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圳发布营商环境4.0改革政策 率先开展商事登记行政确认制
6月18日,深圳正式发布营商环境4.0改革政策,提出26个领域共计222项改革任务,着力解决一批制约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的突出问题。
本轮改革提出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登记行政确认制、率先放宽部分领域市场准入、独立公平竞争审查等十大改革试点。在放宽市场准入方面,推动出台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进一步放宽科技创新、金融投资、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领域市场准入;探索出台鼓励外商投资的前沿技术领域特别管理措施清单。
此次4.0版提出要打造全市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据要素交易平台、企业服务平台等十大功能性服务平台,其中将构建统一的企业服务体系,以“深i企”为统一归口,建立全市统一的市场主体服务平台,实现政策统一发布、诉求统一收集、事项统一办理。
此外,此次4.0版提出,深圳将推进十大营商环境前瞻性立法。加快推进反不正当竞争、社会信用以及数字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十大立法,推动立法与产业创新相协调,为新经济产业有序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 深圳发布营商环境4.0改革政策
6月18日,深圳正式发布营商环境4.0改革政策,提出26个领域共计222项改革任务,着力解决一批制约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的突出问题。
本轮改革提出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登记行政确认制、率先放宽部分领域市场准入、独立公平竞争审查等十大改革试点。在放宽市场准入方面,推动出台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进一步放宽科技创新、金融投资、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领域市场准入;探索出台鼓励外商投资的前沿技术领域特别管理措施清单。
此次4.0版提出要打造全市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据要素交易平台、企业服务平台等十大功能性服务平台,其中将构建统一的企业服务体系,以“深i企”为统一归口,建立全市统一的市场主体服务平台,实现政策统一发布、诉求统一收集、事项统一办理。
此外,此次4.0版提出,深圳将推进十大营商环境前瞻性立法。加快推进反不正当竞争、社会信用以及数字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十大立法,推动立法与产业创新相协调,为新经济产业有序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 重大利好!深圳出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专项政策
前不久,电哥从相关渠道获悉了深圳出台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专项政策,最高资助2亿元。这样的专项政策,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无疑是一件利好。
《深圳市关于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若干措施》原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抢抓产业智能化发展战略机遇,推进我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形成技术引领和应用示范的创新发展格局,特制定以下支持措施。
一、增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快产业链核心环节突破。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核心领域和重要环节,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短板,面向全球悬赏任务承接团队,重点解决前沿技术工程化和关键零部件研制等瓶颈问题,按项目总投资40%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2亿元。
(二)推动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攻关V2X通信技术,机器视觉、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环境感知技术,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等导航技术,算法设计、处理芯片、操作系统等决策规划技术,按参与主体项目研发投入的50%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1500万。
(三)加速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机构设立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围绕操作系统、视觉系统、车载雷达、人机交互、V2X通信、平台及应用软件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关键领域开展工程化研究,按项目总投资40%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二、构建协同共享发展生态
(四)加强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支持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用合作,鼓励构建开源开放生态体系,降低共性技术研发成本,鼓励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对获得批复的项目按照相关政策予以配套支持。
(五)搭建优质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和机构提供产业公共服务,面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搭建产品技术测试认证、标准规范研究制定、数据与信息安全评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按项目总投资40%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六)支持城市级场景仿真研究。支持承担单位研究复杂道路的环境建模、仿真验证、评价测试系统,对开发仿真测试平台的主体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对开放仿真平台供其他单位开展实验的,根据开放情况给予事后运营补贴。
(七)加强创新成果培育应用。支持自动驾驶应用推广,对车辆智能化、无人化技术改造的项目,根据运营成果给予实施主体最高500万元支持。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八)提升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建设以数据为基础的无人车辆交通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分析车辆、人流、基础设施等数据信息,实现车辆轨迹追踪、人流和车流管控、交通安全预警等智慧决策,实现车辆和交通智能管理。
(九)加大智慧交通投入力度。加紧完善城市道路智能基础设施,分阶段、分区域开展道路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快部署智能信号灯、多功能智能杆、V2X路侧单元等设备,构建支撑车路协同的道路交通环境。
