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脊柱

马鞍山脊柱

发布时间:2021-09-11 07:34:36

Ⅰ 医生在电梯内被患者家属暴打,这就是“恩将仇报”吗

当然算恩将仇报,别人辛辛苦苦的给患者看病,家属却在想着怎么打人。医患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问题,但是患者家属殴打医生这样的新闻却让我们感到心理透凉。最近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发生了一起恶性暴力伤人时间,由于官方没有给出明确原因,所以这个事情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传播。根据知情人士的透漏,这是医患矛盾事件,一生被严重的殴打后,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头部外伤,而且事后多次出现意识不清晰,疑似脊髓损伤。

三、农夫与蛇的故事。

社会工种这么多,从来没有想到过医务人员会称为高危群体,医生的职责明明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但是却沦落成为了病人家属的出气筒。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被殴打的时候还不能还手,还手就成了互殴。面对这种胡搅蛮缠的家属,希望医院也能刚一点,站在医生的角度出发,以此来维护医生的合法权益。

Ⅱ 医生电梯内遭7名家属围殴,这是怎么回事呢

医患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问题,但是患者家属殴打医生这样的新闻却让我们感到心理透凉。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发生了一起恶性暴力伤人时间,由于官方没有给出明确原因,所以这个事情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传播。根据知情人士的透漏,这是医患矛盾事件,一生被严重的殴打后,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头部外伤,而且事后多次出现意识不清晰,疑似脊髓损伤。

三、农夫与蛇的故事。

社会工种这么多,从来没有想到过医务人员会称为高危群体,医生的职责明明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但是却沦落成为了病人家属的出气筒。医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被殴打的时候还不能还手,还手就成了互殴。面对这种胡搅蛮缠的家属,希望医院也能刚一点,站在医生的角度出发,以此来维护医生的合法权益。

Ⅲ 在马鞍山腰间盘突出工伤能赔多少钱

1、工伤赔偿金和个人工资、伤残等级以及所在地的工伤保险政策法规有关,所以很难估算,建议伤者拨打12333社保服务热线咨询具体赔偿标准后计算。
2、劳动者直接到劳动局工伤赔偿窗口咨询工作人员,顺便领取各种工伤赔偿金申领表格和工伤保险宣传资料,根据标准自己计算。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

第三十七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Ⅳ 紧急求助!!这些是颈椎病,肩周炎,脊椎病的症状吗要怎么样

典型的颈椎压迫症。血压供不上造成的。解决办法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锻炼身体,比如,打乒乓球,羽毛球,放风筝

Ⅳ 怎么治疗腰椎盘突出,非常苦恼!

倒走是椎间盘突出的常规康复锻炼方法,因效果良好简便易行而备受推崇。与其它运动相比,倒走的本质特征,是人体重心向后移动,而重心是人体姿势的决定性因素。倒走时重心向脚跟移动,脊柱趋于挺拔,身体前倾和腰椎曲度减小,既矫正了姿势,又是巩固性的康复锻炼,而且是直接针对姿势性腰痛的病因。但因为倒走存在不安全因素,可以考虑用专利产品负跟鞋代替倒走,更安全也更容易坚持。康复锻炼有益无害,三项国家发明专利,研发单位为用户建立康复档案,一对一指导。重复购买很多。

Ⅵ 安徽省近代百年地质学史回顾(~)

吴昭谦

(安徽省地质学会)

近代地质科学在我国的创建,约在19世纪中叶之后。近代以来在我国进行地理地质考察的外国科学家约在100人次以上。最早来安徽开展地质调查的要算一位英国园艺学家Robert Foutune,他于1848年11月曾到皖南休宁县松萝山茶区考察土壤、地质。在新中国成立前1848~1948年的100年中,来安徽省的中外地质学者,共留下近百份地质调查报告和120多篇地质文献。

一、安徽近现代地质工作历史

安徽近现代地质工作历史可以划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848~1926年,第二阶段1927~1937年,第二阶段自1938~1945年,第四阶段自1946~1948年。

1.第一阶段(1848~1926)

开始以外国(美、英、德、日)地质学家为主,继之为中国地质学家为主,对省内进行路线地质调查。对地层古生物作了初步划分,对铜陵、当涂、繁昌铁矿、淮南、淮北煤矿开始调查。

早期涉及安徽省境内地质调查的有美国地质学家庞培利(Raphael Pumpelly)、英国地质学家金斯密尔(T.W.Kingsmill),他们分别在1863年和1869年考察扬子江下游时,涉足省内。

