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马鞍山采石一中首任校长叫什么
1945年春天,南京中央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曹冉功与家居采石镇的内弟鲁亚鹤经过一番精心筹划,用日寇遗留下来的木材,在翠螺山南麓杨公祠的地基上盖了十四间麦秸草房,并借用彭公祠、李公祠、杨公祠三公祠的房舍,创立了安徽省当涂县私立采石中学(简称采石中学)。学校成立董事会,鲁亚鹤任董事长兼校长,下设校务主任和教务主任负责处理行政和教学的日常事务。教师有十来人,主要聘请南京教育界有一定名望并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任教,使用中央大学实验中学教材。该年9月4日学校开学,从初一到高三,为完全中学,共7个班,有学生180多人。设有公民、国文、小代数、范氏大代数、三S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角、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英语、历史、地理、美术、体育等课程。
日寇投降,抗战胜利。1945年12月,国民政府派邓吴明以皖南行署专员身份对采石中学进行接管。设在芜湖县的湖南同乡会认为日寇投降后,复兴工作应以教育为第一要义,并于1946年元月召开理鉴联席会议,决定继续在采石三公祠创办一所中学,以一千多亩祠田和其他收入为办学基金;会上选聘了校董,成立了校董会,以邓吴明为董事长,李培云任副董事长,鲁亚鹤等为董事;推举李君素女士为校长。由李校长建议经会议讨论通过,校名定为“安徽省当涂县私立刚直中学”。意为“培养学生有刚毅正直的品德,热爱祖国有作为的新青年”。学校以“刚毅正直”为校训;邓吴明作词,江某某作曲写了刚直中学校歌,其词如下:扬子江上,采石矶头,屹立着刚直中学,这里滋生亲爱精诚,且做且学。
学校设教务处、训育处、总务处,管理日常教学、思想、生活工作。学生成立学生会。1948年是刚直中学全盛时期,从初一到高三共8个班,有300多学生,学生来源除本县外,还有相当部分来自湖南、芜湖、南京、上海等地。
学校篮球队“鹰队”经常赴南京、芜湖、合肥比赛,甚至和当时的国家队也赛过球,球技名震宁芜,久盛不衰。
刚直中学时期,中共地下党员冯介然、赵寅明在校活动。当时南京《大刚报》记者陆平经常来校逗留,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跟踪。
1948年12月至1949年10月,谌汉初、马维玲、谢锦畴先后任校长、代理校长,主持学校工作。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为了阻止解放军渡江南下,沿江布防,在采石太白楼、观音阁、广济寺等处驻军,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教学。1948年底,学校迁往南京中山东路逸仙桥附近一栋楼房内继续办学。采石解放后,学校于1949年4月从南京迁回原址。
1949年10月至1950年3月,彭建文任校长。
解放后,校长柯育甫和周介仁同志认为“刚直”两字是前清官僚彭玉麟的谥号,不宜用于校名,因学校傍依长江,提议改名为“大江中学”,并于 1951年元月学校易名为“皖南当涂县私立大江中学”。撤销董事会和训育处。柯育甫为校长,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为推进办学的民主化,增设校务委员会,由学校各方面代表组成,大事由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1949年10月,解放后的第一届学生会成立;11月学校成立了团支部,王传舜为支部书记;成立首届工会。大江中学时期学生骤减,初高中6个班,学生人数最少时仅有80多人,最多时也只有140多人。1951年9月,高中停办,仅有3个初中班。这段时期,学校确立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以为工农兵服务的观点教育学生,以拥护工人阶级领导为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人民政府的指示,把时政教育作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班成立读报小组,每天下午半小时读报,定期进行时事测验。
1951年9月,大江中学的高中各班并入当涂中学,学校易名为皖南区当涂县私立大江初级中学。由地方主管学校行政部门任命周介仁同志为校长。1952年有4个初中班,150名学生。地区团组织派徐瑞麟任学校专职团干。由于私立学校经费十分拮据,教学质量下降,多次报告要求改为公办。1953年11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芜湖专区专员公署发文通知学校改为公办,学校易名为安徽省当涂县第二初级中学。从此,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学校改为公办后,属芜湖专区专员公署教育行政部门管辖。顾非任校长。1954年成立团总支,徐瑞麟同志任第一任团总支书记,协助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有了初步发展,相继盖了六栋平房,增加了教室,改善了办公和住宿条件;建立了物理、化学实验室和动植物标本室。1955年有学生480多人,7个班,教职员工38人。
