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理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近20年来出现在西方国家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关系,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就是把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融入预算管理中,使政府预算能像企业财务计划一样,对政府的行为进行内控,并通过这种内控,保障政府目标的实现,提高政府运行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与市场的协调能力。
从操作层面上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对财政支出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它的根本意义更是以财政支出效果为最终目标,考核政府的职能实现程度,也就是考核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正因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有着这样的功能,因此,如果仅仅从财政的角度来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很难全方位地反映财政支出的实际效益与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以财政部门为主体,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共同配合而形成的管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一项制度。
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再加上支出绩效呈多样性的表现特点,既有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还有更多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社会效益,而且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长短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长期以来,财政部门一直无法采取一种比较准确的办法,来对财政支出进行衡量。而这一“盲点”,恰恰是减少资源损失浪费、提高效率的关键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就是要把“不可衡量的事”变为可衡量的,确定政府的职能、财政支出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步骤,在给定目标的前提下寻求最有效率的实现目标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共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
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制定明确、合理的公共支出绩效目标,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价,并把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为了形成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进行了各种探索,再加上经济理论界的研究,目前,形成了如下几种比较主流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即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该方法适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如公共工程项目等,但对于成本和收益都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项目则无能为力,一般情况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不宜采用此方法。
2、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该方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
3、综合指数法,即在多种经济效益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该方法目前被中国多个部门采用,评价的准确度较高、较全面,但在指标选择、标准值确定及权数计算等方面较复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4、因素分析法,将影响投入(财政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计算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5、生产函数法,通过生产函数的确定,明确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借以说明投入产出水平即经济效益水平的一种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Y=f(A,K,L…),其中Y为产出量,A、K、L等表示技术、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生产函数法不仅可以准确评价综合经济效益,而且对评价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都有重要作用,但函数关系的确定较为复杂。
6、模糊数学法,采用模糊数学建立模型,对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将模糊的、难以进行比较、判断的经济效益指标之间的模糊关系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计算,从而明确个单位综合经济效益的优劣。
7、方案比较法,主要用于财政项目资金管理。首先评价各方案有无经济、社会效益,然后,对各方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事前估算,并根据估算结果进行方案选择。
8、历史动态比较法,将某一类支出或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历史上的变化及效益波动情况,既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也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进而分析其效益差异的成因及改进方向。