留存在安徽省地质文献的外国地质学家,应为德国著名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在其名著《中国》中,记述了他在1869年2月至1871年7月三次对安徽沿江及南部地区进行地理地质考察的成果。李氏第一次于1869年2月份自九江乘船至南京,途经安徽沿江两岸,对沿途所经之地均作了考察记录。第二次于同年10月自景德镇至祁门,第三次于1871年7月沿东津河、青弋江至芜湖,途经宁国、泾县。同时调查了宣城水东、贵池馒头山等4处煤矿。李氏之调查记录约一半为地质,如岩层之岩性产状、构造等,并绘制有剖面图、目视草测图;另一半为地理、风土、人情、旅途见闻。当时描述地层仅为岩性(岩石名称),未划分地质时代。如铜陵大通层则泛指皖南所有的红色砂砾岩层。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他当时就曾推测过:“扬子江可能沿一条重要断裂线通过。”

日木人来我省进行地质调查的最早为野田氏(野田势次郎)。他在安徽省有两次路线调查:第一次1915年4月26日至5月6日由武汉至安庆。所编绘之湖北安徽省界地方地质图(1/100万)仅分变质岩、水成岩、火成岩。其所定安庆层由石灰岩、黏板岩、砂岩等组成,并记述了安庆洪镇为花岗岩。第二次横穿皖南,调查了贵池、东至等县。他将水成岩分为:祁门、历口、榉根岑(贵池祁门之间)、建德(葛公镇一带)四层。

当涂、繁昌、铜陵铁矿是安徽省最早开展地质调查的几个矿区。1912年,章鸿钊(我国地质学创始人之一)、梭尔格(德国矿师)即调查了马鞍山南山铁矿。1913年,虞和寅调查繁昌铁矿。1913~1915年,张景光、梭尔格、章鸿钊等先后来铜官山调查铁矿。1917年2月,国家矿业顾问英国人丁格兰(F.R.Tegengren)到铜官山调查铁矿。他根据章氏等前人调查的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估算出铜官山铁矿储量为319.29万t。同年,丁格兰又调查了当涂大凹山铁矿。两次调查结果均刊载于《扬子江下游铁矿志》等地质文献中。1918年,德人毕象贤于当涂一带调查发现姥姥山、黄梅山、龙家山等6处铁矿,估计铁矿储量不到200万t。

我国地质学家最早调查皖北地区始于1917年。刘季辰、赵汝钧被派往皖北调查地质矿产,首次划分了寒武纪地层。他们在调查宿县烈山、怀远县舜耕山、怀宁县集贤关煤田时,测制有1/15万矿区地质图。在所测制六安霍山间地质草图(1/20万)中,将岩层分冲积层、红砂岩、斑岩砂岩、结晶片岩四种。

刘、赵二君在《苏北皖北地质报告》中还对皖西大别山的变质岩进行了研究,指出“霍山南及黑石渡西”有结晶片岩系,自龙井冲而南,为“正片麻岩”。

1922年,李捷奉派到皖北淮河流域(北纬22°以北)调查地质与矿产。1923年后,赵国宾(陕西蓝田人,1898~1934),也来我省考察,著有《风阳、怀远地质概况》。皖北的地质调查结果,后来被编入南京开封幅地质图(李捷编1/100万,1929年出版。)1923年(民国十二年),安徽实业厅借用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技士叶良辅、调查员李捷,计划在全省开展地质调查,1926年增派田奇瓗参加。1923~1926年期间,他三人先后完成秋浦、贵池、祁门、黟县、太平、歙县、绩溪、休宁、婺源、石埭、宣城、泾县、南陵、铜陵、芜湖、繁昌、郎溪、广德、当涂、和县、巢县、无为、青阳、旌德、宁国、怀宁、东流、望江、宿松、太湖、潜山、桐城、庐江33个县(其中江南26县、江北7县)的地质调查。其著述《调查安徽全省地质日记》以简报形式刊于《安徽实业杂志》。调查内容分地质概况与矿产两部分。在地质部分中地层划分至纪,如泥盆纪层、石炭纪灰岩层。当时划分地层主要以岩性为依据,所采化石经古生物专家鉴定后时有变动。对于未能确定地质时代的地层有时即以地名命名,如祁山层包括黟县渔亭、休宁齐云山大面积(5400km2)之红色砂岩及砂质页岩。简报中矿产部分包括交通位置、地形、矿体形态、规模、围岩及开采利用情况。

