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年以后的马鞍山作文
天,阳光普照、晴空万里,爸爸开着车带着我、妈妈、姥姥、姥爷去爬马鞍山,到了那里,一眼看见马鞍山的主峰直插云霄。
下面我介绍一下马鞍山:马鞍山位于淄川区淄河镇,主峰海拔618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是集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名胜风景区。马鞍山山峰奇险,形若马鞍。峰顶险峻峭立,巍然壮观,山下淄河奔流,似玉带绕身。
一进了大门,里面有成千上万个台阶,因为是向上爬的,爬的很慢,我和爸爸体力最好,就跑到了最前面,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我和爸爸看到了第一个景点——革命烈士博物馆,里面的图画讲述了马鞍山的抗日故事,1942年的11月9日,几千名日军扫荡沂蒙山区返回时包围了马鞍山,向马鞍山发起攻击。当时,守山的八路军伤病员及家属只有30余人。在一位八路军副团长王凤麟的指挥下,山上的伤病员、家属、小孩、老人都行动起来,用手榴弹、石头和仅有的几支枪阻挡敌人,战斗到傍晚,击退了日军多次进攻,敌人伤亡惨重。第二天,附近的敌人前来增援,加强了力量。在激烈的战斗中,山上大部分人英勇牺牲了。见形势危急,王凤麟决定把做军衣剩下的布撕成条拧成绳,重病号和老少家属趁夜幕降临时,拽着绳子从山上滑下转移。由于布绳长度不够,滑下去的很多人都牺牲了,只有少数侥幸逃生。王凤麟也英勇战死。在这场两天一夜的激战中,守山的27名同志壮烈牺牲。敌人以付出100多条性命的代价夺得了一座空山,敌师团参谋长也在战斗中一命呜呼。这一战斗,在淄川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终于爬到了马鞍山主峰的最高处,有一个玉皇顶,进去你的正前方是玉皇大帝,两边是:二郎神、托塔李天王、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我挨个拜了拜,又到了比最高峰稍低一点的山峰,它的最高处又有三个神仙,她们是:泰山奶奶、送子娘娘、眼光奶奶,下来了两个主峰,到了平坦的地面,我看见了齐长城,古代雄伟的齐长城,经历了风风雨雨,现在只剩下一点墙了
回到家,马鞍山的风景我忘不了,马鞍山的抗日故事我更加忘不了,我爱你美丽的马鞍山,我爱你雄伟的马鞍山,我爱你充满抗日故事的马鞍山!
㈡ 张敬焘的人物事迹
张敬焘和他创建的博山县七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小口头村党支部 。
淄川区淄河镇小口头村,地处马鞍山下淄河岸边,是淄河流域通往幸福溜15个村的必经之路。该村村风纯朴,人们爱行侠仗义。抗日战争时期,淄河镇马鞍山一带是我泰山抗日根据地的屏障和开展敌后工作的基地,也是鲁中至勃海、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咽喉。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淄博沦为敌手。日寇到处筑炮楼、安据点,国民党的游杂部队及土匪趁机各据一方,勾结日寇,欺压百姓。土匪唐耕三公开投靠日寇,以太河为大本营在淄河村安了据点,马鞍山驻扎了顽兵,淄河一带人民遭受残酷的迫害和欺压。因此我博山县委把淄河地区作为农村建党重点开展工作。1937年8月,当时我博山县工委宣传委员会张敬焘在博山李家小学训练班中与小口头村的张子升相识,经交谈发现其思想进步,具有抗日意识,就秘密介绍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也是抗战初期博山县七区最早入党的党员。是年10月,在党员张子升的带领下,张敬焘、蒋方宇两人同以教员身份来到小口头村开展建党工作,发展了董日升、张福堂、张香圃为中共党员,成立了小口头村党支部,董日升任书记,张福堂任组织委员,张香圃任宣传委员。此时,张子升已秘密打入敌吴鼎章部做基层官兵策反工作。同年12月,张敬焘又与博山县委书记乔同恩来淄河镇商讨抗日计策,筹建抗日游击队。不久,小口头村抗日救国自卫团成立,由党员、军人家庭为骨干,吸收抗日积极分子参加,秘密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1938年1月,张敬焘同志在小口头村建立秘密交通站,地点就设在张子升家,发展该村的进步群众董恒禄为交通员。在抗战处于艰难时期,其以超人的胆量和智慧出色地完成了通信任务。1938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派人拉拢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吴鼎章,并委任为梯队司令,从此吴鼎章积极效忠秦启荣。