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升公务员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
一、强化宗旨意识,培育公共服务精神
要充分明确当今政府转型的方向即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因此,作为公共服务职能的执行者,我们公务员必须以平实而深邃的群众观,站在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职责的高度,培育公共精神,其内涵有: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公正精神、服务精神、责任精神等,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进一步塑造好公务员的行政人格,推动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能力建设,创造公共服务产品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对我公务员的公共服务监管提出的更高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与战略思维能力,能够持续有效地获取公共服务领域所需的现代社会综合治理知识与技能,变革思考方式,应对当今利益社会、流动社会、网状社会特点,加强对公共管理领域需求的研究与探索;依法行政能力,能够学法用法,依法办事、准确执法,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联系群众的能力,学会做群众工作,与群众交朋友,有效回应公众反映;自我规范能力,能够接受监督积极做出调整,不断端正公共服务的价值理念、权力观念等,如履薄冰,兢兢业业,管住风险,阔步前进。
三、保持耐压脱敏,应对转型管理挑战
我们基层职能部门常年处在行政一线,必将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如工作压力、责任压力、舆论压力、规则压力等,因此要学会心理调试,及时消除由压力而可能带来的种种不良心理,耐压脱敏,迎难而上,乘势而为,以反观自我、涵养修身,追求心与物、身与心的和谐,积极应对挑战。
2. 如何提升公共行政服务能力
进一步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应把握好四个导向。
人民导向。在政府绩效管理中坚持人民导向,是坚持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然选择。坚持人民导向,就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人员的基本准则,作为政府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努力使人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满意,也注重保障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政府绩效目标的设置应积极回应人民期待,使绩效目标成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表达;将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为公民的有序参与提供便利,并及时将政府绩效考核结果向人民公开。
战略导向。战略导向的重点是对组织的总体目标、自身优势和劣势、外部挑战和机遇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长期发展目标,有效配置各种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管理中的“五年规划”,就是战略管理理念的科学运用。在政府绩效管理中树立战略导向,要求各级政府自觉树立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在设定绩效目标时兼顾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坚决避免竭泽而渔、只顾眼前的短期行为,有效解决不同部门之间恶性竞争、盲目攀比、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的问题。
结果导向。结果导向强调对项目运行结果的关注。早期的政府绩效管理更多关注预算和投入,而对产出和效率的关注和评价不够。结果导向更强调有效性,是对这种倾向的纠偏,已被各国政府绩效管理广泛采用。在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中坚持结果导向,要求把提高政府执行力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将目标转换为成果。具体而言,就是科学设定政府部门职权,做到有权必有责,实现权责对等;健全各级政府决策机制,努力使各项决策都符合客观规律,从制度上保证决策内容和决策程序科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坚持重大事项优先原则,对重要问题和重要任务进行优先顺序管理、优先资源分配、优先结果评价。
责任导向。责任导向是指政府绩效管理应体现责任政府的核心理念,着力培养公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目标的设定应紧紧围绕政府部门的核心职责,及时回应人民关切。这就要求在绩效目标和评价模块设计中加大民生指标的比例和权重,优先考虑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等重要民生事项。二是注重绩效责任的落实。将绩效责任意识由理念转化为制度,由制度转化为行为,由行为转化为习惯,由习惯转化为文化,努力营造积极、尽责、服务的实干氛围。三是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奖惩制度。推动绩效责任履行状况与财政资金分配、公务员人事管理、公信力建设等直接挂钩,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晋升、薪酬、津贴等相关制度,建立健全绩效奖惩的方式方法,用制度化的手段推进政府绩效管理。
3. 领导干部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应具备哪些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要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做好公共服务,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上学、就业、就医、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缺位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落实中央部署,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需要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当前,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政府投入不足;在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建设领域,政府投入过多。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应解决政府职责定位问题,以市场失灵作为政府行为的边界,注重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二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教育、就业、环境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具有区域溢出性,人们会“用脚投票”选择居住地区,此类公共服务应由中央政府主导提供。养老、医疗等区域性强的公共服务,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中央政府在财政补助、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支持。三是政府间财力与事权的关系。针对各级政府间“财力上移,事权下移”和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寅吃卯粮”等现状,公共服务的支出重心应向中央和省级政府上移,逐步推广省直管县模式以及乡财县管模式。进而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按照公共服务属性和地方政府财力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
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利于调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缓解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公开、公平、公正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应始终坚持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健全相关制度,保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信息公开透明,便于社会监督,把资金花在“刀刃”上。严格界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购买主体、承接主体和购买内容,防范违法违规行为。积极创新政府购买方式,弥补单一政府采购模式的不足。
