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译: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北岸定居。(“定版卜”权1分,“阳”“阴”1分,句式1分)
(2)(3分)译: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负”1分,句式1分,句意1分)
(3)(4分)译:而心中无阻塞之处,看到天地间的万物,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留滞”1分,“天壤”1分,句式1分,句意1分)
Ⅳ 秋天的雨的句子
1、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像一幅没有尽头的画卷。
2、秋雨唰唰地下着。细密的雨丝在天地间织起一张灰蒙蒙的幔帐。
3、树上的叶子渐渐黄了,飘落的树叶像一只只金黄的小鸟,上下翻飞。
4、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5、枯黄的落叶,一片两片,轻悠悠地飘落在水面上,像无数只小船,顺风慢慢地荡走。
6、金色的秋天来了,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被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美丽。
7、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8、秋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那空地上的瓦砾堆里、枯枝败叶上,淋湿了地,淋湿了房,淋湿了树。
9、秋雨洗刷过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碧透。朵朵白云犹如扬帆起航的轻舟,在水面上慢悠悠地飘浮着。
10、果园在秋天里最快乐。植物张的倍儿棒。园丁还是像往长一样洒水杀虫。但他不知道,果子早以成熟了。
11、秋风阵阵,送来了菊花的清香。菊花仙子们争奇斗艳,形态优雅,异常美丽,引来了一群群勤劳的小蜜蜂。
12、秋风扫过,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盈地旋转。
13、秋夜,天高露浓,一弯月牙在西南天边静静地挂着。清冷的月光洒下大地,是那么幽黯,银河的繁星却越发灿烂起来。
14、每当这秋天漫步走来,河边路旁到处布满掉落着的枫叶。红红的枫叶林在秋风的抚摸下,红得更鲜艳,更惹人喜爱了。
15、秋雨沙沙地下着,这是它在演奏。奏黄了一片片稻田,奏红了一棵棵枫树,奏出了遍地金黄,奏出了象征着成熟、丰收的秋色。
16、秋雨霏霏,飘飘洒洒。如丝,如绢,如雾,如烟。落在脸上凉丝丝,流进嘴里,甜津津,像米酒,像蜂蜜,使人如醺,如梦,如痴,如醉。
17、下过了两场雨,似乎秋天来的更早些,微风凉凉,秋意满满,似乎一切变得寂静,那静比春天的更醒,那静比夏天的更清,那静比冬天的更允
Ⅳ 描写马鞍山东方红水库美景的句子
“喂,你还抄愣在那儿干吗,是不袭是想我多淋点儿雨?快走吧!”我不自如的笑了笑,和她手挽手的消失在雨雾中。在那一刻,我看到了她善意的笑,也看到了她那一颗纯洁的心。脸上不禁火辣辣的,和她比起来,我变得多么的渺小啊!
雨仍然无情地下着,雨中飘散着花伞的芳香,在那朵朵晶莹的雨珠中,闪出她那微微的失意。
“喂,你还愣在那儿干吗,是不是想我多淋点儿雨?快走吧!”我不自如的笑了笑,和她手挽手的消失在雨雾中。在那一刻,我看到了她善意的笑,也看到了她那一颗纯洁的心。脸上不禁火辣辣的,和她比起来,我变得多么的渺小啊!
