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六曲山古墓群的古墓现状
六曲山古墓群在1978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公元1968年在河北正定县满城山区发掘了中山靖王刘胜之墓,出土文物极为丰富,尤其刘胜夫妇所着的金缕玉衣,为世界考古发掘所仅见,而且证实了史书记载的可靠,根据胶东王刘寄的身份和中山靖王刘胜完全相同来判断,刘寄夫妇的遗体也应裹在银缕玉衣或金缕玉衣里。
『贰』 龙虎山仙水岩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崖墓
崖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葬俗,龙虎山作为道教的发祥地,有很重要的祖庭地位,因此积淀了很多文化遗产。崖墓这个风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仙水岩在江西省的鹰潭市,那里有各式各样历史悠久的崖墓群,其中多数都是通过改造天然形成的岩洞来建造的,岩洞大小不一,有些高2米,有些高58.3米,洞口都是东南朝向。崖墓的门一般是两种构造,一种是夹板,另一种是横串的形式。
仙水岩这里有很多重头戏,可以看仙女岩,可以看悬棺表演,可以看鸬鹚捕鱼表演,丹山碧水,风景无限。仙水岩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景观,叫大地之母。风景特别漂亮,所以游龙虎山这个景点一定要去。游龙虎山不到此处,就算枉来一趟。
『叁』 马鞍山鸡笼山游记作文
【六安】 天堂寨 寿县 皋陶墓 南岳山 梅山水库 马宗岭自然保护区 史可法衣冠墓 七门堰 响洪甸风景区 望江寺塔 【安庆】 大龙山 天柱山 浮山 小孤山 司空山 花亭湖 白崖寨 石莲洞国家森林公园 天仙河 妙道山 神秘谷 鹞落坪 振风塔 【亳州】 三国揽胜宫 曹操运兵道 花戏楼 汤王陵公园 曹操宗祖墓群 道德中宫 薛阁塔 华祖庵 【马鞍山】 采石矶 太白楼 青山李白墓 朱然墓 濮塘自然风景区 雨山湖 丹阳湖 2 【巢湖】 姥山 半汤、汤池、香泉 太湖山 天门山 鸡笼山 陋室 霸五祠 【黄山】 慈光阁 玉屏楼 天都峰 莲花峰 鳌鱼峰 天海 光明顶 飞来石 排云亭 始信峰 狮子峰 白鹅岭 芙蓉岭 五龙潭 松谷庵 云谷山庄 古树三株 九龙瀑 翡翠谷 【淮南市】 八公山景区 【阜阳市】 颍上八里河风景区 【淮北】 【铜陵】 【宿州】 虞姬墓 涉故台 皇藏峪 【滁州】 琅琊山 韭山洞 醉翁亭 琅琊古刹 酿泉 【黄山市】 宏村景区 西递古民居景区 呈坎八卦村 宝纶阁 东海大峡谷——凤凰源 程大位故居 程氏三宅 牯牛降风景区 关麓 齐云山 鱼梁坝 歙县古城 江南第一漂 木坑竹海 桃源洞 旌德--江村 太平湖 浔阳台 奇墅湖 老屋阁、绿绕亭 【池州】 九华山 九子岩 大王洞 蓬莱仙洞 黄岩峡谷 秋浦河漂流 【蚌埠】 珠园 龙湖风景区 张公山公园 南山儿童公园 汤和墓 锥子山森林公园 垓下 沱湖 怀远县 卞和洞 【合肥】 包公祠 包公墓 逍遥津 教弩台 环城公园
『肆』 八岭山的古墓群
八岭山古墓群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5公里,总面积40多平方公里。山中古墓葬密集,现封土堆尚存特大型、大型及中型古墓560余座,其中以楚墓居多,明藩王墓次之。不少墓冢雄踞山头,宛若山峰,构成了八岭山的壮观奇景。史载楚庄王墓在山中,前后陪葬有数十冢,皆列成行。明藩辽简王及肃、靖、惠、恭、庄等诸多王墓俱在山北。山上有平头冢、换帽台、落帽台、马跑泉等胜迹。八岭山现为国家森林公园,山上乔木参天,茶海松涛,烟云笼罩,兼有雄奇幽深之胜,故有不到八岭山,不算到荆州之说。?