4. 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有什么基本意义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基层公务员必须带头做到诚实守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和谐社会是诚信社会。社会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服务型政府是诚信政府。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政府是社会诚信的表率。正人先正己,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曾经发生的陕西镇坪县发现华南虎消息发布失实的“周老虎事件”,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政府诚信失信问题的个案。基层公务员在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应当首先带头做到诚实守信,公正办事,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缺失、造假贩假、坑人害人等失信现象及时加以规范引导或依法进行综合治理,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基层公务员只有不断提高社会综合服务能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诚信体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市场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如果基层公务员的综合治理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诚信原则就可能遭到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就没有保障,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就根本没有和谐可言。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基层公务员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各种重大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不断提高重大社会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紧急抢险、医疗救助、救援安置、善后处理等服务能力。
近年来,社会突发事件频发,重大责任事故较多。从非典肆虐、苏丹红泛滥、哈药质量问题,到火灾事故矿山事故和交通事故,再到5.12汶川大地震和三鹿奶粉质量问题,社会突发事件从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到生产安全领域再到食品安全领域不时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基层公务员必须要不断提高应对社会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公共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以及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提高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公共服务能力。尽管非典让我们知道怎样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重大疫情,5.12汶川大地震让我们明白如何对付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矿山事故和交通事故让我们懂得怎样抓好安全生产,但仅有这些现成经验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服务能力,才能做到遇事不惊,方寸不乱,确保社会和谐与稳定。
再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基层公务员必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不能发展。创新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社会公共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发展又为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的不断创新提出新的挑战。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事物,基层公务员必须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能力上不断创新,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不断探索,改变原来由政府单一承担公共服务的模式为调动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努力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使公共服务由简单的最低生活保障型逐步向高级的社会福利型过渡,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最终实现“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宏伟目标。
5. 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有什么方法
第一,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明确公务员的工作宗旨。我们的工作宗旨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一切工作都要体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无论从政策的调研、制定到执行、修正,都要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要确立人本意识,以民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民众意志为根本导向,在执行公务中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要确立责任意识,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己任,以公众满意度为最高标准,以对民众负责为崇高使命,摆正自己与人民的位置。要确立正确的权力服务观,即公务员在权力运用中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牢牢记住,我们每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群众的满意为工作的出发点。
第二,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提高公务员的个人素质。公务员个人素质的好坏,决定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和服务员,必须有服务意识、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提高个人素质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学习。我们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对自身从事的行业相关业务规章制度也要了然于心。不仅要透彻理解政策,还要能正确运用政策,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协调能力。工作虽然繁重,但是我们依旧坚持接好每一个电话,接待好每一名相对人。经常对一个相同的问题,需要解答几十次上百次。但是依旧要保持平衡、良好的心态,把握服务的技能,针对问题较多的服务对象,面对棘手的问题,也要认真耐心处理。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做到群众反映的事情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公务员素质的好坏,其实就在这样重复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廉政好、服务好、态度好”就可以得到体现。
第三,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提高公务员的全局意识,加强配合,减少不必要的内耗。部门之间沟通不畅,职能业务交叉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事儿要么大家抢着管,要么谁都不管,政府公共服务出现“真空”,跨部门政府服务难以联动。这种现象造成了群众有了问题往往不知找谁,或者办一件小事而需要跑很多趟,费时费钱又费心。所以,公共服务需要一体化,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公共服务需要“一次性告知”,不要让群众办事摸不着头脑。
第四,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最重要的是要求各级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包括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以及发布公共服务信息等。这既是保障社会公众服务的需要,也是保障一个地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要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深化和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交由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最大限度地解决公共服务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
要调整和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结构,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全面提升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中心功能,推进政务的公开、便捷、优质、高效。同时,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工作的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基层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五,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推进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改变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公共支出在公共财政中支出的比重,努力做到经济性公共服务与社会性公共服务相协调。