这其间,学校以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作为学校教育方针。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生产技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一代。学校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祖国前途教育和加强自觉纪律教育;教导处、共青团、少先队、班级通过班会、周会、报告会、故事会、座谈会等形式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重理轻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读初中就是为了上高中进大学”等思想展开批判。1953年下半年,根据全国中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学生加强爱祖国、爱劳动教育,校长和上级团组织向学生作了“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报告,组织学生学习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等文章,学习了毛主席的儿子上劳动大学,徐建春、吕根泽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等事迹。利用课余时间,开垦荒地种向日葵,进行公益劳动,给植物园、花圃浇水、除草,修理课桌板凳,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1954年上半年,学校组织师生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宪法,组织师生参加抗议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台湾的活动。该年夏,长江发生罕见的洪水,给学校带来严重困难。下半年,学校开展抗洪救灾教育和遵守《学生守则》教育。全校师生员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战胜了灾荒,克服了困难,坚持了教学。
1955年,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农业合作化活动,组织教职员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这一时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组织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倡导直观教学法,教师人人动手自制教具,共制作教具204件。自然学科教研组自制的动物标本被选送到合肥参加安徽省教育展览。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持久的听课活动,教师一般每周听1节课,教研组长听2节课,分管教学的领导听3节课。通过听课、看教学笔记、查学生作业和试卷,开学生座谈会等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扎实、全面检查。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明显提高。1955年毕业生116人,各科平均成绩80分以上的有38人,占32.8%,70分到80到的有52人,占44.8%。1956年初三学生不仅全部毕业而且都考取高中。
1956年6月尤建国任校长。同年10月,马鞍山建市。1957年三月学校易名为马鞍山市第二初级中学。因无第一而“第二”不妥,7月份始定名为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一中学。
1964年5月16日,郭沫若同志游览采石公园,时任校长吴廉生请其为学校题校名,现有“安徽省马鞍山第一中学”校牌字体即郭沫若手迹。
『贰』 马鞍山6.11事件的被打学生拒绝同学看望
昨天下午两点半,记者来到了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高一某班级门口,当班级回同学下课时,同学们对班答上胡同学的遭遇,表示并不知道详情。一名同学指着靠着班级门口的一张双人课桌说:“这就是胡同学的课桌,他今天没有来上课。”当时和他一起在街上的那位女同学今天也没有来学校。
而隔壁班级的两名男生告诉记者,他们和胡同学平时关系挺好的,胡同学性格很开朗,成绩也不错,平时还喜欢打篮球。“今天一早,我们知道他的事情以后,就给他打了电话。他说上午的时候还在医院,中午回家了,下午还要去医院检查。我们说要去看他,他叫我们别来。”
一旁的同学们还七嘴八舌地议论说,听说胡同学家庭困难的,妈妈工资很低,是单亲家庭,妈妈一直带着他生活。而对于胡同学的伤情和家中情况,当记者拨通了他的手机号码时,对方已经关机了。操场上一名正在打篮球的同学气愤地说:“这个局长太坏了,竟然打我们学生,一定要曝光他!”
『叁』 马鞍山地区哪里有好的老中医
我认为马鞍山九缘城市花园的神龙中医诊所李荣农医师医术精湛,独创针灸埋线疗法治疗多种疑难顽固疾病,名气很大妇孺皆知。就是看病排队人多,还要提前好多天预约拿号,不太方便。
