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特大

马鞍山特大

发布时间:2021-09-09 09:48:03

马鞍山名字是怎么来的

马鞍山作为地名,应出现于城市形成以前。马鞍山一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逸周书》又名汲冢周书,传为281年(晋太康二年)得于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时期的魏安厘王墓中,则其成书至少在战国以前,虽然战国至秦汉时期篇章有所增变,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其记载的史迹多有根据。“王会篇”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周公营建雒邑竣工后,周成王大会诸侯,方国的盛况。当时“马鞍山鳖”是作为方物贡献给周王室的,据孔晁注“王会篇”,谓“马鞍山鳖”“特大而美故贡也”。方物以地而名,可见马鞍山当时已是很有名气的地方,这是马鞍山之名出现有据可考的最早时间,此后在《战国策·赵策》中有“马鞍山之难,太子横为质于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马鞍山,楚之粟也”等等,马鞍山的名称就屡见不鲜了。如果说历史文献在流传过程中还有可能失实的话,还有一份最有权威的资料,1986年湖北荆沙铁路修建时发掘的包山2号大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2件有马鞍山之名,一为“马鞍山正”名“龚怿”,一为“马鞍山公之军”。包山2号墓的时代为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00年。以上资料证明,马鞍山地名的出现不晚于战国中期,可能早于公元前11世纪。据《湘川记》云:“秦分黔中郡以南之沙乡地区置马鞍山郡,则马鞍山之名始于洪荒之世,而以之为乡为郡,则在后世耳。”所谓洪荒之世,也是指有人类聚居生活之始。
马鞍山一名是怎么得来的,历来众说纷纭,史籍记载各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说:
第一,得名于马鞍山星。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象时选择一批星象作为定位观测的标志,创二十八宿之说。认为上有星象,下有相应的“星野”,《史记·天官书》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轸宿有一附星名为“马鞍山”,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论,将马鞍山之地以应马鞍山星,认为马鞍山地名源于星名,故马鞍山又有“星沙”之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云:“马鞍山一星在轸中,主寿命。”又云马鞍山星明则“主长寿,子孙昌。”这些说法适应于封建社会人们的认识和心理需要,故马鞍山得名的此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第二,得名于万里沙祠。万里沙祠一说最早见于晋阚马因 所著《十三州志》:汉“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马鞍山。”此后,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援引《东方朔记》云:“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州至东莱可万里,故曰马鞍山。”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为马鞍山郡”的自注亦云:“有万里沙祠,故曰马鞍山。”于是以后的各代地方志,多引此说作马鞍山得名之源,并加以阐发考释,认为马鞍山在古代有祭礼沙土之神的活动。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11年)春,曾到山东东莱祈祷“万里沙”(东来曲城有“沙径三百余里”的沙原),东汉应劭注曰:万里沙,神祠也。马鞍山至东莱相距万里之遥,人们将此事和此两地联系,于是有“马鞍山者,所谓万里马鞍山也”之说。
第三,得名于“沙土之地”。马鞍山的地质结构为以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过长年的外力作用,地层崩塌的岩石,经风化和水流的冲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积于地表,特别是现马鞍山市区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带,分布着大片的沙滩,沙洲等,每当枯水时节,这些洲、滩露出,向人们展现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长大,“白沙如霜雪”。在古代,自然环境未经污染破坏,这种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称马鞍山为沙乡或沙土之地。如唐大历间马鞍山太守张谓著《马鞍山土风碑铭》引《遁甲记》云:“沙土之地,云阳之墟。”又《路史》曰:“沙,为马鞍山;云阳,为茶陵。”又《元和郡县志》云:“《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马鞍山郡,以统湘川。”