9、目标平价法,将当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水平与其预先目标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此方法可用于对部门和单位的评价,也可用于周期性较长项目的评价,还可用于规模及结构效益方面的评价。
10、公众评判法,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以选择有关专家进行评估并对社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以评判其效益,适合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进行评价,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但应用范围有限且有一定模糊性。
三、中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经过系统分析,本文拟从如下几个方法来建立中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一)明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
基于中国的现实条件以及改革发展目标的需要,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并推进部门预算制度的完善,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应从两方面进行:
1、一般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即评价部门预算的总体绩效
从中国现阶段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来看,对政府各机构的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范围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务信息管理;
——资源配置绩效管理;
——公务员业绩管理;
——财务质量管理。
2、项目支出预算的绩效评价,即对各个具体项目的支出绩效进行评价
根据中国政府项目的特点,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
——逻辑标准;
——管理标准;
——成果标准。
通过对上述三大标准的评价,来衡量项目支出的目的设计合理性、项目管理以及项目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等,从而确定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二)确定财政支出绩效指标及标准
参考国外经验,在确定财政支出绩效指标及标准时,我们认为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办法,在指标设计上,按照“投入——过程——产出——成果”这一逻辑程度进行指标设计。
具体设计应根据目标的不同而不同,并遵循如下原则:
1、相关性原则。是指衡量指标与政府部门的目标及项目目标有直接的联系,不能因为容易收集就使用,例如投入或产出的衡量相对容易,但与项目成果目标的相关性存在问题,单纯的投入指标或产出指标就不能很好地反映项目的实际影响;
2、经济性原则。是指指标的选取要考虑现实条件及可操作性,数据的获得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收集信息;
3、可比性原则。是指在具有相似目的的项目之间有共同的指标,不同项目之间的衡量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4、重要性原则。是指根据指标在整个体系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筛选,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指标。
绩效衡量指标体系一般都要综合运用上述四种指标,可以避免单纯追求成果而忽视效率或单纯追求效率而不顾成果的现象。
但由于财政支出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而社会效益的量化,一直是财政核算中长期解决不了的技术性难题,如:在计算各项指标与绩效目标的具体相关系数,判断某项投入或产出对最终成果的贡献率等,目前中国都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加之制度基础的不完善,可能导致指标的滥用,带来与指标设计初衷相反的效果。所以在进行评价时,还需要尽量克服这一难题。
(三)确定评价主体
本文认为,为了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主体应由三部分组成:
1、负责绩效评价的政府机关
中国财政部是负责政府公共支出的综合部门,主要职责应该是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和发布相关政策、实施指南和技术规范等,组织评价,综合利用评价信息改进预算管理、提高决策能力。
2、具有专业判断能力的专家组
由来自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主要负责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协同政府部门确定指标、标准,对各部门的支出绩效进行分析。
3、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则是对政府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效果进行评价,财政支出的分配和使用是否有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反映社会公众的需要,支出绩效的评价过程中应该通过调查获得公众的满意度信息,检查支出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公众需要。
(四)配套的改革措施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整个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由它“单兵作战”,独自推开,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因此,什么时候出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出台时与哪些财政配套政策相协调,财政改革与政府职能规范化呈怎样的关系,在该方案出台前,需要对财政专业人员进行怎样的培养,等等,都是在建设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中所必须考虑的。
四、结束语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评价体系的推开还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评价内容中各部门的绩效目标、绩效指标的合理与否尤为重要,绩效评价的最终落脚点也是通过各项绩效指标的评价来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确定与各部门及各项目相适应的预算。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侧重于提供一个基本思路,并引以为玉。
