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找准切入点、运用结合点、把握着力点,抓住着重点,千方百计解决影响社会和谐德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一)要加强社会矛盾化解,有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相关制度。按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需要,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定期报告、
协调会议、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注重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要坚
持以人为本,在改革措施出台、管理方式改变、重大项目引进、重要活动举办等重大决策之前,充分征求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增加透明度,减少因决策不当带来
的社会各方的利益冲突。三是健全完善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完善镇(街)调解中心和村(居)调处工作站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运
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形式,及时有力地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严防其升级、激化或转化。四是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仅
要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看要不要干,而且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看能不能干五是建立积极预防稳妥处置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机制。加强预防、稳妥处置。六是健全完善处
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快速有序反应机制,防止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制定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处置稳妥有效、协调有序。
(二)要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整治,实现社会平安和谐。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排查整治,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改善民生、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和平安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
(三)要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现人口的有序流动。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随着新的户籍管理规定出台,就需要我们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办
法。一是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仅是人口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是
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以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以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
为目标,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的流动人口的利益和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体制机制,
努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生服务、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方面与本地居民享有平等
权益。二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优化服务、促进发展”的
根本要求,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摆上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的重要议程,着力巩固各级管理体系;完善各级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服务管理机构,设立定级定编的专
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三是以出租屋为重点,强化暂住登记,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四)解决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提升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我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深刻社会变革中,社会生活多样化、多元化、多变化的特征日益凸
显,出现了一些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阶层。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解决好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境内社会
组织。对境内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依法准入、依法管理和执法监督。明确有关部门管理、监督职能,明确社
会组织开业条件、审批程序、职责任务、活动宗旨,规范其行为。
(五)加强基层墓础建设,全面夯实基层基础。一是进一步加大平安建设的经费投入。要将平安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以保证综
治各项工作和平安建设的顺利开展。二是健全完善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机构。配齐配强市区、镇街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和工作人员,明确责任,确保市区综治办和镇、街
道综治办有足够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镇(街)综治工作中心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村(居)综治工作站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站建设和村(居)
委会、治保会、调解会,以及基层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的建设,确保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机构运行正常。
(六)发挥综治委成员作用,积极推进齐抓共管。要落实综治委各成员单位工作目标管贵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要建立和完善综治委各成员单位以及综治委“五个
专门工作小组”综治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联络员制度、平安创建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促进综治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增强参与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 对提高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的几点建议
袁慧香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摘要 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 提出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可操作性,促进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进程。但是由于历史管理运行机制的制约和人为思想的束缚,地质资料实现社会化服务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关键词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问题;对策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种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它是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程建设、地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2]。
1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新形势
进入21世纪,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三大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地质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地质资料作为地质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在新形势下社会各界的需求不断扩大。
1.1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出台,为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提供保障
2002年以后,为全面提高地质资料的管理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相继出台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地质成果资料电子文档汇交格式》等一系列法规、标准。这些为地质资料的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法律保证。《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出台后,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欠交资料的清理工作,大量欠交资料得到了补交,多年未按规定向地质资料主管部门汇交资料的石油部门也开始汇交资料[1]。这些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资源,同时为长期的资料积累提供了保障,有效促进了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对地质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是指导新时期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纲领性文件,为新时期我国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给地质资料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春天。
1.2 地质资料涉密清理工作的开展,解决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当务之急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开始实施以来,社会各界对地质资料公开利用的期望值有增无减,但地质资料的涉密问题始终是制约地质资料公开利用的瓶颈。绝大部分公益性地质资料由于存在涉密问题从而使它们的公开利用在实际操作中大打折扣。为全面推进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工作,国土资源部和国家保密局联合下发《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国土资发[2005]215号),要求涉密地质资料,如果系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单件组成,则其中不涉密的单件资料可以单独公开供社会利用。因此,全国各级馆藏机构根据国家保密的法律、法规对保管的地质资料按照文件级重新确定密级并标注。
随着涉密地质资料清理工作的稳步推进,国土资源部和国家保密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 〈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 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69号),明确规定了涉密地质资料的定密原则、标注和借阅复制程序。地质资料涉密清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清理结束后,已经数字化的公开的地质资料将有可能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服务,将极大丰富我们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提高地质资料服务水平和服务程度。
2 限制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原因分析