八岭山地处荆州城、纪南城、万城三大古城之间,其人文景观极为丰富,每一座大型古冢都有一篇神奇的故事,每一个景点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据史书记载:“楚庄王葬于古龙山。前后陪葬十冢,皆成行列。”此冢高大似山,陪冢成行,气势非凡。位于八岭山中部的平头冢亦为八岭山特大封土堆古墓,相传蜀国名将关羽得到青龙偃月宝刀后,欣喜若狂,跃身上马,挥舞宝刀,当马驰过此冢时,关羽兴起,对准冢子上部平削一刀,此冢即成平顶,“平头冢”因此得名。类似这样与关羽生平业绩有关的还有系马冢、落帽冢等古墓葬。
『伍』 考古学家在仙水岩崖墓群里都发掘出了什么东西
考古学家对仙水岩崖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崖墓18座,发掘棺木37具,保存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陶器、青瓷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工具、古乐器等共235件。
其中,有由细如发丝的竹丝纺织而成的竹器制品,非常精致,陶器中多为印纹硬陶,也有磨光黑陶、夹砂红陶和原始青瓷,造型非常奇巧。尤其是十三弦和纺织工具物件的出土,为我国的音乐史和纺织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
『陆』 邙山陵墓群到底埋葬了多少陵墓
邙山下的24位帝王陵墓位置已初步明确邙山,地势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中间高而四周低,黄土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坚固致密,渗水率低,周围河流潺潺,是理想的营茔之所。历代达官贵人以能在此安葬为荣。邙山古墓葬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其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这其中的陵墓群又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之一,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立项。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承担了此项任务,该文物队队长史家珍说,经过文物工作人员五年的艰苦工作,已初步确定“洛阳邙山陵墓群”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史家珍说,陵墓群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东汉帝陵分别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分别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分别是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这24位帝王有的在历史上曾叱咤风云,其中有大名鼎鼎的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以迁都促进民族大融合而青史留名的北魏孝文帝;也有的一闪而过,仅在历史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如汉冲帝刘炳,他2岁即位,3岁即崩,在位还不到一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介绍说,整个陵墓群占地面积750余平方公里,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包括了孟津和偃师以及洛阳市的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等5个区,涵盖了20多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陵墓群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郊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山化乡南游殿村—山化乡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陵墓位置已初步明确历史上洛阳13朝为都,邙山又是风水极佳之地,除了帝王,无数的文臣武将也埋藏在这里,曾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的形容。这也造成了陵墓群和古墓群集中在一起,相互交叉,难以分辨的麻烦。尽管24位帝王的陵墓都有历史记载,但真正找起来并不太容易。严辉说,经过此次调查,邙山陵墓群可分为4个区: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和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出居成周,子朝居于王城,敬王以后11王均居于成周,这些周王的葬地应在成周附近。