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的第三章
第二十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城乡规划,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
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近期控制、引导城市发展的原则、措施以及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
第二十一条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近期建设规划组织编制规划年度实施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应当与年度投资计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相衔接,明确规划年度实施的主要内容,统筹安排重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的建设。
第二十二条区、县人民政府或者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重点地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导则,指导建设。区、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应当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应当报市人民政府进行审查。
第二十三条本市依法实行规划许可制度,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应当符合城乡规划,依法取得规划许可。
规划许可证件包括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相应的临时规划许可证。
城镇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许可内容进行建设;农村建设项目应当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许可内容进行建设。
第二十四条依法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持土地使用证或者相关权属证明文件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了解规划条件。现状用地性质与土地使用证或者相关权属证明文件登记的用途以及规划用地性质相符的,可以按照自有用地申请建设。
依法拥有土地使用权但不符合第一款规定情形,申请进行建设的,应当按照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和建设主体资质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规划条件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村庄规划提出,并且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规划管理有关技术规定。
第二十六条城镇居住建设项目的规划条件应当明确同步建设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其具体建设时序,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内容或者划拨土地的依据。
城镇居住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者划拨文件的规定同步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第二十七条建设单位根据规划条件委托编制用地权属范围内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后,可以申请规划审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申请提供规划技术审查意见以及规划信息咨询等技术服务。
第二十八条重大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建设工程扩大初步设计方案。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重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扩大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第二十九条设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承担设计任务。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划条件、国家和本市的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编制。建设工程施工图应当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批准内容。
第三十条建设工程沿道路、铁路、轨道交通、河道、绿化带等公共用地安排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市有关规定代征上述公共用地。
第三十一条本市土地储备机构在实施土地储备前,应当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了解相关用地的规划条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出书面规划条件,作为实施土地储备授权批准文件的组成部分。
承担土地储备任务的单位应当持土地储备授权批准文件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相关规划许可。
第三十二条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持以下材料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一)包含项目性质、建设规模、选址意向等情况说明的选址申请书;
(二)证明该建设项目属于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相关文件;
(三)有关部门同意申请单位作为项目建设主体的批准文件;
(四)标绘有拟建项目用地范围的规定比例尺地形图;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不需要申请选址意见书。
第三十三条建设项目选址应当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集中布局。因安全、保密、环保、卫生等原因需要与其他建设工程保持一定距离的,可以进行独立选址。
在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选址应当符合国有土地供应的相关规定。
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因节约土地、功能需要等原因,可以结合规划道路、河道、绿化等公共用地进行安排。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确需结合规划道路、河道、绿化等公共用地进行安排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四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取得选址意见书后2年内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期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期限届满30日前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可以延续1次,期限不得超过2年。未获得延续批准或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选址意见书失效。
第三十五条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选址意见书;
(二)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
(三)测绘单位按照规划要求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成果和依成果绘制的规定比例尺地形图;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六条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出让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规划条件应当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第三十七条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者备案文件;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三)测绘单位按照规划要求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成果,和依成果绘制的规定比例尺地形图;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八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2年内取得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用地文件;需要延续的,应当在期限届满30日前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可以延续1次,期限不得超过2年。未获得延续批准或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未取得批准用地文件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失效。
第三十九条建设单位进行城镇建设工程建设的,应当持以下材料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
(二)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或者相关文件;
(三)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材料,重大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应当提交经过审查的建设工程扩大初步设计方案,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城镇居民个人申请进行建设的,按照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2年内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期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期限届满30日前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可以延续1次,期限不得超过2年。未获得延续批准或者在规定的期限内未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失效。
第四十一条在规划农村地区,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村民集中住宅建设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在规划农村地区,村民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村民住宅建设,可以实行规划许可管理,规划许可管理应当依据村庄规划进行,管理应当与服务相结合,并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村民住宅建设的,不得占用农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四十二条在规划村庄以外的现状村庄,在规划实施前确需进行建设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发展进程和规划实施的需要核发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四十三条城镇建设项目因施工或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需要临时占用土地或建设临时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有效期不超过2年,期满需要延续的,经批准期限不得超过1年。
因城乡建设需要或者临时使用期届满的,建设单位应当无条件拆除临时建设工程及设施。为建设主体工程申请的临时建设工程,应当在主体工程申请规划核验之前拆除。
第四十四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许可内容进行核验。
