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若贝尔奖和普利策奖哪个奖金高
诺贝尔奖奖金高
诺贝尔奖金一直在向上升,以莫言为例,他获得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的奖金,按照中国央行当日公布的汇率,114万美元可兑换722.6574万元人民币。
普利策奖的公共服务奖奖品是一枚金质奖章。其他奖项的得主可获得1万美元奖金和证书
B. 历年普利策新闻奖的得主都是谁
1979年 第一届 菲利普·约翰逊 Philip Johnson 美国
1980年第二届 路易斯·巴拉甘 Luis Barragán 墨西
1981年 第三届詹姆斯·斯特林 James Stirling 英国
1982年 第四届凯文·洛奇 Kevin Roche 美国
1983年 第五届贝聿铭 Ieoh Ming Pei 美国
1984年 第六届理查德·迈耶 Richard Meier 美国
1985年 第七届汉斯·霍莱因 Hans Hollein 奥地利
1986年 第八届哥特佛莱德·波姆 Gottfried B?hm 德国
1987年 第九届丹下健三 Kenzo Tange 日本
1988年 第十届戈登·邦沙夫特 Gordon Bunshaft 美国 和奥斯卡·尼迈耶 Oscar Niemeyer 巴西 1989年 第十一届弗兰克·盖里 Frank O. Gehry 美国
1990年 第十二届阿尔多·罗西 Aldo Rossi 意大利
1991年 第十三届罗伯特·文丘里 Robert Venturi 美国
1992年 第十四届阿尔瓦罗·西扎 Alvaro Siza 葡萄牙
1993年 第十五届槇文彦 Fumihiko Maki 日本
1994年 第十六届克里斯蒂昂·德·鲍赞巴克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国
1995年 第十七届安藤忠雄 Ta Ando 日本
1996年 第十八届拉斐尔·莫尼欧 Rafael Moneo 西班牙
1997年 第十九届斯维尔·费恩 Sverre Fehn 挪威
1998年 第二十届伦佐·皮亚诺 Renzo Piano 意大利
1999年 第二十一届诺曼·福斯特爵士 Sir Norman Foster 英国
2000年 第二十二届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荷兰
2001年 第二十三届杰奎斯·赫佐格 Jacques Herzog 和皮埃尔·德·梅隆 Pierre de Meuron 瑞士 2002年 第二十四届格伦·穆科特 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亚
2003年 第二十五届约翰·伍重 Jrn Utzon 丹麦
2004年 第二十六届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英国
2005年 第二十七届汤姆·梅恩 Thom Mayne 美国
2006年 第二十八届保罗·曼德斯·达罗查 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
2008年 第三十届 让·努维尔 Jean Nouvel 法国
2009年 第三十一届 彼得·祖姆托 Peter Zumthor 瑞士
2010年 第三十二届 SANAA小组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 日本
C. 普利策奖有中国人得过吗
这是美国媒体界的最高奖,和中国不沾边。你说会有中国人吗?