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来我省进行地质调查的国内地质学家主要还有:丁文江、李四光、叶良辅、王竹泉。1916年初,丁文江曾在皖南浙西一带作过地质考察。1919年丁文江、叶良辅曾调查了芜湖以东长江下游地质,编写有专题报告。1922年,李四光在淮南研究了安徽北部寒武奥陶纪石灰岩之不整合接触关系。1923年,刘季辰等再赴烈山、施工钻探13孔,计算3500万t煤。1924年,王竹泉调查了怀远县西南部及宿松、太湖、安庆集贤关煤田地质。他在怀远县西南调查,估算含煤7层,全区煤藏量约6020万t。叶良辅1925年发表之《中国接触铁矿带闪长岩之研究》、1926年发表之《安徽南部铁矿之类别及成因》均曾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四届年会宣读,显示当时研究水平较高之成果。

2.第二阶段(1927~1937)

国内知名地质学家继续在沿江、皖南地区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及矿产勘查工作。这一时期地质科学水平明显提高,方法手段也有更新,出现了一些科研成果,重点是在皖南的冰川和造山运动。

可以说明安徽地质调查工作兴盛的是:在当时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年度20篇报告中,竟有6篇是在安徽境内的调查成果。如孟宪民、张更对芜湖、繁昌、铜陵的调查,刘祖彝对贵池的调查,孟宪民对宣城水东的调查。李毓尧、李捷的《皖南地质志略》则总结了铜陵、青阳、石埭、太平、歙县、休宁、黟县等7县的地质成果。此外,1929年,朱森、李捷调查了和县、含山,王恒升调查了宣城水东煤田。

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如李毓尧、许杰对皖南地史及造山运动之研究。朱森于1931年对安徽南部古生代后期造山运动的研究表现为:在贵池曾发现二叠系龙潭组与孤峰层有明显的不整合。阮维周(1937)研究安徽南部海西运动。许杰(1930)发表长江下游各省笔石化石之初步研究。他在太平县内发现中国最高笔石层以Monograptus sinicus为主,其地层定名为太平页岩,属中志留世。徐克勤(1934)调查了巢县北部地质。李四光考察了九华山(1934)、黄山(1936)第四纪冰川遗迹,对论证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九华山一带之地质也由王恒升、孙健初(1937)作过调查。

这段时期基础地质方面的成就突出的表现在地层方面。如l935年李毓尧、许杰在皖南创立了“休宁砂岩”并确定了冰碛岩的存在。同年,丁毅在调查铜陵、休宁间地质时,又将震旦系作了三分(上、中、下)。随后,李毓尧、许杰又正式将冰碛岩命名为蓝田冰碛层,同时把原称的“页岩灰岩系”命名为“休宁系”,归属震旦寒武纪。蓝田冰碛层更名蓝田组,并一直沿用至今。

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也有很多成果。1931~1933年,中央地质调查所谢家荣、孙健初、陈恺、程裕淇、孟宪民、张更等先后来当涂、铜官山调查铁矿。1928年、1933年,翁文灏两次对宿县烈山煤矿进行地质调查,并进行钻探普查。1933年,计荣森调查广德大、小牛头山煤矿。1935年,计荣森汇编了皖浙间之地质矿产。同年,程裕淇调查了庐江明矾石矿。1936年,南延宗调查休宁县里广山锑矿。1927~1930年间,安徽省建设厅为加强矿业开发,曾修订官矿章程,制定采矿、探矿办法。1928年成立矿质探验处,购买M-3式Calyx钻机一台,在宣城水东煤田钻探。1929年成立矿业调查团,到宣城、泾县、宁国、芜湖、当涂、繁昌、铜陵、青阳等8县调查矿业,为皖省地方力量正式进行矿产勘查之始。

地质勘查的新技术、新领域也在这时期有所应用。1936年发表的丁毅的《电力探矿在当涂之初步试验》,为我国最早开始应用物理探矿之文献。张文佑于1937年调查研究发表了《安徽盱眙县女山火山口》,为省内开创了研究古火山之端倪。

3.第三阶段(1938~1945)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仅个别地质学者曾来本省调查过,省内沦陷区日本侵略者为掠夺矿产资源在沿江、皖北某些地区开展地质调查,使用钻探和物理探矿手段,留下了一些残缺不全的地质资料。但这期间发生了两件震惊中外的地质找矿事件。