其陵墓区位于洛阳市郊白马寺镇金村附近。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东汉5帝葬于邙山。东汉陵区主要位于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地域,汉魏故城的西北方。面积近40平方公里,墓冢的年代和规模与《帝王世纪》、《古今注》等文献记载的邙山五陵的方位一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国都。曹魏、西晋陵区,位于东汉陵区以东,汉魏故城的东北方,邙山东段首阳山南北两侧。据文献记载,曹文帝首阳陵、西晋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分布在这里。198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发现了位于偃师市南蔡庄北的晋武帝峻阳陵和位于后杜楼西北的文帝崇阳陵,并对两处帝陵陵园遗址进行了钻探和发掘。目前其余帝陵的准确方位还没找到。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北魏陵区位于东汉陵区的西侧,洛阳瀍河东西两岸,汉魏故城的西北方,分布在孟津县朝阳乡、洛阳市郊的红山乡等7个乡镇的50余个村庄。公元907年至960年为五代时期,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均曾建都于洛阳。孟津县送庄乡的护庄村西南有一座覆斗形大冢,地望和文献记载相符,覆斗式封土又是唐以来帝陵通常采用的形制,可以确定此即后唐明宗徽陵。和此前依靠文献文字记载陵墓位置不同,此次考古调查采取了很多现代科学技术,如GPS卫星定位、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调查人员实地探查发现墓冢,然后利用卫星定位,将调查地点的坐标标注在电子地图上,同时进行现场考古考察、测绘、照相、录像等。严辉说,这样的调查一劳永逸,陵墓在哪儿一目了然,不会再出现仅仅知道大致范围而难以确定具体位置的问题。光武帝原陵的新发现在已知晓的24位帝王陵中,光武帝刘秀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刘秀从王莽手中夺回了汉家天下,开创了东汉的基业。长期以来,刘秀的埋葬地一直被认为在孟津县白河乡铁榭村,那里有一座人称“刘秀坟”的陵墓,并已经开发成了颇具规模的旅游景点,该陵因枕河蹬山的墓葬方式还被赋予了很多神奇的传说。但事实上,考古界和史学界对光武帝陵墓的具体位置一直有争议。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研究室主任严辉认为,邙山东汉陵区的核心区域是在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地域。其间的古代墓冢不仅密集,而且大小冢结合,要件齐全。墓冢的年代绝大部分为东汉时期,其形制规模也相对较大。整个邙山地区别无第二个如此规模庞大而又布局结构完整的汉墓区,所以此即东汉帝陵核心区域无疑。“光武帝刘秀的陵墓也应该在这里。”严辉说。该陵区现存有5座独立大冢。其中有4座大致成南北一线,它们是三十里铺村的大汉冢、平乐村的二汉冢、三汉冢、刘家井大冢,另外还有1座位于上述4座的西侧,即东山头村东南的玉冢。从清代开始,人们虽然对它们的归属、年代一直存在着分歧,但均认为是帝陵。5座大冢中无论封土直径还是规模,都要数大汉冢,因此严辉认为,大汉冢极有可能是光武帝原陵。严辉说:“光武帝原陵为东汉的祖陵,构建宏大的陵园和陵冢乃情理之中,陵区内唯有大汉冢能与之匹配。我们在大汉冢封土附近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建筑基址和建筑遗址群,另外还采集到了一些重要的汉代碑刻,上面有‘汉室中兴’字样,这些证据表明大汉冢极有可能就是光武帝原陵。”如今的大汉冢前竖立一通今人的碑刻,上写该陵墓为安帝恭陵。经过这一次的调查,这个碑刻可能要重写,光武帝原陵的字样要刻到这里。邙山帝陵曾普遭盗毁一般认为,帝王陵不但规模宏大,而且陪葬品价值连城,如秦始皇陵打开后出土的随葬品轰动世界。那邙山上的24位帝王陵的价值有多大呢?严辉说,邙山上的帝王陵不可能像秦始皇陵那样,一是这些帝王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倾全国之力来造陵墓;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邙山上陵墓盗毁严重。从历史上的记载看,由于各种原因,邙山陵墓群破坏甚重,墓冢数量减少,墓室被盗掘,封土和陵园遗址遭毁坏。东汉末年社会混乱,军阀饥民发掘帝陵及其陪葬,掠夺财宝。对皇室新陵旧冢的大规模盗掘,起于董卓,他八月入洛阳,九月即趁丧葬之际,打开位于城北的文陵,墓中珍物一扫而光。后曹操设置机构与官员,专司刨坟挖金,可谓空前绝后,洛阳城外的皇家陵园也难以幸免。唐末五代战乱之际,洛阳的帝王陵墓普遭盗挖。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在中国搜刮古物,洛阳首当其冲。1904年汴洛铁路动工经过邙山南麓,毁坏了一批古墓,出土的随葬品使欧美竞相购求。