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从古至今每朝每代属于哪国
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大陆东部,介于东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
夏商周
安徽分属不同的部落和诸侯国。
西周出现了吴国、六国、舒国3个诸侯国。
东周出现了越国、楚国、吴国、萧国、桐国5个诸侯国。
春秋、战国
春秋期间(前770年~476年),分属宋国、楚国、蔡国、徐国。
秦
秦代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属泗水郡、砀郡、陈郡。
秦末至楚汉相争期间,增置鄣郡、衡山郡、庐江郡,并为九江、西楚、衡山等诸侯国分领。
汉
西汉,安徽先后分属为淮南国、庐江国、衡山国、六安国、荆国、淮阳国、梁国。
东汉,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豫州。
三国至南北朝
三国鼎立期间,分属孙吴、曹魏二国。
东晋时期,淮北地区分属“五胡十六国”中的刘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等国,常守旧制,仍为徐、豫(含东豫)2个州分领。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均先后收复过淮北地区,领有江南地区,并长期以江淮地区为南北纷争的战场。陈朝后期则以长江为限,江淮及以北地区分属北齐、北周。南朝后期,安徽长江以北先后分属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唐
隋统一中国后,境内分置庐江、谯郡、汝阴、淮南、钟离、戈阳、同安、宣城、新安、历阳。
唐分中国为十道,安徽分属河南道、淮南道、江南东道。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分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区)先后分属吴国和南唐国。
宋元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属江南东路、京西北路、京东西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5个路。宋室南渡,宋金对峙,金人据有淮北,南宋据有淮南、江南。
元代实行行省制,安徽先后分属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
明
明中都
明朝,属南直隶,安徽分属庐州府(合肥)、凤阳府、安庆府、太平府、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广德府。
凤阳府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
清
清初灭南明,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含上海)、安徽二省,安徽省(巡抚衙门驻安庆)辖庐州府(今合肥)、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凤阳府、徐州府、广德府、和州府、滁州府。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庆、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简称“皖”。
太平天国在安徽境内占领区建政是采取省、郡(州)、县三级管理体制,改清代的府为郡。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州、道,北京政府初期实行省、县二级管理,今安徽境内砀山、萧县仍属江苏省,其余60个县仍属安徽省。
民国3年(1914年),砀山、萧县属江苏省徐海道;长江以北属淮泗道、安庆道,江南属芜湖道。
民国21年(1932年),实行首县制;10月10日,实行行政专员督察区(专区)制。
抗日战争期间,省境建政根据地分属皖中(江)、淮北、淮南。
日伪、汪伪政权时期,今省境分属淮海省、安徽省。
解放初期,长江以北分属皖西边区、江淮边区、豫皖苏边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4月15日,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解放。1949年4月20日,安徽全部解放,设皖北、皖南行署区两个省级行政区。
1952年8月7日,皖北行署区与皖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政府,并将省会设在合肥。
1955年4月14日,为了更好治理洪泽湖,安徽的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
1966年1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中断。196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复办公。
1983年,安徽实行市管县体制,设立合肥、蚌埠、安庆、淮南、芜湖、马鞍山、淮北、铜陵8个地级市。
1987年-2000年,增设黄山、滁州、阜阳、宿州、六安、巢湖、亳州市、池州、宣城9个地级市。
2011年,撤销地级巢湖市。
2. 马鞍山市历史古镇
运漕镇位于含山县城南端约份公里处,形成于三国东吴,发展于东晋时期,鼎盛于明清时代。 明代以来便是含山首镇,商业发达。运糟柯上码头相连、榄杆林立、商船绵延数里。如今镇上还保留了众多的古民居、深宅大院。如东问街的程家大屋, 上大街的陈家大院, 西大街黄家大屋、何氏民居等。
古镇保留下来的, 不仅仅是深宅大院、古民居,还有一些其他古建筑, 同样承载着古镇的记忆。镇上最有名的建筑当属明代嘉靖年间的三台阁,民国三年十二月,由运潜绅士曹靖夫、张韶等人捐资重修。此阁临拥而立,共有兰层六面, 高约12米,蔚为壮观。登阁远眺,运糟古镇的喧闹与 繁华,山水的静谧与秀丽尽收眼底。 自古以来, 文人墨客,社会贤达, 也常常流连于此, 品若饮酒、高谈阔论、吟诗唱和、泼墨丹青, 留下了一批诗词、槌联和书画作品