D. 普利策奖是什么方面的奖
普利策奖 (Pulitzer Prizes) 也称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一种多项的新闻、文化奖金,被视为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由匈牙利裔美国著名报纸编辑和出版家约瑟夫·普利策出资创立,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
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和艺术奖两大类,现设有14项新闻奖和7项文艺奖,其中新闻奖主要有:公共服务奖、报道奖、社论奖、漫画奖、批评评论奖、通讯奖、特写奖、新闻摄影奖等;文学艺术奖有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音乐作曲奖1项。另外,还颁发2项特别奖。公共服务奖一般授予报社,奖品是一枚金质奖章。其他奖项的得主可获得1万美元奖金和证书。
首届普利策摄影奖是1942年颁发的。此后,除1946年外,每年颁发一次。从1968年开始,摄影类增设了专题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通常由一组照片组成。
普利策当初遗赠的基金为50万美元,后来基金管理机构又筹措了100多万美元。该奖由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内的16人组成的普利策奖金评选委员会评选,每年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是在4月份中旬的一天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宣布,5月份颁奖。
约瑟夫·普利策 (Joseph Pulitzer),1847年4月10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7岁时从家中出走,本想从军,但因视力差、身体弱而被拒绝。后被美国军队招募,成为一名骑兵,1867年加入美国籍。1868年当了德文《西部邮报》记者,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他凭借强烈的求知欲和充沛的精力,不知疲倦地挖掘各种新闻,后成为该报的全资经营者。到1878年,普利策熟练地掌握了英语,于当年12月9日出价2500美元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后与当地《邮报》合并为《圣路易斯邮讯报》。1883年,他以34. 6万美元买下《纽约世界报》。他创造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他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
普利策的一生对美国报纸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创办现代美国报纸的先驱者和示范者。1903年,他写下遗嘱,决定出资兴办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和建立普利策奖金,由哥伦比亚大学董事会掌管他遗赠的基金。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去世。根据他的遗嘱,1912年开办了哥伦比亚新闻学院,1917年起设立了普利策奖。
E. 普利策一共有多少个奖项,分别是什么
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和艺术奖两大类,其中新闻奖主要有:公共服务奖、报道奖、社论奖、漫画奖、批评评论奖、通讯奖、特写奖、新闻摄影奖等;文学艺术奖有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音乐作曲奖1项。另外,还颁发2项特别奖。
F. 普利策奖的分类定义
1、由报纸通过利用其新闻资源如社论、漫画和摄影以及报道而提供的值得赞许的杰出公众服务;
2、杰出的突发性地方新闻报道;
3、由个人或团体以单篇或系列报道方式所做杰出调查性报道;
4、阐明一个有意义并复杂的主题,展示了对主题的上佳把握,文笔流畅,表述清楚的杰出解释性报道;
5、对特定主题或活动进行持续、富有知识性杰出专题报道;
6、全国性事务杰出报道;
7、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事务杰出报道;
8、别关注文学的高质量和独创性的杰出特写报道;
9、杰出的评论文章;
10、杰出的文艺批评文章;
11、清晰,有道德目的,推理扎实,在作者认为导向无误时,具有能够影响公众舆论的能力的杰出社论;
12、度出版的,有独创性和有评论效应,绘画水平高,具有形象化效果的杰出漫画或漫画选辑;
13、彩色,单张或多张,相关组照或像集组成的杰出突发性新闻摄影;
14、或彩色,单张或多张,相关组照或像集的杰出特写摄影。
