趋势会不会越来越明显?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酒店集团高级职业经理人加入国内酒店集团?
朱小刚:我觉得,虽然国际酒店集团开始本土化发展,但这未必意味着,这些国际酒店集团工作的酒店人,就会更多地向国内的酒店集团去流动。国内的酒店集团,我认为是非常需要这些有国际背景的酒店人,但需要是一方面,可是国内酒店集团的平台有没有搭建好也是个问题。换句话说,你得先种梧桐树,才会有凤凰来,所以梧桐树种起来没有?是口头上种起来,还是真的种起来了?种起来之后,有没有人去精心维护?还是以为凤凰来了之后这个梧桐树就会顺利生根、发芽,一切就能够自然顺利的发展了?
我想就体制问题谈一谈,第一类,国企的酒店集团,有很多国企的先天特征,而这些先天特征是否能够被那些从国际酒店转过来的高管消化吸收,这是一个挑战,有些人能够顺利接受、顺利转身,有些人不见得,因为他习惯了某一种工作方式。第二类,民营酒店集团,他的体制很灵活,但也许有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的问题,这存在一个信任度的问题。另外当初跟老板打江山的元老共同形成的有意无意的包围圈,对有国际品牌酒店背景的空降兵来说,他们能不能有效的应对。如果请了一个总经理,但是这个总经理在很多问题上没有权力,那过一段时间,这个人自然会流失掉,这个问题也是屡见不鲜的。
有的企业和我说,我开这么高的工资,年薪一、二百万,怎么还请不来人才呢?我说你肯定能请来人,问题是你请来之后能够做多久?请来两个月就走了,如果一个人是这样、两个也是这样,那问题就是梧桐树到底种了没有,还是只是个花架子?
所以如果国际品牌酒店的职业经理人要选择国内酒店,第一要调整心态,如果习惯了某些外企高高在上、一切过于按部就班的氛围,到某些国内酒店就可能存在适应性的问题。心态调整完之后,还得想办法接受他们的文化。你在国际品牌酒店可能可以六点钟或者七点钟下班,而下班后就是你的个人时间,老外很尊重你的个人时间。而国内酒店的老板很多事不是在办公室跟你谈,因为他有他的一些客户、政府关系要协调,可能晚上要应付得很晚。他作息时间不跟你一样,你早晨准时八点半开早会吧,他可能十二点半才上班,他晚上六、七点钟精神焕发的时候,正是你一天工作收尾很疲惫的时候,这时如果老板要叫你谈工作(可能以喝酒、打麻将等形式来进行),你怎么处理?所以说国际酒店人自身的心态也要能够调整,这个就是很现实的问题。第二,反过来说,民企和国企体制也要调整,要尊重国际酒店人,这是两种文化在交融。比如打板子的话,我肯定是每边五十大板,两边都要有调整。这就像是结婚,两边原来不同的生活习惯,都要克制一下,这样才能组成一个家庭。
迈点网:但现在很多国内酒店集团都认为国际品牌酒店的职业经理人不一定能适应国内的集团,所以他们还是偏向于自己培养。
朱小刚:我觉得不能去下个结论说,国际酒店人很难适应你,那是因为你从来没有想过要去适应人家,一味的希望别人来转变。这个心态就像结了婚以后希望太太就变一个人,这样的老公我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我觉得还是刚才说的两方面都要转变,你期望他们转变,固然没错,可是你自己也要转变。
如果国内酒店集团的人才都完全单靠自己培养,现在规模不大时也许可以,但要想再做大、做强,或者将来走出国门,那么到时怎么办,还是自己培养?所以我很崇敬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先生,因为不论是国内的高级职业经理人,还是真正的国际职业经理人――原IBM过来的CEO,都能管好,而且相安无事。这个才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不能简单的说,职业经理人心态不好、经常会跳槽、都养不熟。你总是说养不熟,那你饲养的方法是不是有问题?[FS:PAGE]行业趋于理性发展

迈点网:从您入行到现在,这些年的中国酒店业,在您眼中经历了怎样变化和发展呢?
