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哪些
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八类设施。根据北京目前执行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标准,一个完善的居住区的生活基础配套设施应包括八类四十项,具体为:
1、教育设施: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
2、医疗卫生设施:卫生站、居住区门诊、医院;
3、文化体育设施: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门球场、体育场;
4、商业服务设施:综合食品商场、综合百货商场、综合服务楼、集贸市场、书店、中药店、综合便民店、综合粮油店、其他第三产业设施;
5、金融邮电设施:储蓄所、银行分理处、邮局、电话局;
6、社区服务设施:社区服务中心、综合服务部、存车处、居民汽车场、敬老院(托老所)、残疾人托养所;
7、行政管理设施:街道办事处、派出所与巡察、居委会、房管机构、市政管理机构、绿化、环卫管理站;
8、市政公用:密闭式清洁站、公厕、公交首末站、市政站点、公共停车场、加油站。
各种设施配备情况视小区人口规模而定,人口越多的小区设施应越齐全。如果小区内部没有完备的设施,购房者则要考察居住区周围是否有以上各项设施。
(1)北京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扩展阅读:
第一类:与基本居住有关的各种公用管线以及设施,包括水、电、天然气、有线电视、电话、宽带网络、供暖、雨水处理、污水处理等,这些设施保障基本居住需求的满足。
基本配套设施必须齐全:基本配套设施主要指的是水、电、燃气、煤气、宽带等设施。
注意配套的便利性:重点考察小区的内部配套是否能满足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菜店、食品店、小型超市等居民每天都要光顾的基层商店配套,服务半径以不超过150米为宜。
多功能服务:入户广场、多功能运动场、社区服务用房、地下停车场、露天停车位、公共厕所、多功能儿童活动空间、卫生所、垃圾回收点、休闲广场、健身场所。
第二类:与家庭生活需求有关的各种公共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行政管理等设施,这些设施是对基本居住需求之上的更高生活需求的满足。
学区配套:教育配套的重要一点其实就是你所购买的小区的学区是哪些。首先小区附近少有要一个托儿所、一个幼儿园。其次是学区问题,即小学、中学。
小区附近的学校不一定就是你家孩子未来上学的学区,学区的规划虽然每年都会有变化,但是一般调整范围不大,购房前好是确定所买楼盘的学区是什么,不要仅仅听置业顾问说学区是什么,更应该要求看教育部门的学区文件,并且拍照保留,若是将来出现学区问题,也有证据。
商业设施:商业配套设施有综合食品商场、综合百货商场、集贸市场、药店及其他第三产业设施;其中少要有菜市场、超市,这是基础需求,否则居住时候买菜、买生活用品还要做公交车外出,生活十分不便。、当然如果在基础需求之外,还有百货商场、大型市场的楼盘就更好了。但是也需要考虑大型商场如果距离住宅太近,会有嘈杂影响,佳距离是步行15分钟到达的距离为佳
交通配套:小区的交通状况可分为小区外交通状况和小区外交通状况。内部交通包括小区内的车位设计是否足够,车位设计少是与住户数量为1:1比例,小区私家车进出是否方便,停车场设计是否会扰民,目前多数楼盘设计是人车分流,这是佳住宅内交通设计,安全安静。
另外,外部交通包括小区位置是否临近城市交通主干道、道路通行能力、路面路况、高峰堵车状况、交通是否受到单双号的限制等。公交站牌距离以步行10分钟内为佳,不同路线公交至少3种,地铁站站台以步行15分钟内为佳,这样的交通配套为较好的。
物业公司:商品房小区都有物业公司,但是物业公司的资质与水平却是参差不齐,物业公司也可以作为选择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毕竟后期生活中,小区内部的安全与管理等生活点滴都是与物业打交道。
物业公司判断是咨询是其物业公司是什么,然后去网络查询其物业公司有没有不良事件。也可以去其物业公司管理下的小区下观察小区情况,咨询其小区人员了解其物业公司如何。
医疗卫生:医疗卫生设施包括了卫生站、居住区门诊、医院,目前情况而言,每个小区附近都有医院的可能性非常小,多数小区会配有简单的卫生站,大型的医院方面,好是开车15分钟内有大型医院为基础需求。
金融邮电:邮电金融设施就是指银行、邮局等,这方面是小区附近有是好,如果没有也不必强求。当然购房者也可以到意向楼盘附近的住宅区域了解是否有。
❷ 首都功能核心区到底是指哪里
首都功能核心区是首都“四个服务”职能的主要承载区;是元明清三朝都城遗址主体所在地,历史文化遗产分布的核心地,古都历史文化风貌的集中展示区;是文化旅游和公共文化服务集中分布区;是金融机构、总部企业聚集地,国家金融管理核心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共32个街道,2012年7月常住人口216.2万人,土地面积92.4平方公里。该区域是北京市开发强度最高的完全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是优化开发,同时也要保护区域内故宫等禁止开发区域,适度限制与核心区不匹配的相关功能。
❸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新”在哪儿
日前《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发布,这次发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新”在:公共服务——首次提出公共事务用地;老城保护——明确11类保护对象;街区更新——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韧性城市——新增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林荫街巷——乔灌草结合的街道空间;交通出行——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85%以上。
1、公共服务——首次提出公共事务用地
核心区控规进一步明确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规模与结构。
规划严格落实“双控四降”,让首都功能核心区逐步“静”下来,创造一流人居环境。通过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向外疏解腾退和内部功能重组双向发力,严格控制建设总量与人口规模,优化用地结构与人口结构,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
在调整优化用地结构方面,通过适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比重、大幅提高公共空间规模和服务能力,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到2035年,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事务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3%,公共空间面积占比由现状34.3%提高到38.4%。
在这里,考虑到当前的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存在多重不确定因素,核心区控规首次创新性提出公共事务用地这一用地类型。公共事务用地内不固定某类特定功能,而是允许结合现实需求适时安排文化、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等任一类型的公益性设施,并可随需求变化进行调整。
2、老城保护——明确11类保护对象
规划将加强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结合城址遗存保护、历史水系恢复、绿化空间建设,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进一步强化老城空间的整体性。