为保存武装力量,张敬焘写信给受党组织委派打入敌军内部策反的张子升,设法带机枪班携枪离开吴部,编入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同时,张敬焘还把在小口头村组织起抗日骨干力量董日升、张福堂、张香圃10多名抗日骨干送到了寥容标领导的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又发展董恒禄为党员,并担任小口头村第二任支部书记。 1939年春夏,我博山县七区区委和抗日民主政府相继成立,小口头村党支部在七区区委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1940年,日寇为了切断我淄河流域交通要道,集结了伪军1000余人对淄河、益(都)临(朐)边区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在此情况下,我住临朐的八路军主力一支队撤到了沂蒙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吴化文部与日军秘密勾结,乘机占领了五井以西、益都以南和博山县的池上、峨庄一带山区。日伪军也先后在太河、淄河等地安上了据点,致使我淄河流域的抗日军民腹背受敌,处于日、伪的四面包围之中。为开辟淄河流域的抗日新局面,我泰山军分区决定拔掉敌人设在马鞍山上的这个据点。由我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侦察股长刘锡昆、特务营副营长王法山等带部队来到幸福溜上游的我根据地鹿角山研究战斗方案。大家根据马鞍山的险要地形分析,决定从西峰奇袭制胜。为此,要从小口头找一名熟悉地形且能攀岩的青年为向导,村支部书记董恒禄就推选了14岁的小儿子董占军作向导,王法山副营长带5名干部战士组成了突击队。董占军凭着平时掌握的熟悉地形和身轻如燕的本领,爬上了一道道悬崖、石墙后,再将绳子拴结实续下去。我突击队顺着绳子顺利地爬上山顶,未放一枪就将守敌20余人俘虏,胜利地占领了马鞍山,董占军也彼此参加了革命队伍。后来,张敬焘同志担任益临工委书记,穿梭于淄河流域视察指导工作,使淄河镇一带抗日工作得到了蓬勃发展。
㈢ 国庆节日记500字爬马鞍山
今天,阳光普照、晴空万里,爸爸开着车带着我、妈妈、姥姥、姥爷去爬马鞍山,到了那里,一眼看见马鞍山的主峰直插云霄。
下面我介绍一下马鞍山:马鞍山位于淄川区淄河镇,主峰海拔618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是集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名胜风景区。马鞍山山峰奇险,形若马鞍。峰顶险峻峭立,巍然壮观,山下淄河奔流,似玉带绕身。
一进了大门,里面有成千上万个台阶,因为是向上爬的,爬的很慢,我和爸爸体力最好,就跑到了最前面,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我和爸爸看到了第一个景点——革命烈士博物馆,里面的图画讲述了马鞍山的抗日故事,1942年的11月9日,几千名日军扫荡沂蒙山区返回时包围了马鞍山,向马鞍山发起攻击。当时,守山的八路军伤病员及家属只有30余人。在一位八路军副团长王凤麟的指挥下,山上的伤病员、家属、小孩、老人都行动起来,用手榴弹、石头和仅有的几支枪阻挡敌人,战斗到傍晚,击退了日军多次进攻,敌人伤亡惨重。第二天,附近的敌人前来增援,加强了力量。在激烈的战斗中,山上大部分人英勇牺牲了。见形势危急,王凤麟决定把做军衣剩下的布撕成条拧成绳,重病号和老少家属趁夜幕降临时,拽着绳子从山上滑下转移。由于布绳长度不够,滑下去的很多人都牺牲了,只有少数侥幸逃生。王凤麟也英勇战死。在这场两天一夜的激战中,守山的27名同志壮烈牺牲。敌人以付出100多条性命的代价夺得了一座空山,敌师团参谋长也在战斗中一命呜呼。这一战斗,在淄川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终于爬到了马鞍山主峰的最高处,有一个玉皇顶,进去你的正前方是玉皇大帝,两边是:二郎神、托塔李天王、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我挨个拜了拜,又到了比最高峰稍低一点的山峰,它的最高处又有三个神仙,她们是:泰山奶奶、送子娘娘、眼光奶奶,下来了两个主峰,到了平坦的地面,我看见了齐长城,古代雄伟的齐长城,经历了风风雨雨,现在只剩下一点墙了
回到家,马鞍山的风景我忘不了,马鞍山的抗日故事我更加忘不了,我爱你美丽的马鞍山,我爱你雄伟的马鞍山,我爱你充满抗日故事的马鞍山!