安徽自1938年开始沦陷。省内所知的地质调查活动的有三次:1938年,黄汲清曾来宁国港口调查煤矿。1940年,边兆祥在宣城水东调查煤矿。1945年,喻德渊发表了《淮阳山脉之主要造山运动——淮阳运动》。

侵华战争后,日本人为了掠夺开采矿产,派来我省进行地质调查的主要单位有:满铁调查部、兴亚院、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主要地质人员有:神山昌毅、金锺远、小林冶夫、室木隆三郎、福岛时雄、筱田恭三等。他们遗留下的矿产调查报告资料约有80多份。主要调查了铜陵、当涂、繁昌、宿县、滁县、全椒、安庆、贵池、淮南、怀远等地的铁、铜、煤、金、银、铅等矿产。重点是铜官山铁铜矿、马鞍山、当涂、繁昌的铁矿、淮南煤矿。在这些矿区,除了进行较大比例尺的矿区地质填图方法外,还使用钻探手段,并根据钻探结果计算储量。另外,还在铜陵、当涂及滁县破山口铜矿区开展物理探矿(主要是电法)探测硫化铜铜矿床。现在留存下的日文地质资料一百零几篇,矿种包括铁、煤、铜、铅、锌、金、锰、磷、硫铁矿、重晶石等10 种。

1939年秋,日本人神山昌毅随侵略军到铜官山地表调查,一直将铜官山作为铁矿开采。后来在运送回国的矿石样品中发现含铜量高(0.5%),引起了注意,又掠夺开采铜矿。“铜官山复活”传闻于此事。

4.第四阶段(1946~1948)

此时期仅有几位地质学家来皖工作,突出的成果是淮南八公山煤田和凤台磷矿的新发现。地质力学在我省开始应用。

抗日胜利后,原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谢家荣根据1926年李捷等编制的中国百万分之一地质图南京开封幅,推测淮南八公山前坡平原之下可能有煤层。后来,谢家荣、燕树檀、柴登榜在八公山麓发现了石炭系太原群的石灰岩,进一步推测应有煤层。1946年,经钻探证实共发现24层煤,可采煤层厚达25m。经过“慧眼识宝”的淮南新煤田,传颂一时,开采至今,成为国内找矿史的佳话。

早在1939年夏,日本地质学家班德田员一等在《安徽省怀远县舜耕山煤田调查报告》中,即提出了“大淮南盆地”词语,并划定了大体区域。1942年9月,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岛仓已三郎在《淮南煤田洞山地区调查概要》中也认为“大淮南煤田之向斜构造,益趋明显。”但当时日本人把找煤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舜耕山至上窑间,而对洞山以西地区,以及更大的范围,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1946年下半年,谢家荣在八公山发现了新煤田后,次年7月,他很快地提交了煤矿勘查临时报告后,又专门写了一篇《如何发现新煤田》的文章。1947年,在台湾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第23届学术年会上,谢家荣理事长又作了《古地理研究为探矿指南针》的专题报告。在前一报告(后刊入《地质论评》第十二卷第五期)中,“大淮南盆地”一词已出现于文章的标题中。并划定其范围为:“指怀远凤台县境内,南为舜耕山、八公山,北为明龙山,东为上窑武店所包限之淮河平原也。”“大致言之,此盆地为西西北东东南之长方形,南北相距自10~20km,东西两方,山形湮没,构造上是否环抱之势,尚难断定,倘以凤台至九龙岗之距离,为此盆地之长度,则至少在50km以上”。

“大淮南盆地”作为一个煤田地质区域构造单元概念的明确树立,无疑是淮南煤田认识过程的飞跃,有着重大贡献。1952年后,煤田专业地质队伍建立后,煤田普查勘探主要沿着证实、扩大“大淮南盆地”的格架进行。几十年来,“大淮南盆地”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延伸,现已扩展到东起定远,西过阜阳的广大地域,新找出的十几个大型井田都在其内,可知它是何等大的聚煤盆地了。

1947~1948年,谢家荣、赵家骧、车树政等发现了凤台寒武系底部之磷矿层,并于1948年进行钻探。此外,尚有申庆荣、杨博泉、董南庭、刘之远对怀远大通、宣城、宁国、泾县煤田继续调查。1947年,韩金桂曾对怀远、凤阳间开展地质矿产调查。

此时期在基础地质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孙殿卿、徐煜坚于1948年发表两篇文章论述皖西长山一带淮阳弧之脊柱与东西向构造带之反接现象,开始了用李四光地质力学观点具体研究我省地质构造的先导。此外,喻德渊1948年发表了《大别山南麓的冰砾泥及其地形》(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丛刊8号),发现论证了大别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二、安徽省近现代地质工作历史特点

