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改变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
的方法来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第16届党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十六届三,四,五,六中全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个清醒的认识全面加强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直是制约我们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有不到400万人,提前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压力,资源,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证明,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促进世界人口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人口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风险的现实的复杂局面。在二十一世纪的一半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高峰。在未来十年中,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总人口仍将800-1000人每年的净增长,人口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综合国力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出生性别比偏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流动性和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对公共资源的分配,并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差结构趋于多元化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总之,人口众多,人均少的国情,人口沉重的压力情况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关系紧张的情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主要问题,无一例外,面对中国快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会有对经济的影响,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协调的人的全面发展,以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的战略选择国家。全党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为公众利益服务,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未来的中国国家高度负责,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时代。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路与
30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我们必须继续长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并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把党和政府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国家指导与自愿,宣传和教育群众的利益为导向的管理工作,结合整体推进的分类指导,加强和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持续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根据法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开放,务实的态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人口与发展,树立形象的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人口。
“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合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这是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已经证明了自己多年来,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内涵和途径。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投资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保障安全的人口,促进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地区。农村生产力还不发达,公共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群众的生育观念还没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基层工作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缺乏有效的手段稳定低生育水平面临诸多困难,人口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农村地区,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总体部署,进一步开放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
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十一五” “期间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的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趋势,到“十一五”期间,总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控制在小于13.6万人,预计到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4.5万人左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更替水平之下。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定不移地稳定的机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工作团队,机制,手段和方法,以感动。全面的基层工作,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利益导向,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建立健全的法制化管理,自治村(居委会),优质的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一个长期的工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主要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利益,社会补体系统。在全国计划生育作出贡献的国家应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规划免费的基础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的一个孩子伤残死亡家庭奖励扶助的农村家庭和少生快富“工程,实施家庭奖励制度的全面实施,长期的回报节育措施,节育手术保险,城市计划生育夫妇,一次性奖励制度。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的条件下,通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医疗救助以及农村家庭的五保户支持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帮助他们就业培训,合作医疗,扶贫开发,宅基地划分,改水和卫生设施,沼气应用,新技术的推广,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农村规划,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双女户的优惠政策,按照资格的原则,财务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的职责划分,以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对象收到奖??励扶助,并能享受优惠的政策。
2. 公共服务半扇门堵的只是民心吗
机场、车站安检口,旅客排成长队;医院挂号口、取药口,患者、家属摩肩接踵;银行网点窗口、水电气交费口,市民列队翘首……在“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的当下,与“马上就办”“只跑一次”等政府办事方式相比,一些公共服务行业却“风光依旧”:“开半扇门、关半扇门”,开一半窗口,关一半窗口,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止步于“一米线”前。
以此类推,包括水、燃气、银行、电信服务等都是如此。只要有开放竞争的环境,商家为了争取客户,自然会拼尽全力,做好窗口服务,自然是其中重要一环,没有谁敢轻易怠慢,把客户推到竞争对手那一边。
可见,垄断,才是这些公共服务窗口问题的源头。要想让这些窗口单位真正回归服务本位,视民众为“上帝”,就必须引入竞争。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经历了这么多年,固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在许多涉及民生的服务行业,管制依然较多。虽然近几年也引进了一些竞争,例如电信引入了虚拟运营商,但是效果微乎其微,垄断依然是主流。
中央政府一再强调,国有企业特别是自然垄断行业要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而将改革向深入推进,破除垄断,激发市场活力,才能真正为民众创造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环境。
3. 公共服务民营化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优点:政府财政负担减轻;提升竞争性和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率
缺点:服务质量也可能会下降;服务产品价格会提升;政府监督成本增加;处理不当还会造成公共服务的缺失。
4. 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经济发展缓慢。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基础设施不完善。
5. 现在的公共服务存在哪些问题
(一)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弱化”。一是个别单位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对党建工作责任制执行不力,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意识不强,“一岗两责”落实不到位。二是少数同志不愿意做党务工作,主要精力集中抓经济工作及业务工作上,对党建工作只是应付、被动地去做,对党建工作组织不力,抓得不紧。三是个别单位党的组织形同虚设,基本没有党组织的单独活动,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行政行为所代替,而支部活动则被干部职工活动所代替。(二)组织教育活动不经常。部分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够全面,没有将组织教育纳入支部重要议事日程,存在重工作、轻学习的现象地区。特别是个别单位对组织生活制度抓得不实,流于形式。在抓党员思想教育中,不注重对党员的集中学习,缺乏对科学文化、基本技能、法制理念、文化素养的教育,使得一些党员对政治学习兴趣不浓,导致业务理论一知半解,工作水平和能力平平,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宗旨意识有所淡化。(三)抓中心议大事能力不强。主要是对什么是中心、如何抓中心把握不准,分不清哪些是重大问题,哪些是一般问题,该管的没管住,该放的没放开,大事议不透,小事议不完。片面认为,党支部就是研究表彰奖励、党员发展、经费开支等问题,未能将年度工作计划、贯彻上级重大决策、阶段性重大工作同经济工作齐抓共管,直接造成了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分离脱节。(四)党员先锋意识“淡化”。一些基层党组织不注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致使个别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党员党性淡簿,日常工作中把自已等同于普通群众,只顾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观念;有的党员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得过且过,工作上不求进取,少数党员只缴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党费也要催缴,还有的甚至连党费也不愿意按规定标准缴纳。这些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影响工作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五)党员干部教育管理“虚化”。一些基层党组织制度不完善,管理松懈,支部组织生活不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坚持不好,个别支部存在着行政会、业务会与支部会兼顾开,支部大会不规范不严肃;在对党员管理结果的衡量上,往往把行政业务工作开展得好坏,作为评价全年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而对政治表现、自身综合素质等难以实施准确的评价考核;有的党务工作者从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党务知识懂得不多,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管理缺乏力度。
