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通过繁荣文化生活促进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广泛开展而蓬勃兴起的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也是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使三个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和造就“四有”社会主义公民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义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兴起到发展,都始终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实践中,体现着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体现着群众的首创精神、参与意识和创造新生活的精神风貌。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于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特点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四个突出特点,即群众性、实效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与此相联系,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应该遵循四个原则,即群众主体原则、求真务实原则、综合治理原则和开拓创新原则。
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
1、公民道德建设。中共中央于2001年9月20日下发通知,正式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党中央全面加强和改进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文件,是建国以来第一个以党中央名义批准下发的专门规定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文件,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文件。《纲要》系统地回答了当前道德建设领域需要注意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强烈愿望,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美德、中国革命传统道德,又体现了新时代道德精神;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先进文明成果,又吸引和借鉴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是一个相互联结、层层递进的比较完整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基本内容和要求,也符合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使规范简明易行。《纲要》指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寓意深刻,为当前社会树立起了一个新的道德标尺,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把“八荣八耻”作为自己工作、生活、做人的规范和准则。
2、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创建文明城市,要以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序为目标,城市的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城市的管理状况与文明程序,最能反映出城市领导集团的综合领导能力和市民的精神面貌。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是衡量城市的文明程序和市民的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创建文明城市必须要把环境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狠抓城市市容、市貌的整治,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我市几年来开展了“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大力倡导“十不”、“五要”、“五做到”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①提高市民素质。创建文明城市,首先必须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其中,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市民的城市的城市意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城市意识就是在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的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一套观念和态度。为了提高市民素质,净化社会风气,我国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大规模的评选文明家庭的活动。我市也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评选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小区活动。只有提高市民素质,发展城市经济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才会有坚实的基础。②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针对城市的特点,采取各种有效形式,通过制定和完善市民公约、市民守则,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楼院、文明小区、文明社区等多种创建活动和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等多种道德实践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广大市民提高文明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和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③大力创建城市优美环境。抓好市容环境卫生,公共场所环境整洁,治理卫生死角,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开展植树造林,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地覆盖率。搞好环境保护,广泛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工作力度,不断提高环境质量。④努力维护社会优良秩序。坚持综合治理,做到群防群治,加大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范和管理措施,切实保障市民人身和财产安全。努力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加强交通法规的教育宣传,解决道路拥堵问题。整顿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加大打击犯罪的力度,坚决制止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滋长蔓延,促进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⑤全面提供社会优质服务。在各行各业特别是窗口行业推行优质规范化服务,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市民提供完善、方便、周到、及时的服务。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为优质对象和特困群体的服务工作落到实处。⑥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科普活动,积极开展全面健身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等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生活质量。⑦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搞好城市规划,结合城市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的居住、卫生、交通和通信条件,增加科学、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设施,加强道路、环卫、环保等公共设施建设,为市民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⑧坚持以创建文明社区为重点。社区是现代城市的基础,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创建文明社区要把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和任务加以具体化。要着力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大力搞好环境治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努力维护社区秩序,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保障;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为居民生活排忧解难;广泛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文明社区活动。⑨深入实施文明城市“六个一”标志性工程建设。这是我市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的主要做法,具体包括一座市标、一个文明建设展馆、一个文化广场、一批文明市民学校、一批文明示范街路、一批文明社区(小区、楼院),在推进全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是广大农民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追求高尚文化生活的伟大创造,是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农村基层的有效载体。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①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进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教育;进行民主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②大力普及农村科技、教育。要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增强他们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紧密结合农村生产实际,组织农民开展读书用书活动,学习文化,学习科技知识和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③努力繁荣农村文化。建立健全并管好、用好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抓好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组织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文体活动。④搞好农村社会治安。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发动群众制定村规民约,实行依法治村。搞好民事调解,妥善处理新时期的农村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好各种利益纠纷的热点问题。⑤切实改善村屯环境。这是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的突破口,要为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提高电视、电话、自来水入户率,解决入厕难、行路难、吃水难的问题,积极开展生态型文明村建设。⑥坚持从创建文明户抓起。农户是构成农村社会的基本细胞。创建文明农户是创建文明村镇的基础工程,抓好文明户创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才能进村、入户、到人。我市重点是抓好“十星”文明户创评和“新农村建设中心户”。⑦积极开展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工作。这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组织文明单位与村镇结成共建对子,共同搞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