(十)扩大智能网联汽车场景规模。在全市范围内有序开放更多街区、道路、机场、关口、港口作为智能网联车辆示范应用场景,推动无人化、智能化车辆广泛应用,鼓励开展开放场景内自动驾驶出租车、公交、短途接驳、物流配送、清扫车、停车场、高速道路等形式的示范应用,对于示范车辆行驶里程累计达到1000公里的运营主体,根据示范应用效果给予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
(十一)创新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市场主体。鼓励筹建全市统一的新型智能交通运营商,负责数字化智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壮大。
四、完善产业配套环境
(十二)鼓励智能网联车辆开展道路交通测试。在坪山区建设功能齐全、特色突出的智能网联交通测试场,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全面融合的测试环境。对我市参与深圳坪山智能网联交通测试区测试并获得深圳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通知书的主体减收至少20%的测试费用。
(十三)支持参与制修订智能网联汽车标准。鼓励企业和机构积极开展技术、测试和检测等标准制修订,对获得发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
(十四)加强行业技术交流合作。鼓励与国内外行业组织、领先企业开展交流合作,搭建高水平的产业合作交流平台,对举办展会、高端论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行业带动力的活动,最高给予300万元资金支持。
(十五)加大科研人才引育。大力支持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引入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顶尖人才和团队,根据现有人才政策给予落户补贴,并将符合条件的人才纳入人才住房政策适用范围;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平台。
(十六)增强金融资本支持。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产业,积极吸引龙头企业、产业投资基金和投资机构,建立覆盖全链条的资本支持体系。
五、附则
(十七)各责任单位应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落实措施和操作规程,明确资助、奖励的条件、标准和程序。
(十八)本政策措施与市级其他同类型政策不得重复享受。获得本措施规定资助的,各区可按比例给予相应的配套资助。原则上,市、区对同一项目累计资助金额不超过该项目经审计认定支出的50%。
(十九)获得资助的企业若存在重复申报、弄虚作假、采取手段骗取资金或者违规使用资金等情况的,将按照《深圳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惩戒。
(二十)本政策措施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有效期5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4. 深圳政府补贴申请都有哪些
1.场地租金补贴:每个月补贴500~2340元,合计2-8万
2.社会保险补贴:每个月补贴650元,合计2.3万
3.初创企业补贴:一次性1或1.5万
4.创业带动就业补贴:一次性补贴3000元
5.创业无息贷款:15-30万
5. 互联网行业可以申报哪些政府扶持项目
省级“互联网 ”专项引导资金。
1、加强专项扶持。统筹相关专项资金设立省级“互联网 ”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互联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平台建设、重点项目孵化、初创企业补助、商业模式创新等相关应用示范。同时,探索创新资金扶持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
2、加大信贷支持。政府出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要加大对“互联网 ”企业的支持力度;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展的“互联网 ”企业担保业务,省再担保公司可适当提高再担保代偿比例。支持省内地方法人银行根据“互联网 ”企业需求,创新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专项贷款,开辟绿色审批通道,采取银团贷款、“财园信贷通”等方式,支持“互联网 ”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重大项目贷款,省级“互联网 ”专项引导资金给予风险补偿和贴息支持。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大力引入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鼓励各种社会资本以天使投资形式支持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增信等服务,鼓励通过债券融资方式支持“互联网 ”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互联网 ”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鼓励“互联网 ”企业上市挂牌,省财政安排资金对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的省内企业每户一次性补助50万元,对在上海、深圳及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省内企业每户一次性补助500万元,上市企业所在地政府也要给予适当补助。
(5)深圳公共服务平台政策扩展阅读
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着力做优存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着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开放共享。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
坚持融合创新。鼓励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以融合促创新,最大程度汇聚各类市场要素的创新力量,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
坚持变革转型。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平台作用,引导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创新网络化公共服务模式,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坚持引领跨越。巩固提升中国互联网发展优势,加强重点领域前瞻性布局,以互联网融合创新为突破口,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安全有序。完善互联网融合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和防护,保障网络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方式,促进市场有序发展,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形成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
6. 深圳:入户政策不宜再放宽,将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深圳户籍政策再度引发关注。