最痛心的一段是1928年~1932年间,位于邙山脚下的东周金村大墓曾遭到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和美国人华尔纳胁迫当地村民的疯狂盗掘,出土珍贵文物数以千计,后来大都流失海外。洛阳数十年来曾发掘大量古墓,后以北魏宣武帝陵为依托,再选出26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墓葬建起了洛阳古墓博物馆,并于1987年建成对外开放。北魏宣武帝是孝文帝的儿子,陵墓地面上保存有高大的封冢,草木萋萋,雄浑肃穆,地下幽宫深邃,气象森森。虽历经千年,仍依稀可见帝王生前的威仪与身后的排场。上世纪80年代,北魏宣武帝景陵经国家批准后进行了科学发掘,但墓室中基本被盗空。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盗洞,其中一个大约开凿于宋金年间的盗洞准确地打在石门内。严辉说,目前对帝陵的考古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帝陵、陪葬墓的布局、墓葬形制、埋葬制度以及保存状况和各个时期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情况等。如2004年2月28日~5月26日,该队先期对北魏孝文帝长陵进行了重点调查和钻探,基本清楚了长陵陵园遗址的布局、机构、文化内涵和保存状况。2006年3月,他们还对孟津县东山头村的玉冢进行了调查和勘探,这个墓冢的直径94米,属于帝陵级别的墓冢,处于东汉陵区和北魏陵区的结合点,其性质对于解决邙山东汉和北魏陵墓的布局至关重要。“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的任务繁重,无论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还是考古工作本身需要,真正发掘帝陵的时机还不成熟。”严辉说。但这不代表邙山帝陵不存在震惊的新发现。
『柒』 龙虎山穴棺是什么时候的墓群
多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这一洞穴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其中几个穴棺的考察,发现它们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留下的,在这些木棺中所存在的木乃伊及其随葬品,如:青铜剑、帛画及一些小工艺品等稀世文物都已成为研究战国时期江西文化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古代文献的记载,考古学家初步肯定,出现在这里的“穴棺群”是当时居住在这一带的畲族人的墓群。
『捌』 安徽马鞍山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濮塘风景区】 位于马鞍山市东郊的濮塘风景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虽然与市区相去不远,但清幽静谧,有如世外桃源,竹海、古树、清泉、钟鼓被称为濮塘“四绝”,新近发现的怪坡更为罕见,现被列为安徽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采石矶风景名胜区】 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约5公里处的长江东岸,因集;雄、奇、陷、秀;于一体而居于;长江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文化遗存使其成为声闻遐迩的江南名胜,建有太白楼、三台阁、三元洞、林散之艺术馆、广济寺等景点,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 采石矶【青山李白墓园】 李白墓园背倚的大青山,因李白多次来此停留游览,亦名为李家山,山高372米对径20余公里,山上鸟道迂回,林木葱郁,面临长江,地理位置显要,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青山文物古迹丰富,北麓有著名的晋墓群及明代琉璃瓦窑址。朱元璋建都南京古城时曾用此窑琉璃瓦。南齐著名诗人谢?曾在山南筑室而居并修一池(谢公池)此井至今甘甜,终年不枯。在其旧址旁有一石佛庵,大雄宝殿等众多寺庙,每年香火很旺,青山主峰有始建于宋代的云雾禅林寺庙。登上主峰可以远眺长江,近观层层林海,视野开阔,是旅游登山的绝好去处。 【朱然陈列馆】 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区南部的雨山乡境内,为三国东吴大将朱然之墓。