朱小刚:这个问题很大,我只能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一说,我用三个关键词来代表三个阶段吧。
第一个关键词是:质量。中国酒店业发展的初期,随着一批国际酒店的进入,之前的政府、国有宾馆意识到客源流失了,所以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大家都在想方设法抓质量。第一是硬件质量,现在新开的酒店,不论是国有背景还是民企背景,都是富丽堂皇的。第二是服务质量,都在向国际学习,什么五常法、6西格玛都在去引用,都恨不得把自己武装到牙齿。这个提升质量的变化阶段,到现在还在进行中,这个变化非常大。
第二人关键词是:数量。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房地产业从九十年代中后期突飞猛进以后,也带动包括酒店业在内的商业地产发展。以前酒店的投资商是做什么行业的都有,酒厂、药厂等都有。随着房地产业异军突起,现在大量的酒店建造的幕后,都是房地产商在推动。而且酒店数量激增,在很多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等城市出现了严重的酒店供大于求问题。短期内的市场增长、需求的增长是不能够消化这些供应量的增加。所以,数量的变化给很多国内饭店带来的是经营的压力和直接经营环境的恶化。
第三个关键词:定位。定位的这个变化我认为刚刚开始。质量的变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数量的变化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而我想下一步就是酒店定位的变化,这是我的一个预测。在过去的这段时间,我观察到各地新开业的酒店都清一色的追逐豪华,不分县城还是省会、首都,投资的酒店都在追求高档、豪华。我看像很多酒店要搞红酒吧、雪茄吧,而中国的消费群体抽雪茄的到底有多少?每天晚上过来品红酒的又能有多少?面对这么有限的消费群体,投入的成本,什么时候才能收回?这种风气,反映出业主对自己酒店投资的定位不清晰。而现在我们已经逐渐开始看到了,酒店投资更趋于回归理性,越来越多的业主已经认识到要应需而定,要根据清晰的市场定位来引导酒店的投资建设。
迈点网:那这次金融危机的到来,会不会让酒店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无论像是投资过热,还是定位、心态这方面,会不会有很大影响呢?
朱小刚:肯定会,我了解到很多原来设定在2010、2011的开业的项目,因为金融危机都推迟了,但并不是取消了。因为这块地已经征了,大楼已经建设到了一半,不可能说就不做了。但就是往后推到2012、2013年,想等到市场好一点再开,这是一个影响。第二个影响,有酒店撤离,比如上海W酒店,这栋楼现在从酒店变成一个商业地产,这些都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国内有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有部分酒店投资的背景并不是简单的要看这个酒店单一项目的回报率,而是要它去带动其它项目的收益或者获利,这种情况下情况就也许就要另当别论了。
迈点网:但就算是金融危机,不只是雅高,还有其它的一些国际品牌酒店,未来在中国开店计划还是很多。
朱小刚:酒店还是会开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相对受影响比较少的市场或者说区域,如果业主看到值得投资的项目,那还是会投资的,只是可能要往后推。而且投资地方要选择了,可能有些过热的地方,大家都会想办法去避开,将来的二三线城市可能机会更多一些。
同时雅高在中国的高速增长和我们的一些优势和特色也有很大的关系:雅高是世界一流的酒店集团之一,但各大国际酒店集团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我的感觉是雅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是更灵活:雅高有自己的一套很强很全的管理系统和标准,但是它同时也很能够理解、满足不同城市、不同酒店的业主的价值观、原则和需求。相对其它的一线酒店管理公司,雅高更能够体贴照顾业主实际需求和项目的实际情况,尽最大的可能和善意,去进行配合。雅高的这方面在业内的声誉还是很好,这个特点也帮助了雅高在过去短短三年里,酒店开业数量大幅度增长。
迈点网:今后雅高发展重点会偏向二三线?