『肆』 马鞍山的名人算不算李白
沾点边吧,至少,李白到过马鞍山很多地方,也留下了不少诗篇。
附:李白在马鞍山地区游踪遗迹一览表
牛渚·牛渚矶 在市区西南5公里滨江处 又称采石矶
姑孰·姑孰溪 在当涂县城,城外有姑孰溪 姑孰溪又名姑浦、姑溪河
青 山 在当涂县城东南15公里 又名青林山、谢公山、谢家山
黄山·陵歊台 在当涂县城北2.5公里 又名黄江山、浮丘山
天门山 在当涂县西南15公里长江岸边 又称东、西梁山
望夫山 在金家庄区前杨桥南 又称枣子矶、人头矶
白壁山 在市区西南滨江三峰处 又名石壁山
慈姥山 在市区慈湖镇西北2.5公里滨江处 又称慈姥矶、鼓吹山、猫子山
横山·石门 距当涂县城东南30公里 又称横望山、隐居山
白 山 在当涂县城东2.5公里姑溪河北岸 又名楚山
龙 山 在当涂县城南5公里青山河畔 传为桓温宴游之处
灵墟山 在当涂县城东15公里 传为丁令威得道飞升之处
丹阳湖 在当涂县城东39公里 古为丹阳、石臼、固城湖
横 江 天门山下游转北横流之江段 又称楚江、西江
横江馆 在采石镇滨江津渡处 又称采石驿、皇华驿
化城寺 在当涂县城向化桥西礼暴风骤雨坊内 又名万寿寺
清风亭 唐在化城寺内,明移建谪仙楼后 现亭为粹然亭改建而成
谢公宅 在当涂青山南小市 为谢 筑宅
谢公亭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顶 又称谢氏山亭
谢公井 在青山小市路南 近谢公宅
谢公池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上 为谢 所筑
恒公井 在当涂白 山上 又名饮马泉,为桓温所筑
姑孰亭 原建姑孰溪彩虹桥上 俗称姑溪水亭
李白宅 在青山、龙山、采石三处 今尚不能确指
李白在马鞍山地区所作诗文一览表:
1 望天门山 开元十三年(725)
2 夜泊牛渚怀古 开元二十七年(739) 一作开元十五年(727)
3 自金陵激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天宝七年(748)
4 赠丹阳横山周处土惟长 天宝九年(750) 一作天宝六年(747)
5 白 辞三首 天宝九年(750) 一作开元十三年(725)
6 题东溪公幽居 天宝元年至九年
7 横江词六首 天宝十二年(753) 一作李白放还后
8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天宝十三年(754)
9 当涂赵少炎粉图山水歌 天宝十四年(755) 一作天宝十二年(753)
10 登黄山陵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天宝十三年至十四年(754—755)
11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天宝十三年(754)
12 陪族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天宝十四年(755) 一作天宝二年(743)
13 赠友人三首 至德元年(756) 一作越中剡溪作
14 酬殷佐明见赠五云裘歌 天宝十三年(754) 一作上元年间作
15 姑孰十咏:姑孰溪、丹阳湖、谢公宅、陵歊台、桓公井、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矶、灵墟山、天门山 分别作于天宝后期至上元、定应年间(756—762) 从《十咏》中所写春山、夏莲、秋涧、凋柳看,并非一时之作
16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上元二年(761) 一作宝应元年(762)
17 春日独的二首 宝应元年(762) 一作开元二十五年(737
18 江南春怀 宝应元年(762) 一作上元元年(760)
19 下途归石门旧居 宝应元年(762) 一作天宝十三年(754)
20 览镜书怀 宝应元年(762)
21 见野草中有名白头翁者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2 日出入行 宝应元年(762) 一作天宝六年(744)
23 江上秋怀 宝应元年(762)
24 田园言怀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5 九日龙山饮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6 九月十日即事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7 游谢氏山亭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28 古风其五十九恻惘泣路歧 宝应元年(762) 一作至德二年(757)
29 临路歌 宝应元年(762)
30 笑歌行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31 悲歌行 宝应元年(762) 一作广德元年(763)
32 天门山铭 宝应十三年(754) 一作天宝后
33 化城寺大钟铭并序 天宝年间 有作天宝二年、六年、七年、十四年者
34 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 天宝十四年(755)
35 春于姑孰送赵四流炎方序 至德元年(756)
36 当涂李宰君画赞 宝应元年(762)
『伍』 知道马鞍山首富是谁李道鹤我要找他谈谈
孩子,等你有了和人家对话的资格时候,再说这句话呗!