历阳镇, 为和县县治所在地, 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芸萃的历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前, 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始建历阳城, 又名亚父城, 自古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居县境中部,东靠南京, 与马鞍山市区一江之隔, 已有马鞍山跨江大桥相连, 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和三条通江河流,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历阳镇有春秋时期伍子胥渡江的 “渔邱渡” 和 “浣纱祠”,三国时孙权为其母做寿而建的万寿塔,唐代刘禹锡的居所 “陋室” 及其千古名篇 “陋室铭” ,唐代诗人张籍读书的 “桃花坞” ,宋代建造、朱元璋登临赋诗的 “镇淮楼” ,明代建造的 “文昌塔” 、 和阳桥” 等诸多名胜古迹和遗址 位于其中,境内中部为一西向长墟,东北、南部均为平原和湖区。
3. 马鞍山市当涂县有多少村
姑孰镇 东大社区 西大社区 河南社区 东营社区 城东社区 城西社区 姑孰社区 提署社区 焦家村 五一村 凌云村 行陈村 五星村 松塘村 小桥村 藏汉村 白紵村 寺山村 宝塔村 莲云村 黄山村 五联村 竹山村 章塘村 关马村 连千村 洞阳村 灵墟村 龙华村 宗和村 当涂经济开发区
黄池镇 黄池居委会 亭头居委会 殷村 劳动村 三星村 长福村 福光村 尚兴村 戚桥村 三里村 杨桥村 福山村 三合村 中闸村 中渡村 渔河村 柘林村 双沟村 西河村 南埂村
乌溪镇 乌溪居委会 王潭村 永保村 金庄村 一心村 七房村 南广村 胜平村
石桥镇 石桥居委会 马桥居委会 永新村 起垅村 黎明村 谢公村 陶村 团林村 石桥村 团月村 光华村 双桥村 济南村 沛东村 济东村 万济村 普济村
塘南镇 藏皇阁居委会 边湖村 普新村 吴村 港村 兴永村 桃元村 新卫村 白马村 邰桥村 大姜村 大高村 塘南村 凤凰村 曹坝村 护河镇 护驾墩居委会 青山村 园艺村 护河村 兴禾村 清潭村 幸福村
太白镇 龙山桥居委会 金涂居委会 芮港村 振兴村 太白村 永宁村 龙山村 长江村 太仓村 常韦村 鑫龙村 永兴村 花园村 宁西村 宁兴村
丹阳镇 彭岗村 丹阳居委会 薛津居委会 小花津居委会 丹东村 山河村 润州村 近城村 董塘村 黄塘村 团结村 百峰村 龙山村 宝义村 八卦村 薛镇村
博望镇 护林村 三杨村 新博居委会 长流村 裕溪村 大溪村 三杨村 平桥村 四联村 和平村 华富村 山泉村 友林村 横阳村 红星村 建设村 联村 石家村 新陇村 镇西村 跃进村 丁李村 马尹村 联心村 朝阳村 沙埂村 埂东村 永合村 新市镇 新市居委会 新禄村 叶家桥村 联三村 梅山村 釜山村 新河村 临川村 张茂村 来龙村 横山村 澄心村 刘山村 洪庙村 新农村
大陇乡 大陇口居委会 南柘村 孙赵村 龙潭村 霍村 塘桥村 麻村 平王村 韩村 新丰村 新生村 上禾村 双禾村 戎楚村
年陡乡 年丰居委会 查湾居委会 年陡村 里桥村 港东村 官碾村 竹塘村 公元村 查联村 正觉村 钟山村 钓鱼村
江心乡 彭太村 金马村 吉余村 黄洲村 普集村 尚锦村 新锦村 宫锦村 三联村 联合村
湖阳乡 小太平居委会 西湖居委会 陶村 港居委会 塘沟村 大邢村 西峰村 彰教村 均庆村 镇庵村
4. 求马鞍山当涂县的情况。经济人文等。
没有,只有到马鞍山的,但是他经过当涂,要不你就直接到马鞍山,有公交车到当涂。
5. 马鞍山在战国时期是哪个国的
马鞍山市历史悠久,市名来源于历史,相传楚汉战争时,
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在马鞍山市现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马鞍山山名记载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舆地志》: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旧有神祠,赤乌二年所建。
马鞍山地区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改属越国和楚国,秦至西晋均属丹阳县(治所今当涂县丹阳镇)。
东晋咸和四年(329 年),淮河之滨的当涂县(今安徽怀远县境内)流民南徙,遂于今南陵一带侨置当涂县,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非实体县。
永和元年(345 年),江北豫州(今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侨置于牛渚(今采石)。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 年),分丹阳县置南丹阳郡,郡治采石。
隋开皇九年(589 年),侨置于皖南一带的当涂县徙治姑孰城(今当涂城关镇),此是姑孰为当涂县城之始,并迄今相沿未变。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设太平州,治姑孰城,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
元改太平州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 年),朱元璋率起义军攻占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辖县照旧。明清府治隶属不变。
民国裁府留县,当涂县直属安徽省。
1949年4月,当涂解放。
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隶属当涂县。
1955 年8 月,设马鞍山矿区政府(县级),隶属芜湖专区。
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其间,当涂县先后隶属芜湖专区(地区)、宣城地区。
1983年7月,当涂县(除大桥乡外)划属马鞍山市。辖县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
2011年8月22日,原地级市巢湖市所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2012 年,撤销金家庄区、花山区,设立新的花山区;设立博望区,将当涂县博望、丹阳、新市3 个镇划归博望区管辖。
6. 我国古代安徽叫什么 古代地名
我国古代一些地名
1.政区和治所
政区,是指某一级的行政区域;治所,是指某一级政区的官署所在地。县以上政区名称和治所所在地名称,往往是不一致的。如《赤壁之战》中的荆州,治所在襄阳。
2.城市和村镇
城市是大地名,如咸阳、邯郸;村镇是小地名,如石壕村、大泽乡。