2020年深圳两会期间,有市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对在深圳市工作且已缴交社会保险至少达到15年以上(不含因任何原因导致的社保补交)的非户籍居民,延长入户年龄至国家法定的退休日期,对这些来深建设者群体,在他(她)们自愿且主动提交入户申请后,希望不设定其他的入户条件。
近日,深圳发改委回复了这一建议,其中指出,深圳入户政策目前在国内主要大城市中几乎最为宽松,且已覆盖所有群体,不宜再加以放宽。若按照法定退休前不设年龄、缴纳社保15年即可入户的敞口式政策,作为千万量级人口规模的超大城市,可以预见的深圳户籍人口增长将面临失控局面,最终造成人口剧增,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同时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导致与实现民生幸福城市背道而驰的后果。
诚如回复所言,在主要大城市中,深圳当前的入户政策已经十分宽松。这一表态只是暂时否定了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并未传递出政策收紧的讯息。
而在与户籍政策紧密相关的公共服务覆盖方面,深圳发改委提出,下一步将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为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深工作、生活创造更好条件。
2020年年初仍传递出宽松落户信号
正如深圳发改委所说,深圳入户政策目前在国内主要大城市中几乎最为宽松。
2016年8月,深圳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口服务管理的若干意见》、《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及《深圳市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办理规定》三个文件,其中提出将纯学历型人才落户门槛放宽至大专及以上,对人才入户量不设指标数量上限。这也被视作深圳加入城市“人才争夺竞赛”的一个标志。
而除了人才引进落户之外,深圳的入户途径主要还有纳税迁户、政策性迁户和居住社保迁户三大类。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不仅给了人才宽松的落户门槛,上述《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对父母随迁、夫妻随迁和子女随迁也作出了规定,提出在年度计划安排额度内,经审批可办理政策性迁户。
此外,2017年,《深圳市积分入户办法(试行)》正式启动申请,这是深圳首个单纯的积分入户政策,其特点在于,完全无学历、技能方面的要求,旨在为长期在深稳定就业和居住的非户籍人口开辟一条新的入户渠道。自2017年起,深圳连续三年每年放出10000个积分入户指标。
得益于过去几年宽松的户籍政策,深圳的户籍人口持续大幅增长,但“人口倒挂”现象仍然严重,深圳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末,深圳全市常住人口1343.88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494.7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36.8%。
2020年年初,深圳市六届人大八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关于深圳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2020年的规划,报告指出,优化户籍迁入政策,户籍人口新增50万人,其中审批类迁户指标控制在16.5万人以内。
结合深圳过去几年的户籍人口增长情况来看,50万人的预期新增目标,意味着深圳仍然在致力于户籍人口的较快增长。
但2020年2月起,深圳暂停申报全市在职人才引进审批类业务,应届毕业生接收、人才引进核准类业务则正常办理不受影响。
对于何时重开的咨询,深圳人社局不久前回应称,根据《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精神,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审批类积分入户方式,目前该局正会同深圳市有关部门修订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深圳人才引进审批类积分入户业务,待政策调整完善后开办,具体开办时间另行通知。
近几年深圳户籍人口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事实上,户籍制度之所以备受关注,一个核心的原因在于户籍上绑定了很多公共服务。
深圳作为超大城市,诚然存在市发改委所说的,如果实施敞口式入户政策,可能会带来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尖锐的后果。但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要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鼓励地方政府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提高居住证持有人城镇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服务的实际享有水平。
4月13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其中也强调,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鼓励在人口集中流入城市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供给,优化事业编制调配、增加教师编制数量等。
这也意味着,尽管超大城市在户籍制度上仍然保留一定的门槛,但因为存量常住人口数量庞大,同样需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以更好地覆盖常住人口。
深圳在这方面有一些不错的基础和表现。譬如,在义务教育领域,深圳使用公办学校学位安排来深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对未能安排在公办学校而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实行政府购买学位的政策,确保随迁子女在深享受到公平的免费义务教育政策。
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完善居住证制度,鼓励根据实际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等。
此次深圳发改委的回复也指出,下一步,深圳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为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深工作、生活创造更好条件。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果能够实现公共服务按照常住人口配置,使外来人口到城市居住、生活的成本有所降低,实际上跟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相似。
(作者:王帆)
7. 国家给深圳特区什么优惠政策
1、 一般行业
A、 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30%减按15%征收;3%地方所得税免征。
B、 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在依照税法规定2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对认定为产品出口的企业的年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企业产品产值70%以上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认定为先进技术型企业,在依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延长3年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C、 经认定的出口型企业,减半缴纳其工业用地"土地使用费";经认定的先进技术型企业,减半缴纳土地使用费5年。
