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公共服务管理模式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版设,发展教育、科权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
目前,公共服务管理模式主要五种模式:
(1)政府机构,如美国社会保障总署、新加坡公积金局;
(2)准政府机构,如中国事业单位性质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部分已参公管理);
(3)非盈利民间机构,如美国蓝盾蓝十字协会;
(4)私营机构,如智利私营养老金公司;
(5)多元合作机构,如德国社会保险协会。
2. 为什么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理念
科学的行政理念是正确的行政行为的先导。在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过程中,应积极树立与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适应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政府的行政行为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利,切实做到行政行为以公民权利为本位、政府工作以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型政府主要提供两种服务: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公民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政府则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主体。政府通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同时,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政府的行政活动受法律的限定和制约,减少随意性,强化规范性。强化服务理念,要求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管理体制是关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以及社会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权责划分和操作方法等的制度体系。应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明确界定部门职能分工,并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关系,积极促进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进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要求各级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做到服务型、公开透明、技术行政、法治化以及注重事后监督等,并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社情民意反映机制、社会应急机制、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以体制的规范作用保证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高效运行。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要求政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同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把更多的财力集中到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上来。就是要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以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积极构建和完善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等。
3. 简述我国公共服务模式的构建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
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公共服务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的某种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监护人,即他们的子女所需要的,他们可以从受教育中得到某种满足,并有助于他们的人生发展。
(3)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扩展阅读:
构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
政府转型是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基础。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重要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将大大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首先,政府职能转型的核心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于服务型政府来说,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必须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住房保障等领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其次,政府转型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正在出现逐步加速的趋势。
人民群众全面快速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与基本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质量低下、供给不均等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公共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网络,保障公共服务供给。
4. 政府公共服务的运作理念
当前,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们国家的共识。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笔者主要从基层政府的角度,谈一些理念性的个人意见,仅为抛砖引玉之用。
一、根本转变:从管制型到服务型的构建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和战时政治体制影响下,我国各级政府在行政管理模式上总体说是管制型政府。其主要特征:(1)在管理理念方面,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2)在政府职能方面,管理领域过宽。(3)在行政机构设置方面,规模及成本反复膨胀。(4)在行政管理方式方面,重行政而轻法治。(5)在行政效能方面,严重缺乏效率且效果不理想。(6)在行政监督方面,严重缺乏外部监督。管制型政府已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理念:(一)小政府,大社会。要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职能的定位首先明确为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政府职能的边界要清晰,该管的要管好,不该管的放手让市场和社会调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不是越大越强,应当是越小越好,集中有限的政府资源承担起有限的政府责任,才能集中精力办大事,办好事。构建小政府,使真正精减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成为可能,不致于陷入“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的怪圈。我国新一轮机构改革实践也充分证明,精兵简政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趋势。如被赋予地级市权限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党政机构精简幅度近2/3,其中政府机构只剩10个;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政府工作部门也精简了约1/3。
(二)分级分权,分层分责。应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权、责、利。基层政府应作更多的探索。如近期广东省珠海市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做法就值得借鉴,该市市委书记甘霖提出“改革突出不同层级政府履行职责的重点,形成全面衔接、分工合理的职能体系。市一级主要抓政策、规划、监管;区一级抓经济社会发展;镇街一级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笔者认为这一思路完全符合发展的需要。在这其中,我认为更重要更有实效的是明晰镇街一级的行政管理重点:(1)真正把街道办办成政府派出机构,而不是现在管理权限过大的名为街道办实为一级政府的现状。镇政府也应按政府派出机构的方向发展;(2)镇街主要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利于实现服务重心下移,使服务惠及千家万户乃至服务全覆盖;(3)镇街应取消招商引资考核。镇街一级作为招商引资主体过去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主体功能区划分、镇街权力弱化、遗留问题多等新情况的出现,镇街作为招商引资主体的优势已经丧失。因此,政府应将招商引资权限集中到县(市、区)级以上,避免招商引资出现工作重叠和资源浪费,镇街主要起到配合作用,而将主要精力集中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但镇街在配合县(市、区)以上政府抓好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尤其是征地、拆迁以及为企业服务方面的工作暂时仍应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市辖区与市的合理分权也很重要,错开平台、减少环节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
