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马鞍山仙人山

马鞍山仙人山

发布时间:2021-08-31 14:50:33

① 谢家荣、刘季辰和赵亚曾与世纪年代的湖北区域地质调查

张立生

(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一、调查计划

由于工业的发展与地质息息相关,所以各工业国对于地质调查十分重视,到 20 世纪20 年代初,它们都已经设立了地质调查机构,其中以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规模最大,其年经费达 200 万美元之巨,就连国土面积很小的日本,其调查经费也已经达 40 万日元[1,2]

辛亥革命之后,我国也建立了地质调查所。北方诸省,如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先后开展了地质填图。但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初,南方还只有江苏省在实业厅长张翼后的力主下,借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人力资源,历经两年时间,填出了全省地质图。在此之后,湖北省实业厅厅长杨筱麓先生乃请农商部总长张乾若先生转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按照江苏省的做法,选派人员进行湖北地质调查,绘制湖北全省的地质图。1923 年 4 月,经由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与湖北省实业厅商洽,决定由湖北省实业厅邀请刘季辰、谢家荣前往湖北调查全省地质。

接到邀请后,刘、谢二人即开始准备湖北省的地质调查事宜,拟订调查计划。1923年 10 月,两人在 《科学》第 8 卷第 10 期上发表了 《调查湖北全省地质计划书》。

《调查湖北全省地质计划书》拟就了 11 条办事规则。根据该办事规则,其任务为用 3年的时间测制全省地质总图,兼查矿产等项。全省地质总图的比例尺定为五十万分之一,重要矿产区域及其他特别地点须详细测勘者,则临时确定。调查经费预算为每年 2000 元,3 年为限,连同调查报告、图说、绘制、印刷等费 2000 元,均由实业厅呈奉省长令准拨发。调查人员的薪水由农商部开支,没有另外的津贴。

该计划将全省应行调查的区域划分为 6 个区,每年调查两个区,于春、秋季进行。按照计划书所载,所划分的 6 个区如下[3]:

第一区: 鄂东大江以南的阳新、大冶、通山一带,面积 64km2,1923 年秋调查;

第二区: 鄂北襄阳以东,大江以北,自枣阳至应山、麻城、罗田一带,面积 132km2,1924 年春调查;

第三区: 鄂西之鹤峰、宜都、巴东等处,面积 68km2,1924 年秋调查;

第四区: 鄂西江北诸县暨鄂北南漳、保康以南一带,面积 84km2,1925 年春调查;

第五区: 鄂北之房县、竹山、陨县、郧西等处,面积 84km2,1925 年秋调查;

第六区: 鄂西之来凤、恩施、建始、利川等处,面积 64km2,1926 年春调查。

二、调查概况与成果

按照上述计划,谢家荣于 1923 年 8 月 26 日离开北京前往武汉,于 8 月下旬与刘季辰一起开始第一区调查,并在结束调查后于 11 月 28 日回到北京。此次调查历时 3 个月,调查了武昌、鄂城、大冶、阳新、通山、咸宁、崇阳、通城等县的地质 ( 地层、构造、火成岩) ,考察了鄂城西山和雷山的铁矿,大冶炭山湾、汉顺公司的金子坊,罗汉山煤矿,陈家湾煤矿,汉冶萍炼铁厂,象鼻山至保安的煤矿、谭家桥附近的铁矿,大冶至姜桥的煤矿,铜绿山铁矿,龙角山铜矿,欧阳山、刘许山铜矿,牛头山铜矿,银山锰矿,广丰公司孤竹桥煤矿,嘉鱼县属游家山煤矿及开源公司、马鞍山、仙人山煤矿,黄博士岭煤矿、硫磺及石灰岩等矿产。此次调查完成了调查区的 1∶ 50 万地质全图一幅,并对区内的矿产做了评价,将鄂东地区的煤按照层位分为三类,即侏罗纪的烟煤、二叠石炭纪的无烟煤和石炭纪的半烟煤,以在武昌、嘉鱼和蒲圻境内广泛分布的侏罗纪煤系最具实用价值。

此次调查后,刘季辰与谢家荣于 1923 年 12 月在 《农商公报》第 113 期上发表了《调查湖北全省地质第一区简报》第一号、第二号,谢家荣于 1924 年 2 月在 《中国地质学会志》第 3 卷第 2 期上发表了 “Stratigraphy of Southeastern Hupei” ( 湖北东南部地层系统) ,并被列为湖北地质矿产专刊第二号。

在 “Stratigraphy of Southeastern Hupei”( 湖北东南部地层系统) 中,谢家荣详细描述了阳新石灰岩、炭山湾煤系和大冶石灰岩的岩性和分布范围。他主张将当时划定的大冶石灰岩中的石灰岩段划入三叠系。三叠系大冶石灰岩的地层名即由此而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1924 年 4 月 9 日至 5 月 31 日,谢家荣与刘季辰第二次去湖北进行第二区的地质调查,调查分为 3 个阶段: 4 月 9 ~ 24 日为第一阶段,调查广济至黄冈县赤壁一带的地质和煤矿; 第二阶段自 4 月 27 日至 5 月 10 日,调查黄陂、黄安、孝感、应城一带地质及膏盐矿产; 第三阶段为 5 月 14 ~31 日,调查京山、宋河、安陆、应山、广水附近地质,并考察东簧店铜矿###①。

