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综述

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1-10-11 16:04:17

A. 公共服务国内外理论概述

行政变革的理论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新贵无疑是“新公共管理”(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相比教而言,它摒弃了传统政治理论的观察视角,而是从市场和经济学的角度重塑了许多行政的理念和价值,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行政发展架构。同时,必须注意到的是,以丹哈特夫妇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针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倡导“服务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务理论(the New Public Service),他们的观点在我们的服务行政研究中具有值得重视的巨大意义。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扬弃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为政府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有限理性和政府官员的“经济人”假设,政府相似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因此,其核心内容是力图将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门,强调市场竞争、政府工作的绩效评估、行政过程的透明取向、成本效率和顾客导向等。一时间,“企业化政府”、“市场为本”、“政府瘦身”、“重塑政府”成了政府官员使用率极高的流行词语。然而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并没有涵盖当今政府在实践中所应该涵盖的基本理念。而且新公共管理过分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分强调政府向企业学习、用企业提供商品的方式提公共服务,往往会而且在实践中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差别,从而产生伦理上和责任上的问题。另外,在市场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腐败现象。这一切,导致公平与公正问题的凸显。
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政府不再同时掌舵和划桨,而是把划桨的任务赋予更为高效率的市场,政府则专心做好掌舵的工作。丹哈特夫妇则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当我们急于掌舵时,我们是否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从掌控和驾驭社会的角度讲,政府过去已经做了很多,也的确发挥过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现代社会,这种单极化的掌控结构是否还合理呢?现代社会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多元化的结构,即便在公共行政领域它更多的也要体现出公民的主体性。其实公民才是一个多重的角色,他们既是公共财政的主要供给者,也是公共服务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各种生活的参与者和公共利益实现的监督者。归根到底,作为最终的授权者,他们甚至可以通过新契约的形式向民间公共组织授权,而非单独指向政府,这样就使得掌舵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政府在许多时候的角色将不再是主导型的,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至于划桨手也不仅仅是市场这一单一结构能够完全提供的,需要有更为多元的参与力量来重构体系。
2、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扬弃。在对新公共管理进行性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新理论。丹哈特夫妇提供了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比较的一个代表性范式,他们提出了对服务行政有相当指导意义的七个方面:1.服务而非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3.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4.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5.责任并不是单一的;6.重视人而不止是生产率;7.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夏书章先生对此有这样的评价,“在传统公共管理与新公共管理之后,出现新公共服务运动,并非偶然,故不论它们之间的理论观点和具体内容上的分歧和争议如何,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和不容忽视,即强调或提醒公共管理主要是或者归根到底是公共服务的性质。”