为了全面贯彻《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促进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工作,落实地质资料公开利用基本制度,国土资源部与国家保密局出台了《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这一规定推进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进程。但是由于历史管理运行机制的制约和人为思想的束缚,地质资料实现社会化服务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2.1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有待加强
全国地质资料馆藏近10万档地质资料,包括矿产、水文、物化探等不同类别。为了解决这些资料的长期保存问题,同时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全国地质资料馆从1995年起开展了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工作,形成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和新汇交电子文档一起构成了海量的数字化数据。由于数据存储受保存介质寿命、设备故障、保管环境、计算机病毒、计算机黑客等问题的威胁,充分保证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成为全国地质资料馆面临的首要问题。全国地质资料馆积极跟踪和研究国内外先进的存储技术,针对本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合理的电子文件存储方案,按照多手段、多介质、多备份的原则进行[3]。
尽管这种安全备份方案基本保证了数据的安全,但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偶然遇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数据损坏问题。各类数据在不同介质之间传输备份,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本身无法实现断点续传,只能借助第三方软件,但这种软件对数据传输的原理不明朗也为数据的安全可靠备份埋下了隐患。地质资料的公共服务依赖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应用所有可能的新技术提高地质资料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2.2 模糊破损资料影响服务质量
全国地质资料馆资料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新中国成立前形成的地质资料数量约7400余种,占目前馆藏近10%。这些老资料中报告和附图都是手写、手绘,在长时间的库存过程中受温湿条件影响和频繁的使用,部分报告和附图已经没有办法再复制,或者是复制可能使报告和附图解体。这些严重影响了地质资料的服务质量。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数据服务队伍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正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和服务也正接受着这种冲击。近年,电子文档汇交数据量加大,海量数据的管理和批量数据的提取成为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数据服务队伍建设,重视工作人员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培养,通过长期努力,建设一支在数据存储、信息安全等各方面各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3.2 破损资料修复
对馆藏破损资料的跟踪清点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有必要对馆藏资料进行清点,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修复宝贵的地质资料,尤其是那些日本侵华掠夺我国矿产资源时形成的日文资料、李四光前辈地质工作成果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地质资料。地质资料的管理和服务应当建立在完好平整地地质资料基础之上。
3.3 专题地学数据库是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精品
地质资料是地质勘查工作形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信息,人们对老矿山、旧矿点的认识受当时认识水平和采冶技术的限制,未能产生飞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以新理论、新方法重新评价以往的地矿工作,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突破创新,这是国内外发现许多大型矿床的成功经验[4]。可见,对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将提高地质资料的利用度,是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趋势。
以地质工作历史中形成的分析数据基础,借助各种新技术开发形成的各类专题地学数据库是资料馆藏资料的亮点,是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过程中的精品。在提供服务前的数据库安装通常由于资料中报告或者附件没有充分说明安装运行环境致使安装失败,严重影响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进程的推进。部分安装成功能够利用的数据库,可以在深入了解阅者的需求情况下,通过分析试验为阅者提供专题数据转换和处理服务。
管好和用好地质资料,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实现地质资料的社会共享和地质资料潜在的巨大价值是每个地质资料人的使命。作为地质资料人,要树立持续学习的意识,随时补充与资料管理有关的法规政策、计算机、档案管理和地质知识,提高地质资料数据的加工处理、综合编研和专题服务能力,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以适应资料馆信息化数据的现代化管理,齐心协力为实现“地质资料数字化、地质资料管理和社会服务网络化”的建设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单昌昊.强化资料汇交管理 提高资料服务水平.见: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2]支兵发,罗剑.我国地质资料社会共享的制约因素.见: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3]尚武,高爱红.全国地质资料馆电子文件的存储与管理.见: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4]胡青,戴庆嘉,康晓钧.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与利用.见:第四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3. 公共服务提供涉及哪些问题
公共服务,是21世纪抄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
公共服务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经济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务,如军队、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则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社会发展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社会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社会福利等。
4. 就公共服务需要在窗口闸口前,如何提出优质建议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公共服务们通过神秘顾客检测能够发现服务质量问题,系统的分析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完善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质量。
5. 如何完善公共服务
安全、有效、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是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提升内整个社会幸福感的容重要途径。医疗卫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因此,确保人们在适当优惠条件下公平合理地享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医疗卫生投入的加大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不仅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还减轻了人们的医疗负担,特别是对广大农民。此外,住房保障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以及城乡基础设施等其他公共服务也会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5)公共服务梳理问题建议扩展阅读
公共服务的完善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直接决定公共服务支出规模,政府应结合我国地区性经济差异情况,对不同区域给予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平衡全国的资源分配。
同时,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从社会地位、生活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提高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加大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的“两免一补”力度,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提升社会的基本教育水平,从而提高人们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满足,提升居民幸福感。
6. 现在的公共服务存在哪些问题
(一)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弱化”。一是个别单位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对党建工作责任制执行不力,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意识不强,“一岗两责”落实不到位。二是少数同志不愿意做党务工作,主要精力集中抓经济工作及业务工作上,对党建工作只是应付、被动地去做,对党建工作组织不力,抓得不紧。三是个别单位党的组织形同虚设,基本没有党组织的单独活动,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行政行为所代替,而支部活动则被干部职工活动所代替。(二)组织教育活动不经常。部分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够全面,没有将组织教育纳入支部重要议事日程,存在重工作、轻学习的现象地区。特别是个别单位对组织生活制度抓得不实,流于形式。在抓党员思想教育中,不注重对党员的集中学习,缺乏对科学文化、基本技能、法制理念、文化素养的教育,使得一些党员对政治学习兴趣不浓,导致业务理论一知半解,工作水平和能力平平,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宗旨意识有所淡化。(三)抓中心议大事能力不强。主要是对什么是中心、如何抓中心把握不准,分不清哪些是重大问题,哪些是一般问题,该管的没管住,该放的没放开,大事议不透,小事议不完。片面认为,党支部就是研究表彰奖励、党员发展、经费开支等问题,未能将年度工作计划、贯彻上级重大决策、阶段性重大工作同经济工作齐抓共管,直接造成了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分离脱节。(四)党员先锋意识“淡化”。一些基层党组织不注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致使个别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党员党性淡簿,日常工作中把自已等同于普通群众,只顾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观念;有的党员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得过且过,工作上不求进取,少数党员只缴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党费也要催缴,还有的甚至连党费也不愿意按规定标准缴纳。这些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影响工作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五)党员干部教育管理“虚化”。一些基层党组织制度不完善,管理松懈,支部组织生活不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坚持不好,个别支部存在着行政会、业务会与支部会兼顾开,支部大会不规范不严肃;在对党员管理结果的衡量上,往往把行政业务工作开展得好坏,作为评价全年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而对政治表现、自身综合素质等难以实施准确的评价考核;有的党务工作者从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党务知识懂得不多,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管理缺乏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