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张家湾是哪里
地球上。叫中国的位置
Ⅱ 张家湾属于哪个区
张家湾属于北京市通州区
Ⅲ 张家湾村的村情概况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3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6万元,占总收入的13%;畜牧业收入41.6万元,占总收入的1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10头,肉牛1头,肉羊0头);渔业收入4.4万元,占总收入的0.6%;林业收入1.50万元,占总收入的0.3%;第二、三产业收入79.74万元,占总收入的12%;工资性收入2.40万元,占总收入的0.6%。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二、三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8人(占劳动力的35%),在省内务工38人,到省外务工0人。
Ⅳ 张家湾的历史资料
秦汉时期,潞河(今北运河)自今张家湾东折流,形成近乎直角弯,兼之浑河(今永定河)东支西来汇此,使此处湾流宽阔而深,又两岸土质坚硬,故为天然良好河港。辽建陪都于蓟城(今北京宣武区一带)长南京,调运辽东粮饷,于统和晚期自南京向东开凿一条运河,因萧太后主持此事而名之为萧太后运粮河,其河口即在此处港湾,海船至此,易小船驳运,此湾成为朝廷漕运码头。元世祖立首都于蓟城称大都,粮用依赖江南。至元二十二年(1285),万户侯张瑄首次指挥海般运输漕粮自渤海溯海河而驶,再沿潞河(时称白河)逆般至此湾,于此调用大车陆运至大都城,此处二作码头,直至清嘉庆七年(1802)潞河(北运河)改道止,形成巨大村落,因张瑄督海运至此而名张家湾,作大运河北端码头达七百余年。
今张家湾以萧太后河为界分为二行政村,北部有城称张家湾村,南部有市称张家湾镇,古迹尚余不少。张家湾村南口两侧有张家湾城址,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为保卫北京、保护运河而创建,今仅余南垣残段,1995年被公布为北京文物保护单位;又村南口萧太后运粮河故道上,有一座三券平面石桥,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由木桥改建,两侧护栏望柱头雕狮,各具情态,栏板内外浮雕宝瓶,为北京地区独见;南口内十里街西侧有花枝巷,其中部南侧曾有曹雪芹家当铺,今当铺门市台基尚存;花枝巷西部北侧有小花枝巷,曹雪芹家染坊曾设在巷口西侧,一口曹家井尚在;村中西侧元代建有广福寺(今小学校处),寺中铁佛数尊明初被徐达所率讨元军拉倒弃于寺前塘中,后塘淤为平地,铁佛尚埋原处(今小学操场);村东有元郭守敬所开通惠河故道(今名玉带河),河上尚保存明代所建两座独券石桥,一名东门桥,在原城东门外,一称虹桥,在原城东便门外;村西南有大片苇塘,是大运河北端码头——客船码头遗迹;张家湾镇十里街东侧,曾有曹雪芹家所开盐店,尚有几间旧房遗存;镇之十字街西南侧有小关帝庙一座,俗称芦庙。因布局平面形似葫芦故名,《红楼梦》第一回中所写葫芦庙之生活源泉即此;镇西口南侧有清真寺一座,明建清修,礼拜殿勾连搭四券,圆形嵌山窗六处,其窗棂木制为阿拉伯文,每窗一字,即“仁、义、礼、智、信、孝”六字,为世界独有,年久失修朽烂,今重修时未复。
Ⅳ 张家湾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大虾们介绍哈
张家湾古城墙遗址
张家湾古城建于明代,明清时城内商号林立,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通运桥坐落在张家湾古城墙边,
迢迢从南方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抵京城的。1998年,修筑京沈高速公路时,在皇木厂 村东南旧村处取土修筑路基时,从地下挖掘出土的。据史料记载,大运河古河道西岸是石厂旧址,明朝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城的石料,从南方运抵张家湾码头都存储在那里,这些巨石就是石厂的旧存。
Ⅵ 张家湾大集
每个月初八和带三的时候
Ⅶ 张家湾村的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商品蔬菜,主要销售往本县。2012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1.20万元, 该村目前正在发展商品蔬菜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商品蔬菜产业。