金质奖章将授予公共服务奖获得者。其他类别的获奖者除证书外,还有于2001年提高至7500美元的现金奖励,原来为5千美元。每年向新闻学院教授推荐的4个名额各提供5千美元普利策奖学金。这些奖学金可使3名优秀的毕业生旅行、写报告并在国外学习,另一份奖学金颁给一名从事戏剧、音乐、文学、电影或电视评论的毕业生。
对大多数获奖者来说,相对普利策奖给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带来的声望而言,现金奖励只是次要的。有许多奖金更多的竞争,但它们在公众的心目中都无法与普利策奖相提并论。
与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举行的精心准备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和皇家宴会不同,每年5月在哥伦比亚大学洛氏图书馆(LowLibrary)的圆型大厅里,普利策奖获得者只是在一个中午便宴上,从该校校长手里接过奖金和奖状。到场的也只有家属、专业同行、委员会成员和新闻学院的老师们。委员会拒绝了将这项活动在电视上进行大肆宣传的请求。
G. 普利策一共有多少个奖项,分别是什么
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 (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七、八十年代历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被视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评选制度
普利策奖在每年的春季,由 哥伦比亚大学 的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的十四名会员蠄定,5月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正式颁发
评奖项目
普利策奖由最初的“为公众服务优异”一项新闻奖发展至现在的十四项新闻界奖和七项创作界奖。新闻界的获奖者可以 任何国籍,但是获奖条目必需在美国报(或日报)中发表的。创作界获得必须是美国公民。唯一例外是历史奖,只要是关于美国历史的书都可获奖,不必是美国人。
新闻界奖
普利策优异公众服务奖
普利策普通新闻报道奖
普利策国内报道奖
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
普利策释义性新闻奖
普利策专业性新闻奖
普利策社论写作奖
普利策漫画创作奖(1922年开始)
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1942年开始, 968年分为现场新闻和特写)
普利策特写摄影奖(1942年开始,1968分为现场新闻和特写)
普利策评论奖
普利策批评奖
普利策特稿写作奖
创作界奖
普利策传记奖 - 1999年:《时时刻刻》—— 麦可·康宁汉
普利策戏剧奖
普利策历史奖
普利策小说奖
普利策诗歌奖 (1922年开始)
普利策非小说类作品奖 (1962年开始)
普利策音乐奖 (1943年开始)
H. 普利策奖是什么方面的大奖
普利策奖是新闻界的大奖。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一个世纪以来,普利策奖一直是新闻业的标杆,与美国社会一同经历了战争硝烟、政治丑闻和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最初的新闻奖,普利策奖现在还设立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综合奖项,其影响力历久不衰。
普利策奖包括十四项新闻类奖项和七项创作类奖项组成,新闻类奖项的获奖者不限国籍,但必须在美国媒体中发表过作品。而创作类的奖项则必须是美国公民。唯一的例外是历史写作奖,如果作者身为外籍人士,但写作的作品涉及美国史,仍有机会获得这一奖项。
(8)2016普利策公共服务奖扩展阅读:
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和艺术奖两大类,其中新闻奖主要有:公共服务奖、报道奖、社论奖、漫画奖、批评评论奖、通讯奖、特写奖、新闻摄影奖等;文学艺术奖有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音乐作曲奖1项。另外,还颁发2项特别奖。
美国普利策奖的奖金为7500美元,但获得公众服务贡献奖的报道不得奖金,获奖的报社将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普利策当初遗赠的基金为50万美元,后来基金管理机构又筹措了100多万美元。该奖由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内的16人组成的普利策奖金评选委员会评选,每年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是在4月份中旬的一天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宣布,5月份颁奖。
