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是在什么时候首次提出的
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是在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时首次提出的。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
中国在公共服务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公共服务需求压力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服务再分配作用弱,公共服务标准不规范,公共服务主体回应性差等。
1、公共服务型政府仍未建立,公共财政制度仍未完善。一方面是政府用于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不足,二是地区间和城乡间公共服务差距悬殊。
2、各级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划分不清,基层政府财政相当困难。
3、世行报告凸显我国公共服务的不足。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拉大。
⑵ 如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政府主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不完善。在我国,政府同时扮演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专者和监属督者两个角色,这使得对基本公共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管,从而容易产生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此外,由于政府长期的导向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导致政府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经济建设领域,而忽略了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从而,制度层面上的不完善造成了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无法均等化。
第二,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失衡。这主要体现在地区间失衡,其背后是严重的城乡二元化现象。如社保、教育、医疗等资源集中于大城市,乡镇等地区则鲜有覆盖。
第三,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间公共服务提供失衡,除上述的资源集中于城市外,制度上也更为偏向城市,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其完善程度上远不及城镇医疗制度,农民的医疗保障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未来,我国改善基本公共服务面临着比此前更为严峻的压力,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会更加激化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2012年末,我国超过60岁老龄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4.3%,据预测,到2015年会达到16%,到2030年总数会翻一番,这将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产生极大压力,因此目前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⑶ 热点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是什么
基本来权益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应涵自盖公民的生存权、健康权、居住权、受教育权和工作权等基本权利;公共负担性和政府负责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应由公共财政承担、主要由政府负责提供;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应由全社会普遍分享,惠及全体人民群众。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逐步使人民群众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权利得到基本实现和维护,特别是使困难群众和困难地区尽快享受到社会平均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又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最迫切、与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最密切的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均等配置,把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
⑷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把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在总体上应注意两点:一是范围要适中——不能过宽或过窄;二是标准要适度——不能过高或过低。基于此,我国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在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群众能不能享受基本公共服务,首先要看就业服务。我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要确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从政府角度来说,应把“促进就业”摆在公共服务的突出位置,强化促进就业的职能,保证就业服务的均等化。比如,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建立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做好公益性、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就业培训和信息服务;建立县、乡两级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建立面向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基本民生性服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社会保障。构建严密而可靠的社会保障安全网,需要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妇女生育保险以及农村的社会保险,同时积极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目前,这项工作的难点在于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保障差距较大。应在继续推进城市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步伐,以尽快建立并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逐步实现城市和乡村全覆盖。
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一是义务教育。从国情出发,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锁定在对义务教育的保障上,即普及和巩固城乡义务教育。只要是适龄儿童,不论在城镇还是在乡村,不论在东部还是在中西部,都有权利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为此,一方面应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另一方面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从体制上为义务教育均等化提供保障。二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具有公益性质,应列入均等化的范围。应强化政府责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三是公共文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在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方面,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开来。文化事业有公益性,可以均等化,像公共图书馆、农村文化室等,属于政府应该提供的基本文化事业服务。而文化产业则是市场性的,主要靠市场调节。目前,公共文化的数量和质量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不足和脱节现象。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公益基础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公益性基础设施可分拆出两个环节,即“基础建设”环节和“执行运营”环节。对基础建设环节,即不以营利为目标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带福利性的环节,政府应全力予以投资并加强管理,如农村饮水工程、农村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当然,政府对基础建设不可能全部包揽,可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政策。至于市场性的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等,可按市场方式运作。为全体公民提供良好的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等,也是在“公益基础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的内容。国家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约束性指标来考核各级政府的绩效。