雨仍然无情地下着,雨中飘散着花伞的芳香,在那朵朵晶莹的雨珠中,闪出她那微微的失意。
Ⅵ 李白的《将进酒》是写给谁的求大神帮助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解】: 1、将:请。 2、会须:正应当。 3、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李集中提到元丹丘的有多处。他也是一个学道谈玄的人,李白称之为“逸人”,并有“吾将(与)元夫子,异姓为天伦”(《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及“故交深情,出处无间”(《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Ⅶ 描写马鞍山句子
人们都说马鞍山是九山环一湖,而湖南路犹如玉带轻束,将这一碧湖水一分为二,南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高楼林立之中,与北面的雨山湖隔路相望。南湖不大,但如小家碧玉般温婉可人。春日里的南湖湖水清澈如镜,湖边绿草如茵,花团锦簇,漫步湖边林荫,柳丝轻拂,微风吹过送来阵阵花香,使人心旷神怡。"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湖的南岸是大片的草地,是小朋友最喜爱的地方,小朋友可以在那里放风筝、玩游戏,尽情地享受着春天的气息。
Ⅷ 秋天的雨的描写句子
1.秋天的雨水特别多,总是滴滴答答下不完,害得我哪也去不了。不过空气变得清新了,不再干燥了,雨一停,秋高气爽,很美丽。
2.秋天来了,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树叶开始变黄了,风一吹,大片大片的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满地都是干枯的叶子,走在上面,发出“嘎嘎”的声音。
3.秋天是火红的,枫叶红了,柿子红了,苹果红了,红红的脸蛋像火红火红的灯笼。看着这秋天的田野,我想,秋天不是凋零的季节,秋天充满了活力。秋天是美丽的。我喜欢秋天的田野。
4.秋风,像把锋利的镰刀,从柳树梢上刮过,半绿半黄的树叶,刷刷地飘落下来。
5..秋天是庄稼成熟的季节,也是农民伯伯最喜爱的季节。高粱涨红了脸,苞米咧开了嘴,黄澄澄的玉米粒,像一颗颗金豆子,谷子笑弯了腰,正向我们鞠躬,大豆被风吹得乐出了声。
6.秋天,杨树叶子黄了,挂在树上,好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飘落在空中,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落在树旁的小河里,仿佛是金色的小船。
7.秋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那空地上的瓦砾堆里、枯枝败叶上,淋湿了地,淋湿了房,也淋湿了树。
8.那秋风如同一支神奇的画笔,给树叶涂上浅红嫩黄深紫翠绿各种各样的色彩,绘出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山水画。
9.秋雨霏霏,飘飘洒洒。如丝,如绢,如雾,如烟。落在脸上凉丝丝,流进嘴里,甜津津,像米酒,像蜂蜜,使人如醺,如梦,如痴,如醉。
10. 一阵微风吹过,树叶从树妈妈的怀抱中纷纷落下,犹如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翩翩起舞,把秋天打扮得如同金色世界。
Ⅸ 孟子的经典十九句名言语录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与孔子并称“孔孟”;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1.春秋时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称呼。如 宋国 子 姓,其长女嫁给他国的多称“孟子”。
《左传·隐公元年》:“ 惠公 元妃 孟子 。” 杜预 注:“ 子 , 宋 姓。” 孔颖达 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妇人以字配姓,故称 孟子 。”又讳言同姓通婚,亦称与国君同姓的夫人为“孟子”。《左传·哀公十二年》:“夏五月, 昭 夫人 孟子 卒。 昭公 娶于 吴 ,故不书姓。” 杜预 注:“讳娶同姓,故谓之 孟子 ,若 宋 女。” 杨伯峻 注:“国君夫人必系以母家之姓……此 昭公 夫人若称‘ 吴姬 ’或‘ 孟姬 ’,显然违‘同姓不婚’之礼,故改称‘ 吴孟子 ’。”
2. 战国 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轲 ,字 子舆 。其言行被编为《孟子》一书。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远祖从鲁国迁居邹国。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
