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国内现在有哪一家气象服务商能够提供自动化气象统计
其他的我不了解,但是我们合作的墨迹赤必是完全可以提供的。因为刚好我们目前有这块的需求,前段时间跟墨迹赤必沟通过,刚给我们做好了这一块儿的。所以说整体的话,只要你能够提出具体的需求,对于墨迹赤必来说,这种都是可行的。并且这个仅仅是属于技术层面的东西,并不会有太高的难度,完全可以实现。
❷ 气象资料数据信息的生产与服务机构
(一)气象资料生产与分类
气象数据资料信息主要由国家和地方各级气象信息中心收集管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利用气象仪器、气象雷达、气象火箭、气象卫星及其他遥感、遥测设备对大气进行综合观测,并用计算机对所获资料进行整理。在各个地方还有大量气象人员收集气象信息。
气象数据是指我国按照气象业务要求布设的各类气象台站(含气象卫星)观测、积累的及利用各种途径收集、存档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气象资料及其整编、分析成果。
按照国家和中国气象局保密规定,气象数据的共享和提供利用划分保密的等级包括绝密、机密、保密、内部、公开五级。根据气象数据内容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气象数据具体分成了15类:高空气象资料、地面气象资料、气象辐射资料、海洋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资料、冰雪圈资料、大气化学与大气物理资料、水文气象资料、日地物理资料、分析资料、气象灾害资料、历史及替代资料、土壤与植被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卫星资料。
(二)气象资料的服务机构
由于服务机构的不同,气象资料数据信息的服务内容不一样。当前,气象资料数据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局图书馆。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主要是在线提供天气信息、灾害预警、气象科学知识、气象政策信息、气象产品信息等资料的浏览、下载,国家气象中心主要是在线或离线提供各类气象科学数据资料。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有:专题服务包括科技查新、定题服务、图书馆文献资料通讯、中国暴雨动态、城市环境动态,特色馆藏包括WMO出版物、AMS连续出版物;顾客天地包括咨询台、图书荐购、常用科学数据、世界主要城市气象数据;网络导航包括网上数据库连接、专业图书馆连接、气象类教育机构连接;书刊检索包括馆藏书刊检索、维普中文期刊、MGA文摘数据库、全国期刊联合目录、中文气象科技文献和气象期刊文摘;数字资源包括书生电子图书、AMS会议全文数据库、AMS期刊全文数据库等。
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承担着国家级气象基础信息、计算机、骨干网络和通信资源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及服务任务,同时它还承担着WMO亚洲区域气象通信中心、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和世界数据中心气象学科中国中心[WDC-D(M)] 的任务,与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以下简称“气象资料室”)与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世界数据中心气象学科分中心(北京)[WDC(M)for Beijing]是“一个单位,三块牌子”,是全国气象数据中心,也是国家专业档案馆之一,隶属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作为中国气象学科的国家级数据中心,负责中国气象局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骨干计算机网络系统、CMA-Internet系统和气象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和服务;负责承担全国和全球范围的气象数据及其产品的收集、处理、存储、检索和服务;研究与应用最新数据处理技术;加工和开发各类气象数据产品;承担国家级气象档案馆的任务职责,负责全国气象记录档案和工作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和服务;承担数据和档案业务对省级的技术指导。各省级气象资料室开展本辖区范围的气象资料社会化服务,及时向国家气象数据中心上报气象数据等具体业务。
2.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2008年5月成立的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国家级媒体气象服务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服务以及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的业务技术指导等任务。下设三个管理机构和产品服务室、网络服务室、科普宣传室三个业务机构,承担国家级公共气象信息收集、产品加工、制作和服务;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服务;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中国天气网、中国兴农网等公共气象服务门户网站的建设与运行管理;科普宣传以及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公众满意度调查等业务。为各级政府、公众、行业和专门顾客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不断提高气象服务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3.中国气象图书馆
