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农村公共服务是什么
1、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
2、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
3、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比如电网、公路网、水利网、铁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的部分政府需要直接承担起提供责任)。
4、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务。
(1)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展阅读
着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求,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人们的生活质量。
各级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水平为中心,树立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努力实现由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
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农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为农民创新创业创造条件,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有序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发展。
2、加大财政投入,突出公共服务供给重点。有力的财政支撑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基本保障。有效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问题,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要求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总量与比例。
3、创新供给方式,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
⑵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什么意思
内容摘要: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体教育服务内、公共卫生服容务、养老幼托服务、环境治理以及信息服务等子体系。本文对完善这些子体系分别提出建议,以拓展农村公共服务功能,使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⑶ 怎样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真正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制定文化行动纲领,建立行政推动机制。要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版制定政策权、落实措施,切实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有所积累、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针对农村文化建设基础普遍薄弱这一状况,县、镇两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投入和奖励机制;
借用信息技术平台,建立文化共享机制。要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一个新的重要手段,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创建“共享工程”进行补助性奖励,使“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得到较快发展。
⑷ 如何构建区域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
(1)健全组织保障体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乡三级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加强对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的协调和指导,解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基础,构建“市级引导、县级主抓、乡镇组织、村级服务”的市县乡村四级合力的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工作体系。二是强化部门协作。农办、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工商、土地、华数、电信、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合作机制,协调联动,形成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强大合力。
(2)建设“三化”融合体系一是要做好信息化与城镇化的相互融合,全面提升“中心镇”“中心村”“精品村”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带动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网络消费等的发展。二是做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融合,以各地的特色产业为基础做好区域性战略布局,推动电子商务在产业集聚、产业提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方面的应用,带动本地的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建设专业化生产、电商化经营、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新型发展模式。
(3)完善政策促进体系一是研究完善扶持政策。在当前农村电子商务扶持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建议相关部门认真细化和完善鼓励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划出相应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各区、县(市)政府也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切实为推动电子商务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二是研究制定促进政策,在税收、土地、网络等资源配置方面向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和农村网商倾斜。三是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电子商务领域。
(4)强化平台服务体系一是做大做强市级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的集聚平台,同时鼓励县级政府建设相应的服务平台,带动农村电子商务网站的整合发展。二是建设由信息技术服务部门、农业电子商务网站、信用担保机构、物流配送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农村电子商务协会,提供技术、资金、物流等方面的准公共平台服务。三是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村网商的发展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公共信息平台服务。
(5)建立人才服务体系一是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扩大农村电子商务人才总量,提升农村网商的经营技能。二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农村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电商企业经营方式和业态创新。三是建立农村电子商务专家智库,培养一批农村电子商务指导师,帮助农民网商解决经营过程中的问题,破解发展中的“技术瓶颈”。
⑸ 如何构建美丽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学校、医院、文化站、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健全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与财政收入增长同步增长,让乡村产业强起来、设施多起来、环境好起来,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一样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强化规划引领,推动一村一个规划。要根据乡村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农民实际需要等要素,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细化生产、生活、服务等功能区块的定位,合理安排村庄的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田园风貌和自然景观的融合,在美丽乡村的特色上下工夫,在美丽乡村的差异化上找出路,加强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的无缝衔接,确保一村一个规划能落地、可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严控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
