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聚焦《“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八大亮点
为人民服务,加油!
病有所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规划亮点】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重大疾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提高对传染病、慢性病、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能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施生育登记服务。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
【解读】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负责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一项制度安排,是政府“花钱买防病”,即以财政投入解决我国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困有所帮:“兜底”困难群体
【规划亮点】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健全低保对象认定办法,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农村低保标准逐步达到国家扶贫标准。全面建立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统筹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全面推进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
【解读】民政部规划财务司负责人:各级民政部门要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等领域推动基本社会服务发展,努力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住有所居:扩大公租房保障范围
【规划亮点】转变公租房保障方式,实行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并举,推进公租房货币化。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和青年医生、青年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符合当地城镇居民公租房准入条件的,应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依法收回的闲置土地、具备净地出让条件的储备土地和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应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比例不低于10%。
【解读】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人:公租房在有效改善当地城镇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的同时,要督促各地将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
文体有获: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档升级”
【规划亮点】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采用地面无线、直播卫星和有线网络等方式,推动数字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户户通。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加快推进实体书店或各类图书代销代购网点覆盖全国所有乡镇。支持足球场地设施、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解读】文化部公共文化司负责人: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落差。实现城市和农村文化全方位的互联互通,是城乡一体化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
残有所助:加快建立残疾人基本福利制度
【规划亮点】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仍有困难的重度残疾人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积极推进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青少年提供包括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贫困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等重点康复项目,建设康复大学。加强国家通用手语、通用盲文的规范与推广。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
【解读】中国残联研究室负责人:目前我国仍有相当数量的农村贫困残疾人、近200万城镇残疾人生活还十分困难,城乡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要以残疾人两项补贴为核心加快建立残疾人基本福利制度。
Ⅱ 高中政治 养老属于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吗
养老属于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这句话是对的如果是选择题的话也要选择。
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什么可极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
Ⅳ 如何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
如何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
残疾人群体是社会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其生活压力大、经济承受力低、风险抵御力弱。他们最先也最强烈地感受到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成本与代价。因而在这一庞大群体中蕴藏不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发展残疾人事业是一个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缩影。
发展残疾人事业重要意义
从目的上看,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人为本。残疾人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残疾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又是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的拥有者和享受者,只有残疾人事业得重视和发展,社会才会真正的和谐。
从内容上看,扶弱助残是中华传统美德,残疾人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谐统一。只有将三个文明建设协调统一起来,使社会结构尽快达到和谐,才能避免由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迟滞或缺失而诱发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
从社会正义看。残疾人群体是一种生理性弱势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这一群体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就业困难,生活贫困。社会主义人权和公正,首先就表现在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解决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的问题,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从社会关系看,残疾人群体是社会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其生活压力大、经济承受力低、风险抵御力弱。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化的加速,加大了他们的贫富差距,他们最先也最强烈地感受到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成本与代价。因而在这一庞大群体中蕴藏不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发展残疾人事业是一个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缩影。
发展残疾人事业具体措施
发展残疾人事业,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残疾人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残疾人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特殊弱势群体,如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得不到关注,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护和尊重,将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第二,要促使残疾人脱贫致富。认真做好扶残济困工作,尽快使他们脱贫致富,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一项紧迫任务。
第三,要加强康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要逐步采取减免费用等优惠措施帮助贫困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
第四,要大力发展特殊教育。要切实将残疾人特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保证让需要就读特殊教育学校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得以入学。
第五,要积极兴办福利企业。这是拓展残疾人就业的重要途径。
第六,要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司法部门应严肃查处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案件,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司法保护,帮助残疾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七,要加强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
Ⅳ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什么
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残疾人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残疾人“两个体系”更加完备,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残疾人都能得到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普遍达到小康水平。
Ⅵ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哪些方面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的内容是非常多的。
这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Ⅶ 国家主要给我们残疾人的服务事项有哪些呢
第一条 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残疾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条 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
第四条 国家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减轻或者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
第五条 国家和社会对伤残军人、因公致残人员以及其他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致残的人员实行特别保障,给予优待和抚恤。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加强领导,综合协调,采取措施,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采取组织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工作。具体机构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密切联系残疾人,听取残疾人的意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残疾人工作。
第七条 全社会应当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城乡基层组织,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人工作。
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应当履行光荣职责,努力为残疾人业务。
第八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团结教育残疾人,为残疾人业务。
残疾人联合会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开展残疾人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九条 残疾人的法定扶养人必须对残疾人履行扶养义务。
残疾人的监护人必须履行监护职责,维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残疾人的亲属、监护人应当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增强自立能力。
禁止虐待和遗弃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