⑵ 如何建立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步:领域界定,建构框架
在此期间,根据公共服务指标设计项目工作逻辑模型(图3)界定公共服务的领域,包括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文体休闲、科学技术十大领域,每一个领域下含若干个公共服务维度,通过工作逻辑模型清晰地表达出公共服务领域(维度)的产出,其远期成果为社会效益,结合结果导向原则,综合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这样就可以较为系统地确定与各个公共服务维度绩效考评最为相关的指标,建构起一套理论设计的指标体系框架。
第二步:公众访谈,提炼指标
通过对公众的访谈,了解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特别是公众所关注的公众服务中的相关事项,并基于这些关注事项概括、提炼出一组指标。这一访谈的面不必太大,但访谈对象却必须有充分的代表性,不同类型公众都要尽可能涉及到。另外,考虑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认知可能受到亲身经历的范围与程度的限定,访谈对象还应适当包括一部分相关服务领域的政府公务员,以便于把握公共服务在当地的提供程度或大致情况,从而对后期绩效指标的设计与筛选提供参考信息和背景材料。
第三步:整合指标,设计问卷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实际情况进行指标整合:理论设计的指标体系框架+访谈基础上提炼出的备选指标=一套初选实效指标组合。在此过程中辅以统计年鉴规范指标名称,便于实际应用中指标数据的统计和转化。进而设计指标筛选调查问卷,问卷采用五个程度值设置对各个指标进行评价,即“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和“很不重要”。以期对各初选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权衡,验证指标实际应用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步:问卷调查,初选指标
将初选实效指标组合进行指标筛选问卷调查,以民众为调查主体,进行问卷发放回收,进而通过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信度与效度的检测,从第三步整合的指标中综合权衡出一套终选实效指标,大致确定公共服务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五步:查漏补缺,调整指标
在被删的指标中,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对被调查群体的职业、身份分析,检验是否存在因问卷调查对象界定的局限表达(如职业背景),导致对某一方面的指标有较强的偏好性而误删指标。接着,根据指标数据的获取路径进行适当的指标调整,如可获得性、获取对象、获取方式、难易程度、成本大小等,使得调整后的指标具有便于评估、计算科学、实用经济的特点。
第六步:确定体系,赋予权重
立足城市公共服务实际,验证得到的指标体系,根据绩效评估设计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优化指标,以提高评估的准确度,并设立出指标相应的数据收集方法、以及评估责任单位,确定出最终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的权重赋予方面,采用常用权重分配方式,给不同领域平均赋权重。在将公共服务划分为十个领域的情况下,给予每一领域的权重值是一样的,只是在每一服务领域内部,各项具体指标的权重上体现出差异。对于具体指标的权重赋值,可采用德尔菲法。
⑶ 公共组织绩效及评估
公共组织绩效是公共组织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政治伦理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的公共产出最大化(卓越,2004)。
(一)公共组织绩效与企业绩效
与企业绩效相比,公共组织绩效具有如下特征。
1.公共组织的管理目标复杂
与企业突出经济目标,利润率、市场占有率、单位成本等管理目标相比,公共组织的管理目标要复杂得多,有时候,社会目标、无形目标和长远目标更具有根本意义。事实上,政府或者政府职能的延伸公共机构,其产出总是复杂的,经常是有争议的。面对多重性的或不明确的目标,很难说是否会有效完成或完全完成这些目标。与公共组织管理目标相对的是,企业目标容易定量确定,也就容易进行绩效评估,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等基本指标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绩效内容。而公共组织的一些目标,涉及公平、责任、素质等就难以简单地进行定量分析。
2.公共组织的产品形态特殊
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形态上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可见性,大部分的企业产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其二是终端性,企业产品哪怕是一个配件,也具有独立价值。企业产品在形态上的可见性和终端性,为企业绩效评估提供了直接和直观的基础,提供了进行比较的平台。公共组织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服务性质的,相当部分的产品是无形的,而且单个部门提供的产品在整个公共服务过程中,往往只是一种中间状态,不大具有可比性,例如,很难说精心策划一场行政会议,深入基层做一项调查研究,能在绩效上有什么直接体现。
3.公共组织的产品标准多维
与管理目标一样,企业生产的产品通常采用单维的技术标准,客观的技术标准容易达成共识。公共组织的产品就不简单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标准,即使同一个产品,还涉及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因素。来自不同领域的评估主体,有不同的评估视角,有特定的主观感受,这些都是评估困难的原因所在。
4.公共组织的价格机制缺乏
市场价格反映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企业根据市场信号,调整生产结构,改进生产程序,提高生产质量。实际上,市场价格就是企业绩效的评估机制,凡是在市场上卖出好价钱的,企业就是有绩效的,企业产品低于社会劳动平均成本,企业就能够盈利。公共组织所需的服务成本,已通过税的形式预先向社会作强制性扣除,公共组织的服务产品,相当部分没有价格显示机制,即使一些收费性的项目,通常也是在没有精确计算成本的情况下运作的,一些收费项目,因其乱收费的动机,反而扭曲了价格。总体来看,公共服务缺乏市场交易机制,公共产品缺乏价格检验机制,公共组织提供产品的数量、品质,消费者对于公共服务的偏好、估价缺乏信息反馈机制。
5.公共组织的生产要素独特
任何一个生产过程,都需要人、财、物等要素的结合,企业生产也不例外。公共服务当然需要物的要素,电子政府对物的要求带有时代特征,但相比之下,人的要素在公共服务中更具主流,具有比较相近的素质水平,但是,对人的评估显然要比对物的评估困难得多,人的主观性、动态性不太容易标准化。