② 国务院将巢湖市居巢区及庐江县并入合肥市,将含山县及和县北方6镇并入马鞍山市。真的吗

我来说一下啊,应该把含山县林头镇划分到合肥市区和巢湖市区。

③ 马鞍山警方破获“樱花直播”特大跨境网络赌博案,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对于赌博,我国一直是明令禁止的,毕竟赌博当中骗局多,很容易便被犯罪团伙欺骗然后骗得倾家荡产,毕竟俗话说“十赌九输”就是这个道理。虽然我国对于赌博是明令禁止,严加管理,但是可气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虽然大家已经不在进行实体赌博,但是网上赌博却越发“兴旺”,因为网络赌博网址隐蔽性大,可以随时更换ID,所以也非常难以追踪。最重要的是,当网络赌博平台做大之后,也会吸引很多人在里面赌博,而网络上电子的东西都是虚拟的,那就更容易作弊了,这样就会对于更多家庭造成更加难以想象的后果。

④ 马鞍山哪里有真人CS类型的运动

我是马鞍山市向山的,在马鞍山我还没见过这种运动!也许马鞍山经济还不够发达吧,在一些特大城市是有的!

⑤ 谁知道中国的31个特大城市有哪些 要准确的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2019年城市统计年鉴,截至2019年底,中国的特大城市包括东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郑州、西安、济南、沈阳、青岛10个城市。

特大城市是划分城市规模的分类之一,各国国情不同,划分也各不相同。联合国通常将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划定为特大城市。2014年11月,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其中规定: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5)马鞍山特大扩展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5年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已经有超过5亿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根据经合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内容显示,通常情况下,对于超大城市的定义是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而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去看待中国城市人口的话,中国超大城市的规模和增长速度都被大大低估。

1980年,中国首次参照联合国的标准规定城市人口(中心城区和近郊区非农牧业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城市为特大城市。2014年11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其中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⑥ 马鞍山市向山硫铁矿()

向山硫铁矿是国内著名的大型硫铁矿床,是火山-次火山气液“向山式”硫铁矿床的典型矿床。矿区位于马鞍山市东南14公里,距向山镇0.5公里,有公路、运矿铁路通往马鞍山市,与宁芜公路、铁路及长江水运相衔接,交通十分方便。

矿区地质构造部位处于宁芜向斜南翼,其林山-尖山断裂南段西侧,陶村火山穹窿之南,凹山火山穹窿北西交接部位。矿区内地层主要有上侏罗统龙王山组的沉火山碎屑、安山岩及下白垩统大王山组的薄层状沉凝灰岩等,构成—轴向北70°—80°西的向斜,次火山岩闪长玢岩侵入于该向斜的核部和翼部。

硫铁矿体产于闪长玢岩与火山岩接触带附近,主要产于接触带外带。矿带长约1900米,宽190—600米,延深约600米,其产状与接触带大致平行。矿体呈似层状、凸镜状、豆荚状;矿石类型有粉状硫铁矿、块状硫铁矿及浸染状硫铁矿;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次为磁铁矿、赤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绢云母、高岭石、石英、硬石膏、绿泥石等。平均含硫16.81%,矿石经选矿可获得含硫39.15%的硫精矿,回收率为87.53%。硫铁矿石累计储量为3554.32万吨。

矿床中还共生有若干铁矿体与硬石膏矿体,铁矿体主要产于接触带内带,呈似层状、凸镜状、不规则串状;矿石类型可分为角砾状、块状、浸染状三类。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次为黄铁矿;脉石矿物有钠长石、阳起石、绿帘石、高岭石、绢云母、硬石膏等。全铁平均品位34.54%。矿石经选矿可获得含铁68.56%的铁精矿,回收率74.21%,累计控制储量为3968.28万吨。硬石膏矿体规模小、不具开采价值。

根据目前的认识,铁矿体成因属“火山-次火山气成高温热液型”,硫铁矿体属“火山-次火山中低温热液型”,硬石膏矿体属“沉积叠加改造型”。

向山硫铁矿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最早始于1940年,最迟到1985年,历时45年。总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以前