4、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文明行业是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主要特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先进行业。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①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职业行为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创建文明行业的基础性工作。搞好职业道德教育,要根据行业特点,针对突出问题,制定和规范各自行业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进行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规范教育,促使良好职业行为的养成。要通过多种方式,使职工具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过硬的业务服务技能。②推行优质规范服务。优质规范服务是创建文明行业的基本内容。推行优质规范服务,是一个融思想教育、规范行为、完善管理、强化监督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行业特点,制订具体服务规范,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要把优质规范服务贯穿到正在开展的社会承诺、满意服务、百城万店无假货、青年文明号等活动中。③纠正各种行业不正之风。要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针对突出问题,开展经常性的行业作风整顿。要抓住与群众关系密切、容易产生不正之风的工作部位和环节,完善规章制度,防患于未然。要积极接受社会监督,注重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要重视行业先进典型的培养和宣传,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良好行业风尚的形成和弘扬。④坚持依法创建,提高文明单位创建水平。文明单位是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为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的晋档升级要逐级进行,实施目标管理。各级文明单位两年命名一次,命名满四年的单位重新申报,考核命名。
四、当前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1、城区党委:一是要抓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把握营造氛围、打牢基础和提升品味三个重点。市电视台要在黄金时段播出文明市民标准及市民文明礼仪知识,在城市入、出口处书写肇东精神标语,充分利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楼院板报书写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市民干事创业热情,建设和谐、发达新肇东的宣传标语口号,增强市民关心城市、建设城市、美化城市、爱护城市的责任感,营造全民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要抓住2008年“社区建设年”有利契机,加大对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的指导,从制度建设、活化载体入手,深入开展“四进社区”、“邻居节”活动,理顺社区创建机制,营造社区文明风尚,为群众排忧解难,促进邻里和谐,切实改善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管理有序、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人际关系良好、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年底前省级文明社区新增1个,绥化市级文明社区新增4个。
二是要抓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根据对全市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调查和了解,目前全市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对文明单位的重要性认识不高,对文明单位的含义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文明单位建设工作不规范,注重抓建设,忽视抓管理以及条块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我们应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使全市的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再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是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主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方面搞好建设,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同时在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方面下功夫,组织德育教师编好、用活以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引导和促进尊师重教、严谨求实、勤奋学习、积极向上、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教风、学风的形成。设置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二是要抓好社区德育工作。继续抓好专职德育教师进社区工作,上半年对进驻社区的33名德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上岗,年终进行全面考核,合格的继续任用,不合格的适时调整,同时组织开展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将好的经验和做法向绥化市和省文明办推荐。三是要抓好环境建设。加强校园周边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确保学生的饮食安全,解决校园周边噪音问题。
2、农村党委:按照新农村建设和绥化市“四个行动”要求,坚持以“三个十”创评和中心户建设为载体,重点抓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创造新环境工作,形成全市文明村镇建设区域连片创建、规模推进、整体升级格局。一是抓典型带动。二是抓共建拉动。三是抓活动促动。四是具体工作考核目标。1、领导高度重视文明村镇建设工作。2、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宽裕。3、农民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4、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5、积极推进镇、乡、村、屯示范带建设。6、深入开展文明村镇“三个十”创评活动。7、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心户”工作。8、以“十个起来”(检查看实物、看活动档案记录)为牵动,推进“三个十”、“中心户”创建活动上档次上水平。9、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10、切实加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
⑵ 如何加强县域经济发展 调研报告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3.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户籍、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社会管理机制。
4. 坚持特色发展。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形成县域经济特色。因地制宜,将优势产业做出特色、将特色产业做出规模。注重特色园区、特色项目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5. 坚持开放发展。以开放增强活力、凝聚动力,加大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实行多元化招商,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县域中小微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推进中小微型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壮大县域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农业领域。
6.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系统建设,着力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工业源头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和城乡之间交叉污染。
三、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点
7. 以水利和路网建设为核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县域水利、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和抗灾避险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路网结构,提高道路等级标准,提升通达、通畅能力,连通省际、市际断头路。加快县域电力的扩容提质,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农村通信全覆盖,逐步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加大洞庭湖和病险水库治理力度,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和塘、坝、堰等小型水利设施改造,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统筹中心镇、中心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
8. 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途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提高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立足县域现有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以技术改造、创新发展为突破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做强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发挥县域优势,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县域产业园(集中)区,完善产业园区布局规划,明确功能定位,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引导资源要素、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支持县域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县域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增强县域工业发展活力。
9. 以县城和中心镇为着力点,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加快中心村(社区)发展,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社区)为基础,交通干线为主轴的新型城镇体系。重点突出县城扩容提质和功能完善,将产业园区建设与县城扩容提质有机结合,提升县城的承载力、带动力和辐射功能。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产业特色鲜明、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及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镇。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促进资本与人口向中心镇聚集。加快省际边界小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镇域产业,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省际边界城镇之间交通、旅游、商贸、物流、人流的对接,建设一批省际边界重点镇,使其成为省际边界区域性经济中心,推动具备条件的省际边界乡改镇工作。
10. 以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农业基础地位,用现代工业和科技装备改造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县域内每个主导产业重点打造1—2个骨干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粮食、生猪、油料、果蔬、棉麻、茶叶、烤烟、水产、竹木等优势产业。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实施现代种苗工程,提高农产品良种覆盖率、优质率,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着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着力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注重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推进农产品品牌整合,每个产业形成3—5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农民素质提升。
11. 以生产和生活服务为主要内容,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配套服务。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县域主导产业融合互动。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培育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形成便捷高效、规范有序、联通国内外的物流网络。适应加快县域城镇化要求,大力发展商贸、餐饮、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新建一批农村综合性市场,加快建设县域商圈、商贸重镇等。大力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构建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抓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信息、农村金融保险等社会化服务。