朱小刚:也并不会说特别偏向二三线,因为雅高在二三线布局已经很多了。我们进入二三线城市的优势就是品牌分布很全面,我们可以选择用不同的品牌进去。像扬州、镇江我们可以用宜必思进去,像无锡现在国际品牌酒店不多,那我们已经签了一个铂尔曼酒店的项目了,所以雅高在二三线城市一向是比较灵活。同样的,我们也在审慎评估上海、北京这些地方,如果有好的项目,还是会毫不犹豫。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的发展部门刚刚在上海签了三个高星级酒店,分别在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火车站南站、闸北区,这个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惊人的,这也说明我们还是比较看好上海的。

『陆』 常州市国际人才服务中心是什么单位是事业单位吗属于常州外国专家局吗

常州市国际人才服务中心是常州市人事局、常州市外国专家局下属的,专业从事人才国际化交流服务的事业单位。目的是为了合理调整我市人才结构、促进人才能力提高,通过人才国际交流,以实现人才与国际结轨,为我市开放型经济提供国际化人才保障。主要业务包括海外招聘、境外就业、境外培训及海外留学等。同时为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提供各类信息咨询服务

『柒』 如何推动思维理念、工作标准与国际全面接轨

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以国际化思维谋划推进郑州发展。要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国际化理论学习,用国际化的思维、先进城市的建设管理理念来武装头脑,用国际化理念来谋划推进郑州的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郑州城市综合竞争力。要用国际化的思维理念完善提升郑州的发展规划,坚持以国际商都建设为统揽,以“推动城市国际化、全面提高竞争力”为主线,把握枢纽建设、产业体系、城市环境三大核心,突出人才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功能国际化三大重点,建设大枢纽体系、大创新体系、大物流体系、大产业体系、大文化体系、大城镇体系、大开放体系、大生态体系、大民生体系、大服务体系“十大体系”,努力实现城市形态风貌国际化、经济贸易国际化、公共服务国际化、社会管理国际化、市民素质国际化的战略目标。要把贯彻落实陈润儿省长讲话精神与“十三五”规划和国际商都规划结合,尽快制定推进工作的行动计划和路线图。要做好国际化城市形象氛围的塑造,加强宣传策划,突出旅游带动、国际人文合作、广告文化宣传、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等重点,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扩大本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捌』 储备人才的国际化

国际化人才,是既具备全球的视野、先进的知识,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他们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保证和核心优势。国际化人才储备,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其二是引进国际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提速,从政府到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关键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国人才战略也具有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导向。但人才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持续的驱动力源泉和不断提升的战略实施过程,在这两方面社会的认识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
我国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实施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实施的目的和模式误区。对于企业来说,国际化人才储备的目的是为企业“走出去”或“走进来”的战略服务,讲究的是国际化人才与企业发展的适应性。因此,无论是满足国际化需求的本土人才或是引进的海外高级人才,只要能够符合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需要,都可以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
国际化人才储备进程,政府引导是一个主要方面,但需要两个互动的配合。第一个互动是“政府——社会——企业”的互动。存在的政府直接推动企业的国际化人才储备模式,容易导致政府管制与政府行为错位,不利于企业自觉与企业自为。事实上,国外的人才智力输出大多是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社会参与不仅意味着成本优势,还意味着“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过程的形成。第二个互动是“经济——文化——综合环境”的互动。经济是基础,但经济发展不能促进文化繁荣与环境改善,就如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即使人均GDP水平高,也难以成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汇集的中心。因此,经济国际化导向必须转化为文化国际化导向与综合环境的国际化导向,这样才能全面、可持续地缔造一个持久的人才国际化环境,形成“政府——社会——企业”与“经济——文化——综合环境”共同推动国际化人才储备的进程。
误区二: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的驱动力导向误区。当前很多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讨具有片面性, 一些观点认为,企业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储备的关键,企业应该重视人才引进、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另一些观点则强调,良好的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环境才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土壤。其实,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的实现有赖于企业和城市共同承担。两者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为国际化的人才成长提供了给养。
从微观角度看,企业首先要明确自身独特的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将企业战略与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进行人才资源规划。在明确了人才战略之后,进一步完善人才招聘、评估、培训、提拔、激励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先规划,后规定,从而实现企业国际化人才储备战略与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储备措施的统一。

『玖』 求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书籍,报刊,杂志等等。 一定要有详细出处,作者姓名等等。 给的多给的详细的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经济稳步增长。2000年至2007年,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07年达到3765亿元,占西北地区的28.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2007年达到189亿元,占西北地区的16.3 %。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000美元,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0年至2007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11亿元,年均增长23.4%,相继建成一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区域综合交通设施日趋完善,电力、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三)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工业增势强劲,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271亿元,占西北地区的23.8%。商贸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所占比重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
第二节 发展优势
战略区位重要。经济区处于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多条铁路、公路、航线、管线在此交汇,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地区连通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