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气象专业文献收藏中心和气象专业文献检索中心。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的职能与任务是全面收藏国内外(尤其是国外)气象专业的各种出版物(期刊、图书、技术报告、会议文集、WMO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利用各种手段(传统借阅、刊物编辑、计算机检索、网络服务)向全国气象部门及国家有关部门(海洋、农业、环境、民航和大学等)的科研、业务单位提供专业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现有藏书20余万册,其中中文图书10万余册,期刊1000余种;其中外文期刊700余种,中文期刊300余种,馆藏书刊70%为外文书刊,语种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馆藏书刊覆盖了80%的专业出版物。读者凭个人有效证件办理借书证,即可入馆借阅。
近年来图书馆引进了荷兰Kluwer Online外文期刊数据库、ScienceDirect外文期刊数据库、书生中文电子图书、清华同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文摘等网络数据库,开发了中文气象科技文献库、外文气象期刊文摘库、美国气象学会会议文集数据库等多种文献数据库,图书馆馆藏书目资源信息也通过网络为顾客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与文献提供服务。
❸ 关于天气情况的统计报表,哪里能查
你好
气象中,温度和气温所指的是同一个东西,是指气象局观测场内,百叶箱中“气温计”的温度,一般人们关心是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
而这些数据属于气象保密范畴的数据,也就是说,如果你要获得这些数据,要和本地的气象部门联系,才能获得“准确”“可信”“有参考价值”或者说具有法律依据的科学数据。
而从网站上下来的数据,一般的预报数值,不是客观数据,是不能作为科学研究或者法律诉讼参考数据的。
再说,如果是客观观测数据,一般未经允许,是不能发到网络上的,你说的是6月的数据,一般是不能公布的,否则是违反气象法的。
你打个电话到当地气象局,要短期的,数据较少的资料,说明用途并保证对外不公布的话,他们也许会告诉你
❹ 卫生部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网址
中国的自杀率:1995-99年(ZT)
费立鹏 李献云 张艳萍
摘要
背景:由于中国官方报道的死亡率资料的样本来源不具代表性,并且不同的报告所采用的调整粗率的方法也不同,所以文献报道的自杀率的波动范围较大。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人群自杀率的保守估计来确切了解中国的自杀现状及特征。
方法:基于卫生部提供的1995-1999年的死亡率资料,并根据估计的未报道的死亡率及相应的人口数对每5岁一年龄组的、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城市或农村)的自杀率进行调整。
结果:估计全国平均年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在全国,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并且是第5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第1位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高。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以及不同年份同样存在这一差异。
讨论: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自杀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以及中国独特的自杀特征,因此不应该因为对总自杀率存在争议而延误制定适合中国的预防自杀计划及其效果的验证。
背景
在1999年11月北京召开的WHO与卫生部的合作会议上,中国政府在精神卫生工作报告中确认自杀为中国优先解决的精神卫生问题之一,并且公布1993年中国的自杀率为22.2/10万[1]。根据这一自杀率进行推算,全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由此可知自杀是我国一个主要的死亡原因。自1987年以后卫生部每年向WHO提供包括自杀在内的死亡率统计数字[2],但是只有在1999年的报告中政府高层才首次认识到自杀在中国的公共卫生重要性。
尽管可以获得自杀率的官方数字,但是文献报道的中国自杀率的波动范围很大;例如,文献报道的1990年的自杀率从13.9/10万[3]到30.3/10万[4]。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两种。象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没有一个完整的生命登记系统。中国向WHO提供的官方死亡率数字来自占总人口10%的样本数据(样本人口在1亿以上)。由于该样本从死亡报告制度相对好的地方收集死亡率数字,因此样本中城市人口所占比例高于全国的实际情况。正如WHO的一些统计年鉴[2]和一些作者[5~7]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城市与农村自杀率的差异很大(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因此用这一样本的自杀率来代表全国的自杀率,会大大低估中国的自杀率。