(二)公共组织绩效评佶特征
我国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呈现以下四个明显特征(周志忍,2007)。
1.评估的 “内向性”
即组织绩效评估主要是一种政府的内部行为,由政府部门发动和实施,评价结果主要用于 “内部消费”。从政府/社会关系的视角来看,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向性也就是对社会的相对封闭性。虽然近年来对顾客满意度日趋重视,但这种形式的公民参与范围有限且明显具有被动性,评估过程和结果利用的透明度不足,问责和公众监督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社会团体作为第三方对政府部门独立进行绩效评估刚刚起步,而且评价的影响和作用相当有限。
2.评估的 “单向性”
从政府层级关系看,绩效评估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估;从行政机关与其他公共组织的关系来看,重视政府主管部门对所属企、事业单位的评估,忽视企业、事业单位对各自主管部门的评估。简言之,绩效评估的 “单向性”主要体现为自上而下。
3.评估的 “控制取向”
政府组织绩效评估虽然服务于多重目标,但可以划分为 “外部责任”和 “内部控制”两种基本类型。发达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偏重于外部问责即报告绩效水平以推动公民监督,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则更多着眼于内部控制和监督。这一目标定位,必然会在评估主体、内容和侧重点、评估过程和结果利用等方面相应得到反映。
4.评估的 “自发性”
组织绩效评估是部门和地方政府为提高绩效的努力和尝试,其实践相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迄今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实施规范。这种意义上的自发性在发展初期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自发性,我国组织绩效评估实践的连续性明显不足,评估内容框架、侧重点、实施程序、结果利用方式等方面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此外,领导者的高度重视是评估实践得以推行的必要条件,但不同领导者的不同偏好又给绩效评估的连续性带来巨大影响,使绩效评估的统一和规范化更加困难,最终影响到评估的科学化和效果。
(三)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类型
我国的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工作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以 “目标责任制”为特征的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末期以目标责任制和关注经济增长,类型和方式纷呈为特征的阶段;进入21世纪后,为适应新施政理念和治理模式的评估、实施机制、关注重点和覆盖范围的中国特色模式逐步形成。各种绩效评估类型也逐渐形成。
1.普适性组织绩效评估
普适性组织绩效评估有两个特征:(1) 绩效评估不是独立存在、独立实施的,而是作为特定管理机制或管理技术中的一个环节,实践中的例证包括目标责任制、社会服务承诺制、效能监察、效能建设、行风评议等;(2) 随着特定管理机制的推广和普及,其中的绩效评估成分被广泛应用,而且应用于多种公共组织和部门。
2.行业组织绩效评估
行业组织绩效评估应用于某个行业内部,一般具有自上而下的单向性特征,即由政府主管部门设立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对所属企事业单位进行组织绩效的定期评估。实践中的例证包括卫生部门为医院设立的绩效评估体系,教育为各级各类学校设立的绩效评估体系(如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成人中等教育专业学校评估体系、大学本科教育合格评价体系等),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计委联合推出的企业效绩评价系统等。
3.专项组织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针对某一专项活动或政府工作的某一方面。实践中的例证如教育部门的普通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科学技术部制定的 “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北京市的机关网站政务公开检查评议,江苏省纪委的“应用指标分析方法对反腐败五年目标实现程度的测评”,珠海市的万人评政府,深圳市的企业评政府,山西省运城市的机关工作效率标准,等等。
值得说明的是,三种类型的组织绩效评估在实践中有一定程度的交叉,类型划分并非泾渭分明。
(四)公共组织绩效评价方法
《中央经济建设部门部门预算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财建[2004] 354号)和《中央经济建设部门项目预算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财建[2004]404号)均明确指出,绩效考评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主要包括:成本一效益分析、最低成本费用法、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法、公众考评法、使用价值考评法、目标考评法、打分法等。
成本一效益分析是将一定时期内部门的总支出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考评方法。
最低成本费用法是通过分析政府活动成本费用进行方案筛选的考评方法,又可根据不同情况分为总成本比较法、平均成本比较法、边际成本比较法和临界值计算法。
综合指数法是在多种经济效益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重计算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
模糊数学法是指采用模糊数学建立模型,对财政支出效益进行综合考评的方法,将模糊的、难以进行比较判断的经济效益指标之间的模糊关系进行多层次综合考评计算,从而明确各部门使用财政支出的效益。
公众考评法是指对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财政支出,通过专家评估及公众问卷或抽样调查,以评判其效益高低的方法。
使用价值考评法是通过对部门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使用价值进行分析,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的效果。
目标考评法是将年度计划中的绩效目标与本年度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绩效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同时,对未完成绩效计划目标进行分析,并与以往年度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比较。