纵观安徽省近现代100年地质工作的历史,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地质工作史的过程,反映出安徽省地质科学技术水平由初级到高级、由粗略到详细,不断深化和提高发展的过程。

中外地质学者在安徽省的地质调查,开始都是地理-地质调查,其内容常约有一半为地理(含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地貌)部分,后来才逐渐减去地理部分,成为真正的地质调查。开始多为大面积、跨省际的路线调查,比例尺都很小(1/100万~1/200万)。所填地质图只有岩性(岩石)的粗略划分,以后才有地层的划分、地质构造的标志,文字的描述记录也较为简单。后来的矿区地质调查,比例尺大,内容也较细,地层按纪(系)划分,岩石名称及地质构造形迹也分别划分。

在方法手段方面,开始都是肉眼、望远镜、放大镜、罗盘等观察、测量,作目视草图、剖面图;后来才用显微镜、化学分析、钻探机、物理探矿仪器。矿产勘查的方法手段也是由地表观察、拣块取样、实测或估计矿体形态计算储量,发展到后来根据钻探圈定矿体计算储量。

2)在地质工作中,矿产资源的调查与勘查占有很大比重,显示其实用性及与经济建设关系的密切性。

新中国成立前的地质工作,通称地质调查。它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和矿区地质调查两大类。即使在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也有相当的内容是关于矿产的调查。至于矿区地质调查更是为了矿区的开发生产所需,直接与经济建设有关。只是由于当时技术方法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在地质报告(资料)中对矿产的分布、矿石质量、矿床成因等,都叙述得很少。对矿区的储藏量有的未能计算,有的虽计算,但数字都偏低。如铜官山铁矿,多次计算,都不超过500万t,日本人后来虽发现了铜矿,估算的铜矿石也不过508万t(按铜品位1%~2%算)。马鞍山地区铁矿、淮南煤矿的储量都算得很少,与新中国成立后探明的巨大储量数字不能相比。

现在留存的200多份(篇)地质报告、论文、专著中,有140多份(篇)都是矿产方面的调查研究成果,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地质文献资料的70%,可以说明当时地质工作的重点还是矿产。

在留存的100多篇地质文献中,目录名称中可见矿产的就有100多篇,中文与日文的各占一半。另外20多篇区域地质文献资料中也有矿产部分。当然,日本人的资源调查是为了掠夺和战争的需要,但有些资料又为我们利用。

3)在第二阶段的兴盛时期,划分了很多地层时代,并出现一批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产生过深远影响。

地层划分是地质调查中最基本而又重要的工作。20世纪30年代前后,国内知名地质学家来安徽省调查定名或重新划分的地层最多。

此时期李毓尧、许杰对皖南震旦系层序与冰碛层、皖南造山运动,许杰对奥陶系地层的划分与命名等,都是国内较重大的科研成果,并对后来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此外,如孟宪民、谢家荣等对铜官山铁矿床的研究,(收辑于《扬子江下游铁矿志》等专辑中),以及李四光对黄山、九华山第四纪古冰川的研究,都显示了当时国内的最高水平,对后来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4)新中国成立前积累的地质资料文献,尽管为数很少,也为后来的地质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佐证了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继承性的重要作用。

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的特点之一是继承性,即重视继承前人的工作成果。新中国成立前,留存下的地质报告、论文、资料共200多份,有的还有些残缺。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地质勘查时仍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铜陵地区铜矿、马鞍山地区铁矿、皖北闸河煤田、淮南大煤田的巨大储量,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探明的。但这些矿区的地质工作历史悠久,资料不断积累,认识不断深化和飞跃,才能产生突变。谢家荣1946年发现淮南八公山新煤田,1947年提出了“大淮南盆地”的新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新概念基础上不断扩大淮南煤田的范围和储量。皖北闸河煤田的发现全过程,也可上溯到1917年刘季辰、赵汝钧对烈山煤矿的调查(报告刊《地质汇报》第1号)和翁文灏1928年再次调查,并绘制1/100万地形地质图(报告刊《地质汇报》18号)。据原省地质局严坤元总工程师回忆,1955年布置325队普查找煤时,即主要根据翁氏的地质资料作出推测,后来则发现了闸河大煤田。省内这四个大成矿区,过去都只有“点”的资料,后来由“点”发展到“面”,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扩大矿区范围,并在外围发现新矿区(表1)。