科教实力雄厚。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2007年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工业基础良好。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21个、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5个和大学科技园区3个,是国家国防军工基地、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装备制造业聚集地。
文化积淀深厚。该区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著名的丝绸之路源头和羲皇故里,也是13个王朝古都所在地,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
城镇带初步形成。西安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区域内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底,经济区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西陇海沿线城镇带已具雏形。
第三节 发展机遇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经济区的软硬环境已经得到极大改善,产业投资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必将为经济区跨越式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机遇。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经济区人口密集、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有利于吸引海内外投资等各类要素在此集聚和重组。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机遇。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产业转移动力日趋增强。经济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加快构建创新型社会机遇。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为经济区加强科技资源整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来机遇。经济区科教、人才资源富集,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重要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具有成为创新型发展区域的有利条件。
第四节 面临挑战
当前,经济区总体经济实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失衡,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社会事业发展仍较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亟待提高。水资源总量不足、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繁重。与周边地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对内对外开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第二章 总体要求
推进经济区科学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找准发展重点,明确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西部地区实现率先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率先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区;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着力统筹城乡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率先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力争用10年多一点的时间,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实现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努力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推进。注重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国内外区域分工与合作,寻求合作机遇,拓宽合作领域,在合作中谋求发展。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
——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以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重点,打造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
——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以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依托,发展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建设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
——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到2020年,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能力有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
——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交通、水利、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覆盖经济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水平取得明显提高。
——城镇化水平有新提高。实现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形成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城镇群集聚发展,城乡统筹取得突破,城镇化率达到60%。
——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7%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以上;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显著降低,渭河干流达到Ⅲ类水质,中心城市市区空气中SO2和NO2含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第三章 空间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经济区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城乡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一节 空间结构
城市地区。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则,夯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工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较高水平的工业园区。适当扩大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有序承接人口转移。以特大城市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
农村地区。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加大关中平原、渭北旱塬、天水川道、商丹盆地耕地保护力度。根据当地农业资源条件,实现种植业、养殖业的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加强闲散用地整合,鼓励低效益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节地型村镇改造,合理减少农村居住用地,促进农村各项建设节约集约用地。
生态地区。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对秦岭北麓、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湿地等实行强制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干扰,禁止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第二节 空间战略
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
“一核”:即西安(咸阳)大都市,是经济区的核心,对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具有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一轴”:即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作为节点,依托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