规划围绕老城核心价值,深入解读“应保尽保”的保护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九个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基础上,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遗产特色,明确核心区11类保护对象,将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等纳入其中。逐步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以更加深入的价值挖掘、更加广阔的保护视野,让老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街区更新——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
街区保护更新是城市更新在首都功能核心区里的特定说法。北京的城市更新有四个特点:一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二是落实新时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城市更新;三是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四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
这些特点在核心区的城市更新工作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实施以街区为更新单元、以保护为更新重点的城市更新更符合核心区的特点与定位。街区保护更新从街区、地块、建筑三个层次,针对政务、文化、居住、产业四种功能类型,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种方式推动街区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更新。
街区保护更新的主要目标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功能。街区保护更新的对象主要包括建筑物、公共空间、公服设施、城市部件等内容。建筑物的更新包括外立面、建筑屋顶整治更新,也包括建筑内部使用功能的改造提升,如果是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类建筑,更新方式需要按照保护要求进行保护、修缮以及调整不合理使用功能。
街区保护更新不能是增量式的更新,而应该是减量更新;不以规模论,而是以服务品质论。这就需要以绣花功夫做出精细活,以节约、高效为原则,通过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政策设计等更新手段提升存量空间利用效率与利用水平,促进核心区高质量保护与发展。
4、韧性城市——新增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明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在核心区保留市疾控中心应急处置与检测功能,做优做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街道社区范围以及防灾生活圈划定卫生分区,分类分区施策,提升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医疗救治力量配备和能力建设,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其“探头”作用。建立各级医疗机构长效合作协同机制,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按照标准设置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和急救工作站,配备洗消设施。
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医疗,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深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精准防疫水平。
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强化32个街道公共卫生职责,把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纳入183个街区的社区治理体系,发挥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用好物业企业力量,依靠居民建立物管会或自管会,加强失管、弃管小区的服务管理。
建设韧性城市。降低人口与建筑密度,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留空间。注重留白增绿,增加小微绿地、口袋公园,提升公共开放空间覆盖率,加强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坚持平战结合,统筹好应急救灾物资的运输和储备,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建立平疫转换预案。
5、林荫街巷——乔灌草结合的街道空间
核心区的林荫街巷应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通达性,并能够体现老城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城市风貌。林荫街巷根据空间位置、功能属性的不同划分为三级,分别是作为老城棋盘路网格局的林荫路,由其他城市干道或支路构成的林荫景观街,以及景观生态与文化功能并存、串联了城墙遗址、历史名园、历史水系等特色场所的林荫漫步道,共同形成贴近市民日常活动、满足各类步行需求的林荫网络。
林荫街巷不断追求绿化景观的优化建设,提升市民出行的绿色获得感。林荫街巷将种植高大茂密的乔木,通过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尺度亲切的街道空间,并设置植篱、花坛、花架与休闲设施,共同营造环境优美的街巷景观。
尤其是林荫漫步道将使市民在漫步中领略自然的生机盎然与浓厚的文化氛围,什刹海环湖绿道、传统商业文化漫步道、红墙漫步道、文化探访路漫步道等多种主题的街道风格串联其上,展示核心区特色,成为核心区步行的精品路线。
6、交通出行——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85%以上
核心区控规提出要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区绿色出行比例,到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由现状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90%。通过街道空间整体设计,加大步行、自行车路权保障,提高沿街绿荫覆盖,加强停车治理调控,综合改善慢行体验,多措并举引导绿色出行,建设健步悦骑城区。
在安宁交通方面,核心区控规提出,要通过各种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车交通对居住区、学校、医院等区域的噪声干扰或安全影响等。
❹ 北京四大功能区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北京四大功能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北京将全市18个区县分为回四个不同的答功能区。其中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区被定位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4区被定位为“城市功能拓展区”;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5区和亦庄开发区被定位为“城市发展新区”;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区县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
云南最多昆明市还像点样,以后滇池就成了昆明的城中湖了,滇池周边的各个县都有各弄的,如呈贡主要是大学城。
祝:健康快乐!