与新公共管理建立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观念之上截然不同的是,新公共服务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观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员为公民服务并确实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之上的。新公共服务对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主要体现在: (1) 新公共服务呼吁维护公共利益,“ 当公民能够根据公共利益去行动时,社会的广泛利益才能从一个独立的、孤立的存在中脱离出来,并转变成一种美德和完整的存在,向社会奉献的过程最终使个人变得完整”,这种观念大大超越了建立在个人自利基础上的新公共管理理论。(2) 新公共服务强调尊重公民权利。新公共服务的倡导者坚持认为,政府与公民之间是不同于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的, “公民具有一种公共事务的知识,一种归属感,一种对整体的关切,一种与自身的命运休戚与共的社群道德契约”。新公共服务倡导者相信公共组织如果能在尊重公民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和分享的过程来运行,就一定能获得成功。(3) 新公共服务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新公共服务看到当今政治生活领域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政策制定方面的变化,政府不再是处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更多的利益集团直接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之中。新公共服务认为行政人员应该意识到,公共项目和公共资源并不属于他们自己,作为负责任的参与者,而不是企业家,他们是“公共资源的管家、公民权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街道层次的领导者” ,将越来越多地扮演调解、协调甚至裁决的角色。
3、新公共服务理论需要发展和实践。新公共管理努力实现的是对一系列公共管理困境的救治,现实的问题使得关注效率的工具理性成为必要,相应的它对于追求何种最终价值却少有兴趣,也就缺乏探讨紧迫性的认知。作为一种变革和救治的视角,我们对于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方案予以很多的赞成与肯定,但是这样一种理论进步更多的是建立在技术和工具的层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具有形式偏好性。而新公共服务则试图将管理的视角逐渐切换到对管理乃至社会发展根本价值的关注上来。资于往事,鉴于现实,我们需要在一个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在二者理念中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
尽管丹哈特夫妇在提供的多个项目的比较后发现,二者似乎存在着太大的差别,但是如果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形式和价值事实上必然有相契合的肌理。就如同我们认为即使在公共管理“主体缺位”时期,它也正走在根本价值的漫长回归之路上,并不能因为当时的理念多么浅显而否认那曾是形式与价值耦合的一个历史进程。新公共服务高举价值追求的大旗一方面确实很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困惑,在实践上并不能与新公共管理并驾齐驱。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困惑
公共行政转向倡导服务的价值和实质的正义,需要致力于建设一个公民本位、追求公共利益为根本的行政体系。这样一种理论推定的首要问题“是否可能”或者说“是否具有操作性”将如何来界定呢?事实上,通过分析,我发现有四个困惑必须予以解决才能回答其现实性。
第一,公民何以理性?以公民为本就意味着公共行政必须满足公民的需求并为不断发展的需求提供服务升级的义务。那么,公民的理性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这种理性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
1.公民是否准确的知道自己的需求?公民其实往往最注重基础的需求,而对于可能的或者高层次的需求缺乏认知,这主要是因为需求环境、需求阶段以及需求人群的差异造成的。譬如,生活在城市的人向往乡村田园的环境,而农村居民会觉得现代化的都市生活更好,这种需求的“围城”困境并不意味着绝对的需要,而是阶段性的比较和补差心理。所以公民的需求总是表达不充分或者时效多变的,寻求一种明确的认知似乎目前还不可能。
2.公民是否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即使公民完全知道自己的需求,那他们能清楚无误地传递给供给方吗?答案是否定的。公民的表达取决于三个因素:a.公民表达的能力,这一点是因人而异的,最好的表达能力者能否最清楚的表达尚有疑问,何况千差万别的公民群体。b.公民的表达意愿,公民的表达意愿是受个体情绪影响很大的,不同心理素质和个性的人对表达的见解是不径相同的。c.表达的成本,这一点其实也很关键,如果公民感觉到对话的成本高于收益或者担心投入沉没的话就会放弃许多表达的机会。
