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旅游法对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促进作用
服务发展、服务开放、服务小康和谐社会建设。
旅游法是社会本位法,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维护公平竞争原则。旅游法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最高原则。社会公共利益的主体是公众,即公共社会,它不是个人,不是集体,也不是国家,而是三者的有机结合体。三者之间既有和谐一致的方面,也有矛盾、竞争、管理的一面。竞争是旅游市场经济的命脉,没有竞争,就没有旅游市场经济。通过达到优胜劣汰,合理配置旅游资源,这是旅游市场经济的一大优越性。但竞争必须是公平、合法的竞争,否则旅游市场机制就可能失灵或扭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不是指结果的公平,而是指一切竞争者同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服从同一法律原则,并坚决制裁不公平竞争行为。旅游法的社会本位性的实质是强调政府从社会公共利益角度对旅游市场经济的介入,以消除旅游行业自由放任和极端个体权利本位以及国家权力本位对整个旅游经济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解决旅游市场主体的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这对解决长期以来旅游市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一方面机制不活,一方面无序竞争的局面,促进旅游经济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大有好处。
树立正确的旅游立法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对于破除旅游相关各部门思想樊篱,消除本位主义,把认识统一到旅游业这一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发展大局上来,统一到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共同认识上来,统一到“旅游业一业带百业”与各行各业共生共荣的认识上来,至关重要。旅游业是多部门合作、多行业协同、多产品组合的产业,旅游业对各部门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主要的,得益是共同的,成效是明显的,其矛盾是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必须通过、也只通过旅游立法来加以调整,来明确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来解决诸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投诉涉及民航、铁路、交通、景区、住宿、餐饮、购物等多部门责任划分、联动处置等边际性、交叉性老大难问题。
Ⅱ 国家对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做了什么实质内容
(一)组织实施旅游行业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起草全市旅游行业法规、规章草案,并监督实施。(二)拟订指导全国旅游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并组织实施。(三)拟订旅游市场的开发规划,负责旅游整体形象的对外宣传和重大推广活动,指导、扶持重点旅游产品的开发,策划、宣传精品旅游景点和黄金旅游线路。(四)组织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估、开发和相关保护工作,指导重点旅游区域、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的开发,引导休闲度假,监测旅游经济运行,负责旅游统计及行业信息发布,协调和指导假日旅游和红色旅游工作。(五)承担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责任,规范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行为。监督旅游区、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等方面标准的执行情况;负责旅游安全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指导旅游应急救援工作。(六)按照权限评定、复核、推荐旅游涉外星级饭店,指导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
Ⅲ 如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一)高度重视,加强政府主导。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于提升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增强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正式实施的《旅游法》明确了县级以上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2011年,北京市政府投资为全市A级旅游景区统一配套“九个一”,即:一块以上五种语言导览图、一批旅游公共厕所、一种以上特色旅游商品、一册景区导览故事书、一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一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一支旅游志愿服务队伍、一家北京礼物专营店、一套旅游安全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广西从2013年起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上亿元用于扶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河北近年来坚持政府引导,把停车场建成景区第一道风景。江苏、浙江、云南等许多旅游先进地区,都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政府职责进行大力推进。省旅游局也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列为2014年全省重点旅游工作之一。为此,建议市政府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出台促进政策,大力推进全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本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规划,统筹城乡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指示标识等要辐射到乡村旅游连片发展的地区和重点乡村旅游点。结合本地实际,未来5年预计全市至少需要新建1个大型旅游集散中心,5-8个集散分中心;新建改造20-30个旅游咨询中心;新建改建道路旅游指示标识100-120块,新建旅游交通导览图10-15块;规划建设自驾车游营地2-3个;旅游景区建设或改造达标星级旅游厕所130-150处、达标游客中心35-40个、生态停车场60-80处。在全市构建以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标识系统、自驾车游营地、景区服务设施为主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三)政策扶持,分类推进。城市旅游基础设施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一样,是公共服务设施,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广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和经营,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经营市场化和管理社会化水平。建议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类施策,扶持推进。
旅游集散中心:政府独立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或者政府协调交通运营划出地方,政府投资装修、运营和管理;或者吸引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在建设用地、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旅游部门参与管理。
旅游咨询中心:积极探索运营模式,采取与通讯运营商、火车站、长途客运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型商场等单位的客服中心合作,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监管,政府补贴部分建设运营资金,旅游部门在业务上进行管理。
旅游公共标识系统:对各类旅游标识的建设,以各区县政府、交通运输部门为建设主体,政府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支持,住房城乡建设、旅游等有关部门配合共同推进。
自驾车游营地:按照财政适当补助的方式,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对市场化运作较为困难,但有必要建设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可采用由政府提供土地、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的方式投资建设和管理。
旅游景区服务设施:对景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服务设施,由景区负责筹资建设;旅游主管部门按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等国家标准,组织旅游景区开展达标创建;对创建达标的星级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和停车场,政府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引导支持。
Ⅳ 与过去相比,各地政府开始重视旅游公共服务,对此你怎么看
这是好事,做好旅游配套服务工作,才能使得游客有好的体验,才能长远发展当地的旅游业。
Ⅳ 如何做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管理工作
旅游公共服务五大内容体系
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
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
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
旅游行政服务体系
旅游网路信息服务
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游客中心、信息亭、触摸屏、旅游地图指南信息服务、移动短信服务、旅游呼叫中心服务(旅游热线、投诉电话)
旅游标识解说服务:交通导引、景区解说标识标牌、自助导游
旅游安全环境建设: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消费安全环境建设
旅游安全设施建设:消防安全、游乐安全、安全标识
旅游安全机制建设: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安全求助、旅游保险
旅游交通通道建设:旅游风景道、游步道、无障碍通道、旅游专线专列、旅游观光巴士
旅游交通节点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站点、旅游码头、旅游机场(停机坪)
旅游交通服务建设:车辆租赁、自驾车营地、自驾车加油站及维修呼叫服务
旅游便民设施建设:无限网络、通信、邮政、金融等
免费游憩场所建设:休闲街区、城市公园绿地、休闲广场、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公共海滩等
旅游惠民政策:旅游消费券、旅游年票、旅游一卡通、特殊人群优惠政策(老年人、学生、残障人士)
旅游行业规范与标准制定与相关评定服务
旅游从业者教育培训服务
旅游者消费保障服务
国内发展动态
产生背景
旅游业发展新阶段
中国旅游业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正在由小产业向大产业转变。
中国现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
“大旅游”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促进社会相关产业链转型升级,有利于加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和改善民生。
游客需求导向
随着旅游业大众化、产业化发展,游客更加注重旅游活动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游客更加注重旅游品质和安全,对目的地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安全保障服务等的需求更加强烈、多元,要求更高。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成为适应旅游业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中国自助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是近年来最流行的新兴旅游方式,具有自主、灵活等特点对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配套设施、自助旅游信息等要求较高。自助游市场的迅速崛起,急需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
中国旅游业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正在由小产业向大产业转变。
中国现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
“大旅游”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促进社会相关产业链转型升级,有利于加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和改善民生。
Ⅵ 如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具体来讲,要着力抓好“四个结合和四个配套”。四个结合,一是与高山生态扶专贫搬迁结合属,二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三是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四是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结合。四个配套,一是农业产业配套,二是基础设施配套,三是体制机制配套,四是公共服务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