造成这种差异的第二个原因是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4,8]和1999年WHO的世界卫生报告[9]估计的自杀率显著高于WHO出版的统计年鉴中由中国卫生部提供的官方数字[2]。在GBD研究中,对中国疾病监测点系统的死亡率数字进行了几个方面的调整,他们估计1990年中国有34.3万人自杀(30.3/10万);WHO用相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调整,估计1998年中国有41.3万人自杀(32.9/10 万)。根据这些结果——比中国官方数字高40%左右——推算,中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21%,而自杀人数却占全球自杀人数的44%,中国女性自杀人数占全球女性自杀人数的56%[10]。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城市与农村、男女以及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自杀率做出的保守推算来清楚地了解中国的自杀特征。我们用卫生部提供的、最新的中国死亡率资料以及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详细的人口资料和估计的死亡率来推算中国1995-99年的自杀率。随后将在讨论中论述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并探讨我们对官方自杀率数据进行保守调整后的自杀率与GBD研究和WHO估计的高得多的自杀率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方法
由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提供其管辖的生命登记系统1995-99年的死亡率资料(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9版》进行分类)。该资料提供了城市与农村、男女、18个年龄组(每5岁一年龄组)不同原因的死亡率(总共72组人群)。在这5年期间,该系统登记了353万死亡案例和7.8万自杀案例,样本人口1.1亿,分布在全国21个省的36个城市和85个县。该资料来源于医生出具的死亡证明书,此死亡证明书应由家属上交给当地公安部门,然后逐级上报至直辖市、省和国家卫生部门。家属只有在递交死亡证明书后才可以去火化或埋葬遗体。
在这5年期间,该登记系统覆盖的城市人口占该系统总人口的57%,但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同期居住在城市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2%[11]。鉴于卫生部管辖的生命登记系统覆盖的城市与农村人口的比例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的每年的人口总数[11],对这一登记系统每年上报的死亡率数据按性别、年龄组以及城市与农村人口的比例进行了调整;本研究根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1%抽样调查的结果[11]分配72组人群中每组人口所占的比例(该样本人口能代表全国的情况,被调查人口约1240万)。
用国家统计局报告的年死亡率估计值来推算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漏报的死亡率。将国家统计局报告的每年的死亡总数[11]按比例分配到72组人群,来推算每组人群的预期死亡人数;根据1995年1%抽样调查中每组人群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死亡总人数为79619)的比例[11]来分配本研究中每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然后,通过比较每组人群的预期死亡人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以及根据卫生部资料中每组人群总的粗死亡率计算出的死亡人数,来推算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每年每个年龄组、男女、城市与农村人群的漏报的死亡率。
最后,根据计算的漏报的死亡率对卫生部的自杀率数据进行调整,然后根据调整后的自杀率以及每一年每组人群的相应人口数推算出每年每组人群的自杀人数。不同人群的年均自杀人数为这5年相应人群自杀人数的简单平均数,年均自杀率等于这5年某一人群的自杀总人数除以相应的人口总数。通过合并相应人群的数目来计算全国、城市与农村、男女的自杀人数与自杀率。本研究中用同样的方法来计算该生命登记系统其它原因的死亡率。根据1995年人口的分布情况对年死亡率进行标准化。
赞助资金对课题的影响
此项研究的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结果解释以及报告撰写未受到资助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任何外界资金的影响。
结果
如表1和图1所示,我们发现农村自杀率比城市自杀率平均高3倍,在不同性别和各个年龄组人群中均呈现出这一差异。并且,中年以后人群的自杀率开始升高,这一趋势在农村更显著;农村年龄别自杀率曲线的升高开始的年龄更年轻。由于农村自杀率高、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大,因此全国93%的自杀发生在农村。