3.公民认为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了么?公民的评价体系同样体现出迥异性,即使是同等同质的服务对于不同的客体而言满足程度也是截然不同的,这种困境时常出现,使得服务方不知所措,也往往影响公平性和制度化。
所以,就现实而言,差别的公民个体理性层次不同,作为全体考察时则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只能称之为有限理性的集合。
第二,政府何以令人满意?作为服务供给者的身份,如何让公民满意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作为权力和权利主体的公民在接受服务的时候对于政府不能是感恩或者宽容的感情,他们通常应当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政府是全心全意为我们考虑的吗?政府的人员是由一般的公民担任的,他们具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具有公民的需求,另一方面必须通过本职工作来实现政府的服务。这个特殊群体的集合是不是会带来政府的人格化以及利益集团化?他们考虑服务的基点还能保持公正吗?还有可能在冲突的区域依然保持价值的中立吗?以上的担心不是多虑的,既往的“经济人”假说事实上更加增添了这方面的不确定感。
2.政府能提供尽可能多和好的服务吗?这个问题直接与服务的意愿和政府的能力有关:从意愿的角度,政府在获得充分的授权后,必须有兑现契约的实际行动和完善服务的创新精神,还必须保障能够落实到制度化的设计上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随意性安排;从能力的角度,政府在具体的行政中应当表现出足够的驾驭本职的素质并且有令人信服的实践来进行经常性的校验;这个问题实质上还与政府对公民需求的认可有密切的关系,公民表达的所有需求得到了多大程度的回应、是否带来了未来服务升级的承诺和预期等都是现有较松散公民社会的结构所不能把握的。
3.政府是值得信任和不可替代的吗?既然服务是公民对政府的根本定位,那么政府目前所发挥的功能都是不可替代的吗?在某一种公共产品的提供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已经是最好的可能吗?现实中,多元的社会和多元的结构已经提供了选择的其它可能,政府如果不能证明它还有必要居于主导,就必须放弃过去获得的授权合同,主动退出,但是政府这种自觉的行动常常是缺乏压力和动力的。
所以,政府总是很难令人满意的,改革甚至重塑就成为经常性的工作。
第三,政府和公民何以达成共同的核心价值?作为追求理念的“生产力”与“效率”、“民主”与“正义”、“安全”与“福利”等在社会认知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偏好,公民群体通常不可能达成一致的认识,政府在各个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解读。问题还在于作为被授权的服务主体——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对社会价值的统一发挥影响,又有多大的能力去整合各方开展统一的行动,而且保证不虢夺侵犯公民的权力。另一个方面,公民作为权力的主体为何要去认同某种共同的价值,那些个体和群体多元化的价值之间又如何来保持融合和平衡冲突?我们会发现关于价值的争论实际上归结到最后就是公民与政府关系的根本性基础——合法性认同,公共服务的行政变革不能是停留在技术修补层面的运动,而应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方位重构和超越。
第四,公共服务是现在还是未来?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建构服务行政的事实与价值取向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面对既往的弊端和危机时,形式的修正需要更显得迫切,而对于理念的刻意追求反而显得不合时宜,
那么服务的理论是不是太过超前或者部分地超越了我们的时代而应当被视为未来的理想呢?回答这个问题对于目前指导理论的建设性是不可延缓的,无论是新公共管理还是新公共服务都无法回避。
三、结论
公共服务推定的困惑不是否定了公共服务理论的可能,而是对公共服务必须解决的理论层面提出了建构的基本内容。一种公共服务理论的建立,必须围绕上述的问题展开探讨,任何理论倘使不能解开上述的困惑,那就恐怕还是会“混淆了规范与描述”,难以提供出“一个令人心悦诚服的替代性方案”。历史上的政府形态对于社会发展而言至少已经扮演过两个角色,一个是大包大揽的全面干预者,就像我们在大多数历史时期看到的统治管理形态,另一个是的市场主义和自由主义者强烈要求的“守夜人”角色或者弱势政府。事实上,作为权力本体的公民们真的需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吗?当然不是,新公共服务理论实际上也呼唤了新意义上的政府重塑工程。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向上仰视我们的政府,他们必须记录下我们所能给予的权力、坚决保留的权力和禁止行使的行政权力,并确定法律去保障它们;其次,我们需要一个热心了解我们需求的政府,他们应该划分出必须提供的、尽可能提供的和由第三方更好提供的不同需求层次,然后努力去达成这样的供给;最终,我们需要一个全心全意服务于我们的政府,他们以尊重人的个性、确认人的价值、推进人的发展为使命。因何而服务?归结到一句话就是“民主的政府是为他们的公共服务而存在。”我们所需要的也正是一个服务性的新型政府。