6.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找准切入点、运用结合点、把握着力点,抓住着重点,千方百计解决影响社会和谐德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一)要加强社会矛盾化解,有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相关制度。按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需要,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定期报告、
协调会议、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注重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要坚
持以人为本,在改革措施出台、管理方式改变、重大项目引进、重要活动举办等重大决策之前,充分征求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增加透明度,减少因决策不当带来
的社会各方的利益冲突。三是健全完善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完善镇(街)调解中心和村(居)调处工作站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运
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形式,及时有力地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严防其升级、激化或转化。四是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仅
要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看要不要干,而且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看能不能干五是建立积极预防稳妥处置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机制。加强预防、稳妥处置。六是健全完善处
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快速有序反应机制,防止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制定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处置稳妥有效、协调有序。
(二)要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整治,实现社会平安和谐。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排查整治,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改善民生、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和平安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
(三)要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现人口的有序流动。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随着新的户籍管理规定出台,就需要我们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办
法。一是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仅是人口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是
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以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以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
为目标,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的流动人口的利益和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体制机制,
努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生服务、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方面与本地居民享有平等
权益。二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优化服务、促进发展”的
根本要求,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摆上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的重要议程,着力巩固各级管理体系;完善各级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服务管理机构,设立定级定编的专
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三是以出租屋为重点,强化暂住登记,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四)解决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提升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我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深刻社会变革中,社会生活多样化、多元化、多变化的特征日益凸
显,出现了一些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阶层。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解决好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境内社会
组织。对境内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依法准入、依法管理和执法监督。明确有关部门管理、监督职能,明确社
会组织开业条件、审批程序、职责任务、活动宗旨,规范其行为。
(五)加强基层墓础建设,全面夯实基层基础。一是进一步加大平安建设的经费投入。要将平安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以保证综
治各项工作和平安建设的顺利开展。二是健全完善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机构。配齐配强市区、镇街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和工作人员,明确责任,确保市区综治办和镇、街
道综治办有足够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镇(街)综治工作中心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村(居)综治工作站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站建设和村(居)
委会、治保会、调解会,以及基层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的建设,确保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机构运行正常。
(六)发挥综治委成员作用,积极推进齐抓共管。要落实综治委各成员单位工作目标管贵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要建立和完善综治委各成员单位以及综治委“五个
专门工作小组”综治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联络员制度、平安创建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促进综治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增强参与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7. 不良公共服务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了解不良公共服务产生的原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从根源上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公务员不良公共服务行为的各种表现,这既有公务员自身的原因,也有制度设计缺陷等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公共权力的分解被部门固化,导致综合协调难
法理上,国家的公共权力应该由国家统一支配和行使。但在现代国家政治制度下,国家公共权力应该而且必须分解给国家的各组成部门,即将国家公共权力这一整体分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现实中往往将这种“分解”当成了“分化”,把统一的公共权力变成了分裂的权力,人为地将相互联系的公共权力割裂开来,把本单位、本部门的权力“独立起来”。
同时这些部门又会想尽一切办法特别是通过制定部门规章制度的方式将到手的公共权力进一步固定化和强化,容不得任何单位、部门插手自己的“领地”,哪怕是其上级主管部门。如在一些政府文件中,我们经常看到“经机关审核”、“经机关批准”的条文,试想,如果作为政府组成部门之一的机关不予审核和批准,政府文件莫非不是要成为一纸空文?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协调”、“踢皮球”等怪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制度不健全,程序不透明,权力运行缺乏有效监督
总体来讲,我国国家公共权力的相关法律法规正逐步完善中,但还很不配套,还远没形成一整套既相互衔接又协调统一的国家公共权力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之间也还存在不少“瑕疵”,即法律“打架”现象较为突出。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法律的授权和加强行政管理的借口下又制定了一系列的部门管理制度,多数是提高了公共服务的“准入门槛”和变相增加了不少限制条件,复杂化了办事程序和手续。所有这些规章制度绝大多数是不公开不透明的。没有起码的了解,社会公众就不可能对公务员实施有效而严格的监督。这样,主动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公务员手中,公务员的言行就能决定社会公众公共服务能否成功。
第三,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为人民服务意识淡化
由于官本位思想的作祟,个别部门和公务员过分看重手中的权力,把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
不少单位和公务员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定式来思考和实践现阶段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活动,模糊了自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定位和角色定位。由于权力对人格的腐蚀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一些部门和公务员的思想和行动中被淡化了。
第四,公务员自身素质能力不高,加剧和恶化了不良公共服务行为
国家公共权力为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都是通过每一位公务员具体的个体行为表现出来的。
公务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和工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公共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认可程度。通常情况下,素质和能力低下的公务员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得不到社会认同的。直接与公务员打交道的社会公众不仅会对当事人作出否定评价,而且会通过否定公务员本人从而否定其所在单位乃至整个国家的公共服务。
第五,个人收入差距过大造成公务员心理失衡
公务员个人收入虽有国家财政保障,但地区之间、同一省市发达与落后区县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却是十分巨大而明显的。
有人作过比较,发达的东部与欠发达的西部省区,公务员收入差距在几倍以上。如在条件艰苦的贫困地区,公务员工作压力大,难度也大,责任不比其他地方轻,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不比其他地方少,但收入差距却明显过大。这就使一些公务员长期在失衡的心理状态下工作,很容易将自己手中那点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用来谋私,以此平衡自己的心态和满足不至于落人后的虚荣心。
8. 我国公共服务需求存在哪些问题
政府管理“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突出。
政府公务员为民服务意识淡薄。
政府活动的绩效亟待改善。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不高。
政府的回应能力有待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