12. 以地域文化和乡村旅游为内涵,加强文化旅游建设。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建设,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培育壮大文化龙头企业,推动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整合县域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重点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快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13. 以资源节约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引导县域经济创新发展。依靠科技加快县域新型工业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加强高新技术对工业的渗透嫁接,提升传统工业产业,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抓好良种繁育、农业生物、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集约化高效养殖、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农业新技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形成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到县市创办经济实体,促进县市、院(所、校)对接,开展科技合作。
四、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14.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适当调整市、县财政收入分配,促进财力分配向县域倾斜,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增强县级政府可支配财力。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专项转移支付使用限制,使县级财政有更大的调剂空间。实行分类分档配套,视情况逐步降低公益性建设、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的县级配套。支持县域产业发展,从2012年起,增加省县域经济工作引导资金。创新财政扶持机制,实施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每年扶持3个特色产业,每个特色产业集中扶持3个重点县市区,每个重点县市区扶持3年。整合现有相关专项资金,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鼓励撤乡并村,每撤并一个乡(镇)、村由省财政给予一定奖励,并列入补助基数。探索研究建立流域内生态补偿机制。
15. 强化金融支撑。完善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县域新增贷款占全省各项新增贷款的比重,到2015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域存贷余额比达1∶0.55以上。开发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推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共同发展。引导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到县市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支持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力争5年内每个县市区设立一家村镇银行。稳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支持每个县市设立1—2家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对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实行差别授权管理,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支持组建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信贷资金介入创造条件。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引导规范农户和农村中小微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资金互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住房及宅基地、农业机械、水域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试点。对县域内工业园区、中小微型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等经济主体,开展信用评定,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继续做好现有农业保险项目实施工作,积极探索将农房、土地规模流转及地方农业支柱产业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实施“县域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
16. 加强用地保障。确保科学发展用地需求,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重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等战略性投资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分解下达土地使用年度计划时予以统筹,纳入所在市州计划,对于重大项目征收耕地所在市州、县市区不能占补平衡的,实行跨市跨县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县域产业园区倾斜,县域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与农村村庄整理复垦和新造土地增量挂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据项目投资强度确定用地规模,减少园区非生产性配套设施,严格控制厂区绿地面积,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盘活土地存量,对未按照土地用途用地、达不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过低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及时收回并重新进行招商。
1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县域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和“三支一扶”人员的选拔制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着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把经济管理经验丰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人才交流到县域各层次领导岗位,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定期选拔优秀干部到县市区工业园区或企业挂职或任职,鼓励技术人员和海外留学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到县市区创业,对县市区引进的高级技术人才(博士或具有高级职称)到县域经济领域创业满3年的,由当地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继续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从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选派技术人员到县市区、乡镇挂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眼县域产业提升和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切实培育县域技能型人才。县市区要加大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统筹区域内各类专业培训。
五、加强组织保障
18. 加强组织领导。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重大事项,组织、指导、协调、考核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制定支持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服务到位的工作格局。市州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指导和支持,要保持县市区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无特殊情况至少干满一个任期。有计划地选派经济强县市区的领导到经济欠发达县市区任职,加大县域干部与省直、市直干部交流任职和挂职、跟班学习的力度。建立全省县域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制度,对县域经济运行中倾向性、前瞻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加强县域经济区域协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19. 扩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选择浏阳市、耒阳市、澧县、沅陵县为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试点县市,试点县市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外,享受与地级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省级行政审批权,试点县市能够办理的(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以及水电、矿产开发等涉及环境、资源保护等项目外),原则上直接放权或委托给试点县市。试点县市可直接参加省及省直部门召开的相关会议。试点取得经验后,扩大推广范围。县市区争取上级支持的项目申报实行双轨制,不需市级配套资金及平衡安排的项目由县市区直接报省,国家、省的项目资金由省直接安排到县市区。
20.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改革,敢于创新。在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优化县域经济发展软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措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实行部门联企业、领导联项目负责制。建立健全部门协同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财务指导、信息化等服务。建立法治、阳光、规范、效能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打造诚信政府,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强化信用自律。
21. 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实行不同类型县域经济考核评估,从2013年起在继续以规模总量为主考核经济强县市的同时,按长株潭、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四个区域,对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实行分类考核。科学设定考核指标体系,新增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开放经济及社会发展等指标。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将县域经济发展实绩作为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每年对上一年度经济强县市和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进行通报表彰,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⑶ 如何提高基层宣传文化设施管理运用水平的研究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调研报告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机构开展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和场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 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设施的建设也带动了设施的管 理,促进了设施的有效使用。但从总体上看,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资金和项目持续向基层倾斜,相继实施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规划、乡镇综 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修缮项目,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 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设施条件也大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