B. 国外公益性地质调查资料社会化服务综述

此文系作者和吴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陆军,副研究员)合作。原载《世界有色金属》2007年第3期

国外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基本是法定的,有关机构为社会提供地质调查成果也是法定的义务,而且要服务到位,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当然,这些服务并不完全都是免费的,有些运行融入了商业化运作机制。因此,有关这方面的服务无论内容、方式,还是效果,均有满足社会需要这只看不见、却能感知到的无形之手在起作用。下面准备就此分6个部分作一介绍。

1 公益性前提下的商业化服务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制定有信息公开法,明确了政府信息、公益性信息必须公开,社会大众有了解、获取此类信息的权利。由于这些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哪怕像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这样公益性较强的事业也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商业性服务机制。在公益性前提下开展商业化服务的具体表现就是实行收费制度。

关于公益性信息产品收费问题,很多国家在其行政法规中均有相应规定。总体原则是:提供公共领域的有关信息不得以盈利为目的,既可以是免费的,也可以是收费的,但即使收费也以不盈利为底线;提供商业领域的有关信息可以收费,也可以免费,但均以盈利为目的。这里选择日本、美国和欧盟的一些信息收费制度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国外信息产品收费制度比较

就地质调查成果资料而言,除最基础的地质资料可以通过网络免费下载外,大部分地质资料都将收取高低不同的费用,几个国家相比而言,美国收取的费用最低,美国的免费资源也是最多的,几乎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65%。在服务收费方面,国外把对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服务费叫作成本回收,但其目的并不是真正为了收回成本,更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更好地提供社会化服务,促使公共资源得到更公平的利用。因此,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引入更加商业化的机制有利于尽可能地改善服务质量,减少对免费服务的不合理要求,促进政府财政资源的公平使用。美国成本回收约占支出的2%,加拿大约占13%,澳大利亚约占30%。没有查到英国回收成本的准确比例,但英国地质资料的收费体系却最详细,也最复杂。

英国数字地质图数据的使用采用许可证形式,用户要使用这些数据必须购买许可证,许可证不独占,也不能转让。许可证价格与地质图比例尺大小、所需面积及所需购买的年限直接相关,在2003~2004年度,不同比例尺与许可证费用的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英国不同比例尺数字地图数据与许可证费用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比例尺越大,费用越高,而且不同费用标准间差距很大。英国许可证费用不仅与比例尺相关,还与用户所需使用年限相关。第一年许可证费用包括数据准备费用(Data Preparation Charge,DPC)、数据使用费用(Data Usage Charge,DUC)和许可证管理费用(Licence Administration Charge,LAC)。第二年继续使用费用包括数据使用费用和许可证管理费用。数据准备费用在£150~350之间,许可证管理费用是£150。应当注意,许可证费用中的数据准备费用是标准数据的准备费用,如用户需要对GIS图幅进行裁剪,还需要另加数据准备费用。英国数字地图数据许可证费用与比例尺大小、面积、使用年限的关系,如表所示。

表3 英国数字地图数据许可证费用

表3中包括数据准备费用(DPC)£150和许可证管理费用(LAC)£150。以上许可证费用仅是单个用户(Seat/user/PC/workstation)使用,若是多用户(Seats/users/PCs/workstations)使用,数据使用费(DUC)将随着用户数的增加而增加,如2~5个用户,将是2倍的DUC,6~10个用户,将是3倍的DUC等。

2 公益性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公益性地质资料服务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服务内容广泛,这些国家提供的地质资料服务几乎涉及到了整个地质资料领域,如区域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环境、地质科学知识等等。从服务内容的深度来说,还可提供大比例尺的图件,有的图件比例尺甚至达到1:10000。二是,服务形式多样,这些国家提供的公益性地质资料,有的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有的可以到指定的商店购买,还有的可以通过电话、E-mail、传真等方式订购。此外,还有一些信息将通过期刊、年度报告等形式向公众提供服务。三是,服务以电子格式提供,且载体丰富。电子成果格式包括ASCII文件、PDF格式文件、Bentley微软工作站格式(.DGN)、ARC/INFO输出格式(.EOO)、Arc/View图形格式(.SHP)、Map Info交换格式(.MIF/.MID)、Map Info格式(.TAB)、小波压缩格式(.ECW)、标签图像文件格式TIFF(包括压缩的和没有压缩的)等,成果载体有纸介质、塑料介质、光盘、磁盘等。

3 多部门联合提供服务

随着地学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地球科学与天体探索的结合,使得地学知识、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正在突破地质调查局的界限,逐渐扩展到了其他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商业机构。也就是说,这方面服务正在朝多部门联合运作方向发展,即使同一部门或单位提供的服务,根据专题内容的不同,也可由不同的小组负责。例如,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地质产品虽然可以在各销售网络都可购买,但如果用户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产品的性能,还可以很方便地直接与产品生产者和制造者联系,取得第一手资料。美国正在开展的空间数据一站式服务项目,更是多部门联合提供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典范。目前加入该项目的政府职能部门已达19个,这些部门通过合作提供统一的服务,以改善公众和政府利用地质空间数据的能力,同时也支持商业性服务。