㈣ 马鞍山8路汽车可用成人月票,几分钟一班
不用月票。10分钟一班
㈤ 高中历史书上有段小字讲的,中国近代史,20个中国军人人抵御几百人的一段故事谁记得
高中历史课本我没看过,不过看上去您指的像是抗日战争中于1942年11月发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马鞍山战斗,其过程有些像狼牙山五壮士,详情如下,看看是不是:
1942年秋,日伪军5万余人对鲁中区实行拉网合围式的大扫荡。马鞍山(位于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为保存力量暂时撤离。只有一时走不了的少数伤病员和百姓隐蔽在山上将息,总共30多人,其中八路军28人,他们的指挥员是负伤截肢的八路军115师教导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
11月9日,因一个汉奸向日军谎报,说马鞍山上有八路军的指挥部和兵工厂。日军信以为真,竟调集二、三千人围攻马鞍山。在王凤麟的指挥下,山上的八路军伤病员和百姓全部参战,凭借马鞍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形,用仅有的一挺机枪和土制的武器与日伪军激战了两天一夜,毙敌100多人。最后山上军民连石头都扔光了,幸存的人砸烂枪支、全部跳崖而牺牲。
在跳崖的军民中,有冯旭臣(1888--1942)老人一家。冯旭臣曾用名冯保初,山东省青州市(原益都县)长秋村人。早年致力探索救国拯民道路,追求进步思想,支持子女举家革命。1939年11月当选为益都县参议会参议长。同年,送长子冯登魁参加抗战服务工厂。益都县抗日民主政府设在其家,次子冯毅之任益都县县长。1939年末,其家被日寇焚烧一空。1941年,长子牺牲。1942年率次媳孙玉兰(中共党员)、女儿冯文秀(中共党员)及3个孙儿冯新年、冯芦桥、冯平洋转移马鞍山工作。激战中他率媳、女运石作弹,英勇杀敌。11月10日,弹尽粮绝,阵地陷落,他大呼誓死不作俘虏,中弹牺牲。其女儿冯文秀跳崖捐躯,次媳孙玉兰与孙儿拽绳下山,绳断身亡,一家六人壮烈殉国。为表彰他一家抗日爱国的壮举,1946年5月,鲁中行署授予“一门忠烈”光荣匾。
冯旭臣老人是那时地方上的社会贤达,或许就是您说的那个“头领”吧。
这是今天的马鞍山的照片,看那条小路,当年只容一个人上下,就知道为什么这支小小的部队能跟日军周旋两天、而且打死那么多鬼子了。
㈥ 上海站到施弯镇施弯八路地铁怎么走
公交线路:地铁4号线 → 地铁2号线 → 地铁2号线东延伸段 → 机场八线,全程约51.5公里
1、从上海站步行约310米,到达上海火车站
2、乘坐地铁4号线,经过7站, 到达世纪大道站
3、乘坐地铁2号线,经过6站, 到达广兰路站
4、乘坐地铁2号线东延伸段,经过7站, 到达海天三路站
5、步行约280米,到达海天三路启航路站
6、乘坐机场八线,经过7站, 到达金闻路闻居路站
7、步行约1.1公里,到达旨信物流
公交线路:机场五线 → 龙临专线,全程约48.4公里
1、从上海站步行约170米,到达上海火车站(南广场)站
2、乘坐机场五线,经过3站, 到达龙阳路地铁站
3、步行约180米,到达龙阳路地铁站
4、乘坐龙临专线,经过7站, 到达川南奉公路闻居路站
5、步行约1.3公里,到达旨信物流
㈦ 李白简介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㈧ 连云港抗日山简介
抗日山,是中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兴建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安葬烈士最多的抗日烈士陵园。
陵园内不但安葬着八路军抗日烈士,也安葬着新四军抗日烈士,不但有中国抗日军人的纪念碑,也有外国抗日英雄的纪念碑。
革命烈士纪念馆里,不但有共产党抗日烈士的专题介绍,也有国民党抗日烈士的事迹陈列。她座落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西部抗日山上,海拔173米。
陵园依山而建,背山面水,气势宏伟,庄严肃穆,由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碑、纪念亭、纪念堂、纪念馆、碑廊、国防园和东西两大墓群组成,总面积24万平方米。
(8)马鞍山八路扩展阅读:
在夹山乡境内,为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立了一座烈士陵园。抗日山烈士陵园面积20余万平方米,上下分八个坡段,气势雄伟。
陵园内有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希伯纪念碑、符竹庭墓、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和纪念堂等。
抗日烈士纪念塔高14米,塔顶是一尊铁铸的八路军战士塑像,显示着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
陵园中长眠着750余位烈士的忠骨,铭刻着3500多位烈士的英名。 每年清明前来凭吊的人络绎不绝,往往道路为之堵塞,遍山花环耀眼。
㈨ 马鞍山市民要求公交车8路129路14路能不能有一班车到东站求助
1.马鞍山这几班公交车不能到达高铁东站,确实不太合理
2.建议咨询一下公交公司,提一下意见
3.可以去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相关意见咨询,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