依据此次调查的结果,谢家荣和刘季辰于同年 7 月在 《农商公报》第 10 卷第 120 期上发表了 《调查湖北全省地质第二区简报》第一号、第二号和第三号,8 月又在 《农商公报》( 第 11 卷第 1 册) 发表 《振兴湖北矿业意见书》。1925 年发表的 《湖北应城膏盐矿报告附石膏说略》也是此次调查的重要成果。

第三次或第三区的调查是 1924 年 10 ~11 月期间进行的。此次调查因刘季辰生病而由谢家荣与赵亚曾合作。10 月 21 日,谢家荣和赵亚曾从汉口出发,经宜昌,研究罗惹坪、雾渡河、两河口、黄狼坪等地地质后,先后到达兴山、秭归、巴东,于 11 月 16 日抵达距四川边界仅20 km 处。适时北京发生政变,形势紧张,不得已搭民船返回宜昌而结束了第三次调查。

第三次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较前人更为完整的地层系统,不仅在 《农商公报》第 11 卷第 127 期发表了 《调查湖北全省地质第三区第一号简报》和 《调查湖北全省地质第三区第二号简报》,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湖北地质的重要学术论文。1925 年 1 月3 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地质调查所举行的第三次年会上,谢家荣与赵亚曾宣读了他们合著的论文 《兴山巴东间中生界地层考》( 后刊 《( 湖北地质矿产专刊》第5 号) 、《湖北宜昌罗惹坪志留纪地层之研究》 ( 后刊 《中国地质学会志》第 4 卷第 1 期) 和 “Geology of IChang,Hsing Shan,Tze Kuei and Pa Tung Districts,W. Hupen” 〔湖北宜昌兴山秭归巴东等县地质矿产 ( 《地质汇报》第 7 号) 〕。

此前曾有维里士等欧美学者和日本地质学家野田势次郎等进行过第三区的地质工作。他们的工作证明,宜昌一带的地层是中国南方地层发育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维里士等的调查将巫山石灰岩以上的地层统称为归州系,按照其动植物化石定为二叠纪。野田势次郎则将归州系分为 3 层: 泄滩杂色板岩层、香溪含炭砂岩层及兴山赭色砂岩层。1924 年春,李四光和赵亚曾也曾到本区调查,但重点在古生界。谢家荣和赵亚曾的此次调查,除在古生界中发现了许多化石外,主要在中生代地层中有较多的发现。他们根据这次调查的发现,将所谓归州系划分为巴东系、香溪系和归州系,将巴东系划归三叠系,将其与下伏的大冶石灰岩的接触关系定为不整合接触; 将香溪煤系划归侏罗系,并分为上、下两个煤系; 将归州系划归白垩系[4]。他们的这种划分奠定了鄂西地区中生代地层划分的基础。现今的湖北地层表上,巴东组、香溪组的名称取代了当年的巴东系和香溪系,但它们所表示的层位却大体上是一样的,即当年所划定的三叠系和侏罗系,而归州系的名称虽已经不再使用,但它大体上相当于白垩系的层位却是一直没有错的。

这次调查还详细研究了罗惹坪地区的所谓新滩页岩,以平板测量法测得该剖面总厚约800m,分为 11 层,发现了大量种类繁多、异常精美的化石,堪为中国南方志留系的标准剖面之一,并将其命名为罗惹坪系[5]

“Geology of I Chang,Hsing Shan,Tze Kuei and Pa Tung Districts,W. Hupen”〔湖北宜昌兴山秭归巴东等县地质矿产 ( 《地质汇报》第 7 号) 〕是本次调查成果的集中体现,对本区地形地层、构造和矿产有详细的记述。

第四次即第四区的调查是 1925 年 4 ~5 月进行的。谢家荣与刘季辰于 4 月 27 日搭江轮自汉口溯江而上,于 29 日抵沙市,30 日改搭小火轮至羊溪,5 月 1 日抵枝江,沿途考察石灰窑。然后自 5 月 3 日起至 5 月 7 日自枝江经刹圆寺、松柏坪、郑家、写经寺等处,调查地质和煤、铁矿产。5 月 8 日起至 5 月底,先后到了刘家场、羊洞子、竹园坪、鱼洋关、宜都、郑家沱、长阳、庙沱巴山、资蚯、花屋场、新衙门、五峰、茅庄岩、板河口、石龙洞等地,于 5 月 29 日抵达鹤峰,5 月 31 日调查县城附近地质。此次调查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湖北西南部的地层系统。调查结束后,谢家荣、刘季辰在 《农商公报第 12卷第 137 期》上发表了 《调查湖北全省地质第四区第一号简报》和 《调查湖北全省地质第四区第二号简报》。