4 服务的信息化程度较高

多数国家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都有统一的门户网站,通过这些门户网站,用户可以进行成果目录和元数据的查询。一些国家的相关产品搜索系统相当完善,在查询时可以使用通配符,在多关键词的查询中可以选择逻辑关系(与、非、或)。还有一些国家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查询方式,不仅可以通过关键词查询,还可以在地图上直接查找,如美国地质调查局采用了Web GIS技术,用户既可以通过浏览器直接浏览地图,也可以在地图上进行搜索。除完善的查询系统外,大部分国家的门户网站都有主题列表,一些国家按专业性质列表,一些国家按照字母顺序列表,还有一些国家则按两种形式列表,这样可以方便用户查询,直接在列表中查询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网络是用户获取产品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用户既可以免费下载部分产品,也可以通过网络订单或E-mail订购所需要的产品。例如,通过网络加拿大用户可以获取29%的数据,美国用户可以获取27%的数据,澳大利亚用户可以获取8.5%的数据。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国家大多是多部门联合提供社会化服务,在门户网站上查找的地质成果产品可能属于不同部门,但这并不影响不同部门通过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服务。

随着数字制图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特别是3S、5S等空间数据集成技术的发展,地质资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数字地图技术进入实用阶段,80年代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开始生产地学图件。GIS(地理信息系统)及之后开发出的相关技术在地学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与地理坐标相关的问题,解决环境资源管理规划问题,如世界上第一个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就是加拿大为处理土地调查获得的大量数据而建立的。目前,GIS为公众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途径主要有三种:①提供以电子地图为典型的GIS产品(包括数据与软件);②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GIS服务;③采用触摸屏的方式在公共场所向公众提供GIS服务。

5 重视地质科普知识服务

国外一些国家十分重视地质科普知识的服务,通过普及地质科学知识来提高公众对地质事业的关心和认识,进而促进地质事业的发展。在网络上,加拿大地质科普知识服务主要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地质专家答疑(Ask-a-geologist)。凡对加拿大地球科学感兴趣或想了解这些知识的人,可以向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专家们提出相关问题,请求他们的回答。询问者只需在问题框中填写想要请教的问题及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专家们就会通过电子邮件将结果返回给询问者。二是通过加拿大地质调查局教育站点,向公众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内容包括加拿大景观和地形(简单的说明)、加拿大气候变化海报、继承加拿大地球科学传统、加拿大地震、地磁——北磁极、地磁——磁偏角、城市地质、加拿大山崩、雪崩、沙格奈河洪灾等等。三是提供地质科普知识材料。这是加拿大地质调查局为提高公众对地球科学的认识,特意为学生和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人制作的地质科普材料,而且还有很多视频材料。内容主要有地球科学家、加拿大地震、加拿大地质调查的过去和现在、加拿大与大西洋矿产资源、地球科学制图方法等等,这些视频材料可以从加拿大地球科学信息中心短期借用。

英国地质调查局也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地质知识普及教育,内容包括:地图制作、常见地质问题、地质年代表、地质概况、岩石、英国地质科学文档、火山、化石、科学和社会、地震、地质旅游指南、主要地质事件等等。另外,英国地质科普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通俗化,即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便于社会公众接受。例如,在介绍砷对地下水的污染时,就列举了孟加拉国砷污染地下水的典型事例,并展示了一些现场照片。

6 重视社会化服务的配套工作

为推动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国外还非常注重社会化服务的各项配套工作,如美国在这方面就做的十分成功。

(1)重视社会需求,大力宣传地质调查资料。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重视社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主动促进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如:设立专门联络机构与政府部门、国会、联邦专业委员会、企业和社会公众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通过公开发行报刊、电视及召开成果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科学和相关信息成果。

(2)重视队伍建设,使地质调查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得以长期延续。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区域性和专业性很强,需要有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丰富工作经验和大量资料积累,且人员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来完成相关任务和保障成果的质量。美国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发挥重要作用,得益于USGS有一支高素质且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该局能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接替,并能及时调整队伍的专业结构。在吸引人才方面,USGS还采用了设立国家研究基金,在全国招聘地质、生物、地下水等专业博士后到该局工作等方式。