向山硫铁矿未见有古采迹的记载。20世纪30年代,孙健初、谢家荣、陈恺、程裕淇、李毓尧、朱森等在这一带进行地质矿产调查,但未留下与向山硫铁矿有关文字资料。

1940年,日寇侵华时期,日本人在此做了2.5平方公里电法、磁法普查及地质调查,之后施工了若干探槽和25个钻孔(1894.40米),发现了向山硫铁矿床浅部富矿体,推定矿石储量140万吨,含硫44.12%。简单资料载于1941年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编写的《南山—向山硫化铁矿概要》一文中(未刊)。1940—1945年,日寇进行了掠夺式开采,共采出含硫40%以上的富矿约48万吨,矿石全部运往日本。

1946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接管了该矿,据1946年《资源委员会华中矿务局事业年告》记载,1946年该局围绕日本人所发现的矿体施工了31个钻孔,工作量1563.55米,计算含硫45%以上的富矿储量200万吨,但对地质条件未加研究。从1946年复产到1948年停产3年中,矿石总产量只有17万吨左右,矿山生产力低下,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2.1949—1958年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向山矿,人民成了矿山的主人,矿山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矿石产量逐年上升,到1959年年产量达17.9万吨。

为了查明资源情况,适应生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1954年,重工业部化工局陆续调集力量组成了重工业部化工局三四二勘探队。在建队过程中,为了缓解矿山的燃眉之急,使用钻探追索矿体(工作量约1000米),在原发现矿体的西南有两个钻孔见到了含硫30%—40%的黄铁矿化和磁铁矿化岩石。但当时未圈定矿体和计算储量,也未查明地质情况,后来证实这是一个新发现的盲矿体。

1954年7月—1955年,三四二队李树时等,在进行坑道地质编录与日伪时期钻探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施工了若干探槽,填制了0.4平方公里地质图,之后编写了《向山硫铁矿地质调查综合报告》并计算了正在开采矿体的残余储量。其工作虽较粗略,但开始重视了基础地质工作。

从1955年开始,三四二队这支刚成立的地质队伍在既缺资料又少经验的情况下开始着手向山硫铁矿床的勘探。

1955年1月,向山矿区勘查技术负责人杨源昆编制了一份勘探设计。当时,按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苏联专家已进入我国各工业部门帮助工作,勘探设计都要经苏联专家审查,这份设计经瓦良卓夫专家审查后,认为矿区地质构造情况尚未查清,应配合物探开展地表地质工作以后再作设计。同年1—2月,张云腾、龙永寿、傅却来进行了区域地质路线踏勘,龙永寿等人填制了1∶1万向山矿区外围地质图,面积为18.5平方公里,为研究矿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奠定了基础。此后,向山矿区勘查技术负责人由龙永寿担任。

1955年3月,三四二队改名为重工业部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龙永寿继续主持向山矿区地质工作。当时,由于矿山扩大生产并建立了选厂利用贫矿,已有的储量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故上级下达了1955—1956年两年提交矿石储量380万吨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龙永寿等人于1955年4—6月从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入手,施工了一批探槽、浅井、浅钻,填制了1∶2000矿床地质图,编制了1∶5万区域地质图、1∶1万矿区地质图及1∶500坑道地质图,于1955年6月提交了向山矿区勘探设计。该设计经瓦良卓夫专家审查,批准了4条剖面15个钻孔并进行施工,以满足采矿生产的需要,这时该区的地质工作处于勘探、详查交叉的状态。与此同时重工业部地质局物探队第8分队胡肃之等在此进行了1∶5000、1∶2000地面电法、磁法测量,工作面积为36.21平方公里,发现了与向山矿有关的3个电法异常和1个磁异常,为勘探提供了依据。

1955年11月—1956年4月,龙永寿等在对向山矿区全部地面、地下工程重新编录和整理的基础上,又施工了浅钻4275米、浅井556米,综合研究了矿区地质、物探资料,于1956年4月提交了向山硫铁矿、铁矿补充勘探设计。1956年5月,瓦良卓夫专家审查了设计的铁矿部分,经重工业部地质局批准以后付诸实施。