上述地质调查的范围都处在长江中游地区。这些调查的成果除反映在前述的简报和论文中外,谢家荣还与叶良辅合著了一篇 《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及地文史》,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第 7 号。该文综合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各省迄至 1924 年的地质调查成果,对比了这些地区的地层、构造、地文史,对于长江中下游的地文史得出结论说,长江诸省之褶曲时代可能始于白垩纪末,但主要的褶皱形成于第三纪( 古、新近纪) 前期,即始新世或渐新世,故其时代略新于喜马拉雅期。先褶曲,而后有鄂西期似平面形成。同时在巴东一带,无显著的褶曲,而有和缓的坳面作用,因此,白垩系顶部与始新统有推移叠进之迹。其后,长江一带地盘上升,而一部分受侵蚀之分割正与北方各省的断层与侵蚀同时并进。再后,大江南北均局部为红砂岩覆盖,继而因第三纪( 古、新近纪) 末的地壳运动而发生倾斜与断层,最后是红土堆积。自上新世末至第四纪,坳面作用颇盛。

三、尚待考证之事

按照 《调查湖北全省地质计划书》所列,还应该于 1925 年秋前往鄂西北的房县、竹山、陨县、郧西等县进行第五次调查,于 1926 年春前往鄂西南的来凤、恩施、建始、利川等处进行第六次调查,并且相应的应该有 《调查湖北全省地质第五区简报》和 《调查湖北全省地质第六区简报》发表,但我们至今只查到如上所述的各期简报,却没有能查到有关第五区和第六区调查的简报。按照谢家荣每出野外工作均有详细记录工作日志的习惯,应该在他的日记中查到相应的记录,但在现存谢家荣的日记中,却恰恰又缺少这个时段的日记本。因此到现在为止,我们无法判断,第五区和第六区的调查是否如期进行,或者如果没有进行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原定要编制的 1∶ 50 万的湖北全省地质总图是否完成,或者如果完成了,又完成于何时,这些也没有找到相应的资料。

