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1-10-17 21:25:51

1.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区别

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形式,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内活和医疗水容平,以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改革深化的社会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虽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得以提高,但是社会就业、养老等问题也日趋突出,社会不稳定的风险也在增加。因此,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为社会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的职能,即为经济活动服务,也为人们的其他社会生活服务。如政府修建一座桥梁,如主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则是经济职能;如主要为方便人民生活,则是社会公共服务。

2. 怎么区分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形式,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版生活和医疗权水平,以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改革深化的社会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虽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得以提高,但是社会就业、养老等问题也日趋突出,社会不稳定的风险也在增加。因此,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为社会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的职能,即为经济活动服务,也为人们的其他社会生活服务。如政府修建一座桥梁,如主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则是经济职能;如主要为方便人民生活,则是社会公共服务。

3. 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有什么区别

1、社复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制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

2、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

3、由此可见,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范围更广,它包含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只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

4、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

5、最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建立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对于节约社会资源、提高服务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框架以及内容

我国社会保险体系:
如今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为骨干,以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为辅助,以商业保险、慈善事业为补充的社会保险体系。

5. 哪些属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那些属于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等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一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二是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三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四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雇主)、劳动者(雇员)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
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一是社会救助的目的是保障被救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二是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失业者、遭到不幸者;三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是扶贫;四是社会救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及社会群体。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社会优抚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安置目的是优待和抚恤;社会优抚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社会优抚的基本特征是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6. 社会保险 公共服务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我国的社回会保障答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

由此可见,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范围更广,它包含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只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7. 如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处处体现着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精华版,4700多字的公报中总共5次提到“改善民生”。无论是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明确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还是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阐述,更为百姓勾画出一幅“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的美好图景。那么,“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哪些方面呢?
一、更加注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做了强调。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中央政府通过制定相关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在财政上确保负责提供服务的地方政府具有均等支付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确保每个公民不分城乡、不分地区地能够有机会接近法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过程。党中央之所以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其特定的现实背景。目前我国GDP已经达到20多万亿元,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增长了近13倍, 堪称世界经济奇迹。GDP快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财政收入规模迅速扩大。在喜人的成就面前,也清楚地看到人们在各方面的差距也随之拉大,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城乡差距,目前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差距十分明显,包括教育、医疗、交通、信息、就业等各个方面;二是地区差距,这种差距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东部突飞猛进,中西部发展滞后。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之一。其要点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考核体系, 强化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行政问责,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其领域既包括公共设施、公共医疗、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等,又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还要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此外,在强调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主导作用的同时, 必须提倡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元参与, 这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所倡导的。
二、更加注重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起飞初期,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高积累、高投入的政策,并以此取得经济成功。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在积累和消费结构上需要适当向积累倾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社会财富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分好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就变得越来越关键。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积极调节收入分配,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比如,“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1760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但目前我国收入分配还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二是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在不同行业、同一行业不同部门、同一部门不同单位,个人收入差距日渐扩大;中低收入阶层数量过大,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高收入者、工薪阶层和农村居民形成收入不同的群体,即便在城市或农村也形成了有明显差距的群体。“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增加居民收入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通过实施相应的财政税收和转移支付政策,在收入再分配过程中注重实现公平,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三、更加注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几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财政投入大幅增加,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我国距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越来越近,人民群众等到的实惠越来越多,社会保障在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09年,中央财政就安排社会保障资金2906亿元;在320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达551亿元,比上年增加2倍;全国社会保障资金积累达6927亿元,比上年增长44.2%。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已经取得的重要进展,又要充分估计前进中的困难。“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不断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其要点是着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紧制定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将全国“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城乡低保工作,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机关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同时,各级政府还要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监管,实现保值增值;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要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好扶残助残的各项政策,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要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四、更加注重加快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上学难”、“上不起学”,“看病难”、“看病贵”是我国当前民生问题的热点,也是民生问题的难点。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社会对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空前提高,加快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任务繁重艰巨。“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具体而言,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方面,要解决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使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地区倾斜,努力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要从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缓解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紧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扩大就业的高度来办好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以适应就业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之,既要着力解决“上学难”、“上不起学”的问题,又要突出提高教育质量,切实解决“上好学”问题。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方面,要优化资源配置,新增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等薄弱环节倾斜,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改革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内部服务管理,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由此可见,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强化和提升,既可以保障城乡居民“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又可以缓解“看病贵”的问题以及减轻大医院“看病难”的压力。
五、更加注重解决好农村地区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的进步与农业的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比如,我国解决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8年4007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4.2%,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显著下降,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三农”问题似乎积重难返,在总体状况上仍然给人一种徘徊不前的“病恹恹”感觉。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判断: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解决好农村地区的民生问题,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因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其要点是:一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支持农村住房建设,进一步增加农村危房改造投入,鼓励有条件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和农村沼气建设。二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社会保障水平。三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态建设,推动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发展,加强森林保护和经营,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四要防治农村垃圾、污水、农业面源污染。五要进一步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使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各项扶贫工作有序推进。六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七要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倾斜,向农村聚集。八要深化农村改革,突出城乡联动,突出协调推进,突出制度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六、更加注重抓好抗灾救灾和防灾减灾工作。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虽然蝗灾作为巨灾已被送进了历史,但水灾、旱灾却在持续恶化,台风、冰雪等也时常酿成巨灾。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再次揭示了地震作为中国的巨灾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并足以令整个世界都为之心悸。同时,对汶川大地震的出色救援,也为新中国60年来的抗灾救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符号。抗灾救灾和防灾减灾工作,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对今年以来我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也表达了关注并指出,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努力下,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公报特别强调,当前安置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全力抓好。下一步如何抓好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工作呢?公报提出,要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抓紧制定和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全面抓好各项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这些要求,具体而务实,既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受灾地区着力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也是“十二五”时期我国抓好抗灾救灾和防灾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意见。当然,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比如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项有利于防灾减灾的基础性工程,“十二五”务必继续推进。

8. 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有什么区别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内的总体。我国的社会保容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

由此可见,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范围更广,它包含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只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

9.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就要通过什么等方式保障基本民生

善公共服务体系,就要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政策托底、保护弱势群体,等方式保障基本民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都离不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会财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并对初次分配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和抑制利益分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务逐步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权利平等提供强大的基础平台,有利于振奋社会成员的精神,提高社会总体效率。

(9)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展阅读: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近些年,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项目的实施,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目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等的实施,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状况有了显著改善。

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很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镇文化站设施设备落后、经费不足、服务能力偏低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必要手段;是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障。

组建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性文化站,涉及全国所有农村乡镇,规模大,影响面广,将从整体上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面貌。这一惠及亿万农民的文化建设工程,将把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在人口集中、方便群众的地段。

建筑规模一般不少于300平方米,包括多功能活动厅、书报刊阅览室、培训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室外活动场地以及宣传栏、黑板报等配套设施。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投入最大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进一步改善农村文化设施状况,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和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镇文化站作为政府出资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以出色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阅读全文

与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294
内地音乐版权 浏览:208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