『陆』 胡雪岩留下胡李不通婚的遗言,他为何如此恨李鸿章呢
因为胡雪岩真的是恨透了李鸿章,他认为所有姓李的都没有一个好东西,所以才要求后世子孙都不得与姓李的通婚。胡雪岩也算是一代传奇人物,幼年的时候日子过得苦,很小的时候就出来打工,做过很多苦力活儿。
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了钱庄里干活儿,老板看他挺聪明,做事情也踏实卖力,于是就教他管钱。胡雪岩通过钱庄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或许是因为本身就是个经商的人才,胡雪岩之后的生活就像是开挂了一样,开始赚大钱了。
没过多久,身体就拖不住了。在临死的时候,他留下了胡李不可通婚的遗言,还告诫后世的子孙都不可经商。胡雪岩被李鸿章和盛怀宣害到如此田地,丢了家产也丢了性命,这其中究竟有多恨,除了他本人,可能没有人能够体会了。
『柒』 安徽西递胡家祠堂里“天下李胡一家人”是哪个皇帝题的
景点介绍通篇没有提到这个题字,一有可能是根本没有,二有可能题字的人不重要。
“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在明清时期古徽州,这两句民谚流传甚广。宗祠,被尊崇为家族完整的象征,她极具凝聚力和感召力……
在徽州现存的大大小小几十座宗祠中,西递的胡氏宗祠无疑最具代表性。它不仅历史悠久分支明确,而且保存得最好规模也最大。
西递胡氏的历史渊源
古黟素有聚族而居的特点,“家必有谱,族必有祠”,宗谱和宗祠是维系宗族成员间的“纽带”,也是“根”之所在。
据村里的胡晖生老人介绍,西递胡氏原是唐昭宗李晔之后。据黟县县志记载:“西川胡族,其先本李,唐昭宗李晔之子昌翼公,因避朱温之乱,奶娘及其丈夫将其护带至婺源考水,后随奶娘丈夫胡姓。五代时,中后唐明经科。子孙因以明经别其氏,称曰:‘明经胡’。”
此后,胡氏后裔就一直居住在婺源考水。直到一天,胡昌翼的第五代后人胡仕良从婺源去南京,经过西递的时候,被这一派青山绿水打动了。随后,胡氏一族从婺源迁到了西递。现在居住在西递的人家,一半以上都姓胡,他们耕读传家,那份帝皇之后的高贵渐行渐远。
说到西递胡氏的历史渊源,就不得不说追慕堂。追慕堂是建在西递的胡家祠堂,供奉的胡氏先祖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曾经开创了大唐盛世,已经走远,他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手书,迄今还在祠堂的梁柱上镌刻着。廊柱正中立着的,是这位开明君主的雕像。
胡氏一族迁移到西递后,人丁一直不是很兴旺,据当地传说,最初,祠堂门上张贴的是当时民间通用的门神“神荼”和“郁垒”。胡家自迁到西递,历经270余年37代,都是一脉单传,家境平常。帝王之后兼有风水宝地,为什么人丁不旺又不发财呢?于是,胡家找来一位颇有声望的风水先生,老先生也百思不解。当他无意间看到祠堂门前的门神,恍然大悟:当年的李世民,门上画的是秦叔宝和尉迟恭,你现在画的是“神荼”和“郁垒”,风水灵气自然就不好发挥了。
据说,追慕堂前的门神换过后,西递胡家开始兴旺发达起来。其实,传说更多表现的,还是西递胡家埋在心底的一种企盼。
随后记者在西递村的胡氏族谱上看到,胡氏家族自第十二世祖愚四公开始,就结束了一代独子单传的局面。到了十六代就出现了“九房头”(即九个儿子)、“大小四家”(即叔侄各生了四个)各支系。每个房头划地而居,独立成群,环绕成片,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排外性的典型封建族长制的古村落。
宗祠祭祖
“宗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家族中人心向背的一个凝结核,是同族子孙寻根问祖的地方。”黄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编翟屯建,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西递的胡氏宗祠在这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族权思想,淡化了宗法秩序,是一个家族内部教育子孙的训诫地。”
敬爱堂,原为西递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清乾隆年间重建时,因胡氏子孙繁衍,渐趋旺盛,遂扩建为宗祠,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溪水绕此堂流过。敬爱堂现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
敬爱堂门楼飞檐翘角,气宇轩昂。一进大门,是长方形的天井合院,供采光之用。上庭梁上悬挂彩灯。中门樱花枋上高悬“敬爱堂”楷书匾额,赫然醒目。“敬爱堂”名寓意深远,既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又示意族人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故作为宗祠,一直是议商族事之室,兼作族人举办婚嫁喜事,教斥不肖子孙的场所。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这是记者在胡氏祠堂中看到的一副对联,一直以来,胡氏家族一直把“孝”列为人伦之首。在敬爱堂的后厅悬挂着有一个斗大的“孝”字,这个“孝”字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书。细看此字,集字画一体,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上部像一个仰面拱手作揖跪地、敬孝长辈的俊俏后生,而后面则是一个猴子的嘴脸。能敬孝长辈则为争气儿孙,反之就是返祖,退化为猴子。其教育意义极为深刻,悬挂着敬爱堂里,又极为贴切,符合环境。