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这一差异主要是由于农村年轻女性自杀率高所致。农村年轻女性自杀率比农村年轻男性自杀率高66%;而在城市中年人群中,男性自杀率稍高于女性;在老年人群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男性自杀率均高于女性。
在中国,自杀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是全人群第5位重要的死亡原因(表2)。它是农村女性第4位、城市女性第12位、农村男性第8位、城市男性第14位重要的死亡原因。对于青年人来说,自杀尤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占此人群死亡总数的18.9%。在这一年龄段,自杀是城市与农村女性的首位死亡原因、城市与农村男性的第二位死亡原因(位于交通事故之后)。在15-34岁农村女性中,自杀几乎占此人口全部死亡人数的1/3,自杀率是怀孕、分娩以及产后躯体合并症死亡率的7.3倍(37.8/10万比5.2/10万)。
这5年期间的年自杀率(根据1995年的人口进行标准化)相当稳定,最低为1999年的22.6/10万,最高为1997年的24.3/10万。这5年期间城市与农村不同性别的年自杀率波动范围较大,但四种人群的年自杀率没有一个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农村女性的自杀率为29.3-31.7/10万;城市女性的自杀率为7.8-9.4/10万;农村男性的自杀率为22.6-25.7/10万;城市男性的自杀率为7.6-8.8/10万。在这5年期间,男女年自杀率之比、城市与农村年自杀率之比没有显著变化。
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的死亡总数对漏报的死亡进行调整,这一方法使得调整后的自杀率比未调整的自杀率高18%,但这种调整方法不影响自杀的特征及其相对重要性。对漏报的死亡不做任何调整,直接将卫生部的死亡率数据推广至全国人口,总的自杀率为19.6/10万;相应的年均自杀人数为242,544,占全部死亡的3.4%。
.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贞元
论坛荣誉主席
性别 男
精华 3
积分 22790
帖子 12918
爱人 未婚
注册 2007-6-18
帮派
状态 离线
#2发表于 2008-1-23 17: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只看楼主]
讨论
中国是报告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极少数国家之一(其它国家有科威特和巴林[12])。中国女性自杀率仅比男性高25%,西方国家男女自杀率之比通常高于2:1,有时甚至高于3:1[14],但媒体[13]更多地关注于为何中国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而不关注为何西方国家男性自杀率显著高于女性。实际上,所见到的象中国这样男女自杀率之比的逆转现象并不奇怪,印度和其它一些亚洲国家的男女自杀率之比也较低[7]:根据GBD的研究[4],1990年中国、印度和其它亚洲国家和岛屿(如亚洲的其它地方)的男女自杀率之比分别为0.81、1.10和1.48,而世界其它五大地区的男女自杀率之比从2.13(中东伊斯兰教地区)到4.64(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不等。亚裔女性是自杀行为的高危人群,如生活在西方的亚裔年轻妇女的自杀未遂率高于同龄的西方白人妇女[15]。由于中国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非常高,才导致中国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这一独特的自杀特征。在许多西方国家,最近几年自杀率有着相反的变化趋势:女性自杀率没有变化或降低;而男性自杀率,特别是年轻男性的自杀率有上升的趋势[16]。
与自杀率的性别比例逆转现象相比,中国农村与城市自杀率之间的差异更大、更重要,并且在不同人群中均表现出这一差异。几乎很少有国家提供其全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自杀率,因此几乎没有机会象探讨自杀率的性别比例那样探讨全球范围的城乡自杀率之间的差异。目前有关自杀率的资料主要来自发达国家,有关城乡自杀率之间的差异的报道没有什么明显的特征:一些国家的城市自杀率稍高,而另一些国家的农村自杀率稍高,但是这种差异随年龄段、性别的不同波动很大,并且没有出现象中国这样大的差异——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17]。
中国农村与城市自杀率之间的差异在老年人群中更显著。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老年人的自杀率最高,特别是老年男性[18],在这一点上中国亦是如此。中国独特的地方是城乡老年人自杀率的差异高达5倍。将本研究结果与其它国家的情况[18]进行比较,发现在所有报道老年自杀率的国家中,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特别是农村老年女性的自杀率是最高的。由于这一状况与中国文化背景中的老人现状相符,因此这一结果尤其值得关注。