D、 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超过500万美元,经营期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年和第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E、 深圳经济特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特区内生产并销售的产品,免征工业环节的增值税。《关于加强深圳经济特区地产地销税收管理问题的意见》(1997年)
2、 集成电路产业
A、 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自认定之日起至2010年底以前,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生产的集成电路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增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集成电路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B、 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生产性设备,内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报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其折旧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三年。
C、 深圳市设立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比照从事港口、码头等能源、交通建设企业的税收优惠,即经营期在15年以上,经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D、 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可按当年销售净额的15%提取研发费用。所提取的研发费用当年未使用完的,余额可结转下一年度,实行差额补提。当年企业的开发投入超过提取金额的,可据实列支。
E、 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进口自用生产性原材料、消耗品,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F、 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引进集成电路技术和成套生产设备,单项进口的集成电路专用设备与仪器,除国务院国发[1997]37号文件规定的《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G、 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或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um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 按鼓励外商对能源、交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进口自用生产性原材料、消耗品,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H、 对经认定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引进集成电路技术和成套生产设备,单项进口的集成电路专用设备与仪器,除国务院国发〔1997〕37号文件规定的《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I、 规划建设首期面积3至5平方公里的深圳市集成电路产业园区。经认定进入产业园区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免收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市政配套费和土地开发费。
J、 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引进的国内外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在深圳市购买商品住宅的,其购买一套商品住宅的房款可以抵扣其申报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额,可采取先征后补的办法。
K、 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所需的国内外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及其家属落户深圳,不受进入深圳户口指标限制,免交城市增容费。
L、 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视同软件企业,享受软件企业的有关税收政策。
3、 软件产业
A、 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的软件产品,2010年底以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征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将进口的软件进行转换等本地化改造后对外销售,其销售的软件可按照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的有关规定享受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
B、 新创办软件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免三减半";国家规划布局内的软件企业,或省、市政府确定的重点软件企业,实行"五免五减半",其中第三至第五年已交的减半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由市财政给予补贴。
C、 软件生产企业的工资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D、 对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减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E、 对软件企业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除列入《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F、 鼓励软件企业通过GB/T19000-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或CMM认证等国际资质认证。凡通过CMM-2级以上国际资质认证的,市外贸发展基金给予支持。
G、 设立软件企业孵化器。对于进入孵化器的新创软件企业,政府在科技专项经费中安排资金补贴。
H、 从事软件工作的软件系统分析员和系统工程师,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或有重大发明创造的软件开发人员,准予其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在深圳落户(不分随迁或工作调动),免交城市增容费。
I、 企事业单位购进软件,凡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内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报由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4、 物流
