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要素是什么
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即鼓励、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回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答施建设。这是指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的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也包括社会自愿参与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等。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组织机构是指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作为大众文化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六是公共事业经费。包括政府拨款、贴息、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各种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资金保障
㈡ 为什么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版要内容,是实现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安排。
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双轮驱动”的“双轮”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双轮驱动”、协调发展,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确道路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保障,也是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和发展文化民生的内在要求。
四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性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第一位的工作。
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群众文化发展有哪些影响
群众文化,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真正开始使用“群众文化”是在1953年。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一、群众文化概括了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第二、群众文化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群众文化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
公共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
所谓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群众文化既离不开公共文化,公共文化业离不开群众文化。这是由我们国家的国情和性质决定的。
我们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文化总政策——“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处于文化政策过程系统的元政策的层面上,是其他各种文化政策的依据、起点和归宿,规定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全部矛盾运动和发展方向。文化产业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要在文化产业活动中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抵制和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腐朽思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需要社会主义,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因此为社会主义服务仍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而群众文化,正是人民的文化。为人民服务,就是为群众服务。而我们国家这种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公共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成了必然的要求。就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来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群众文化”这样的概括二者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了。只有我们的党和政府,努力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我们的群众文化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发展的更有活力。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无论是发展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我们必须坚持“政治正确”的原则。这是我们的国情和性质决定的,这种性质要求我们广大的文化工作者生产出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更好的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广大的文化工作者,丝毫不能动摇发展群众文化的信念,要充分的明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群众文化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
所以,一切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文化工作者都应该珍惜全党和全国人民几十年的艰苦探索,运用文艺形式,发展群众文化,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哪些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版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权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引导性意义。
㈤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要素四原则
公共文化服务体抄系建设的六个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即鼓励、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指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的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也包括社会自愿参与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等。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组织机构是指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作为大众文化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六是公共事业经费。包括政府拨款、贴息、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各种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资金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四性原则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㈥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怎样
40年间,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从相对紧缺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博物馆从版340多家增加权到4700多家,公共图书馆从1200多家增加到3100多家,文化馆(站)从不到7000个增加到44000多个,艺术表演团体从3100多家增加到15700多家。目前,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立。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每年开展活动近200万次,服务群众达5、6亿人次。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不断加大,“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服务效能大大提升。如山东东营“数字文化广场”、上海“文化嘉定云”,激发了民众参与公共文化的热情,百姓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