C.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

茹湘兰

(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

摘要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作为地质工作服务于社会的主要载体和服务窗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主要指的是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为社会提供的地质资料服务,具体包括地质资料、数据的提供,数据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定制服务等。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是地质工作服务于社会的主要载体和服务窗口,是地质工作价值的主要体现。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基础地质信息服务,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地质资料仍然是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合理利用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并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项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也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列为六项重大任务之一。同时,新一届政府也强调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国土资源部服务社会的窗口,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在我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现状

1.1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机构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制基本建立,形成了国家和省两级汇交管理体制和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绝大多数馆藏机构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健全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制度,对人员进行了培训,建立了地质资料服务网站,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于2004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出台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全面启动。经过努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1.2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制度不断完善

近年来,为全面提高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相继出台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关于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的通知》、《关于印发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通知》和《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等,为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提供了法律保证。

1.3 传统服务不断完善,网络服务逐渐加强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积极开展服务工作,2007年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为3.9万人提供了地质资料服务,利用资料约265.7万件。

目前,除提供传统的纸介质资料服务外,各类数据库成果,如系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及化探原始数据、全国矿产地数据库等都已向社会提供服务。馆藏机构在不断完善传统服务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现代服务方式。在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立了独立的地质资料服务网站。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方式更加多样。特别是全国地质资料馆于2006年11月开始在网上提供部分图文地质资料在线浏览和下载服务,首次实现了在线地质资料服务从目录服务向“内容服务”的转变,是地质资料网络化服务的重大突破。

2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主要问题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地质工作发生深刻转变的新形势下,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网络化的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与社会对地质资料服务的需求相比,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

2.1 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政策不配套

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已成为21世纪各国地质工作战略重点的今天,我国的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完善,多层次和多单位各自提供服务,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没有统一的服务窗口、没有统一的服务政策、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严重影响服务质量。

相对发达国家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内容、版权与收费、信息发布、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政策等方面,我国目前只有框架性的规定,缺乏有效、具体的规章制度来指导和管理服务工作。

2.2 在线服务的信息数量和质量落后于发达国家

从1993年美国地调局(USGS)的WWW服务器开始运行算起,多数发达国家先后启动了基于互联网的地学信息服务。1997年,USGS分布在全国的服务器数目已达14类300多个,信息量不断增加,服务范围覆盖全世界。2005年,USGS平均每月成功的服务请求达2400万次,经网上传输的数据量达180 GB,访问的页面数200多万。

我国拥有丰富的纸质和数字化的专业地学信息资源,而且在地学数据库的建设方面特别是1:20万、1:5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设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受地质资料保密问题的影响,能够提供在线服务的信息量相对较少,目前,只有一些小比例尺的图件和图集提供网络化服务。

2.3 馆藏服务资源积累不足

全国地质资料馆分别于2004年、2007年,开展了用户需求与服务满意度调查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馆藏服务资源问题是用户反映最多、最突出的问题。

馆藏新资料少,很多地质资料汇交不及时或不汇交,导致馆藏机构在服务过程中出现“无米之炊”。阅者到全国地质资料馆来查资料,发现很多地质工作早已完成,就是看不到资料。我们曾经做过一项统计,2004年度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8项,2005年度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0项,以上18个获奖项目向全国地质资料馆汇交资料的只有1项。由此可见地质资料汇交情况不佳。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学数据信息资源积累严重不足,如社会急需的1:5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目前只完成1200幅,1:25万地质图数据库建设刚刚启动;为矿业所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地面物化遥数据库尚未开展工作等。

全国地质资料馆开展多年的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截至2007年底仅完成2.4万种,约占全部馆藏资料的20%。而恰恰就是这20%数字化的图文地质资料,2007年的复制服务量是全部纸质资料复制服务量的2倍。