A、 在全市六大物流园区设立的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企业,其新增建设用地地价按优惠20%计收;笋岗物流园区项目按商业、仓储各50%计算,其他五个物流园区项目按商业25%、仓储75%计算;物流配送项目地价可以分期支付,最长期限为3年。商贸流通企业的大型冷库、配送中心的用电可按工业用电标准支付电费。
B、 被认定为重点物流项目的企业将在土地、用电等方面享受优惠,并在办理立项、建设等相关手续过程中可使用"绿色通道",实行快速审批。
5、 金融
A、 总部或地区总部在深圳的金融机构新购置办公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在专项资金中一次性给予补贴。
B、 教育部门在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市、区教育部门应当安排其子女就近就读重点学校。外籍人士子女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优先在深圳的国际学校和部分其他学校学习。
C、 在深圳经济特区设立的中外合资或外资银行经营期在10年以上、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事金融业务取得的收入从开业之日起可享受5年免征营业税。
6、 创业投资
A、 创业投资机构对《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指南》确定的项目进行投资,累计投资额超过其注册资本或者出资总额70%并且其中不低于30%投资于创始型企业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
前款规定的累计投资额,包括创业投资机构自计算时前5年内已经从被投资企业退出变现的投资额;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额,按投入时的实际数额计算。
B、 创业投资机构可以按当年总收益的5%提取风险补偿金,用于补偿以前年度和当年投资性亏损;风险补偿金余额可以结转下年度,但其总额不得超过创业投资机构当年年末净资产的10%。
C、 创业投资公司投资于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和其他技术创新产业的投资额,超过其全部已投资额的70%的,经市政府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享受深圳市的相关优惠政策。
D、 从2000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支持出国留学人员来深创业资金。该专项资金的主要用途:一是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留学生创业园;二是对留学回国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贷款优惠贴息。
E、 对留学人员来深从事科学研究及投资、兴办各类实业的,实行下列鼓励政策:
从事科研工作,其研究课题经市科技局认定属于高新技术项目的,可获一次性科研启动经费10-15万元人民币;
兴办评估、咨询、顾问等中介服务机构获第三产业的,各主管部门应积极支持。留学人员投资领域,除国家禁止行业外,其他行业适当放宽。
以专利、非专利技术成果入股的形式投资的,其技术成果作价可占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经市科技局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作价金额可达注册资本的35%。合作双方另由约定,可按约定执行。
F、 鼓励创业投资,培育创业投资市场。鼓励海内外投资者在我市设立创业投资机构。在我市注册的创业投资机构,凡符合我市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导向的项目,累计投资额超过其注册资本或者出资总额70%并且其中不低于30%投资于创始型企业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对符合政府导向的高新技术项目尤其是种子期项目,市科技发展资金采取多种形式与创业投资机构匹配投入。建立担保代偿金和再担保制度,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设立的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
G、 通过"厂房再造、产业置换"扩大软件和科技孵化器的空间。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区政府和相关企业(单位)以不低于1∶2的比例进行配套,将现有旧厂房改造为软件园和科技孵化器。
H、 扶持孵化器发展。经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予以最高300万元的资助,主要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通讯、专业实验室设备仪器等共享设施建设。市政府出资建立专业化生物孵化器。
I、 市政府从科技三项费用中安排一定金额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专项资金,一次性无偿资助通过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每个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资助额为其总投资额的20%,最高为300万元人民币。
J、 通过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自认定之日起由市财政参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政策给予补贴。
K、 根据实际情况,科技企业孵化器公用服务设施,按有关制度规定报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实行加速折旧,以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更新和改造。
L、 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为入孵企业办理调干调工、毕业生分配、入户、出国赴港澳等手续方面享受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优惠。
7、 公用事业
政府鼓励社会资金、境外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建设公用设施,从事公用事业特许经营。
8. 深圳人才政策调整背后:大城市人口竞争将转向公共服务“扩容”
随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揭晓,迅速有城市调整了户籍及人才政策。
5月底,深圳市人社局宣布,对2021年9月1日及之后新引进人才不再受理发放租房和生活补贴;对2021年9月1日及之后新引进入户并在深圳全职工作的35岁以下的博士另行制定生活补贴政策。这或意味着,未来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落户深圳,将不再享受15000元和25000元的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
此前几天,深圳还发布《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和《居住社保积分入户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拟将人才落户的学历底线要求由大专调整为全日制本科,居住社保积分入户基本年限由5年调整至10年,老人随迁将子女入深户时间要求由8年调整为15年等,也引发广泛关注。
时间回到几年前,深圳率先给落户大学生发放补贴,并将人才直接核准落户的门槛降至大专学历,这一套“组合拳”曾拉开了全国重点城市的“抢人”大幕,引起了诸多城市跟随效仿。
观察人士指出,在人才政策方面,深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那么,此次深圳率先收紧入户政策和提高人才补贴标准之后,是否又代表着一次转向?其它城市会否跟进深圳的做法?作为过去10年常住人口增量最大城市,深圳此番提高入户门槛,未来10年城市的人才争夺格局是否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重点城市离规划人口“上限”还有多远?