「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据赵歧《〈孟子〉题辞》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是年丧父,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其 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楚吴起为相。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杀吴起。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绝祀。赵王翳迁于吴。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灭郑。诸咎杀其君。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韩山坚贼其君。齐田午杀其君,自立为桓公。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燕简公卒。韩严杀韩哀侯。魏伐楚,取鲁阳。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赵、韩伐魏,魏伐赵,败之平阳。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齐伐魏,降观,王错奔韩。魏败韩于马陵。孟子在邹。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韩赵分周为两。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魏伐韩败逋。孟子在鲁。
二十五岁:公元前365年,周显王四年。 四月甲寅,魏迁都大梁。田齐桓公杀其君母。孟子在鲁。
二十六岁: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年。魏公子缓如赵以作难。孟子归邹创办子思书院,广育天下英才。
二十七岁:公元前363年,周显王六年。魏伐赵,取利人与肥。越寺区、弟思杀其君。孟子在邹。
二十八岁:公元前362年,周显王七年。 魏战败赵、韩联军于浍北,擒乐祚,攻取皮牢。赵成侯与韩昭侯会于上党。孟子在邹。
二十九岁: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商鞅入秦。宋约生于此年。魏入河水于甫田。暇阳人来归。孟子在邹。
三十岁:公元前360年,周显王九年。东周惠公杰卒。孟子在邹。
三十一岁:公元前359年,周显王十年。 韩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商鞅变法。孟子在邹。
三十二岁:公元前358年,周显王十一年。魏及韩侯盟于巫沙,归侯于韩,商鞅刑公子虔、公孙贾。孟子在邹。
三十三岁:公元前357年,周显王十二年。鲁、宋、卫、韩君朝魏,梁惠王称王。商鞅为左庶长。孟子在邹。
三十四岁:公元前356年,周显王十三年。鲁侯朝魏,魏筑阳池以备秦。 韩筑长城自亥谷以南。赵会燕成侯于安邑。孟子在邹。
三十五岁: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申不害相韩。越无颛卒。秦孝公与魏惠王会于杜平,侵宋。孟子在邹。
三十六岁: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齐败魏于桂阳。韩侯朝魏。秦败魏,斩首七千,取少梁。孟子在邹。
三十七岁: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 赵败魏于桂陵(齐用孙膑围魏救赵)。魏以韩师败诸侯于襄陵,会齐宋之国。齐使楚景舍与魏求成。孟子在邹。
三十八岁: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商鞅为秦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伐魏,安邑降秦。孟子在邹。
三十九岁: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秦迁都咸阳。商鞅伐魏,固阳降秦。 魏归赵邯郸,在漳水上结盟。孟子在邹。
四十岁: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商鞅废井田,设县。孟子在邹。
四十一岁:公元前349年,周显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四十二岁:公元前348年,周显王二十一年。韩昭侯如秦。秦“初为赋”。孟子在邹。
四十三岁:公元前347年,周显王二十二年,孟子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第一次由邹到齐临淄稷下学宫。
四十四岁:公元前346年,周显王二十三年,孟子在齐与匡章交游。
四十五岁:公元前345年,周显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齐。
四十六岁:公元前344年,周显王二十五年。魏惠王召诸侯于逢泽朝天子,秦公子少师率师参于逢泽之会。秦孝公会诸侯于京师。 孟子在齐稷下被淳髡讥讽,二人进行了有关于“礼”的辩论。
四十七岁:公元前343年,周显王二十六年。齐田忌用孙膑之计大败魏军于马陵,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孟子在齐并不受重用,被齐人讥讽,孟子以“我无官守”、“我无言责”而自解。
四十八岁:公元前342年,周显王二十七年。商鞅伐魏,用计俘公子卯,大破魏军。孟子在齐。
四十九岁:公元前341年,周显王二十八年,孟子在齐。
五十岁:公元前340年,周显王二十九年。(齐)邳迁于薛。魏为大沟,行圃田之水。孟子在齐。
五十一岁:公元前339年,周显王三十年。 据《史记》所载,庄子与楚威王同时 ,威王聘为相,庄子辞见。赵良见商鞅,威胁商鞅下台。孟子在齐。
