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伴君如伴虎!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最后是如何垮台的
在《雍正王朝》里面有一个汉族大臣能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侍奉了晚年的康熙,在康熙立储的问题上,多次正确的揣摩到了圣意,为康熙第二次立太子胤礽找了个台阶下。在最后的皇位继承上,又是他力压众位阿哥,成功的帮助雍正顺利继位。并在雍正一朝中为雍正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到了乾隆一朝,这位三朝元老终究还是倒下了。这位汉族大臣便是三朝元老张廷玉。
乾隆听了虽然不高兴,但还是批准了张廷玉的辞官请求。不料张廷玉得到了辞官批准后,既然不是自己前来谢恩,而是叫了儿子过来替自己谢恩。这一做法让乾隆极为恼怒,军机处的其他大臣赶紧让张廷玉自己前来请罪。张廷玉一听到皇帝龙颜大怒,第二天马上赶来请罪。结果这一做法彻底激怒了乾隆皇帝。在乾隆看来自己生气这一消息是军机处的大臣们告诉张廷玉的,这几个老臣仗着自己年老,合起来欺骗起新君。
生气的皇帝可不管你是几朝元老,下令剥夺张廷玉的官爵,罢去配享太庙的优容,批准了张廷玉的辞官回家。五年后,张廷玉去世,气消了的乾隆还是遵循了父亲雍正的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⑵ 很受人敬重的张廷玉,为何会因为退休而晚节不保
在清朝所有的汉人官员中受恩遇最多的必定是张廷玉,张廷玉侍奉三朝皇帝,四十多年未尝犯错,实属难能可贵。更为重要的张廷玉本事不小,连续获得了三代帝王的嘉奖和赞赏,雍正皇帝说他是“和平端正,学问优长,自简任机务,夙夜匪懈赞朕之不逮,正资倚任”;行为端正且夙夜为国担忧;乾隆则是称其是“风度如九龄,禄位兼韦平。”;可以说但凡是汉人官员所能达到的极限,在张廷玉的身上都能有所体现。
张廷玉
难道自己不是君吗?难道自己就不如爷爷和父亲吗?所以张廷玉触及到的是乾隆的底线。其实张廷玉也有着自己的苦衷,朝代的更替不只是换一个天子那么简单,这也意味着自己所侍奉的皇帝脾气,磨合程度都要找准适应。而显然在乾隆时期虽然乾隆是恩遇如同往日,还格外尊重,但是张廷玉还是知道权力的腐蚀性,自己站在高峰太久了,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很多事情不再是张廷玉能够控制的。
尤其是满汉大臣的不和,更是加速了张廷玉渴望退出的念头,只可惜君臣离心已经是板上钉钉,最终张廷玉还是输在了最后一步,落了一个晚节不保。最后乾隆还是
⑶ 张廷玉辅佐了三代君王,对清朝贡献突出,为何晚年会下场凄凉
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廷玉这个人物,他是三朝元老大臣,雍正年间受到重用,他不仅政治功绩卓越,其品行作风也极为端正。
1755年,张廷玉病逝,乾隆却重新将其进入太庙。
综上,张廷玉之所以不受乾隆待见,主要在于乾隆认为张廷玉心机太深,恰好乾隆不喜欢这样的人。前期重用他是因为自己年轻处理不好政务,不得不靠张廷玉。到后来,张廷玉已经七十多岁,老不中用,对乾隆也没有什么利用的价值,所以乾隆也就不再待见他了!
⑷ 张廷玉晚年得罪乾隆,被罢免进入太庙权利,为何死后依旧风光呢
因为乾隆听到张廷玉过世的消息,想起了张廷玉过去勤勤恳恳地为国家做事,觉得自己对张廷玉是过分和苛刻了,所以就内疚,从而给他死后尊荣。
因此乾隆就下令宽恕张廷玉之前的所有过错,让他拥有配享太庙的权利,还给了张廷玉谥号文和。足以看出来乾隆内疚了,不然不会在张廷玉死后,让张廷玉风光依旧。
⑸ 清朝名臣张廷玉简介 张廷玉最后是怎么死的
张廷玉老死家中。
张廷玉晚期得罪乾隆而屡屡碰壁受到冷遇,恰有一女婿涉案违法(四川学政编修朱筌案),因此张受到牵连财产几乎被收缴。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
1749年,张廷玉已身处晚年,乾隆为了将其换掉,名义上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许他每逢天气糟糕的时日可以不用上朝,实际上还特意找人代其职。张廷玉为人聪明得体,便主动提出辞职归乡,在得到乾隆同意以后他要求最后上朝一次。
最后一次上朝时,张廷玉进了了一份奏折,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诺,保证其死后能进入太庙。乾隆虽然心有不满,但是同意了他的要求。谁知张廷玉得到承诺后没有亲自谢主隆恩,而是派儿子前去叩恩,这令乾隆火冒三丈,大肆指责张廷玉不懂规矩理法。张廷玉听闻后,次日便亲自进朝叩谢皇恩。
乾隆见状便明白定是有人走漏风声,于是借题发挥执意要追查该人,并借着这个名义指责张廷玉在皇宫中安插线人间隙,发展私党,于是将之革除爵位。
次年,张廷玉借学生去世之名要求归乡,并主动提出放弃入庙的资格。乾隆认为他不识时务,非常时期还要回家,便通过审判罢免了他入庙资格。
1755年,张廷玉病逝,原本已无资格入庙的他,乾隆却一改常态,虚伪地认为他一代老臣,使其进入太庙。
⑹ 张廷玉的仕途经历是什么样的
张廷玉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习读满文,康熙四十二年授检讨。一年后入值南书房。几度升迁后升为刑部左传郎,一年后以原官调吏部。雍正皇帝即位后,对张廷玉相当赏识,雍正元年(1723)初命为皇子师傅,擢礼部尚书。同年授翰林院掌院学士、户部尚书。他还是纂修《明史》总裁官之一。修撰《明史》自顺治二年(1645)以来已肇其端,但时续时断,张廷玉于雍正三年署理大学士,次年实授,他任此职直至退休。与此同时他还身兼数项要职,多次出典会试其他考试,且是第一批派充此职的大臣。
⑺ 晚节不保的张廷玉,犯了哪些错误导致如此下场呢
随着《雍正王朝》的热播,除了雍正皇帝这位“勤政帝王”的形象深入人心以外,堪称“职场教科书”、“官场长青树”的老臣张廷玉,也因为备受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信任和倚重而广为人知。
在《雍正王朝》的演绎下,张廷玉始终秉承着“少说多做”、“坚定站位”、“至诚至忠”的指导思想,坚定站位康熙皇帝、雍正皇帝所代表的皇权,深通上意、善解上忧。 不可否认,老艺术家杜雨露先生对张廷玉的演绎可谓是入木三分,惟妙惟肖。
但是,《雍正王朝》毕竟是改编自二月河先生的原著小说,再经过影视剧作的情节演绎需要和艺术加工,对于历史人物的演绎难免会出现偏差!