(三)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适当分离的大部门制政府机构。深圳大学教授马敬仁认为,“大部制”必须以行政三分为原则,“没有行政三分,大部制是个灾难,部越大带来的负面越大”。深圳市新一轮机构改革核心就是对行政权进行“三分”改革,分别设置委、局、办三种机构。其中“委”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并监督执行的大部门;“局”是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机构;“办”是主要协助市长办理专门事项,不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
二、运作模式:绝不是长官意志为主导
受中国悠久的“官本位”社会形态和长期以来的管制型政府模式的惯性思维影响,社会公众好像已经习惯了党委、政府领导的“神化”形象,什么事情都习惯性地依赖党政领导的个人作用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政府的运作机制。许多官员凭英雄主义和个人好恶去做工作,“公共权力私有化,公众利益部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政府似乎变成了领导个人主导的工具。笔者认为,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运作,绝不应该以长官意志为主导,而应该由以下理念主导。
(一)公众利益至大。政府是人类社会化的产物,是受全体公民授权委托去管理关系公众利益的事务。公众与政府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政府是公众和社会实现自身利益的载体。政府最大的天职就是为公众服务,谋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要坚决反对政府不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顾公众意愿的急功近利的政绩观。要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
(二)科学规律至上。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的,是客观科学规律,实践证明,谁不按科学规律办事,谁就会受到客观现实的惩罚,有时甚至要付出惨重代价。我国的“大跃进”就是违反科学规律的典型。因此,政府在运作中一定要按科学规律办事,其实现途径是保障科学民主决策。一是要扩大公众参与决策的程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发言权,政府的重大决策必须向社会公开,征集公众的意见。二是增强专业人士在决策中的话语权,重大决策全程要听取和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如香港特区政府建立政务咨询制度,成立数百个咨询委员会,成员包括政府人员及社会人士,其中被委任在这些组织服务的社会人士有数千人,这些委员会都可以向特区政府的工作提出专业性意见。
(三)法治至善。大家都知道,法治比人治好,最大的分别就是:法治有公开标准,人治盛行潜规则。法治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最完善最公正的管理办法。所谓法治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根据人民意志依法组建而成;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
(四)效率至高。政府工作必须讲求效率,争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能。可从几方面提高服务效率:一是大力打造“透明政府”。让政府行为尽量公开化,以方便公众实现知情权,参与决策,实施监督,保障公民权益。当前除了抓好服务公开,更要重视决策公开,政府研究具体工作的常务会议、工作会议等均可邀请公众代表列席,必要时可进行现场直播或录像、录音播出。二是大力减少审批项目和程序。三是大力建设电子型政府。四是加强政府效能管理。
(五)公平至优。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无利可图的领域和行为一般不会涉及,这就是“市场失灵”。作为服务型政府,很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应对“市场失灵”问题,用“看得见的手”营造公平。在经济领域,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在“市场失灵”严重的社会领域,担负起政府应有的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职责;在公共服务领域,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在运行中既要利用市场经济的竞争和成本核算等手段改造自己,又要避免走入唯利是图的轨道,更加要防止公共权力寻租变成逐利的工具。
(六)官员权力至小。相对于公众利益至大,官员权力至小是理所当然。政府的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全体公民的委托、授权,政府官员手中所谓的权力与其本人绝无依属关系。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官本位思想惯性的影响,政府官员的权力自觉不自觉地放大,要解决“权力至小”的问题任重而道远。将官员权力变“小”的实现途径:一是依法行政;二是增强公开性;三是减少审批项目和程序;四是强化监督;五是建立政府机构权力制衡体系;六是全面建立官员“公推公选”制度;七是大大加重对官员腐败的惩处力度。
三、发展方向:更多的减少直接服务
上世纪90年代中,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合著了《改革政府:企业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引起极大轰动,“政府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等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和公众所接受。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实际情况虽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但总的来说,政府应着重“掌舵”从而更多地减少直接服务的发展方向是必要且可行的。政府减少直接服务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1)有利于政府集中精力、资源进行决策和指导,彻底改变政府管理范围过大以致力不从心的状况;(2)有利于政府大幅度精兵简政,降低行政成本;(3)有利于引进竞争机构,使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4)有利于实现政府“不与民争利”的宗旨;(5)有利于调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6)有利于减少腐败滋生。
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做法减少直接服务,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一)减少行政层次。近中期可以加快“省管县”步伐,撤销地级市对县(县级市)政府的管辖权或代管权。远期则可考虑逐渐将乡镇政府改为上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不再作为独立的一级政府。
(二)简政裁官,精兵加薪。政府可以减少更多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更重要的是要减少官员的数量,我国各级政府的官员数量跟国外比实在惊人。官员多了最大的问题就是行政效率无法提高,往往是没事找事干,简单事情复杂化,复杂问题踢皮球,人际关系政治化等等。减少官员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同时也可充分发挥政府各机构的职能作用,减少瞎指挥。对非官员的公务员,在探索实行职称工资的同时,也可大幅减少数量,但前提是要“精兵”,通过建立公务员的绩效考核和退出机制来砸掉公务员的“铁饭碗”,使公务员队伍的专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大大减少公务员的基础上,建立完善“高薪养廉”制度很有必要,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要求,前提是完善公务员的公开招考制度,实施领导干部的“公推公选”,探索建立以绩效工资为主要形式的灵活工资制度,让公务员包括官员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领取高薪。
(三)改革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绩效评估体系。当前公务员的年度考核,是由本单位范围的同事投票决定,基本上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能真实反映公务员的绩效情况。而作为对公务员服务绩效最有发言权的被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却不具有对公务员真正的评估权。因此,应该改革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把考核主体变为社会公众,把社会公众对公务员的评估情况作为公务员年度考核的最主要内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最近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政府绩效评估法制性制度,提出让第三方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值得借鉴。可以大力推广“万人评政府”的做法,对政府及其部门进行群众评议,对领导干部同时也进行评议。群众投诉属实的,要反映在公务员考核结果中。