3.山川、关塞、宫殿、庙宇等
这类名称,古文中涉及的较多。如天姥、雁荡、云梦泽、函谷关、光禄塞、阿房宫、慧空禅院、武侯祠等。
4.古代一些地名的特殊称谓
有些地名还有古称、别称,如南京称金陵,扬州称江都,杭州称武林。有些地方又有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特称,如江左、江右,是指长江下游以东、以西地区;山 东,是指肴山以东地区;河西,则是指黄河以西地区等。又有些地名,用数字表明是统称,如三辅,是指汉的京城长安和左冯翊郡、右扶风郡;五岳,则是指东岳泰 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等。
由此看来,古代地理名词是相当复杂的。阅读文言作品遇到地名时,就应弄清它是政区名,还是具体的城镇名,或是其他什么名称;同时还要弄清某一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九州
传说中我国上古的行政区划,具体州名说法不一。《尚书》作冀(相当于现在河北南部和山西东南部一带)、兖(音,相当于现在河北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一带)、青 (相当于现在山东东部和北部)、徐(相当于现在河南东南部、安徽东北部、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扬(相当于现在安徽南部、江苏中南部、江西东部以及浙江、 福建部分地区)、荆(相当于现在湖南、湖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部分地区)、豫(相当现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一带)、梁(相当于现在陕西南部、四 川东部地区)、雍(相当于现在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部分地区)。
八荒
“八”指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荒”指荒远地区。“八荒”与“九州”相对。“九州”泛指中原地带,“八荒”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在《过秦论》中,“八荒”则泛指天下。
五湖 近代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古代则专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
四海 一说,泛指海内之地,与“天下”同义;一说,指环绕中国四面的海。《礼记》中指的是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具体所指,不同时代有所不同。
赤县神州 中国的别称。《史记》载,战国时齐人邹衍创立“大九州”学说,把中国叫做赤县神州。
郡、县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秦曾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又增至四十多郡。汉高祖刘邦则分为六十二郡,郡的规模小了。隋代改郡为州。
国
周代分封诸侯,每个诸侯都建立一个国。秦代行郡县制,不再有国。西汉郡、国并存,国是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大小与郡相当,所以通常连称“郡国”。
道
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唐代分全国为十道,后又增至十五道,大略相当于汉代的州,隶属于中央的监察区。北宋初沿袭唐制,分全国为十三道,不久废除,改道为路。清代又恢复道,比唐时范围小,但比府、州大,属于省管辖。
路
北宋废道为路,为的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方便,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先后分全国为十五路、十八路、二十三路。南宋偏安后,仍把势力所及之地 分为十六路,如福建路、广东路、广西路、湖南路等,和现在省名相同,辖区大小也相当。元代也有路,但比宋代小,相当于州府。
省
本为中央官署名,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相当于中书省的驻各地办事处),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名,简称省,沿用至今。
州
相传尧时分天下为九州;舜时增加了幽、并、营三州为十二州;汉代又增交州、朔方;三国时有十八州;晋初改为十九州,后又增至二十一州。从汉到南北朝基本上 是监察区,有时也是行政区。从南北朝起,州逐渐变小,与郡无甚差别。到唐代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但大的州也可称为府。明清时统一改州为府。
府 唐制,大州称为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元代的府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属中央。明清改州为府,可辖几个县。
军 宋代行政区划名。约等于一个州或府,隶属于路。
山东
战国、秦、汉时代,指华山或崤山以东地区,泛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春秋时的晋国、建都平城的北魏、五代时的晋,都地处太行山以西,所以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金代开始,指现山东半岛一带,成为行政区域名。
山西 战国、秦、汉时,指崤山或华山以西,即关中(今陕西一带),后来指太行山以西。元代开始,山西成为行政区域名。
江东
一名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成西南偏南、东北偏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来北往的主要渡口所在。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今苏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区),习惯上称为江东。三国时这个地区是孙吴的根据地,所以又称孙吴统治区为江东。