I. 求近些年的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是唯一获得这个奖项的美国总统。2012年4月16日,2012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公布。普利策奖分为两类,新闻界和创作界。普利策奖也是一个鼓励美国的奖。新闻界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但是获奖条目必需在美国周报(或日报)中发表的。创作界获得者必须是美国公民,唯一例外的是历史奖。只要是[2]关于美国历史的书都可获奖,作者不必是美国人。
奖项分类
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和艺术奖两大类,其中新闻奖主要有:公共服务奖、报道奖、社论奖、漫画奖、批评评论奖、通讯奖、特写奖、新闻摄影奖等;文学艺术奖有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音乐作曲奖1项。另外,还颁发2项特别奖。
美国普利策奖的奖金为7500美元,但获得公众服务贡献奖的报道不得奖金,获奖的报社将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普利策当初遗赠的基金为50万美元,后来基金管理机构又筹措了100多万美元。该奖由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内的16人组成的普利策奖金评选委员会评选,每年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是在4月份中旬的一天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宣布,5月份颁奖。
首届普利策摄影奖是1942年颁发的。此后,除1946年外,每年颁发一次。从1968年开始,摄影类增设了专题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通常由一组照片组成。
2012年
2012年4月16日,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公布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名单,具体名单如下: 公共服务奖
获奖者:《费城询问者报》
获奖理由:因其对费城普遍存在的校园暴力的探究授予此奖,《费城询问者报》以有力的书面描述及视频材料详细描述了校园内孩子欺负孩子的现象甚至罪行,激发了改善教师和学生安全的改革。
突发新闻奖
获奖者:亚拉巴马州《塔斯卡卢萨新闻》记者。
获奖理由:该报记者对一场致命的龙卷风进行了有胆识和魄力的报道,采用社交媒体及传统报道方式提供了实时新闻更新,帮助定位失踪人员,并在电力中断迫使其前往50公里外印刷厂印刷时,仍作出了深度的印刷版。
调查性报道奖
获奖者:美联社记者马特-阿普佐,亚当-高曼,艾琳-苏利文,克里斯-霍利及《西雅图时报》记者迈克尔J。贝伦斯、肯-阿姆斯特朗
获奖理由:《西雅图时报》记者迈克尔J。贝伦斯、肯-阿姆斯特朗揭露了华盛顿州一个鲜为人知的政府部门擅自更换脆弱病人的用药,将便宜但危险的药物替换了安全但稍贵的药物,报道引发了美国全国范围的卫生警报。
美联社记者马特-阿普佐,亚当-高曼,艾琳-苏利文,克里斯-霍利揭露了纽约警方在秘密监视穆斯林社区的日常生活,报道引发了国会调查,并激起了关于国内情报搜集的角色辩论。
释义性报道奖
获奖者:《纽约时报》记者大卫-科西恩尼维斯基。
获奖理由:《纽约时报》记者大卫-科西恩尼维斯基以一系列清晰的报道,穿过复杂的法律丛林,清楚地揭露了美国最富裕公民及公司是如何经常钻法律漏洞、如何避税的。
地方新闻报道奖
获奖者:宾夕法尼亚州首府哈里斯堡的萨拉-加宁及《爱国者新闻》的记者。
获奖理由:萨拉-加宁及《爱国者新闻》的记者勇敢揭露了涉及前足球教练杰里-桑达斯基的性丑闻。
国内报道奖
获奖者: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记者大卫-伍德。
获奖理由:《赫芬顿邮报》记者大卫-伍德对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严重受伤的美国士兵们在身体和情感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国际报道奖
获奖者:《纽约时报》记者杰弗里-盖特曼。
获奖理由:《纽约时报》记者杰弗里-盖特曼不顾危险,对东非这个被人忽视但在战略上越来越重要的地区的饥荒和冲突进行了生动的报道。
特稿写作奖
获奖者:西雅图周刊《陌生人》的伊莱-桑德斯。
获奖理由:西雅图周刊《陌生人》的伊莱-桑德斯根据一名在残忍攻击中幸存的女子的勇敢证言及案件细节,以令人难忘的方式写出了该女子及其不幸遇害男友的遭遇。
评论奖
获奖者:《芝加哥论坛报》的玛丽-施米奇。
获奖理由:《芝加哥论坛报》的玛丽-施米奇以其切实和内容广泛的专栏文章,展现了芝加哥这座城市的性格及文化。
批评报道奖
获奖者:《波士顿环球报》的韦斯利-莫里斯。
获奖理由:《波士顿环球报》的韦斯利-莫里斯的电影批评智慧而又别出心裁,行文精确,其评论穿透于艺术影院与票房之间。
社论写作奖
获奖者:空缺
社论性漫画奖
获奖者:《政客》的马特-伍尔科尔。
获奖理由:《政客》的马特-伍尔科尔的社论漫画新鲜、有趣,并以令人难忘的形式讽刺了席卷华盛顿的党派冲突。