2.4 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宣传力度不够,开发利用欠缺

地质资料应用范围广,潜在应用价值大,但目前服务宣传力度不够,宣传范围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国土资源、有色、冶金、煤炭等与地质调查工作密切相关的行业或部门,影响了服务范围的扩大。另外,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宣传内容过于专业化,使一些潜在用户不能够理解我们发布的服务信息,如旅游部门等。另外,馆藏机构受人员编制和人员素质的限制,较少进行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无法满足很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 提高我国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因此,新时期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以建立健全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以海量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清理、整合和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组织、政策、标准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提高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程度为宗旨,有效改善地质资料服务环境,提高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3.1 加强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政策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搭建统一的服务平台,在统一政策体系框架内,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领域,规范服务行为,为社会各界提供地质资料服务。

进一步完善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政策,其中,定价原则与标准是推动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与共享的核心问题,涉及无偿、有偿、有偿的程度、信息的成本费及信息服务费等诸多方面。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有效地平衡地质资料的生产者、用户与管理部门的利益关系。

同时,要建立健全客户服务机制,明确服务范围、服务目标、服务方法手段以及客户的权利和义务等,建立服务评估机制,切实提高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水平。

3.2 加强地质资料服务资源积累,推进“一站式”服务

地质资料服务资源的不断积累与更新是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工作基础和关键环节。馆藏机构需要源源不断地接收新成果、新资料,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因此,第一要加强地质资料汇交工作,把应该汇交的资料及时收上来,为社会提供服务。第二要加强实物和原始地质资料的管理,开展清理工作,把重要的实物和原始地质资料汇交上来,丰富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内容。第三要通过开展馆藏资料数字化建设、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重要原始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重要钻孔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和境外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实现地质资料公共服务资源的积累。同时要整合多种地质信息资源,构建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搭建“一站式”地质资料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树立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的新形象,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

3.3 增加地质资料公共服务投入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国家在地质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积累了海量的地质资料成果,与国家对地质工作的巨额投入相比,作为保管这些成果资料的地质资料部门长期投入不足,因此,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的投入,认真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切实解决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4 加强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队伍建设

人员紧张已是资料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急需加强人员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这是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多样化、专题性的服务。

3.5 加强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宣传

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各种媒体,通过专题报道、成果发布、科普文章、宣传橱窗和发放宣传品等形式开展服务宣传工作,扩大用户群体和服务领域。

D. 如何建立服务型政府国外研究现状

1. 完善公共服务职能。一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系。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发展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做到公共服务不“缺位”。二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水平。要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提高公共产品的总量与质量,使公平服务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力争使公共教育支出、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三是建立适合省情的公共服务模式。从公共服务支出来讲,应以社会性公共服务支出为主;从公共服务消费来讲,应当做到覆盖面广、水平适度、兼顾公平与效率;从发展过程来讲,应当优先完善教育与科技公共服务;从公共服务供给来讲,应当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四是创新公共服务的方式。借鉴西方的做法,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开放一些公共服务的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社会组织和企业进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探索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坚持政府购买劳务、购买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应标承办劳务和服务,进行合同管理,按合同兑现报酬。五是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制度。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科技补贴制度、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制度、公共服务参与制度、社会合作制度等。六是实现人人享有公共服务的目标。满足全体公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需要,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贫有所助、病有所医、幼有所教。

2. 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把取消和调整的审批项目落实到位。对省政府决定取消的审批项目,任何部门和市(州)、县(市、区)政府不准再行审批或变相审批;对省政府决定改变管理方式的审批事项,要按规定交由社团、行业组织或中介组织实行自律管理,并指导其制定操作规程,健全运行机制;对省政府决定下放管理层级的审批项目,要放得下、接得住,不揽权、不推诿。二是加强后续监管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取消审批后还需通过其他方式监管的事项,制定并落实后续监管措施和办法。不断探索行政机关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方法和手段,强化间接管理和事后监督,充分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的作用。建立行政审批项目动态评估机制,对现有行政审批项目作进一步的调整。三是加快《行政许可法》的配套制度建设。建立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的操作规则,积极探索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统一办理行政许可的制度。完善有关听取第三人意见的程序,便于申请人、利害关系人陈述和申辩。要认真执行听证制度,依法确定听证的具体范围,制定听证规则。四是清理规范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建立政府部门依法监管、社团和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中介组织依法执业的制度,按照“正确引导、依法规范、加强监管、严格自律、推动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这项工作。