目前有几种理论来解释中国相对高的自杀率和独特的自杀特征[5-7,12,19-22],但是极少有这方面的系统研究。绝大多数理论的焦点是中国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低、发展的机会有限,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同样低并且遭受各种各样的家庭暴力[23],因此这些理论不足以解释中国为何出现如此独特的自杀特征。我们认为如下一些假说可以解释这一现象,我们自己的初步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些假说。在中国没有强大的反对自杀的宗教或法律禁令,因此当人们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或长期存在不良生活刺激(如无法治愈的疾病)时可能会将自杀视为解脱痛苦、减轻他们给家庭带来的经济或感情负担的一种可接受的方法。在这种宽容的大环境下,那些没有潜在精神疾病的个体,特别是那些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的年轻农村妇女,在急性应激状态(如家庭内部矛盾)下会出现冲动性的自杀行为。我们中心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展的自杀未遂的病例对照研究[24]发现:仅38%(57/151)的自杀未遂者有精神障碍,并且与患有精神障碍相比,急性生活事件造成的严重应激更能预测自杀未遂行为的发生。
在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农民家中存放有烈性杀虫剂,因此服用农药的蓄意自伤较常见;服毒最常用的化合物是敌敌畏和对硫磷(有机磷杀虫剂)。由于这种方式的致死性强,并且农村地区缺乏受过良好培训的、抢救农药中毒的急救医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冲动服毒并不想死的人的死亡率会较高。这就导致农村地区总的自杀成功率升高——由于女性比男性更常见蓄意自伤——女性自杀成功率相对高,特别是农村年轻女性。显然,对烈性农药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规范与限制、甚至对这些农药的储存地点与方式进行统一管理是农村地区预防自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前有一项研究[21]将卫生部1987-94年数据中的自杀率推广至全国人口(没有对漏报的死亡率进行调整),得出全国的自杀率为17.7-22.6/10万,与本研究中有关1995-99年未调整的年均自杀率19.6/10万接近。并且,1987-94年的自杀特征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因此,这13年(1987-99)中国的自杀特征相当稳定。不幸的是,由于中国1987年以前的自杀率数字的可靠性值得怀疑,也就不太可能评估中国最近的经济改革(始于1978年)给全国的自杀率及特征所带来的影响[10]。
其它长期有着可靠自杀统计的亚洲国家的数字[25-26]以及东欧的最新数据[27]显示自杀率的显著波动似乎与社会文化的变革一致,因此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的社会和经济变革也可能影响自杀率。但是对这种变化的方向不清楚:与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76)较高的自杀率相比,中国目前的自杀率可能会因政治的稳定与繁荣有所下降,或者因为经济改革出现新的社会应激而上升。
卫生部的生命登记系统覆盖的范围较大,但可能无法代表卫生报告制度不健全的、较贫穷的农村与城市地区。尚不清楚这一样本的代表性差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自杀数字的准确性,但通过将此研究结果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所属的样本较小的、更具代表性的流行病学监测系统——疾病监测点(DSP)系统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这一影响不大。GBD[8]和WHO[28]在进行死亡率估计时常用DSP系统的数据,根据DSP系统的数据,145个监测点覆盖人口1000万,每年报告5万例死亡,这一样本人口是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样本人口的1/10。我们将早期研究[10]中有关DSP系统1990-1994年的数据与本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除了DSP数据中城市老年男性的自杀率较高外,二者的自杀特征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根据这两个系统数据推算出的1990年的自杀率是非常接近的[10],但是根据DSP系统推算出的最近几年的自杀率低于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得出的结果:根据DSP数据得出的1995年至1997年(可以获得DSP系统最近3年的数据[29])的年均自杀率为15.4/10万,同期卫生部数据的调整自杀率为20.2/10万。造成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可能是DSP的数据与卫生部的数据不一样,它包含分类“意外死亡,外部原因不明”(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中没有该分类),而这一分类中有些案例可能是死于自杀。不幸地是,在出版的年报中没有分性别、年龄组和城乡自杀率做出详细报告[29],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无法用DSP的数据对不同人群的自杀率进行分析。