通过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保证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这里,要特别注重推进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保障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享有接受教育、进行创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正当权益,尽快形成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
通过整合社会事业资源布局,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并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比如,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逐步把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逐步缓解城乡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目前,我国由政府主导的收入再分配,主要包括税收和转移支付两大类。因此,可从这两方面进行考虑,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缓解日益突出的城乡收入差距矛盾。
第六,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规范公共服务行为。公共服务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各级政府和公务员要围绕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针对目前一些地方在关系人民生命安全的食品、医药领域,假冒伪劣产品还时常出现的问题,切实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要重在形成包括完善的法律环境、专业化的行政监管机构、多种行业自律组织、多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以及舆论媒体和公众监督在内的现代监管体系,实现政府对市场监管职能的真正到位。
要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当前,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应当把相当大的精力用于各类社会矛盾的解决,各方面利益的协调,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切实把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实到基层。要建立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特别是采取法律、技术和增加投入等多种措施;提供良好社会治安环境,从源头上减少犯罪,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体,以减少社会动荡。
第七,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就要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要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法治化。通过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强行政立法特别是公共服务方面的立法,深入推进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推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探索建立公共服务行政执法预警制度,形成良好法制环境。
要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通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强信息互联共享,积极开展网上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公开化,要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扩大群众知情权。加快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在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调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真正形成政府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6.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1,政务公开,让群众可以监督。
2,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公开,让群众监专督。
3,建立政府是应该为纳税属人服务的观念。
4,严查贪污受贿。
5,搞清楚政府的职责范围,该管的一定要负责,建立问责制度。对于不该政府管的不要去参与,如企业的经营行为,政府不能具体去插手。
6,不能以短期GDP作为衡量干部的标准。要以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标准。
7. 如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需做到以下四点
(1) 转变职能,更新观念
(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是要坚持以服务为重点。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态度,从群众的需求出发。
(4) 建立考核制度。
8. 如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惠民水平
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总体目标是:通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政府责任,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2011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普及,城乡和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到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机制基本完善,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9. 如何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人员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应用质量。各级公卫人员通过竞争上岗择优录取。为保证培训质量,建立一整套培训机制,确保培训质量。通过业务培训,不断加强提升业务水平。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应急性培训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脱产进修、对口支援等形式,对基层公共卫生人员进行普及型技能培训,培养适用型人才。
集中对全区公卫办人员和公共卫生协理员分期分批实施全员培训、考核。参加或承办公共卫生领域“名医讲坛”,组织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指导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项目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升项目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多次组织管理人员到其他区、市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做法,并组织召开全区现场会,加强工作交流,促进工作开展。
加强督导、严格执行各级考评机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情况作为体系建设和绩效考核重要内容,核定服务数量,明确质量标准,激励、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变坐等式被动服务为上门式主动服务,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为更加重视社会效益,变卫生部门内部评价为多部门及群众共同参与评价,变按人员编制补偿为绩效考核补偿。
制定了考评指标和体系,由各级公卫办牵头,组织专家组成考核组,将服务人口数量、完成质量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引入群众评价机制,对群众知晓率、满意度、服务利用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对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情况的分值权重并公示,考评结果作为经费核拨依据和人员奖惩、绩效工资核定依据,增加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有效实施。
建立健全分级负责责任体系。区政府成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区卫生局专门成立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明确专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