3. 明确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与途径③。一是强化宏观管理职能。主要是强化战略引导职能;强化平衡协调职能,制定相关法律法观,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强化保护职能,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规避风险。二是弱化微观管理职能。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方式。凡能由市场调节、企业自己决定、中介机构能提供服务的事项,政府坚决退出不再审批。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坚决下放,不能“错位”、“越位”。三是合理划分行政职能。凡由省政府管理的权限由省级政府负责,凡由市州政府管理的事项由市州负责,凡由县级政府管理的事项由县(市)负责。四是转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政府应促进中介组织、行业组织等社会组织的法制建设,明确政府与中介组织、行业组织的关系,摆脱其与政府部门的从属关系,割断其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脐带”,实现真正的脱钩,把社会管理的有关职能真正让位于中介组织和行业组织。

E. 国内研究现状

1.2.2.1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研究已步入规范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工作,产生了大量的实物地质资料。当时的管理模式是由各地勘单位建立岩心库,一些地质局和地质院校建立地质博物馆,保管资料设施简陋,技术方法落后,服务对象大多限于本单位或本系统,对地质资料的服务意识较为淡薄,基本不提供对社会的服务。对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研究工作开展较少。

2002年,国务院印发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明确提出了实物地质资料的概念“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明确了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内容:“公开和利用”,并明确提出“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的地质资料等由地质资料馆或者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予以公开”、“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可以有偿利用等”。

2003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明确了国家级和省级地质资料馆的服务职责“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应当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提高地质资料的处理、保管水平,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公布地质资料目录,开展对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2008年,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我国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工作进入新的阶段。办法明确规定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机构的职能“建立健全馆藏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利用制度”“并向社会提供实物地质资料服务”。

2012年,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57】),再次明确了“馆藏机构及受托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地质资料库房,依照相关规定对原始地质资料进行保管和提供服务”。

1.2.2.2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研究开始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专家翻译了部分发达国家的相关资料,对包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国家的实物地质资料服务情况进行了考察,并撰文介绍了这些国家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先进经验。如:任香爱(2013)发表的《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政策与方法对比》,分析了发达国家与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政策方法;刘凤民、任香爱、夏浩东等(2013)发表了《荷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概况》及《英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及其启示》;陈新宇(2013)发表了《俄罗斯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及《国外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特点与加强我国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的建议》。

1.2.2.3 我国各省和各行业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研究开始起步

近年来,各省主管部门开始了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研究。各省管理人员针对各省的不同情况,介绍了各省的服务现状及管理建议,对建立我国省级实物地质资料服务模式做出了探讨。如任香爱(2013)发表的《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乐艳莉、陈忠良(2011)发表的《上海市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李东风等(2013)发表的《建立辽宁省矿产资源勘查实物地质资料筛选分级标准的思考》,李卉、於顺然(2012)发表的《江苏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与对策建议》,张红、张美芝(2008)发表的《山东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及对策》等。

各行业也根据行业的不同,对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进行了探讨。如贾显英(2013)发表的《浅谈油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岳玉山(2009)等发表的《地质岩心实物资料的标准化管理》。

1.2.2.4 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研究内容由生产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

最初几年,实物地质资料研究的内容大多数属于实物地质资料的管理(即采集、汇交、库藏等方面),服务研究资料较少。近年来,实物地质资料研究的内容开始逐步转向服务研究转变。如:任香爱与张业成(2013)发表的《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研究与产品开发的总体设想》,提出了开展我国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研究的总体设想;高鹏鑫(2013)发表的《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体系框架及其内部组合关系》,论述了服务研究的框架及体系内部各子体系的相互关系;本人(2013)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发表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初步探讨》。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看,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国情不同,还没有完全可以借鉴的国外关于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研究成果的成熟模式,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服务体系。

(2)国内对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研究刚刚起步,近年来也取得明显的进展。但大多数可借鉴的研究资料属于地质资料的范畴,由于实物地质资料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服务研究还比较薄弱。

(3)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偏重于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研究,对服务的研究比较薄弱。

(4)对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的研究仅限于个别产品的开发和利用,还没有根据公共服务需求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

阅读全文

与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综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294
内地音乐版权 浏览:208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