“三辐射”:即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依托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加强与辐射区域的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经济区南北两翼发展。以包茂高速公路、西包铁路为轴线,向北辐射带动陕北延安、榆林等地区发展;以福银高速公路、宝鸡至平凉、天水至平凉等高速公路和西安至银川铁路为轴线,向西北辐射带动陇东平凉、庆阳等地区发展;以沪陕、西康、西汉等高速公路和宝成、西康、宁西铁路为依托,向南辐射带动陕南汉中、安康和甘肃陇南等地区发展。
第三节 城镇体系
构建由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三级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五级组成的城镇体系。
——核心城市: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20年,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把西安市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次核心城市: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的中心城区。以这些次核心城市为节点,加快人口聚集、产业聚集,构筑较大规模的城市群。支持宝鸡等条件较好的城市率先发展,将宝鸡建成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专栏3: 次核心城市功能和规模
宝鸡市。主要发展机床制造业、重型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商贸旅游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120万人,面积控制在130平方公里,建成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国家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生态园林城市。
铜川市。主要发展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55万人,面积控制在60平方公里。
渭南市。主要发展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业,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75万人,面积控制在80平方公里。
商洛市。主要发展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加工以及生态旅游等产业。2020年,基本实现商(州)丹(凤)一体化,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50万人,面积控制在68平方公里。
杨凌区。主要发展现代农业示范、现代农业科教和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与农资等产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30万人,面积控制在35平方公里,建成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天水市。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现代农业及商贸旅游等产业。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80万人,面积控制在80平方公里。
——三级城市:包括韩城、彬县、蒲城、华阴、礼泉、蔡家坡、洛南、柞水、凤翔、陇州、长武、甘谷、秦安、武山等中小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促进企业集中布局和配套生产,提高经济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大量吸纳周边农村富余人口,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的中小城市。
——重点镇:靠近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等基础较好的中心镇,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采矿业和旅游业,实施“关中百镇”建设工程和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工程,合理安排重点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生态环境等空间布局。
——一般镇:其他建制镇,重点提升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能力,促进城镇发展。
第四章 构建创新型区域
第一节 体系创新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整合创新资源,聚集创新要素,强化创新功能,建设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持西安在统筹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加强重点实验室、工业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统筹军民结合、军地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协调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第二节 技术创新
统筹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重大系统集成创新的协调发展,统筹支持基础研究、高技术创新、知识技术转移转化和规模化产业化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大力支持产业技术联盟,搭建公共服务、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进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第三节 环境创新
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化。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自主创新,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大财政对竞争前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的引导性投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管理。
第四节 人才开发
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鼓励创新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自由流动,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服务经济区建设。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激励机制。组织实施一批人才开发重点项目, 加大引进高端人才力度。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发展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
第五章 产业发展
第一节 航空航天
依托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等主干产业,航空发动机及配套产业、机载系统等分支产业,航空关键部件、专用设备、维修业务等配套产业。加快新舟系列飞机产业化、大型飞机零部件生产及服务外包。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载体,重点培育和发展航天运载动力产业集群、卫星及卫星应用产业集群。
专栏4: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阎良航空制造园。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涡桨支线飞机以及大型客机零部件制造。
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依托蒲城通用机场和低空空域资源,重点发展通用航空飞行员培训、航空俱乐部等通用航空产业项目。
咸阳空港产业园。重点发展民用飞机维修、定检、大修、客改货、公务机托管、零部件支援、航空物流等项目。
宝鸡航空安全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光纤通信系统、组合导航系统、飞行安全监测系统等。 19
第二节 装备制造
以西安、咸阳、宝鸡、天水为集中布局区域,加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强化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全面提升重大装备制造水平。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汽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工程机械和特种专用设备、太阳能电池等产业。加快企业优化重组和战略性调整,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第三节 资源加工