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参 考 文 献

[1] 谢家荣 . 记美国之国立地质调查局 . 科学,1921,第 6 卷第 9 期,889 ~903

[2] 谢家荣 . 美国之研究地质事业 . 农商公报,1923,第 9 卷第 11 册,第 107 期,63 ~70

[3]刘季辰,谢家荣 . 调查湖北全省地质计划书 . 科学,1923,第 8 卷第 10 期,1053 ~1060

[4]谢家荣,赵亚曾 . 湖北兴山巴东间中生界地层考 . 湖北地质矿产专刊,第五号,1 ~6

[5]谢家荣,赵亚曾 . 湖北宜昌罗惹坪志留纪地层之研究 . 湖北地质矿产专刊,第 4 号,1 ~7

② 马鞍山介绍资料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与六朝古都南京毗邻,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众所周知,万里长江自天门山起折为北上,“碧水东流至此回”,江南变为江东。马鞍山由此得名为“江东第一城”。马鞍山地区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属越国和楚国;秦统一时,属丹阳。马鞍山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璀璨的文化,历代名人荟萃。1956年马鞍山建市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当我们以国家卫生城,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为荣的同时,还要自豪地强调:地处“江东第一城”的马鞍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历史悠久
马鞍山地处和县猿人、汤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处。古人类遗址的中心位置,属长江流域中华文明摇篮的中心地带。通过市内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可以把历史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37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000多件珍贵的出土文物,准确地展示了马鞍山地区悠久的历史。
(一)马鞍山地区早期遗址丰富多彩,文化信息丰富。
烟墩山、七亩塘、高个山、郑家等新石器时期遗址表明,马鞍山地区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发达的农业文明。烟墩山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证明了马鞍山地区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十分显赫。五担岗、邓家、船墩、荒庙墩等遗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时期,马鞍山地区手工业文明已达相当高度,人们开始使用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物品,根据五担岗遗址出土的文物类别和遗址布局,可以初步判断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马鞍山市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国的姑孰城和东晋的牛渚诚。
公元222年,三国孙权筑城姑孰。347年,东晋镇西将军谢尚筑城牛渚(今采石一带)。虽然,这“城”与现代的“市”内涵有别,但是,其军事地位、政治地位显赫,且有较大的地域规模(牛渚城达10多平方公里),别处无可比拟。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两城视作马鞍山城市的源头。
(三)采石矶为群雄逐鹿之地。
马鞍山市与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采石矶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南京的天然屏障,也同时成为著名的古津渡、古战场,此地曾发生过数十次战争,史册中载有许多剑影刀光、金戈铁马的采石大战故事。
(四)馆藏文物类别齐全。
马鞍山文物管理部门珍藏着丰富多彩、类别齐全的珍贵文物,其中经过鉴定的珍贵文物1028件(套),这些文物绝大部分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准确,文化内涵丰富。其中春秋勾连纹大铙,三国青瓷鸡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 孟府 君墓志砖、季扎挂剑图漆盘等一、二级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古文化璀璨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马鞍山地区劳动、生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这一地区以太白墓、朱然墓为代表的墓葬,广济寺为代表的寺庙,太白楼为代表的楼台亭阁等古文化资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轰动全国。
马鞍山地区曾先后出土大量三国、两晋时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为目前已发掘的300多座三国东吴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结构与墓中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令世人瞩目。尤其是60多件精美的漆器及其绘画作品,填补了汉代至三国时期漆器工艺及美术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间,曾引发“三国热”。此墓的发掘,被列为80年代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二)广济寺名冠江南。
位于翠螺山南麓的广济寺,又名资福院,始建于三国时间,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年间,重新建造山门、大雄宝殿和观音阁,气势壮观,为江南名刹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
(三)黄山塔镇守市口。
此塔位于宁芜路东侧的黄山之顶,为当涂进入市区的标志物。此塔由南朝宋武帝刘裕建造。原塔前有凌敲台,后有怀古亭,为武帝避暑离宫,李白有“长啸倚天梯”诗句赞其雄姿。
(四)谢公宅争辉青山。
谢公宅位于当涂青山,为南朝宣城太守谢脁故宅。环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谢脁诗、书、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诗,有山水诗祖之称,李白对其推崇备至,曾明确表示死后要与谢脁结为“异代芳邻”,留下了文坛千古佳话。
(五)太白墓古朴典雅。
太白墓园位于当涂青山西麓,占地6公顷。李白逝后初葬龙山,后人遂其“与谢脁为邻”之愿迁葬青山。园前立挺拔的牌坊,园内有李白墓、太白祠、青莲池、十咏亭等古迹,其古朴典雅的布局与李白旷达的情怀、浪漫的诗风相得益彰。启功、赵朴初、林散之、舒同、司徒越等书画大师的题额更使墓园增色。宋碑“大唐翰林李公新碑”2000余字,是今人研究李白最重要的资料。
(六)谪仙楼辉煌壮美。
谪仙楼,太白楼别称。因李白人称“谪仙人”而得名。此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合称“长江三楼一阁”,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美誉,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钟情。李白祠、清风亭,同风阁等建筑与太白楼相互呼应,构成了别具特色的太白楼古建筑群。
(七)昭明阁遗迹犹存。
昭明,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谥号。萧统博览群书,编纂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昭明文选》。昭明阁,系昭明太子读书处,位于慈姥山,原有阁、厅、楼和碑刻,现留残碑一块,上刻有昭明读书的形象。
(八)三元洞临江欲飞。
三元洞原为采石江边悬崖绝壁中的天然石洞,清康熙年间,一僧人依崖造屋,设天、地、水三官神位于内,三元洞由此得名。整修后的三元洞,三面临江,跃跃欲飞。游人入洞后,可直达江底;返登其上,既可极目远眺,也可俯视江流。三元洞的有关传说,折射着中国文化人的道德追求、政治想往和价值取向。
(九)峨眉亭江月尽揽。
峨眉亭与三元洞紧邻,因亭飞檐如峨眉而得名。北宋沈括咏其“双峰秀山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此外,文天祥、赵孟兆页等人均登亭揽胜,留下佳作名篇。现亭内存碑五块,元碑《过采江诗》尤为珍贵,郭沫若称其为不可多得之物。
(十)翠螺山古迹荟萃。
翠螺山一面临江、三面环河,其山上的燃犀亭、醉月斋、赤乌井、怀谢亭等文物古迹随处可见,尤其是与李白有关的李白衣冠冢、捉月台更具文化韵味。更值得一说的是翠螺山的自然景观十分幽美。长江三矶之首的采石矶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称,是如今长江下游唯一的岸蚀景观。历代文人孟浩然、刘禹锡、王安石、陆游、苏轼……均到此漫游。李白曾多次登矶游览,写下《横江词》、《牛渚矶》等不朽诗章。
(十一)明皇窑遥传辉煌。
当涂青山有两座窑场遗址。南窑专制琉璃,北窑专制砖瓦,是明洪武年间为烧制凤阳皇陵而特建的皇家窑场。现此窑已废,但透过窑址随处可见的琉璃瓦碎片及断砖,不难发现其昔日的辉煌。
(十二)古诗文争奇斗艳
马鞍山地区的山水为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著名南齐山水诗人宣城太守谢朓迷恋当涂青山,称其为“山水都”并筑室凿井,作《治宅》《游山》诗作,当为名人为马鞍山地区留下的较早的佳作。李白一生酷爱山水,尤其钟情马鞍山地区,给马鞍山留下了60多首(篇)诗文。其中的《登天门山》、《姑孰十咏》、《横江词六首》、《夜泊牛渚怀古》等成为千古绝唱,广为传诵。李白逝世后,刘禹锡、白居易、贾岛、李绅、杜牧、韦庄、梅尧臣、杜荀鹤等一大批诗人即到马鞍山拜谒李白墓,李白祠和李白衣冠冢,留下了大量的华章佳句。其中刘禹锡的《泊牛渚》、白居易的《李白墓》、杜牧的《牛渚》等诗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仰慕之情。截止清末明初,马鞍山地区已积淀了赞咏李白及其胜迹的诗文1100余首(篇),楹联130多幅,各类碎文、序文、祭文数百篇,涉及文化名人和文臣武将600多人。
(十三)古碑刻丰富多彩。
大量的古碑刻散落在城乡各地。其中太白墓内的李白全身像碑、唐李华《古文翰林学士 李 君墓志》、刘全白《唐古文翰林学士 李 君碣记》和裴敬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以及范传正撰写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为考证李白生平创作与思想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采石峨眉亭内的宋碑、元碑、明碑,被 郭沫若 先生称之为“不可多得之物”。此外,横山“石门、慈姥山“昭明太子碑”、太白楼内的重修太白楼记碑、梅花碑、虎字碑、然犀亭碑等均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马鞍山麓的“江东第一城”虽然为当代人所刻,但其社会价值也绝不可小视。