(四)让社会更多承担政府原有的一些职能。政府有限小,社会无穷大。随着公众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已成为可能,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1)全面推进城乡社区自治。政府对社区的管理,应该是授权而不是服务。城镇应普遍成立社区业主委员会,对居委会进行完全的直选,市民完全有能力自己管理好自己。农村应进一步健全直选和村民自治制度,同时发挥村一级的招商引资主体作用,增强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和公共服务水平。(2)全面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政府是解决“市场失灵”的责任主体,而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是解决“政府失能”的有效途径。要将官办的慈善机构改变为自选自治的机构,发展各种各样的慈善组织,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3)全面发展群众团体。
(五)让市场更多承担政府原有的一些职能。政府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公共服务的实现,但大量的公共服务可以通过竞争形式在市场获得,政府不用全部提供直接服务。同时,大力发展社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把一些行业标准制定、自我约束机制、财务会计、经济审计、环境评价、发展规划、社情民意调查、工程预决算、代建办理等职能承担起来。
5. 我国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哪四项基本内容
一、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居于整个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务、公共环境性基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务和自身发展性基本公共服务的集合,B、C、D、E与A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系统。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务处于模型的最下方,是整个模型的基础性模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首先要满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后才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看,B独立生成A的子系统。
三、公共环境性基本公共服务位于模块的左方,是A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二者构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务,居于模块的右边。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没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整个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
构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
政府转型是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基础。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重要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将大大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首先,政府职能转型的核心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于服务型政府来说,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必须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住房保障等领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6. 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详细特点指的什么
关于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包括两类:一类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政府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为增进公共利益,依法对社会事务实施的组织化活动;二类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现代社会管理是政府干预与协调、非营利组织为中介、市镇自治与社区自治为基础、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政府社会管理主要有三层涵义:第一,政府社会管理是对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所不能解决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些社会事务涉及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威加以解决;第二,必须由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构成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比如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安全网、解决社会危机等;第三,政府社会管理的核心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政府干预社会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它决定了政府的其他社会管理手段。社会政策的核心是福利国家或福利社会政策。
关于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概念,不但在国内外的社会实践中一直都有公共服务的一席之地,而且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各种理论中都有涉及。随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国内外的学者赋予了公共服务更新更广泛的内涵,普遍认为,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但目前国内学者对什么是“公共服务”认识尚不统一,主要有四种观点:1.社会公共服务一般是指依托社会公共设施或公共部门、公共资源的服务;2.公共服务是为消费者提供公共物品的服务;3.公共服务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4.公共服务,是指用以解决公共问题,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种资源配置,其基本目的是为解决每一独立的市场主体所不能单独解决的许多公共问题。这些表述虽然不一,但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政府的公共服务主要指公共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有着本质的、内在的关系。政府的社会职能是相对于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而言的。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的首要职能是运用公共权力以维护政治统治,但政治统治职能的实现必须以执行社会职能,为社会提供服务为基础。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范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而言,政府的统治职能将不断弱化,社会的服务职能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加强。
新公共服务强调公共性、回应性、可选择性、责任性、参与性、合作性、透明性,以人文和公共利益为导向。新公共服务理论有七大核心观点:服务而非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责任并不是单一的;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和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有所变化,根据社会支出与干预程度的差异,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基本上分为四种基本模式,即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大陆欧洲模式;北欧模式。
二、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特点与重点领域
关于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特点。这是与会代表讨论的焦点。有学者从三个层面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基本特点比较看,社会管理主要体现现代公共行政管理整合性的特点,而公共服务则主要体现现代公共行政管理公众性的特点;其次,从核心内容比较看,社会管理主要体现在规范性上,主要管理和规范各种社会事务,包括社会公众、社会稳定、社会治理,而公共服务主要是提供和满足公共需求的服务,包括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再次,从行为模式比较看,社会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强制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对社会进行调整和约束,强调政府履行义务,突出政府主导、主动作用,而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公民权利。根据以上特点的比较,与会代表认为:必须要建立健全政府与社会共治机制或官民协同治理机制,既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形成政府、社会、公民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的模式,最终实现“市场自由、社会自主、政府自律”。