评估漏报的死亡率及其分布的方法直接影响自杀率的高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杀的特征。使用国家统计局的死亡率数据对72组人群中每组人群每年漏报的死亡率做出评估。由于缺乏详细的数据,我们不得不假定每组人群中各种死亡原因漏报的死亡率均一样,而实际情况有可能不是这样。以这种方式对漏报的死亡率进行调整,会导致总的自杀率升高18%;对漏报的死亡率进行调整后自杀率升高的程度与对DSP系统1995年的数据的研究结果[29]一致,后者运用“捕获-标记-再捕获”方法估计农村总的漏报的死亡率为13%、城市为15%。
这种评估的效度也有赖于死因登记的准确性。在中国没有规定由验尸官对非自然死亡或意外死亡做出死亡报告,因此家庭成员有机会去影响医生的死因记录。在中国农村的一些地方,人们认为自杀死亡者的“灵魂将四处游荡”,这种不良信仰将会使家庭成员不愿意承认家人死于自杀[30],城市的许多家庭会因为有家人死于自杀而感到“羞辱”[5];但是根据我们自己跟1000余例自杀死亡者的家属交谈的经验,即使存在这些担心,也不会导致经常出现对死亡原因的故意错分。与规定自杀是非法的国家或自杀会给家庭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法律纠纷的国家相比,在中国故意错分的出现率较低,这可以部分解释中国的自杀率相对高的原因。我们中心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展的一项连续性全国意外死亡原因研究将有助于确定这种错分的出现率究竟是多少。
根据卫生部或DSP的数据计算全国各死因的死亡率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两个生命登记系统所采用的城市与农村人口的定义与国家统计局的标准不同。统计局将城市和城镇人口作为城市人口,卫生部和DSP系统的城市数据主要来自大型和中型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农村数据主要来自县和城镇。因此,我们将卫生部的城市死亡率数据推广至统计局报告的城市人口,将卫生部的农村死亡率数据推广至统计局报告的城镇和县人口。这种调整方法不错,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另一个造成混乱的原因是中国的“流动人口”占的比例大:目前大多数去城市工作的农村居民一旦死亡则登记为农村死亡案例,因为他们的户口所在地为农村。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住在城市郊区或去城市打工,这种城市与农村自杀的特征以及其它卫生状况显著不同的现象可能会逐渐消失。
尽管对漏报的死亡率进行了调整,我们估计的中国1995-99年的平均自杀率23.2/10万仍显著低于GBD[4]估计的1990年的自杀率30.3/10万和WHO[9]估计的1998年的自杀率32.9/10万。GBD和WHO对DSP的数据进行了两方面的调整,才造成了自杀率显著升高。他们通过应用一般增长-平衡方法(以及一些其它调整方法)对人口数据[28]进行调整来估计总的死亡人数,因此他们估计的漏报的死亡率比直接从人口统计局数据中计算出的漏报的死亡率高得多,然后用这一高得多的漏报的死亡率来对粗死亡率数字进行调整。例如, WHO估计1998年中国有930万人死亡[9],而人口统计局估计有807万人死亡[11],二者相差15%。统计局根据每年1/1000户抽样调查的结果估计总的死亡人数,在该抽样调查中询问每个被调查者在过去一年中该户家庭中的死亡人数;这些调查存在回忆偏倚,因此可能会低估总的死亡人数,特别是孩子的死亡。但是在WHO估计的寿命表中把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看待[28],不能单独看城市和农村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的估计死亡人数。因此,不能用WHO和GBD估计的死亡数字来估计城市和农村死亡特征的差异——这一差异对于自杀来说尤其重要。
GBD和WHO所做的另一个调整是将DSP数据中编码为“意外死亡,外部原因不明”和“其它种类的暴力死亡”的许多案例看作自杀案例[8]。这就导致总死亡人数中相当大比例的死亡被归入了自杀。1990年(GBD的估计)DSP数据[31]中34%(2197/6465)的意外死亡被登记为上述两类未具体分类的死因,因此这些案例中的许多案例被归入了自杀案例;这种调整使得自杀占总死亡的比例从原来的3.0%(1448/48122)上升到4.6%(2233/48122),升高了54%。对1990年的DSP数据进行详细评估后发现2197例未具体分类的意外死亡案例中932例实际是死亡原因不明,而这些案例可能不应被归入自杀案例。到1997年,DSP数据中未具体分类的死因在意外死亡案例中所占比例下降到14%(770/5520)[29],重新分类后自杀占总死亡的比例从原来的2.5%(1305/51759)提高到3.0%(1568/51759)——稍微提高了20%。目前尚不知道这种将未具体分类的意外死亡案例重新分类的方法是否恰当,但是我们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意外死亡研究的部分结果将可以回答这一问题。
不幸的是,有关中国的自杀率还有一点令人迷惑不解,即在最近出版的《2001年WHO世界卫生报告》[32]中提到中国的自杀率将会升高,与我们的结果以及WHO以前的估计结果相反,以前WHO“根据最近几年获得的中国的自杀数字”报告中国的自杀率为14.0/10万(未说明具体那年),并认为1988-90年期间中国的自杀率比1996-98年期间降低了17.2%。在报告的统计附件中估计2000年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的自杀率为20.3/10万;但是这一地区76%的人口生活在中国,因此很难根据该报告中提到的中国的自杀率14.0/10万推算出该地区的自杀率。另外,这一自杀率数字与WHO以前报告的1998年中国的自杀率32.9/10万[9]相比降低了57%,而在该报告中没有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学术界对于中国的自杀人数究竟是多少仍然有争议,但是对于自杀在中国的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独特的自杀特征极少有争议。