这个在《雍正王朝》中位居上书房首辅大臣,深受康熙、雍正两代帝王信任和倚重的肱股之臣,在历史上到底是何等人物?
乾隆二十年,被乾隆皇帝打压的彻底没脾气的张廷玉,病逝家中,乾隆皇帝特旨随即下发:
今张廷玉患病溘逝。要请之愆。虽由自取。皇考之命。朕何忍违。且张廷玉在皇考时。勤慎赞襄。小心书谕。原属旧臣。宜加优恤。应仍谨遵遗诏。配享太庙。以彰我国家酬奖勤劳之盛典。
也就是说,在逐步打压张廷玉的过程中,乾隆皇帝完成了皇权集中的最终目标。在张廷玉病逝,彻底失去影响以后,乾隆皇帝又做出了“眷顾老臣”的正面姿态,展现出了自己的宽仁。此时的乾隆皇帝,登基刚满20年,帝王心术的老道毒辣,较之其父、其祖,已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按照乾隆皇帝的话,“彼泉下有知,但如何衔感乎”?
不知道,身在九泉之下的张廷玉,对于自己最终获得了“配享太庙”资格的结局,该会是如何感想?
⑻ 张廷玉晚年得罪乾隆,被罢免进入太庙权利,为什么死后依旧如愿
张廷玉是位非常杰出的政治人物,他也可以算作是三朝元老人物,在康熙那一朝代的时候他就是刑部的左侍郎,雍正继位以后他选张廷玉辅佐他完成军事筹划,而张廷玉也是展露拳脚受到雍正帝的各种重用,张廷玉非常配享入太庙也跟雍正商量着这事而雍正也答应了他的请求许诺于他。
雍正驾崩后他晚年的仕途也是一路坎坷,因为他的激动和固执让他和乾隆帝产生了嫌隙。七十多岁的张廷玉想要辞官告老还乡,但是他心里想着配享太庙的事情由于他太着急想得到乾隆帝的肯定,以至于后来的一系列事情让他晚年被乾隆罢免了伯爵位置还落得污名。
⑼ 伴君如伴虎 , 大清重臣张廷玉晚年为何差点引来杀身之祸
张廷玉,出身很不错,自己的父亲还是当时的礼部尚书。而这个张廷玉也很有出息,后来就依靠自己的能力考中进士。也许是他的能力太过出众,在加上他的父亲的缘故,所以这个张廷玉很是被康熙看重。当时的南书房可不是人人全都能进的,但是这个张廷玉却有机会在这里边当差,经常跟着康熙。
于是第二年的时候,张廷玉就又再次请辞,第一次的时候乾隆好言相劝,然而第二次的时候乾隆就有点生气了。不过虽然生气,但是还是放张廷玉回去了。然而张廷玉接下来却做错了两件事,更是差点让乾隆灭他九族。古代的时候很多礼节,皇帝答应了让张廷玉告老还乡,张廷玉需要去谢恩。本应该张廷玉自己前去谢恩,却让自己的儿子前往。这就让乾隆很是不高兴。
⑽ 能读懂帝王心的张廷玉,最终为何还落得个“晚节不保”
康熙在晚年的时候开始重用张廷玉,当时康熙正受九子夺嫡的困扰,很多大臣都牵涉其中,因而遭到贬黜或者降级,而张廷玉却能知晓其中利害,处理好其中关系。
张廷玉修炼了一辈子臣术,深刻知道如何在清朝做官,但晚年却依然遭遇反复无常的帝王戏弄,活得没有丝毫尊严。在雍正帝临终的时候,还让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并且颁下遗诏他日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足以见得雍正帝对张廷玉的信任和倚重!他都想在张廷玉辞职后给他轰轰烈烈的办了。只可惜他人老昏花,向皇帝要爵,所以是乾隆难堪。而皇帝封了爵号后,他又没有亲自去谢恩,终于导致罢了他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