以宝鸡、渭南、铜川、商洛、天水等地为重点,加快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及深加工。宝鸡重点发展铅锌、钛产业,建设钛材料生产和集散基地。渭南重点发展煤炭、化肥、钼精深加工等产业,建设钼产业生产科研基地。铜川重点发展铝加工、建材、陶瓷等产业,建设现代建材基地。商洛重点发展钼、钒等采冶加工和多晶硅等新型材料产业。天水以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建材产业。依托辐射区内延安、榆林、平凉、庆阳等地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促进能源化工产业向资源综合利用延伸。
第四节 文化产业
发挥该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积极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秦风唐韵、佛道宗教等历史文化。大力弘扬现代文化,发展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文娱演出业和创意产业。构建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壮大一批名牌文化企业,培育陕西作家群、唐乐舞系列、长安画派等现代文化品牌。
第五节 旅游产业
以西安为中心,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历史人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
优化农副产品加工布局,促进农副产品加工聚集区建设。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粮油、果蔬、畜禽、奶制品等深加工业。以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竞争力强的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第三节 农业服务
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疫情疫病防治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办好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加快发展“三农”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
第四节 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等,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形成城乡互促共进机制。加强村庄规划,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创业,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建设宝鸡—蔡家坡、铜川—富平、渭南—华阴、杨凌—武功—扶风、彬县—长武—旬邑、韩城—蒲城、天水—秦安、礼泉—乾县、商州—丹凤等城乡统筹重点示范区。
第七章 基础设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加强经济区内部经济联系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交通
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扩大规模、完善网络、优化结构,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铁路客运专线、煤炭运输通道、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以及西安铁路枢纽建设,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发达的铁路网络。加快陕甘两省高速公路网和连接中心城镇及资源富集区、通达县乡(镇)村的道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达能力。力争到2010年,实现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通乡(村)公路全部实现水泥或沥青路面,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强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枢纽功能,有序建设支线机场。建成覆盖中心城市和重点用户的油气管网系统。
专栏10: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一、公路建设
新建国家高速公路连霍线宝鸡—牛背、沪陕线西安—蓝田—商州、福银高速公路联络线、十堰—天水等线;新建平凉—宝鸡—汉中、咸阳—旬邑、渭南—蒲城—白水—黄龙、府谷—华阴—商州、西安大环线、西咸北环线、合阳—铜川—彬县—凤翔、大荔—铜川—淳化—永寿—岐山、乾县—扶风—凤翔、商州—柞水、丹凤—镇安—宁陕、法门寺—绛帐、太白—凤县、平凉—天水、天水—武都等线。改扩建国家高速公路连霍线潼关—西安—宝鸡、包茂线西安—铜川—黄陵等线。
二、铁路建设
建设郑州—西安—兰州客运专线、西安—汉中—成都铁路快速客运通道、大同—西安铁路、西安—平凉铁路、平凉—天水铁路、黄陵—韩城铁路以及一批铁路支线和专线;西安—合肥铁路复线、西包铁路扩能改造、西康铁路二线、陇海、宝中铁路扩能改造,西安、宝鸡、天水铁路枢纽工程。关中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
三、航空和机场建设
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建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
四、管道建设
加快陕北—陇东—关中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积极推进建设新疆—西安—广东输气管道以及兰州—天水—宝鸡天然气管道输送工程。
第二节 能源
优化发展火电,加快淘汰小火电机组,优先建设“上大压小”电站项目。鼓励发展热电联产,重点解决地级城市集中供热问题。科学布局煤电基地,采用高效、清洁技术改造现役火电机组。建设好西安灞桥热电厂、渭河发电厂改扩建,秦岭电厂“上大压小”扩建、韩城二电厂二期、蒲城电厂三
26
期。有序开发旬(邑)耀(州)、彬(县)长(武)、麟(游)陇(县)等地煤炭资源。扎实推进彬长、平凉、庆阳煤电一体化等大型燃煤坑口电厂等项目。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建设乾县、渭南、宝鸡、西安南等750千伏变电站,建成经济区750千伏网架。建设陕北、陕南、天水至关中、天水至陇南的750千伏输电通道。优化330千伏及以下电网结构,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提高网架运行稳定性。
第三节 水利
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的原则,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城镇供水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洪保安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加强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抓紧推进大中型水库、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建立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强化农业和城乡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有效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
专栏11:重点水利工程项目
一、渭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泾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二、“引红济石”、“引汉济渭”、“引洮一期工程向渭河补水”等跨区域调水工程。
三、泾河东庄水库、黑河亭口水库、蓝田李家河水库等水源工程。
四、宝鸡峡、泾惠渠、东雷抽黄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
五、渭河中游干支流防洪、渭洛河下游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城镇供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三门峡库区防洪保安工程。 27
第四节 信息
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推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业务应用。加快关中—天水干线光缆环形结构网络建设。积极采用光纤接入技术,大力发展用户宽带接入网。推进数字化区域建设,建成有线、地面和卫星三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全面推进数字电视业务发展。
第五节 市政
加快城镇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通达的城市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排水系统、清洁安全的城市能源供给系统、完善可靠的城市防灾减灾和预警、应急处理系统,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快城市之间公路交通和城市路网的全面对接,加快西安(咸阳)地铁建设,加快核心、次核心城市与三级城市、重点镇间的快速干道建设。

阅读全文

与人才国际化公共服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