未经规划核验或者经规划核验不符合规划许可内容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产权登记机关不予办理产权登记手续;涉及违法建设的,按照法律和本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五条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向城市建设档案馆移交齐全、准确的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竣工档案中应当附有测绘单位的测量报告。
第四十六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规划许可证依据的建设项目批准文件被撤销、撤回、吊销或者土地使用权被收回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注销相应的规划许可证。
第四十七条房屋权属证件记载的用途应当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确定的使用性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与房屋用途相关的行政许可证件应当与房屋权属证件记载的用途一致。
需要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的,应当到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四十八条有关机构在依法处置房屋、土地权益前应当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了解有关规划情况,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㈡ 什么是规划技术导则
1 总则
1.1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提高我省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建设质量,统一整治规划内容、深度和技术要求,做好新时期村庄建设规划,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面貌,特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主要依据中共中央[2006]1号文件、建设部建村[2005]174号文件精神,国家及省有关部门颁发的《村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黑龙江省村镇规划技术规定》和其它相关技术法规政策中的内容和深度要求编制,亦可根据村庄实际建设需要适当增减整治内容。
1.3 本导则适用于中心村,一般基层村可参照执行。
1.4 本导则所称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相当于《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中的专业规划。
1.5 未编制建设规划的村庄,须在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中的近期建设规划内容时补充本导则所涉及相关内容。如村庄已编制完成建设规划,但近期建设规划部分内容未达到本导则所规定的要求,须按本导则补充相关规划内容。
1.6 编制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亦应执行国家、省内现行其它相关规划和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规定。
1.7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承担规划设计任务的单位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城乡规划设计资质。
2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任务与目标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以下简称整治规划)的任务是要根据村庄现状条件采取中心村整治,空心村整理,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等有效形式,对村庄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以村容村貌整治,废旧坑(水)塘和露天粪坑治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清理,建设卫生、方便的厕所,改善人畜混居,硬化村内主要道路,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垃圾集中堆放点、集中场院、集中柴草堆放场所、村民活动场所、公共消防通道及设施,鼓励利用新节能材料,建设节能建筑,发展新型清洁能源等为主要内容进行的整治规划;使整治后的村庄达到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要求、饮用水质达到安全饮用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设施建设得到基本保障,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的目标。
3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原则
3.1 整治规划要以村镇建设规划为依据,密切结合现状、历史、环境、资源等条件,本着突出实效、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节约土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编制。
3.2 整治规划要切实贯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村民收入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村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3.3 整治规划要坚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确立村民在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村民自主自愿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激发村民自主、自强、勤勉、互助的精神,使村民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村民得到实际利益。凡是村民不认可的项目,不能强行推进;凡是村民一时不能接受的项目,要先试点示范,让村民逐步理解接受。
3.4 整治规划应因地制宜,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以满足村民的实际需要为前提,防止盲目照抄城市建设模式。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凡是能用的和经改造后能用的都不要盲目拆除,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防止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推进。坚持以改善村民最迫切、最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巧于因借,灵活布置,丰富村庄建设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展现具有浓郁乡土文化氛围的现代化新农村景象。
3.5 整治规划要有全局性,处理好生产与生活,近期与远期,改革与传统,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关系。要考虑整体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提倡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废弃物的最小化。
4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内容
4.1 结合建设现状,依据相关技术法规政策和村镇建设规划,充分分析人口、土地、经济、社会、设施、环境及历史特征等因素,确定整治规划目标、原则、措施、方法与步骤。
4.2 村容村貌整治
4.2.1 建设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村民室内外活动场所、医疗文化教育等服务设施,根据实际条件对各类公共设施进行有重点的美化、亮化改造。
4.2.2 对村庄内的废旧坑、塘进行改造利用。迁出村、屯内部所有露天粪坑,对原址进行回填,在一定区域内确定集中粪坑的具体位置,结合北方寒地气候特点,其具体位置应考虑在夏季主导风向下风向处。在对原有粪坑、废旧坑、塘等进行回填处理的同时,必须确定回填后的土地使用性质、范围并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原则上应以绿化为主。
4.2.3 适当集中设置场院、农机保管和柴草堆放场地,合理确定其位置、规模。鼓励采用集中存放、集中管理的方式来解决场院、柴草堆放和农机设备保管存放问题。
4.2.4 充分利用现有绿地、道路、水塘、宅院四周用地、村庄外围的护村林地等进行有组织的绿化,在绿化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考虑季节变化进行植物的合理搭配。
4.2.5 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风景名胜资源,提出整治和保护措施。
4.3 基地与村民住宅整治
4.3.1 有针对性的整治宅院和住宅,同时根据实际条件改造其立面。对现状的村民院落可根据生活、生产的需要,制定改造方案,逐步实施。
㈢ 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全文。谢谢,搜索不到
记者昨日获悉,由市规划局编制的《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出炉。据悉,
这一针对地区小城镇发展问题制定技术导则的做法,走在了全国前列。据市规划局总规处处长杨丹宇介绍,全域成都城乡体系分为5 个层次,依次为中心城、中等城市(县城)、小城市(重点镇)、小城镇(一般乡镇)和农村聚居点(农村新型社区)。目前,我市只有小城镇还没有专门的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小城镇处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上,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环节。”《技术导则》引导小城镇有序发展,将城乡统筹全面引向深入。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产业
《技术导则》提出,小城镇发展应充分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核心产业化项目,明确产
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确保产业支撑。在临近中心城区、大型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的小城镇,鼓励发展为之配套的服务业;位于“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发展带”内的小城镇,鼓励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其他小城镇鼓励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等;避免在小城镇布局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总之,小城镇规划建设倡导‘一镇一特色’,重点突出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产业特征,强调多样性,避免‘千城一面’。”
道路交通 窄路幅高密度
根据《技术导则》,小城镇镇区路网布局原则是“窄路幅、高密度”。杨丹宇解释说,对于小城镇来讲并不是路越宽越好,而应结合不同功能需求进行规划建设。小城镇镇区内道路分为三级,主路是镇区主要车行通道,宽度7—12 米;支路连接主路与巷道,宽度5—7 米;巷道是街坊内的通行道路,宽度3—5 米。山区或历史街区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标准。每个小城镇都要有一至两条特色街道,集中展现城镇特色风貌。
集约用地 配套设施叠建
《技术导则》明确提出,要“功能复合、用地集约”。除政府、学校、幼儿园、卫生院、养
老院单独占地外,其他公共配套设施应复合用地和多功能叠建,如文化站、图书室、就业培训中心、农业服务、便民服务等,可统一建一幢楼,分层使用。居民运动场、应急避难场所等与学校运动场所复合集约使用。禁止镇区规划建设宽马路、大广场、大绿地。小城镇要完善配套设施,包括六项公共配套设施(综合服务中心、派出所、标准化学校、幼儿园、标准化卫生院、养老院),和七项市政设施(自来水供应系统、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燃气设施、垃圾收运、供电系统、公交站点和消防站)。配套设施实现均等化、满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