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756万。由于深圳最新版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尚未出台,暂无法得知当前与2035年预期的人口目标之间还有多大的“差额”空间。但是,深圳此前曾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市人口发展预期目标为1480万。如今实际情况已大大超出预期,这或是深圳此番收紧入户政策的主要背景。
一些城市或面临着与深圳类似的处境,2020年广州常住人口达1868万,对比10年前增加了598万,增量仅次于深圳。广州曾在《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中提出,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要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目前来看,广州还剩下132万增量空间。
深圳、广州两个一线城市之外,包括成都、西安、郑州、杭州、长沙、武汉、苏州等在内的新一线城市,对比2010年新增人口均超过了200万人。这些新一线城市,还剩下多大的人口增量空间?
常住人口首次跨过2000万门槛的成都,曾在其《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草案中提出,至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即未来15年,成都人口还可新增206万,而过去10年成都人口增加了582万。
郑州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1260万,首次超过武汉,成为中部常住人口第一大城市。2020年,郑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在汇报《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时透露,基于城市定位,规划测算到2035年郑州人口将会达到1800万。对比来看,郑州还有540万的人口增长“余额”,年均可增加36万,但是对于郑州而言,1800万或许并不完全是一个人口上限约束值,也可能是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5月31日,杭州发布《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提出至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1500万人左右,服务管理人口规模2000万人左右。按当前杭州1194万常住人口计,则还有306万的人口增长空间。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果以各地国土空间规划中2035年人口目标作为依据,一些城市可能希望人口增速有所放缓,从而一定程度收紧户籍制度;但像郑州、武汉等城市,未来还将有较大人口增长空间,特别是郑州,有着河南全省近亿的人口腹地。
他继而指出,接下来新一线城市的户籍、人口政策并不会一刀切,而更可能是“分城施策”。
大城市面临增加公共服务挑战
常住人口规模直接影响一国或一个区域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人均财政投入等指标,而一些重点城市人口数据对比2019年出现大幅增加,这意味着此前人口数量被低估,相应地,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需求也有必要重新测算。
以深圳为例,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深圳已是国内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调整人口政策也是希望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公共服务配置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有序,“应该看到深圳的特殊性,它面积仅2000平方公里,有限的土地空间使公共服务供给受限”。
深圳教育局此前曾解释过新增高中学位存在“落地难”问题,主要就包括用地选址难、土地整备慢等。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深圳收紧了入户政策,但对本科以上学历且符合一定年龄条件的人士仍然敞开了户籍大门,可以预见,深圳常住人口仍会继续增加。王梅也表示,除了要补齐存量人口公共服务缺口,还要应对未来新增人口的需求,深圳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
不只是深圳,诸多常住人口达到千万级体量的城市,都或多或少都有类似挑战。尤其是按照新型城镇化以及“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精神,城市按照常住人口来配置公共服务,将是改革的大势所趋。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共服务的建设在方向上明确了要增加供给,但在技术上,例如城市预留用地等方面还有短板,通过提高落户门槛适当缓解矛盾,可以理解,但不应该是长期趋势。