WHO估计1998年自杀在中国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4%,根据损失的伤残调整生命年[9]进行统计,自杀是中国第4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一结果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相似。鉴于这一问题的公共卫生重要性,制定面向高危人群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自杀预防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验证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00年3月卫生部与WHO合作举办了一次预防自杀讲习班,这是迈向制定国家自杀预防策略的第一步[33]。
❺ 气候统计 谁有2010年至 2011年的 各省气象统计 或者各省天气统计啊 统计项目里最好有风速/风力。
这个东西是要钱去中国气象局才能买到的,你就这么凭空要 没人会有的
❻ 墨迹赤必的自动化气象统计能够成为赛车比赛提供什么服务
很多人可能还不是很了解为什么一个汽车比赛还要气象合作商
❼ 公共气象服务到底是做什么的
1、承担省级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承担面向省级(全省性)媒体的公众气象服务信息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承担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工作;承担省级(全省性)公众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承担省级(全省性)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手段的建设和推广等。
6、承担对全省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的业务指导;负责甘肃麦克气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管理和经营;承担全省气象服务科学研究和合作交流等。
7、承担省级公众气象服务的增值服务和专业有偿气象服务等。
8、承办省气象局交办的其他事项等。
❽ 南方气象统计
上中央气象台查
❾ 气象资料数据信息管理与服务发展趋势
随着气象资料数据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社会各行各业对气象资料数据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气象数据资料共享服务工作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各行各业,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一)气象资料数据信息管理与服务的标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行各业都有标准化的要求。气象资料数据的管理与服务也需要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来支撑,才能更好地完成其社会任务。
气象数据资料管理与服务的服务标准化工作要渗透到气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各个领域。气象部门现在的两大核心任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两项工作都离不开标准化工作的支撑。通过标准化的规范,标准化的体系,才能够更好地应用气象数据资料产品和服务,为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撑。2009年4月,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气象标准体系构建与2009年至2011年标准化发展规划》,确定了今后三年气象标准化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因此,气象资料数据信息管理与服务的标准化是大势所趋。
(二)气象资料数据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商业化、市场化
目前,我国气象资料数据共享服务主要还是公益性的、无偿的,但是为了使气象工作能更好地适应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气象部门在继续做好无偿的公益服务的同时,要逐步推行商业性的有偿专业服务。国家气象局商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开展有偿专业服务的具体办法。1985年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转发国家气象局《关于气象部门开展有偿服务和综合经营的报告》(国办发25号文件),调动了气象职工开展气象服务的积极性,扩大了气象服务领域,对气象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气象资料数据信息的商业化势在必形。这就要求气象数据资料共享服务需要引入市场竞争,国家气象部门和私人气象公司都进行商业性的有偿服务,公平竞争,以市场化来提高气象资料数据共享管理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