打分法是指由行政机关、专家、社会公众,对各项绩效考评内容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并根据分值考评绩效完成情况的考评方法。
现有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传统评估方法和现代评价模型。
1.传统评价方法
按照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不同的主体,传统的评估方法可划分为:
(1)管理部门评价法。是指由项目管理部门对实施内容绩效指标、资金管理绩效指标、产出指标的数量部分进行评价的方法。地质资料的管理部门大多为公共组织,由上级部门对其下属机构监督指导,进行检查评估以及单位内部的自我考核。这一类方法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或现象做出总的评价,在一定阶段对改进服务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2)客户评价法。是根据效用理论,以消费对象作为评价者进行评价的方法。如地质图件采用客户评价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客户评价法可以采用许多具体的方法,如顾客满意度调查法、支付意愿法、顾客使用统计法、顾客使用证明法等。顾客满意度调查法是指调查使用者的满意程度的方法;支付意愿法是指调查人们对地质产品支付意愿的方法;顾客使用统计法是指通过可获得途径统计顾客使用情况的方法;顾客使用证明法是指由地质资料使用者出具证明的方法。
(3)专家评价法。是指由专家针对项目立项意义及可行性、项目完成的质量情况及预期效益、项目完成后的间接效益情况进行评价的方法。专家评价中可采用多种具体的方法进行。如成本效益比较法、对经济影响法、贡献程度评价法、增值法、损失减少法等。
上述方法是目前我国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中常用的几类评价方法。它们评估的范围广,而业务评估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主观性较强,较难形成直观的、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的研究结论,为决策提供预测依据与诊断方案。
2.现代评价模型
现代评价模型主要是依托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是电脑技术的发展,应用统计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于服务绩效评价,目前多见于文献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多元统计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法(ANN)等,这些方法形成的评价结果直观、易于操作,很多统计分析软件都已经将其模块化,易于推广。下面是对这几种方法的简单介绍:
(1)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它是1978年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查恩斯(A.Charnes)和库珀(W.Cooper)等人首先提出的,用来评价多输入和多输出的“部门”(称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DEA方法可以看作是一种非参数的经济估计方法,实质是根据一组关于输入一输出的观察值来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DEA方法的应用领域很广泛,可以用于多种方案之间的有效性评价、服务进步评估及效益评价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DEA技术在国内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理论方面涉及具有模糊要素的DEA评价方法、简化确定DEA有效的算法,以及只有输入的DEA评价技术等。DEA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给出代表决策者偏好的权,也不需要给出输入输出的函数关系;而缺点是不允许输入输出数据是随机变量,且没有反映决策者的偏好。其应用范围限于一类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的对象系统的相对有效性的评价。
(2)层次分析法(AHP)。它是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运筹学家塞迪(T.L.saaty)提出的,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及部门等来制订评价方案,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然后根据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相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出各方案各自的权重(优先程度)。该方法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多指标的权重确定上应用广泛。AHP方法由于让评价者对照相对重要性函数表给出因素集中两两比较的重要性等级,因而可靠性高、误差小,不足之处是遇到因素众多、规模较大的问题时,该方法容易出现问题,它的应用限于诸因素子集中的因素不超过9个的对象系统,此外其重要性等级通常由专家给出,这必然涉及专家的主观判断的准确性问题。
(3)模糊综合评价法。该方法是一种用于涉及模糊因素的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它是在模糊环境下,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某种目的对一事物做出综合决策的方法。它将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转变为隶属度和隶属函数,通过模糊复合运算来得到模糊结果集。它可以较好地解决综合评价中的模糊性,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评价目标往往具有灰色性,因而,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是适宜的。它由样本资料确定一个最优参考序列,通过计算各样本序列与该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就能对评价目标做出综合分析。在进行综合评价时,这种方法的数学处理不太复杂,能使用样本所提供的全部信息,而且它同等对待各评价指标,可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5)多元统计综合评价法。该方法是结合了数学和数理统计方法而得到的,在数学上更为严谨。它是一种不依赖于专家判断的客观方法,因此可以排除评价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而且比较适宜于评价指标间彼此相关程度较大的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该类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其评价模型生成过程中同时也生成了信息量权重,这是其他方法所不具备的。然而,利弊共存,这同样造成了其缺点之一,即无视指标的实际重要性,过于强调指标数据的客观性。这类方法的另一大缺点是其评价结论的相对性。样本构成变动将会导致评价结果的“逆序”,而这种逆序是不合理的。