关于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有学者提出,政府的公共管理领域重点是由公共经济范围决定的。现阶段对中国公共经济范围的界定是界定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前提,发挥好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又将有力促进公共经济的发展。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国情,借鉴西方国家公共经济体制理论和实践的经验,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理论为指导,以克服市场失灵和防止政府失灵为原则,科学界定公共经济的活动范围,从而准确界定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了在能力受限的条件下实现公共经济整体效率最大化,对公共经济范围的界定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优先考虑直接成本较少而间接效益最大的公共经济事项,而对那些混合物品只能保证提供最必需的部分,其他则需通过市场提供或由既非政府又非企业的社会组织承担。这就决定了政府的社会管理重点领域和职能:维护国家主权,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建立一整套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原则相适应的、完备的法律制度;制定实施正确的政策、保证经济、生态、人口协调可持续发展;适时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调节收入分配,保护弱势阶层;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其生存竞争的能力;坚持健康的舆论导向,增强社会的心理凝聚力。
公共服务的主体主要由政府、NGO、私人企业构成,政府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但政府并不是惟一主体。公共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在政府治理中,为了保证和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与控制,可视为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在民间,为了协调行业内或行业间的经济行为,有自发形成的行业公会或行业联盟、行业协会之类的民间组织,以协调行业内的生产流通及共同问题,这也可视为一种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实际上是一个比公共产品更宽泛的范畴,即通过公共服务可以提供公共产品,也可以提供混合产品或私人产品。有学者提出,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应把重点领域放在以下五个方面: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务的水平,普及12年制的义务教育;提高政府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政府科技服务的公共服务水平;投资战略性的公共基础设施等。
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提供上的城乡失衡、地区失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投入失衡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协调、与发达国家相比职能的薄弱等方面。还有学者认为,造成我国公共服务低效的原因,根本在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尚不完善,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全,资本、人员等方面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中间组织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公共服务体制单一等,手段落后等原因。此外,单纯依靠增加机构和人员、进行道义劝告等传统落的后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也是造成公共服务低效,低质的重要原因。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当前我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重视我国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政府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使政府发展的理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全面健康均衡发展”上来,要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具体来说,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特别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二是要更加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三是要创建一套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引导官员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公共管理中应该强调公民和社会处于主导地位而不是政府为主导地位,主张要实现由管理本位、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方向转变,要根据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提供公共服务。其次,要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是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手段。
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实施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由管制型政府和经济建设型政府行政模式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行政模式的转变。基本任务是实现八个转变:由暗箱行政向透明政府转变;由垄断行政向竞争政府转变;由封闭行政向开放政府转变;由全能行政向有限政府转变;由权力行政向责任政府转变;由专制行政向民主政府转变;由人治行政向法治政府转变;由低效行政向高效政府转变;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主要内容有以下15个方面:确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包括理念);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理顺政府与企业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理顺上下级政府关系;确定服务型政府职能;加强责任政府建设;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强透明政府建设;加强高效政府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公共服务型机关;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建立政府效能评价体系等。随着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内容还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就在进一步加强政府经济建设服务职能前提下,重点强化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功能。
7. 服务型政府的模式及类别有哪些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含义
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即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充足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现代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公共性和有限性,决定了政府职能的核心内容是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就是由政府来创建一种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由政府或社会来有效(及时和足量)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扩大的公共服务需求。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下的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并非仅限于政府组织,它需要最大限度地吸纳各类社会团体或私人企业参与到公共物品的供给中来。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方国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政府改革。在这场新兴的政府改革过程中,新的服务型政府理念浮出水面。概括地讲,这种新的理念主要有以下特征:解决本国的财政问题是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门开始引进市场理念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技能;实现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由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的“监督人”;精简政府机构,将自己的职能定位于“掌舵”而非“划桨”。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决定因素
