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居住小区的优缺点
一、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评析要点
1、居住区用地位置的选择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
2、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是否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3、居住区内的建筑的选型是否经济合理、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是否有利于创造良好居住环境。
二、空间与环境设计
1、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
2、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生活。
3、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
注意事项:
1、仔细审题后分析其考点。
2、态度明确而不含混。
3、逻辑关系要清晰,先针对主要矛盾,其次是次要矛盾的评析。
4、评析方案应着眼与方案的整体,避免以偏概全。
5、评析方案应从总体着手,其次对局部进行,先从规划总体评析,再到空间形态评析。
⑵ 什么叫居住区简述居住区公共设施分级配置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回市干道或自答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它八类设施。
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⑶ 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具体涵义是什么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是什么
公共服务体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重要内容。
公共服务体系的含义: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 内容包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也包括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发布公共信息等。涵盖市场难以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自然垄断和外部经济等。
2008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包含三个层次:(1)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设步骤要把握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价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实现。应围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协调处理好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保障和供给水平、政府财政能力三者间关系。(3)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通过公共财政、社会组织、企业与家庭的合作,发挥和体现财政资金的公益性价值,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
1、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公共服务需求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需求不断拓展和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物质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呈现逐步加速的趋势,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如何使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将是我们在较长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都离不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2、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会财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并对初次分配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和抑制利益分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务逐步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权利平等提供强大的基础平台,有利于振奋社会成员的精神,提高社会总体效率。
3、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首要之举。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在社会公共领域的缺位问题,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甚至社区,改变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局面,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中心。市场化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家对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在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主体间,形成有效竞争机制,从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⑷ 为什么要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是:为全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以不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
在改革攻坚阶段,准确把握“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内容很重要。以公共服务体制为重点,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涉及中央、地方的公共服务分工体制、公共财政体制、事业机构改革乃至整个社会体制、政治体制的完善,是一场深刻的“政府革命”。它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修修补补,不是单纯地对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增增减减,也不是一般性政府职能调整,而是建立一个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政府模式。
“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必然选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一个“经济建设型政府”模式。政府长期主导资源配置,并将掌握的资源主要运用在经济领域,这使政府长期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
经济建设型政府有几个严重的误区:一是政府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起主导作用;二是解决不了政府、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结构性矛盾,致使政企分开一直是改革中的一大难点;三是重视经济建设的投入回报,严重忽视社会事业投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四是不恰当地把一些本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实践证明,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失衡等,都与这种政府模式有直接、内在的联系。
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对“经济建设型政府”的一种“扬弃”:公共服务型政府并不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抛弃了政府把主要精力用来直接投资搞建设的做法,主张政府主要为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型政府”反映了政府管理的本质内容我
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管理对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社会秩序十分重要。管物、管人、管事既不是政府存在的理由,也不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政府管理的本质是提供良好的服务。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从管理的本质上去改变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总的来说,政府要提供三种基本性的公共服务:一是为企业、社会提供的经济性公共服务。即通过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管、及时公开地向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着眼于最突出的社会矛盾,提供最紧迫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比如,建立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提供基本的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我国是一个经济转轨的大国,政府为社会直接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不是直接投资,而是制度性的公共服务。比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设一个良好有效的金融制度、建设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环境等,可以为人们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长远的预期。
政府转型已经成为“十一五”时期改革攻坚的中心和重点。首先,政府转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解决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客观要求。党的执政能力集中体现在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上,实现政府转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具有实质性的步骤。其次,政府转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正是因为各级政府主导了投资的大方向和投资增长的速度,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很难发挥作用,使得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的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落实科学发展观最迫切、最现实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政府转型。最后,政府转型是解决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客观要求。如何通过良好的公共服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把贫富差距约束在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公众所要求的限度内、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差距、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共同富裕之路,都对政府转型提出全面挑战。改革走到今天,经济社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大多同政府改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事实上,政府改革不仅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重点。
以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为重点是推进政府转型的主要任务当前,我国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面对第一个突出矛盾,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第二个突出矛盾,应当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这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而且还可以给人们一个稳定的预期,对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有重大影响。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作为“十一五”时期改革攻坚的目标之一,会使改革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今后几年,要有效地解决社会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政府要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二是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我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十一五”时期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中的关键作用。
⑸ 居住区有哪些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使用。因为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配或少配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晚建了也会给居民生活造成困难,如不及时配建小学,小学生要回原居住地上学,长途往返十分不便。晚建了派出所就没有地方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或至本区外兼管的派出所去办理,造成管理和使用的不便。
因此,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应按配建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投入使用,才能达到居民使用方便和经营管理合理的要求。有时因分期建设的需要,初期建设规模不大时,可把有关设施的内容合并,暂设在某一个规划项目内过渡解决,待建成后再恢复正常使用。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采取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商业服务与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对于可兼外来人流服务的设施宜设置于内外人流的交汇点附近,以方便使用和提高经济效益。
⑹ 居住区用地选择需注意的几个方面及为什么
选择居住区用地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住宅用地
是居住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必须留出的一些空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是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通路、场地和绿地等。
道路用地
是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的路面以及小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
绿化用地
是居住区内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安排有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
⑺ 关于居住区规划问题
上 景观中国网,有居住区规范,里面应该有你需要的一切信息。内容太多了,没法贴出来
⑻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如何分类
住宅小区中需抄要设置各类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来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购物、教育、娱乐、健身、游憩、社交等活动的需要。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等八类设施,
⑼ 未来的住区建设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布局将产生哪些新的趋势
新趋势:
①商业服务设施的更替:大型超市的覆盖,快餐、社区食堂的普及回等。
②教育设施规模的扩答大:教育设施除了承担日常学校教育活动外,还应承担不同层次的社区教育。
③体育休闲设施的完善:考虑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需要,设立文体中心,健体俱乐部等,方便居民活动。
④老龄化设施引入:比起现在所设立的敬老院,小区内的老年设施更易为一般老年人和他们的家庭所接受,老年人在心理上减少了孤独感,遗弃感,在物质上也能得到家庭的就进关照。
⑤停车设施的增加。