Ⅷ 张家湾镇的历史文化
秦汉时期,潞河(今北运河)自今张家湾东折流,形成近乎直角弯,兼之浑河(今永定河)东支西来汇此,使此处湾流宽阔而深,又两岸土质坚硬,故为天然良好河港。辽建陪都于蓟城(今北京宣武区一带)长南京,调运辽东粮饷,于统和晚期自南京向东开凿一条运河,因萧太后主持此事而名之为萧太后运粮河,其河口即在此处港湾,海船至此,易小船驳运,此湾成为朝廷漕运码头。元世祖立首都于蓟城称大都,粮用依赖江南。至元二十二年(1285),万户侯张瑄首次指挥海般运输漕粮自渤海溯海河而驶,再沿潞河(时称白河)逆般至此湾,于此调用大车陆运至大都城,此处二作码头,直至清嘉庆七年(1802)潞河(北运河)改道止,形成巨大村落,因张瑄督海运至此而名张家湾,作大运河北端码头达七百余年。
今张家湾以萧太后河为界分为二行政村,北部有城称张家湾村,南部有市称张家湾镇,古迹尚余不少。张家湾村南口两侧有张家湾城址,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为保卫北京、保护运河而创建,今仅余南垣残段,1995年被公布为北京文物保护单位;又村南口萧太后运粮河故道上,有一座三券平面石桥,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由木桥改建,两侧护栏望柱头雕狮,各具情态,栏板内外浮雕宝瓶,为北京地区独见;南口内十里街西侧有花枝巷,其中部南侧曾有曹雪芹家当铺,今当铺门市台基尚存;花枝巷西部北侧有小花枝巷,曹雪芹家染坊曾设在巷口西侧,一口曹家井尚在;村中西侧元代建有广福寺(今小学校处),寺中铁佛数尊明初被徐达所率讨元军拉倒弃于寺前塘中,后塘淤为平地,铁佛尚埋原处(今小学操场);村东有元郭守敬所开通惠河故道(今名玉带河),河上尚保存明代所建两座独券石桥,一名东门桥,在原城东门外,一称虹桥,在原城东便门外;村西南有大片苇塘,是大运河北端码头——客船码头遗迹;张家湾镇十里街东侧,曾有曹雪芹家所开盐店,尚有几间旧房遗存;镇之十字街西南侧有小关帝庙一座,俗称芦庙。因布局平面形似葫芦故名,《红楼梦》第一回中所写葫芦庙之生活源泉即此;镇西口南侧有清真寺一座,明建清修,礼拜殿勾连搭四券,圆形嵌山窗六处,其窗棂木制为阿拉伯文,每窗一字,即“仁、义、礼、智、信、孝”六字,为世界独有,年久失修朽烂,今重修时未复。
Ⅸ 张家湾村的介绍
张家湾村隶属于凤仪乡杨家湾村委会,属于半山区。位于凤仪乡东边,距离杨家湾村委会2公里,距离凤仪乡政府14公里。国土面积1.12平方公里,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有耕地151.4亩,其中人均耕地0.81亩;有林地614.5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2户,有乡村人口132人,其中农业人口132人,劳动力7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0 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4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9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8.52万元,占总收入的44.9%;畜牧业收入8.6万元,占总收入的45.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89头,肉牛9头,肉羊8头);第二、三产业收入1.3万元,占总收入的6.9%;工资性收入1.3万元,占总收入的 6.9%。农民人均纯收入1084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8人(占劳动力的24.3%),在省内务工18人。 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32户通自来水。有32户通电,有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5.6%和78.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户(分别占总数的31.2%和9.3%)。
Ⅹ 张家湾小区怎么样好不好值不值得买
楼盘名称:武汉张家湾小区
城市:武汉
楼盘位置:武昌-水果湖-东三路20号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0平方米,容积率,绿化率32%,共0栋楼,停车位50个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点击查看更多房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