突发性新闻摄影奖
获奖者:法新社的马苏德-侯赛尼。
获奖理由:2011年12月6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处拥挤的宗教圣地遭自杀人弹袭击,法新社的马苏德-侯赛尼拍摄了一张女孩在尸体上哭泣的照片。
特写摄影奖
获奖者:《丹佛邮报》的克雷格F. 沃克。
获奖理由:《丹佛邮报》的克雷格F. 沃克以一组引人动容的图片,记录了一名伊拉克战争士兵回国后,经历的创伤后遗症痛苦,这组图片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这样一个国家问题。
2013年
《纽约时报》获得奖项包括调查性报道奖、解释性报道奖、国际报道奖和特稿写作奖。其中包括John Branch关于雪崩的特稿《下雪了》;以及知名调查记者戴维·巴斯托(David Barstow)对沃尔玛在墨西哥行径的调查;《纽约时报》记者们就苹果所做的解释性报道,揭示了全球化过程中的黑暗面;以及David Barboza所做的国际报道。
2013年获奖作品(11张)当地时间2013年4月15日,2013年普利策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揭晓评选结果。
突发新闻奖
获奖者:美国阿拉巴马州《塔斯卡卢萨新闻报》的全体职员。
获奖理由:表彰他们在致命龙卷风袭来时的一系列敬业报道。
突发新闻图片奖
获奖者:法新社摄影记者马苏德侯赛尼。
获奖理由:侯赛尼因记录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发生的一起自杀炸弹爆炸事件的一幅新闻图片获得此奖。
小说奖
小说作者亚当·约翰逊
获奖者:亚当·约翰逊(Adam Johnson)
获奖理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作家亚当·约翰逊撰写的描写朝鲜居民生活的小说《孤儿院院长的儿子》(The Orphan Master's Son,又译《孤儿领袖的儿子》),详细描述了一个虚构人物的生活,这个人物从小生长在其父亲运营的一家朝鲜孤儿院,在成长过程中历经种种磨难,最后因与一名女演员相爱,心灵得到治愈的故事。[8]
公共服务奖
获奖者:《费城问讯报》。
解释性报道奖
获奖者:《纽约时报》
获奖理由:因关于这个国家富人及集团如何寻找漏洞避税的系列报道。[8]
地方新闻奖
获奖者:《爱国者新闻》
获奖理由:宾州的《爱国者新闻》因为对于宾州州立大学橄榄球队性丑闻的揭露性报道获奖。[8]
国际报道奖
获奖者:《纽约时报》
获奖理由:因对于东非饥荒的生动报道。
特写奖获奖者:西雅图周刊《陌生人》
评论获奖者:《芝加哥论坛报》
批评获奖者:《波士顿环球报》
社论奖空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16日公布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名单,此次奖项名单中罕见出现了一家美国之外的媒体。
J. 《女不强大天不容》有哪些看点
六六编剧、海清主演的《女不强大天不容》是一部以新闻媒体记者生涯为主线的行业剧。剧集记录了郑雨晴(海清饰演)从小记者到媒体老总的励志成长过程。记者、媒体人向来有“无冕之王”的美誉,而人们也往往只能看到TA们所拥有的鲜花与掌声,鲜见其背后的磨砺与血泪。《女不强大天不容》以女性为视角,以女记者女媒体人的坎坷经历为中轴,全景、真实具现了“无冕之王”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剧集一开始,海清饰演的郑雨晴还是报社的实习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说干就干的执拗性格,为其在竞争激烈的记者群中赢得了良好际遇,并正式成为报社一员。不过,记者工作远非郑雨晴初想的那么容易、简单,不被人理解是常事,有的时候甚至还会付出生命。不过,正是在这一颠一簸的崎岖道路上,郑雨晴以踏踏实实的每一步,闯出了其记者生涯的春天,也为报社赢得了转型的良机。期间,郑雨晴经历了各种磨难,包括在社会大背景下的再造、重组,变革、重生。而伴随着事业的磕磕绊绊、蒸蒸日上,其情感、家庭所源生的问题也接踵而至。生活与工作,家庭与事业,孰轻孰重?面对人生最艰难也最具挑战性的抉择,郑雨晴该何去何从?
经过《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心术》等经典口碑、收视大剧的不断磨合,六六与海清在《女不强大天不容》中的默契已完美到极致。说郑雨晴这个角色是六六专为海清“私人订制”,度身打造,也不为过。而对于郑雨晴这样一个在成长过程中饱受折磨、苛责、蹂躏的女性励志角色,其难度与高度,广度与厚度,都被海清拿捏得精、准、透。而这,正是剧集备受欢迎、热议、辣评的关键所在。
以记者行业为主线的影视剧集并不鲜见。比如很多年前那部由高曙光、周海媚主演的《新闻小姐》,当年曾引发过不小的轰动。而《搜索》《求求你,表扬我》《头号人物》等也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记录了媒体人的人生轨迹和职业生涯。在好莱坞,“无冕之王”成为影视剧主角更是常事,比如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就深度打造了一组记者、媒体人的群像。