(6)人工神经网络法(ANN)。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神经网络理论与遗传算法在综合评价领域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评价技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简单的处理单元广泛连续而形成的网络系统,它最早开始于1943年Meculloch和Pitts提出的神经元的数学模型。它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许多基本特征,是一个并行处理的非线性系统,但它并不是人脑神经系统的真实写照,而只是对人脑的行为作某些简化、抽象和模拟。ANN用于社会化服务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将描述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指标的属性值作为ANN的输入向量,将代表综合评价目标的结果作为ANN的输出值;然后用足够多样本向量训练这个网络,使不同的输入向量得到不同的输出值,这样ANN所具有的那组权系数值便是网络经过自适应学习所得到的正确内部表示;训练好的ANN便可作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有效工具,对不同的服务进行综合评价。它的最大优点是自适应性与学习能力强,但它也存在局部最优点、学习速度慢、容错性下降、浮点溢出和网络不收敛等问题。
以上的几种方法大致反映了服务项目评价不断进步的倾向,也是认识问题的正当思路。从定性到定量再到数学计算机等多种手段综合评价的方法,项目评估的不确定性变得越来越大,评估的对象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而变得日益复杂;相应的,完成项目评估的方法支撑体系变得更加广泛。实际上,各种评价之间有共性和互补性,更准确的理解是这些方法各有其评价适用的对象,要根据评价对象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
⑷ 怎样理解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4e"指标的选择
众所周知,效率是公共行政追求的目标之一。早在一百多年前,行政学的创始人威尔逊就指出,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①政府能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可以说,效率原则对落实责任政治、克服官僚主义、推动经济与政治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政府行政的特殊性使效率原则作为政府行政工作评估的尺度有很大的局限性。鉴于此,著名的行政管理学者西蒙指出:“对公共管理而言,我们必须寻找另一种衡量价值的方法。”这另一种方法就是绩效评估.1
在绩效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绩效评估,而绩效评估中最困难的莫过于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从理论上讲,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使用“四要素”的模式:①各种必要资源或成本的“输入”(Input);②资源或成本的转换“过程”(Processes);③组织活动或提供服务的“输出”(Output);④产出或服务所产生的影响或“后果”(Outcome)。上述模式虽然可以在一个侧面反映一个组织的绩效,但是更常见的,是用反映公共部门绩效的价值取向的“4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Equity)概念来构建指标体系。2
1 黎民.公共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2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公共管理硕士系列教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正文】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会计总署率先建立了以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为主的3E评价法。这也是学者芬维克于1995年概括指出绩效测量指标所应该包括的三个层面。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公共行政学派提出社会公平价值观,偏向经济性等硬指标而忽视了公平、民主等软指标的3E评价法因此受到了质疑。在随后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便纳入了公平(Equality)指标,逐渐发展为福林于1997年所概括的4E评价法。“4E”指标的具体内容如下:
1.经济(Economy)。经济指标一般指组织投入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量。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
2.效率(Efficiency)。效率指标通常包括:服务的提供,活动的执行,服务与产品的数目,服务的单位成本等。效率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手段问题,而这种手段经常以货币形式体现。
3.效能(Effectiveness)。效能通常是指公共服务实现标的的程度、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
4.公平(Equity)。公平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它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能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得到了更多的社会照顾”。
“4E”指标是一个整体,缺少任何一项都会使得绩效评估工作的不完美。我国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工作虽然严格按照“4E”指标行使,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政府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4E”指标中的任何一项都离不开产出,公共部门也十分关注产出,但是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在私营部门不构成问题,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远比私营部门复杂。著名公共行政学家詹姆斯.威尔逊认为:“要度量一个机关的输出量常常是很困难的,实际上即使是只对什么是国家部门的输出做一番设想都足以令人头晕目眩。”由于行政组织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是一些“非商品性产出”。它们进入市场的交易体系不可能形成一个反映其生产机会成本的货币价格,这就带来对其数量进行正确测量的技术上得难度。3