3、倡导节约集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发展理念,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减少土地的粗放利用,避免土地利用的浪费。引导乡村民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聚,向农民推荐节地建筑户型,实现乡村住宅用地集约化;引导村办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聚,减少占用非农建设用地数量,实现乡村非农建设用地集约化,挖掘乡村节约集约用地的潜力。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切实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严格禁止乱占滥用耕地行为,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4、倾听农民心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和图片展、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让家家户户切身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得到的实惠,主动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美丽乡村规划要由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美丽乡村规划变成农民的美丽乡村建设愿望。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和积极吸收农民的意见,让农民能够自己选择、自己决策、自己建设、自己管理,推动美丽乡村规划落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按照规划实施,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5、尊重农民意愿,推进特色民居建设。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新建住房和改造危房,注重保护、挖掘和传承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民俗等特色资源和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尊重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全面落实节地、节材、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等要求,切实改变乡村民居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建设模式,确保乡村特色民居数量稳步增长、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和建设质量稳步提高,跳出建新房不见新村、建新村不见新貌的怪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6、夯实产业支撑,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要创新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发展精准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精深加工农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协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把农民组织带动起来,引导农民依托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新兴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和档次,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吃住行游购娱,促进农民增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乡村的产业开发和项目经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做强乡村的产业,增强农民增收后劲。
7、加强村庄整治,提高生活环境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活动,重点抓好交通沿线、河道沟渠、村庄庭院和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实施乡村生产生活污染源治理工程,重点开展以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主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垃圾收集点、中转站、无害化处理场等设施建设,加快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建设,利用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实现畜禽养殖污染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严格落实保护生态的法律法规,加强乡村水域保护和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环境质量。
8、培育文明风尚,提升乡村文化内涵。要加大对地域风情、传统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和传承力度,加大对古民居、古农具、古树木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丰富乡村的文化内涵。针对新型农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不同群体,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有演出看、有电影看、有广播听、有电视看、有书读、有报读、有棋牌、乒乓球等室内文体活动、有篮球、排球等室外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倡导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坚决遏制乡村赌博迷信之风,营造文明和谐的生活氛围。
9、创新社会管理,维护乡村和谐稳定。要推进乡村网格化社会管理,配备专职网格员和网格协管员,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由过去浮在面上变为沉到下面、被动应付变为主动服务,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有需求及时服务,实现乡村社会管理人性化、精细化、信息化。建立乡村多元化调处机制,整合综治、司法、信访、治保等基层工作力量,加大调处力度,及时化解影响乡村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与农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帮扶管理,提高美丽乡村法治化管理水平。
10、深化综合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规范乡镇机构设置,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理顺部门责权关系,引导农民参与乡镇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财政收支管理,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提高乡镇的财政保障能力,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增强村级组织自我发展和自我保障能力。总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经验,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增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投入,强化财政奖补资金项目管理,进一步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⑹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措施有哪些
(一)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
(二)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三)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妇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农村老龄服务。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五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发展农村邮政服务。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综合利用效能。
(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军队和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七)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地震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专业力量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加强防洪排涝抗旱设施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落实安全标准和责任。全力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农村恢复重建工作,加大投入,对口支援,发动群众,加快受灾农户住房重建,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
(八)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农村广大干部要进村入户做好下访工作,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政法工作,推进农村警务建设,实行群防群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严厉打击黑恶势力。
⑺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包含哪些
根据文化产品的分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大致可以分成二类:
一是公版益性公共文化权服务,是指其内容意义的“公共性”特别高,即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主权、文化信息安全或社会稳定,或与国家和民族文化创新、传承直接相关的文化产品服务。这些文化服务,必须由政府直接控制管理或由政府直接投入经费加强建设和发展,如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的新闻频道、国家信息网络、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美术馆、纪念馆等。
二是准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其内容意义的“公共性”较低,并且与国家主权、文化信息安全关联不大、还可以通过培育市场,并通过市场采购获得的文化产品服务,如娱乐、电影、演出、展览、美容、健身等。
⑻ 什么是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
乡村公共设施指由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乡镇企业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内织建设的用于乡村容社会公众使用的或享用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乡村文化教育设施、乡村医疗卫生防疫设施、乡村文艺娱乐设施、乡村体育设施、乡村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乡村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乡村商业金融服务设施、乡村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设施等。也就是为乡村人口和社会服务的公共建筑设施。
公益事业即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企业及其设施。主要包括自来水生产供应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电气热供应系统、卫生保健系统、文化教育系统、体育娱乐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园林绿化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