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如何搜索论文的国外资料啊,我的题目是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的。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和谐社会建设
今年6月底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了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今天向社会公布了部分出席和列席人员提出的审议意见和建议。
出席和列席此次常委会会议的人员普遍认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十多年来,对于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在加强和改进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工作、完善转移支付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缓解中西部地区的财政困难、均衡地区间财力差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同时,出席和列席人员对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情况报告提出4个方面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财政转移支付要重点用于改善民生。平衡地区间财力差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首要目标,但目前这个目标还远没有实现。欠发达地区财力不足问题突出,民生领域投入有待加强。建议财政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专项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向教育、医疗、社保和“三农”等民生领域倾斜,增加投入;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以便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成效进行量化评价,推动财政转移支付工作的改进;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在目前我国地区间财力、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更好地体现转移支付制度的公平性。建议在转移支付资金的结构安排上要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将目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52∶48的结构逐步调整到合适的比例;不断完善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的测算方法,确保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的公平性;
——加快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目前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了很多,表面上看很清楚,实际上到了下面就是“一锅粥”。项目交叉重复,资金分配零散,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建议集中力量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大幅度压缩和减少项目数量;有关部门要增强全局和服务观念,克服部门本位观念,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做好专项转移支付工作;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中要求地方提供配套资金的做法,特别是对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应免除配套资金;具有项目审批权的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设置前的调研工作,确保专项资金用在必要的地方;
——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管理监督。转移支付资金和用途的公开、透明以及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应该作为财政转移支付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予以贯彻。
㈡ 如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体制亟待规范
······ 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按照转移支付的项目划分,我国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包括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及体制补助四种方式。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又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乡财政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方式。 1994年后转移支付的方案设计对分税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平衡各地区财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转移支付方式的弊端也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转移支付形式过多,相互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将转移支付分为均衡化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种形式,且一般性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的绝大部分。而我国转移支付形式过多,且各种形式的转移支付在均衡化的过程中有所交叉,管理混乱。 税收返还的制度设计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行。 新体制下采取的税收返还制度,是在保证既得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对1994年的“分税制”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央对地方上划的税收按基期年如数返还,并逐年递增,税收额多的地区得到的返还额多,其财力充裕,而税收额少的地区得到的返还额少,财力依旧不足。税收返还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比例较大,2002年税收返还占到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规模的41%,2005年税收返还也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规模的33%。这种对所有地区无差别的基数税收返还,不仅未解决因历史原因所造成的财力分配不均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的问题,反而在新体制下肯定了这一差距,这也不利于缓解地方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 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过小,且其制度设计也有待完善之处。 一般性转移支付额主要按照各地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差额以及转移支付系数计算确定。2005年一般性转移支付只占转移支付总额的10%。各地区标准财政收入由地方本级标准财政收入、中央对该地区税收返还的财力转移支付构成。地方本级标准财政收入主要根据各税种的税基和税率计算确定。各地区标准财政支出由该地区行政公检法支出、教育部门支出、农林水等其他部门支出等经济性支出构成,根据标准财政供养人数和全国统一支出水平等因素,按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其他经常性支出项目分别计算确定。转移支付系数参照当年一般性转移支付总额、各地区标准支出大于标准收入的收支差总额以及各地区财政困难程度确定。 就计算各地的标准财政收入而言,由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在掌握地方既有财力的基础上的均等化,由于既有财力不仅包括税收收入、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等项目,还应包括没有列入预算的其他收入,比如土地出让金收入,而且没有列入预算的这部分收入在个别省份比例还比较大,有的地区列入预算的收入和没有列入预算的收入之比已经达到了1:1的比例。因此,对地方既有财力掌握不全面,均等化的作用大大减弱了。