其次,公共部门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抵制评估。“4E”指标中的公平(Equity)指标意味着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要进行绩效评估,但是由于绩效评估会鉴别出决策者和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这种鉴别使他们感到威胁,担心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因而抵制评估,这就大大降低的绩效评估的公信力。
再次,绩效评估作为新兴领域,还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评估体系,这就给开展具体评估工作带来很多操作上的困难。 3赵国军.绩效管理方案设计与实施[M].化学工业出版社
最后,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缺乏人本思想。公共部门本位理念淡化了人文关怀,偏离公共性,专注于评估中单纯的经济指标,护士了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公众满意程度等社会、人文发展指标。4
【结论】
“4E”指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更应该将其灵活运用。当今社会经济、效率、效能、公平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也是为人服务,只按指标办事,而不考虑人的实际情况必然会引起争议。所以,“4E”指标也应该具有生命力,与其他定性指标结伴前行。为了完善“4E”指标,给出关于绩效管理的建议如下:
1.公共部门的绩效主要内容应凸现人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和实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基本前提。政府绩效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应包括经济、社会、政治三个具体维度,重视人在发展中的主题地位,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在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公共部门绩效评价必须重视公众的满意度。公共部门的目标与计划是否实现,实现地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公众。好的绩效指标体系不仅包括投入、产出、结果和效率等定量指标,还包括公平、民主、服务质量以及公众满意度等一些定性的指标。
⑸ 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一般性指标包括哪些
1.行为导向型的考评方法,包括:
主观考评方法,主要有排列法、选择排专列法、成对比较法、强属制分配法和结构式叙述法;
客观考评方法,主要有关键事件法、强迫选择法、行为定位法、行为观察法和加权选择量表法。
2.结果导向型的绩效考评方法,主要有
目标管理法、绩效标准法、短文法、直接指标法、成绩记录法和劳动定额法。
3.综合型的绩效考评方法,主要有
图解式评价量表法、合成考评法、日清日结和评价中心法。
⑹ 公共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指标包括哪些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公共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绩”是指财政支出应达到的可量化的目标,“效”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达到的具体目标,也就是支出完成后所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
公共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指标包括:
1.经济绩效方面。财政支出讲求经济效益是由公共财政职能决定的,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支出来分配资源,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财政支出的经济调控职能是通过财政政策来调节社会经济总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必须靠政府进行调控,但无论是总量调控,还是结构调控,都要服从于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反映财政支出经济效益的指标通常包括支出总量指标和支出结构指标,总量指标是绝对指标,反映财政资金在某个部门或项目上投入的总体规模,如某年科技支出总数。结构指标是相对指标,反映财政支出的结构状况,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某项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该项财政支出的内部结构,如行政运行占一般公共服务比重,办公费占商品和服务支出比重等。在政府绩效体系中,经济绩效是政府绩效的根本内涵和外在表现。
2.社会绩效方面。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往往是长期的、间接的,有时很难用货币来衡量和评价。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在实际运用中更多使用的是定性指标,它是反映财政支出比较集中在某个方面产生的社会影响,根据支出的不同性质具有不同方面的社会影响。如教育支出对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风气的好转的影响;医疗卫生投入对提高全民医疗保健水平,满足基本医疗需要的影响;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等。社会效益还包括对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3.生态环境绩效方面。财政支出的生态环境效益是指财政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整治国土、恢复生态平衡,保持人类生存环境方面的支出与所得的比较,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非货币化的效益。财政支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如政府投资兴建旅游景点、公园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某项公共支出项目对自然环境的净化或污染程度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砍伐树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野生动植物以及其他生态平衡的影响等。由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难以用精确的指标量化,只能运用统计数据尽可能量化指标,同时结合定性指标进行评价。