表1 1948年前安徽地层命名简史表

续表

注:①省内外沿用至今的地层名称。

刘季辰、赵汝钧(1919)对宿州市烈山及淮南舜耕山进行过煤田地质调查,将含煤层划归石炭纪,并归属“北系”。

王竹泉(1924)和翁文灏、计荣森(1923)分别在上述地区寻找到植物化石,证实煤系时代属石炭二叠纪。

Ⅶ 脊椎动物化石的环境记录

本节由同号文、袁宝印执笔。同号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袁宝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脊椎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它们可以很好地反映当时的气候、地貌、水文等环境特征。脊椎动物又是古人类的狩猎对象,因此动物群也是分析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依据。虽然动物化石能够比较直接地、具体地反映环境条件,但是由于所发现的动物化石只能反映当时很少一部分动物,而且动物化石缺乏在地层中的连续性,因此只能部分地、模糊地反映当时环境的片断景象。

泥河湾盆地各时代地层中都有脊椎动物化石发现,根据这些脊椎动物繁衍的生态条件,下面简要地分析它们代表的生态环境以及它们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上新世

泥河湾盆地上新世地层中发现脊椎动物化石很少,只有红崖剖面下部含砂砾透镜体的红土中发现三趾马 (Hipparion sp. )和大唇犀 (Chilotherium sp. )。它们是华北上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的成员,生存环境为亚热带—暖温带稀树草原,气候比较炎热而干燥。但是由于发现化石很少,难于恢复当时的生态环境特征。根据华北其他地区研究结果看,上新世总体比第四纪时期干热。

二、早更新世

早更新世 (2. 6 ~0. 78 Ma)泥河湾层下段沉积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它们集中于两个地区,一是壶流河下游红崖—东窑子头一带的湖积台地,一是泥河湾盆地东侧桑干河两岸湖积台地,对两个地区哺乳动物化石所反映的生态环境都做过较深入的研究。

(一)壶流河下游两岸台地

壶流河下游两岸为泥河湾层出露较好的台地,发现哺乳动物化石的剖面有老窝沟剖面、洞沟剖面、牛头山剖面、大南沟剖面、花豹沟剖面、红崖南沟剖面、茺子沟剖面、后沟剖面、小水沟剖面、连接沟剖面、将军沟剖面、台儿沟剖面等 (王安德,1982; 蔡宝全等,1987,2004,2007; 杜恒俭等,1988; 郑绍华等,1991,2006; 杨子赓等,1996;张兆群等,2003; 闵隆瑞等,2006; 李强等,2008),研究较多的动物群有花豹沟动物群、东窑子头动物群、稻地动物群和大南沟动物群等。发现上述动物群的剖面主要由上新世红黏土侵蚀后在山麓再堆积而成,夹有湖滨相砂砾石层和湖沼相沉积,它们反映了当时为离山麓较近的湖滨地区,水分条件较好,植被比较茂盛。李强等综合研究了这些哺乳动物群生活时的生态环境,认为动物群主要由食虫类,兔形类,啮齿类,食肉类、奇蹄类和偶蹄类组成,缺失异手类、长鼻类、大型肉食类、犀类和鹿类等栖居于森林的类型。兔形类和啮齿类中的仓鼠亚科,鼠军亚科、鼢鼠亚科,犬科,鼠亚科,河猩科反映森林或森林灌丛环境。跳鼠科,沙鼠亚科和驼骆科生活于荒草原环境,长颈鹿反映稀树草原环境。其中只有鼩鼱属 (Soriculus sp. )、鼩鼱 (Blarinella sp. )和灵猫 (Virerra sp. )是我国南方亚热带森林分子,由此判断当时以温带草原为主,间有树林和干草原的温带森林草原环境。

从上述动物群中各类动物成分的组合中可以看出,草原类型的动物约占总数的 60%以上,反映出以草原环境为主的景观。有些层位中森林灌丛类型的动物占 20% 以上,说明有的时期林地较发育。安氏大河狸的出现显示有时气候冷湿,有些层位发现鼩鼱与灵猫说明有的时期气候处于亚热带环境 (李强等,2008)。

壶流河下游两岸发现的哺乳动物群,根据新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确定地质年代大约为 2. 0 ~1. 77 Ma,该阶段以草原环境为主,山麓地带为森林灌丛植被。有的时期气候较干冷,出现荒漠环境。有时气候转为暖湿,甚至可以出现亚热带稀树草原。由于泥河湾盆地处于中纬地区,早更新世的气候变化使得本区植被在亚热带稀树草原-温带森林灌丛-干草原-荒漠草原等类型中转换,而以温带森林灌丛和干旱草原环境为主。