在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安全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利益的大事,政府有责任提供安全方面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包括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对于这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平等地享受。
⑸ 如何才能实现公共安全服务的均等化
本公共安全服务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纯粹的公有公益物品。基本 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运用公共财政,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 大致均等的公共安全服务。当前基本公共安全服务非均等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外来流动人口、弱势群体 以及城乡应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供给不足。通过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创 新机制建设、重视弱势群体的救助及其犯罪矫正、完善城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等途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 安全服务的均等化。 【关键词】 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公安机关 【中图分类号】19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40(2008)04—0119一08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缩小区域 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 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在报告中的第八部 分,专门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 建设,是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展开。基 本公共安全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中最基本的一项 公益性的服务,是任何一个政府所必须承担的一项 基本职能,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关系到全体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基本公共安全 服务的有效供给是其他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产出的前 提和基础,而实现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则是人 权保障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条件。 一、基本公共安全服务 均等化的内涵及范围 (一)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的内涵及范围 1.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的含义。 公共安全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 安全服务包括国防安全、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安 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诸多公共产品,即所谓 的“大安全观”所提供的公共安全服务,涉及社 会公众的生命、健康、重要公私财产以及生产、生 活的安全。狭义的公共安全服务主要是指政府向不 特定的社会公众所提供的维护社会治安、防火、维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重大委托课题“浙江省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的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金诚,男,浙江警察学院治安系教授。 �9�9 119�9�9 万方数据 护交通秩序、预防犯罪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本 文将之称为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基本公共安全服务 是世界上大多数政府向公众提供的最主要也是最早 的公共服务。从理论上分析,基本公共安全服务是 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保障全体公民最基本 的人权,保证社会公共领域的基本价值、基本规范 以及基本利益等未受到威胁的状态,从而确保人类 能够沿着社会公共生活的固有逻辑或者人们的预期 正常前进的方向所提供的最为基本的公共安全产品 和公共安全服务。这种安全产品和安全服务是诸多 公共服务中具有保障性质和平等色彩的服务类型, 在一定区域内的全体公民都应公平、平等、普遍享 有。另外,以实践中安全服务的各类型为参照,进 一步对现实中安全服务的制度安排进行分析,则能 更为直观地展现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的范围和内涵。 根据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 非竞争性,我们可以将安全服务分为四种类型,如 图所示: l 私有物品或纯梓的私益物品r 私有局部公益物品或者俱乐部物品 私人保镖服务 公共楼堂馆所的安全侣H服务 可竞争性(私盏性) 非竞争性(公益性) 公有私益物品戚公麸池塘资橱: 公有公益钫岛,纯2菇钫品f幕本叠磐蜜聋 ’f 杜区保安服务、单位保安服务、 服务)t j}安帆蕞为主的杜会秩序维护、犯 报警服务等 罪预肪、袅}椎蚀纛等垒址安垒服务 图1公共安全产品分类图 图中第一象限所涵盖的安全服务是纯粹的私有 物品或纯粹的私益物品,不符合公共产品“公共 性”的特点,不属于本文研究内容;图中第二象 限所示的安全服务,只符合非竞争性,不符合非排 他性,并且非竞争性到一定程度就会消失,出现排 他性和竞争性的问题,如生活小区、大学校园的公 共安全服务等。这种物品或服务可以低成本地实现 排他性,因此可以称为局部公共安全物品,也就是 布坎南所说的俱乐部物品(clubgoods),也不属于 基本公共服务所研究的对象;图中第三象限所涵盖 的公共服务只符合非排他性的条件,但不符合非竞 争性的条件。比如公安部门提供的110报警服务, 它是一种公共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因为报警服务 的公共性决定了谁在遇到险情或困难的时候都可以 根据需要报警,要求提供报警服务。但是,报警这 种消费却是有竞争性的。报警服务虽不是纯粹的公 .120�9�9 共物品,但从报警服务对公民保护所起到的基础性 和导向性作用而言,应当将其纳入基本公共安全服 务的范畴。图中第四象限即阴影部分所涵盖的安全 服务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纯粹的 公有公益物品,其范围包括社会治安秩序的维持、 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护、预防和侦查犯罪 等安全服务。这些纯粹公共的安全服务完全符合消 费上的非竞争性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即是本文所 定义的基本公共安全服务。 2.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的特征。 基本公共安全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之一,具有公 共服务的基本特征,即公益性、消费上的非排他性 和非竞争性。但与其他公共服务相比,基本公共安 全服务还具有自身的特征。 第一,从地位来看,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处于承 上启下的特殊位置,在整个公共服务体系中居于基 础性地位。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的有效供给,是其他 诸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 基础和前提。因此,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具有承接上 下、衔接内外的特殊地位和功能。 第二,从时效性上看,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的需 求具有紧急性。