③ 马鞍山公园的神话传说

相传古代八仙中铁拐李和吕洞宾两位仙人曾在马鞍山上下棋,至今山上留有一尺多长的仙人足迹和“棋盘石”、“仙人洞”等。半山有洞,洞中有洞,有屏有室,钟乳石组成各种不同的图画,甚为美观。

④ 桐梓县官仓镇的自然风景有哪些很原生态吗桐梓钓鱼台和仙人山怎样

你重新回答最先那个,没有通过。你把电话那些 桐梓县官仓镇是有一个叫做钓鱼台的地方,我也去过,风景还不错,属于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夏天的时候那里,耍水是非常好的,那里能感觉到什么才是一地之间而气候不齐,凉爽极了。很多的重庆人都愿意到那里去,那里离重庆不很远,又是重庆最近的避暑好去处。重庆到桐梓有条高速公路,叫崇遵高速公路,可以直接到达桐梓,到马鞍山那里,那里就是到了桐梓了,然后询问一下当地人,就可以上了到官仓的沥青路了,然后一直到响水了,就可以看到有个大的招牌,看路标,就晓得了,或者可以一路询问,这样避免走错了。到了那里就有你好耍的了,嗯说说那里主要是做什么的了。主要是去避暑了,废话了。去那里多数就是在艳阳高照的时候耍水了,其实同行的人越多越好,那样才有趣,还可以在鹅卵石上面晒日光浴,特别爽。当地有山庄,我还记了一个老板的电话呢,可以预先联系的,老板人很好,很热情,(他的联系方式:王小勇)当然了,在贵州就免不了要打打麻将了,娱乐一下了,还有地主啊,在钓鱼台峡谷里面,你说这还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同时还可以在外面的打几局台球了,5毛钱一局,算是便宜的了。至于旅社嘛,就是那个联系电话了,那里有的,还蛮可以的,不算贵。总之我去了那一趟,没有白费,下回可能还要去。嗯,说了这么多要给我加分了,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发信息给我,或者直接打老板的电话也可以的。

⑤ 武宣的特色景观有哪些

柳江和红水河在这里汇合。滔滔黔江横贯于县境中部,流往东南直奔珠江。这就是武宣。磅礴的大江,奇特的山峦,造就了许多壮阔的旅游景点,孕育了无数美丽的诗篇。

打开武宣几部旧县志,一阵阵翰墨书香、古风神韵扑面而来,其中,最令人欣喜的莫过于县志里的诗篇了,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很精彩的代表作,而在每一部县志的诗作专栏里,都收刊了柳宗元的两首七绝。这里录下一首——《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仙人山。

遥知玄豹在深处,下笑羁绊泥涂间。

仙人山在武宣县城西河畔边,山上有一岩洞,因洞中有一仙人石而得名。柳宗元这首诗就是镌刻于岩洞旁的石壁上。据清嘉庆年间的武宣县志记载:“仙人山位于县西十里,唐贾鹏居此,修炼仙去,今有仙人石遗迹,石上有如人状。”也就是在同一部县志里,记载了柳宗元诗作的轶事。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他的朋友贾鹏隐居于仙人山上。柳宗元由浩初和尚陪同,专程从柳州乘船而下,到山上看望贾鹏,下山时兴趣勃勃地写了上面这首诗。其实,认真翻阅《唐诗全集》,发现柳宗元为贾鹏而吟的诗竟有五首之多,可见他与贾山人友情之深厚。在武宣县城南十五公里209国道旁的旺田村背面,有个大岩洞,

亦称仙岩。岩壁上有多处石刻,斑斑驳驳,字体已无法辨认,庆幸的是,清嘉庆年间的县志有详细记载。县志云:“武赖(注:今桐岭镇)下里旺田村背,昔为仙岩古寺。明建文惠帝四年,成祖近,帝入夜逃出,祝发为僧,尝驻贵县,云游到此,遗诗三首刻石。”接着是三首非常奇特的七律诗。建文惠帝即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朱允文,成祖即明第三任皇帝朱棣。这里抄录三首诗中的第二首:风尘一日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环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照翠华临。

而遗诗第一首中的“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和第三首中的“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乌早晚朝”的诗句,与第二首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朱允文这位下野皇帝流离失所,削发披袈的悲怆处境。广西河池师专沈国华教授曾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武宣建文惠帝遗迹辨析》,以丰富的史料,清晰的思路论证了遗诗的真实性。在我看来,无论真实与否,在岩壁上刻下那么几首韵律俱雅的三首律诗,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文物古迹。从武宣县城东去的公路约10多公里处,公路北面有一座大村庄,名叫莫村。村前是一片平展的良田,村后是两座向东连绵起伏的丘陵,其势奔腾磅礴,状如双龙出洞,当地称之为双龙山。村的东南面,越过广阔的田野便是高耸的双髻山。此山的山顶形如盘在仕女头上的一对髻子。每天这里山雾缭绕,忽隐忽现,形成“双髻青岚”的一道美丽景色,把武宣和桂平自然地分开两边。系武宣古八景之一。当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桂平金田村爆发后,就是由武宣人肖朝贵为前导,率领起义军翻过这座高山进入武宣地界的。肖朝贵的家住在百崖槽口的武兰村,其家境贫寒,靠伐木烧炭为生。他结识了杨秀清周围一帮烧炭兄弟,加入洪秀全、冯云山组织的拜上帝会,在武宣、象州一带动员了3600多人加入太平军。他们破釜沉舟,自毁庐舍,奔赴桂平金田村集结。他们唱道:“葡萄架上藤结藤,朝贵串联来到村。百姓听了流热泪,烧掉房屋双髻奔。十五十六月光明,兄弟姐妹心连心。放下箕箩找枪炮,跟随朝贵当天军。”