五十二岁:公元前338年,周显王三十一年。宋剔成卒,弟偃立。秦孝公卒,车裂商鞅于咸阳,其师尸佼逃蜀。孟子在齐。
五十三岁:公元前337年,周显王三十二年。韩申不害卒。秦仍用商鞅新法,楚、赵、韩、蜀朝秦。 孟子在齐。
五十四岁:公元前336年,周显王三十三年,孟子在齐。
五十五岁:公元前335年,周显王三十四年。秦甘茂取韩宜阳。匡章因与孟子游,被齐用为将,败秦。魏惠王用惠施策与齐威王会徐州,惠王改元。孟子在齐。
五十六岁:公元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灭越。孟子在齐。
五十七岁:公元前333年,周显王三十六年。 苏秦合纵六国,于洹水歃血为盟。孟子在齐。
五十八岁:公元前332年,周显王三十七年,孟子在齐。
五十九年:公元前331年,周显王三十八年。秦败魏,俘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孟子在齐不被重用,拥楹而叹。
六十岁: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十九年。魏献西河之地于秦。孟子在齐。
六十一岁:公元前329年,周显王四十年,孟子在齐。
六十二岁:公元前328年,周显王四十一年,孟子在齐。
六十三岁:公元前327年,周显王四十二年。韩举于齐战,死于桑邱。孟母仙逝,孟子归葬于鲁,孟子第一次到齐国的后期已得到客卿地位,故以卿大夫之礼葬母。
六十四岁:公元前326年,周显王四十三年。 五月魏会韩威侯于巫沙。十月韩宣王朝魏。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五岁: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四月秦惠王称王。五月燕王称王,韩宣王称王。孟子在鲁守丧。
六十六岁:公元前324年,周显王四十五年。楚败魏于襄陵。孟子在鲁三年之丧满,返齐。
六十七岁:公元前323年,周显王四十六年。昭阳为楚伐魏。 滕定公卒。这时稷下学宫衰落。孟子在齐见威王不能实现他的“仁政”主张,闻宋王将行王政,故离齐到 1世孙(儿子) 孟仲子,北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2世孙(孙子) 孟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3世孙(曾孙) 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4世孙(玄孙)孟舒,字子怀,汉朝云中牧
5世孙 孟之后,隐居不仕
6世孙孟昭,汉朝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7世孙孟但,汉朝太子门大夫,精易道
8世孙孟卿,汉朝淮阳太守、太傅
9世孙 孟喜,字长卿,汉朝郎官
10世孙 孟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11世孙孟兴,汉朝尚书郎
12世孙孟尝,字伯周,汉朝徐令、合浦太守
13世孙孟展,字君城,不仕
14世孙 孟戫,东汉济阳太守、太常、太尉
15世孙孟敏,字叔达,东汉新郡太守。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16世孙孟光,字孝裕,东汉讲部史;蜀汉拜议郎、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大司农
17世孙孟康,字公休,曹魏散骑侍郎,弘农太守,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封广陵宁侯
18世孙孟宗,字恭武,孙吴永宁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19世孙 孟揖,晋朝庐陵太守
20世孙孟观,字叔时,晋朝殿中郎、黄门侍郎,生二子:孟嘉、孟陋
21世孙孟嘉,字万年,晋朝安西大将军长史、江州别驾,生二子:孟怀玉、孟龙符。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22世孙孟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23世孙孟表,字武达,南齐马头太守;北魏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豫州刺史,因功封汶阳县伯,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24世孙孟斌,北魏右丞相
25世孙孟威,字能重,北魏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26世孙 孟恂,字修仁,北魏东州太守;北周太子少师、太子太傅、车骑大将军
27世孙 孟儒,字敬业,北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卫将军
28世孙孟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
29世孙 孟善谊,隋朝河内通守
30世孙孟诜,唐朝凤阁舍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同州刺史
31世孙 孟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32世孙孟浩然,唐朝诗人,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生二子:孟云卿、孟庭玢(孟郊之父、孟常谦的祖父)