朱然墓发掘于1984年6月,出土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漆器填补了三国美术史的空白,也是已发掘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最大的、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为80年代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三国朱然文物陈列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雨山区,距六朝古都南京只有40多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本馆始建于1987年,经历年扩建,占地面积已达1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组仿汉风格的古典建筑群。目前有朱然墓室陈列厅、出土文物陈列厅、朱然生平浮雕长廊、仿古兵器馆、朱然家族墓陈列厅、望楼钟鼓等场馆对外开放,辅助设施,休息场所也十分完备。馆外群山遥峙,馆内绿草成荫,春天樱花烂漫,八月丹桂飘香。它既是一座展示三国东吴历史文化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一处探古寻幽,休闲娱乐的绝佳旅游胜地
『玖』 “洞沟古墓群”中哪些古墓最为宏大
在我国吉林省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10000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洞沟古墓群”。其中,以太王陵、将军坟和千秋墓等规模最为宏大。
太王陵位于集安城东的禹山南麓岗地上,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陵墓,始建于391年,是高句丽王陵中唯一确知年代、葬者的典型墓葬。
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坛阶梯夫妻合葬石室墓,墓高达15米,由山砾石和花岗岩混筑,四周护放护坟石。太王陵几经兵燹战乱,陵墓变得十分破烂。光绪年间,墓上还有大量的莲花纹瓦当和文字砖。
好太王名安,也称谈德,391年即位,412年去世,在位22年。好太王统治时期是高句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重要发展时期。好太王碑记载:恩泽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扫除不佞,庶宁其业,国富民殷,五谷丰熟。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开拓疆土,是高句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人物。好太王陵的方坛构筑前曾下挖0.8米的基槽,奠基0.9米,由于1600多年的地层变化,方坛基部变动较大,边长66米,近于正方形,残高14.8米,方向近于正西方。
太王陵有16级阶梯,第一级阶坛由修琢工整的石条垒砌,顶部修筑墓室,东西2.95米,南北3.25米,藻井上部石条稍内收,盖顶石是一整块长圆形石板,长径8.4米,短径5米,厚0.8米,墓室高3米,墓道长5.3米,宽1.85米。
墓室内置一座两坡水硬山式的石椁,长2.4米,宽2.7米,高2.05米。石椁内并排两座石棺床,长2.2米,宽1.2米,中间无空隙,四周边缘突起。
石椁用沉积页岩精磨而成,呈绿、蓝、紫三色,各部由榫卯结构结合,西侧椁山墙开门,两扇石门,通向墓道墓门。
距太王陵300余米处是好太王碑,好太王碑是我国最大的石碑之一,被誉为“海东第一古碑”。在好太王碑上刻有“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由此推断此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好太王的记功碑。
将军坟位于集安市东北的龙山脚下,因其造型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因此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推算为4世纪末5世纪初高句丽王朝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之陵。
将军坟整座陵墓呈方坛阶梯式,高13.1米。墓顶面积270平方米,墓底面积997平方米,全部用雕琢的花岗岩砌成。坟阶7层,每层由石条铺砌而成,每块条石重达几吨。
第五阶有通往墓室的通道,盖棺石板重50多吨,每面3个护坟石各重10余吨,其势宏伟壮观。
在陵墓的第五阶正中,有早年打开的甬道,可通墓室。墓室呈方体,边长5米,高5.5米,四壁用6层石条砌筑,墓顶覆盖一块巨大而完整的石板,平面达50平方米。墓室内的地面上并排置放着两个石棺床,棺木及随葬品早已荡然无存。
坟的上下到处都是巨大石条,光是坟的外缘石条就用了1100多块。这些巨大的石条,都是从22千米以外的采石场运来。
1500多年前,缺乏运输和起重工具,高句丽工匠运用滚木、填土斜坡等土办法,把石条一块一块运来,又一块—块地垒砌上,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努力。将军坟的建造,充分反映出高句丽人民的聪明和才智。
在坟的顶端,四边的石条上留有排列整齐的圆洞,墓顶的积土中有板瓦、莲纹瓦当和铁链一类构件,可以看出是亭阁建筑的遗迹,这与北方其他民族的丧葬习俗极为吻合。
“将军坟”之称是清末当地老百姓叫起来的,前人有《别金相登将军坟》一诗写道:
将军坟墓几千秋,坟外年年江水流。