野外勘探施工于1957年10月份结束,1958年2月提交了《向山黄铁矿床最终勘探报告书》。这期间,南京地质勘探公司八○四队先后变动为冶金部八○四队、化工部地质矿山管理局三四二队,到提交报告时称为华东地质局皖东南地质队。当时队长是杨永瑾,总工程师为杨源昆,直接领导向山矿区的地质科负责人是张进科、李从之,矿区技术负责人为龙永寿。报告主编龙永寿,参加编写人员还有傅却来、唐延迪、陈树林等。该报告于1958年6月7日经全国储委审查批准,批准储量为:

硫铁矿矿石:2053.29万吨,平均含硫17.10%。

铁矿石:132.95万吨,平均含铁38.23%。

这次勘探由于重视了基础地质工作,取准、取全了第一手资料,详细研究了矿区地质的构造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部署了勘探工作,故对矿床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飞跃,使矿床储量比原来扩大10倍以上,并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勘探报告提交以后,向山硫铁矿以勘探报告为依据扩建成年产70万吨矿石的采选联合企业,从此恢复了矿山的青春,步入了兴旺发达时期。

3.1976—1985年

1958年矿山扩建后,正常生产了18年。至1976年,向山硫铁矿根据原勘探资料和开采情况估计保有储量大约还可以开采10年,因此,开展矿区边部、深部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和准备接替矿山又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时,皖东南地质队的番号已不复存在,原在马鞍山地区工作的三四二队与原在芜湖地区工作的三二二队早已合并,成立了安徽省地质局三二二地质队,该队总工程师孙化东,物探技术负责人曹顺祖等通过研究区域成矿规律,运用玢岩铁矿“三部六式”的模式,分析矿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提出在向山矿区南侧可能存在具一定规模的铁矿、硫铁矿体。

1976—1984年,三二二队三分队先后编制和实施了普查设计、普查补充设计、详查设计,共完成钻探工作量3.48万米,于1984年结束野外施工,1985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南硫铁矿床详细普查地质报告》,提交矿石储量:

硫铁矿矿石:1501.03万吨,平均含硫19.82%。

铁矿石:2647.33万吨,平均含铁32.56%。

当时三二二队队长叶忠民,总工程师孙化东,分队长沈迪彦,分队技术负责人易武齐,报告主编易武齐,编写人还有杨联镜、任启鹏、陈世金、方开华、王益金、胡福欧等。该报告经安徽省地矿局批准,并获地矿部找矿四等奖。

向山硫铁矿床与向山南铁矿床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矿体在深部相连,由于历史的原因以矿区的8号剖面线为界分成两部分,据1990年重新统计,全区保有储量为:

硫铁矿矿石:1501.03万吨,平均含硫19.82%。

铁矿石:3917.08万吨,平均含铁32.41%。

当时,向山硫铁矿的坑道已开到8线负100米标高。8线以北的硫铁矿已基本采完。

为延长向山矿山的服务年限,开采深部的铁矿供马钢利用,1990—1991年马鞍山市政府组织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马鞍山矿山公司、向山硫铁矿、马钢南山铁矿等单位提出了一个向山矿扩建工程计划,准备先行开采向山硫铁矿深部负100米标高以下的铁矿石,然后将坑道系统南延、下延,开采南部的硫铁矿石、铁矿石,并由三二二队易武齐编制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硫铁矿扩建工程地质勘查设计书》,准备对南部的矿体加密钻孔;1991年6月该方案正在论证时,安徽省发生特大水灾,马鞍山地区也暴雨成灾,洪水以每小时700立方米的流量涌入矿井,形成酸性水,严重腐蚀水泵,经检修无效,6月15日矿井被淹没,井内设施受损。灾后经核算认为复产无经济效益,故正式申请闭坑,扩建计划和地质勘查设计也就未执行。