❺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有怎么的安排
近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发布,《规划》指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规划》提出,首先应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延续古都历史格局,强化“两轴、一城、一环”的城市空间结构。“两轴”为长安街和中轴线,长安街以国家行政、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沉稳庄严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现代文化的魅力。“一城”为北京老城,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是老陈成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区。“一环”指的是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应建设展示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化首都风貌的公园环。
未来的城区建设,因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其实改善居住条件、创造绿色友好的交通出行环境、提供安全可靠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智慧城市型管理体系。
❻ 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有哪些
居住区、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内,必须有良好的公共设施配置,否内则会出现诸多不容便和其他问题。居住区内要配置以下公共设施: a.教育--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等。 b.医疗卫生--包括医院、诊所、卫生站等。 c.商业、服务--包括食品、菜场、服装、棉布、鞋帽、家具、五金、交电、眼镜、钟表、书店、药房、饮食店、食堂、理发、浴室、照相、洗染、缝纫、综合修理、服务站、集贸市场、摩托车、小汽车、自行车存放外等。 d.文化、体育--包括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游泳池、体育场、青少年活动站、老年人活动室、会所等。 e.金融邮电--包括银行、储蓄所、邮电局、邮政所、证券交易所等; f.行政管理--包括商业管理、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派出所、物业管理等。 g.市政公用--包括公共厕所、变电所、消防站、垃圾站、水泵房、煤气调压站等。 h.其他--包括居住区内的街道的工业、手工业等。
❼ 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哪两个行政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行政区,总面积92.5平方公里。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核”,未来要将这“一核”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为营造优良的中央政务环境,核心区控规提出,以长安街为依托,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高水平服务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和重大国事外交活动举办。
通过加强老城整体保护、中轴线申遗,为中央政务活动提供彰显文化自信、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空间场所,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提升中央政务功能及其环境品质紧密结合起来。
此外,核心区控规还提出,统筹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谐宜人的居住环境、绿色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安全可靠的基础支撑体系和智慧精细的城市管理体系。
(7)北京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扩展阅读:
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规划建设会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1、优质教育更均衡
加强托幼和小学教育资源的补充,通过品牌示范校、集团校建设,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全市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使群众能够就近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服务。
同时,鼓励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设施融合,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强课外教育、社区教育设施建设力度,满足不同人群接受继续教育的多种需求。
2、公共卫生更安心
加强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分级诊疗,构建功能健全、布局均衡、服务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优先提升医疗资源薄弱区域的配置水平,重点提升急救、康复护理服务资源配置,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传染病监测和处置能力,强化应急救援能力。
3、老年生活有保障
完善居家为老服务床位配置标准与配套政策,逐步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方式,加快推进住宅适老化改造和居家为老服务申请机制建设,让群众在家就能享受高品质的为老服务。
到2035年,千人居家为老服务床位与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10.4张左右,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分钟步行可达基本全覆盖。
❽ 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那些
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基础设施和附属设施。
1、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