1851年1月11日,金田村爆发了惊动全国、震撼世界的农民起义,太平军在击退了近万名清军的围攻之后,翻越双髻山西进武宣东乡。并在这里设立了大本营。莫村人兴高采烈,有力出力,有粮出粮,热烈欢迎太平军。此时,洪秀全称王决心已定,不到一个月时间,就修筑了一座简易的临时王府和坚固的围墙。同时到处散布童谣:“三八廿一,禾乃玉食,人坐一土,作尔民极。”前三句隐含洪秀全三个字,加上后一句意为洪秀全为民做主。3月中旬,太平军在东乡一带大败清军。3月23日,洪秀全在万众的欢呼声中,在莫村“登极”称为天王。不久,洪秀全就率领太平军冲出广西,突破湖南,沿着长江攻破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当时太平军撤离莫村时,莫村的梁家卖掉田地,全族一百多口人举家跟随太平军出征。在肖朝贵的带领下,跟随太平军远征的武宣人达数千人。他们前赴后继,到南京后所剩无几,但一个个都锤炼成了精兵强将。武宣东乡那沙人覃贵福机智神勇,力冠三军。太平天国第一次开科取士时,应武试者上万人。当时难于以武艺定高下,天王便下旨:有能举起应天门外石狮者为第一名。覃桂福奉旨,走到几百斤重的石狮前挟而举之,遂为太平军第一名武状元。太平天国破灭后,覃贵福归顺清朝,加副将衔,嗣充广西提督苏元春随员,剿匪有功,卒年66岁,墓葬于武宣东乡伏龙村,现墓区完好。其夫人欧氏墓葬亦在伏龙村。史载:“欧氏南京人,住武宣东乡伏龙村,九十四岁尚能操作自如。”我想,武宣县如果推出太平天国遗址系列旅游区,这位武状元夫妇的墓葬作为其中的一个景点应该是可以的。太平军撤离后,整个莫村被清军焚毁。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莫村虽然人丁兴旺,生活富裕,但当年的临时天国王府仅留下一些残墙断壁。奇怪的是,临时王府的周围建满了砖瓦房,其围墙内居然无人敢动,只是种了一些蔬菜,有的地方甚至是丢荒,长满了杂草。从黑乌乌的坚固的断墙上,可以想象,当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修建了那么坚固的建筑物,群众的力量是多么的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而围墙内至今无人搞建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天国的怀念,甚至是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然而临时王府至今为什么没有恢复呢?恢复了不是个很好旅游景点吗?县博物馆的李主任告诉我,县财政拿不出钱。我想,也许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领导层腐化内讧,民心丧尽,致使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一朝覆亡。于是,临时王府也就不那么珍贵了,所以人们也没有迫切去重建。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在这里是多么真实的写照。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运动,使武宣涌现了一大批农民领袖,无形中也给武宣造就了一批清朝高级将领。在太平天国临时王府往东走七、八公里处,一座修筑颇为讲究的坟墓展现在游客眼前,这就是清朝咸丰十一年皇帝赐葬的清朝一品振威将军刘季三的坟墓。1988年其后人做了较大的修葺,墓前有一副对联:功震前朝谥刚毅;名垂后世号振威。

1992年自治区文化厅下文将刘季三的墓葬列为文物项目,责令当地予以保护。刘季三字梅士,武宣东乡莲塘人,武举出身,跟随清军从武宣到浙江,一路追剿太平军,成为统领水陆联军的一品将军,后在浙江富阳战役中战死。据旧县志记载:“清廷嘉其忠烈,赐祭葬,予谥刚毅,祀昭忠。”同一时期武宣还有一位清朝一品将军,名叫刁经明,他年老退休,84岁时在武宣东乡病逝,至今县博物馆还存放着他们的官服和顶戴花翎。对于莫村太平天国称王遗址和清朝将领墓场两个景点的鲜明对比,引起了游客的深思,我亦不禁由衷赞叹,吟诗日:

青髻一对俯双龙,拜将封王贯长虹。

残墙烙上天国恨,新冢刻下大将功。

一场悲剧千场梦,百年霜雪万年松。

拂去尘封翻新页,举杯豪敬众宾朋。

汽车从莫村往东行驶20多公里就可到达百崖大峡谷,主谷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向最宽处约3.5公里,主峡谷两侧还有数以百计大小不等的侧谷,俗称百崖槽。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9.5℃,冬天最冷为8.5℃,夏天最热也不过是26.5℃。一年四季,野风清纯,溪水甘甜,是个避暑疗养的好地方。处于原始状态的自然环境,这里的动植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其中有银杉、杉椤、紫荆木、漆柄木等数十种国家保护树种;有金银花、胶股蓝、半夏、天冬、麦冬等50多种中草药;鳄蜥、娃娃鱼、山瑞、蛤蚧、蟒蛇、猕猴等十多种国家保护动物亦活动在溪流林海之中。在峡谷的上空,云雾、雨虹、日出、晚霞,组成了变化万千的气象奇观。清晨,浓雾笼罩,虚无缥缈;放眼东眺,曙光初露,霞光万道,雾游云涌,一派富丽堂皇景象;转眼间红日当空,层云环绕,薄雾拂衣;傍晚,晚霞清晖,五彩缤纷……每当大雨过后,浓雾弥谷,溪流滂沱,几道霓虹横跨峡谷,好一幅“水光敛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古典风景画卷。峡谷内的溪流叫作百崖溪,溪长十多公里,最大的落差600多米。跌宕的峰峦,丰沛的雨量,形成了十多个飞崖直下的瀑布群,发出一阵阵粗犷的轰鸣,冲出了一池池深潭,最著名的有天王瀑、西王瀑,相应的有天王池、西王池。奔腾的溪流像一条神秘的玉带把瀑布群和众多潭池紧紧相连。溪流过处,有时轰然若惊雷,时而悠然若琴箫,犹如美妙的交响乐在险峻的群峰和荫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回荡,令人心旷神怡。武宣旅游局在介绍百崖大峡谷的宣传画上,恰如其分地印上了太平天国农民领袖冯云山当年在百崖槽写下的描绘瀑布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看了这份宣传资料,觉得诗句似曾相识。后来翻翻唐诗,果然同唐朝皇帝(宣宗)李忱与香严闲禅师的《瀑布联句》仅仅相差七、八个字。冯云山喜欢唐诗,素娴诗文,当年他从桂平紫荆山越过百崖槽到武宣进行革命活动,后来在百崖槽附近的东乡莫村全力支持洪秀全称王,他自己也被封为南王,瀑布诗反映崇高的精神境界,无疑是当年太平天国将领们的豪迈气魄和激越情怀的真实写照。游览了百崖大峡谷,也兴趣勃勃地写下一首诗《游百崖谷》:

潭池飞瀑喜称王,自有群峰报四方。

十里涧溪波浩浩,百崖槽壁莽苍苍。

雾外彩霞腾仙气,谷中奇卉吐异香。

但使冯翁今尚在,悠悠新景赛诗行。

从百崖槽回到县城,好客的武宣人总会自豪地把你带到县城观赏文庙。这是兴建在武宣旧城南门高坡上的一座宫殿式歇山式古建筑群,始建明朝宣德六年(1471年),是从旧县城(今旧县村)搬迁过来的,是广西至今保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孔庙,其建筑群建筑极为规范,涵盖有照壁、东西厢房、礼门、义门、状元门、棂星门、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等等。大成殿顶脊上的双龙护宝、双鳌昂头,生气勃勃,活灵活现。这里是武宣兴学立教的最早场所,也是当地纪念祭祀孔圣人的祠庙,故惯称孔庙。登上城中的马鞍山向南望去,只见孔庙建筑群飞檐翘角,红墙黄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为这个小县城增添了几分难得的古韵。孔庙的正前方,滚滚黔江从西北汹涌而来。正好在这里,被五座高山肩并肩地把江水拦腰挡住,然后再转个弯往东南奔腾而去,这就是武宣著名的“五马拦江”的风景点。而在“五马拦江”的旁边,有一座更高的山头,锐峰耸秀,笑傲群山,像一枝大笔直指蓝天。据说当年人们为文庙选址时,让庙门对着黔江旁的这座文笔山,意在祈愿武宣世世代代涌现大批文人才俊,报效国家。最近,我又一次兴致勃勃地观赏了孔庙,并在当地文物馆留言簿上留下一首七律:

八桂古来寺宇稀,仙城文庙足称奇。

红楼顶上腾龙鳌,大殿堂中尊圣师。

风雨沧桑五百载,文人学士三万旗。

后人拜祀需奋力,不枉棂星向文笔。

古老的孔庙,作为古代的教学场所,为武宣树立了尊师重教的好传统,亦为武宣传递了引以自豪的历史文脉,在武宣诗词园地中,有一大批吟诵孔庙的诗篇,清朝雍正年间武宣籍进士、瀚林编修陈仁在一首《文笔峰》的七律中,非常巧妙地歌颂了家乡的孔庙:亭亭卓立五云巅,独柱东南半壁天。

秋蘸银河分晓露,春拨碧蔚写云笺。

笔花散彩成霞气,瀚墨流香到日边。

千古如橡谁解用,岿然常在圣人前。

⑥ 上什么山不累 脑筋急转弯

地图上的山

⑦ 柳州新八景,古八景分别是什么

★天马腾空
马鞍山在柳州市屏山大道西段南侧,又名天马山,古称仙人山、仙弈山。雄峙柳江南岸,前临江流如带,后倚一山蹲居名狮子山,东与驾鹤相望,西和立鱼峰毗邻。东西走向,长约600米,主峰海拔270米,仅次于大鹅山,为市区第二高山。因其东西两峰突兀而起,中间凹下,形似马鞍,故名。每适雨季,云遮雾绕,遥望之犹如“天马腾空”。从山上鸟瞰,“柳江西北来, 回环若襟带”的美丽风光,可尽收眼底。