就计算标准财政支出而言,由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终级目标是使每个人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应当将花费在每个人身上的财政支出即人均财政支出也作为计算标准财政支出的依据,而不是仅将财政供养人数及其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作为依据。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过大,且运行不规范。 专项转移支付是着眼于解决地区间具有外溢性的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提供问题,着眼于国家宏观调控、促进各地协调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政策目标,但是,目前对专项转移支付的准入不甚明确,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过大。2005年,专项转移支付的数额为3517亿元,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数额的31%。另外,部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交叉重复、分配制度不够完善、资金投向较为分散。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中央财政分配的239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中,有41项内容交叉重复,涉及资金156.37亿元;有65项没有管理办法或管理办法未公开,涉及资金705.89亿元,占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的20%。按项目分配的专项转移支付有71项(不包括预算内基本建设和国债投资项目),涉及资金545.55亿元,具体分配到44149个项目,其中10万元以下的项目8825个,平均每个项目4.36万元。 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主要解决中央与省级的财政关系,省以下的财政体制包括转移支付制度尚未作统一规范。近年来,各盛自治区、直辖市参照中央对省级的转移支付办法建立了省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办法。但是,由于缺乏法律基础,从整体上看,制度建设比较滞后,省以下纵向财力差距和省内横向财力差距不断拉大,基层财政运行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 试行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的模式。 世界各国大都实行单一的纵向转移模式,即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模式,只有德国、瑞典和比利时等少数国家实行纵向与横向混合的转移模式,即在实行纵向转移支付的同时,还实行横向转移的转移支付。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距过吕,中央财力又十分有限,单靠中央对地方的纵向转移,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会旷日持久,遥望无期,难以实现。我国东部发达省区支援西部不发达省区已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基础,如发达省区与西藏、青海等省区之间的对口支援,只是尚未形成制度,更何况目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已接近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有条件、也有义务从财力上支持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东部发达地区支援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有利于加快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最终也有利于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在目前以纵向转移模式为主的同时,试行横向转移支付。完善转移支付形式。第一,取消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 税收返还的制度设计为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是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制度维护了地方的既得利益,是旧体制的延续,同时税收返还的数量巨大,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因此,不能将其永久化和固定化,甚至扩大化。目前已经具备了取消税收返还的条件。为了减少阻力,可以规定一个过渡期(比如3-5年),分步实施,逐步到位。 体制补助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从旧的财政分级包干体制中延续下来的转移支付形式,属性和政策目标不很明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的均衡化效果进一步减弱。2005年,中央对地方的体制补助为386亿元,仅占2005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的3.4%,建议尽快取消体制补助,将其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 第二,调整财力性转移支付。 根据《〈关于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的名词解释》的说法,“现行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乡财政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地方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安排和使用上述资金。”除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外的其他类型的财力性转移支付都是因为中央出台某项政策导致地方财力不足引起的,或者用于某些专门事项的。因此,从形式上看,这几项财力性转移支付具有专项转移支付的特征。但是,在使用中,这部分资金主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用于弥补地方的财力不足,在资金的使用上没有具体严格的规定。因此,从性质上讲,这些资金都应列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事实上,这些转移支付都是由于政策调整造成的,如果每出台一项政策,就增加一项财力性转移支付,势必会造成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混乱和不规范。因此,应当将财力性转移支付整合为一项统一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照因素法,使用一个全面的转移支付计算公式,确定中央对各个地方的转移支付数额。在确定标准财政收入的时候,应当全面衡量地方财政的收入能力,将预算没有反映到的财力反映进来。在确定标准财政支出的时候,不仅应当考虑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等指标,更应当将总人口、可居住面积、地理环境状况等指标反映在内。 第三,科学界定专项转移支付标准,控制准入条件和规模。 首先,要科学界定专项转移的标准,即要明确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列入专项转移支付。通常来看,列入专项转移支付的项目,应是具有外溢性、突发性、特殊性、非固定性等特征的项目。例如,跨地区的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护林带的建设,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疫情的救治,特困县的脱贫救济,中央委托地方的项目等。根据专项转移支付应具备的上述特征,像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一般性的扶贫等支出都不应列入专项转移支付的范畴。其次,要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专项转移支付,只能是次要的、辅助的形式,因此规模不能过大,当然,如果把准入的条件限制在具有上述特征的项目内,其规模必然不可能过大。再次,列入专项转移的项目要经过科学论证和一定的审批程序。另外,要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防止被截留、挪用,提高其使用效果。
㈢ 财政学毕业论文题目想不出来,有去年毕业的师兄师姐吗
1 促进我国创业板市场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 3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4 积极财政政策下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与化解 5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问题研究 6 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 7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及对策建议 8 公共物品市场化提供问题探讨 9 论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改革 10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研究