胡氏宗族除了教育训诫子孙外,最重要当然还是祭祀祖先。今年有着90高龄的胡宗奶老人,谈到当年胡氏宗祠祭祀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胡氏宗祠的祭祀活动非常庄严隆重,正月初五,胡氏支丁(包括迁往外地外村的胡氏十六岁男孩)全部集中到“本始堂”,由族长带领祭祖。
正月初五,祭祀义祖胡三(名清)公;正月初七,在“本始堂”祭祀明经胡氏始祖昌翼公;正月初九,祭祀明经胡氏西递壬派始祖士良公;正月十三,明经胡氏各房头选派支丁代表,由房长率领集中“七哲祠”,祭祀宋元时期明经胡氏胡怀谷等七位经学名家。
至于各个房头祖宗的祭祀活动,由个房头另行安排,亦可邀请族长及各房长参加。民俗风情,与世推移。目前,西递的祭祖活动一年三次,即清明节上坟扫墓,农历七月半和腊月二十四“小年”拜祖宗(父母和祖父为祭祀对象,曾祖父以上老祖宗一般不再祭祀)。
如果宗族中如有迎神、祭祖等重要大事,各房长都必须率领本房十六足岁支丁集中祠堂议事,并由辈分高、资格老且有文化才能、德高望重的族长主持族会和表态定夺。如有不孝儿孙为非作歹,做了违反族规的坏事,轻者当众批评,责令检查,重者开除祠堂,不得姓胡,并当场从享堂里取走其祖父、父亲的神位焚火烧毁,随之,族长当众宣布,今后他家嫁女儿不得在祠堂内上轿,讨媳妇也不准在祠堂里下轿。
在胡氏的族规中要求:胡氏子弟不分贫富都必须读书,如有困难,本房头应在族田收入中予以资助。不论入仕为官还是从商经营,都要把文化列为首位,把“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作为做人的终生标准。
家族博物馆
“原先西递的30多座宗祠,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变迁至今保存完好只有4座了。”一直对宗祠很有研究的胡晖生老人,在谈到宗祠的巨大变迁时,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宗祠曾被认为家族完整性的象征,过去用于祭祀祖先,商议宗族大事的胡氏祠堂现在被开放设立为旅游景点,记者在西递走访时,看见经过数次历史浩劫保存下来的3座胡氏宗祠,现在里面只剩下空落的框架,和一些保存下来的对联、祖先画像,空旷、宁静只是不再有从前庄严肃穆的气势。
“聚族成村到处同,尊卑有序见淳风”、“百代祠堂古,千村世族和”,这些正是徽州强盛的宗族社会的写照。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徽州祠堂,人们又赋予它新的内涵,一座座祠堂,就是一个个家族的族徽,是维系整个家族的精神纽带。
“古祠堂,是徽州一个个家族的博物馆,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黟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徐金鑫这样评价徽州的古祠堂。
祠堂维系家族。众多的祠堂,标志着徽州寻根文化的底蕴是十分厚重的,寻根者仅仅是来寻找一段历史,寻找一种乡愁,寻找一种精神,绝不是重寻宗法制度的噩梦。
『捌』 胡雪岩说“胡李不通婚”,二人之间有何恩怨
其实胡雪岩和李鸿章之间主要是因为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的矛盾,还有就是触及到了李鸿章的利益,因为李鸿章和左宗棠有矛盾,而胡雪岩却和左宗棠有很深的关系,胡雪岩之所以能够白手起家,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完全是依附了左宗棠的身份和地位,而且胡雪岩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左宗棠筹集了很多的资金,正是因为胡雪岩和左宗棠的关系很好,我自觉的就站在了李鸿章的对立面,所以李鸿章在内心深处就有一点憎恨胡雪岩,再加上胡雪岩当时利用电报事件,也让李鸿章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胡雪岩和李鸿章之间的矛盾,其实主要还是和左宗棠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才被李鸿章憎恨,而且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玖』 马鞍山麻将的胡牌方式
八支:八只一门的花色,例如8个万,八个条。
五通:五个一样的数字,比如你家3个三筒,2个三条,家里有5个三就是五通,有十个一样的就是双五通;
六连:留个连在一起的,比如123456万、条、筒,或者456789万、条、筒都行,只要6个连子就行;
四核,四只一样的牌,比如四个7万,其中三个七万做对子,还剩一个7万是活的,可以做789万一趟牌;
清一色:一门通花色,无杂牌;
枯支压:首先你必须成的是压挡,先解释下压挡,就是你只成一张牌,不成别的,比如你家有4万和6万,现在只能要中间的5万,那就是压挡了,单调头不算压挡!接前面,你成5万,如果台面上已经出来3个5万了,还剩最后一个五万,这时候你成最后一张就要枯枝压;
不动手:没有对过牌就行;
压挡,前面解释过了!
『拾』 马鞍山市胡氏家谱
百姓通谱。让家谱族谱变得更为简单,
电子版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