“灵鱼一跃上苍冥,山影潭光满眼青。最是清风明月夜,余音袅袅对歌声。” 诗人的生花妙笔所描绘的是这座形似鲤鱼的山峰——立鱼峰,俗称鱼峰山,是传说中壮族歌仙刘三姐传唱山歌和骑鱼升天的地方。

★罗池夜月
罗池位于柳候公园,韩愈《柳州罗池庙记》写道:“柳宗元死后三年,托梦生前属下欧阳冀说,把我的庙建在罗池旁。这样一来,柳州城北的一泓野水,由此名声大噪,古人说:“天下之人,知有罗池者,以柳之庙,韩之文故也。”徐霞客游柳州,专程探访罗池。有人告诉他,“已在人家五堵中,未易觅也。”再问“罗池夜月”,答曰:“此景已久湮灭,不可见矣。”原来,月亮升到东台山上空,倒影罗池水面,便成绝美景致,境界冷峻、空灵,池边柳下,俯仰水上恍如神游柳候的山水记,“罗池夜月”由此而来。

★龙壁回澜
位于河东大桥北1000米处长塘乡鹧鸪江村的龙壁山,海拔218米,长约1500米,又因西南部有凸岩似虎头雄踞于山岩之巅,别名虎头山。其东南悬崖直插江底,柳江在此与绝壁相撞发出沉重的雷鸣,折身往东流去,这一折一挫,风云为之变色,碧水为之漾澜,故得名“龙壁回澜”。柳宗元山水记说:“龙壁其下多秀石,可砚。”并亲往采料石制成砚送革新难友刘禹锡,这就是著名柳砚的由来。
★笔峰耸翠
笔峰耸翠位于市郊西鹅乡南岗山脉。文笔山为市辖区域内最高的山峰,海拔419米,山尖下圆,形似笔冠。相传太白金星邀请各路文曲星携笔带纸来柳水之滨写诗作画,仙笔置于此处,青石遂裂成笔架,仙笔平地拔起,直指蓝天,后来就变成了文笔山。
★鹅山飞瀑
鹅山位于柳南鹅山路西侧,北距柳江2公里,南北走向,长700米,海拔303米,山体形状象鹅,故名。该山古时草木茂盛,一片郁郁葱葱,旧时人们往往以“鹅山柳水”来形容柳州的山光水色。每遇大雨倾盆,有一股流水从半山的石槽急泻而下形成飞瀑。宋代岳家军大将刘洪道有《观鹅山飞瀑》诗:“探奇不畏险,拔雾上高岭,放眼观飞瀑,枕流听素琴。”在山顶可观江流曲似九回肠奇观,柳宗元有《登柳州峨山》诗传世。
★驾鹤晴岚

驾鹤山位于驾鹤路东端,北临柳江南岸,东西走向,长约220米,海拔185米。据《马平县志》记载:“驾鹤山在城东南,耸立如孤鹤临大江。”驾鹤山因此而得名。南宋绍兴(公元1131-1161年)年间丞相吴敏、王安中、汪伯彦先后被贬,隐居于此,至今南山麓崖下尚有小桃源、三相亭、驾鹤书院等宋代名人石刻7处。驾鹤山山姿秀丽,景色宜人。每逢久雨初晴,在阳光映照下,苍劲挺拔的山石掩映着葱绿的草木,景色恰似一幅山水画,人们美称为“驾鹤晴岚”。
★东台返照
东台山(灯台山)位于水南路中段北侧。东南--西北走向,长约300米,海拔195.2米。《马平县志》载:“其一崖面江,相传有龙须常浮于水面,又名龙须崖。”至今仍见崖壁内陷处,藤蔓攀延,根须浮水面。因其形如台,故名东台山,时至黄昏,夕阳余晖洒在东台绝壁上,辉煌得不可端视。,烛照河面,鱼歌唱晚,桨摇波涌,光艳盈江,此景名曰“东台返照”。

⑧ 马鞍镇的历史沿革

《嘉泰会稽志》载:“马鞍山以形似马鞍也”,地乃以山名。据1989年发掘之仙人版山、凤凰墩权两个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距今约4500年。传说马鞍山,又名晾网山,为越民渔猎之地。清康熙时,居民渐集,镇区始成,为区北部沿海贸易中心。民国二十一年(1932)建马鞍东南镇、西北镇,三十五年建马鞍乡。1985年9月,为建制镇。1992年5月,新围镇、新二乡并入,辖50个村、3个居民区,1993年有11045户、35471人。镇人民政府驻章村。

阅读全文

与马鞍山仙人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知识产权专题答案 浏览:760
高发明巫溪 浏览:755
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493
亚洲给水排水有版权吗 浏览:397
湖北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 浏览:230
星光创造营后勤在哪 浏览:581
北京办理知识产权 浏览:177
交通银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几年 浏览:913
公司协议股权转让 浏览:531
啥叫担保物权 浏览:60
马鞍山到徐州的火车 浏览:703
羊年限定金克丝多少钱 浏览:573
公共基本卫生服务结核项目试题 浏览:896
宝鸡市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8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工作方案 浏览:454
信息化成果总结 浏览:948
债务纠纷律师费必须提供发票吗 浏览:876
手机我的世界创造模式怎么去天堂 浏览:716
专利代理人个人总结 浏览:312
工商局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浏览: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