33世孙孟云卿,字宜甫,唐朝校书郎,与诗人杜甫善交。生二子:孟简、孟华
34世孙孟简,字几道,唐朝仓部员外郎、谏仪大夫、常州刺史、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
[注: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即孟郊(唐朝诗人)的儿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35世孙]
35世孙 孟常谦,唐朝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生二子:孟遵庆、孟元阳
36世孙 孟遵庆,旨召不仕
37世孙 孟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手持问一编甚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其所与友尽善之。生二子:孟方立、孟方迁
38世孙孟方立,唐朝昭义节度留守
39世孙孟承诲,后晋太府卿
40世孙孟汉卿,后周左羽林大将军
41世孙孟贯,不仕,工于诗词,主奉祀事
42世孙孟昶,隐居不仕,主奉祀事
43世孙 孟公济,少励高行,不乐仕进,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
44世孙孟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孟氏后裔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坚
45世孙 孟存,主奉祀事,生二子:孟况、孟海
46世孙 孟况,宋朝鱼城教谕,主奉祀事
47世孙 孟彬,宋朝临沂县主簿,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澄、孟沂
48世孙 孟澄,仕为滕县尹,主奉祀事。
49世孙 孟德成,居滕,元太宗时复其家。仕峄州知州,为族长,主奉祀事,生三子:孟述祖、孟光祖、孟荣祖
50世孙 孟述祖,主奉祀事,生四子: 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
51世孙 孟惟清,主奉祀事
52世孙 孟之平,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思春、孟思温、孟思润
53世孙 孟思春,主奉祀事
54世孙 孟克刚,主奉祀事,无嗣
55世孙孟希文,字士焕,他是孟子的第45世孙孟坚的第九世孙孟克仁的长子,1451年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职自此始
56世孙孟元,字长伯,1489年承袭世职,其子孟公綮(1533年承袭世职)
57世孙 孟公肇,字先文,是孟元的弟弟的儿子,1523年代袭世职
58世孙 孟彦璞,字朝玺,1567年承袭世职
59世孙孟承光,字永观,1601年承袭世职,长子孟宏略(其子孟闻玉)
60世孙 孟宏益,字振扬,1623年代袭世职;孟闻玉长大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孟宏益为锦衣卫千户
[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誉,生一子孟闻玺,孟闻玺生孟贞仁]
61世孙 孟闻玉,字尤甫,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2世孙 孟贞仁,字静若,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3世孙 孟尚桂,字播馨,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4世孙 孟衍泰,字懋东,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5世孙 孟兴铣,字起辉,未承袭世职
66世孙 孟毓瀚,字钟北,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注:孟毓瀚无子,由孟兴铣的二弟孟兴錞的儿子孟毓纍为继续人;孟毓纍生孟传梿]
67世孙 孟传连,字国摸,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8世孙 孟继烺(lang),字体耀,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9世孙孟广均,字京华,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
70世孙 孟昭铨,字伯衡,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71世孙 孟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生三子:孟庆桓、孟庆榕、孟庆棠
72世孙 孟庆恒,字颂武,因早卒,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20年代袭世职;至光绪31年(1894年)正式承袭;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
73世孙孟繁骥,字雪生,1939年承袭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
74世孙 孟祥协, 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现居台湾
