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商局企业双随机抽查是什么意思
双随机抽查就是工商管理机关在开展市场监管中建立和实施的“随机抽取检查回对象、随机选派答检查人员”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
Ⅱ 工商所信息公示抽查,被抽查企业需带什么资料去
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联系人身份证复印件,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2014年12月财务报表,房照复印件,公司章程复印件。公章。
Ⅲ 工商所信息公示抽查,被抽查企业需带什么资料去
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联系人身份证复印件,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2014年12月财务报表,房照复印件,公司章程复印件。公章。
Ⅳ 工商局抽查企业联系不上还会找企业吗
还会找企业,再找不到就会列入黑名单,后期就会有限制政策出台的。
Ⅳ 工商局会对公司进行哪些检查项目
对公司的年检材料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主要审查下列内容:
1、各个公司是否按照规定使用公司名称,改变名称是否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
2、各个公司改变住所是否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
3、各个公司变更法定代表人是否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
4、各个公司有无虚报注册资本行为;股东、发起人是否按照规定缴纳出资,以及有无抽逃出资行为。
5、各个公司经营范围中属于企业登记前置行政许可的经营项目的许可证件、批准文件是否被撤销、吊销或者有效期届满经营活动是否在登记的经营范围之内。
6、各个公司股东、发起人转让股权是否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
7、各个公司营业期限是否到期。
8、各个公司修改章程、变更董事、监事、经理,是否按照规定办理备案手续。
(5)工商局抽查企业扩展阅读
总局研究制定《关于落实〈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2年行动计划〉任务分工的意见》,明确工作责任和任务分工,切实抓好落实工作。
制定并印发《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的范围和性质,规范监测工作基本程序,对检测结果的利用和处理方式、信息发布规范、分析报告的利用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统一制定了监测工作相关文书表格参考式样,为各地工商部门规范开展监测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制定并印发《关于深入开展重点商品质量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就深入开展家用电器、汽车配件、服装和装饰装修材料等重点商品质量专项执法检查有关工作进行了再部署,提出具体要求。
通过最新国务院机构改革和部门职能调整方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将由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加挂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牌子。
工商行政管理局主要职责有以下:
1、依法实施合同行政监督管理,负责管理动产抵押物登记,组织监督管理拍卖行为,负责依法查处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
2、指导广告业发展,负责广告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3、负责商标注册和管理工作,依法保护商标专用权和查处商标侵权行为,处理商标争议事宜,加强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工作。负责特殊标志、官方标志的登记、备案和保护。
4、组织指导企业、个体工商户、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管理,研究分析并依法发布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基础信息、商标注册信息等,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5、负责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服务和监督管理。
6、开展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7、领导全国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工作。
8、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Ⅵ 工商局企业双随机抽查是什么意思
“双随机”抽查就是建立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严格限制监管部门自由裁量权。
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通过摇号等方式,从市场主体名录库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从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推广运用电子化手段,对“双随机”抽查做到全程留痕,实现责任可追溯。
配合“双随机”抽查的,还有一公开政策。“双随机、一公开”需要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双随机、一公开”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中要求在全国全面推行的一种监管模式。
“双随机、一公开”的全面推开将为科学高效监管提供新思路,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战略部署提供重要支撑。
(6)工商局抽查企业扩展阅读:
“双随机、一公开”推行背景
从根本上说,市场机制本身无法解决自然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问题。
政府监管,即政府为矫正市场失灵在市场机制框架内,基于法律制定相关规范标准,对市场主体经济活动及伴随其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的干预和调控行为。然而,政府监管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失灵”风险:
首先,过度监管可能导致监管成本(主要指监管机构运行成本和企业因此增加的成本)大于监管收益(如市场环境改善),从而导致整体福利降低。
例如,我国当前监管工作存在着检查任性、执法扰民等问题,企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负担大大增加,一些小规模创新型企业甚至因此被扼杀。
其次,企业、监管机构及各级政府间复杂的利益博弈,可能导致“监管俘获”。
例如,有些执法人员与企业形成了“猫鼠共谋”的利益链条,监管人员利用执法寻租,企业利用处罚行贿,造成人情监管、选择性执法,严重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最后,企业相对于监管机构的“信息优势”,可能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实现有效监管。
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受困于信息缺失,但在信息收集方面又面临着技术、方法、人力、物力等条件限制,使得高水平、高效率的监管几乎不可能实现。
同时,尚未完善的监管信息系统也使公众难以全面获得企业信息,难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政府监管“单打独斗”局面也因此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