与这些作品相比,《女不强大天不容》显然更具说服力,也更有震撼力。这主要源于剧情的真实性,和演员的精湛表演。《女不强大天不容》制作团队中,有不少女性都从事过媒体、记者行业,对剧情的铺排、架构可谓有感而发。而海清、陈小艺、高明、秦海璐、张译等戏骨级演技实力派,为演好记者、媒体人、职场人的命运归途,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从而为观众奉献了一个个鲜活淋漓的媒体群像。
尤为重要的是,《女不强大天不容》在内容上也是尺度大开,其最大程度地应景了审查规则,将地沟油等异常敏感的黑心事件全程曝光,将调查记者的艰辛、艰难全程奉上,既让人看的心惊肉跳,又叫人感佩万千,算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以新闻记者为主线的影视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集借助于影像镜头,有声语言,还深入揭露、批判了调查记者在调查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公和刁难,对某些公检法的不作为,对部分报社高层,政府高官的不作为、难作为等现象更有所触及。除此之外,剧集还呈现了真正媒体人对公众知情权的坚守,现实性与批判性的共生共存,在很大程度上都飞升了剧集的厚重感。
在颂扬以郑雨晴为代表的女性记者、媒体人力排千难万险,勇于牺牲献身的同时,剧集还对女性惯常遭遇的人生矛盾即家庭与事业,工作与生活,进行了极致描述,并对其做出了深刻反思与自省,这对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特别是女性观众来说,借鉴意义非凡。
《女不强大天不容》看似讲述的只是女新闻记者、媒体人的人生沉浮,但其点滴记录的则是时代的变迁与变化,是大时代如何变革、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郑雨晴并非个体的独立存在。报社也绝不单单只是媒体的代表。就这个角度看,《女不强大天不容》在对主旨的构建上,对内核的深掘上,都是颇见深意的。
仅就片名来看,《女不强大天不容》似乎多少都有些女权意味。的确,一直以来,女人的强大往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更大的牺牲。这些付出不仅体现在身体、生理上,更灼现于心理、情理中。以“无冕之王”为例,特别是那些以生命为代价揭真相,搏公理,为正义的突发事件的深度调查记者,很多人都认为那是男人干的事。其实,这种俗腐观点、论调又何止出现在记者、媒体行业中。在其他很多行业里,包括在国外,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做家庭煮妇这样颇具歧视性的论调还是颇有普遍性的。在这种大背景下,郑雨晴的存在,方显得尤有必要性和现实性。所以,从本质上讲,这并非什么女权主义的呐喊,而是对女性在就业、职场等方方面面,平等平等再平等的一次能量的释放,和心声的述说——女人只有自强,才能强大!
不久之前,美联社记者Esther Htusan、Martha Mendoza、Robin McDowell 获得了2016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这是为了表彰她们冒着生命危险,潜伏于危险境地中,报道出印尼、泰国捕鱼业使用苦役劳工为全世界的餐桌提供海鲜的惊天骇闻。据悉,该调查报道促使超过两千名被囚禁工人得到释放。报道一经发出,瞬间震惊全世界。看来,《女不强大天不容》中的郑雨晴,不仅只出现在六六笔下,也不单单鲜活于海清的演技之中。在普常人的现实生活里,乃至全球、全世界的角角落落里,她们都是一种强大的存在。而面对这些靠生命危险刷出存在感的“无冕之王”,除了点赞与撒花,感动与佩服之外,我还强烈感受到了汩汩励志正能的扑面袭来,沁心润肺,悦目怡神。
无论对男性受众还是女性观众而言,《女不强大天不容》无疑都是一碗激人斗志,昂人心气的心灵鸡汤。但这绝对是一道微火炖出的好鸡汤,色香味美,浓淡相宜。就剧情而言,剧集巧妙地将高起高落的职场纠葛,大开大合的情场磕绊,风起云涌的家庭危机,揉碎了,掰开了,融入到记者、媒体人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中,因而有着淳厚、浓郁的生活气息。虽然未必每个观众都是记者、媒体从业者,但依旧能深深感到剧情接地气、近生活的朴素范儿,淳实风儿,情感共鸣与心理共振的源源不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海清、陈小艺、张译、高明、杜淳、秦海璐等新老演技实力偶像派的韧劲儿十足,力道儿丰盈的精彩演出,也让这碗鸡汤得以鲜盈润口,味美养心。陈小艺、高明等戏骨级演员,一出场分分钟都是戏,却又将克制拿捏的游刃有余,鲜活立体却不抢戏,甘愿做一片称职的小绿叶。作为剧集的绝对一号,海清对郑雨晴的演绎,无论情表、体态,还是眼神、心境,都掌控的张弛有序,疾徐有度,几乎没有什么刻意表演的痕迹。力微而不羸弱,力强而不生硬,堪称教科书级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