Ⅹ 中国各市的市花和话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c68ff0100966h.html 中国各市的市花(2008-04-15 10:02:06) 标签:市花 文化 月季——北京市.天津市.青岛市.威海市.大连市.石家庄市.邯郸市.邢台市.沧州市.郑州市.平顶山市.焦作市.商丘市.漯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三门峡市.新余市.鹰潭市.淮阴市.蚌埠市.安庆市.阜阳市.芜湖市.淮阴市.常州市、秦皇岛等 “花落花开不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 牡丹最贵为春晚,芍药虽繁只夏初。 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花语:幸福、光荣、美艳长新. 玫瑰——沈阳市、佳木斯市、承德市、拉萨市、兰州市、银川市、乌鲁木齐市、奎屯市、大连、银川等市市花红色玫瑰象征爱、爱情和勇气,粉色代表忧雅和高贵的风度,深粉色表示感谢,白色象征纯洁,黄色象征喜庆和快乐。 木棉——攀枝花、台中市、广州市市花英雄花,花语:珍惜身边的人 长春市、吉林市花——君子兰君子兰的花语:高贵,有君子之风 菊花——太原市.开封市.湘潭市.彰化市.中山市等市市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投与桃花一处开。花语:清净、高洁、我爱你、真情 延安的山丹丹花语:热情奔放,顽强的生命力 白玉兰——上海市.新余市.嘉义市等市市花《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 花语:美丽、高洁、芬芳、纯洁 石榴——西安市、荆门市、十堰市、黄石市、连云港市、合肥市、驻马店市、新乡市、枣庄市等市市花石榴是富贵、吉祥、繁荣的象征 荷花——澳门市、济南市、许昌市、花莲市、肇庆市等市市花.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季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月荷花别样红。荷花花语: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示坚贞纯洁和幸运. 桂花——信阳市、南阳市、杭州市、新余市、合肥市、马鞍山市、南通市、苏州市、泸州市、广元市、老河口市、桂林市、烟台等市市花梦骑白凤上青空,径度银河入月宫。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樨风。桂花的花语是光荣. 兰花——保定市、绍兴市、东川市、宜兰市等市市花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兰花花语:美好、高洁、贤德 丁香——西宁市、呼和浩特市、哈尔滨市、呼和浩特市花花语:纯洁\初恋\光辉,天国之花 勒杜鹃(三角梅)--深圳\珠海\厦门市花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着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宋·辛弃疾《仆算子》.花语:旺盛的生命力. 梅花——南京市、无锡市、武汉市、丹江市、南投市市花梅花的花语是坚强和高雅 长沙市花----杜鹃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是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媖母。杜鹃的花语:节制 木芙蓉——成都市市花花语:无拘无束,悠哉游哉 茉莉——福州市市花花语:忠贞\尊敬\清纯\贞洁\质朴\玲珑 \迷人 山茶——宁波市、温州市、金华市、景德镇市、重庆市、万县市、衡阳市市花似有浓妆出绛纱,行充一道映朝霞。飘香送艳春多少,犹见真红耐久花。山茶花的花语是奋斗胜利 云南山茶——昆明市市花山茶花的花语是奋斗胜利 金边瑞香——南昌市市花花语:荣幸、安慰 朱槿(扶桑)——高雄市、玉溪市、南宁市市花花语:纤细美、体贴之美、永保清新之美 紫荆花——湛江市、南宁、香港市花花语:谦逊、理想的爱.兄弟和睦. 本溪市花——木兰花木兰的花语是扬眉吐气 栀子花——常德、岳阳、汉中栀子花花语:喜悦. 大丽花——张家口。花语:大方、富丽/"同根生" 小丽花(孔雀草) ——包头。花语: 凤凰木——厦门、汕头花语:快乐 中国无忧花 水仙——漳州娉婷玉立碧水间,倩影相顾堪自怜。只因无意缘尘土,春衫单薄不胜寒. 水仙花语:清纯、自尊. 琼花——杨州俪靓容于茉莉,笑玫瑰于尘凡,惟水仙可并其幽闲,而江梅似同其清淑。中国独特的仙花.(我家乡的花)花语:美似宝玉. 腊梅——镇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花语:坚贞不屈\慈爱之心. 刺桐——泉州市花花语:坚贞不屈. 洛阳市花--牡丹庭前芍药妖天格,池上芙蕖争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花语:是圆满、浓情、富贵. 拉萨市花--格桑花它喜爱高原的阳光,也耐得住雪域的风寒。格桑花随着季节变幻,颜色也会转变,它美丽而不娇艳,柔弱但不失挺拔,格桑在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所以也叫幸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