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互联网+”下如何能更好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力。
一、以“互联网+”解决方案为抓手,搭建互联网便民平台。
2015年4月13日,上海市政府与腾讯公司在沪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依托上海市相关产业基础和政策资源,结合腾讯公司网络社交、创业基地、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特别是优化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此次框架协议的签订把互联网+应用到了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刀刃之处。各地可参照此次框架协议,充分利用各地基础数据资源,搭建互联网便民平台,把日常所需的居民购物、出行、学习、教育、信息服务都添加到该便民平台模式中,通过此平台为便民夯实基础。
二、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实现无线热点全覆盖。
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无线热点基站,把无线城市项目打造的更能贴合民众需要。可以将无线热点覆盖到整个城市,包括社区、街道。热点内容包括居民出行、医疗、教育、社保、养老和居家服务,同时应重点打造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家庭,实现社会管理信息化、居民生活智慧化。
三、以“互联网+”为沟通桥梁,拓宽政民交流新渠道。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打破了传统政民面对面交流的局限。网民可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对事物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以及可以对政府服务提出意见和意见。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会通过互联网倾听“人民的声音”,并且与网民在线交流。现在网络举报、网络投诉、网络建议等多种平台增加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使得政府能够倾听到更多的心声,根据民众的建议提升服务能力。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之快,多种媒体渠道可以充分利用。政府机关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网站交流平台、政务微博等多种方式,让民众参与到政府工作当中,发表他们的观点,从而能够全方位的认识不足,提升服务能力。
伴随知识社会的来临,还有无处不在的数据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从创新、开放多角度充分利用,从而改变政府工作的方式方法,引领工作服务“新常态”。
『贰』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有哪些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个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会逐步扩展,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公共服务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经济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务,如军队、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则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社会发展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社会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社会福利等。
『叁』 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1)公共服务是一种大众化的服务
作为来讲,它提供的公共服务首先是一种大众化的服务;
2)公共服务是一种基本服务
它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说城市里面的供水、供气、供电、公共道路、交通等等。这些都是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些服务,当然也包括公共安全、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这些也属于基本服务的范畴。这是它的第二个特征,它是一种基本服务。
3)公共服务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服务
公共服务是由和公共部门来提供的,它不像,提供一种服务、提供一种产品,就是为了赚钱。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它不是为了赚钱,它提供的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服务。
这是公共服务的三大特征,大众化的服务、基本服务、非营利的服务。
『肆』 如何提升公共行政服务能力
进一步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应把握好四个导向。
人民导向。在政府绩效管理中坚持人民导向,是坚持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然选择。坚持人民导向,就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人员的基本准则,作为政府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努力使人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满意,也注重保障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政府绩效目标的设置应积极回应人民期待,使绩效目标成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表达;将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为公民的有序参与提供便利,并及时将政府绩效考核结果向人民公开。
战略导向。战略导向的重点是对组织的总体目标、自身优势和劣势、外部挑战和机遇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长期发展目标,有效配置各种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管理中的“五年规划”,就是战略管理理念的科学运用。在政府绩效管理中树立战略导向,要求各级政府自觉树立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在设定绩效目标时兼顾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坚决避免竭泽而渔、只顾眼前的短期行为,有效解决不同部门之间恶性竞争、盲目攀比、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的问题。
结果导向。结果导向强调对项目运行结果的关注。早期的政府绩效管理更多关注预算和投入,而对产出和效率的关注和评价不够。结果导向更强调有效性,是对这种倾向的纠偏,已被各国政府绩效管理广泛采用。在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中坚持结果导向,要求把提高政府执行力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将目标转换为成果。具体而言,就是科学设定政府部门职权,做到有权必有责,实现权责对等;健全各级政府决策机制,努力使各项决策都符合客观规律,从制度上保证决策内容和决策程序科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坚持重大事项优先原则,对重要问题和重要任务进行优先顺序管理、优先资源分配、优先结果评价。
责任导向。责任导向是指政府绩效管理应体现责任政府的核心理念,着力培养公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目标的设定应紧紧围绕政府部门的核心职责,及时回应人民关切。这就要求在绩效目标和评价模块设计中加大民生指标的比例和权重,优先考虑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等重要民生事项。二是注重绩效责任的落实。将绩效责任意识由理念转化为制度,由制度转化为行为,由行为转化为习惯,由习惯转化为文化,努力营造积极、尽责、服务的实干氛围。三是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奖惩制度。推动绩效责任履行状况与财政资金分配、公务员人事管理、公信力建设等直接挂钩,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晋升、薪酬、津贴等相关制度,建立健全绩效奖惩的方式方法,用制度化的手段推进政府绩效管理。
『伍』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1,政务公开,让群众可以监督。
2,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公开,让群众监专督。
3,建立政府是应该为纳税属人服务的观念。
4,严查贪污受贿。
5,搞清楚政府的职责范围,该管的一定要负责,建立问责制度。对于不该政府管的不要去参与,如企业的经营行为,政府不能具体去插手。
6,不能以短期GDP作为衡量干部的标准。要以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标准。
『陆』 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有什么基本意义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基层公务员必须带头做到诚实守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和谐社会是诚信社会。社会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服务型政府是诚信政府。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政府是社会诚信的表率。正人先正己,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曾经发生的陕西镇坪县发现华南虎消息发布失实的“周老虎事件”,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政府诚信失信问题的个案。基层公务员在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应当首先带头做到诚实守信,公正办事,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缺失、造假贩假、坑人害人等失信现象及时加以规范引导或依法进行综合治理,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基层公务员只有不断提高社会综合服务能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诚信体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市场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如果基层公务员的综合治理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诚信原则就可能遭到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就没有保障,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就根本没有和谐可言。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基层公务员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各种重大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不断提高重大社会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紧急抢险、医疗救助、救援安置、善后处理等服务能力。
近年来,社会突发事件频发,重大责任事故较多。从非典肆虐、苏丹红泛滥、哈药质量问题,到火灾事故矿山事故和交通事故,再到5.12汶川大地震和三鹿奶粉质量问题,社会突发事件从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到生产安全领域再到食品安全领域不时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基层公务员必须要不断提高应对社会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公共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以及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提高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公共服务能力。尽管非典让我们知道怎样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重大疫情,5.12汶川大地震让我们明白如何对付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矿山事故和交通事故让我们懂得怎样抓好安全生产,但仅有这些现成经验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服务能力,才能做到遇事不惊,方寸不乱,确保社会和谐与稳定。
再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基层公务员必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不能发展。创新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社会公共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发展又为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的不断创新提出新的挑战。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事物,基层公务员必须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能力上不断创新,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不断探索,改变原来由政府单一承担公共服务的模式为调动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努力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使公共服务由简单的最低生活保障型逐步向高级的社会福利型过渡,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最终实现“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宏伟目标。
『柒』 “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特征”
1)公共服务是一复种大众化的服制务
作为政府来讲,它提供的公共服务首先是一种大众化的服务;
2)公共服务是一种基本服务
它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说城市里面的供水、供气、供电、公共道路、交通等等。这些都是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些服务,当然也包括公共安全、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这些也属于基本服务的范畴。这是它的第二个特征,它是一种基本服务。
3)公共服务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服务
公共服务是由政府和公共部门来提供的,它不像企业,提供一种服务、提供一种产品,就是为了赚钱。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它不是为了赚钱,它提供的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服务。
这是公共服务的三大特征,大众化的服务、基本服务、非营利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