桂酒椒浆伤往事,荒烟蔓草赋闲游。
三辅霸业今何在,百济名邦早已休。
独有英雄埋骨处,峨峨高峙龙山头。
将军坟曾有一个很广阔的陵园和墓域,南面一角下有长长的水道,将墓顶和墓室的渗水排出。
在将军坟的后面,有一排陪坟,原有4座,形制与将军坟相似,只是规模要小许多,应该是长寿王妃子们陪葬的墓。
临江墓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区东侧龙山南麓一座小山丘上。西侧460米为好太王碑,900米处为太王陵。是高句丽政权的早期王陵,因地处临江的台地边缘而得名。
临江墓是一座大型阶坛积石石圹墓,其外形呈圆角方丘状。南北约76米,东西约71米,高约10米。
临江墓基本没有经过加工修整的大块石条,也没有见到整齐规矩的大块基石。墓葬边缘和阶坛均以较大山砾石砌筑。石材多数保留着自然断面,摆放也不很规则。
由于山顶地势落差不等,墓葬四面砌筑的阶坛级数也不同。东南角与西南角分别为21级至23级,地势相对较低的北面为30级至33级。
当时,确定墓的范围后用较大的山石摆砌出墓坛,内部填充稍小的碎石。铺平后内收0.4米至0.6米再砌筑第二层阶坛。临江墓的四面阶坛高宽并非全部整齐划一,走向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弧度较大,阶坛分岔的现象普遍存在,砌筑也似乎较为随意。
临江墓顶部较为平坦形状大致呈长方形,中间有一个大坑,长17米,宽10米,深2米,几乎占据了整个墓顶。坑内外均未发现整齐的石条或加工过的较大石板,推测其墓室为不加封盖的圹室。
临江墓上发现有大量筒瓦、板瓦和少量脊瓦残片,推测其墓顶可能原来有建筑。
临江墓的规模较大,独居于临江的山顶上,显示出卓尔不群的风范。墓上用瓦,有祭台和祭祀用的金器和车具,由此可以表明其身份地位的尊贵。
根据临江墓所用石材、砌筑方式及出上遗物等综合分析,临江墓的墓葬年代最晚不超过3世纪末。
千秋墓位于集安城西麻线河东岸200米的坡地上,是高句丽中晚期的一个王陵。墓上发现有“千秋万岁永固”字样的汉字铭文砖而名之为“千秋墓”。可能是高句丽第十八代王故国壤王的陵墓。
故国壤王姓高,名伊连,是高句丽第十七代王小兽林王的弟弟。小兽林王没有儿子,死后由其弟弟即位。但在位只有短短的8年。
千秋墓为方坛阶梯石室墓,近正方形,边长60.5米至71米,残高11米。
墓顶较平坦,约20米见方。墓上存有大量的筒瓦和板瓦残片及文字砖残段,其文为“千秋万岁永固”、“保固乾坤相毕”等。
千秋墓占地5000多平方米,形制浩大,宛若山岳。使用石材数万立方米,修筑方式与将军坟相同,仅残存体积就相当于将军坟的7倍多。工程量也大于将军坟数倍,规模堪称高句丽王陵之冠。
西大墓是高句丽中期的王陵。清末中原人在此垦荒时,就发现了此墓,并称其为西大墓。根据墓葬形制及墓内遗物推测,这是高句丽第十五代王美川王的陵墓。
美川王姓高名乙弗,是高句丽第十四代王烽上王之弟的儿子。烽上王即位次年,怀疑其弟有野心,将他赐死,乙弗心里害怕而逃跑了。
300年,烽上王因骄逸而多疑,被群臣谋废而自杀。此时,逃亡的乙弗又被接回来立为高句丽王,就是美川王。美川王在位32年。
西大墓的形制为阶坛积石石圹,实测东、北两侧边长53.5米,西侧边长56.7米,南侧边长62.5米,残高约11米。
西大墓的墓内部以大小不一的碎山石和河卵石堆砌,外部用修琢整齐的阶坛面石包砌。尚存有14级阶坛。墓北侧第一级阶坛之外有排水沟,墓北侧40.5米处,有一条与阶坛相平行的河卵石墙遗迹。
西大墓东侧40米处,有一处平面近长方形的台状遗迹,边长与西大墓东边略等,宽约17米,残高0.6米,方向基本与墓东边平行,台上发现鎏金步摇残件。
西大墓周围发现铜、铁、陶、石器等各类遗物38件,并有卷云纹铭文瓦当。
禹山992号墓是高句丽中期王陵,它位于太王镇禹山村村北,墓内随葬品多而精美,此墓上曾出土“戊戌”纪年瓦当,这是高句丽王陵所见难得的文字史料,根据墓葬建造年代及高句丽年表,“戊戌”年应是338年,因此墓主很可能是高句丽第十六代王故国原王。
故国原王姓高,名斯由,是高句丽第十五代王美川王之子,在位41年,死后葬于故国之原,所以谥号为”故国原王”。
禹山992号墓为阶坛积石圹石墓,边长38米,高度约6.5米,墓的外观为方台状或称覆斗形。此墓可以确定的阶坛有7级。
992号墓上曾有相当规模的敷瓦,因此或许有墓上建筑。东西两侧各有一座表面低平、周边整齐的石砌台形建筑,可能是用于祭扫献牲的祭台或陪葬墓。
禹山墓区2110号墓是高句丽政权的早期王陵,位于禹山南麓中段缓坡与平野的交界处,北依禹山,面临平野,墓形巨大,位置独立,又有多座贵族墓葬拱卫于其左右,形成以此墓为中心的大型陵墓群。
2110号墓为长方形阶坛积石基,因破坏严重,现存墓葬南北长66.5米,东西宽45米,高35米至55米。
墓葬砌筑前并未下挖基槽,而是直接构筑在黄土层上,以简单加工后的山砾石砌筑阶坛。可能是先砌筑第一级阶坛,然后在阶坛内填充山石和河卵石。当填石与阶坛平齐时,再砌筑第二层阶坛。
墓葬阶坛石所剩不多,只有东西两面还部分存在。墓葬东侧阶坛级数最多,可辨识13级。
在墓葬中部砌有两道东西走向的隔墙,使南北两侧分为两座墓葬。这表明禹山2110号墓应是双墓并列,各有圹室。
墓上有大量的瓦砾存在,瓦是直接覆盖于墓葬顶部的阶坛和封石之上。
禹山2110号墓发现有锅镂空三翼银箍铁镞和青铜人形车辖,这些均属贵重物品。由此推测,这应是一座高句丽王陵,其建造年代约在2世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