陆铭同时表示,深圳提醒了其它大城市,应该尽早注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特别是在城市用地方面,尽早预留适应未来人口增长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空间。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不仅仅是满足人口增加后的客观需求,包括教育、医疗等在内的综合配套,将可能越来越多地成为就业吸引力之外,另一个影响“抢人”成效的关键因素。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周仲高向记者表示,他在调查中发现,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对人口吸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口集聚动因正由父代的“经济动力”(获得较高经济收入和发展机会等)转向子代的“社会动力”(获得更优质的教育条件和成长机会等),城市提供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公共服务将成为人口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9. 深圳政府有哪些补贴项目
一、产品创新研发类:
1、创客创业资助(最高50万);
2、创业资助(最高100万);
3、留学人员来神创业前期补贴(一等100万、二等50万、三等30万,最高500万);
4、科技保险项目保费资助(不超过会出费用50%,最高50万);
5、知名工业设计奖项(根据获奖级别50万、10万、5万不等);
6、国际化拓展奖励(不超过支出的30%,最高300万);
7、应用及创新奖励、设计开发及模式创新类(不超过支出费用的30%,最高300万)。
二、设备、软件、品牌推广投入类:
1、小微企业培育资助(不超过实际支出费用的50%,最高60万元);
2、企业信息化建设资助(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额的30%,最高75万元);
3、企业国内市场开拓资助(不超过实际支出费用的50%,最高50万元);
4、企业品牌提升(按上年度投入的30%给予资助,最高200万元,最多可连续3年获得资助);
5、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示范(按购买(销售)价格的30%奖励,最高1000万元);
6、国家级质量品牌荣誉奖励(每个奖励100万元);
7、重大项目奖补(不超过固定资产投资额20%,最高5000万元);
8、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最高100万元,企业信息化建设类最高200万元,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最高300万元,省级以上两化融合最高200万元);
9、上市公司本地改造提升(不超过固定资产投资额20%,最高5000万元);
10、技术装备及管理智能化提升(不超过固定资产投资额20%,最高2000万元);
11、工业设计重大活动资助(不超过实际支出费用的50%,最高200万元);
12、产业链垂直整合(不超过固定资产投资额20%,最高1500万元);
13、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专项(按项目固定资产额一定比例,最高1500万元);
14、循环经济示范专项(按项目固定资产额一定比例,最高1500万元);
15、高端论坛和展会扶持(按照费用全额资助,最高300万元);
16、会展业财政资助(最高200万元)。
三、研发费用投入类:
1、技术攻关(最高1000万元);
2、孔雀团队(平均2000万元,最高1亿元);
3、研究开发资助(按上年研发投入的一定比例,上年公示最高1000万元);
4、原创文化创意项目研发资助(不超过项目投资50%,最高200万元);
5、科技创新券(最高中型企业20万元、小型10万元、微型5万元、创客个人1万元);
6、深港创新圈(不超过研发投入50%,最高200万元);
7、国际科技合作(不超过研发投入50%,最高100万元);
8、高新入库培育*(按上年研发投入的10%,最高300万元,入库企业出库时可叠加享受研发费用10%的补贴,最高300万元);
9、基础研究学科布局(最高300万元);
10、基础研究自由探索(最高50万元);
11、软科学研究(最高50万元);
12、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不超过总投资30%,最高1000万元);
13、工业强基工程建设(不超过2年投资额的10%,最高500万元);
14、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配套资助(按照国家资助额度的50%给予市级配套资助,最高1000万元,国家和市级资助总额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50%)。
四、银行贷款类:
1、小型微型企业银行贷款担保费资助(单笔贷款额在800万元(含)以下,每年每家企业最高30万元;单笔担保额小于500万元(含)的贷款给予实际发生的担保费100%的补贴;500-800(含)万元的贷款给予担保费80%的补贴);
2、银政企合作(贷款不超过1000万元,贴息比例按基准利率计算,最高贴息100%);
3、委托贴息转贷(借款期限1-2年,最高贴息500万元);
4、高技术产业化,贷款贴息方式(贴息年限不超过3年,贴息额度为贷款利息总额的70%,最高1500万元);
5、企业技术改造财政无息转贷款(一般最高500万元借款,不超过2年,投资超过5000万元最高3000万元借款);
6、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不超过固定资产投资70%,不超过3年,最高贴息500万元);
7、文化创意企业贷款贴息(贷款期限0.5-2年,最高贴息200万元)。
五、股权融资类:
1、股权投资(上年度公示最高1000万元);
2、天使投资引导(获得实际现金投资额的2%,最高50万元);
3、高技术产业化、股权资助方式(股权投资+直接资助,合计最高3000万元;股权投资原则上为合作机构股权投资资金的50%,最高1500万元)。