(二)泥河湾盆地东缘台地

泥河湾动物群发现于盆地东缘的下沙沟剖面,以后在桑干河南岸台地上发现多处旧石器遗址,主要有马圈沟遗址,小长梁遗址和东谷坨遗址等,其中也发现数量可观的哺乳动物化石。泥河湾动物群 (狭义)中啮齿类、兔形类、奇蹄类和偶蹄类种属占总数的 55%左右,反映了草原景观。食肉类占 3% ,而且以在草原或森林草原活动的狼、狐、鬣狗为主,所以总体显示干旱草原-温带森林草原的环境。泥河湾动物群中当时鉴定的Palaeoxodon namadicus应为草原猛犸象 (Mammuthus trogontherii),它是由热带、亚热带的南方象 (Mammuthus neridionalis)向中纬干旱草原迁移形成的类型,代表了温带森林草原或干旱草原环境 (Wei Guangbiao et al. ,2006)。

草原猛犸象在马圈沟遗址中也有发现,其时代为距今 1. 66 Ma,因此认为华北是该种的起源地 (Wei Guangbiao et al. ,2006)。马圈沟遗址中发现动物化石 86% 为啮齿类、奇蹄类和偶蹄类等干旱草原的动物,但又有喜暖的鼩鼱和干旱地区的鸵鸟化石,所以总体反映了较暖的干旱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

这个地区重要的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还有小长梁遗址,发现的动物化石有 58% 为啮齿类,奇蹄类和偶蹄类草原动物,反映的生态环境与马圈沟遗址类似,但已发现有披毛犀化石,说明气候有向寒冷方向发展的趋势。东谷坨遗址中发现 8 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6 种为生活于草原的动物,另外还发现有披毛犀化石,说明当时的环境为干旱草原或森林草原,气候也比较干冷。

泥河湾盆东缘台地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和遗址中发现的化石基本显示了干旱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与壶流河下流两岸早更新世动物群反映的生态环境基本一致。由于壶流河两岸早更新世动物群的时代总体上比泥河湾东缘台地的动物群老,它们反映的气候环境如下: 从距今 2. 6 Ma 起,气候向变干变冷的方向发展,2. 5 ~1. 8 Ma,大体以森林草原环境为主,气候向暖湿方向转化时,可有短暂时期的亚热带气候环境。从 1. 8 ~ 0. 78 Ma,气候明显变干冷,以干旱草原环境为主,间有森林草原环境。早期古人类在这样的生态条件下,有充足的食草动物作为狩猎对象,有了在此繁衍生息的条件。

中更新世 (0. 78 ~0. 128 Ma)为泥河湾层上段地层,其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不多,主要有郝家台化石地点和马梁遗址、皮裆裤遗址、雀儿沟遗址等。在这些地点或遗址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主要为桑干河大角鹿 (Megaloceros sangganhoensi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马 (Equus sp. ),此外还有鸵鸟化石。它们反映了比早更新世干冷的环境,应以草原环境为主。附近还有荒漠草原存在,但这个时期古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已大有提高,能够抵御比较严酷的环境。

许家窑遗址代表了中更新世末期、晚更新世初期古人类的生存环境,遗址中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24 个属种,除两三种外,其余全部为生活于干旱草原的动物,反映许家窑人已能适应干冷的气候条件,在干旱草原或荒漠草原环境中生存繁衍。

晚更新世 (0. 128 ~0. 011 Ma B. P. )的化石地点很多,如上沙嘴化石地点、板井子遗址、白马营遗址、马鞍山遗址、大底园遗址、摩天岭遗址等,其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主要为披毛犀、野马、河套大角鹿、羚羊等,还有鸵鸟化石,已无森林草原动物化石,反映了晚更新世典型的干旱草原和荒漠草原环境,然而在这个时期却有许多旧石器遗址被发现,显示当时古人类的生产力较高,已能完全战胜干冷环境。