与其他基本公共服务相比,很难预 期公民各种安全需求发生的时间与空间,一旦发生 紧急事件,公民迫切需要安全服务,使得基本公共 安全服务的有效供给具有紧急性。 第三,从后果上看,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的缺失可 能严重危害公共秩序、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政府能 否提供足够有效的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直接决定着政 府能否有效提供其他公共服务。因此,一定区域内基 本公共安全服务的缺失,会带来整个区域内社会秩序 的混乱和基本人权得不到保障的严重后果。 3.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的范围。 对基本公共安全服务范围的界定以及基本公共 安全产品内容的确定,目前学界尚未进行深入研 究。本文以基本公共安全服务提供的主体——公安 机关的职责为参照,将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安全服 务的范围大致确定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预防和打 击犯罪、提供紧急救助和为民服务四个方面。 (--)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保障公民人身、财产安全是政府的天职。“人 人生而平等”,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最基本的权利 并均等地享有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因而在公共服 务领域,政府应该让所有公民都享有水平大体相当 的基本的公共安全服务,即整个社会成员不论其性 万方数据 别、身份、年龄、民族、地域和户籍等,只要其具 备了共同体成员的资格,就可无差别地享受政府所 提供的基本公共安全服务。 所谓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运用 公共财政,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 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安全服务。其 内涵包括:(1)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安全服务 的机会均等,即每一个公民需要政府保护人身或财 产时,其得到这种保护的机会是相等的。(2)全 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的结果大体相等。这 种“结果大体相等”并不要求社会每一成员都享 受到大体相当的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实际上,个人 的基本公共安全需要是不同的,而基本公共安全服 务大多是由个人的安全需要引起的,个人所消费的 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在量上是不相同的。此外,基本 公共安全服务的消费量与个体获益并不存在正比关 系,即一个人消费的基本公共安全服务越多,并不 表示其占有政府的“便宜”越多,相反的是其个 人的人身或财产安全状况堪忧。基本公共安全服务 的“结果大体相等”强调的是“相同情况同样处 理”,具体指的是当政府开启对公民的个体保护 时,应当依据相同的原则、程序,对侵害公民人身 或财产权利的案件作同样的处理,从而使每一社会 成员的人身和财产得到一视同仁的保护。 二、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现状分析 (一)浙江省基本公共安全服务非均等的 现状 1.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安全服务供给的非均等。 近十年来,浙江省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 快,城乡差距不断地缩小。如浙江义乌、萧山等发 达县域,经济模式和人口结构逐步与城市趋同,农 村、城郊、城区几乎已经连成一片,道路交通设施 不断改善,农村先发地区已经形成了大城镇的区域 格局。农村和城郊的工业和商贸飞速发展,外来人 口不断增加,该区域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的发案率 已接近于城区,但在基本公共安全服务的投入上存 在着较大的差别。目前农村地区的警力配备,仍然 沿袭传统农村地区的警力配比。在基本公共安全防 范设施和设备的投入上,如路面监控、农村社区警 务室、乡镇交警中队、乡镇消防中队等基层所队建 设,与城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转载,仅供参考,祝你愉快,满意请采纳。
⑹ 基本公共服务都包括哪些内容
公共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而专定,但基本上属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
(6)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交通服务扩展阅读: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
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
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
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个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会逐步扩展,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⑺ 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做到,有何意义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政府追求的目标。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西方发达国家为克服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强化政府对公共经济领域的垄断地位,推动公用事业等重要行业的国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或均质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世界各国政府积极探索国有公共企业私有化、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制等改革举措。百余年来,各国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推动政治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亚洲地区现代化的进程起步时间不一,各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差别较大。二战以后,先期实现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通过在公共财政、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等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大多数亚洲国家,由于治理理念、政治体制、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人口规模以及连年战乱等因素,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不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席卷全球,亚洲国家中,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认真总结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深化公共服务制度安和公共服务方式的变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较低的国家,主动借鉴发达国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和经验,努力探寻适合本国特点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和策略。在探索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亚洲国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也积累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努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着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始终坚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基本理念,始终坚持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的基本路径。通过改革,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连续大幅度提高,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了坚实的财力基础。