向山硫铁矿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自1958年扩建至1991年6月4日止,在31年半的时间内,共采出硫铁矿石1505.14万吨,其中富矿389.16万吨,采出铁矿石153.06万吨;全矿形成固定资产原值5210.20万元,净值680万元,在册职工3223人,离退休职工920人,实现利税6400万元,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地质科学技术领域,通过几代地质人员的辛勤劳动、深入钻研,向山硫铁矿床作为一种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载入科研报告,编入了地质院校的教科书;作为一种勘探类型的实例编入了硫铁矿勘探规范,为现在和将来的地质探矿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纵观整个向山硫铁矿的地质勘查历史可以看出,进行找矿勘探必须严格遵循地质工作程序,要研究成矿地质条件,查明控矿因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目的地部署勘查工作,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提高找矿效果。

在贯彻“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方针方面,向山硫铁矿1958年批准的铁矿石储量为1320.85万吨,但采出量只有153.06万吨;据1990年的统计资料,向山矿区8线以北负100米标高以上,即向山矿坑道系统范围以内的铁矿石还有984.06万吨未在采硫铁矿的过程中顺便回收,现已塌陷。1990—1991年马鞍山市提出的向山硫铁矿扩建工程计划,打破了部门和行业的界限,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单一开采的不合理现象,贯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所规定的“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的方针,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可惜由于水灾等原因而未能实现,如果这一扩建计划得以实现,向山矿会再一次焕发青春,为我国的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将做出新的贡献;这支为向山硫铁矿的发展奋斗了近40年屡建功劳并曾经被地矿部命名为功勋地质队的地质队伍继续为向山硫铁矿的扩建再立新功。

⑦ 芜湖和马鞍山合并是真的吗

看到很多人都在议论芜马合并,确实感到很好笑,因为他们不知道历史。
马钢为什么回不能放在芜答湖?为什么放在距芜湖近几十公里的地方并且新设立一个地级市?
这是合肥及鸟省分而治之的策略,目的就是要保持合肥的一市独大。
试想,芜马两市合并后,市区人口超200万的特大城市,经济指标超越合肥,成为名副其实的长江第五城,合肥及鸟省能坐视这种情况的发生吗?当年一个奇瑞,合肥都不能容忍其在芜湖做大,准备利用江淮兼并奇瑞,只在芜湖留一个生产基地。幸亏老天有眼,在芜湖市领导的一再坚持下,奇瑞才被留在了芜湖,此民族品牌才得以幸存。
总之,只想告诉某些人,不要对芜马合并抱有幻想。只要合肥还在,芜马合并将永远不可能。芜马两市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心一意的发展好自己的经济,待机会成熟后和合肥一决雌雄。

⑧ 马鞍山市绿松石矿()

马鞍山市绿松石矿分布于马鞍山市向山地区,北起笔架山,南抵马山,西邻黄梅山,东至大金山,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7公里,与宁芜中段铁、硫矿带相重叠。矿床成因类型属风化壳型。矿床规模较大,矿石品位高、块度大、颜色鲜艳,采出之矿石即可加工成各类工艺品,档次高者可做首饰用。该宝玉石矿产地是安徽省首次发现的,它的发现为我国宝玉石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资源基地。