全新世 (0. 011 Ma B. P. 至现在)气候逐渐转暖,泥河湾盆地哺乳动物化石种属上也有所反映。虎头梁遗址中发现哺乳动物化石达 15 种,其中有纳玛象 (palaeoloxodon nama-dicus)化石,显示气候比晚更新世更为暖湿,另外有蛙化石发现,也是多水环境的反映。丁家堡动物群中发现亚洲象 (Elephas maximus)等 7 种脊椎动物化石,其中除亚洲象外,原始牛 (Bos primigenius)也是喜暖动物,白鹮 (Threskiornis cf. aethiopicus)生活于湖边或沼泽地环境。该化石地点还发现厚美带蚌 (Lepidodesma langvilati)、巴氏丽蚌 (Lamprotu-la bazini)和杜氏珠蚌 (Unio deuglasiae)等软体动物化石,它们都是生活于长江以南的现生种。产化石地层年龄为距今 3830 ±85 a B. P. ,说明在三四千年以前,泥河湾盆地的气候环境与现今华南地区一样 (贾兰坡等,1980)。

综上所述,泥河湾盆地发现了上新世末至全新世各个时代的脊椎动物化石,它们较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态环境,并可大致概括如下:

上新世末,泥河湾盆地的气候环境干热,应为亚热带或暖温带稀树草原环境。2. 6 Ma以后,气候开始变冷,但与上新世差异不大。2. 6 ~1. 8 Ma 哺乳动物化石反映了以温带森林草原为主的环境,主要依据是古麟化石的存在。在全球气候转向湿热的阶段,这里可以出现短时期的亚热带稀树草原环境。1. 8 ~0. 78 Ma,泥河湾盆地的古环境相对较为稳定,湖边以中温带草原为主,因为动物群主要由鼢鼠、草原猛犸象、三趾马、三门马、披毛犀及各种羚羊组成; 但气候明显变干,以温带干旱草原环境占优势,间有森林草原环境。0. 78 ~ 0. 128 Ma 比上一阶段更为干冷,主要为干旱草原环境,附近还有荒漠草原存在。晚更新世 (12. 8 ~11. 5 ka B. P. )为典型的干旱草原和荒漠草原环境,森林草原完全退出本区。动物群以马、披毛犀和羚羊类草原动物为主。不过在周边可能还会存在一些丛林环境,因为鹿类和猞猁等动物生活于丛林环境。全新世以来,气候转暖,全新世中期气候环境与现今华南地区一样,此后又向干冷方向转变,呈现今天的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植被为半干旱灌丛草原。

泥河湾盆地离北京周口店直线距离只有 100 多公里,但两地的动物群所反映的古环境却十分不同,在周口店各化石点中,普遍存在能反映较为温暖环境的动物,例如猕猴、豪猪、双角犀、水牛、猎豹、果子狸及猪獾等。而泥河湾盆地只发现过一颗豪猪的牙齿(Teilhard de Chardin,1942),并且其层位尚不十分确定。

不过,在泥河湾盆地也从未出现过很寒冷的时候,因为至今未发现真猛犸象、驼鹿、驯鹿、麝牛及野牛等典型的寒冷型动物组合。在泥河湾盆地出现的最耐寒冷的动物也只有披毛犀。在欧亚大陆,耐寒动物主要指猛犸象-披毛犀组合,包括北极兔、旱獭、北极狐、洞熊、洞狮、大角鹿、驼鹿、驯鹿、麝牛及野牛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泥河湾盆地,鸵鸟出现的几率相当高,尤其是晚更新世,这说明本地区也存在沙地或草地沙化现象。

总之,泥河湾盆地更新世是以中温带干草原环境为主,周边有少量丛林。

Ⅷ 13周胎儿做b超能看到脊椎是男孩女孩

您好,这个跟宝宝的性别是没有关系的,跟宝宝在肚子里面的发育情况有关系。要知道宝宝的性别是直接看宝宝的性器官的。

Ⅸ 左后背腰上边靠近脊柱的位置偶有放射性疼,是什么原因

脊椎移位.增生.拍片检查

Ⅹ 花都区马鞍山公园悠然瑜伽培训中心位置在哪里

花都区马鞍山公园悠然瑜伽培训中心位置在广州市花都区凤凰北路马鞍山公园停车场向右往山里走几十米就见到,开了十年,专业
特色课程:瑜伽教练培训班、一对一针对性调整、小班教学、企业课、孕妇班、肝胆排毒、松解术等... ...
瑜伽功能: 肩颈调理、脊柱调整、减肥、增肥、增高、内分泌调理、产前调理、产后修复、塑形、纤体、肠胃、改善失眠等等... ...
瑜伽是宝藏,体式只是其中的一颗珍宝,还有呼吸法、冥想等等……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脊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