第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要求政府将维护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意味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公共服务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过均等化的制度设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勾画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的宏伟蓝图。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目标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职能转变的要求,突出各自的管理和服务重点;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门的职责,做到权力与责任对等,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立了体制基础。
第五,中国政府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做了有价值的实践探索。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确定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针。主要做法是通过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税
⑻ 我国首次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是在哪一年
我国首次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是在2004年9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强调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重要内容。
(8)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交通服务扩展阅读:
相关概念
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公平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比较突出,并由此使地区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
并已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当前具有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所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⑼ 现在可以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了吗这句话是对的吗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到2015 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版逐步完善,推进基本公共权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 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时候,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明显缩小,争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因此,现在2020年才第一季度,还不能说。这句话是错的。
⑽ 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2年7月出台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从实践操作层面制定了基本公共服务国家基本标准,明确了四个主要目标:供给有效扩大、发展较为均衡、服务方便可及、群众比较满意,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扩大有效供给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从经济上来看,这既包括扩大供给,需要大幅度增加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总量和比例),又包括有效供 给,需要优化和调整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目标在于政府最大化地实现代表性、回应性和责任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转 型和发展,政府通过各项制度或者公共政策更大程度地实现其代表性和责任,回应多元利益主体日益增加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需要基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来完善 基本公共服务国家标准体系,不断健全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从管理视角来看,扩大有效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是从管理社会向社会管理转变的基本措施和重要途径,从 整体上看,社会管理的焦点在于扩大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这一结果上。为获得预期效果,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可以妥善运用各种市场竞争机制,可以通过政 府、市场、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通过多种途径来提供,即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实现提供主体与提供方式多元化。为了实现有效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既应 该强调民众需求导向的观念,又应该扮演“掌舵者”而非“划桨者”的角色,还应该关注服务对象民众的回应即社会满意度。
发展较为均衡是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包括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最直接的因素是公共服务需方与供方的匹配。基本公共服务均衡的实质在于政府兑 现保障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权利的承诺,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与完善教育、住房、就业、卫生医疗等领域内的制度建设,通过具有普遍可接受或可容忍的基本公共 服务结果和机会均等来限制社会的不平等。从宏观层面来看,发展较为均衡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各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基本公 共服务的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从中观层面来看,发展较为均衡是指要基本实现城乡间、地区间在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 业、卫生医疗、养老服务等各种公共资源配置的均衡,尤其要实现各县域内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从微观层面来看,发展较为均衡包括服务领域内资源配置的均 衡、服务结果的均衡以及服务评价的均衡,尤其要明显地提高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公正平等分配能力以及服务评价能力,以解决公众的住房 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均等地享有住房、教育、医疗、劳动的权利与机会。
服务方便可及是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的具体方向。随着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探讨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层面,它的可获得性和方便性是国家基本标准得以落实的重要衡量因素。首先,要健全服务网络。目 前,低收入和贫困群体有较高的基本公共服务需要,但服务网络延伸得不够长,对基本公共服务利用率比较低,导致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方便性相对不足,又由 于他们的支付能力有限,尤其在灾难性事件出现以后,容易因病致贫或者因灾致贫。因此,实现国家基本标准有赖于全面建立以基层为重点的服务网络。其次,要提 高针对特定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设施标准化水平,使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者能方便地获得相应的服务。比如,提高教育机构、培训机构设施的标准化设施是受教育 者、劳动者获得便捷的教育、信息、培训服务的基础。再如,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最后,要保障城乡居民就近获得服务。基本公共服务 国家标准的第一个阶段性目标是通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与服务制度衔接、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等方式,逐渐消除在二元社会结构中基本公共服 务获取的差异性,使城乡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可及性和方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