马鞍山市绿松石矿有南山、凹山、笔架山、大王山等矿产地,矿体产于中生界白垩系含磷铝之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风化淋滤带及原生带内,与铁、硫矿床在成因上有密切的关系。矿体有囊状、脉状、层状,单个矿体长几十厘米至百余米,厚0.02—1.60米,常成群出现,呈平行排列和雁行排列。矿石结构多为隐晶结构、纤维结构、球粒结构。矿石构造为胶状构造、结核状构造、脉状构造。绿松石是铜的含水铝磷酸盐矿物,属绿松石-铁绿松石系列。矿石含量0.2—41.03公斤/立方米,远景储量约在1000吨以上。本区自50年代以来,许多生产、科研、教学单位先后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对铁、硫、硬石膏、明矾石、高岭土进行了勘查,并提交了相应的地质勘查报告和科研成果,唯对绿松石矿未做相应的工作,其主要原因是一般地质人员不认识,误以为“绿高岭土”,致使该种贵重宝玉石矿长久沉睡于地下,无人问津。1970年后国内对华东火山岩铁矿的重视,在该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铁(铜)矿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研究,全国各地的地质专家也来马鞍山地区进行地质研究和地质考察,发现了南山、凹山铁矿床内外缘有绿松石的存在。由于当时我国对该矿种的利用未打开销路,加之地表矿石因氧化缘故,表面呈黄绿色,经济意义不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原湖北省郧县绿松石的产量剧降,急需寻找新的矿产地,1983年第一期《中国地质》中王福泉撰文,认为凹山铁矿内的绿松石在采铁矿石时可回收利用。据此信息,省地矿局三二二队区调分队在开展1∶5万小丹阳幅、慈湖镇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在技术负责人赵玉琛的领导下,由矿产组许国成(组长)、陈复元、吴敏等人对南山绿松石矿进行地表勘查和研究工作。大家不怕采场的深沟断堑,不顾酷暑严冬,默默地认真仔细工作着。记得当时刚到南山铁矿床采场时,不时看到一片片、一条条蓝色吉祥之光,尤其是雨后,采场内更加灿烂夺目。绿松石呈大脉状、结核状,产于黄铁矿脉内的绿松石呈蔚蓝色、靛蓝色,真是高贵富丽。矿石的重量(块度)一般0.1—0.5公斤,部分可达数公斤,偶尔可见数十公斤,价值达数万元的特大矿石。绿松石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的消息传出,地质勘查工作受到严重干扰,普查工作只能暂停。最后按地质块段统计平均品位,估算矿石储量432吨,1988年编写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南山绿松石矿床普查评价报告》。

大王山绿松石矿是在普查该点高岭土矿时发现的,发现后对主矿体以40×40米,局部地段以20×20米的工程间距布置探槽、浅井进行控制,1990年结束野外工作,同年由许国成、陈复元等人编写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大王山绿松石矿床普查地质报告》,探明储量41吨。在普查该矿床中,还发现了国内罕见的具磷灰石巨晶的假象绿松石,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研究价值。

在总结绿松石矿床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工作,相继发现了凹山、笔架山等一批绿松石矿床(点),扩大了该区绿松石的远景储量。

马鞍山市绿松石矿床交通便利,开采技术条件简单,矿山在采铁硫矿石时顺便回收。地方政府也组织开采,并建立工艺厂;年产矿石约10—20吨,除少量供本地乡办工艺厂加工绿松石产品外,大多数矿石直接销往河南、湖北、深圳等地。今后应采取探、采、工、贸一条龙,提高经济效益。

⑨ 马鞍山要建大城市

大城市是马鞍山城市发展的必然,当涂是
小城市
,巢湖
中等城市
,马鞍山是大城市,南京是
特大城市
,上海是
国际大都市

⑩ 芜湖和马鞍山合并是真的吗我希望芜马真的合并!

看到很多人都在议来论芜马合并,确实自感到很好笑,因为他们不知道历史。
马钢为什么不能放在芜湖?为什么放在距芜湖近几十公里的地方并且新设立一个地级市?
这是合肥及鸟省分而治之的策略,目的就是要保持合肥的一市独大。
试想,芜马两市合并后,市区人口超200万的特大城市,经济指标超越合肥,成为名副其实的长江第五城,合肥及鸟省能坐视这种情况的发生吗?当年一个奇瑞,合肥都不能容忍其在芜湖做大,准备利用江淮兼并奇瑞,只在芜湖留一个生产基地。幸亏老天有眼,在芜湖市领导的一再坚持下,奇瑞才被留在了芜湖,此民族品牌才得以幸存。
总之,只想告诉某些人,不要对芜马合并抱有幻想。只要合肥还在,芜马合并将永远不可能。芜马两市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心一意的发展好自己的经济,待机会成熟后和合肥一决雌雄。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特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
创造力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866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