11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的城乡差异及统筹发展研究 1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浅析 13 浅析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问题
14 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调整 15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效率问题探讨 16 我国公用事业财政补贴改革研究 17 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财政思考 18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地方财政风险防范研究 19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20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对策分析
21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提高地方财政效率研究 22 后农业税时代农民的增收问题研究 23
减少农村贫困对策研究
24 农村综合改革与财政关系问题研究 25 构建我国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思考 26 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探讨 27 不发达地区农村反贫困的财政政策选择 28 关于土地财政问题的研究 29 关于民生财政的探讨
30 论公共财政与民生财政的关系
31 我国公共财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32 论我国财政公共选择与决策制度的完善 33 论我国财政的民主化与法制化建设 34 社会保障税费改革研究 35 关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研究 36 我国教育支出效率探讨
37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8 提高我国行政管理支出效率的思考 39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研究 40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41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42 国债适度规模及风险探讨 43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建设分析 44 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研究 45 社会保障基金运营风险防范的思考 46 论我国复式预算改革中存在问题 47 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的思考 48
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初探
㈣ 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政策目标是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吗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区专域之间的横向不平衡而产生属和发展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
财政转移支付最主要的区域补偿政策,也是世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践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政策工具。它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上能够转移和调节区域收入,从而直接调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状况。
因此我认为,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之一,其重要目标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㈤ 任强的科研成果
1.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47期。
2.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时事报告》2010年第8期。
3.进一步完善我国创业投资税收政策,《涉外税务》2010年第8期。
4.中小银行发展环境问题研究文献综述,《甘肃金融》2010年第8期。
5.国外纳税服务的经验及启示,《经济纵横》2010年第6期。
6.完善我国教育投入税收政策的建议,《税务研究》2010年第6期。
7.公共服务投入、产出和效果在区域之间的差异:基于中美两国的比较,《财政研究》2010年第4期。
8.汇率波动牵扯产业发展:由制造业和服务业生发,《改革》2010年第4期。
9.深化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财政监督》2010年3月。
10.创业投资组织的法律形式及税收政策建议,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0年第3期。
11.中国省际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变化:运用基尼系数的测度方法,人大复印资料《财政与税务》2010年第2期。
12.中国省际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变化:运用基尼系数的测度方法,《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1期。
13.创业投资组织的法律形式及税收政策建议,《甘肃金融》2009年第10期。
14.公共服务“减贫”:理论、问题及对策,《财政研究》2009年第10期。
15.中国财政现代化道路,载《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16.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人大复印资料《财政与税务》2009年第10期。
17.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专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18.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税务研究》2009年第8期。
19.积极财政政策与公共服务“减贫”,人大复印资料《财政与税务》2009年第4期。
20.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基层财政解困:以山东省山亭区为例,《山东经济》2009年第2期。
21.地方政府发债利于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中国财经报》2009年2月24日。
22.积极财政政策与公共服务“减贫”,《中国财经报》2009年1月13日。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税收政策研究报告,载《中国税务年鉴2008》,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年2月版。
24.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税收政策研究,载《中国税务年鉴2008》,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年2月版。
25.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财贸经济》2008年第6期。
26.税收在收入分配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税务研究》2007年第10期。
27.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财贸经济》2007年第8期。
28.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税务研究》2007年第4期。
29.论为纳税人服务,《财贸经济》2006年4期。
30.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58期。
㈥ 急求专业英语翻译!“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调整”
the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structure of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我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