4.政治绩效方面。政治绩效主要体现在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改进,通过制度创新改进决策机制和决策成本,实现公平与效率原则。包括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机构效率、政府职能及决策水平、人民群众对政府满意度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全社会收入分配及就业的影响,对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影响,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的应用程度,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开发利用等;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国防的影响,对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对人口、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等。
⑺ 公共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指标包括哪些
1.经济绩效方面。财政支出讲求经济效益是由公共财政职能决定的,财政支出的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支出来分配资源,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财政支出的经济调控职能是通过财政政策来调节社会经济总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必须靠政府进行调控,但无论是总量调控,还是结构调控,都要服从于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反映财政支出经济效益的指标通常包括支出总量指标和支出结构指标,总量指标是绝对指标,反映财政资金在某个部门或项目上投入的总体规模,如某年科技支出总数。结构指标是相对指标,反映财政支出的结构状况,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某项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该项财政支出的内部结构,如行政运行占一般公共服务比重,办公费占商品和服务支出比重等。在政府绩效体系中,经济绩效是政府绩效的根本内涵和外在表现。
2.社会绩效方面。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往往是长期的、间接的,有时很难用货币来衡量和评价。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在实际运用中更多使用的是定性指标,它是反映财政支出比较集中在某个方面产生的社会影响,根据支出的不同性质具有不同方面的社会影响。如教育支出对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风气的好转的影响;医疗卫生投入对提高全民医疗保健水平,满足基本医疗需要的影响;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等。社会效益还包括对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3.生态环境绩效方面。财政支出的生态环境效益是指财政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整治国土、恢复生态平衡,保持人类生存环境方面的支出与所得的比较,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非货币化的效益。财政支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如政府投资兴建旅游景点、公园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某项公共支出项目对自然环境的净化或污染程度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砍伐树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野生动植物以及其他生态平衡的影响等。由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难以用精确的指标量化,只能运用统计数据尽可能量化指标,同时结合定性指标进行评价。
4.政治绩效方面。政治绩效主要体现在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改进,通过制度创新改进决策机制和决策成本,实现公平与效率原则。包括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机构效率、政府职能及决策水平、人民群众对政府满意度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全社会收入分配及就业的影响,对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影响,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的应用程度,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开发利用等;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国防的影响,对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对人口、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等。
⑻ 绩效考核细则一般都包含
你说的是什么细则?
一、如果是绩效考核制度的细则,就从以下着手:
第一部分:绩效考核的意义
第二部分:绩效考核的准则
第三部分:绩效考核的构成
第四部分:绩效考核内容的设定标准
第五部分:绩效考核分数评定级别的划分
第六部分:绩效考核的参与者角色定位
第七部分:绩效考核考核程序
第八部分:绩效考核申述程序
第九部分:绩效考核档案管理
第十部分: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二、如果是绩效考核表的细则,那就从以下考虑:
1、岗位职责
2、岗位说明书
3、重点要尽可能的将考核指标量化
4、指标的选择要考虑全面具有代表性
5、各个比重要衡量准确
6、重点是能让各个岗位参与,部门主管指导
7、将绩效考核的意义告知员工,让考核起到实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