江表 泛指长江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该地区在长江之外,所以称江表。在《赤壁之战》中与“江东”同义。
河东 战国至汉时指今山西西南部,唐以后泛指今山西省。因黄河经河套后,流向由北向南,本地区位于黄河以东而得名。
东吴 三国时吴因地处江东,所以又叫东吴。古代也泛指太湖流域全境,或专指旧苏州一府。
关内、关外
秦、汉、唐等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都域附近叫关内,两关以东地区叫关外。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以东地区为关外。今四川康定县以东地区也称关内。
关西 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西垂 殷、周时对约今甘肃东南部一带的泛称。
中原、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及其附近地区。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中土”、“中州”与“中原”同义。
秦中、关中 秦中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关中”与“秦中”同义。
剑外 四川北部有剑门关,关南的蜀中地区称剑外,因在唐代京都长安看,上述地区在剑门关之外。
塞外、塞北、朔北、漠南 “塞”指长城要塞,塞外指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一带。“塞北”、“朔北”、“漠南”同义。
陇西 县名,战国时亦为郡名,在今甘肃东部。
西洋 元代把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岸地区(包括印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部)统称西洋。明清以后泛指大西洋两岸即今欧、美各国。
华阳 即“华山之阳”,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云南、贵州、四川一带。
三吴 古地区名,说法不一。《水经注》指吴郡、吴兴、会稽,相当于今江苏宜兴、苏州以南及浙江北部地区。
两淮 宋代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合称“两淮”元代以后,指江苏长江以北的淮南、淮北二盐场。
三楚 秦、汉时分称战国楚地为三楚,即西楚、东楚、南楚。秦亡后,项羽曾于西楚的彭城(今徐州)建都,国号就是“西楚.”。
三辅 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辖区是京都及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
三都、两都
“三都”,东汉时指东都雒阳(今洛阳市)、西都长安、南都宛(在今河南南阳市);唐代指东都洛阳(三国魏时改“雒”为“洛”)、北都晋阳(今太原市)和京 都长安;左思《三都赋》指三国时蜀都成都、吴都建业(今南京市)和魏都邺(在今河北监漳县附近,故城早已毁弃)。“两都”,班固的《两都赋》指东都雒阳 (东汉国都)和西都长安,唐代亦同;五代则指东都开封府和西都河南府。
五京、两京
唐代“五京”,指东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南京成都府、西京风翔(今陕西凤翔县)府、中京京兆(今陕西西安市)府。东汉的“两京”,指首都雒阳和西汉旧都 长安;宋代则指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今洛阳市);明代永乐以后,指京师顺天府(今北京)和南京应天府(今南京市)。
五岭 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和大庾五岭(一说有揭阳岭而无都庞岭)。
五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崤函 古代崤山和函谷关的合称。
易水 在河北西部,有中、北、南三条支流。源出易县境,流入南拒马河,最后注入大清河。
阳关 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华容 古县名,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南。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战败后,曾经此北归。
赤壁
山名,在湖北嘉鱼县西的长江南岸(今属蒲圻县),与洪、湖隔江相望。三国时周瑜曾率孙刘联军,在此大破曹兵,是为“武赤壁”。湖北黄岗市城外也有赤壁,宋 代苏轼曾到此,作有前、后《赤壁赋》,误认为这里是“火烧赤壁,大败曹兵”处,后人称此处为“文赤壁”。
长安
我国古都之一,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和唐均定都于此。该城在唐未曾被毁,现在的西安城为明时所建。
姑苏 苏州市的别称,因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维扬 一名广陵,旧时江苏扬州府的别称。
京口 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曾为三国孙吴的京城。因城凭山(城东有岘山)临江(长江),故习惯上称“京口”。
7. 中国有多少个城市带有阳字的,分别是哪个
中国有117个城市带有阳字。其中地、县级市中带“阳”字的地名有37个:
沈阳市、辽阳市、朝阳市、洛阳市、 安阳市、濮阳市、南阳市、信阳市、荥阳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益阳市、阳江市、揭阳市、德阳市、绵阳市、资阳市 、简阳市、贵阳市、咸阳市、庆阳市、阜阳市等。
中国古代城市多建在水流的北岸,“水南为阴。水北为阳”,故我国城市多名“阳城”。其中,举例来说:河南省的洛阳市,作为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就处在洛水之北,因此得名洛阳;湖南省的益阳市,经流益阳之大江资水,古或为益水。
街市在江北向,故称益阳;四川省的绵阳市,因为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贵州省的省会城市桂阳,因为其附近有个山叫贵山,该城市在山的阳面所以就叫贵阳。凡此种种,基本上和山南水北为阳的命名方法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