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
对新建、扩建项目,特别是远离城市的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更需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以便项目建成后尽快发挥效益。
2、附属设施
附属设施是配套设施,使得基础设施得到更好服务、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设施。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规定,住宅应具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应包括:
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9类设施。配套公建的项目与规模,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期交付。
设施需求:
(1)教育设施的配套质量需求逐步提高。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意识的不断增强,居民对教育设施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少年儿童比例的持续下降,住区内教育设施的配套面临资源整合,提升质量、提高配套标准等潜在要求。因此,优化教育设施的资源配置,提高配套标准.提升配套质量是教育设施配套的发展趋势。
(2}老年设施的配套需求面临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高。老龄化程度的加重.使得社会对老年设施的需求激增。这就意味着住区将承担更多的社会养老服务功能。因此,一方面住区内养老设施的数量需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居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对养老设施的配套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社区服务设施的配套需求不断增强。社区服务性设施包括基本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各种活动站、服务站、社区管理等,是居民R常生活必须的基本生活设施,随着住区老龄人口的增多和全民健身、保健意识的增强,居民对上述设施的数量和服务质量的需求日益提升。
❾ 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哪些
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八类设施。根据北京目前执行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标准,一个完善的居住区的生活基础配套设施应包括八类四十项,具体为:
1、教育设施: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
2、医疗卫生设施:卫生站、居住区门诊、医院;
3、文化体育设施: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门球场、体育场;
4、商业服务设施:综合食品商场、综合百货商场、综合服务楼、集贸市场、书店、中药店、综合便民店、综合粮油店、其他第三产业设施;
5、金融邮电设施:储蓄所、银行分理处、邮局、电话局;
6、社区服务设施:社区服务中心、综合服务部、存车处、居民汽车场、敬老院(托老所)、残疾人托养所;
7、行政管理设施:街道办事处、派出所与巡察、居委会、房管机构、市政管理机构、绿化、环卫管理站;
8、市政公用:密闭式清洁站、公厕、公交首末站、市政站点、公共停车场、加油站。
各种设施配备情况视小区人口规模而定,人口越多的小区设施应越齐全。如果小区内部没有完备的设施,购房者则要考察居住区周围是否有以上各项设施。
(9)北京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扩展阅读:
第一类:与基本居住有关的各种公用管线以及设施,包括水、电、天然气、有线电视、电话、宽带网络、供暖、雨水处理、污水处理等,这些设施保障基本居住需求的满足。
基本配套设施必须齐全:基本配套设施主要指的是水、电、燃气、煤气、宽带等设施。
注意配套的便利性:重点考察小区的内部配套是否能满足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菜店、食品店、小型超市等居民每天都要光顾的基层商店配套,服务半径以不超过150米为宜。
多功能服务:入户广场、多功能运动场、社区服务用房、地下停车场、露天停车位、公共厕所、多功能儿童活动空间、卫生所、垃圾回收点、休闲广场、健身场所。
第二类:与家庭生活需求有关的各种公共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行政管理等设施,这些设施是对基本居住需求之上的更高生活需求的满足。
学区配套:教育配套的重要一点其实就是你所购买的小区的学区是哪些。首先小区附近少有要一个托儿所、一个幼儿园。其次是学区问题,即小学、中学。
小区附近的学校不一定就是你家孩子未来上学的学区,学区的规划虽然每年都会有变化,但是一般调整范围不大,购房前好是确定所买楼盘的学区是什么,不要仅仅听置业顾问说学区是什么,更应该要求看教育部门的学区文件,并且拍照保留,若是将来出现学区问题,也有证据。
商业设施:商业配套设施有综合食品商场、综合百货商场、集贸市场、药店及其他第三产业设施;其中少要有菜市场、超市,这是基础需求,否则居住时候买菜、买生活用品还要做公交车外出,生活十分不便。、当然如果在基础需求之外,还有百货商场、大型市场的楼盘就更好了。但是也需要考虑大型商场如果距离住宅太近,会有嘈杂影响,佳距离是步行15分钟到达的距离为佳
交通配套:小区的交通状况可分为小区外交通状况和小区外交通状况。内部交通包括小区内的车位设计是否足够,车位设计少是与住户数量为1:1比例,小区私家车进出是否方便,停车场设计是否会扰民,目前多数楼盘设计是人车分流,这是佳住宅内交通设计,安全安静。
另外,外部交通包括小区位置是否临近城市交通主干道、道路通行能力、路面路况、高峰堵车状况、交通是否受到单双号的限制等。公交站牌距离以步行10分钟内为佳,不同路线公交至少3种,地铁站站台以步行15分钟内为佳,这样的交通配套为较好的。
物业公司:商品房小区都有物业公司,但是物业公司的资质与水平却是参差不齐,物业公司也可以作为选择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毕竟后期生活中,小区内部的安全与管理等生活点滴都是与物业打交道。
物业公司判断是咨询是其物业公司是什么,然后去网络查询其物业公司有没有不良事件。也可以去其物业公司管理下的小区下观察小区情况,咨询其小区人员了解其物业公司如何。
医疗卫生:医疗卫生设施包括了卫生站、居住区门诊、医院,目前情况而言,每个小区附近都有医院的可能性非常小,多数小区会配有简单的卫生站,大型的医院方面,好是开车15分钟内有大型医院为基础需求。
金融邮电:邮电金融设施就是指银行、邮局等,这方面是小区附近有是好,如果没有也不必强求。当然购房者也可以到意向楼盘附近的住宅区域了解是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