六、试产推广类:
1、科技应用示范(最高500万元);
2、首套产品示范应用,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品首次销售合同实际到账额30%,最高300万元);
3、国家工业强基工程推广应用(不超过总投资额50%,最高500万元);
4、工业设计创新攻关成果转化应用(不超过项目实际支出50%,最高300万元);
5、新产品新技术示范应用推广(按照项目总投资的20%给予资助,最高800万元);
6、市场准入认证(全额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7、高技术产业化,直接资助方式(股权投资+直接资助,合计最高3000万元,直接资助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确定,评估通过的,资助项目总投资20%,最高1500万元;不通过的不予以直接资助)。
七、成长规模类:
1、企业管理咨询资助(中型企业按照支出费用的40%资助、小微企业50%,最高30万元);
2、改制上市培育资助(1、拟在境内上市的民营及中小企业,已完成股份制改造最高50万元,已完成上市辅导100万元;2、对已在境外成功上市的民营及中小企业最高80万元);
3、“新三板”挂牌资助(最高50万元,创新层加30万元);
4、鼓励分离设立工业设计企业资助(最高100万元);
5、电子商务示范奖励(1、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奖励100万元;2、省级电子商务领域示范企业、示范基地,奖励50万元);
6、重点工业企业扩产增效(上一年度新增工业增加值增量的3%予以奖励,最高500万元);
7、电子商务集成创新(不超过项目投资的50%,最高200万元);
8、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规模奖励:(1.自营交易平台:上年度收入10亿元(含)-100亿元,奖励100万元;100亿元(含)以上的,奖励200万元
2.第三方交易平台:上年度收入1亿元(含)-10亿元,奖励100万元;10亿元(含)以上的,奖励200万元,可按营收规模分梯度申请,每家企业最多200万元)。
八、创新载体建设类:
1、工业设计中心(已认定:近2年授权专利10项以上;设计人员40人以上,本科/技师/高级职称占60%以上;近2年收入均1亿元以上;
未认定:成立2年以上;设计人员30人以上,本科/技师/高级职称占60%以上;近2年工业设计收入均1000万元以上,占总收入50%以上;
1.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奖励300万元;
2.省级在市级奖励基础上再奖励100万元,合计400万元;
3.国家级在市级奖励基础上再奖励200万元,合计500万元)。
2、企业技术中心组建及提升(成立3年以上,技术中心建立运作2年以上;占地200平米以上,设备原值600万元以上,60%以上集中在场地内;未来/战略新兴/其他产业连续2年收入总额1亿元以上,纳税500万元以上,授权专利1项发明或5项实用新型或5项软著(建筑业连续2年收入总额15亿元以上,纳税3000万元以上,1项国家级工法或5项省级工法;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总额最高800万元,其中组建项目最高500万元,提升项目最高300万元);
3、工程实验室(场地500平米以上;近2年销售收入均1亿以上;研发设备原值500万以上;实验室不少于20人,专职不少于15人;上年度研发费用1000万以上,或者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5%,最高奖励500万元);
4、发改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场地300平米以上;近2年销售收入均5000万以上;研发设备原值300万以上;专职不少于15人;上年度研发费用500万以上,或者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10%;项目总投资1000万以上。最高奖励500万元);
5、国家和省计划项目配套(已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载体及其深圳分支机构的重大项目配套支持;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公共技术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项目的配套支持。不超过1比1,3000万-1000万)。
九、产业载体空间类:
1、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超过实际支出50%,最高100万元);
2、个人创客(最高50万元);
3、创客空间(最高500万元);
4、创客服务平台(不超过实际支出30%,最高300万元);
5、品牌公共服务(不超过实际支出30%,最高200万元);
6、科技企业孵化器(不超过实际支出50%,最高300万元);
7、工业设计示范园区认定(国家级最高50万元,省市级最高20万元);
8、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80万元;省或市级50万元,叠加最高80万元)。
十、优秀人才引进类:
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
(一)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孔雀A类人才,补贴300万元;
(二)地方级领军人才和孔雀B类人才,补贴200万元;
(三)后备级人才和孔雀C类人才,补贴160万元;
(四)补贴分5年等额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