在当今社会,一国政府要成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由四个方面的基本关系决定的。(1)在普遍的公民主权基础上的民主与宪政,将决定国家权力的公共性质和政府为公民服务的地位。(2)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公民的经济而不是政府的经济,在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上,市场经济是主体,政府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3)社会是公民们的社会而不是政府的社会,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中,政府是为公民社会服务的。(4)以政府为依托的直接公共服务满足的是公民的直接需求,而间接公共服务即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则是满足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
政府公共服务的目标就是提供满足公众消费和受益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又分为物质产品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产品。物质产品,人们看得见,摸的着,包括公用设施、公共建筑、如道路、桥梁、车站、码头等;非物质形态的服务产品是政府机构及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为公众提供的各种行政事业服务,包括办理各种证件,各种咨询以及政府提供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保险、社会福利和其他服务事业。
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的构建
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核心,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到公共服务的提供中来,用于改造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模式。主要做法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利用市场主体和市场力量来执行和运营某些公共服务项目,并利用市场竞争压力,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准市场化”;同时将不必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转移给各种社会组织,通过提供资助补贴、减免税收等优惠方式,引导非营利性组织提供某些公共服务项目。根据政府服务职能的定位,构建公共服务型的政府模式必须做到如下四点。
1.以顾客或市场为服务导向,这是公共服务提供从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民本位转变的一个基本选择。其主要途径有:(1)扩大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政府提供什么公共服务、怎样提供,应当事先听取公众的意见,以公众意愿作为第一价值取向,并建立有关了解民意、公共参与决策的渠道、规则和程序;(2)政府公共服务应当以社会的评价为主,以服务对象的评价为主,加大公众影响的比重。
2.公共服务职能的市场化。公共服务职能市场化的范围包括以下方面:在公共工程建设领域,凡是属于经营性或竞争性的项目,必须建立公正规范的竞争机制,通过公共招标、内部竞争和合同外包等市场竞争机制,改变公营部门就一定比民营部门强或者民营部门就一定比公营部门强的固有认识。除了义务教育、基础科研、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必须由政府提供的最基本公共服务外,在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也应当营造竞争环境,利用竞争机制产生的压力来促使服务提供者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3.公共服务职能社会化。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是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顾客导向),即公共服务的提供不再由政府独自承担,政府不再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惟一机构,许多非政府机构可加入到公共服务的产品提供队伍中来,从而使政府可以部分甚至完全地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4.公共服务行政管理“法治化”。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把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从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三个方面着手,强化对权力行使环节的全程监督,及时纠正、制止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把依法行政落实到实处。同时,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依法决策、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水平,确保在行政执行中严格依法办事。
8.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有哪些详细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大致可分为4类:
1、基础性公共服务。人人都可享受的。如:供水、回供电、供气答、基本交通设施(公路、铁路、机场、公交车等)、基本通讯设施(通讯卫星、有线电视网络、电话网、宽带网等),邮电、气象服务(天气预报、地震预报等)等。
2、社会性公共服务。基本上也是人人可以享受的。如:教育、医疗、科普、普法、卫生、社会保险、环境保护、技能培训等。
3、经济性公共服务。主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如:办政务服务网站(让国民了解办事程序)、招商引资洽谈会、高新技术交易平台、融资担保、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等。
4、安全性公共服务。如:军队、警察、消防、国安等。
9. 简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强化的是哪些方面
一是改变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的总量与比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逐步提高公共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并且努力做到经济性公共服务与社会性公共服务相协调。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合理界定与调整中央与地方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财权与事权,有效实行转移支付。
二是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欧盟国家的经验表明,确立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非常有必要。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部分内容,而其中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两部分是专门针对社会最低收入人群的。在保证最低社会保障、初级卫生保健、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保护贫弱者为重点,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从而实现使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
三是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体制和模式。公共服务体制创新是公共服务创新的核心内容。要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体制。要根据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供给模式,实行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即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对那些不具有规模经济特征、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公共服务项目,逐步向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开放,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对那些规模经济特征明显、进入门槛较高的公共服务项目,主要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的竞争;对仍要依靠公共部门来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卫生防疫等重大项目,要加强监管,保障公正,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是高度重视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城乡失衡问题。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解决“三农”问题,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和着眼点。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政策上、法律上、制度上、投入上采取坚决措施,增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调整供求结构,保护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